环境科学导论第八章
环境科学导论 复习资料
环境科学导论考试复习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
生态环境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 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
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
2 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全面理解在环境当中进行资源的开发,然后进行产品的生产,产出品要使用和服务,在使用和服务的过程中,会有些废弃物排入环境中,。
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也会有些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在进行到环境中的过程,这是一个整体的循环过程。
(2)环境问题分类A 原生环境问题:火山、地震、台风等B 次生环境问题a. 环境破坏:水土流失、沙漠化、盐渍化、物种灭绝b. 环境污染与干扰噪声、震动、电磁波干扰、热干扰等。
(3)八大公害事件产生的原因及主要危害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烟尘及SO2多诺拉烟雾事件:烟尘及SO2伦敦烟雾事件:烟尘及SO2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水俣事件:甲基汞富山事件(骨痛病):镉四日市事件: SO2、煤尘重金属粉尘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二全球环境问题1 酸沉降: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主要是H2SO4\HNO3及其前体物SOX,NOX等)通过降水(包括雨、雷、霜、雹、雾、露等形式)或在气流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表造成污染的现象。
酸沉降,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湿沉降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者,干沉降则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
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
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为硫酸雨,少硝酸雨,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环境科学导论
环境科学导论一、环境的基本特征P7⒈环境的整体性,⒉环境资源的有限性,⒊环境的区域性⒋环境的变动性和稳定性⒌危害作用的时滞性⒍价值性二、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目前的环境问题)P11产生:随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⒈生态环境的早期破坏阶段⒉近代城市环境问题阶段⒊当代城市问题阶段当代的环境问题:全球的环境问题1、人口问题2、资源问题:土地、森林、水资源等。
3、生态破坏: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沙漠化、物种消失等。
4、环境污染: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海洋污染等。
中国的环境问题:1、生态环境问题(1森林(2草原(3土地(4)旱涝(5水资源2、环境污染严重1大气2水体3噪声4)固体废物三、生态系统P39概念: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该整体具有一定的大小和结构,各成员借助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并形成具有自组织和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四、生态系统的结构P43构成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各种生物的种类、数量和空间配置,在一定时期内均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使生态系统能够各自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
主要有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营养结构。
五、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P44 ⒈物质生产⒉能量流动⒊物质循环⒋信息传递六、物质循环(主要的化学元素循环过程)P48七、信息传递P541)营养信息:食物链、食物网可视为一种营养信息的传递系统。
食物链中任一环节出现变化,都会发出一个营养信息,对别的环节产生影响。
(2)物理信息:通过声音、光、色彩等物理现象传递的信息。
与植物有关的物理信息主要是光和色彩。
动物间的物理信息十分活跃和复杂,它们更多地使用声音信息。
3)化学信息:生物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或某个生长发育阶段,分泌出的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这些分泌物不提供营养,而是在生物的个体或种群间传递某种信息。
这些分泌物即称为化学信息素或生态激素。
环境科学导论
环境科学导论第一章一、人类的环境广义的环境:某一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即这一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科学:以“人类-社会”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社会”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自然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人工环境:由人类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包括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一集于人之间的关系。
二、环境要素与环境质量1.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服务。
2.属性:a最差限制率b等值性c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d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联系3.环境质量污染资源合理利用与否人们的文化状态三、环境的分类四、环境的功能特性1.整体性2.有限性a环境容量b环境自净能力3.不可逆性4.隐显性5.持续反映性6.灾害放大性第二章当代世界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环境问题:1)广义定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剖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反正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2)狭义定义: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二、环境问题的分类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a生态破坏:乱砍乱伐,过度放牧b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环境干扰三、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1.原始文明自然界中的人2.农业文明生态破坏3.工业文明局部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并存4.现代文明全球性大气四、环境问题的性质与实质1.性质 1)不可根除和不断发展的属性2)其范围广泛而全面,存在于生产全部领域中3)对人类行为具有反馈作用,使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思维4)可控性2.环境问题的实质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五、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1.控制人口,加强教育,提高人口素质2.增强环境意识,强化环境管理3.经济实力4.科技进步六、当前世界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1.全球环境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沉降2.发达国家的环境状况两个基本点a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b仍有许多环境问题有待解决,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环境问题第三章生态学基础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种群: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的复合体。
环境科学导论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60409课程名称:环境科学导论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45学分:2.5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专业本科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普通物理学等。
二、课程简介环境科学导论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后继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课程以环境基本规律为主线,分别从人口与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物理环境、生物环境、人居环境、景观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阐述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原理,既传授近几十年来环境科学研究的主要科学成就,也讲述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以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类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环境科学导论》是高等学校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程。
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环境科学学科有一个综合系统的认识,理解环境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渗透而成的新兴学科,明确环境科学的研究范畴、任务和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弄清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机制,了解污染物的危害;掌握人与环境关系基本原理;了解环境污染防治的基本途径和环境管理体系;掌握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研究的发展领域,了解世界环境状况,人类面临的环境挑战及环境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成果,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环境研究技能基础。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环境的概念,了解环境的多样性。
2.掌握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3.了解环境规律、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4.了解环境科学的内涵与外延(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的概念主要内容:人类环境、自然环境、人工环境。
第二节环境的多样性主要内容: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人类需求与人类创造多样性、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多样性。
环境学导论知识点
环境学导论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大气概述一、大气的成分1、N2、O2等气体2、水滴(如云滴、雾滴)3、冰晶和固体微粒(如尘埃、花粉)(没有水汽和悬浮物的空气称为干洁空气)二、大气的分层1对流层,(大气边界层的主要特征:湍流运动、风、温度的垂直分布)2平流层,(主要成分;臭氧范围;对流层顶50-55km主要特点;○1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2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能见度好。
有利于飞机飞行。
○3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3中间层 4暖层(电离层, ) 5外层(散逸层, )在对流层下部靠近下垫面的1.2-1.5公里范围内的薄层大气由于贴近地面,空气运动受到地面摩擦作用影响又称摩擦层。
三、大气的组成:(一)大气的恒定组分:O2、N2和稀有气体。
(二)大气的可变组分:主要指CO2和H2O(g),这些气体组分受不同地区气候、季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正常状况下,H2O(g)约占0-4%,CO2约占0.033%。
由恒定组分和可变组分所组成的大气称为洁净大气。
(三)大气的不定组分:大气中的尘埃、硫化物、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等是大气中的不定组分,当它们进入大气后,可能造成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一、大气污染的定义起源于对有害影响的观察,即若大气污染物达到一定浓度,并持续足够的时间,达到对公众健康、动植物、材料、大气特性或环境美学产生可以测量的影响,就是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类型:大气污染按影响范围可分为:1)局部地区大气污染 2)区域性大气污染 3)广域性大气污染 4)全球性大气污染:指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空洞二、大气污染源及污染物A按发生类型分:(一)工业污染源:共同的特点是:排放源集中、浓度高、局地污染强度高,是城市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
(二)农业污染源:主要是不当施用农药、化肥、有机粪肥等过程产生的有害物质挥发扩散,以及施用后期NOX、CH4、挥发性农药成分从土壤中逸散进入大气等形成的污染源。
(三)生活污染源: 是指居民日常烧饭、取暖、沐浴等活动,燃烧化石燃料而向大气排放烟尘、SO2 、NOX等污染物。
大学二年级环境科学导论教案详解
大学二年级环境科学导论教案详解第一章:引言环境科学导论是大学二年级环境科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旨在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环境科学领域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本教案旨在详细解析环境科学导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第二章:教学目标本章重点介绍环境科学导论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指导,并培养学生的环境科学意识和研究能力。
第三章:教学内容环境科学导论的教学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环境科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学科体系、理论框架等。
本章将详细解析每个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3.1 环境科学的定义传统上,环境科学指的是研究环境系统和环境问题的学科。
本节重点介绍环境科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帮助学生了解环境科学的范畴和重要性。
3.2 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本节主要介绍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包括环境科学的起源、发展阶段和重要里程碑。
学生可以通过了解环境科学的历史演变,更好地把握环境科学的核心概念和思想。
3.3 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环境科学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方法,本节将详细介绍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环境科学的多学科特点。
3.4 环境科学的理论框架环境科学的理论框架是环境问题研究的基础和指导,本节将介绍环境科学的主要理论框架,如系统论、生态学、风险评估等,以帮助学生理解环境科学的核心理论。
第四章: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环境科学导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章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并给出具体的教学案例。
4.1 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传统教学方法,本节将介绍如何利用讲授法进行环境科学导论的知识传授,并提供一些案例和教学技巧。
4.2 讨论法讨论法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本节将介绍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环境科学导论的讨论,并提供一些案例和讨论问题的设计。
环境科学导论教案设计范文
环境科学导论教案设计范文第一章:环境科学的定义与重要性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科学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环境科学的研究领域和目标。
让学生了解环境科学家的工作内容和责任。
1.2 教学内容环境科学的定义和概念。
环境科学的重要性。
环境科学的研究领域。
环境科学家的角色和责任。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环境科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环境科学家的工作内容。
开展小组讨论,探讨环境科学研究的领域和目标。
1.4 教学评估进行小组讨论的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和理解程度。
进行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环境科学的定义和重要性的理解。
第二章:环境问题的类型与影响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不同类型及其影响。
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对人类和地球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环境问题的类型:污染、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环境问题的影响:对人类健康、生态系统、经济发展等的影响。
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环境问题的类型和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开展小组讨论,探讨环境问题对人类和地球的影响。
2.4 教学评估进行小组讨论的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和理解程度。
进行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类型和影响的了解。
第三章:环境科学的分支与研究方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科学的分支及其研究方法。
让学生了解环境科学家如何进行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了解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应用。
3.2 教学内容环境科学的分支: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物理学等。
环境科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模型法等。
环境科学研究的应用和重要性。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环境科学的分支和研究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环境科学家如何进行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开展小组讨论,探讨环境科学研究的应用和重要性。
3.4 教学评估进行小组讨论的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和理解程度。
《环境学导论》电子教案
研制和采用噪声低的设备和加工工艺。
2、在传播途径上控制噪声——常用的方法
吸声、隔声、隔振及消声器在传播途径上控制噪声:
(1)吸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发生摩擦和阻尼,能降低10~15dB。
(2)隔声使声能受到阻挡而不能直接通过,能降低10~35dB。
(3)隔振防止振动能量从振源传播出去。如金属弹簧、橡胶垫等。
主要有:隔声罩和隔声间。
隔声罩对体积较小的噪声源(小设备或设备的某些噪声部件),直接用隔声罩罩起来,就可以获得显著的降噪效果。
隔声间当一个车间内有很多噪声源时,采用隔声罩很不经济。这时可建立一个小的工作空间使之与声源隔离开来,即隔声间。它还可以作为操作控制室或休息室。
这是目前抑制机械噪声行之有效的处理措施。隔声罩一般用厚1-3mm的钢板制成。
3、消声降噪
消声器消声降噪可通过消声器来实现。消声器是一种既能允许气流通过,又能阻止或减弱声波传播的装置,它是控制气流噪声通过管道向外传播的有效工具。
消声器种类根据其消声原理的不同,大致可分为:阻性消声器、抗性消声器和微孔板式消声器。
(1)阻性消声器阻性消声器的消声原理是利用装置在管道(或气流通道)内壁或中部的阻性材料(吸声材料)的吸声作用使噪声衰减,从而达到消声目的。
2、隔声降噪
隔声是噪声控制工程中常用的一种技术措施,它是利用墙体、各种板材及构件作为屏蔽物。
或是利用围护结构把噪声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使噪声在空气中的传播受阻而不能顺利通过,从而达到降低噪声的目的。
噪声经过障碍物以后,强度就会大大降低,隔声实际上包括隔声体(障碍物)对噪声的吸收和反射两个过程。
(2)常用的隔声构件
第三节噪声的控制
一、噪声的控制原理
环境科学导论
环境科学导论第一章1.试从本章内容中整理出与环境科学有关的名词概念,并逐一编号按序说明其含义。
2.你对“环境”一词有何认识?答: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所以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须的的、相适应的环境,或物质条件综合体,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3.试分析人类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和特性方面因素的内在关系。
4.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任务是什么?答: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环境;任务就是抓住人类活动与环境质量这一矛盾的实质,研究期间对立统一的关系,充分认知二者之间的坐用与反作用,掌握发展规律,促使环境质量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的演化。
5.什么原因造成当前科学的分科体系的多种多样?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你认为合理的分科体系应如何?答:原因:(一)环境系统本身是一个多层次相互交错的网络系统结构,每个子系统可自成一个学科;(二)环境科学现在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对其没有成熟一致的看法。
从环保角度,合理的分科体系应是应用环境学的环境工程学。
6.环境容量与环境自净能力有何区别和联系?答:区别:(一)环境容量是指在自然环境不改变原有状态下,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量。
环境自净能力指得是自然环境可以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生物转化将污染物化为无害物的能力。
(二)环境容量是一个量值;环境自净能力是指环境自身转化污染物的能力。
联系:其他条件相同时,环境自净能力越强,环境容量越大。
第二章1.什么叫环境问题?它如何产生又是如何发展的?它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有何关系?答:(一)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只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使自然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一切问题。
(二)(1)原始社会(2) 生态环境的早期破坏(3) 近代城市环境问题(4)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为当代环境问题阶段(三)起初,环境问题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然后环境问题反过来抑止经济的发展。
环境科学导论复习要点.docx
环境科学导论题型:1.选择题50分,共25题;2.解答题30分,共33.论述题20分,共1第一章绪论第二节环境问题1.当代环境问题的特征:1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2从局部扩展到区域一一全球3形式更加多样4具有鲜明的地域性5损害人类的健康和福利,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2.环境问题分类1原生环境问题第一环境问题,由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者很少由人为因素的参与。
2次生环境问题第二环境问题,是由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
a.环境破坏又称生态破坏,人类活动引起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他们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b.环境污染与干扰环境污染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干扰人类活动排出的能量作用于环境而产生的不良影响,其特点是干扰源停止排出能量以后,干扰立即或很快消失.包括噪声干扰,热干扰和电磁波干扰等3.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1人口激增2人类物质消耗需求剧增3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加了人类活动的深度和广度4城市化进程迅速4.八大公害事件及成因1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1930年12月,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排放的工业有害废气和粉尘对人体造成综合影响。
2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本世纪40年代美国洛杉矶的大量汽车废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的光化学烟雾,造成许多人眼睛红肿、咽炎、呼吸道疾病恶化乃至思维紊乱,肺水肿。
3美国多诺拉事件1984年10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的二氧化碳及其氧化物, 与大气粉尘结合,使大气产生严重污染,造成5911人暴病。
4英国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5〜8日,英国伦敦由于冬季燃煤引起的煤烟型烟雾, 导致4天时间内4000多人死亡,两月后又有8000多人死亡。
5日本水俣病事件1953〜1968年,日本熊本县水俣湾,由于人们使用了含汞污水污染的海湾中富集了汞和甲基汞的鱼虾和贝类及其他水生物,造成近万人的中枢神经病,其中甲基汞中毒者283人中有60余人死亡。
环境科学导论8
• 中国天然气可采储量为1.37×1012 m3 ,占世界储量的0.9%, 世界储采比为63,中国为58; • 中国水能资源丰富,居世界第1位,但分布极不均衡,大部分 集中于西南部。
请不要总让 我流泪~
中国能源在世界的地位 (单位:%)
中、美与世界能源储备的比较
(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面临严峻挑战
原载美国“政治漫画网”
“新能源”
四、世界能源的状况
能源是指可能为人类利用以获取有用能力 的各种来源
• 能源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即生
产和生活离不开能源)。
• 各国的经济发展实践证明能源总消耗量和增长速度
与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是成正比关系。
• 能源总消耗量与人均能源消耗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或
大来满足的。虽然从1950年起产量的增加变 得更加重要,而耕地仍在继续扩展。1850-
1950 年间,全部耕地从约5.38×1012 m2增加
到 近 1.2×1013 m2 ; 到 1980 年 , 达 到 了 1.5×1013 m2。
• 耕地的这些增加是以牧地、湿地及其它生态系
统特别是森林的减少为代价的,因而会破坏生
可再生能源
水力(大型) 核能(增殖堆) 地热、生物质能(薪柴、 秸秆、粪便等)、太阳能 (自然干燥等)、水力(水 车等)、风力(风车、风帆 等)、畜力 生物质能(制取沼气、 酒精等)、太阳能(收集器、 光电池)、水力(小水电)、 风力(风力机等)、海洋能、 地热
环境科学导论复习材料-按章节(精品).doc
第一章绪论1、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白然力或者人为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环境影响2、环境承载力:是衡量地球承载力以及人与环境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范围下,维持人类■环境系统稳定,人类活动不引起换进功能破坏发生质的改变的能力,其实质就是在维持任意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
3、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⑴诞生:标志一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2)迅速发展:标志—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⑶学科体系趋于成熟一标志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口程》。
第二、三章复习要点1、大地女神(Gaia)假说的观点1)、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在不断地、主动积极的对地球环境起着调节作用。
2)、正是上述调节作用是地球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而此稳定性的实现是基于Gaia系统内部生物的各个部分相互有序、协调的合作。
3)、强调只有把生物和环境看成一个整体才能真正了解地球。
4)、在地球进化系统屮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物质环境,即强调生物对地球进化的作用和影响,气候和化学组成的调节是该进化系统的自发应变特性,进化本身是渐进和间断地结合。
2、大气圈结构组成,根据海拔不同的分类,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
对流层:平均12km平流层:约12・50km中间层:约50-80km热成层:80-800km逸散层:>800km3白然环境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食物链:,是各种生吻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工物与那种僅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2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地带分布规律:(p38)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水平地带性包括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4人工环境:是在£|然物质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质,创造物质生产体系, 积累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环境生态学导论
水圈 指地球上所有的水体总和。地球上的水域面积约为71%,淡水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均匀。此外,还有地下水、气态水和固态水。水是生物所需营养物质的载体,水中溶解了各种化学物质、各种溶盐、矿质营养和有机营养物质等,为植物生长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
岩石圈 指地球表层30~40km厚的地壳。岩石圈中贮藏着丰富的化学物质,成为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矿质营养的宝库。溶解于地下水的矿质营养,到达土壤中,再经植物的根部吸收到植物体内。
臭氧层破坏
大气中臭氧浓度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光化学过程。大气层中如果没有其他干扰性化学物质存在,臭氧的形成与破坏速度几乎大致相同。因此,在大气污染以前,臭氧水平分布状况变化很小,只是随太阳辐射的周期性循环而呈现出一定范围内的波动。
近几十年来,由于环境污染,臭氧层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同温层中臭氧浓度呈减少趋势,地球上空出现臭氧空洞,且臭氧空洞还在逐年扩大。
热带天然林消退
1980年世界热带林面积为19.35亿ha,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44.8%,其中郁闭的林分为12.01亿ha,疏林为7.34亿ha,森林覆盖率为40.2%。世界热带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类:美洲热带林、非洲热带林和亚洲热带林,其面积分别为12.12亿ha、13.12亿ha和4.45亿ha。
美国的有关研究部门指出,密西西比河每年因水土流失而带走磷6.1万吨,钾162.6万吨,钙244.6万吨,镁517.9万吨。我国每年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氮、磷、钾总量为4000万吨(大致相当于全国每年的化肥施用量),其中仅长江流域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氮磷钾就达2500万吨。
同时,土壤养分流失后,进入江河湖海,引起水体盐分含量增加,湖泊富营养化。据统计,世界上100%的湖泊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富营养化的威胁。据1978~1980年的调查结果,富营养化湖泊占中国 湖泊总数的23.5%(占面积的40%),其中江苏的太湖、安徽的巢湖,杭州的西湖、武汉的东湖、南京的玄武湖等富养化现象较为严重。
理学环境生态学导论
核聚变
6.57亿吨氘
6.53亿吨氦 + 400万吨质量亏损能量
(3.75×1023千瓦)
第八章
22亿分之一到达地球大气的最高层。 每秒钟到达地面的能量为 8.01013千瓦~ 550万吨煤的能量。
目前主要是光热利用。开发光电 和光化学能技术。
第八章 2. 生物能源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辐射能储 积于有机质中,这种能量称为生物能。
1.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定义
从经济学来看,“尽可能减少对人类生 存所依赖的土地资源的破坏与退化,维持一 个不变或增加的资本贮量,旨在人类生活质 量的长期改善,即在追求经济发展效益最大 化的同时,维持和改善土地资源的生产条件 和环境基础。”
第八章
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人 地关系的协调和共荣”
第八章
第八章
目前占世界人口30%的发达国家消耗了 占世界总消耗量90%的矿产资源。
我国矿产资源齐全,世界已发现的160 多种,我国已探查到140多种。
第八章
Sb、W、Sn稀土储量世界第一 矿产优势是: 煤 世界第二
Zn、Pb 、Nb 、石棉 储量占优势。
劣势:品位低,富矿少,大宗消耗 的资源大都不富有。
森林是农业的生态屏障,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第八章
3. 中国人工林地衰退现状与对策 中国人工林地面积3千多万公顷,为世
界之最。人工林质量越来越差,幼林比重 高 达 87 % , 平 均 每 公 顷 蓄 积 量 仅 为 28.3m3(日本为179m3)。
第八章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选择优良树种 进行科学栽培 严格砍伐制度 加强病虫害防治 严防火灾发生
第八章
二、能量生产与环境污染
能源消耗最多的是电力部门,各种发电 对环境产生的共同效应是热污染,能源不 同,对环境还会产生一些特殊的污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加强自身建设,增强个人的休养。2020年11月19日 上午7时 23分20.11.1920.11.19
•
扩展市场,开发未来,实现现在。2020年11月19日 星期四 上午7时 23分54秒07:23:5420.11.19
•
做专业的企业,做专业的事情,让自 己专业 起来。2020年11月上 午7时23分20.11.1907:23November 19, 2020
城市人居环境
二、人工环境
共 开放性 性 公共性
个 标志性
地方性
性 人文特征
城 市 公 共 活 动 中 心—城 市 广 场
城市人居环境
二、人工环境
城市人居环境
园林绿地
o 公共绿地 o 居住区绿地 o 单位附属绿地 o 防护绿地 o 风景林绿地 o 生产绿地
分类
二、人工环境
城市人居环境
园林绿地
o 保护城市环境
雅典宪章 21世纪议程 人居环境议程
5
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的发展历程 理想人居环境的探索 人居环境的类型与差别
城市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舒适度评价
第三节 人居环境的类型和差别
❖ 人口的差别 ❖ 经济活动的差别 ❖ 社会文化结构的差别 ❖ 区域中心地位的差别 ❖ 景观的差别
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的发展历程 理想人居环境的探索 人居环境的类型与差别
第一节 人居环境的发展历程
❖ 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 ❖ 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出现 ❖ 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
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的发展历程 理想人居环境的探索 人居环境的类型与差别
城市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舒适度评价
第二节 理想人居环境的探索
霍 华 德 “ 田 园 城 市”
第八章 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是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 休息游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
人居环境科学是以所有人类聚居形式为研 究对象的科学,它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 互关系,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 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系 统、综合地加以研究,其目的是要了解、掌握 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 建设符合于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二、人工环境
城市人居环境
城市基础设施
内容
o 能源动力设施 o 交通运输设施 o 邮电通信设施 o 给水排水设施 o 环境保护设施 o 安全防灾设施
二、人工环境
城市人居环境
城市基础设施
特点
o 服务的公共性和二重性 o 效益的间接性和综合性 o 系统性 o 建设的超前性和形成的同步性
二、人工环境
城市人居环境
谢谢大家!
1
• ① 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使居民返回乡村。 他认为此举是一把万能钥匙,可以解决城市的 各种社会问题。
② 建设新型城市,即建设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 的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的田园城市。这种城市的增长 要遵循有助于城市的发展、美化和方便。当城市人口增长 达到一定规模时,就要建设另一座田园城市。若干个田园 城市,环绕一个中心城市(人口为5~8万人)布置,形成 城市组群──社会城市。遍布全国的将是无数个城市组群。 城市组群中每一座城镇在行政管理上是独立的,而各城镇 的居民实际上属于社会城市的一个社区。他认为,这是一 种能使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改革目标充分发挥各自作用的 城市形式。
•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0.11.1907:23:5407:23Nov-2019-Nov-20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掌控人心方位上 。07:23:5407:23:5407:23Thur sday, November 19, 2020
•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0.11.1920.11.1907:23:5407:23:54November 19, 2020
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的发展历程 理想人居环境的探索 人居环境的类型与差别
城市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舒适度评价
第一节 人居环境的发展历程
❖ 农业的出现——乡村人居环境 ❖ 手工业、商业与农牧业的分离——城镇人居环境
第一节 人居环境的发展历程
❖ 人口规模的变化显示了人居环境规模演化的基本特征; ▪ 工业革命以前 ▪ 工业革命后到上世纪60年代 ▪ 20世纪60年代后 ❖ 伴随着人居环境的演化,其地域形态也不断发展变化。 ▪ 乡村地域形态的演化 ▪ 城镇地域形态的演化
第五节 人居环境舒适度评价
❖ 从城市生活居住环境的角度 ❖ 从人居环境的角度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态环境和生态学的角度
•
每一次的加油,每一次的努力都是为 了下一 次更好 的自己 。20.11.1920.11.19Thursday, November 19, 2020
•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07:23:5407:23:5407:2311/19/2020 7:23:54 AM
▪ 净化空气 ▪ 改善城市小气候 ▪ 降低噪声
o 文教和休息功能 o 景观功能
功能
二、人工环境
城市人居环境
园林绿地
o 城市园林绿地总面积 o 人均公共绿地占有量 o 城市绿化覆盖率 o 城市园林绿地可达性
评价
三、人文环境
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的类型与差别 人居环境的发展历程 理想人居环境的探索 城市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舒适度评价
•
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2020年11月19日星 期四7时 23分54秒07:23:5419 November 2020
•
科学,你是国力的灵魂;同时又是社 会发展 的标志 。上午7时23分 54秒上 午7时23分07:23:5420.11.19
•
每天都是美好的一天,新的一天开启 。20.11.1920.11.1907:2307:23:5407:23:54Nov-20
城市交通
与 其 它 基 础 设 施 的 区别:
o 运输性
o 运输子系统
o 对其他基础设施起 支撑作用
二、人工环境
城市人居环境
环 境 舒 适 度 要 求:
城市交通 o 通畅的道路系统 o 多样化的交通工具 o 便捷的换乘体系 o 舒适的交通景观
二、人工环境
城市人居环境
城市公共活动中心
从性质上分 按服务地区范围
•
人生不是自发的自我发展,而是一长 串机缘 。事件 和决定 ,这些 机缘、 事件和 决定在 它们实 现的当 时是取 决于我 们的意 志的。2020年11月19日星期 四7时23分54秒 Thursday, November 19, 2020
•
感情上的亲密,发展友谊;钱财上的 亲密, 破坏友 谊。20.11.192020年11月19日 星期四 7时23分54秒20.11.19
③改革土地制度,使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
第二节 理想人居环境的探索
沙 里 宁 “ 有 机 疏 散”
把城市无秩序的 集中变为有秩序的分 散,避免“摊大饼” 式的发展模式。
2
第二节 理想人居环境的探索 格 伦 组 合 型 城 市 地 域 结 构
3
第二节 理想人居环境的探索 园 林 城 市
4
第二节 理想人居环境的探索
城市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舒适度评价
地貌
一、自然环境
河流汇合处 河谷阶地
平原或盆地底部 海滨、岛屿 两大地貌单元分界处
城市人居环境
城市人居环境
一、自然环境
地质
城市建设与发展 的固体基础
气候
一、自然环境
下垫面 城市大气成分 热岛效应
城市人居环境
二、人工环境
城市人居环境
城市居住 o 住宅 o 交通 o 生活服务设施 o 绿地
市中心 区中心 小区中心
政治中心 科技中心 文体活动 商业经济活动 纪念游览活动
城市公共活动中心
主要内容—公共建筑
二、人工环境
科学文化方面的建筑 纪念性建筑 文娱体育方面的建筑 商业服务的建筑 医疗卫生方面的建筑 交通方面的建筑
城市人居环境
城市公共活动中心
城市广场
二、人工环境
休息及娱乐广场 纪念广场 商业广场 交通广场 市政广场 宗教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