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和特性
学史上第一次美学大计论。在这次美学计论中,有关美旳本
质讨论是最主要旳和最丰富旳。
第二次“美学热”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以李泽厚为代表旳“实践论”美学进一步成为主流,代表性 旳说法有李泽厚旳“自然人化”说,蒋孔阳旳“人旳本质力 量对象化”说,以及高尔泰旳“美是自由旳象征”说,等等。
——美旳本质及其特点
第一节 美旳本质及其难解性
一、美旳现象与美旳本质
美旳现象存在于各个领域里: 1、物理世界:自然美、科技美 2、心理世界:心灵美、精神美、道德美 3、生活世界:行为美、服装美、人体美、工艺美、 建筑美…… 4、艺术世界:文学、绘画、音乐、舞蹈…… 美旳本质(美本身)即美者之所以美旳根据,任何 物只要具有美本身就肯定是美旳。所以美旳本质是唯 一旳,而美旳现象是多样旳。
一、高尔泰、吕荧:美是观念、美是自由旳象征
二、蔡仪:美是经典
三、朱光潜:美是主客观旳统一
四、李泽厚: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旳统一
第一派,主观论,“美是观念”
1、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是吕荧和高尔太。吕荧以为,美是人旳一种观
而不强调以情感人,所以它富于哲学旳思辨性和逻辑性。
第三节 中国现当代美学家论美旳本质
中国当代美学经历了两次“美学热”,有关美旳本质探
讨与这两次“美学热”紧密有关,也大致能够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它是从黄药眠批评朱光潜
旳美学文章开始旳;随即,蔡仪、朱光潜、李泽厚等人均刊
登文章,对别人旳观点展开批评和争论,引起了中国当代美
黑格格旳哲学、美学思想—— 1、宇宙旳本原是“精神”,宇宙旳终极本原是“绝对精
神”,世间万物就是由“绝对精神”派生出来旳。
美的本质探讨
美的本质探讨【摘要】美的本质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话题,从哲学、艺术、心理、文化和科学角度来探讨美的本质,可以带给我们不同的视角和理解。
从哲学角度看,美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是对世界秩序和和谐的感知。
在艺术中,美是艺术家对于美学规律的表达和实践。
心理学认为美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感受。
文化角度下,美是特定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念的产物,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科学角度则通过研究美的生物学基础和认知机制,探讨美的本质。
综合以上角度,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美的本质,认识到美是一种多维度的概念,引领着我们对世界的审美体验和认知。
【关键词】美的本质、探讨、哲学角度、艺术角度、心理角度、文化角度、科学角度、结论1. 引言1.1 美的本质探讨美的本质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各种哲学、艺术、心理、文化和科学角度都在探讨着美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美是一种抽象而又具体的概念,它既存在于物质世界中的形态和色彩之中,又存在于人类思想和情感中的激动和共鸣之中。
美的本质探讨不仅是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和思考,更是对内心深处的探索和感悟。
美的本质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更是一种内在的体验。
通过哲学的思辨、艺术的表现、心理的分析、文化的传承和科学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美的魅力和力量。
美的本质探讨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探寻之旅,它让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人类对美的渴望和追求。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对美的本质进行深入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审视和把握这个世界,更好地发现和体味生活中的美好和意义。
2. 正文2.1 美的本质探讨的哲学角度美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可以被解释为对事物的审美价值或美感的认识和感受。
在哲学角度上,对美的本质探讨常常涉及到美的起源、本质和功能等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美是一个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理念,是理想世界的投影。
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美是一种秩序和完美之美,是事物内在本性的体现。
这种哲学观点影响了后世对美的理解。
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从古希腊开始的代表美学家和其具体观念,对美的评价,分类,理解一、从精神意识中探究美这是唯心主义的美学1、柏拉图的“美是理念”说(或“美是理式”说)客观唯心主义美学《大希庇阿斯篇》A、美根源于美的理念即美本身B、理念是客观世界的根源,客观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而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C、美的理念是先于美的事物而存在的。
现实事物的美只是美的理念的影子2、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说客观唯心主义绝对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绝对理念也是美的根源,但理念必须显现,与现象,与有限的感性形象成为具体的统一体,才能有美。
评价:美的定义颠倒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见解包含了辩证法思想1、体现了感性与理性的统一2、肯定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从主体与客体关系看,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与美的3、康德的美“具有没有目的而又含有目的性的形式”主观唯心主义著作:《纯粹理性批判》认知(知)《实践理性批判》意识(意)《判断力批判》美学(情)康德的哲学建立在先验论的唯心主义基础上,在美的问题上,他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
他说:“至于审美的规定根据,我们认为它只能是主观的,不可能是别的”因此在《判断力批判》中指出美是无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定义4、克罗齐(1866~1952)“美是直觉即表现”说(经验描述)主观唯心主义他认为美的根据在于心灵,他说:“美不是物的事实,它不属于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力量。
”美是心灵作用与食物而产生的直觉。
二、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中探讨美的根源(唯物主义美学)1、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的美在食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说认为一般不能脱离“个体”单独存在,认为美在感性事物本身美主要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美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2、达芬奇(1432~1519)的美是事物“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他在《画论》中指出,美不是来自神二是来自人,来自客观现实生活,美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这种性质就是比例和谐。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美是个主观的概念,人们往往有不同的看法。
然而,被广泛认可的是,美是指给人以愉悦感、赏心悦目、崇高、精神上充满力量的东西。
美可以体现在自然风光、艺术作品、人的外貌和气质、行为、思想和信仰上。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美是人们受到普遍关注和探讨的重要主题之一,与人类的心灵甚至灵魂有着密切联系。
美的本质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有些人认为美是可以被量化的,比如可以用黄金分割比例和对称性来解释艺术的美学价值。
也有一些人认为美是一种自由的感受,无法被解释或定义。
无论如何,美学不仅是在美术、音乐、文学等创作中起作用,它还解释了我们为何喜欢听一段音乐,为什么喜欢欣赏特定类型的电影,甚至也可以解释我们为什么会被某些特定的人所吸引。
从人学层面来看,美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人们追求美,是因为它可以给予人类愉悦的感受。
在自然景观中,美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享受,它也可以给予人心灵上的平静和丰富。
例如,站在大海面前,人们会感觉到无限的宽广和壮阔,这种美的感受可以给人们带来安宁的感觉,同时也能够让人们意识到自己渺小的存在。
在艺术作品中,美往往能够引起我们的情感共鸣,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赏创作者的心灵表达。
另一方面,美也可以促进人类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人类通过欣赏和追求美,彰显了自己思考和创造的能力。
美不仅仅是靠欣赏和欣赏得到的,也需要人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创造来表现。
艺术家、作家和科学家等创作者可以在美的启发下,创作出更加优秀、富有创意性的作品,从而促进人类的文化与科学的发展进步。
总之,美是一种人类自身的精神需求和追求。
无论是在个体还是在社会层面上,人们对美的认识和追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美的本质是复杂的,是一种自由的、主观的感受,随着时间、环境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地被定义、重塑。
而这种美的本质的探究和创造,正是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重要力量之一。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美是人类内心深处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的体现。
美可以是事物外在的形态,也可以是内在的品质。
美的本质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话题,涉及了哲学、艺术、心理学、文化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对美的本质进行探讨,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诠释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可以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形态。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美的形态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在自然界中,美的形态表现在风景如画的山川河流、奇异多彩的动植物、宏伟壮丽的自然奇观等。
这些自然的美景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惊喜和愉悦,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美好享受。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创造了许多美的物质形态,例如古代的艺术品、现代的建筑、时尚的服饰等,这些物质形态的美令人赞叹不已。
美的本质可以是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的物质形态,它们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人们的情感和心灵。
美的本质也可以是抽象的内在品质。
除了物质形态的美,人们还对美的内在品质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美德、美德的行为、美的思维方式等都是美的内在品质的表现。
美的品质不仅仅是一种外在展示,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修养和追求。
哲学家们认为,美德是人类内在精神追求完美的表现,它是一种道德和伦理的准则,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
美德行为的展示也展现了一个人的内在高尚品质,给人们以精神上的慰藉和启发,成为了一种精神上的美。
美的本质也可以是抽象的内在品质,这种品质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发挥着无尽的魅力。
美的本质还可以是情感的表达和情感的共鸣。
美有时候是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情感表达,也是一种情感的共鸣。
当人们欣赏美的物质形态时,内心激荡起对于美好的向往和渴望,体验到了美的情感。
当人们走进大自然,欣赏山川河流的美景时,内心会感到无限的宁静、愉悦和感恩。
同样,在艺术和文化领域,人们对于美的情感也表现在对音乐、绘画、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赞美中,这种情感的共鸣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精神享受。
美的本质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情感的共鸣,它让人们内心得到了满足和慰藉。
美的本质还可以是一种理想和追求。
美的本质
什么是美?朱先生认为世界上本没有美,他认为美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而是主观与客观结合的产物。
我非常赞同这种观点。
世间万物作为独立个体存在,只具有物理属性,纯粹的物理属性是没有美丑可言的,物就是物。
只有当物体的物理属性与人脑特有的感知功能发生碰撞,在人脑中产生快感和愉悦感,美也才产生。
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美的本质,也说明了因何同样的物体会在不同的人群中产生美丑之分。
例如花这种植物,在沉迷于热恋的人们眼中,它是爱情的象征,是美的;美是人脑愉悦感的表现。
是符合人们的感知特点和当时当地的审美心态.在时下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心理体验呈现多元化的状态。
从而导致了人们审美心态的多元化。
人们可以在无可名状中产生美感体验,也可以在“痛并快乐”的结合中产生美感体验。
美已经不单是愉悦的产物,也不单是主客体碰撞相合的结晶。
美的本质就是人对事物的美好在感情和内心的共鸣从而产生的心里上的愉悦. 人的美的本质是善良,一个善良的人是美的.事物美的本质是让人在感官和内心一起和谐的共存.一朵郁金香、紫玫瑰、红牡丹是美的。
青山绿水大自然是美。
白云、蓝天,宇宙苍穷是美。
大草原是美。
闪烁迷离的星空是美。
夕阳是美,动听的音乐是美,经典诗歌是美,生活中有许许多多是美的。
只是缺少发现美的存在。
越是本质的东西就越是简单越是可观可感。
美的本质是平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眼之所见的。
它并不是存在完全虚构的精神世界中。
美不是学出来的,不是悟出来的。
是存在现实让人去感受的再在精神世界的享受。
人们天天离不开美,可见美的普遍与重要。
由于美的随处可见,万事万象都有美的存在,到处见到美,其实是没有美,美就在人的心里,人们对什么事物感觉美了,觉得它美了,也就是认为它美,它就美。
美的本质之迷,从两千年前的古希腊就产生了。
在柏拉图的一本书《大希庇阿斯》篇中。
从那个时候起,人们一直在试图解开美是什么之谜。
提出了各种假设、假说、学说,产生了不少著名的美学家。
他认为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本身并没有美,美是人的一种观念,是在人的心中,是人心中的一种理念;认为事物美,那个事物便是美,否则就不是美,没有美。
第二章 美的本质
面对这个悖论, 面对这个悖论,柏拉图采用了一种机巧的 假定”的方式: 假定有像美本身、 “假定”的方式:“假定有像美本身、善 本身、大本身等等的这类东西存在。 本身、大本身等等的这类东西存在。”用 美的普遍的、恒定的、 美的普遍的、恒定的、诉诸理性的一面去 否定特殊的、暂时的诉诸感性的一面, 否定特殊的、暂时的诉诸感性的一面,提 出了“美是理念”的重要命题。 出了“美是理念”的重要命题。
第二节 美的本质的初步探讨
一、美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产物。 美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产物。 (一)、人类之前是否存在美? )、人类之前是否存在美? 人类之前是否存在美
美是一种社会现象,还是一种自然现象? 美是一种社会现象,还是一种自然现象? 审美活动是人类独有的活动, 审美活动是人类独有的活动,还是某种动 物也有的行为? 物也有的行为?这是我们在探讨美的本质 前首先要解决的。 前首先要解决的。
思想上的变化: 思想上的变化: (1)以人为中心 追求人性的完善, (1)以人为中心,追求人性的完善,反对传 以人为中心, 统神学; 统神学; (2)提倡科学和理性 (2)提倡科学和理性,反对盲目的宗教信仰 提倡科学和理性, 和权威崇拜; 和权威崇拜; (3)肯定现世的幸福和感官享受 (3)肯定现世的幸福和感官享受,否定禁欲 肯定现世的幸福和感官享受, 主义和来世主义。 主义和来世主义。 形成了声势浩大的人文主义思想解放运动。 形成了声势浩大的人文主义思想解放运动。
三大批判: 三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 《判断力批判》 判断力批判》
8、黑格尔(1770—1831)的“美是 理念的感性显现”说
黑格尔( 黑格尔(1770—1831) :“理念的感性 ) 显现” 显现”他是哲学上客观唯心主义者的集大 成者。 成者。
第二章 美的本质
第二章美的本质上面我们回顾了美学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与常识不同,美不等于美学。
审美是直接的感性的愉悦的;美学却是哲学,是理论的,是艰深的;二、美学是一门奇怪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似乎都有难确定。
比如国内美学界对美学就就有多种不同的意见:有人主张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有人主张美学是艺术哲学;有人主张美学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的研究美与艺术的科学《大希庇阿斯篇》讨论过程:对话的风格。
在对话的一开始,苏格拉底总是显得很无知,对方总是觉得讨论的问题很容易。
但是随着对话的展开,苏格拉底就逐渐占了上风。
和《论语》有很大的不同,但是都采取了对话的方式,这是为什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思考。
对话开始。
苏格拉底提出的问题是“什么是美”。
希认为这人问题实际上是“什么东西是美的”,并说看不出其中的分别什么是美——》什么东西是美的希提出的命题:“美就是一位漂亮小姐”。
183苏的反驳:“如果你说凡是美的那些东西真正是美,是否有一个美本身存在,才叫那些东西美呢”,也就是说漂亮小姐身上的美就是那种使一切东西成其为美的。
由此提出如下命题:一匹漂亮的母马是美的,一个美的竖琴是美的,一个美的汤罐是美的。
但是赫拉克里特说,最美的猴子比起人来还是丑,那么最美的汤罐比起年青小姐来还是丑。
最美的年青小姐比起女神也还是丑的。
这样,前面提到的美岂不是又美又丑?184苏再次明确问题: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把它的特质传给一件东西,就使那件东西成其为美希的回答:黄金。
一件本来是丑的东西如果镶上黄金,也显得美了。
苏的反驳:大雕刻家菲狄阿斯用象牙做雅典娜手足,为什么不用金子,两个眼珠子用的云石,为什么希的回答:“使每件东西美的就是恰当”。
这是第二个命题。
苏的反驳:要煮好蔬菜,是美人还是汤罐最恰当?是金汤罐还是木汤罐最恰当?难道后者比前者更美?192苏提出:如果恰当只使一个事物在外表上显得比实际美,它就会只是一种错觉的美,因此不仅要外表美,也要实际美。
小论美的本质
论美的本质小草关于美的本质,古今中外的众多哲学家,美学家都从不同方面,不同领域对它们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伟大的哲学家认为:美不是美的东西,不是事物的特质,不是物质或精神上的满足,不是恰当、有用、有益,不是视觉或听觉上引起的快感,从而得出:美是难的。
其次,是唯心主义从精神方面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其代表有柏拉图,普洛个,黑格尔,康德等。
柏拉图认为“美是理的普遍性”。
他指的理念是存在于现实世界之外的一种精神实体,它具有永恒的普遍性,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模仿,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黑格尔则认为理念本身是不断发展的,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把自己异化为自然界,然后重新回归到于自身适应的精神阶段。
古罗马普洛个认为“神才是美的来源”。
古希腊哲学家和美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整一”、“美在于事物形式比例”、“美的秩序匀称和明确”、美要依靠体积和安排,把零碎的因素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博克认为“美与人的体验情感和感受相联系”。
法国唯物主义家狄德罗认为“美在关系”,美在于事物的内在的和对外的联系,所以,我把一切本身具有的能力在我悟性之中唤醒关系概念的东西,称之为在我身外的美,而与我有关的美,就是一切唤醒上述概念的东西。
俄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著名论断,认为“美的事物在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出我们心中的那种愉快”。
美感是快感之一,而“人觉的世界上最可爱的东西就是生活”以上是西方美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美学家,思想家关于美的本质的几种观点。
他们站在所处时代的高度,从不同角度对美的本质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值得我们继承和借鉴。
但是由于人们对美的认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又不断深化的,又由于美是具有多元结构的价值系统和信息系统,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以上学者对美的本质的论断就显得有点“盲人摸象”,各执一端的味道。
由于美是一个富有丰富多彩的含义的范畴,又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范畴,有学者认为不可能对美本质下一个统一的定义,也有的认为美就是美,不必讲什么道理,也讲不出什么道理。
[经济学]第二章 美的本质和特征ppt课件
苏再次明确问题:我问的是美本 身,这美本身把它的特质传给一 件东西,就使那件东西成其为美
第二:“美是黄金〞。一件本来 是丑的东西假设镶上黄金,也显 得美了。
苏的反驳:大雕刻家菲狄阿斯用 象牙做雅典娜手足,为什么不用 金子,两个眼珠子用的云石,为 什么 ?
第三:“美是恰当〞。
苏的反驳:外表看来是美的,然而 是虚伪的,隐藏了美的真正的本 质。外表和本质经常是不一致的, 不能把美丽的外表当作“美本身 〞所以恰当并不就是美
1、柏拉图:“美是理念〞说
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 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 西方美学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严厉说,他才是第 一个自觉地从哲学高度提出和思索美学问题,并把 美学呵斥思想体系的人。
3、 普洛丁:“美的分有说〞
古罗马时代的普洛丁承继柏拉图的哲学美 学思想,提出了“美的分有说〞。
3、日常用语中对“美〞字的了 解
第一种是表示感官快适,即感官生理的剧 烈需求得到 Nhomakorabea种满足。
第二种是表示伦理赞赏,如“五讲四美三 热爱〞中的“四美〞,既是伦理赞赏,又 表示出一种审美的情感态度
第三种是表示审美判别,表示对审美对象 的一定性审美评价,与丑是相对立的。
二、美的本质讨论的历史调查
1、这种看法以李泽厚为代表。 2、李泽厚以为,美是一种客观物质的存在,
这就是美的不依存于人类客观认识条件的 客观性。
3、李泽厚以为,客观社会性和详细笼统性 是美的两个根本特性。
四、 美的本质的哲学讨论
一、美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产物。 〔一〕、人类之前能否存在美?
黑格尔〔1770—1831〕的“美是理念 的感性显现〞说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美是生 活〞 。
结合中外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结合中外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谈谈我个人的看法2009-5-16 2009-5-16 0:05:37 心情:幸福天气:晴温度:℃一、美的本质美学范畴内关于美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指审美对象,即什么是美;二是指美的本质,即美是什么;三是指与丑相对立的美学基本范畴,即狭义的美。
其中关于美的本质的问题,一直是美学家关注和争论不休的焦点问题。
(一)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美的本质在于探索审美对象为什么是美的,即美的根源何在的问题,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多种探索。
按照美在主观还是美在客观大致可分为四种观点:第一种是从客观精神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理性、绝对精神等。
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只有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
他认为美的理念是不依赖具体的美的事物的“美本身”,一切具体事物只有以美的理念才能成为美。
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在这个统一体中感性形式是从属于理性内容的,是绝对精神的一种显现,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在于绝对精神。
第二种是从主观心理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观意识、审美感受等。
休谟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情感愉快;康德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情感;叔本华认为是意志;弗洛伊德认为是性本能;桑塔耶那认为是快感;克罗齐认为是直觉。
这些观点虽然涉及到审美心理学问题,并在揭示美的社会性能方面有合理之处,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他们抽象地发展了主观能动的方面,而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没有看到主观心理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反映。
第三种观点是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出发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就在于事物的感性形式,在于事物外在形式的“秩序、匀称、明确”,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某种形式规则;博克认为美是事物的某些属性——细小、光滑、比例匀称等。
美原-第一章:美的本质PPT课件
.
19
• “兴”——“兴于诗,立于礼”,是说“言 修身当先学诗”。
• “观”——“观风俗之盛衰”。
• “群”——“群居相切磋”。
• “怨”——“怨刺上政”。
• 其中“兴”和“怨”侧重说明艺术抒发情 感的特征;“观”和“群”则说明艺术通 过情感感染所产生的特殊的社会效果。
.
20
孟子
• 提出了“充实之谓美”的观点,即充实人 的品德,也就是仁、义、礼、智、信等。
.
5
(三)亚里士多德:美在事物的形式和比例
• 亚里士多德——从物质方 面探讨美的本质 ,“容易感 受的事物才是美的 。”他 充分肯定了现实世界美的
真实性 ,美只存在于具体 的美的事物之中,美首先 取决于客观事物的属性, 如“秩序、匀称与明确、 大小”等。
•
.
6
古 希 腊 雕 塑 《 拉 奥 孔 》
.
34
宋元明清美学
• 宋代美学的重要特点是,既不向往神仙或宗 教的狂热境界,也不渴慕治国平天下的事功 业绩,它面向现实的人生,高度重视生活情 趣,纯任情感自然的流露和表现,推崇平淡 天然的美,鄙视宫廷艺术的富丽堂皇、雕琢 伪饰。
.
35
• 在文艺批评及绘画上,将其分为“逸、神、 妙、能”四品。认为逸品最高,其特征是 “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行具, 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
.
33
• 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作为宗教它是世俗化 的;作为哲学它是艺术化的;作为中国化的 佛教,他又是儒学化的。这使它大受那些徘 徊于出入进退之间,既满怀修身治平理想, 又随时准备隐退山林,返璞归真的文人士大 夫的欢迎。
• 禅宗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 佛。”认为佛(觉悟者)与众生(不觉悟者) 的区别只有一念之差(迷即佛众生,悟即众 生佛),“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第九章 美的本质
2、自由创造是人类最珍贵的特性
①自由创造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特征 之一。 ②自由创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人类在自由创造中发展了人本身。
第三节
美与真善
一、何为真善美 1、真:即合规律性 2、善:即合目的性 3、美:即在真善统一前提下的形象体现 二、美与真善之间的关系 1、美与真的关系 ①联系:美以真为前提 ②区别: 2、美与善的关系 ①联系:美以善为前提 ②区别
推荐阅读书目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
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部分,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出版社1998年版.
二、中国对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 (一)古代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1、结合功利来探讨美:儒家孔子、孟子、 荀子;墨家墨子 2、结合艺术来探讨美:王充、刘勰、司空 图 3、结合现实来探讨美:柳宗元、王夫之、 叶燮 (二)近代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王国维《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
(三)现当代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1、美是主观的:吕荧、高尔泰 2、美是客观的:蔡仪 3、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朱光潜 4、美是主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李泽厚
第二节
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
一、人的本质在于非异化的劳动
1、非异化的劳动本质上是人的自由的自我 实现与创造 。 2、人在本质上是审美性的 :非异化劳动本 质上就是一种最广义的审美活动,真正的 人性本质上也是审美的。
3、在非异化劳动的基础上实现了美的主客 观相统一。
二、美的本质
1、美:是自由创造的形象体现。
(二)从客观方面对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1、从现实物质方面对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亚里士多德:美在事物的体积与安排 达芬奇:美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荷迦兹:美的原则在于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 量。“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博克:美是事物的某些属性 狄德罗“美在关系” 2、从社会生活方面对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作了这样的解释:“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 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 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 的,”
美的本质和价值
美的本质和价值人类对美的追求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发端,无论是古希腊的艺术家们还是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都对美有着特殊的感应和追崇。
美的本质和价值是一个深不可测的话题,涉及到艺术、哲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以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来探讨美的本质和价值。
美的本质可以说是主观的、多变的。
每个人对美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因此美没有一个绝对的定义。
有的人认为美存在于自然的风景中,例如大山巍峨、湖水清澈,而有的人则认为美存在于艺术作品中,例如音乐、绘画、文学等。
不同的文化和时代也会对美的定义产生影响,因为美是与时俱进的。
美的本质可能与人的感知和情感有关。
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会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这些反应会引发我们的情感。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幅精美的绘画作品时,我们会感受到它所传达的美和情感。
因此,美的本质可能与我们的感知能力和情感表达有关。
除了主观感知和情感,美也与客观标准有一定的关联。
在艺术领域,有一些共同的美学原则被普遍认可。
例如,比例、对比、和谐等原则被广泛运用于绘画、雕塑和建筑中。
在自然界和人类的身体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美的规律。
例如,壮丽的日落景色、完美的黄金分割、曲线优美的身体比例等。
这些客观规律可能是因为它们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经过筛选,并成为人类认为美的标准。
美的价值也是一个广泛而深入的议题。
美可以给我们带来喜悦和愉悦的感受,它能够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例如音乐、电影、小说等,都能够让人们陶醉其中,忘却现实的困扰。
美还可以成为一种精神追求的目标,让人们引以为荣和向往。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美经常被用作表达人类情感、价值观和思想的重要媒介。
美的价值也在于它对人的心理和心身健康的积极影响。
科学研究表明,接触美的事物可以减轻压力、缓解焦虑和抑郁,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例如,散步在美丽的风景中、欣赏一场动人的音乐会、阅读一本优秀的文学作品等,都能够使人们感到放松和愉悦。
因此,美在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美的本质的名词解释
美的本质的名词解释美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概念,它在世界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无论是自然界的壮丽景色,人类创造的艺术作品,还是一个人的内心感受,美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而美的本质则是探索和理解美的起源、特征和意义的过程。
在本文中,我们将尝试对美的本质进行名词解释。
美的本质是主观的,因为每个人对美的感受和理解都可能不同。
每个人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个人经历等都会影响他们对美的感知。
美是一种主观情感,是对外部事物或内心体验的赞美和喜爱。
然而,美的本质也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在不同文化和时间背景下,人们对美的共识可能存在差异,但一些普遍的美学原则和标准仍然存在。
例如,对称、和谐、平衡等都被认为是美的基本特征。
这些特征超越了个人的偏好,成为了一种跨文化的美的价值。
美的本质涉及到对感觉、知觉和情感的综合体验。
在艺术领域,美可以通过色彩、形状、线条、节奏等视觉和听觉元素来表达。
同时,美也与情感体验密切相关,人们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沉浸,感受到内心的快乐、悲伤、惊喜等情感。
美是一种触动心灵的力量,它可以唤起人们对生命、自然、人类存在等更深刻问题的思考。
美的本质也可以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考虑。
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对某些事物的美的感知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我们的生存需求和适应性。
例如,我们对自然景色的美的感受可能与我们对食物、水源和避险场所的偏好有关。
我们对健康、对称的特征的好感可能与遗传进化中对健康繁衍的需求相关。
美的本质还可以在哲学上进行探讨。
美学是研究美的哲学分支,试图寻找美的本质和意义。
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看,美被认为是一种超越感官经验和日常生活的存在。
它涉及到对真理、伦理、价值和精神境界等更高级的概念的探索。
在日常生活中,美的本质也可以在各个领域中体现出来。
在自然界中,美可以是奇妙的日出和日落,壮丽的山河风景,曼妙的花朵等。
在艺术领域,美可以是一幅精美的画作、一首动人的音乐、一出优雅的舞蹈。
在人际关系中,美可以是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真挚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的本质美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它是人类在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是在对象中以感性形象表现出来的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
美的本质是美学研究的一个根本理论问题,何谓美,何谓美的本质,从哲学上讲,首先,承认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其次才能从客观物质的属性中去发现美的根源,另一种从精神中寻找美的根源,既人对于外在的物质形态的感受。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人对客观世界的实践和改造中去寻找美的根源。
美作为人类可以反映到的事物的一种属性,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属性,是一种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
这种存在,与人类意念正方向指向有关。
人类既是美形成条件中两种客观存在中的一方,又可作审美的主体。
美在主体之外,不是主客观的统一。
将美界定为关系属性,可最终揭开美的本质和审美现象的谜底。
分析意念正方向指向和美的构成关系,可阐释美及美的观念的形成及其变化与异同。
美在本质上是事物的一种关系属性。
下面,分四个部分来探讨。
一首先,我们对美的本质进行初步的推导。
探讨美的本质,先要明确什么是事物的本质。
就客观性来说,本质是事物之所以成为自身的独有的规定性(或曰特有属性的集合);就人的认识来说,本质是对这种独有的规定性的正确反映。
这种反映形成概念,需用定义表述。
根据逻辑学的原则,定义应符合“被定义项=种差+邻近的属”这一公式。
其中的“种差’,即是在“属”中显示独有的规定性的最经济的表达形式。
寻求美的本质,质言之,也就是要寻求美之所以成为美的质的独有的规定性。
美,作为一种存在,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是独有的,所以,我们所寻求出的美的本质,也应该是唯一的。
在《“美”在事物属性简表中的位置》一表中,将关系属性暂列四类。
第一类,是差异性的;第二类,是趋向性的;第三类,是因与生物的生理感官对应而形成的;第四类,是事物与类群有关而形成的。
这只是大致的分列,目的在有助于人们看清美在关系属性中的位置。
由于美是因事物有宜于人的特性吻合了人的意念正方向极致而形成的,故美在表中是趋向性关系属性中的同向性关系属性。
美是怎样形成的呢?不难想见,善恶美丑的形成,无一不和人类的价值取向有关。
善恶,主要形成于心理动机与伦理道德有关的对象:吻合人类伦理道德正价值取向的,谓之善;违逆人类伦理道德正价值取向的,谓之恶。
美丑,主要形成于感性特性与情感喜恶有关的对象:吻合人类情感喜好正价值取向的,谓之美;违逆人类情感喜好正价值取向的,谓之丑。
可见,善恶美丑都是对象因与人类的价值取向有关而形成的属性(逻辑学上亦称属性概念),即关系属性。
美,本质上就是事物的一种关系属性。
关系属性,是笔者新提出的概念。
这一概念,既不等同于“关系”,也不是源自于洛克的“第二性质”,更不是关系双方的“中介物”,而是与内部属性相区别相对举的概念。
本文认为,事物常见的直接属性(第一层面属性),有两大类:一类是事物不与他事物相关即能独自具备的属性,如金质、圆状等等,可称之为内部属性;一类是事物与他事物相关形成的属性,如大、合、甜、典型等等,可称之为关系属性。
美同大、合、甜、典型及前面所列举的丑、恶、善等等一样,是事物的一种关系属性。
显然,美不可能是“美的对象”本身,也不可能是内部属性。
如果美是内部属性,就无法解释内部属性没有改变的同一事物,有时是美的对象,有时却不是美的对象。
由此可以推断,美只能是事物与另外的存在相关而形成的关系属性。
美会是事物与何种存在相关形成的关系属性呢?如前所述,这种存在就是我们人类。
我们人类,也是不以人的感觉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以往,有许多学者认定美与人类存在有关,但通常只把二者看成主客体的关系,而没有意识到美的形成需要两种“客观存在”。
狄德罗虽提出了“美的关系”说,但论及人与美的关系时,强调的就只是唤醒的察知关系。
①其实,客观的美如同两个物体形成的“大”、“合”一样,其存在不依赖于主体人的察知。
我们人类的存在,具有多种属性,不可能每种属性均与美的形成有关。
我们可以发现,也可以体会到:凡是公认的美的事物,总是有相应的特性(多为内部属性)是非常契合人们意念愿望的指向的;事物之所以美,也必有高度吻合人们意念愿望指向的特性。
事物的特性,人们的指向性,二者高度和合,事物就形成了美。
可知,美的形成与人有关,实质上是与人类的意念指向有关。
本文特提出意念指向性一词。
苏格拉底谈美,认为:“美不能离开目的性,即不能离开事物对现实人愿望达到的目的形式。
”②康德也说:“美是对象合目的性的形式。
”③他们的观点,可以说都感悟到了涉及到了意念指向对美的构成的作用。
本文之所以提出意念指向性而不称作目的性,是因为意念愿望在美的构成中是呈方向性的,常无确切的目的限度;再者,许多意念指向出自本能,不宜强指为有求望的理性目的。
所以,意念愿望,应以含义宽泛的指向性来表明其特性。
不难明白,追求有利于生存幸福的对象,朝佳景想望,寻求奇异新颖,对于人类来说,是必然的意愿指向。
也就是说,意愿的指向性是人类这一存在固有的无可否定的一种属性。
指向性的指向多种多样,与之对应,形成美的对象也多种多样。
但是,无论什么美的对象,总是人们意愿中正面肯定的事物。
为了避免歧义,在此,我们有必要把与美的形成有关的人们对事物在正面肯定的前提下所希冀艳羡的意向,定名为意念正方向的指向。
有了上述探讨分析,我们可给美的本质下一个定义:美是事物所具有的该事物的一定特性与社会人们意念正方向指向的极致部分高度和合而形成的关系属性。
二有了美的本质的定义,我们可立足于关系属性的分析和审美分析,来进一步领悟美的本质。
由于美是关系属性,可以想见,美不是物质,也不是物质的某种形式或性质。
所以,美是不可能在单一的对象上直接被我们“摄影、复写”的。
我们常见的风景画或美人照片,直接显现的只是内部属性,即对象形成美的条件,而不是理论意义上的美的本质。
这好比“大”这种关系属性,并不就是单一物体的体积一样。
人们反映关系属性,一般要反映关系各方的相应特性。
如反映“大”,至少还要反映另一物体体积,或以某一体积作中介。
美虽然是和人有关的关系属性,但美并不是由人的一方主观决定的。
由于美是对象特性因吻合了人们喜好的意向极致而形成的,那么,就可明白爱美为何会必然是人的天性、审美为何会产生欣喜愉悦。
审美中,如无省略,客体状态的相与存在、同向和合,要在主体大脑中“再现”美才能被判断被反映到。
中外许多美学家凭理论直觉意识到了这一点:美没有物质的“形象”直接映入大脑,反映美终归是一种判断。
但是,他们不理解美的本质是一种关系属性。
于是,他们对美的客观性百思不得其解,对美的本质百思不得其解,只能反求诸己,认为美即美感,美是评价,美在心中,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现在,如果大家都明白了美在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属性,这些疑云就可望消散。
“自然美”应当是反璞归真之美,而非无为之美自然美――从土著民族不觉得花美谈起普列汉洛夫曾引用格罗塞举的例子:土著民族住在遍地是花的世界,却不以为花美。
结论是:人类最初只欣赏和劳动及狩猎之类和生存有关的事物,后来才欣赏与功利无关的事物的。
在笔者看来,说物质需求不同,所欣赏的对象也不同,这是对的。
但是,土著人不觉得花美也是因为有花的自然环境对于他们总是满足的,如果让他们到沙漠中住上一年半载,我相信他们也会觉得充满花草的环境是美的。
我以为对自然景物的美感差异和种族是否落后无关。
比如我所知道的许多山里人也不觉得山野美。
张家界的风景对于城里人来说是很美的,因为那儿有奇妙的山峰和溶洞、人迹罕至的原始风光,这些在其他地方是很少见到的。
对于厌烦城市生活的人来说,那就更美。
但是当地人却不怎么觉得张家界的山野美。
有报纸报道说,张家界是一位香港人发现的。
才听感到奇怪,难道一直住在那儿的当地山民不知道有张家界?但是后来的事实的确说明,张家界出名和繁荣的确得益于那位香港人的宣传。
至少我们可以修正说,那位香港人发现了张家界的美。
为什么当地人不怎么欣赏那种山野美呢?原因是:那是贫穷劳累的地方;在当地人看来,外面的世界更精彩。
我下放的地方就是风景很美的山区,才去觉得美,时间长了感觉也就平淡了。
后来在我在大城市住久了,就特别觉得那山区美。
这一切说明,美感和需求、缺少或不满足相关。
我们欣赏的都是我们缺少的,从而乐于接近的。
这一结论也可以从历史上人类对自然美的欣赏找到证据。
古代诗人陶渊明写了大量的田园诗赋,其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及故事《桃花源记》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欣赏。
陶渊明之所以觉得那种意境美,是因为他生活在战乱年代,曾经当官。
他为了逃避战乱和官场斗争――这些可能危及生命,于是极其向往田园生活。
表面上他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功利无关,但是,追求安全的生存环境就是追求最大的功利。
现代人之所以欣赏陶渊明描写的田园风光,也无非是因为人向往没有精神压力的田园环境,渴望逃避喧闹的城市生活和污染的城市环境。
这就是为什么从人口集中、污染严重的城市――广州――来张家界玩的人最多。
中国山水画自唐朝以后广为流行,法国大革命后期产生了大批描写自然美的绘画作品。
人们之所以在那个时候开始特别欣赏自然美,原因是从那时开始,人类对战乱更加厌烦,对安全、宁静、没有污染的自然环境的需求――看来人体天生就适于那种环境――更加迫切;特别是对于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阶层,对自然环境的需求逐渐被提到更高的位置。
三现在,对美的基本形态择要分析,以印证美的本质都是一种关系属性。
一些美学书籍将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称作美的基本形态(或曰美的范畴)。
限于篇幅,本文暂只分析这四种美的基本形态,以此进一步阐明所有的美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关系属性。
四种美的基本形态,实为两组: 优美和崇高:悲剧和喜剧。
我们可以通过对人类精神心理的辩证辨析,阐释它们形成的原因和它们作为美的形态本质上都是关系属性的实质。
优美和崇高美的产生,与相应的人类精神心理的正方向指向有关。
人类的精神心理,通常具有辩证的相反相成的貌似互逆的两个正方向指向:一是仁爱万物,怜惜怀柔,喜好娇弱玲珑圆润幽娴柔嫩;一是凌轹一切,征服超越,崇尚博大雄浑刚强勇武威烈。
事物有特性契合指向之前者,形成优美之美;事物有特性契合指向之后者,形成崇高之美。
由此可见,优美与崇高之美,本质上也都是事物的关系属性。
悲剧和喜剧的产生,同样与人类精神心理相反相成的辩证指向有关。
人类的精神心理,既有端重仁慈怜惜同情他人的一面,形成一种肃然内敛式的庄敬深沉肃穆悲悯的内心情感的需求指向;又有恣意放荡嘲弄调侃他人的一面,形成一种轻松开怀式的幽默戏谑忘忧相悦的内心情感的需求指向。
事物的特性吻合前一种需求指向,形成悲剧之美;事物的特性吻合后一种指向,形成喜剧之美。
由此可以推知:人类可以按自身认可为好的意向去构建戏剧乃至所有的精神产品,使其形成艺术之美;人类也可以将意愿正方向指向物化“凝固”在产品中,使其形成劳动产品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