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手术后疼痛管理专家共识修订稿
成人手术后疼痛管理专家共识(最新)

成人手术后疼痛管理专家共识(最新)麻醉MedicalGroup前天来源:中华麻醉在线成人手术后疼痛管理专家共识(2017)王月兰,邓小明,田玉科,冯艺,米卫东,杨建军,吴新民,闵苏,岳云,徐建国(执笔人/负责人),郭曲练,董海龙,蒋宗滨,薛张纲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不良影响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或是具有感觉、情绪、认知和社会层面的痛苦体验。
根据损伤组织的愈合时间以及疼痛的持续时间,疼痛可划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急性疼痛持续时间通常短于1个月,常与手术创伤、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慢性疼痛为持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可在原发疾病或组织损伤愈合后持续存在。
(一)手术后疼痛是急性伤害性疼痛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简称术后痛,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3d-7d。
术后痛常见于创伤大的胸科手术和需较长时间功能锻炼的关节置换等手术,有时镇痛需持续数周。
术后痛是伤害性疼痛,术后痛如果不能在初始状态下被充分控制,则可能发展为慢性术后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其性质也可能转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感觉神经受损,导致外周与中枢神经敏化所引起的疼痛,常以疼痛高敏或感觉异常为突出表现并多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和情绪改变。
研究表明,从腹股沟疝修补术,到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等大小不同的手术都可发生CPSP。
CPSP多为中度疼痛,亦可为轻或重度疼痛,持续达半年甚至数十年。
CPSP形成的易发因素包括术前有中到重度疼痛、精神易激、抑郁、多次手术史;术中或术后损伤神经;采用放疗、化疗。
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和精神抑郁。
(二)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组织损伤)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
术后疼痛虽有警示、制动、有利于创伤愈合的“好”作用,但不利影响更值得关注。
成人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解读讲课文档

对乙酰氨基酚和非甾体抗炎药
使用COX抑制剂的危险因素
• 长期大量COX抑制剂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既与药物特性有关,更与使用剂 量、使用时间及是否有使用COX抑制剂的危险因素有关
• 对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应慎重考虑选择此类药物
• 年龄> 65岁(男性易发)
危
• 原有易损脏器的基础疾病
险
• 同时服用皮质激素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及利尿药
第十六页,共32页。
凯纷®独特的脂微球结构 靶向定位 对心血管安全性更好
全麻择期手术结束时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注射液,观察患者全麻拔管期间反应
降低心肌氧耗
研究证实,凯纷®对心脑血管病病人有利
17
林丽娟, 等.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对气管拔管期心血管反应及脑电双频指数第的十影七响页,. 共福32建页。医药杂志.2008 (6), 30(3)18-20
单次应用凯纷®对血小板功能无明显的抑制
指标
激活全血凝血时 间ACT(s)
组别 A组 B组
术前 131.28±33.69
术后24h 105.58±24.09
132.14±31.91 104.96±23.67
C组
129.85±35.93 125.32±26.44
ACT正常范围:85~140s
• 我国一项观察氟比洛芬酯用于鼻内镜手术的预先镇痛及对凝血机制的影响的研究。共纳入60例受试者,随机分成3
第七页,共32页。
阿片类药物
阿片类药物分类及应用
•阿片类药物即麻醉性镇痛药,是治疗中、重度急、慢性疼痛的最常用药物
•通过与外周及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及脑)阿片受体结合发挥镇痛作用
可分为 •弱阿片药:可待因、双氢可待因等,主要用于轻、中度急性疼痛镇痛 •强阿片药:吗啡、芬太尼、哌替啶、舒芬太尼、羟考酮和氢吗啡酮等,主要用于术后中 、重度疼痛治疗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一、手术后疼痛及对集体的影响二、疼痛的评估(一)疼痛强度评分法(二)治疗效果的评估应定期评价药物或治疗方法疗效和副反应,并据此作相应调整。
在疼痛治疗结束后应由患者评估满意度。
原则包括:①评估静息和运动时的疼痛强度,只有运动时疼痛减轻才能保证患者术后躯体功能的最大恢复。
②在疼痛未稳定控制时,应反复评估每次药物治疗/方法干预后的效果。
原则上静脉给药后5~15min、口服用药后1h,药物达最大作用是应评估治疗效果;对于PCA患者应该了解无效按压次数、是否寻求其他镇痛药物。
③疼痛和对治疗的反应包括副作用均应清楚地记录在表上。
④对突如其来的剧烈疼痛,尤其是生命体征改变(如低血压、心动过速或发热)应立即评估,同时对可能的切口裂开、感染、深静脉血栓等情况作出新的诊断和治疗。
⑤疼痛治疗结束时应由患者对医护人员处理疼痛的满意度,及对整体疼痛处理的满意度分别作出评估。
可采用V AS评分,“0”为十分满意。
“10”为不满意。
评估疼痛定时进行,作为术后镇痛治疗小组的一项常规工作,如能绘制出疼痛缓解曲线图,能更好记录患者的疼痛和镇痛过程。
三、术后疼痛的管理和监测(一)目标急性疼痛管理的目标是要达到:①最大程度的镇痛(术后即刻镇痛,无镇痛空白期;持续镇痛;避免或迅速制止突发性疼痛;防止转为慢性痛)。
②最小的不良反应(无难以耐受的副作用)。
③最佳的躯体和心理功能(不但安静时无痛,还应达到运动时镇痛)。
④最好的生活质量和病人满意度。
(二)管理模式和运作术后疼痛处理应作为麻醉科工作的一部分,定期研究并有专人观察镇痛效应和处理不良反应。
有条件的可成立全院性或麻醉科为主,包括外科主治医师和护士参加的急性疼痛管理组(Acute Pain Service, APS)。
工作范围包括:①治疗术后痛、创伤痛和分娩痛;②推广术后镇痛必要性的教育和疼痛评估方法;③提高手术病人的舒适度和满意度;④降低术后并发症。
(三)疼痛病人的监护指定专门的或参与疼痛治疗工作的医务人员记录病人镇痛前后生命体征改变、镇痛效果、副作用及处理方法和结果。
术后疼痛专家共识(成人)

术后疼痛专家共识(成人)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2014)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丁正年王祥瑞邓小明冯艺米卫东江伟李天佐杨建军吴新民闵苏岳云祝胜美郭曲练徐建国(执笔人/ 负责人)董海龙蒋宗滨薛张纲目录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影响二、疼痛的评估三、手术后疼痛的管理和监测四、常用镇痛药物五、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影响(一)手术后疼痛是急性伤害性疼痛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
根据疼痛的持续时间以及损伤组织的愈合时间,将疼痛划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急性疼痛持续时间通常短于1 个月,常于手术创伤、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慢性疼痛为持续3 个月以上的疼痛,可在原发疾病或组织损伤愈合后持续存在。
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简称术后痛)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7 天。
在创伤大的胸科手术和需较长时间功能锻炼的关节置换等手术,有时镇痛需持续数周。
术后痛是由于术后化学、机械或温度改变刺激伤害感受器导致的炎性疼痛,属伤害性疼痛。
术后痛如果不能在早期被充分控制,则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 CPSP),其性质也可能转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感觉神经受损,导致外周与中柩神经敏化所引起的疼痛。
研究表明小至腹股沟疝修补术,大到体外循环等大手术,都可发生CPSP,多为中度疼痛,亦可为轻或重度疼痛,持续痛达半年甚至数十年。
CPSP形成的易发因素包括:术前有长于1个月的中到重度疼痛、精神易激、抑郁、多次手术;术中或术后损伤神经;采用放疗、化疗。
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和精神抑郁。
(二)术后疼痛和病理生理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组织损伤)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
虽有警示和制动,有利于创伤愈合的“好”作用,但不利影响更值得关注。
有效的手术后疼痛治疗,不但减轻患者的痛苦,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成人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

成人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成人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成人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
然而,手术后患者常常会经历术后疼痛。
术后疼痛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并发症,并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
因此,如何有效地处理术后疼痛成为了临床医生关注的重要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世界各地的疼痛管理专家、麻醉学专家和外科医生积极开展了研究。
他们的目标是制定一套科学、安全和有效的术后疼痛处理策略。
最终,他们达成了成人术后疼痛处理的专家共识,以下是该共识的主要内容。
首先,专家共识强调了疼痛评估的重要性。
术后疼痛的性质和强度因手术类型、个体差异等因素而异。
因此,在制定术后疼痛处理方案之前,医生必须对患者的疼痛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评估。
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视觉模拟评分、数字评分和语言描述等,以及患者的自述和观察。
其次,专家共识建议采用多学科协作的方式进行疼痛管理。
术后疼痛处理需要包括麻醉医生、外科医生、疼痛管理专家和护士等不同学科的合作。
他们应该共同制定并执行术后疼痛处理计划,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此外,这些专家还应该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控制效果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第三,专家共识强调了多模式镇痛的重要性。
多种镇痛方法的联合应用可以提供更好的疼痛控制效果,减少药物副作用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常用的镇痛方法包括局部麻醉、静脉镇痛、神经阻滞和口服镇痛药物等。
具体采用哪种镇痛方法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特点和医疗资源等因素综合考虑。
此外,专家共识还强调了围手术期的镇痛管理。
研究表明,围手术期镇痛管理可以减少术后疼痛的发生率和强度,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因此,在手术前、手术期间和手术后的不同时期,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镇痛管理。
最后,专家共识还强调了疼痛管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医生应按照规范的操作程序进行疼痛管理,确保病人的安全。
同时,他们还应根据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以最大限度地提供疼痛缓解效果。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近年来,随着科技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成人手术的数量也不断增加。
然而,与手术相伴随的潜在问题之一就是术后疼痛。
术后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康复时间,并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以专家为核心的团队共同研究并达成共识,旨在为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提供准确、科学的指导和建议。
一、术前评估手术前的疼痛评估对术后疼痛处理至关重要。
通过充分了解患者的疼痛史、敏感性和期望值等因素,可以制定个性化的镇痛计划。
对于有心理因素的患者,应进行精神状况评估,并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
二、镇痛方案1. 多模式镇痛:在术后镇痛中,多种方法的联合使用被认为可以提供更好的效果。
药物镇痛、物理疗法以及心理支持等综合措施相结合,可以减少疼痛感知和炎症反应,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
2. 药物治疗:短效镇痛药物如阿片类药物可用于急性疼痛的缓解,但其依赖性和不良反应容易导致药物滥用和疼痛加重。
对于轻度到中度疼痛,非甾体抗炎药(NSDs)和醋氨酚等也可作为替代选择。
此外,还可以选用外用贴剂和局部麻醉药物来减轻术后疼痛。
3. 物理疗法:物理疗法如热敷、冷敷、按摩和运动疗法等在术后疼痛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
热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紧张,减轻疼痛感;冷敷则可缓解术后局部炎症和肿胀。
4. 心理支持:心理因素对术后疼痛处理也有重要影响。
通过认知行为治疗、放松训练等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疼痛态度和应对策略,减少疼痛感知。
三、团队合作术后疼痛处理是一个跨学科的工作,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密切合作。
包括麻醉科医生、外科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等在内的多个专业应参与到术后疼痛管理中,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四、风险评估和并发症处理在术后疼痛处理中,需要对患者的风险进行评估,尤其是老年人和存在慢性疼痛的患者。
同时,还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药物不良反应,以及及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减少术后疼痛的不良影响。
中国成人重症患者镇痛管理专家共识2023版

颅脑术后的重症患者应予以镇痛治疗(BPS)。但对于药物选择也无法形成推荐意见。
问题18:心脏大血管手术术后患者如何实施镇痛治疗?
临床问题:
1. 心脏大血管开胸手术患者在阿片类药物基础上建议联合胸骨旁肋间神经阻滞镇痛(低质量证据,弱推荐)。2. 心脏大血管手术患者建议联合使用阿片类药物和其他镇痛药物(低质量证据,弱推荐)。
舒芬太尼
1-3
13h
0.2-0.5μg/kg
0.2-0.3μg/(kg•h)
剂量个体差异性较大,需个体化给药;该药分布半衰期短,代谢半衰期长,长期使用可能增加机械通气时间
重症患者常用阿片类镇痛药物特点
内容简介:
背景
证据评价与分级
临床问题
专家组成员依据牛津循证医学中心 2011 版证据质量评估工具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证据评级,默认一级证据为高质量证据,二级证据为中等质量证据,三级证据为低质量证据,四级和五级证据为极低质量证据,但是评级过程中结合GRADE对证据评价的指导原则根据研究质量、精确度、间接性,各个研究间不一致性等因素对证据质量评级进行调整,例如,若绝对效应值小,证据等级会被调低;反之等级会被上调。指南将推荐强度分为强和弱两个级别,通常情况下,高质量和中等质量的研究证据可支持强推荐,低或者极低质量研究证据支持弱推荐。当某一临床问题的证据难以通过评级进行总结,但专家组一致认为干预措施明显利大于弊时,则使用最佳实践声明(best practice statement, BPS)来表达推荐意见。
临床问题:
1. 接受机械通气的哮喘/COPD 患者应进行镇痛治疗(BPS)。2. 对机械通气的COPD患者,推荐阿片类药物进行镇痛治疗(中等质量证据,强推荐)。3. 对机械通气的哮喘患者不建议选择吗啡、可待因、哌替啶等药物进行镇痛治疗,建议选择曲马多、芬太尼、瑞芬太尼等药物进行镇痛治疗(低质量证据,弱推荐)。
成人术后镇痛)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目录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影响二、疼痛的评估三、手术后疼痛的管理和监测四、常用镇痛药物五、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影响(一)手术后疼痛是急性伤害性疼痛根据疼痛的持续时间以及损伤组织的愈合时间,将疼痛划分为急性疼痛(短于1个月)和慢性疼痛(持续3个月以上)。
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Pain),简称术后痛,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伤害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7天),也是临床最常见和最需紧急处理的急性疼痛。
术后痛如果不能在初始状态下充分被控制,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ChronicPost-surgicalPain,CPSP)。
无论手术大小均都可发生慢性疼痛(CPSP),其发生率高达19%~56%,且持续痛达半年甚至数十年。
CPSP形成的易发因素包括:术前有长于1个月的中到重度疼痛、精神易激、抑郁、多次手术;术中或术后损伤神经;采用放疗、化疗。
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和精神抑郁。
(二)术后疼痛的病理生理: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刺激(组织损伤)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
1、短期不利影响:对各个系统和器官均有影响,比如:增加氧耗量,对缺血脏器有不良影响,心脏负荷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缺血危险性增加;呼吸浅快、通气量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出现,胃肠蠕动的减少和胃肠功能恢复的延迟,尿道及膀胱肌运动力减弱,引起尿潴留,由于限制机体活动而促进深静脉血栓形成;神经内分泌应激反应增强,引发术后高凝状态和免疫抑制;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儿茶酚胺和分解代谢性激素的分泌增加,合成代谢性激素分泌降低;对心理情绪及精神方面的影响:可导致焦虑、恐惧、无助、忧郁、不满、过度敏感、挫折、沮丧;也可造成家属恐慌、手足无措的感觉、引发家庭危机;睡眠障碍会产生心情和行为上的不良影响。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2017)

▪ CPSP 形成的易发因素包括:手术前有中到重度疼痛、精神易激、 抑郁、多次手术;术中或手术后损伤神经;采用放疗、化疗。其 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手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和精神抑郁。
手术后疼痛对机体的不良影响
( 8 )心理情绪:可导致焦虑、恐惧、无助、忧郁、不满、过度 敏感、挫折、沮丧;也可造成家属恐慌、手足无措的感觉。 ( 9 )睡眠:睡眠障碍会产生心理和行为上的不良影响。
手术后疼痛对机体的不良影响
2. 长期不利影响 ( 1 )手 术 后疼 痛 控 制 不 佳 是 发 展 为 慢 性 疼 痛 的 危 险 因素。 ( 2 )手术后长期疼痛(持续1年以上)是心理、精神改变的风险 因素。
疼痛传导通路的不同靶点,发挥镇痛的相加或协同作用,又 由于每种药物的剂量减少,副作用相应减轻,此种方法称为 多模式镇痛。 ▪ 除日间手术和创伤程度小的手术仅用单一药物或方法即可 镇痛外,多模式镇痛是手术后镇痛,尤其是中等以上手术镇 痛的基石。
手术后镇痛原则和镇痛方法
▪ 常采用的方法包括 : ① 超声引导下的外周神经阻滞与伤口局麻药浸润复合; ② 外周神经阻滞和/或伤口局麻药浸润 + 对乙酰氨基酚; ③ 外周神经阻滞和/或伤口局麻药浸润 +NSAIDs 药物或阿 片类药物或其他药物; ④ 全 身 使 用 (静 脉 或 口 服)对 乙 酰 氨 基 酚 和/或 NSAIDs 药物和阿片类药物及其他类药物的组合。
▪ 虽然有手术前使用硫酸镁、局麻药中加肾上腺素、碱化局 麻药等增强手术后镇痛或减少手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的报 告,但其作用效能和合适的剂量配伍未确定。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介绍课件

疼痛评估方法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使用10厘米长的直线,患者根据疼痛程度在直线上标记
数字评分法(NRS):使用0-10的数字评分,0表示无痛,10表示最剧烈的疼痛
02
面部表情疼痛评分法(FPS):根据患者面部表情来判断疼痛程度
言语描述评分法(VRS):患者用言语描述疼痛程度,评估者根据描述进行评分
04
疼痛管理策略
评估疼痛:使用疼痛评分量表,评估疼痛程度和性质
01
药物治疗:使用镇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等
03
监测和调整:定期监测疼痛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05
制定治疗计划: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疼痛治疗计划
02
非药物治疗:使用物理治疗、心理治疗பைடு நூலகம்方法缓解疼痛
04
健康教育:向患者和家属讲解疼痛管理知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04
非药物治疗:如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用于缓解疼痛和改善生活质量。
06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的应用
临床实践的指导
03
疼痛治疗:指导医生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和治疗方法
02
疼痛评估:指导医生对患者进行疼痛程度和性质的评估
01
专家共识的应用:为临床医生提供权威的疼痛处理指导
04
疼痛管理:指导医生制定个性化的疼痛管理计划,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介绍课件
演讲人
01.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的背景
02.
03.
目录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的内容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的应用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的背景
手术后疼痛的原因
2023成人手术后疼痛缓和控制专家共识

2023成人手术后疼痛缓和控制专家共识2023成人手术后疼痛缓解控制专家共识
*作者:Writing Documents助手*
摘要
手术后疼痛是患者常遇到的问题,也是医生关心的重点。
本文旨在总结2023年成人手术后疼痛缓解控制的专家共识,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应对手术后疼痛。
专家共识
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疼痛缓解方案。
2. 多模式镇痛:综合应用各种镇痛方法和药物,如局部麻醉、静脉镇痛等,以达到最佳的疼痛缓解效果。
3. 多学科团队合作:包括麻醉科医生、外科医生、护士等多个学科的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疼痛缓解方案。
4. 定期评估和调整: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定期评估,根据需
要及时调整镇痛方法和药物。
5. 安全性优先:在进行疼痛缓解治疗时,应注意患者的安全性,避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
成人手术后疼痛缓解控制的专家共识建立了个体化治疗、多模
式镇痛、多学科团队合作、定期评估和调整以及安全性优先的原则。
通过正确的疼痛缓解控制措施,可以提高患者的手术后生活质量和
恢复速度。
注:本文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医生的
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
成人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

脊髓反射性抑制,引起术后肺功能降低,特别是上腹部和胸部手术后;疼痛导致呼吸浅快、呼吸辅助肌僵硬致 通气量减少,无法有力地咳嗽,无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导致肺不张和其它肺部并发症。 • (4)对胃肠运动功能的影响:导致胃肠蠕动减少和胃肠功能恢复延迟。 • (5)对泌尿系统功能的影响:尿道及膀胱肌运动力减弱,引起尿潴留。 • (6)对骨骼、肌肉和周围血管的影响:肌张力增加,肌肉痉挛,限制机体活动;促发深静脉血栓甚至肺栓塞。 • (7)对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的影响:神经内分泌应激反应增强,引发术后高凝状态及免疫炎性反应;交感神经 兴奋导致儿茶酚胺和分解代谢性激素的分泌增加,合成代谢性激素分泌降低;抑制体液和细胞免疫。 • (8)对心理情绪方面的影响:可导致焦虑、恐惧、无助、忧郁、不满、过度敏感、挫折、沮丧;也可造成家 属恐慌、手足无措的感觉。 • (9)睡眠障碍会产生心理和行为上的不良影响。
• 术后切口局部浸润可明显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但依赖于外科医师的配 合。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单独或联合全身使用NSAIDs或阿片类药物是 四肢和躯体部位手术后镇痛的主要方法之一,详见《成人日间手术后镇痛专 家共识》。
(三)全身给药
• 1. 口服给药 适用于神志清醒、非胃肠手术和术后胃肠功能良好患者的术后 轻、中度疼痛的控制;可在使用其他方法(如静脉)镇痛后,以口服镇痛作 为延续;可作为作多模式镇痛的一部分。口服给药有无创、使用方便、患者 可自行服用的优点,但因肝-肠“首过效应”及部分药物可与胃肠道受体结 合,生物利用度不一。药物起效较慢,调整剂量时既应考虑药物的血液达峰 时间,又要参照血浆蛋白结合率和组织分布容积。口服给药禁用于吞咽功能 障碍(如颈部手术后)和肠梗阻患者。术后重度恶心、呕吐和便秘者慎用。
成人手术后疼痛管理专家共识(最新)

成人手术后疼痛管理专家共识(最新)麻醉MedicalGroup前天来源:中华麻醉在线成人手术后疼痛管理专家共识(2017)王月兰,邓小明,田玉科,艺,米卫东,建军,吴新民,闵,岳云,徐建国(执笔人/负责人),郭曲练,董海龙,宗滨,薛纲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不良影响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或是具有感觉、情绪、认知和社会层面的痛苦体验。
根据损伤组织的愈合时间以及疼痛的持续时间,疼痛可划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急性疼痛持续时间通常短于1个月,常与手术创伤、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慢性疼痛为持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可在原发疾病或组织损伤愈合后持续存在。
(一)手术后疼痛是急性伤害性疼痛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简称术后痛,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3d-7d。
术后痛常见于创伤大的胸科手术和需较长时间功能锻炼的关节置换等手术,有时镇痛需持续数周。
术后痛是伤害性疼痛,术后痛如果不能在初始状态下被充分控制,则可能发展为慢性术后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其性质也可能转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感觉神经受损,导致外周与中枢神经敏化所引起的疼痛,常以疼痛高敏或感觉异常为突出表现并多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和情绪改变。
研究表明,从腹股沟疝修补术,到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等大小不同的手术都可发生CPSP。
CPSP多为中度疼痛,亦可为轻或重度疼痛,持续达半年甚至数十年。
CPSP形成的易发因素包括术前有中到重度疼痛、精神易激、抑郁、多次手术史;术中或术后损伤神经;采用放疗、化疗。
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和精神抑郁。
(二)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组织损伤)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
术后疼痛虽有警示、制动、有利于创伤愈合的“好”作用,但不利影响更值得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人手术后疼痛管理专家共识(最新)麻醉MedicalGroup前天来源:中华麻醉在线成人手术后疼痛管理专家共识(2017)王月兰,邓小明,田玉科,冯艺,米卫东,杨建军,吴新民,闵苏,岳云,徐建国(执笔人/负责人),郭曲练,董海龙,蒋宗滨,薛张纲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不良影响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或是具有感觉、情绪、认知和社会层面的痛苦体验。
根据损伤组织的愈合时间以及疼痛的持续时间,疼痛可划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急性疼痛持续时间通常短于1个月,常与手术创伤、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慢性疼痛为持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可在原发疾病或组织损伤愈合后持续存在。
(一)手术后疼痛是急性伤害性疼痛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简称术后痛,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3d-7d。
术后痛常见于创伤大的胸科手术和需较长时间功能锻炼的关节置换等手术,有时镇痛需持续数周。
术后痛是伤害性疼痛,术后痛如果不能在初始状态下被充分控制,则可能发展为慢性术后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其性质也可能转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感觉神经受损,导致外周与中枢神经敏化所引起的疼痛,常以疼痛高敏或感觉异常为突出表现并多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和情绪改变。
研究表明,从腹股沟疝修补术,到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等大小不同的手术都可发生CPSP。
CPSP多为中度疼痛,亦可为轻或重度疼痛,持续达半年甚至数十年。
CPSP形成的易发因素包括术前有中到重度疼痛、精神易激、抑郁、多次手术史;术中或术后损伤神经;采用放疗、化疗。
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和精神抑郁。
(二)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组织损伤)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
术后疼痛虽有警示、制动、有利于创伤愈合的“好”作用,但不利影响更值得关注。
有效的手术后镇痛,不但减轻患者的痛苦,有利于疾病的康复,还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 短期不利影响(1)增加氧耗量: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增加全身氧耗,对缺血脏器有不良影响。
(2)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心率增快,血管收缩,心脏负荷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增加。
(3)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手术损伤引起伤害性感受器的激活,能触发多条有害脊髓反射弧,使膈神经的兴奋脊髓反射性抑制,引起术后肺功能降低,特别是上腹部和胸部手术后;疼痛导致呼吸浅快、呼吸辅助肌僵硬致通气量减少,无法有力地咳嗽,无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导致肺不张和其它肺部并发症。
(4)对胃肠运动功能的影响:导致胃肠蠕动减少和胃肠功能恢复延迟。
(5)对泌尿系统功能的影响:尿道及膀胱肌运动力减弱,引起尿潴留。
(6)对骨骼、肌肉和周围血管的影响:肌张力增加,肌肉痉挛,限制机体活动;促发深静脉血栓甚至肺栓塞。
(7)对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的影响:神经内分泌应激反应增强,引发术后高凝状态及免疫炎性反应;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儿茶酚胺和分解代谢性激素的分泌增加,合成代谢性激素分泌降低;抑制体液和细胞免疫。
(8)对心理情绪方面的影响:可导致焦虑、恐惧、无助、忧郁、不满、过度敏感、挫折、沮丧;也可造成家属恐慌、手足无措的感觉。
(9)睡眠障碍会产生心理和行为上的不良影响。
2. 长期不利影响(1)术后疼痛控制不佳是发展为慢性疼痛的危险因素。
(2)术后长期疼痛(持续1年以上)是心理、精神改变的风险因素。
二、疼痛评估疼痛评估包括对疼痛强度的评估,对疼痛原因及可能并发的生命体征改变的评估,对治疗效果和副作用的评估,患者满意度的评估等。
疼痛强度是急性疼痛最重要的评估之一。
(一)疼痛强度评分法1. 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一条患者面无任何标记,医师面为1~100mm的标尺,一端标示“无痛”,另一端标示“最剧烈的疼痛”,患者根据疼痛的强度标定相应的位置,由医师确定其分值。
2. 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 用0~10数字的刻度标示出不同程度的疼痛强度等级,由患者指认,“0”为无痛,“无0”为最剧烈疼痛,4以下为轻度痛(疼痛不影响睡眠),4~7为中度痛,7以上为重度痛(疼痛导致不能睡眠或从睡眠中痛醒)。
3. 语言等级评定量表(verbal rating scale,VRS)将描绘疼痛强度的词汇通过口述表达为无痛、轻度痛、中度痛、重度痛。
4. 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Wong-Baker face pain rating scale)由六张从微笑或幸福直至流泪的不同表情的面部象形图组成。
这种方法适用于儿童、老年人等交流困难、意识不清或不能用言语准确表达的患者,但易受情绪、文化、教育程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图),应结合具体情况使用。
(二)治疗效果的评估应定期评价药物或治疗方法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尤其应关注生命体征的改变和是否出现患者难以忍受的副作用,并据此作相应调整。
在疼痛治疗结束后应由患者评估满意度。
评估原则包括:①评估静息和运动时的疼痛强度,只有运动时疼痛减轻才能保证患者术后躯体功能的最大恢复。
②在疼痛未稳定控制时,应反复评估每次药物和治疗方法干预后的效果。
原则上静脉给药后5min~15min、口服用药后1h,药物达最大作用时应评估治疗效果;对于PCA患者应该了解无效按压次数,是否寻求其它镇痛药物。
③记录治疗效果,包括不良反应。
④对突发的剧烈疼痛,尤其是生命体征改变(如低血压、心动过速或发热)应立即评估,并对可能的切口裂开、感染、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等情况做出及时诊断和治疗。
⑤疼痛治疗结束时应由患者对医护人员处理疼痛的满意度及对整体疼痛处理的满意度分别做出评估。
可采用NRS或VAS,“0”为十分满意。
“十0”为不满意。
作为术后镇痛治疗小组的一项常规工作,评估疼痛应定时进行,如能绘制出疼痛缓解曲线,则可更好地记录患者的疼痛和镇痛过程。
三、术后疼痛的管理和监测(一)目标急性疼痛管理的目标:①在安全的前提下,持续、有效镇痛;②无或仅有易于忍受的轻度不良反应;③最佳的躯体和心理、生理功能,最佳的患者满意度;④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二)管理模式和运作有效的术后镇痛需由团队完成,成立全院性或以麻醉科为主,包括外科主治医师和护士参加的急性疼痛管理组(acute pain service,APS)或各种多学科联合术后疼痛管理团队,能有效提高术后镇痛质量。
工作范围和目的包括:①治疗术后痛、创伤和分娩痛,评估和记录镇痛效应,处理不良反应和镇痛治疗中的问题。
②推广术后镇痛必要性的教育和疼痛评估方法,即包括团队人员的培养,也包括患者教育。
③提高手术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④减少术后并发症。
良好的术后疼痛管理是保证术后镇痛效果的重要环节,在实施时应强调个体化治疗。
疼痛治疗团队不但要制定镇痛策略和方法,还要落实其执行,检查所有设功能,评估治疗效果和副作用,按需作适当调整,制作表格记录术后镇痛方法、药物配方、给药情况、安静和运动(如咳嗽、翻身、肢体功能锻炼)时的疼痛评分(VAS或NRS法)、镇静评分及相关不良反应。
四、手术后镇痛原则和镇痛方法非药物治疗,如理疗、音乐、分散注意力等方法有不同的治疗效果的研究报道,但手术后急性疼痛治疗仍以药物治疗为主。
治疗的目的是,在安全和最低副作用的前提下达到良好的止痛并且患者的满意度高。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患者容易耐受中等以下疼痛,但难以耐受中度以上恶心呕吐、头晕等可能与镇痛药物有关的副作用。
(一)多模式镇痛联合应用不同镇痛技术或作用机制不同的镇痛药,作用于疼痛传导通路的不同靶点,发挥镇痛的相加或协同作用,可使每种药物的剂量减少,副作用相应减轻,此种方法称为多模式镇痛。
日间手术和创伤程度小的手术,大多仅用单一药物或方法即可镇痛;多模式镇痛是术后镇痛,尤其是中等以上手术镇痛的基础,常采用的方法包括超声引导下的外周神经阻滞与伤口局麻药浸润复合;外周神经阻滞和(或)伤口局麻药浸润+对乙酰氨基酚;外周神经阻滞和(或)伤口局麻药浸润+NSAIDs药物或阿片类药物或其他药物;全身使用(静脉或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和(或)NSAIDs药物和阿片类药物及其他类药物的组合。
应联合应用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包括阿片类、曲马多、NSAIDs等。
术前使用普瑞巴林或加巴喷丁、特异性COX-2抑制剂、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药及氯胺酮等,也可能减轻术后疼痛并有阿片类药物节俭和抑制中枢或外周疼痛敏化作用。
NSAIDs药物术前使用是否可以制止中枢敏化,仍有待证明。
手术前使用硫酸镁、局麻药中加入肾上腺素、碱化局麻药等方法,可增强术后止痛或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的用量,但其作用效能和合适剂量配伍仍未确定。
(二)局部给予局麻药局部给予局麻药包括三种方法:切口局部浸润、外周神经阻滞和椎管内给药。
在术后早期,未使用抗凝药和抗栓药以及无出血倾向的患者,若术中采用硬膜外麻醉,术后可延用硬膜外镇痛。
硬膜外镇痛效果确切,制止术后过度应激反应更完全,也有助于预防心脏缺血(胸段脊神经阻滞)或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硬膜外镇痛常采用局麻药复合高脂溶性阿片类药物(如芬太尼或舒芬太尼)的方法,镇痛效果有脊神经镇痛平面,但很少引起枕骨大孔以上脑神经的副反应。
椎管内镇痛不用于术后早期使用抗栓药物的患者。
术后切口局部浸润可明显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但依赖于外科医师的配合。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单独或联合全身使用NSAIDs或阿片类药物是四肢和躯体部位手术后镇痛的主要方法之一,详见《成人日间手术后镇痛专家共识》。
(三)全身给药1. 口服给药适用于神志清醒、非胃肠手术和术后胃肠功能良好患者的术后轻、中度疼痛的控制;可在使用其他方法(如静脉)镇痛后,以口服镇痛作为延续;可作为作多模式镇痛的一部分。
口服给药有无创、使用方便、患者可自行服用的优点,但因肝-肠“首过效应”及部分药物可与胃肠道受体结合,生物利用度不一。
药物起效较慢,调整剂量时既应考虑药物的血液达峰时间,又要参照血浆蛋白结合率和组织分布容积。
口服给药禁用于吞咽功能障碍(如颈部手术后)和肠梗阻患者。
术后重度恶心、呕吐和便秘者慎用。
2. 皮下注射给药、肌肉注射给药以及胸膜腔或腹膜腔给药肌注给药起效快于口服给药,但注射痛、单次注射用药量大等副作用明显,重复给药易出现镇痛盲区,不推荐用于术后镇痛。
皮下给药虽有注射痛的不便,但可通过植入导管实现较长时间给药。
胸膜腔和腹膜腔给药镇痛作用不确实,又易发生局麻药中毒,不推荐常规使用。
3. 静脉注射给药(1)单次或间断静脉注射给药适用于门诊手术和短小手术,但药物血浆浓度峰谷比大,镇痛效应不稳定,术后需持续疼痛者应按时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