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农村建设论文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

关键词:三农新农村建设改革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是党中央根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统领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思路和总要求。

一、背景:贯彻新重农思想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中国历史上一直实行重农政策;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强调农业为基础;改革开放中农村改革走在最前面。国家好象什么时候都重农。然而,尽管如此,而三农问题却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复杂,似乎是个不治之症。问题产生的根源在哪里?一是因为我国过去几千年都处于农业社会,其主要特征是以农养生、以农养政,封建朝廷及各级官府长期实行的重农政策,重的是农业生产,重的是农业税收。因此,形成了一整套重农民力量而不重农民利

益的制度。二是建国后,我们为了加快实现工业化,要求农业为工业化提供积累,设置了城乡二元结构,推行了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了严重的城乡差别和对农民的不平等。以至于农民相对于其他阶层收入太少,农业相对于其他产业比较效益太低;农村与城市相比过于落后。2002年前党中央就明确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现在看来,要从根本上遏制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就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这样才能较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这也是一些欧洲有小农场的发达国家以及东亚小农经济国家实现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

经过几十年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经过20多年的农村改革和发展,特别是进入新的世纪,我们已经从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参照工业化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现在农业和非农产业的比重为15:85,人均收入超过了1000美元。从财政实力来看,过去靠以农养政,现在已到了以工养政、以商养政的阶段。比如说,2004年财政收入2.6万亿。农业税对财政的贡献约为300亿,只占国家财政的1%左右。今年财政收入将达3万亿,而农业税所占的比重已经微乎其微。显然,我国已经走出农业社会,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并开始走向工业化加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阶段。即便如此,但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最薄弱的产业依然是农业,最滞后的领域依然是农村,最低收入的阶层依然是农民。三农问题依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难点和关键。也正因此,胡锦涛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更加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怎样解决好这个“重中之重”的三农问题呢?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前不久,锦涛同志又进一步提出两个“趋向”的重大判断。他说,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是普遍趋向;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也是普遍趋向。也正因此,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

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五中全会公报特别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在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把建设新农村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首要目标,要求全党从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五个方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由此不难看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具有鲜明的新的“重农”思想,既重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更重农民的利益。重发展是前提是基础,重农民利益是根本是核心,而促进发展和实现农民利益的根本途径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深化改革。这和传统的重农民力量而忽视农民利益的重农思想,有着根本的区别。

二、过程:鲜明的时代特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并不是最近才提出来的。有关文献资料表明,上世纪50

年代,我国制定国民经济发展“二五”和“三五”计划时,就曾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至少在1982年、1983年和1984年的三个中央1号文件、1987年中央5号文件和1991年中央21号文件即十三届八中全会《决定》中出现过这一提法或基本相同的提法。但必须看到,这次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背景和内涵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可以说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非同寻常的重大意义。

回顾历史可以看出,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农村”,主要是强调要在农村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这在《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引言中说得很明确:“发展农业可以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道路…..,一条是

社会主义道路……今后的任务是要尽力巩固合作化制度,同时继续反对农村中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而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央文件中虽然数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其主要是强调,农村实行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同于过去的单干,更不是回到了资本主义老路,而是农村集体经济内部的责任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同时也是针对当前年农村地区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如“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着涣散软弱的状况”、“农村中封建迷信、偷盗赌博、摧残妇女、传播淫秽书刊和极不健康的文艺活动等情况是严重存在的”等,强调要通过“不断对农民灌输社会主义思想,为建设具有高度精神文明和高度物质文明的新农村而努力”。由此可见,当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除了强调农村正在发生的变革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强调加强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这仍然是在城乡实行二元结构,二元体制的格局下面进行的,体现的是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理念,体现的是城乡差别。

而我们今天所说的“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开始实行城乡统筹战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政策,逐步走向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标志着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标志着我国农村政策走向的根本转变。大家知道,农业、农民的载体是农村。将解决三农问题统一到新农村建设上来,是一个新的政策定位。从五中全会的文件看,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是系统性的、综合性的,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从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来看,“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要建设物质文明,“乡风文明”是要建设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是要建设生态文明,“管理民主”是要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的在于全方位推进农村的文明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