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社会课后作业辅导3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答案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形成性考核参考答案1.《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平时作业1说明:第一次作业是“第二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教学结束之后要布置的形成性考核。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一次小组讨论。
在了解“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这门课的中心就在于分析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这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围绕性别、家庭、社区、组织、社会政策(五个中选取一个即可)等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展开小组讨论。
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小组成员面对面进行,也可以依托网络进行。
要求:讨论前要明确讨论主题,搜集相关资料;讨论过程要有记录,每组形成一份讨论报告,作为考核的基本依据。
教师根据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给出客观公正的成绩。
2.《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平时作业2说明:平时作业2是“第七章社会政策与人类行为”教学结束后的形成性考核。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最著名的概念是:()。
A.自我B.自我实现C.生理需要D.超我2.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家庭越来越普遍,扩大家庭越来越少。
A.核心家庭B.联合家庭C.单亲家庭D.丁克家庭3.就我国而言,正式的学校产生于()。
A.夏朝B.唐朝C.明朝D.清朝4.人的行为有很多种类,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划分。
按照是否合乎(),可以将人的行为划分为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
A.需要B.规范C.逻辑D.规律5.赋权理论是一个比较激进的流派,认为案主遭遇困境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的制度性障碍B.案主的个体性错误C.案主的社会地位低D.案主的无意识6. 性别歧视者常犯的错误是以偏盖全,过分强调:()A.生理性差别B.心理性差别C.社会性差别D.环境差别7.社会政策研究的正式渊源始自于1837年()学者组织的“社会政策研究会”。
A.美国B.德国C.英国D.中国8.美国社区研究中的代表人物——林德夫妇的代表作是:()。
A.《社区与社会》B.《小城镇研究》C.《人文区位学》D.《中镇》9.优势视角的核心概念是:()。
人类与社会课后作业辅导2
第三章婚姻、家庭的产生与发展一、填空题1.婚姻能够分为两种类型,分为是功利型婚姻和内涵型婚姻;婚姻形态能够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无生气的婚姻、消极同趣味的婚姻、有生命的婚姻、全盘的婚姻、冲突性的婚姻。
2.婚姻的基础存有于生理基础、心理基础和社会基础。
3.婚姻的本质主要表现为其社会属性,是自然属性. 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4.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一种社会组织,是通过男女结合而成的一种生活组织和血缘组织。
5.一夫一妻制的现代家庭是人类家庭发展的第四种形式,也是当今社会普遍存有的家庭形式,它的出现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
二、选择题1.功利型的婚姻,男女之间是一种(D )。
A.交易关系 B.交换关系 C.平等关系 D.平行关系2.内涵型的婚姻,男女之间是一种(C )。
A. 交易关系B.交换关系C.互动关系D.平行关系3.血缘家庭是人类社会(B)社会组织。
A.第二个B.第一个C.第三个D.第四个4.人类社会婚姻家庭关系变化的根本动因是(C)。
A.人的思想道德观点B.人的生活条件变化C.生产方式的变化D.社会组织形式的变化三、名词解释1. 婚姻:P65婚姻是基于性爱基础之上的,为社会或国家所认可的男女两性结合、维持适合和解体的过程,即婚姻过程。
这样一个过程一般包括:择偶过程、嫁娶(男女结合)过程、维持适合过程、解体过程(离婚或自然解体)。
这个过程通过一定的仪式以及由婚姻所衍生的社会关系具体表现出来。
2. 普那路亚家庭:P73普那路亚家庭是人类的第二种家庭形式,产生与蒙昧时代的中级阶段,是群族婚制最发展、最典型的阶段——族外群婚制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绝对禁止集团成员之间的性交关系、婚姻关系,人们只能在集团外寻找性伴侣或婚姻配偶。
3. 一夫一妻制:P76一夫一妻制的现代家庭是人类家庭发展的第四种形式,也是当今社会普遍存有的家庭形式,它的出现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
其产生是以经济条件为基础,其特点是男子在家庭中居于“统治”地位和婚姻不可离异较牢固。
人类与社会 国开学习网形考作业流程及问题详解
<人类与社会>形考任务同学们,本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0%,共50分,考核项目包括:一、形考作业:共2次,各折合为形考成绩40分,总共折合成80分计入形考成绩;二、专题讨论:每章1次,共10次,要求你每2章完成1次,5次讨论共折合为形考成绩的20分。
也可以点击左侧任务栏中“形考任务”:一、形考作业(80分)形考作业为2次。
第1章至第5章1次,在第5周发布,开放6周,第10周关闭。
第6章至第10章1次,在第13周发布,开放6周,第18周关闭。
附作业参考答案:作业11. 提出著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的科学家是()A. 伽莫夫B. 哈勃C. 康德D. 爱因斯坦2. 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A. 英语B. 阿拉伯语C. 汉语D. 俄语3. 驱动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 政治动荡B. 瘟疫流行C. 文化上的不适应D. 追求更好的经济生活条件4. 目前,支持中国人的祖先是土生土长的,而非非洲来客的主要证据是()。
A. 中国人祖先的头盖骨化石比较特殊B. 中国人祖先的DNA比较特殊C. 中国人祖先的门齿化石比较特殊D. 中国人祖先的语言比较特殊5. 我们通常称的“七曜”,指的是()。
A. 水、金、火、木、土、太阳、月亮B. 水、金、火、木、土、太阳、地球C. 木、土、太阳、月亮、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D. 水、金、火、木、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6. 资源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
A. 廉价性、实用性B. 再生性、广泛性C. 社会效应性、稀缺性D. 可获得性、可交换性7. 英国是工业化最早的西方国家,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依赖的主要资源是()。
A. 人力资源B. 土地资源C. 矿产资源D. 森林资源8. 所谓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某些气体含量增加,引起地球平均气温上升的现象。
这类气体称之为温室气体,包括()。
A. 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臭氧等B. 一氧化碳、甲烷、氯氟烃、氧气等C. 二氧化碳、甲烷、氮气、臭氧等D. 二氧化碳、氨气、氯氟烃、氢气等9.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世界的被重视,是自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发表了著名的()报告,并获得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之后才发生的。
人类与社会网上作业参考答案
⼈类与社会⽹上作业参考答案任务⼀:⼆、简答题1. 简述第⼆次世界⼤战后世界⼈⼝迁移的新特征。
参考答案:①世界性国际⼈⼝迁移⾼潮已近尾声。
②外籍⼯⼈(劳务输出)逐渐成为⼈⼝在国际间移动的主要形式。
③国际难民数量增多,持续时间长。
④发展中国家智⼒外流引起世界的⼴泛关注。
⑤⼈⼝迁移流向表现为:欧洲由⼈⼝净迁出区变为⼈⼝净迁⼊区,拉丁美洲由净迁⼊区变成净迁出区;北美洲和⼤洋洲仍是最⼤的移民迁⼊地区。
由此可见,战后国际⼈⼝迁移⼤多是穷国向富国迁移。
亚⾮拉发展中国家向欧美发达国家迁移⼈⼝是战后国际⼈⼝迁移的普遍现象,⼀反历史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向落后的殖民地迁移的格局。
2. ⼈⼝的过度增长对社会发展有哪些不利的影响?参考答案:⼈类⽣产物质资料就是为了满⾜⾃⾝对物质产品的消费需求。
在世界⼈⼝过度增长的形势下,⼈⼝对物质消费的⽆限追求给未来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压⼒,产⽣了⼀些不利的影响:(1)⼈⼝过量增长对物质⽣产造成压⼒;(2)⼈⼝过量增长会导致对资源的过度使⽤;(3)⼈⼝过量增长引起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4)⼈⼝过量增长影响了⼈⼝素质的提⾼。
3. 简述家庭功能的主要特征。
参考答案:⑴家庭功能具有多⾯性。
⑵家庭能够满⾜个⼈和社会的最基本需要。
⑶家庭可以独⽴地满⾜⼈们社会⽣活的需要。
4. 原始社会末期产⽣阶级的主要条件有哪些?参考答案:⑴剩余产品的出现。
剩余产品为⼀部分⼈占有另⼀部分⼈的财富提供了可能性,从⽽促使阶级的形成。
⑵⽣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
这就引起财产占有关系的不平等,进⽽产⽣剥削,使阶级的产⽣有可能变为现实。
⑶社会分⼯和交换的发展。
这使商品⽣产发展,⽣产规模扩⼤,加速了财产的积累和集中,从⽽推动了私有制和阶级的产⽣和发展。
5. 简述城市化发⽣的动⼒。
参考答案:⼯业化是城市化的前提,城市化实质上是⼯业化所产⽣的劳动⼒分⼯在空间上的反应。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城市化的重要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进⼀步加快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吸纳了⼤量的劳动⼈⼝,并为⼯业企业在区域内分散布局提供了可能。
人类与社会3
人类与社会第一次网上作业答案1. 提出著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的科学家是()A. 伽莫夫B. 哈勃C. 康德D. 爱因斯坦正确答案:A2. 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A. 英语B. 阿拉伯语C. 汉语D. 俄语正确答案:C3. 民族是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下产生的,一个民族也会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趋于消亡。
这个过程往往表现为该民族被另一个民族();也表现为几个民族的();还表现为一个民族()为两个民族等。
A. 消灭、分化、迁移B. 分化、迁移、自灭C. 同化、迁移、对付D. 同化、合而为一、分化正确答案:D4. 驱动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 政治动荡B. 瘟疫流行C. 文化上的不适应D. 追求更好的经济生活条件正确答案:D5. 我国人口分布第一个特点是( )人口高度密集,( )人口分布极为稀疏。
A. 东南半壁西北半壁B. 西北半壁东南半壁C. 西南半壁西北半壁D. 东南半壁西南半壁正确答案:A6. 腊玛古猿是人科最早的代表,被公认为人类的直系祖先,它们生活在()A. 3500万年—3000万年前B. 1400万年到800万年前C. 500万年—100万年前D. 500万年—300万年前正确答案:C7. 目前,支持中国人的祖先是土生土长的,而非非洲来客的主要证据是()。
A. 中国人祖先的头盖骨化石比较特殊B. 中国人祖先的DNA比较特殊C. 中国人祖先的门齿化石比较特殊D. 中国人祖先的语言比较特殊正确答案:C8. 在地表环境的演化历史上,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出现,使得大气层中的物质成分发生如下的变化()。
A. 氮气增加、氧气减少B. 氧气增加、二氧化碳减少C. 氧气减少、一氧化碳增加D. 大气成分不变正确答案:B9. 我们通常称的“七曜”,指的是()。
A. 水、金、火、木、土、太阳、月亮B. 水、金、火、木、土、太阳、地球C. 木、土、太阳、月亮、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D. 水、金、火、木、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正确答案:A10. 资源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
国开《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形考任务3辅导资料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形考任务3说明:形考任务3是“第九章婴儿期的行为发展”教学结束后要布置的形成性考核。
对某一个年龄段的群体进行调研,形成调研报告。
如进入某幼儿园,了解幼儿生理心理社会发展的特征,讨论幼儿游戏的意义等内容。
同理,可以选择某个小学、中学,或者同学间的青年和中年进行分组,也可以去敬老院)进行调研,深入了解某特定年龄群体的生理心理社会发展特征和核心问题,并加以分析。
要求:通过调研,小组的每位成员写出调研体会(心得、感悟),字数要求500字以上;每个小组形成调研报告,字数不少于2000字。
参考答案:调研报告:某幼儿园幼儿生理心理社会发展特征与游戏意义一、调研背景与目的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某幼儿园幼儿生理心理社会发展特征,探讨幼儿游戏的意义。
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为幼儿园教育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1.实地观察:观察幼儿园内幼儿的活动情况,了解他们的行为特点、兴趣爱好等。
2.问卷调查:向家长发放问卷,了解幼儿在家中的生活习惯、心理状况等。
3.访谈:与幼儿园教师、家长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幼儿教育的看法和期望。
三、调研结果1.幼儿生理发展特征通过观察和访谈,我们发现该幼儿园的幼儿在生理发展方面呈现出以下特征:(1)身体发育迅速,但个体差异较大;(2)动作协调性逐渐提高;(3)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4)睡眠质量较高,饮食习惯良好。
2.幼儿心理发展特征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了解到该幼儿园的幼儿在心理发展方面呈现出以下特征:(1)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事物;(2)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受到外界影响;(3)社交能力逐渐提高,愿意与同伴交往;(4)具备一定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
3.幼儿社会发展特征通过观察和访谈,我们发现该幼儿园的幼儿在社会发展方面呈现出以下特征:(1)遵守规则意识逐渐增强;(2)具备一定的合作精神和分享意识;(3)尊重长辈和他人;(4)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人类与社会课后作业辅导1 共5页
2、民族是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下产生的,一个民族也会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第一章人类的产生与发展 一、填空 1、哈勃定律揭示:对于我们地球观点来说,离我们愈遥远的星体远离我们而退行的速度 越快 ,也即星体背离地球逃离的速度与其距地球的远近成反比 2、太阳系星云假说”认为:太阳系是由空间弥漫的星云物质 相互聚集而形成 太阳行星 等各种不同的天体的。
在引力作用之下, 3、在原始大气圈中,由于受火山活动的影响,二氧化碳 的含量却非常低,生命的过程受到极大抑制,但在一些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先锋植物如蓝藻 出现后,光合作用不断地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合成碳水化合物而释放氧气 ,为后期高等生物的出现创造了一个必要的富氧环境。
的浓度很高,而氧气4、经人类学家多年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从猿到人的发展,一般分为两大步骤,六个阶 段。
第一步骤,经历了 腊玛古猿、南方古猿 两个阶段;第二个步骤经历了 早期直立人 、晚期直立人 、 早期智人、晚期智人 四个 阶段。
5、工业革命爆发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对人口的增长也带来了深刻 的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人口死亡率下降、诱发人口出生率下降6、世界人口增长的过程显示,世界人口的第一个 10亿用了 100万年 年;第二 个10亿用了 100多年;第三个 10亿用了 30 年;第四个10亿 用了 15 年;第五个 10亿用了 12 年; 第六个10亿用了 12 年。
7、自黑龙江的瑷珲 (今黑河市)到云南 腾冲 人口分布区域差异的一条最基本分界线。
一线,是显示我国 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 交流 劳动 是语言产生的惟一源泉, 汉语8、语言是人们用习惯的记号、姿势、符号 ,特别是 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
一般认为, 语音、意义 是语言的两大组成部分。
目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语言是 二、选择题 1、日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C )o A 、英语B 、阿拉伯语C 、汉语D 、俄语下趋于消亡。
2011人类与社会任务3
人类与社会任务三一、单项选择题(共 50 道试题,共 100 分。
)1. ()是商业贸易能够产生的前提。
A. 商人的出现B. 生产的社会分工C. 自然环境的变动D. 国家的产生满分:2 分2. 由于地理位置的便利,使()在东西方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A. 印度B. 波斯C. 日本D.中国满分:2 分3. 15世纪前后,()是当时国际间贸易的主要支付手段。
A. 白银B. 美元C. 黄金D. 英镑满分:2 分4. 与封建时期的中国不同,16世纪以来的西欧通常奉行()政策。
A. 抑商B. 闭关锁国C. 重本轻末D. 重商主义满分:2 分5. ()对世界商业与贸易的影响十分巨大,引起了所谓的商业革命。
A. 地理大发现B. 殖民扩张C. 贵金属的开采D. 商品流通量的扩大满分:2 分6. ()年横贯大西洋的第一条海底电报电缆建成,自此以后,电报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商业贸易活动之中。
A. 1846B. 1856C. 1866D. 1876满分:2 分7.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拥有自主性的根本条件和主要标志是()。
A. 独立的产权B. 积极参与竞争C. 自主经营D. 成为市场主体满分:2 分8. 市场经济是由一系列的商品交换活动所构成,()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原则。
A. 劳动交换B. 无偿调拨C. 供求关系D. 等价交换满分:2 分9. 人类实现从传统交通向现代交通转变的重要标志是()的突破性变革。
A. 蒸汽机B. 动力系统C. 自动化装置D. 转向装置满分:2 分10. 美国发明家()将汽船的性能进一步完善,并首次建立了从纽约到奥尔巴尼的班轮航线。
A. 米勒B. 法拉第C. 瓦特D. 富尔顿满分:2 分11.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驾驶飞机自由飞行的是美国人()。
A. 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B. 季雯C. 杜蒙D. 齐柏林满分:2 分12. 人类历史上所出现的最原始的宗教是()A. 崇拜自然B. 崇拜偶像C. 崇拜神灵D. 崇拜祖先满分:2 分13. 古典宗教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 阶级的出现B. 社会分工的扩大C.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 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满分:2 分14. 世界三大宗教是()A. 犹太教、基督教、印度教B. 天主教、伊斯兰教、道教C. 神道教、佛教、伊斯兰教D. 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满分:2 分15. ()有信徒10亿人以上,是世界上传播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宗教。
保定电大人类与社会课后练习题答案1
《人类与社会》综合复习题一填空1.“哈勃定律”揭示:对于我们地球队观测点来说,离我们愈遥远的星体远离我们而退行的速度越快,也即星体背离的速度与其距地球的远近成正比。
---退行的速度越快--------------------距地球的远近2.太阳系“星云假说”认为:太阳系是由空间弥漫的原始星云物质在引力作用之下,相互聚集而形成太阳、行星等各种不同的天体的。
--------------天体的形成3.工业革命爆发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对人口的增长也带来的了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人口死亡率下降、诱发了人口出生率下隆。
------------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下降4.世界人口增长的过程显示,世界人口的第一个10亿用了100年;第二个10亿用了100多年;第三个10亿用了30年;第四个10亿用了15年;第五个10亿用了12年;第六个10亿用了12年。
-----每增长十亿人所用的时间在缩小5.语言是人们用习惯的记号、姿势、符号,特别是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人类思维的物质的外壳。
----------可以用记号,姿势,手势,符号。
特别是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交流。
它的作用是交流思想,感情。
它的本质是人类思维的物质的外壳。
劳动是语言产生的唯一源泉人们通过语言来更好地交流劳动经验,它是由马克思决定的,声音和意义是语言的两大组成部分。
目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语言是汉语。
-----音译结合体6.地球被划分为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圈层7.地球表层环境的构成从要素上看,有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五大要素。
-----------五个要素是地貌,气候,生物,土壤,水文8.地球表层环境在空间位置上正处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这四大圈层的交界之处,它的物质构成也就包括了四大圈层的物质成分。
-----圈层有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9.广义的资源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完整word版)马原,第三章 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后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 .生产方式B .地理条件C .社会意识D .人口因素2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生产资料所有制B .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 .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 .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4 .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 这句话揭示了()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A .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 .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6 .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 .生产力B .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 .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7 .上层建筑是指()A .社会的经济制度B .科学技术C .社会生产关系D .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8 .社会形态是()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 .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9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A .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10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A .生产力的发展B .生产关系的变革C .社会形态的更替D .科技的进步11 .社会革命根源于()A .人口太多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2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A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 .实现社会公平13 .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答案总结(合集)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答案总结(合集)第一篇: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答案总结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P1.社会工作最重要的视角之一就是“人在环境中”,这个环境就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的生活环境。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时最需要把握的原则之一,就是将社会问题放入具体环境中来考察,将服务对象放在社会环境中来分析。
2.P2.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可以是生理的或社会的、外显的或内在的、个体的或集体的、理性的或非理性的,正常的或非正常的。
)3.分析人类行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本书采用的是多元分析框架。
包括社会维度,心理维度和生物维度。
(这三个角度也是案例分析可用的角度。
)4.P7.社会互动:是人类行为最基本的方式。
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语言、表情、身体姿势和其他象征符号,彼此表达意向,沟通感情,共同行为的过程。
5.P8.以社会互动为基本形式的人类行为类型有:暗示与模仿、竞争与冲突、调适与同化、中国人的行为模式(中国是差序格局,每个人都是一个中心。
)6.暗示:是采用含蓄的方式将一种意见、态度或行为方式通过语言及其他象征符号传达给他人并能引起他人反应的行为。
(分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和反暗示三种)(1)直接暗示:是对特定对象面对面的发出的暗示。
(2)间接暗示:是指对不特定对象通过传媒符号发出的暗示。
(3)反暗示:是受暗示者向相反的方向行动。
7.P16.社会工作者助人的过程是一个改变人行为的过程。
8.人类行为的特征:(简答)① 适应性。
人类行为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如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在城市读书,学习书本知识外学说普通话,参加学习培训班等。
)② 多样性。
(体现在外显和心理行为,如行走、哭、笑、思想、恐惧、幻想及态度等,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环境中的人有不同的行为)③ 可变性。
人类行为的变化除了受自身生理结构机能的影响限制外,还受到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
六上《人、自然、社会》教学计划及教案
六上《人、自然、社会》教学计划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类、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性。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社会的情感,提高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3. 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人类与自然教学重点: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教学内容:讲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举例说明人类如何依赖自然、破坏自然以及保护自然。
2. 第二课时:人类与社会教学重点:了解人类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社会是人类发展的舞台。
教学内容:讲解人类与社会的关系,举例说明人类如何适应社会、改变社会以及为社会作贡献。
3. 第三课时:人与社会的互动教学重点:了解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认识到个人与社会相互影响。
教学内容:讲解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举例说明个人如何影响社会以及社会如何影响个人。
4. 第四课时:环境保护教学重点: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讲解环境保护的意义,举例说明环保行动以及环保法规。
5. 第五课时:社会责任教学重点:了解社会责任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教学内容:讲解社会责任的内涵,举例说明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式以及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相关教材、参考书目。
3. 网络资源:用于查找相关案例、资讯等。
人类与社会课后作业辅导4
第七章宗教、民俗与社会生活一、填空题1、宗教产生和发展一般经历了自然宗教、古典宗教和现代宗教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2、在很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人类没有什么宗教信仰,只是发展到新人阶段之后,才出现了宗教的萌芽。
3、自然宗教是人类处于恶劣的物质生活条件和自然界的沉重压迫之下,将自然力和自然物神化的结果。
4、古典宗教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阶级的出现,社会分工的扩大和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则是其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
5、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
”6、民俗指的是文化积淀,他是在社会中“约定成俗”的。
7、使用工具获得产品的习惯、社会生活的习惯、语言交流的习惯的形成,是个体习俗化的三个主要方面。
8、在社会生活中,民俗提供了人们所要遵守的一般性的行动规范,对人们的日常行为加以控制。
9、节庆民俗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们的社会行为的历史积淀。
10、游艺民俗的范围很广,包括民间舞蹈、民间体育竞技、民间工艺美术等。
他的最大特征是娱乐性。
11、衣、食、住、行等人类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既满足了人类生活的基本需要,也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环境因素和文化因素交互作用,就造成了不同地区人们的社会生活的较大差异。
二、选择题1、人类历史上所出现的最原始的宗教是(A)。
A.崇拜自然B. 崇拜偶像C. 崇拜神灵D. 崇拜祖先2、古典宗教产生的更本原因是(C)A.阶级的出现B.社会分工的扩大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人类抽象思维力的提高3、世界三大宗教是(D)。
A.犹太教、基督教、印度教B.天主教、伊斯兰教、道教C.神道教、佛教、伊斯兰教 C.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三、名词解释1、自然宗教:P188 自然宗教是人类处于恶劣的物质生活条件和自然界的沉重压迫之下,将自然力和自然物神化的结果。
人类与社会课程平时作业(1)
上交时间:收缴人:班主任(第1-4章)第一章人类的产生与发展人类一直在探索自己起源的奥秘。
地球是人类诞生摇篮,要了解人类的产生与发展,首先应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地球的起源和演化,地球表层环境等方面的知识;其次,要了解人类起源演化的脉络。
本章的重点是地球的生态环境、生态平衡、人口的发展和迁移。
本章的难点是种族问题和民族问题。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下列名词:宇宙大爆炸、大气圈、地壳、民族、种族简答题:1.同一个民族应具备哪些特征?民族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2.简述地表环境的演化历史。
论述题:1.地球表层环境在物质组成和要素组成上包括哪些内容?2.地表环境具有哪些独有的特征?3.世界人口及我国人口的分布具有哪些规律?原因是什么?第二章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一、本章的重点与难点本章的主要内容涉及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问题,了解资源的内涵、外延、分布、分类,了解社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影响,了解我国资源的现状,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必要性,以及我们的对策。
本章的重点应掌握资源的含义、分布,我国资源的概况,当代人类社会发展所存在的资源问题。
本章的难点是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下列名词:人力资源、气候资源、赤潮、沙尘暴简答题:1.人口的过度增长对社会发展有哪些不利的影响?2.什么是资源?为什么资源的外延是不断扩展的?3.我国21世纪人口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目标和对策措施是什么?4.我国21世纪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目标和对策措施是什么?论述题:1.为什么说,在当今世界人口、环境、资源三大问题中,人口问题是最根本的?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包括哪些内容?第三章婚姻、家庭的产生与发展一、本章的重点、难点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婚姻、家庭的基本含义和它的本质,了解婚姻、家庭的历史发展情况,知道人类的婚姻与家庭是不断发展的,婚姻和家庭的模式也是不断变化的,以利确立正确的婚姻家庭观。
人类与社会 国开学习网形考作业流程及答案
<人类与社会>形考任务同学们,本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0%,共50分,考核项目包括:一、形考作业:共2次,各折合为形考成绩40分,总共折合成80分计入形考成绩;二、专题讨论:每章1次,共10次,要求你每2章完成1次,5次讨论共折合为形考成绩的20分。
也可以点击左侧任务栏中“形考任务”:一、形考作业(80分)形考作业为2次。
第1章至第5章1次,在第5周发布,开放6周,第10周关闭。
第6章至第10章1次,在第13周发布,开放6周,第18周关闭。
二、专题讨论(20分)本课程共提供了10个话题供讨论,要求你每2章完成1次,共5次,5次专题讨论共折合课程考核总分10分。
以下为各章的讨论主题,请点击进入讨论。
附作业参考答案:作业11. 提出著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的科学家是()A. 伽莫夫B. 哈勃C. 康德D. 爱因斯坦2. 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A. 英语B. 阿拉伯语C. 汉语D. 俄语3. 驱动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 政治动荡B. 瘟疫流行C. 文化上的不适应D. 追求更好的经济生活条件4. 目前,支持中国人的祖先是土生土长的,而非非洲来客的主要证据是()。
A. 中国人祖先的头盖骨化石比较特殊B. 中国人祖先的DNA比较特殊C. 中国人祖先的门齿化石比较特殊D. 中国人祖先的语言比较特殊5. 我们通常称的“七曜”,指的是()。
A. 水、金、火、木、土、太阳、月亮B. 水、金、火、木、土、太阳、地球C. 木、土、太阳、月亮、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D. 水、金、火、木、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6. 资源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
A. 廉价性、实用性B. 再生性、广泛性C. 社会效应性、稀缺性D. 可获得性、可交换性7. 英国是工业化最早的西方国家,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依赖的主要资源是()。
A. 人力资源B. 土地资源C. 矿产资源D. 森林资源8. 所谓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某些气体含量增加,引起地球平均气温上升的现象。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习题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习题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部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一、选择题Ⅰ1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A.血缘关系B.生产关系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2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关系C.人与生产资料的关系D.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3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A.人与人的政治关系B.人与人的思想关系C.人与劳动对象的关系D.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4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劳动工具的状况B.劳动者的素质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5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A.产品的分配关系B.产品的交换关系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D.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6在结构复杂、范围广泛的劳动资料系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A.生产工具系统B.信息传递系统C.自动化控制系统D.能源动力系统7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政党B.国家政权C.政治法律制度D.道德伦理二、选择题Ⅱ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因为科学技术()A.现代科技进步是生产力增长的第一位因素B.现代科学技术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科学、技术、生产越来越一体化,并起先导作用C.现代科学技术是促进生产力变革的重要的推动力量D.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的作用不断增强,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中第一位的人力资源9生产关系的客观性的含义包括()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B.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不能随意选择C.生产关系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D.生产关系的三方面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三、分析题10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不停顿地变革生产关系。
1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一、选择题Ⅰ1.【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解析】生产方式是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所结成的一定的社会关系,是最基本的人类社会关系。
人类与社会-国开学习网形考作业流程及答·案资料
<人类与社会>形考任务
同学们,本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0%,共50分,考核项目包括:
一、形考作业:共2次,各折合为形考成绩40分,总共折合成80分计入形考成绩;
二、专题讨论:每章1次,共10次,要求你每2章完成1次,5次讨论共折合为形考成绩的20分。
也可以点击左侧任务栏中“形考任务”:
一、形考作业(80分)
形考作业为2次。
第1章至第5章1次,在第5周发布,开放6周,第10周关闭。
第6章至第10章1次,在第13周发布,开放6周,第18周关闭。
二、专题讨论(20分)
本课程共提供了10个话题供讨论,要求你每2章完成1次,共5次,5次专题讨论共折合课程考核总分10分。
以下为各章的讨论主题,请点击进入讨论。
附作业参考答案:
作业1
1. 提出著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的科学家是()
A. 伽莫夫
B. 哈勃
C. 康德
D. 爱因斯坦
2. 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A. 英语
B. 阿拉伯语
C. 汉语
D. 俄语
3. 驱动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 政治动荡
B. 瘟疫流行
C. 文化上的不适应
D. 追求更好的经济生活条件
4. 目前,支持中国人的祖先是土生土长的,而非非洲来客的主要证据是()。
A. 中国人祖先的头盖骨化石比较特殊
B. 中国人祖先的DNA比较特殊
C. 中国人祖先的门齿化石比较特殊。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四次形考作业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形成性考核1.《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平时作业1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一次小组讨论。
在了解“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这门课的中心就在于分析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这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围绕性别、家庭、社区、组织、社会政策(五个中选取一个即可)等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展开小组讨论。
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小组成员面对面进行,也可以依托网络进行。
要求:讨论前要明确讨论主题,搜集相关资料;讨论过程要有记录,每组形成一份讨论报告,作为考核的基本依据。
教师根据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给出客观公正的成绩。
讨论主题:性别对人类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讨论时间:讨论小组成员:内容摘要:通过性别特征与性别歧视两方面的内容对男女的不同影响来讨论性别对人类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人类的成长包含了生理上的发育和成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基础。
虽然社会环境会受到人类的作用,但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多的受制于社会环境的影响,由于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影响,同样的人被分出了差异性;更为严重的是,在差异性的名义之下,不平等性也粉墨登场了,由此而产生的社会问题进一步影响到了每个人的成长与生存。
在中国,从目前的发展情形来看,更值得关注的是性别问题。
性别存在生理差别、心理差别与社会差别等特征,生理差别的基因差异影响着男子与女子的死亡率不同,身体差异导致抚育婴孩的任务强加给了女人身上,致使女人极大地被束缚于家庭事务中,造成了女人与男人在经济、社会等方面越来越大的差距;虽然社会因素也一定程度造成男性与女性的心理方面存在着普遍的差异,但是生理因素的作用也很难被彻底否定;同样男性与女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更多的是社会环境作用的结果。
由于性别的不同,男女之前存在一定的性别歧视,其中男性的性别歧视包括了成功的压力、责任的重负以及情感的压抑。
社会将男人视为成功的化身,所以社会也不允许男人失败,男人也同样不能容忍自己失败,所以男人注定只能在成功的道路上不停地走下去,在成功的不归路上,男人承受了不少的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城市化、工业化与乡村社会一、填空题1、以渔牧业、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为标志,人类先后开始了历史上两次社会大分工。
2、早期的城市主要有政治统治、军事防御和商业贸易等功能。
3、如果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与建成区保持接壤,并连续渐次的向外推进,这种城市化类型为_外延型城市化__。
4、_西亚__、中美洲____和_中国___是人类最早的三个农业中心。
5、一般来说,乡村社会中的习俗风情,总是在特定的_农业文明___中孕育产生的。
6、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人口的比重下降到_20%___以下,农业投入占农业净产值的比重上升到40%____,就属于现代农业范畴。
7、在封建社会中,手工业主要以分散的个体家庭为生产单位,我们称之为_家庭手工业___。
8、工场手工业是早期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主要形式,是以_劳动分工___和_手工技术___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
9、工业革命首先在十八世纪的_英国___发生。
二、选择题1、下列时段中,(C)是世界上城市产生的主要时期。
A.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4500年B. 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500年C. 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D. 公元前700年至公元前200年2、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这种情况被称为(A)A.离心型城市化B.向心城市化C.职能城市化 C.外延型城市化3、“难道你不知道田地是国家的生命吗?”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B)。
A.土地应该属于国有B.农业是国家的最根本产生C.应该发展国有农业 C.农田赋税是国家收入的唯一来源4、第(C)次社会大分工后不久,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商人开始出现了。
A.一B.二C.三D.四5、资本主义历史上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首先发生在(B)的英国。
A.1823B.1825C.1936 C.1847三、名词解释1、城市:P127 城市是以人为主体,以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为前提,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目的,集约人口、经济、科技和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
2、城市化:P133城市化是指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从乡村向城市转化。
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农业活动逐渐向非农业活动转化,城市文化逐渐替代农村文化,非农产业人口的比例逐渐提高。
3、普鲁士道路P146 19世纪初,普鲁士政府对封建农奴制度进行了改革,宣布取消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但农民须向地主交纳巨额赎金以解除封建义务。
得到大量赎金的容克地主逐渐按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改造自己的庄园。
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一百公顷以上容克地主农场普鲁士全部耕地面积的40%到60%,农业在新生产关系的推动下迅速发展起来。
这样一种农业资本主义化道路就是普鲁士道路。
4、工业革命:P152从18世纪60年代起,在欧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生了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以机器大工业代替手工业的重大变革,这就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工业革命,亦称产业革命。
工业革命不仅使生产技术发生重大变革,生产力大大提高,而且使社会结构、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使资本主义制度得以最终确立。
四、简答题1、简述城市化发展类型。
P134---135答:数个世纪以来,城市化呈十分迅猛的发展态势,并呈现一种纷繁复杂的发展局面,形成多种发展类型。
(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3)直接城市化与职能城市化;(4)平衡城市化与过度城市化。
2、如何认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P145答:传统中国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宗法社会。
在传统乡村会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族是超越于家庭之上的基层组织。
宗族作为社会组织,虽在国家体制之外,但在乡村社会事务中,却担当着教化、司法、征收税赋等功能。
在乡村社会中,宗族首领往往是地方事务中的政治领袖,同时又是经济上的资源支配者,在乡村社会中,他们处于权力中心。
大部分的乡村社会成员通常居于权力边缘;大多数成员或多或少地须租种地主的土地方能得以生活,成为佃农;也有一些丧失了所有生产资料的成员长年为地主或其他有产者生产,沦为长工或依附农奴。
与西方乡村社会中血淋淋的农奴制不同,中国的农业剥削和乡村等级社会更蒙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
3、简述现代农业的走向。
P148答:(1)农业生产速度快,农民收入高。
(2)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实现过程中的一个走向。
(3)在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农业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上的科技含量日益提高。
(4)在现代农业生产条件下,随着农业的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的不断提高,农业人口也日趋下降。
(5)当代的农业逐渐向智力密集型方向发展。
4、工业革命与社会变迁有什么关系?P155答:从18世纪60年代起,在欧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生了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以机器大工业代替手—厂业的重大变革,这就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丁业革命,亦称产业革命。
工业革命不仅是一场巨大的产业革命,同时还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工业革命的进行和完成,引起了社会经济生活的深刻变化,生产力水平有了巨大的发展,社会人口增多,社会结构发生分化,经济危机频繁发生,自然科学有了新的进步,等等。
工业革命在经济生活中引起的最大变革是社会生产力水平方面的巨大飞跃。
由于机器的普遍使用,使劳动生产率空前提高,工农业产量获得巨大增长。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也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善。
工业革命造成的另一结果是人口的骤增。
工业革命一个最重要的社会后果,就是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工业革命使得原有社会结构产生了分化,新的社会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得以形成。
工业革命使得经济危机频繁发生。
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进步。
工业革命期间,也是自然科学蓬勃发展的时期。
在此期间,同生产的发展相适应,自然科学方面的新发现,新学说不断出现,自然科学领域日益扩大和深入,各门学科都有了重大进展。
5、为什么说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P152答:(1)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必须不断的改进生产技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因此客观上产生了采取大机器生产的要求。
同时,18世纪后资本主义国内外市场的扩大,为了满足市场日益增加的需求需要新技术、新方法扩大生产。
(2)随着16~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工场手工业的长期发展,分工越来越细,生产工具日趋专业化,工人也积累了丰富的操作经验。
此外,文艺复兴以来的民主思潮的传播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资本主义革命的胜利和资本主义政权的建立,使资本家掌握了大量货币财富和大批自由劳动力。
所有这些,都为人类社会生产过渡到大机器生产准备了物质技术条件。
五、论述题1、运用有关城市化的理论,并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分析我国城市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答:城市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发展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城市化是指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从乡村向城市转化,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斐然,城市化发展迅速。
从总体上看,我国城市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已经进入“加速阶段”。
并表现出以下趋势:(1)中国城镇化进程得到发展。
在国家“十五”计划纲要中提出“城市化战略”。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
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2)城市发展的区域模式多种多样。
中国幅员广阔,历史久远。
不同的地理、文化、经济、社会背景,导致中国地域差异明显。
应该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
”(3)沿海特大城市地区凸现。
近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大江、大河入海的三角洲地区得到迅速发展。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都有所增长,共同形成了城市化的地区结构。
特别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进一步繁荣,得到长足发展,成为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城市密集的城市地区,也呈现出高密集、网络化的特征。
2、以分析工农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为基础,谈谈应如何认识经济建设为中心。
P139 P155答:可以从工农业发展对社会发展影响角度来谈第六章商贸发展与交通进步一、填空题1.商人_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早期商业贸易活动的社会化。
2. 在古代东方社会,如封建时期的中国,统治者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通常奉行抑商的治国政策。
3. 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商业与贸易的影响十分巨大,引起了所谓的商业革命。
4. 地理大发现之后欧洲一些国家相继在殖民地建立了一种商业公司,其中最著名的有英国和荷兰的东印度公司,荷兰和法国的西印度公司等。
5. 市场经济由一系列的商品交换活动构成,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原则。
6. 市场经济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自主的经济。
每一个企业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制约的企业。
7.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驾驶飞机自由飞行的是美国人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
8. 1830年9月,利物浦至曼彻斯特铁路通车营运,这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到来。
二、选择题1、(B)是商业贸易能够产生的前提。
A.商人的出现B. 生产的社会分工C.自然环境的变动D. 国家的产生2、十五世纪前后,(C)是当时国际间贸易的主要支付手段。
A.白银B.美圆C.黄金 C.英镑3、与封建时期的中国不同,16世纪以来的西欧通常奉行(D)。
A.抑商B.闭关锁国C.重本轻末 C.重商主义4、市场经济中,企业拥有自主性的根本条件和主要标志是(A)。
A.独立的产权B.积极参与竞争C.自主经营D.成为市场主体5、人类实现从传统交通向现代交通转变的重要标志是(B)。
A.蒸汽机B.动力系统C.自动化装置 C.转向装置三、名词解释1、商业贸易:P163 商业贸易是指通过买卖方式,使货物得以流通的一类经济活动。
2、商业革命:P168 商业革命是指由于15世纪西欧国家的地理大发现给世界商贸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主要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和数量的增多,商路及商业中心的转移和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3、市场经济:P173 即是指通过市场机制来对资源进行社会配置、通过价值规律来调节经济运行的一种经济运作形式。
当人类逐渐走向中世纪封建社会晚期的同时,随着生产的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条块分剖的市场逐渐趋向统一,在自然经济内部开始萌生了一种新的经济运行形式,即市场经济。
四、简答题1、简述资本主义殖民扩张时期世界商业贸易发展概况。
P169答:地理大发现开创了西欧的对外扩展事业,导致了近代殖民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