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译者的主体性谈译者的隐身
翻译过程中译者的“隐身”及主体性研究
![翻译过程中译者的“隐身”及主体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3b407ea90c69ec3d5bb75fc.png)
翻译过程中译者的“隐身”及主体性研究作者:程玉姝来源:《校园英语》 2021年第10期文/程玉姝【摘要】通过对译者“隐身”现象的分析研究,以及传统与现代翻译观念的差异性对比,对当代的翻译定义与本质进行了阐述,分析研究了译者主体性地位的确定,这对于正确理解译者“隐身”的历史必然性、合理性,以及提高译者地位和作用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翻译;译者;隐身;主体性【作者简介】程玉姝,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外国语系。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推动了80年代对设计风格进行探索的“解构主义”理论的产生,进而对翻译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翻译理论界将翻译不再视为在语言层面之间的转换,而是提出了要更多地结合读者、译者的主观认知性和他们所存在的客观环境去重新研究翻译的观点,进而推动了翻译界对译者“隐身”现象的重新审视和对其主体地位给予确定的研究。
一、传统翻译观念下的译者“隐身”现象和原因分析1. 译者“隐身”现象。
劳伦斯·韦努蒂的《译者的隐身》是在基于解构主义理论下对翻译思想的全新阐释,一度成为国际翻译界的热门研究话题。
在该书中,首次提出译者“隐身”的概念,其形象地比喻译者有如“隐身”,即“不可见性”,其所指的含义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加入自己的理解、主张,在失去译者个性化表现的基础上,一切要忠实于原文的原始风貌,让读者充分体验到原文的原汁原味,使读者感受不到是译文而是原文,且在文中丝毫看不到译者的痕迹。
与“隐身”相对应的就是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中提倡的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存异,提倡“异化”翻译策略,反对以译出语文化为主导的归化翻译策略。
2.译者“隐身”现象具有历史必然性和历史现实合理性。
上述韦努蒂指出的译者“隐身”现象,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历史现实合理性,主要是受到当时所处时代局限性的深刻影响,因而该阶段时期的翻译也有着特定的特点。
早期人类对作品的翻译,主要是对经文的翻译,译者在出于对经文的崇拜心理下,采取的翻译策略是字字对应,措辞力求与原文最大化接近,在内容上不敢擅自添加或删减内容。
浅论译者的隐身与译者的主体性
![浅论译者的隐身与译者的主体性](https://img.taocdn.com/s3/m/3486d116b7360b4c2e3f6479.png)
反对英 美传统 的归化 , 张异化 的翻译 , 目的是 要发 展一 主 其 种 抵御 以 目的语 文化 价 值 观 占主导 地位 的翻 译 理论 和实
践 。 表 现 外 国文 本 在 语 言 和 文 化 上 的差 异 。 以 二 、 者 主 体 性 译
可谓 “ 忠孝难 两全”l _ _ 。 在韦努 蒂看来 ,翻译 不可避 免地会 受 到种族 中心 主义 的干扰 , 国文本在 被翻 译 的过程 中 , 外 总会被 不 同程 度 的消
言, 而其 他语 言相对 而言 是弱势 语言 , 弱势语 言被 翻译 成 在
强 势语 言 时 , 该 使用 异化 策 略 , 者融 人 到原 作 当 中 , 应 译 译
作就 是透 明的玻璃 。 译者也 就 自然 “ 隐身 ” 。 “ 译者 的隐身 ”这一 概念是 劳伦 斯 ・ 韦努 蒂在 1 9 年 提 95 出的 。 以描 述译者 的地位 和翻译活动 。译 者隐身 ” 用 “ 就是 “ 不 可见 性 ” 是指 当 代英 美 文化 中 , 者 的处 境与 所从 事 的 活 , 译 动, 在译 文 中看 不见 译 者 的痕迹 , 文读 者就 像 在读 原 文 。 译 韦努 蒂认 为 ,不可 见性 ”ivs it)是通过 以下两 个步骤 “ ( ii ly n bi 逐渐形 成 的 : 是译者倾 向于翻译 出 可读性 强的 、 道 的译 一 地 文, 形成 “ 明 的翻译 ” 透 。二是 译人语 文 化 的阅读接 受 习惯 。 “ 明 翻译 ” 很难 做 到 的 , 透 是 因为 一部 作 品不 仅包 括 作者 深
他 以翻译理 论 家与译者 的双重 身份跻 身于翻 译研 究领 域 , 翻译 实践广 泛 , 学术视 野 宽广 , 以称得 上是著 作译作 等 身的教授 可
论译者的隐身与现身
![论译者的隐身与现身](https://img.taocdn.com/s3/m/724853e0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c7.png)
论译者的隐身与现身在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过程中,译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的工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隐身”的,但其实他们也是“现身”的,因为他们的存在和工作对文学作品的传播和接受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有必要对译者的隐身与现身进行深入的探讨。
译者的隐身主要体现在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对原著作者的尊重和忠实。
一位优秀的译者应当以尊重原著为首要原则,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保持原著文学作品的风貌和风格。
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做到“不谈自己”,将自己的个人风格和想法尽可能地融入到原著中去。
这种隐身的艺术要求译者有极高的修养和功力,要求他们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文学修养,能够准确地理解原著的内涵和情感,同时又能够恰如其分地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这种工作虽然在表面上是“隐身”的,但其实是需要译者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才情都融入其中。
译者的现身则主要体现在他们对译作的阐释和介绍上。
优秀的译者不仅仅是把原著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对原著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在译作发表后,向读者们作出详细的解释和介绍。
这种现身的工作要求译者具有深刻的文学洞察力和对原著的深刻理解,能够启发读者对原著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
这种工作要求译者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的传递者,更是文学作品的解说者和传播者,需要译者具备丰富的文学知识和解读能力。
译者的隐身和现身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他们在翻译过程中的隐身工作为他们在译作介绍和解释中的现身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只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做到了尊重原著和忠实翻译,才能够在译后的工作中做到对原著的深刻解读和对读者的深刻启发。
这种“隐身与现身”的艺术成就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译者,也为文学作品的传播和接受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支持。
我们需要对这种“隐身与现身”的工作加以重视和推崇,为优秀的译者提供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近年来,中国文学作品在国际上的传播和接受取得了极大的进展,这离不开一大批优秀的译者的共同努力。
他们将中国的文学作品翻译成各种外国语言,向国际读者介绍和推荐中国的优秀文学作品。
论译者的隐身与现身
![论译者的隐身与现身](https://img.taocdn.com/s3/m/dd6be3c5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e7.png)
论译者的隐身与现身翻译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尤其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的今天更是如此。
翻译工作的本质是通过转换和传递信息实现不同语言、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交流。
作为翻译工作的从事者,译者既可以在翻译过程中保持隐身,也可以选择现身亮相。
本文探讨译者在翻译工作中的隐身和现身两种状态,并分析它们对翻译品质和译者形象的影响。
一、隐身译者隐身译者是指做翻译工作时,不以个人身份或名义出现,只将翻译成果呈现给读者或使用方。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注重的是文字表达的准确性、文化适应性和语言风格,而不太关注读者对译者本人的认知和评价。
隐身译者的工作相对容易保持一定的客观性和中立性,相对不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和干涉。
隐身译者的存在使得读者和使用方能够直接获取到翻译内容,他们往往关心的是翻译的质量和可用性,而对翻译过程和翻译者本身并不十分在意。
在某种程度上,隐身译者是一种“匿名服务”形式,他们的工作关注点在于为读者和使用方传递信息并保障传递质量,而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人气和知名度。
隐身译者存在的另一个原因是出于客观需要。
在某些场合,译者可能会面临一些政治、商业和敏感性问题,需要通过隐身工作方式来规避潜在的风险和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需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比较低的位置,以确保翻译成果的安全和可靠性。
现身译者是指做翻译工作时将自己的身份或名义公开,承认自己的翻译成果或者发布与翻译相关的内容。
现身译者可能是公司雇员、专业翻译、翻译讲师、辞典编撰者等,他们在发布翻译成果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自己的能力和经验。
现身译者的存在使得读者、使用方和同行有更多渠道了解和评价译者的能力和价值。
他们可能会在个人博客、专业网站、翻译社区等平台上发布和分享翻译成果,为翻译行业的发展和提高做出贡献。
他们的活跃与否、品牌影响、商业价值等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职业发展和获得机会的优劣。
现身译者在宣传和显示自己的过程中会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译者的人气和知名度需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和积累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
论译者的隐身与现身
![论译者的隐身与现身](https://img.taocdn.com/s3/m/fa96e410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a2.png)
论译者的隐身与现身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翻译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翻译者就是那些扮演角色轻生繁化身,将一种语言文化转化为另一种语言文化的人。
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往往会遇到无法避免的问题,包括协调语言差异、传递文化信息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讨论翻译者的隐身和现身,以及翻译工作所带来的困扰和挑战。
让我们谈谈翻译者的隐身。
翻译者通常是根据作者的要求而隐身的,即将原文中的作者转变为自己。
这种隐身需要翻译者有强大的语言能力,以及对目标语言的熟悉程度。
他们必须精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将其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同时保持原文的风格和语调。
翻译者的隐身需要他们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扎实的语言能力和准确的表达能力。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传递给读者,使读者感受到作者的原创性。
翻译者的现身也是无法避免的。
当读者阅读翻译作品时,他们总是知道这是一本翻译作品,而不是原著作品。
翻译者的现身使读者对作品有不同的期待和要求。
读者更关注翻译者是否准确地传达了原著的意图,以及是否把握了原著的风格和语调。
他们会对翻译者的能力进行评判,并对翻译作品的质量有所期待。
翻译者的现身使他们承担了更重的责任和压力,他们必须努力做到尽可能接近原著作品,同时又要使读者感到舒适和满意。
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不仅要解决语言差异的问题,还要面对文化差异的挑战。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这对翻译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考验。
翻译者必须了解原著中的文化元素,并将其转化为目标文化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
这要求翻译者具备广泛的文化知识和敏感的文化意识。
他们需要去了解每个文化的特点和差异,并在翻译过程中避免错误或误解。
这对于翻译者来说是一个复杂而困难的任务,需要他们具备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
翻译者的隐身和现身是翻译工作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翻译者必须在隐身和现身之间找到平衡,既要保持原文的风格和语调,又要使读者感到舒适和满意。
他们还必须解决语言和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困扰和挑战。
从译者的主体性谈译者的隐身
![从译者的主体性谈译者的隐身](https://img.taocdn.com/s3/m/785a77b2915f804d2a16c136.png)
从译者的主体性谈译者的隐身摘要:近年来译者的身份逐步从原有的“仆人说”的传统翻译观,进一步阐释为“隐身说”的论点,而对于译者新的隐身身份人们仍缺乏细致深入的了解。
以往的讨论多集中于翻译主体是谁本身的探讨,而很少有谈到译者的主体性和译者隐身身份的关系,分别知道译者的隐身身份和译者发挥主体性的作用,却不知二者其实是有机的结合体。
该研究为从译者主体性谈译者的隐身,从如何隐身及隐身的深层原因探讨译者的主体作用,对上述两个问题进行阐释,以帮助译者更顺利地完成翻译工作。
关键词:翻译的主体译者身份“隐身说”“透明说”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c)-0228-011 译者在翻译主体中的重要作用1.1 翻译的主体提到谁在翻译就是在问翻译的主体是谁。
目前有两种观点:翻译的单一主体,翻译的多主体论。
无论是哪一种都在论述它或它们是决定翻译效果的主要因素。
其中单一主体体现了译者的绝对地位,诸如读者、原作者、原文、历史背景都成为了译者这一唯一主体的迎合者。
而在翻译的多主体论中,尽管提升了,读者和原作者的翻译地位,但没有译者这一核心桥梁,将很难体现出他们的主体性,因此虽然我们要考虑到读者,作者的主体作用,但译者的核心主体地位仍然是不可磨灭的。
1.2 译者的主体性无论是单一的主体论还是多主体的翻译观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都发挥的译者的主体性。
对于译者主体性界定:它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查明建2003)对此,贝尔曼指出:“译者的翻译动机、翻译目的,所采取的翻译立场,所制定的翻译方案,以及所使用的翻译方法使译者成为翻译活动中最积极的因素,他的态度,方法和立场一旦选择,一旦确立,译者也就为自己定了位置,译出的“每一个字都成为了一种誓言”。
(许均,2010,7)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发挥其主体性,选择恰当的策略和语言表达来传达原文的信息和神韵。
对译者角色——“隐身”的分析
![对译者角色——“隐身”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2a183ea524de518964b7d81.png)
[ 关键词] 隐身; 译者地位; 透明;归化翻译 [ 中图分类号 ] 35 H 1. 9 [ 文献标
看 出这是 翻译 过来 的 。译 文 的基调应 和 原文 的基 调
一
为了使译文流畅 、 通俗易懂 , 泽者总是努力使他 致; 译文要反映出原作者的特点 , 而不能反映译者 们翻译 的文章语言地道 , 可读性强 , 使人们读起来感 自己的特点。 “ 透明” 隐身” 与“ 的完美境界就是 : 译 觉不是 译文 , 而是一篇地道 的原文。为 了使 泽文更 文中不见译者介入的“ 蛛丝马迹 ”原作的精神风貌 , 具有本土气息, 原语 的任何特点都必须被归化 , 就算 纤毫毕现。泽者如何才能达到“ 隐身” 这种至高境界 是原语 自身特有的 , 泽者也要找到对应 的说法。在 呢 ?我们 先来谈 谈 翻译 的原则 。 欣赏一篇翻译 的作 品之后 , 读者了解 了该作品的作 翻译 的原 则 ,又称 翻译 的标准 ,是 指导 翻译 实 者, 并对其文笔给出很高的评价 , 但他们没有想到的 践 , 以及评价译文质量的尺度。 8 1 世纪末 , 爱丁堡大 是之所 以这个作品如此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 者 学 历史 教 授 亚 历 山大 ・ 泰 特 勒 ( l adr rsr 译 F・ Ae ne ae x F 也付 出了非 常多的汗水 , 而在这个作 品中也一定能 T tr19 ) 论 翻译 的原则 》 y e,7 1在《 l 一书 中系统地提 出 找到译者的踪迹 , 这时我们会发现一个 问题 。译者 了进 行翻 译 和评判 翻译 标 准 的三条 基本 原则 : 是否要“ 隐身” 于这些作品之中? 1 .译 文 应 完 全 复 写 出 原 作 的 思 想 。 ( A 二 、 者 的“ 译 隐身” 显 身” 与“ t n l t n s o l gv a c mp ee r n c p f t e r sa i h u d ie o l t t s r t o h a o a i 在翻译研究中, 译者的“ 隐身” 始终是热门话题 , ieso eo gn l ok ) d a f h r ia r. t i w 那 么什 么是 “ 身 ” 隐 呢? 评论 家 和 翻译 家诺 曼 ・ 皮 夏 2 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 文的性质相 同。 . 罗 ( om nSai ) N r a hpr 曾经 写 道 : 译 意 味 着 “ 造一 ( h tl a d ma n ro rig s o l b fte o 翻 创 T e s e n n e fw t h ud e o y in h 份不 留翻译 痕 迹 的透 明的文本 。理 想 的 翻译作 品 就 smec aa tra a fte o gn 1) a h r ce st to r ia. h h i 如一面玻璃——只有 当玻璃上有瑕疵 , 例如擦痕或 3 .译 文 应 和 原 作 同 样 流 畅 。 ( rnlin A t st a ao 气泡时 , 人们才会发现它的存在。当然 , 上面最好什 so l aea ee s f h r ia o oio . h udh v l t aeo eo gn l mps in) lh t i c t 么都没有。好的翻译应该让人意识不到它是一部翻 根据翻译 的原则 ,译者的首要任务是准确地传 译作品。” 当代 的翻译家欧阳桢也 曾指 出, 鉴别翻译 达原文的意思 , 次是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文作者的 其 的标准应有 三条 : 自明 、 信达 、 透明。所谓 “ 透明” 指 风格 , 但不同作者有不同的写作风格 , 要完全和原文 的是应该让读者透过 泽作看到原著 , 而不应让他们 作者风格一致是不现实的 ,翻译中并不存在真正的
译者地位:从隐身到显身
![译者地位:从隐身到显身](https://img.taocdn.com/s3/m/bfa9be48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c8.png)
译者地位:从隐身到显身张其海【摘要】传统译学视原文、原文作者为绝对权威,译者在翻译研究中被边缘化,处于隐身地位。
现当代翻译学宣称译文并非附属于原文,并非是原文的衍生,译者并非次于、低于、劣于原文作者,地位明显获得重视,得以显身。
阐释学中,译者并非被动消极地接受意义,而是意义的积极创造主体;功能主义翻译观认为,译者要以预期的功能为目的,依据特定的翻译目的,采用特定的翻译策略,创造性地完成翻译行为;女权主义翻译理论主张翻译具有双向性,否认译者的从属地位,强调译者对原文的占有和摆布;后殖民主义翻译论认为译者不是消极被动的模仿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创造者,应主动地把握和占有原文;翻译伦理模式下,译者要遵守翻译伦理,做一名有职业道德、有责任心的译者。
【期刊名称】《滨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8)001【总页数】4页(P107-110)【关键词】译者;结构主义;阐释学;功能主义翻译;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翻译伦理【作者】张其海【作者单位】滨州学院外语系,山东滨州2566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传统译学研究只关注原文文本,关注原文中的语言层次、句法结构,关注语言符号间的转换,强烈抵制文本之外因素的研究,如社会因素、历史背景、思维方式等。
传统译学视原文、原文作者为绝对权威,译者在翻译研究中被边缘化,成为隐形人,处于隐身地位。
随着20世纪70年代西方哲学的语用学转向和90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的视野得以扩大,翻译主体性的研究备受译界的关注,“译学研究悄悄经历了‘语言-文化-人’的转变,完成了一次由本体到主体,由一元到多元的跨越”[1]。
阐释学、功能主义翻译、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翻译伦理等当代主要翻译理论凸显了翻译主体的研究,而译者的地位及其创造性也自然成为其中重要的课题。
译学在多元语境中呈现出新的研究视角和基调,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彰显,译者的地位从隐身走向了显身。
一、译者地位在传统译学中的隐身传统译学中,翻译总是和许多贬义的意象紧密相连,如“挂毯的反面”、“舍人”、“媒婆”、“巫师”、“传声筒”、“学舌鹦鹉”及“叛逆者”等等。
译者“隐身”未必隐没译者——以何雨珈中译本《鱼翅与花椒》为例
![译者“隐身”未必隐没译者——以何雨珈中译本《鱼翅与花椒》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5dec20c4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a9.png)
English TeachersVol.21No.3引言译者“隐身”还是发挥“主体性”,究其根本,是其在协调自身、作者、读者三者不同的“视域”,为求达到共同的理解而采取的翻译策略。
但是,不留痕迹的翻译是一种难以达到的理想化状态。
很多时候,尽管译者多次强调自己主张“隐身”策略,运用种种翻译技巧让译文最大限度地接近目的语读者,实则这类主体性的介入使得译者“显身”,这也正是译者、作者与读者视域高度融合的体现。
《鱼翅与花椒》(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这一纪实类文学译本便是一个极佳例证。
此书由英国美食作家扶霞·邓洛普(Fuchsia Dunlop)根据自己在中国多年的美食见闻写就,2009年一经问世,便在欧美国家引起极大轰动,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饮食的看法。
十年后,即2018年,何雨珈译本出版,因其极强的文字感受力吸引了大批中国读者。
由此可见,该书无论是原著还是译本,都是成功之作。
此书的翻译不仅让更多人关注到美食作家扶霞·邓洛普和中国饮食,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何雨珈这位“80后”自由译者。
正如有学者提出,“译者的‘隐身’似乎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了原作者而不是自身,但实际上,译者‘隐身’恰恰是为了将读者引向自己的译作而采取的策略性选择,‘隐身’只不过是译者为掩盖自己对原文的种种‘操控’与‘改写’,使译作顺利被读者接受而施放的‘烟雾’”(石永浩2009:84-86)。
一、作者与译者的视域融合阐释学派代表人物伽达默尔(Gadamer)提出了“视域融合”概念,从翻译学的角度来看,其描述的是原文作者、译者与读者不同的视域融合的过程和状态,而这种视域往往由主体的语言、历史、文化背景等造就。
陈大亮(2004:3-7)指出,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理论就是对二元对立的否定。
也就是说,作为翻译行为的第一步,理解活动并不是作者和译者各自独立的视域融合。
由于人类世界具有极大的共性,语言作为对世界映像的反映,或多或少存在着共性,译者的译文便是这种“融合”的产物。
译者主体性的彰显——从韦努蒂的《译者的隐身》谈起
![译者主体性的彰显——从韦努蒂的《译者的隐身》谈起](https://img.taocdn.com/s3/m/53cea900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a6.png)
译者主体性的彰显——从韦努蒂的《译者的隐身》谈起温育仙【摘要】本文主要借用韦努蒂在其<译者的隐身>中的观点,来阐述解构主义思潮对翻译研究的影响和启?从而对于提高译者的地位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使译者经历了从幕后到幕前,从隐形人到主体的转变,为翻译研究开拓了广阔的研究空间.【期刊名称】《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26)005【总页数】3页(P33-35)【关键词】解构主义;译者主体性;隐身【作者】温育仙【作者单位】太原科技大学,外语系,山西,太原,03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翻译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却忽视了译者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没有给译者正确合理的身份定位。
究其原因,这主要是在传统翻译观观照下,必然会出现的结果。
随着解构主义思潮在西方的兴起,给翻译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拓宽了研究视野,其中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提高了译者的身份地位,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译者的看法,使其主体性得到彰显,获得应有的评价。
传统的翻译观诸如语文学派、语言学派等在对翻译的认识上将其局限在语言层面上,认为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所以一直以来都将“信、达、雅”奉为圭臬,强调译文应该忠实于原文,“忠实”、“客观”就成了基本准则。
译者在翻译时,面对原文和原作者应该保持绝对的服从,亦即原文怎么说,译文也应怎么说。
译者不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应完全客观地尽力将原文在译语中再现出来,在地位上处于附属、从属的位置,自然原作和原作者就是至高无上的。
既然将翻译看成是语言层面的转换,那么长期以来译者就被定位于“仆人”这个传统角色上,是对原作者的忠实的“仆人”。
“这些关于译者形象的比喻,既在一定程度上喻指了翻译的特点和困难,同时也隐含了翻译和译者的价值评价。
[1]”这种传统的“仆人”观念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头脑之中,对翻译工作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论译者的隐身与现身
![论译者的隐身与现身](https://img.taocdn.com/s3/m/99e309ab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a6.png)
论译者的隐身与现身翻译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它不仅能够把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思想交融,还能够传递信息和知识。
在翻译这一职业中,翻译者往往处于隐身状态,他们作为传达信息的工具,很少能够在翻译作品中彰显自我。
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往往需要做到隐身,即将原文中的内容通过翻译技巧和文化理解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并保持原作的思想和情感,同时又要尽量消除自己的痕迹,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受不到翻译者的存在。
即使翻译者处于隐身状态,但他们的选择、表达和理解还是会影响作品最终的呈现效果,因此翻译者的隐身是一种相对的状态。
隐身与现身,是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状态。
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利用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理解,将原文中的信息准确传达出来。
而在这个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做到隐身,将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原作内容上,尽量不让翻译者自己的声音和影响干扰原作的表达。
在某些情况下,翻译者需要“现身”,即在翻译作品中加入一些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以提高译文的品质和可读性。
翻译者的现身是一种必要的存在。
因为在一些情况下,翻译者需要对原文进行一定程度的改编和加工,以适应目标语言的语境和文化环境。
在这个过程中,翻译者需要灵活运用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理解,对原文进行解构和重构,以使译文更贴近目标读者的心理和审美需求。
这就需要翻译者在译作中“现身”,表达自己对原文的理解和感受,以便更好地传达原作的思想和情感。
而在另一些情况下,翻译者需要加入适当的注释和解释,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阅读原文。
在这个过程中,翻译者同样需要“现身”,以提供读者更多的背景信息和文化参考,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作的内涵和价值。
翻译者的现身也是有一定限度的。
因为翻译者的现身必须建立在对原文的准确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不能随意加入自己的痕迹和想法,以致偏离原作的真实内涵和价值。
在翻译中,翻译者需要在隐身与现身之间保持平衡,既要充分尊重原作的作者和内容,又要适当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
译者的隐身与显现
![译者的隐身与显现](https://img.taocdn.com/s3/m/e97a4a77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e8.png)
译者的隐身与显现
每一个译者都有自己的工作方式,一些译者可能更喜欢与客户亲密接触,而另一些则
更倾向于隐身于场景之中。
隐身与显现的选择常常会在翻译行业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
对客户而言当译者隐蔽至不留痕迹时,这种选择则往往会导致让他们感到困扰。
显现的译者往往被译者社区认为是那些比较活跃,时时对外界都是开放的,可以随时
回应客户的问题以及请求,这种译者为客户提供了快速沟通、体贴入微的服务,使得客户
能够更加轻松地跟踪翻译的进程。
显现的译者也经常被引用他们的翻译文本以及回应反馈,因为这样做会让其他用户感
觉到自己能够对译者的工作进行评估,从而更加了解译者的翻译能力。
隐身的译者则喜欢保持低调,他们更愿意与客户在休息时间内进行联系。
对于那些害羞、难以沟通、压力大的客户来说,隐身的译者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种译者可以在不打
扰客户的情况下完成工作。
隐身的译者也通常会更注重翻译本身的质量,在遵守一定规则和使用各种程序和工具
维持翻译质量的同时,他们还能够耐心地冷静工作。
隐身的译者并不意味着他们会从不和客户交流,而是会更加重视保护客户隐私和商业
信息的工作。
对于那些需要高度保密的文件的客户来说,选择隐身的译者显然是更佳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译者
对于客户而言,找到一个合适的译者是非常重要而且有趣的过程。
在选择译者的时候,客户需要明确自己的需求和工作流程,从而更好地匹配译者的工作方式。
最后,无论译者的选择是隐身还是显现,好的译者总是会更注重沟通交流、工作质量、保护客户隐私。
客户应该从他们内在的追求以及遵循一些基本的翻译工作规则和流程等方
面考虑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译者。
论译者的隐身与现身
![论译者的隐身与现身](https://img.taocdn.com/s3/m/7a698203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0a.png)
论译者的隐身与现身译者是一种神秘的存在,他们时而隐身于文字之间,时而现身于翻译作品之中。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隐身与现身始终如影随形,如同一场无声的舞蹈,时而轻盈飘逸,时而沉稳坚定。
让我们来探讨译者的隐身。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常常在背后默默地劳动,将原文中的思想、感情和文化转化为另一种语言。
他们不张扬自己的存在,而是默默地为作品赋予新的生命和意义。
这种隐身并不是因为译者缺乏自信或者自我意识,而是因为他们明白,翻译的真正意义在于为读者呈现一部新的作品,而不是展现自己的功力和智慧。
译者的隐身也体现在他们对原著的尊重和谦逊之中。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深入理解原文的内涵和意义,同时还要尊重原著的声音和风格。
这就要求译者在隐身的做到不过多地插入个人的情感和意见,而是尽可能地保持原作的风采和韵味。
这种隐身不是因为译者缺乏主见或者创造力,而是因为他们懂得,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服从原著的意志和风格,而不是过多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才华。
译者的隐身并不意味着他们永远不会出现在作品中。
相反,译者的现身也是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译者的现身体现在他们对作品的精准把握和深刻理解之中。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将原文中的意境和情感转化为另一种语言,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原著的力量和美感。
这就要求译者在现身的展现出自己的智慧和感觉,通过精准的文字选择和灵活的语言表达,为作品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与此在信息爆炸和文化碰撞的时代背景下,译者的隐身与现身也体现了他们对文化的敬畏和热爱,以及对作品的专注和用心。
在这个充斥着各种声音和信息的时代,译者在隐身的需要不断地修炼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以保持对作品的敏感和洞察力;而在现身的时候,也需要展现出自己的智慧和情感,为作品注入新的活力和意义。
这种隐身与现身,使译者不断地走向文化的深处,探寻其中的美丽和真理,成为文化交流和传播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译者“隐身”及其主体地位
![译者“隐身”及其主体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14a99f93960590c69ec376b7.png)
译者“隐身”及其主体地位作者:俞丹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0期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劳伦斯·韦努蒂的异化翻译和译者的隐身理论,探讨译者的显身及其主体性。
隐身最初被作为译者的职业操守提出,但是在现实中,显身才是译者的真实存在状态,是译者的本质属性。
译者的隐身或“归化”的翻译策略表现出用目的语的语言规范来看待并扭曲原语言文化,是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的体现。
此外,译者的多重身份及其为翻译付出的努力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隐身;显身;主体性;异化翻译;归化翻译一、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和译者隐身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中提到,译者的“隐身”(invisibility)是指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一种透明、流畅、通顺的翻译策略,使读者读译文的感受与读本土作品一般,看不到译者的参与和存在。
译者的“隐身”是通过两个方式逐步形成的:一是译者倾向于翻译出可读性强的,地道的译文,形成通顺、流畅、透明的翻译;二是用目的语的语言规范来看待并扭曲原语言文化,即传统的“归化”翻译,是一种强势文化对于弱势文化的殖民关系。
因此,韦努蒂提出了“异化”翻译理论,重视语言差异,体现文化差异,以此抗衡在翻译活动中目的语的种族主义中心。
二、译者的身份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和中心,译者却长期处于边缘地位,被喻为“舌人”、“施暴者”、“叛逆者”等,甚至是“二主一奴”中的奴隶。
翻译活动具有复杂性,译者扮演着多重身份,即读者,作者,创造者和研究者。
首先,译者以读者的身份阅读原作。
对于原作来说,译者也是读者,又不同于普通读者。
普通读者只需对作品有大致的了解和把握,而译者因有其特定的目标需要对作品有透彻完整的理解,承担着传达原作的责任和义务。
其次,译者是译本的作者,以作者的身份再现原作,虽然不需要像原作者那样选取素材、谋篇布局和进行构思,但他所思考的问题,所描述的对象应该与原作者毫无二致。
接着,译者还是创造者,因为翻译是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转换,其中蕴含着译者的创造性劳动,且不亚于甚至高于原作者的创造性劳动。
从译者“隐身”与“显形”看译者的主体性
![从译者“隐身”与“显形”看译者的主体性](https://img.taocdn.com/s3/m/e1eb4465a417866fb84a8ed3.png)
j e c t i v i t y . he T t r a n s l a t o r ’ S s u b j e c t i v i t y w i l l n o t b e r e s t r a i n e d o r
王晓蕾
(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 学院 云南・ 昆明 6 5 0 5 0 4 )
中图分类号 : H 3 1 5 . 9
摘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7 8 9 4 ( 2 0 1 4) 2 0 — 0 0 9 9 — 0 2
பைடு நூலகம்
要 随 着 “ 译 者 隐身 ” 概 念 的提 出 . 很 多人 将 译 者 “ 可 见
wi l l a n a l y z e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t h e t r a n s l a t o r ’ S” v i s i b i l i t y ”
a n d” s u b j e c t i v i t y ” . S O a s t o e x p l a i n t h a t b o t h t h e t r a n s l a t o r ’ S “ i n -
” Vi s i b i l i t y ”/ / Wa n g Xi a o l e i
( N i d a ) 认 为译 文语 言必须体现“ 自 然与通俗” 原则 , 并援引三
[英语,译者,字幕]谈英语视频字幕翻译中译者的隐身
![[英语,译者,字幕]谈英语视频字幕翻译中译者的隐身](https://img.taocdn.com/s3/m/528881d9844769eae109ed34.png)
谈英语视频字幕翻译中译者的隐身英语视频字幕翻译发展势头正盛的今天,视频翻译译者队伍也在不断壮大,成员多为八零后,九零后,他们无偿奉献用自己所学的英语知识,通过网络给国人带来异彩纷呈的视觉盛宴。
这样的现象是可喜的,不过也暴露出这个种自由体系下的缺失。
任何翻译作品都会有一定的读者群,尤其是视频,流传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翻译作品不仅要供读者观看,更要为读者提供正确的信息。
作为视频字幕,一定不能喧宾夺主,而且在文化上要作为文化交流传播的促进者。
一、视频字幕翻译现状对译作进行探究,就不得不从译者的情况开始讨论。
英语视频字幕翻译的译者,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有较为深厚的语言功底与文字基础。
不过这些译者鲜有接受过正规翻译训练。
因此译者在翻译实践中缺乏理论知识的指导。
因为没有理论依托和行业规范。
译本的质量也颇令人担忧。
译文中一些难点也只能靠译者的主观判断。
在译者能力有限,时间有限,辅助资源有限的三重限制下译文质量必然难以控制。
而且翻译理论决定了译者翻译方向的选择。
在译者并不了解相应翻译方向的前提下,没有明确的翻译导向,只能依据个人偏好进行翻译,往往会导致翻译大方向极端化。
且不说译者能力上的限制,译者参与翻译的目的也会直接影响翻译的质量,译者参与目的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英语学习型。
第二,美剧爱好型。
对于翻译事业并不热诚。
第三,提升效能型。
这类译者的初衷往往是为了凸显自己,把字幕翻译作为展示自己的平台。
他们能力很强,参与视频翻译会加入译者的名字。
因此这类翻译往往喜欢突出自己的语言风格或者个性,在翻译上参杂枪类的感情色彩和译者本身的特点,甚至在翻译中高度意译。
第四,翻译奉献型。
这类译者对于翻译的爱好促使他们愿意无私奉献,是比较认真负责的一类译者。
除了译者的因素,各字幕组对于译者的翻译要求低而且不不够规范。
不难发现,在字幕组模式下翻译的视频字幕中出现了大量的网络热词。
字幕成了视频的主角,笑点包袱不断,主观意识突出,接地气的翻译符合国情,吸引观众注意力,喧宾夺主。
浅论译者的隐身与译者的主体性
![浅论译者的隐身与译者的主体性](https://img.taocdn.com/s3/m/10788cd1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28.png)
浅论译者的隐身与译者的主体性野维维【期刊名称】《文教资料》【年(卷),期】2012(000)009【摘要】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是当今美国翻译理论界的领军人物,是当今美国译学界最重要的翻译理论家。
他以翻译理论家与译者的双重身份跻身于翻译研究领域,翻译实践广泛,学术视野宽广,可以称得上是著作译作等身的教授学者。
从韦努蒂的翻译研究中,有一条中心线索贯穿始终:以"异化"翻译贯穿始终,并且在时空上不断"延异"变化,以矫正翻译思维的绝对化,激励人们出于一种共同的真正需要,去追寻并拥抱"差异",从而创造出新的更具活力的语言与文化,而参与这个创造过程就能充分实现了翻译的潜能。
韦努蒂高举异化翻译大旗,以此将译者从隐身的后台推向显身的前台,将翻译研究从学术界的边缘推向中心。
这表明由韦努蒂开创了翻译研究所产生的语言、文化以及社会变革。
韦努蒂的翻译研究涉及语言文化、社会、伦理,他也以此成就了翻译研究派集大成者的辉煌地位。
本文以"译者的隐身"为例,阐述了"异化翻译观"的形成原因和造成的影响,引出译者的主体性问题,并且提出了个人对译者主体性的理解。
文章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简述韦努蒂的"异化翻译观"的提出和造成"译者隐身"的原因,其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论述译者的主体性问题及其我对译者主体性的理解。
【总页数】2页(P43-44)【作者】野维维【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07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V218【相关文献】1.从译者“隐身”与“显形”看译者的主体性2.隐身于译者主体性后的"视域融合"3.译者主体性的彰显——从韦努蒂的《译者的隐身》谈起4.从译者的主体性谈译者的隐身5.从"隐身"到"显形"——译者在《黄帝内经》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主体性探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译者的主体性谈译者的隐身
摘要:近年来译者的身份逐步从原有的“仆人说”的传统翻译观,进一步阐释为“隐身说”的论点,而对于译者新的隐身身份人们仍缺乏细致深入的了解。
以往的讨论多集中于翻译主体是谁本身的探讨,而很少有谈到译者的主体性和译者隐身身份的关系,分别知道译者的隐身身份和译者发挥主体性的作用,却不知二者其实是有机的结合体。
该研究为从译者主体性谈译者的隐身,从如何隐身及隐身的深层原因探讨译者的主体作用,对上述两个问题进行阐释,以帮助译者更顺利地完成翻译工作。
关键词:翻译的主体译者身份“隐身说”“透明说”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c)-0228-01
1 译者在翻译主体中的重要作用
1.1 翻译的主体
提到谁在翻译就是在问翻译的主体是谁。
目前有两种观点:翻译的单一主体,翻译的多主体论。
无论是哪一种都在论述它或它们是决定翻译效果的主要因素。
其中单一主体体现了译者的绝对地位,诸如读者、原作者、原文、历史背景都成为了译者这一唯一主体的迎合者。
而在翻译的多主体论中,尽管提升了,读者和原作者的翻译地位,但没有译者这
一核心桥梁,将很难体现出他们的主体性,因此虽然我们要考虑到读者,作者的主体作用,但译者的核心主体地位仍然是不可磨灭的。
1.2 译者的主体性
无论是单一的主体论还是多主体的翻译观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都发挥的译者的主体性。
对于译者主体性界定:它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查明建2003)对此,贝尔曼指出:“译者的翻译动机、翻译目的,所采取的翻译立场,所制定的翻译方案,以及所使用的翻译方法使译者成为翻译活动中最积极的因素,他的态度,方法和立场一旦选择,一旦确立,译者也就为自己定了位置,译出的“每一个字都成为了一种誓言”。
(许均,2010,7)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发挥其主体性,选择恰当的策略和语言表达来传达原文的信息和神韵。
而译者自身的水平,也决定了译本的质量。
对此,袁莉提出了以译者为基点(中介)、直接与另外三极,即原作、译作和世界(包括译入语读者)发生关系而构成的新的诠释循环图式,进而明确指出“译者是这个阐释循环的中心,也是唯一的主体性要素。
”因此无论从翻译译者主体的地位上,译者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与
其他因素的关系上,都能体现译者的主体性。
2 译者的“隐身”和译作的“透明”
正是由于“仆人说”被广泛的传播与认同,“隐身说'”与“透明说”便水到渠成般进入了翻译者的视角,和仆人说一样,在“隐身说”中译者也是没有太高的地位,其实译者的隐身便是出于地位的底下。
美国现代翻译家温伯格(Weinberger)抱怨说,自己的翻译作品虽拥有数以百万计的读者,但译本的封皮上却没有自己的名字,因而不过是个无名英雄。
对此钱钟书先生也对此做出了解释:“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向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
这无疑是一种理想的境界。
因为一方面他指的是要让译文向目的语靠拢,而另一方面用要让译文向原语靠拢。
在译者“隐身”的情况下对于译作透明的理解,翻译家们各执一词。
2.1 译文的透明与归化和异化
有的翻译家对透明说的理解为翻译中不要留译者的主观色彩,不要留译者的个性,因此在翻译中他们一切以原文为依归,试图调动一切手段,努力把原文德形式价值与精神风韵都“原汁原味”地传达给目的语的读者在理论上便有了“异化”说和“克己论”。
而对另一些翻译家他们理解的“透明”,着重译文中不留生硬牵强的痕迹,让译文读上去不像
译文,换句话说就如傅雷一直强调的“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
”而要做到译文仿佛是原作的写作,译者则不得不“以纯粹的母语”去处理原作中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避免“翻译腔”于是在理论上,便导向了译者在语言转换的“创造”性在翻译实践上,将原文“化为我有”以译文的“归化”为最终目的。
(许均,2010,7)
更多的翻译家倾向于归化的翻译策略下的隐身或透明的说法。
在实际应用中也更为普遍。
这就像是拿一透明的玻璃,你更希望看到的是玻璃后面的世界。
归化法的采用便是让译文向目的语靠拢,归化的透明说体现在两方面:(1)通顺。
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无生词,易懂。
这也体现出以目的语为导向,让读者能够读懂疑译文的目的而体现的隐身的一种翻译策略。
(2)强势文化的植入。
用目的语的语言来看待原文,为了贴合目的语硬要再目的语中找到对应的词曲原语言文化,他凸显了一种强势文化的植入。
例如:给英国人译“您吃了吗?”仅仅用一句“Hello”来代替又怎么能体现在汉语中人与人的一种亲近的感情呢?但为了遵从目的语为导向的原则,我们也只能用“Hello”来译“你吃了吗?”
Don't you think it would be a good idea if I let my hair grow out ?(海明威《雨中猫》)
如果翻译成“要是我把头发留起来你不认为这是个好主
意吗?”那么它就保留了英语中即原语特有的否定前移。
尽管读者能读的懂但内心不免有些感觉很奇怪,因为在汉语中平时我们并没有过多的使用否定前移的句子。
而归化翻译则译为“要是我把头发留起来你觉得好不好?”就使得读者更加觉得亲近自然。
如同一篇汉语的文章,没有生涩的感觉产生。
而译者主动的选择归化的翻译方法减少译文的陌生感,使译文表达更贴近原文,是基于译者的经验,水平和思考后主体性的一种表现。
2.2 “隐身说”与“透明说”的深层原因
产生“隐身说”与“透明说”的深层原因是基于不希望读者认为是译文的心态。
无论是归化还是异化的翻译办法,其实都是译者不希望读者感到是翻译作品的表现。
(石永浩,2009),就像一部电影的拍摄,没有哪个导演希望观众觉得拍的不是真实的,都尽量用各种技巧是观众相信影片的真实性,让观众与影片产生共鸣。
同样的,隐身的身份,是译者主观上的一种做法,换句话说并不像曾经的“仆人”身份那样,译者不得不忠实于读者和作者两个主人。
原来的退居幕后是因为自己地位的卑微,而现在的退居幕后或隐身更像是翻译这场戏的导演,虽然自己并没有露脸的机会,但翻译作品本身便体现了译者的创造力和能动性。
是译者主动的选择,译者的主体性确定了译者隐身的这一身份。
3 结语
基于译者主体性的作用,阐明译者的身份由“仆人说”转向“隐身说”过度,要想做到译文的透明,大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同时阐明隐身说是基于译者不希望读者认为是译文的心态。
进而帮助译者理解自己的身份及作用,采用的主要翻译策略,从而更好地进行翻译工作。
参考文献
[1] 胡庚申.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J].中国翻译,2004(3):12-18.
[2] 许钧.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3] 许均.翻译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