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公开课课件
合集下载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pt课件
物质: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循环: 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反复循环。
3
施用农药DDT 的地区,虽然只占陆地面积的一小
部分,可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动物企鹅体内也发
现了DDT,南极动物体内为何会出现DDT?此现象说
明了什么?
全球性
4
CS H O N P S Ca Mg K
最基本元素 基本元素 主要元素 大量元素
14
氮循环:
氮是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成分。 氮占大气成分的79%,必须经过生物固 氮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才能 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反复循环。
15
物质循环的主要特点:物质循环是带 有全球性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 间的物质可以反复出现,反复利用, 周而复始的进行循环,不会消失。
(全球性、循环性)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10
温室效应:
1、概念: 由于环境污染引起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
2、影响: ①气候转变“全球变暖”; ②地球上的害虫增加;
CO2增多的原 因:
③海平面上升;
④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化石燃料的大
⑤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量燃烧
森林、草原等
3、对策: ①保护植被、增加植被面积; 植被的破坏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都是由地球提供的。 这些物质可以被循环利用。
2
一、物质循环
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 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 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 里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 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这种物质循环 又叫做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循环: 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反复循环。
3
施用农药DDT 的地区,虽然只占陆地面积的一小
部分,可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动物企鹅体内也发
现了DDT,南极动物体内为何会出现DDT?此现象说
明了什么?
全球性
4
CS H O N P S Ca Mg K
最基本元素 基本元素 主要元素 大量元素
14
氮循环:
氮是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成分。 氮占大气成分的79%,必须经过生物固 氮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才能 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反复循环。
15
物质循环的主要特点:物质循环是带 有全球性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 间的物质可以反复出现,反复利用, 周而复始的进行循环,不会消失。
(全球性、循环性)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10
温室效应:
1、概念: 由于环境污染引起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
2、影响: ①气候转变“全球变暖”; ②地球上的害虫增加;
CO2增多的原 因:
③海平面上升;
④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化石燃料的大
⑤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量燃烧
森林、草原等
3、对策: ①保护植被、增加植被面积; 植被的破坏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都是由地球提供的。 这些物质可以被循环利用。
2
一、物质循环
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 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 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 里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 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这种物质循环 又叫做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pt课件
(2)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___C_O__2 __形式进行循环。 (3)碳循环中最简单的循环途径是在__绿__色__植__物___和大气之间 的循环。
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项目 形式 范围 特点 联系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主要以有机物形式
主要以无机物形式
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 全球性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反复出现,往复循环
方案一:将甲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暴露在空气 中)。观察记录落叶的变化。
方案二:将甲组灭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暴 露在空气中)。观察记录落叶的变化。
(1)上述两种实验方案能否达到实验目的?请说明理由。
方案一:
;
方案二:
。
(2)甲、乙两组实验为什么要用相同的树叶?
(3)现在由你进行实验设计,请写出你的设计方案
如何检测因变量?
探究活动 案例1 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作用.
准备落叶
埋入落叶 一段时间后,检测树叶分解情况
例2 探究土壤微生物分解淀粉的实验
(1)实验用具及药品:烧杯、纱布、玻璃棒、试管、酒精 灯、水、蒸馏水、碘液、斐林试剂、淀粉糊等。
(2)实验原理:土壤微生物通过分泌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 为还原性糖(麦芽糖) ,通过碘液检测,可以证明淀粉被分 解,通过裴林试剂的检测,可以证明淀粉被分解为还原性糖。
C.核糖体和叶绿体
D.核糖体和高尔基体
练习
3、下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 A )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 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 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 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项目 形式 范围 特点 联系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主要以有机物形式
主要以无机物形式
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 全球性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反复出现,往复循环
方案一:将甲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暴露在空气 中)。观察记录落叶的变化。
方案二:将甲组灭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暴 露在空气中)。观察记录落叶的变化。
(1)上述两种实验方案能否达到实验目的?请说明理由。
方案一:
;
方案二:
。
(2)甲、乙两组实验为什么要用相同的树叶?
(3)现在由你进行实验设计,请写出你的设计方案
如何检测因变量?
探究活动 案例1 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作用.
准备落叶
埋入落叶 一段时间后,检测树叶分解情况
例2 探究土壤微生物分解淀粉的实验
(1)实验用具及药品:烧杯、纱布、玻璃棒、试管、酒精 灯、水、蒸馏水、碘液、斐林试剂、淀粉糊等。
(2)实验原理:土壤微生物通过分泌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 为还原性糖(麦芽糖) ,通过碘液检测,可以证明淀粉被分 解,通过裴林试剂的检测,可以证明淀粉被分解为还原性糖。
C.核糖体和叶绿体
D.核糖体和高尔基体
练习
3、下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 A )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 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 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 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78张PPT)
温室有两个特点:温度较室外高、不散热。
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它会
使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海平 面上升,气候异常,海洋风暴增多。
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 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 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 南北极地冰川将大幅度融化,导 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 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 包括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几 个国际大城市。
实验用具及药品:烧杯、纱布、玻璃棒、试管、酒精 灯、水、蒸馏水、碘液、斐林试剂、淀粉糊等。
)A
练习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描述的是( )A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 用消耗
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③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能够利用无机物中的化学能将二氧化碳和 水合成糖类
④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并将 无机氮的化合物通过反硝化作用返回到大气中
,是有机化合物的“骨架”,没有碳就没有
生命。
碳的循环过程
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 光合作用,使CO2中的“C”变成为有机物中的“C”,再通过
食物链进入动物和其他生物体中,因此从“C”的循环可见
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此之外, 还有化能合成作
用的微生物也能把CO2合成为有机物。不难看出,碳在生
(画出该生态系的结构模型)
用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关系:
蚕
粪
茎叶加工物叶Biblioteka 水稻粪粪尿
桑
塘
泥
鱼
鱼粉 猪
粪尿
粪尿
提示:将废料变原料,能量多级利用,物质循环利用。
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它会
使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海平 面上升,气候异常,海洋风暴增多。
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 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 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 南北极地冰川将大幅度融化,导 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 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 包括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几 个国际大城市。
实验用具及药品:烧杯、纱布、玻璃棒、试管、酒精 灯、水、蒸馏水、碘液、斐林试剂、淀粉糊等。
)A
练习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描述的是( )A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 用消耗
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③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能够利用无机物中的化学能将二氧化碳和 水合成糖类
④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并将 无机氮的化合物通过反硝化作用返回到大气中
,是有机化合物的“骨架”,没有碳就没有
生命。
碳的循环过程
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 光合作用,使CO2中的“C”变成为有机物中的“C”,再通过
食物链进入动物和其他生物体中,因此从“C”的循环可见
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此之外, 还有化能合成作
用的微生物也能把CO2合成为有机物。不难看出,碳在生
(画出该生态系的结构模型)
用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关系:
蚕
粪
茎叶加工物叶Biblioteka 水稻粪粪尿
桑
塘
泥
鱼
鱼粉 猪
粪尿
粪尿
提示:将废料变原料,能量多级利用,物质循环利用。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27张PPT)
2.特点:全球性和反复循环。
4
我们吃的蔗糖实际是含碳有机化合物。蔗糖是怎么来的?动植物的遗体、 遗物中的碳又是怎样回到无机环境中去的?这些现象体现了什么?
提示:蔗糖来自绿色植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合成含碳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再合成蔗糖。动植物的遗体、遗物中的有机物 被分解者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回归无机环境。这些现象体现了生态系统中 物质是循环的。
10
(4)生物群落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无机环境中的基本元素转变为生物 体内生命物质及生物体内生命物质转变为无机环境中的基本元素,是依靠 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完成的,因而物质循环虽然是在无机环境与生物 群落之间进行,但起决定作用的是生物群落。
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有机物)
2.特点 (1)全球性: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因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叫生 物地球化学循环。 (2)反复利用,循环流动:物质循环,既然称为“循环”就不像能量流动那 样逐级递减、单向流动,而是可以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循 环流动。
16
(2)大气中 CO2 含量持续增加的原因: ①工厂、汽车、飞机、轮船等对化学燃料的大量使用,向大气中排放大 量的 CO2。 ②人类对森林、草原等植被大面积地破坏,如对森林的不合理砍伐、毁 林开荒,对草原的过度放牧、毁草开荒等,大大降低了植被对大气中 CO2 的 调节能力。 ③海洋环境污染,导致浮游植物大量减少,大大降低了海洋对大气中 CO2 的调节能力。 (3)温室效应的形成:CO2 等气体含量增加是决定地球温度及气候的关 键因素。CO2 能吸收太阳辐射的红外线。当太阳的辐射能量大量透射到地 球表面时,使地球变暖,这种热能又以红外线的形式向太空辐射,再次被 CO2 吸收,从而使大气层成为地球的保温层,引起地球平均温度上升。
4
我们吃的蔗糖实际是含碳有机化合物。蔗糖是怎么来的?动植物的遗体、 遗物中的碳又是怎样回到无机环境中去的?这些现象体现了什么?
提示:蔗糖来自绿色植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合成含碳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再合成蔗糖。动植物的遗体、遗物中的有机物 被分解者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回归无机环境。这些现象体现了生态系统中 物质是循环的。
10
(4)生物群落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无机环境中的基本元素转变为生物 体内生命物质及生物体内生命物质转变为无机环境中的基本元素,是依靠 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完成的,因而物质循环虽然是在无机环境与生物 群落之间进行,但起决定作用的是生物群落。
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有机物)
2.特点 (1)全球性: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因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叫生 物地球化学循环。 (2)反复利用,循环流动:物质循环,既然称为“循环”就不像能量流动那 样逐级递减、单向流动,而是可以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循 环流动。
16
(2)大气中 CO2 含量持续增加的原因: ①工厂、汽车、飞机、轮船等对化学燃料的大量使用,向大气中排放大 量的 CO2。 ②人类对森林、草原等植被大面积地破坏,如对森林的不合理砍伐、毁 林开荒,对草原的过度放牧、毁草开荒等,大大降低了植被对大气中 CO2 的 调节能力。 ③海洋环境污染,导致浮游植物大量减少,大大降低了海洋对大气中 CO2 的调节能力。 (3)温室效应的形成:CO2 等气体含量增加是决定地球温度及气候的关 键因素。CO2 能吸收太阳辐射的红外线。当太阳的辐射能量大量透射到地 球表面时,使地球变暖,这种热能又以红外线的形式向太空辐射,再次被 CO2 吸收,从而使大气层成为地球的保温层,引起地球平均温度上升。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精品课件
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聚的过程。
因为这些污染物一般具有化学性质稳定而不易分解、 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等特点,所以,生物富集作用 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不断加强。(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 的积累就越多)
课堂小结
一、碳循环的形式
CO2
二、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特点 全球性,循环性 CHONPS等基本元素 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 反复循环 三、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四、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温室效应
1.温室效应与哪种气 体有很大系? CO2 2.温室效应产生的原 因? 工业生产活动使大气 中的CO2含量迅速增 加,打破了生物圈中 碳循环的平衡。
后果
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冰川融化,海平 面上升,洪灾、旱灾不断、土地荒漠化 加剧,威胁人类和生物的生存。 大面积植树造林。 减少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 开发新的洁净能源,如核能、太阳 能、风能、水能等。 少开或不开汽车等机动车。
物质循环
元素、 以无机物的形式流动
生物圈 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 境间反复循环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全球性、循环性、反 复利用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联系:
(1)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2)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 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3)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措施
物质循环的概念
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 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 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1.这里的“物质”指的是什么? 无机环境 C、H、O、N、P、S等化学元素 生物群落 反复循环
2.循环的范围有多大? 生物圈 因此生物圈内的物质循环带有 全球 性, 所以这种物质循环又叫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3.物质循环的特点是什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pt课件
答案:(1)单一变量 对照 (2)杀死土壤微生物,同时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 (3)土壤微生物的有无 落叶的腐烂程度 土壤温度、含水 量、pH、落叶的种类和大小等(合理即可) (4)腐烂程度小于对照组
(5)如图 5-3-3 所示 图 5-3-3
1.从碳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有机物中的碳元素究其根源 是来自( )
•
十七、梦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为现实。我们不就是生活在梦想中的吗?——丁尼生
•
十八、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林语堂
•
十九、要想成就伟业,除了梦想,必须行动。——佚名
•
二十、忘掉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掉。──歌德
•
二十一、梦境总是现实的反面。——伟格利
•
十一、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纯洁。——伏尼契
•
十二、世之初应该立即抓住第一次的战斗机会。——司汤达
•
十三、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
•
十四、信仰,是人们所必须的。什麽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雨果
•
十五、对一个有毅力的人来说,无事不可为。——海伍德
•
十六、有梦者事竟成。——沃特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体验过程】 1.实验原理:土壤中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这些微 生物通过分泌细胞外酶,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分子, 然后再吸收。
↓
2.探究过程及结论:
实验假设
案例 1 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 烂
案例 2 ④___微__生__物__能__分__解__淀__粉_____
⑤____不__变__蓝____ ⑥_____变__蓝_____
加入斐 林试剂
(5)如图 5-3-3 所示 图 5-3-3
1.从碳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有机物中的碳元素究其根源 是来自( )
•
十七、梦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为现实。我们不就是生活在梦想中的吗?——丁尼生
•
十八、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林语堂
•
十九、要想成就伟业,除了梦想,必须行动。——佚名
•
二十、忘掉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掉。──歌德
•
二十一、梦境总是现实的反面。——伟格利
•
十一、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纯洁。——伏尼契
•
十二、世之初应该立即抓住第一次的战斗机会。——司汤达
•
十三、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
•
十四、信仰,是人们所必须的。什麽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雨果
•
十五、对一个有毅力的人来说,无事不可为。——海伍德
•
十六、有梦者事竟成。——沃特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体验过程】 1.实验原理:土壤中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这些微 生物通过分泌细胞外酶,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分子, 然后再吸收。
↓
2.探究过程及结论:
实验假设
案例 1 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 烂
案例 2 ④___微__生__物__能__分__解__淀__粉_____
⑤____不__变__蓝____ ⑥_____变__蓝_____
加入斐 林试剂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ptx
②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 质能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③ 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 解者,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形成一个统一 的整体。
特别提醒:任何一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保持着相对的平衡,这是一个生
学海无涯
第三节 络系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预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关注碳循环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2. 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学习重点: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学习难点: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一、碳循环 1. 循环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 的形式进行。 2. 过程图解
D.①、②、③中含有的有机物可以作为动力来促进碳元素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3.在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把 CO2 释放到大气中有多种形式,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 B.化石燃料的燃烧作用
C.分解者对有机物的分解作用 D.化工厂对碳酸盐的分解作用 4.在生态系统中
,碳元素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 )
A 烧杯中加入 30ML 土壤浸出液
验 对照组
设
自变量
计
对土壤不做任何处理 土壤中是否含微生物
B 烧杯中加入 30ML 蒸馏水 土壤中是否含有分解淀粉的微生物
实验现象 结论分析
在相同时间内实验组落叶腐烂 程度小于对照组
A A1 A2
B B1
不变蓝 产生砖红色沉淀 变蓝
B2 不变色
微生物对落叶有分解作用
③ 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 解者,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形成一个统一 的整体。
特别提醒:任何一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保持着相对的平衡,这是一个生
学海无涯
第三节 络系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预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关注碳循环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2. 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学习重点: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学习难点: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一、碳循环 1. 循环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 的形式进行。 2. 过程图解
D.①、②、③中含有的有机物可以作为动力来促进碳元素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3.在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把 CO2 释放到大气中有多种形式,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 B.化石燃料的燃烧作用
C.分解者对有机物的分解作用 D.化工厂对碳酸盐的分解作用 4.在生态系统中
,碳元素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 )
A 烧杯中加入 30ML 土壤浸出液
验 对照组
设
自变量
计
对土壤不做任何处理 土壤中是否含微生物
B 烧杯中加入 30ML 蒸馏水 土壤中是否含有分解淀粉的微生物
实验现象 结论分析
在相同时间内实验组落叶腐烂 程度小于对照组
A A1 A2
B B1
不变蓝 产生砖红色沉淀 变蓝
B2 不变色
微生物对落叶有分解作用
第十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pt课件
12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6.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水循环对其他物质的循环运动非常重要。
没有水循环,其他物质循环便不能全面有效 地进行,更不能被生物利用而实现其在各物 质库间的运动。反过来,其他物质的循环状 况对水循环也会产生影响。如碳循环局部失 调导致的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引起的“温室 效应”,影响了水循环过程。
8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2.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不可分割,相 辅相成
能量是生态系统中一切过程的原动 力,也是物质循环运转的驱动力。物质 是组成生物、构造有序世界的原材料, 是生态系统能流的载体。能量的生物固 定、转化和耗散过程是物质由简单的无 机形态变为复杂的有机结合形态,再回 到简单无机形态的循环再生过程。可见, 任何生态系统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物质 循环与能量流动同时作用的结果。
1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第一节 物质循环的一般特点
一、 物质循环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nutrient cycle)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biogeochemical cycle),它是指生态系 统内的各种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生态系统 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及其在地球表层生物圈、 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包括土壤圈)等各 圈层之间,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 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地进行着反复循环 变化的过程。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6.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水循环对其他物质的循环运动非常重要。
没有水循环,其他物质循环便不能全面有效 地进行,更不能被生物利用而实现其在各物 质库间的运动。反过来,其他物质的循环状 况对水循环也会产生影响。如碳循环局部失 调导致的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引起的“温室 效应”,影响了水循环过程。
8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2.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不可分割,相 辅相成
能量是生态系统中一切过程的原动 力,也是物质循环运转的驱动力。物质 是组成生物、构造有序世界的原材料, 是生态系统能流的载体。能量的生物固 定、转化和耗散过程是物质由简单的无 机形态变为复杂的有机结合形态,再回 到简单无机形态的循环再生过程。可见, 任何生态系统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物质 循环与能量流动同时作用的结果。
1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第一节 物质循环的一般特点
一、 物质循环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nutrient cycle)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biogeochemical cycle),它是指生态系 统内的各种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生态系统 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及其在地球表层生物圈、 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包括土壤圈)等各 圈层之间,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 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地进行着反复循环 变化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反复出现,循环流动,全球性
联系 1. 二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 能量的固定、转移、储存、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 分解,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 3. 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反复循环的动力。 4. 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正是由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才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危害
3.缓解措施
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按现在的速度 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 度,南北极的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 平面上升,一些国家和城市将淹于水中, 其中包括: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
能力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项目 能量流动 形式 有机物 过程 沿食物链(网)单向流 动 范围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物质循环 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反复 循环 生物圈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 质循环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3、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什么? 4.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 5、能量流动的特点?
生态系统依靠太 阳不断地提供能量, 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 却都是由地球提供的。
讨论:为什么维持 生态系统所需的大 量物质,例如氧、 水、氮、碳和许多 其他物质,亿万年 来却没有被生命活 动所消耗完?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年 份 1860 1960 19世纪末
浓度(ppm)
283
320
375--400
温室效应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主要原因)
1、原因
森林、草原等植被的破坏
气温升高 极地和高山冰川加速融化 海平面上升 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开发新能源
保护植被的同时大力植树造林,增大绿化面积
硫循环
氮循环
氮是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成分。
氮占大气成分的79%,必须经过生物固氮 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才能在生 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反复循环。
氮循环
大气中的N2
尿素及动 植物遗体 土壤中的微生物
NO3-
NO3-
氮素化肥
NH3
氮循环的过程
1989年世界环境日主题的宣传画
温室效应的控制不只是某一个国家的事情, 为此1997年12月11日联合国在日本东京有 关温室气体的排放签署了《京都议定书》, 这基于碳循环具有_________ 全球性 的特点。
有机物; (6)碳在生物群落内的传递形式: (7)碳进入大气的途径: ①生物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有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水循环
水是组成生物体的 重要成分,约占体 重的60%~95%,体内 进行一切生化反应 都离不开水。地球上水 通过蒸发、降雨、 植物的蒸腾、吸收等过 程反复循环。
5.写出①②③④的生理过程及⑤产生CO2的方式。 ①光合作用 _______ ②呼吸作用 _______ ③________ 微生物分解作用
DCO2 大气中
④ ⑥ ⑤
消费者 B
A 分解者
线粒体、叶绿体 3、与碳循环关系最为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 ______. 4、生物的下列过程中,与碳循环无直接关系的是 C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 (2)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CO2和碳酸盐; (3)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 含碳有机物; (4)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食物链; (5)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
C循环的图解
大气中的CO2
微 生 物 的 分 解 作 用 呼 吸 作 用 呼 吸 作 用 摄食 光 合 作 用
燃
动物
植物
烧
动植物的遗体和排出物
泥炭、煤、石油
练习巩固
C 生产者
③ ① ②
⑦
左图为碳循环的示 意图,请分别回答如下 问题:
1、图中A、B、C、D各 指生态系统的什么成分? 2、 图中①~⑤又分别 指什么生理作用?
一、物质循环的概念
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
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
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
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思考:在农田中大量使用DDT杀虫剂为什么会
殃及南极的企鹅?
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最大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
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
课堂小练
• 1、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密切的两种细 胞器是 • A、线粒体和染色体 • B、叶绿体和线粒体 • C、叶绿体和核糖体 • D、线粒体和内质网
课堂小练
• 2、在碳循环中,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相联 系的生理作用是 • ①光合作用 ②呼吸作用 • ③蒸腾作用 ④化能合成作用 • A、①②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②③
(1)具有全球性,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周而复始进行循环。 (3)循环过程中物质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以一种形式 转变为另一种形式。
二、碳循环
糖、脂肪、蛋白质、核 酸都是构成生物体的基 本物质,在它们的分子 中都含有碳元素。碳元 素约占生物体干重的49 %,碳是有机化合物的 “骨架”,没有碳就没 有生命。碳在无机环境 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 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 3、下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甲 、乙、丙各代表什么 •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 • 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 • 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 • 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4.在我国南方某些地区建立了“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 统,获得了鱼、猪、蚕和粮全面丰收。上图是该生态系 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该生态系统所需的能量来自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光能 ______________ 。 (2)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 桑、稻 ____ 。 (3) 该生态系统中除了已知的生物种类外,还必须有细 菌等生物作为分解者 ______ 。 (4) 在该生态系 统内 , 物质经 多次重 复利用 ,提高 了 能量利用率 __________________ 。 (5)该生态系统是根据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