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考试心理学简答试题及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三、问答题

1、简述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总体。(1)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

①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②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2)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①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②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3)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系:①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②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

2、简述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诸因素。

影响人的心理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三类:①环境因素,就是周围所接触到的事物的变化;②机体因素,比如体温的高低或饥渴等等;③心理因素,即心理对心理的影响,如昨天发生的心理对今天发生的心理的影响。

3、简述人的心理的实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实质是: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4.简述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应该具备两个条件即所研究的心理和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又是可以测量的。②发展性原则,应该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③系统性原则,即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应该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和相互关系中去分析认识。④教育性原则,研究的选题、使用方法和程序不应该损害被试的身心发展,而应该符合教育的原则。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3、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有二:

(1)扩散和集中:在刺激物的作用下,兴奋或抑制过程起初虽然发生于大脑一定部位的神经细胞之中,但它们不是停止不动的,而是要向临近部位的神经细胞传布,这就是兴奋或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程度后,它们又逐渐向原来发生的部位聚集,这就是兴奋或抑制的集中。

(2)相互诱导:兴奋和抑制紧密联系着,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可以引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就是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

11、相互诱导(负诱导)——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之一。兴奋和抑制紧密联系着,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可以引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就是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相互诱导分为正诱导和负诱导。由于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相反,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

三、简答题

1、斯金纳把强化时程表分为哪几种?①正确的反应每次都予以强化②定比间隔强化③定时间隔强④不定比间隔强化,它的效果最好。

⑤不定时间隔强化在实际生活中,最经常受到的是既不定时也不定比的间隔强化。

第三章

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1、人类心理发展的条件是:①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②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③人的内在需要与外界环境要求之间的矛盾是心理发展的动力。

2、人类心理的基本特点主要包括概括性(凡这样必那样)、目的性(预见性)(要那样就这样)、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三、问题

1、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学生学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能力。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一般从一下几方面入手:①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②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③具备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必要知识;④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⑤学会做观察记录;⑥观察后的归纳和总结;

⑦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

2、*论述知觉的基本特征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知觉作为对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其基本特征有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认识知觉的基本特征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1)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知觉的选择性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如刺激强的事物、变化着的事物等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有意使知觉对象和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有意提高知觉对象的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人的知觉的理解性与人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时,一方面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进知觉的理解性,提高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知觉活动产生的消极定势作用。

(3)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是指把事物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在形成对客观事物整体性知觉时,客观事物各个组成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强的部分所起的作用,要大于弱的部分,知觉中强的成分决定着知觉整体性特点。如在小学生的识字教学中,学生容易将字型相近的字写错,如容易将“折”、“析”、“拆”三个字混淆,就是由于“、”在整个字型中是弱的部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强化这一“、”,使学生能更清晰地反映事物的整体性。

(4)知觉地恒常性:知觉地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然相对不变。如视知觉恒常性有颜色恒常性、大小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知觉恒常性使人能在不同的情况下,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它们,从而使人能在客观环境中正确定向,并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第五章记忆

三、问题

1、简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有如下几个:①识记的目的与任务;②活动的内容与性质;③识记的方法;④材料的数量与性质。

2、如何有效合理地组织复习?

不是任何复习,都能得到同等的良好效果。复习的效果决定于复习的合理组织:①正确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首先要及时复习;其次是间时复习比间时复习的效果好。②复习中的尝试回忆:尝试回忆与识记交替进行,通过尝试回忆了解材料的难点。③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的合理运用:对于不太长的材料,整体复习比部分复习效果好。但若材料很长,部分复习又比整体复习效果好。④复习的形式多样化:把新旧材料加以对比来复习,尽可能利用多种分析器的活动,把看、读、写、听结合起来复习。

3、简述记忆表象及其特点。

记忆表象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事物后,在人脑中所保存的形象。但不能把表象看成是知觉的翻版或重复。记忆表象有三个特点:①直观形象性。②概括性:表象反映同一事物或同一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多次感知过的一般特点,因而它比知觉形象有更高的概括性。③模糊片断性:表象的形象没有知觉形象那样鲜明、完整和稳定。

4.简述巴甫洛夫的关于记忆的生理机制的理论。

根据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记忆被认为是大脑皮质上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巩固和恢复。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就是识记。暂时神经联系一旦形成便会在大脑皮质上留下痕迹。这些痕迹因受到强化而巩固,因不强化而消退,这就是保持和遗忘。暂时神经联系痕迹在一定条件下的重新活动,就是回忆和再认。

5.遗忘规律的内容。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又称保持曲线。这条曲线表明,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以后遗忘逐渐减慢,这就是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以后的很多研究又丰富了遗忘过程的规律:有意义材料较无意义材料遗忘得慢;数量多的材料遗忘较快;两种相似的材料前后间隔短,则容易相互干扰而造成遗忘;学习程度不够的材料容易遗忘;过度学习50%的材料保持得好一些。

第六章思维与想象

三、联系

①感、知觉所提供的信息或认识是思维活动的基础;②思维是在感觉和知觉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事物深入和全面的认识必须通过思维活动才能实现。

2、举例说明影响学生掌握科学概念的因素。

在教学条件下,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有:①过去经验,即日常概念的影响。当日常概念的含义与科学概念的内涵基本一致时,日常概念会促进科学概念的掌握。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相邻”概念,对学习邻角、邻边具有促进作用。当日常概念的含义与科学概念的内涵不一致时,日常概念对科学概念的掌握产生消极作用。如“垂”的概念,日常理解为自上而下,所以在学习几何中“垂线”概念时,也只理解为自上而

②变式。变式时事物的变换样式。客观事物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