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主体的枷锁_从原语文本到译语文化
从译者主体性看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文化误读——以霍克斯的《红楼梦》译本为例
![从译者主体性看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文化误读——以霍克斯的《红楼梦》译本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4e5f448802d276a200292e70.png)
itlg n ei r e o o t i hs sp r r ;alo ih n e ie c n od rt uw t i u ei s l fwhc l o
c u e i e o o i i s t a te vo s Sa c s i i a s d h s f l w・ f c a o c s n iu l e hs l l n n
文化主体身份决定他 在翻译 《 红楼梦》 主要采用归 时 化翻译策略, 同时也用 同化、 淡化和隐化的方式处理文 化信息, 克服文化差异 的障碍 , 使译本在西方读者中具
有可接 受 性 。 广 义 的 文 化 概 念 包 涵 甚 多 , 中历 其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品 , 红楼梦》 《 的英译 对于传播中国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 用, 在红楼梦 的 9个英译本中, aks 石头记》 H w e 的《 是唯一一部由西方
21 0 2年 7月
湖北第二师范学 院学报
J un lo b iU iest fEd c t n o ra fHu e nv ri o u ai y o
J 12 1 u. O 2 Vo . 9 ND 7 12 .
第2 9卷第 7期
从 译 者 主 体 性 看 文 学 作 品 翻 译 中 的 文 化 误 读
— —
以霍克斯 的《 红楼 梦》 译本 为例
贾超 琴
( 南大 学 大学外语教 学部 , 南 开封 4 50 ) 河 河 7 0 1
摘 要: 文化 的差异性决定不 同文化之 间的误读是一种客观存在 , 译者主体性 的发挥 是翻译 中文化误读 成为现实的先决
条件 , 社会 文化 系统 中的诸 多因素如历史政 治背景、 审美情趣 、 道德观念 以及文化意象的表达浓缩在译者 身上 , 通过他 的
浅析文学作品中译者的主体性
![浅析文学作品中译者的主体性](https://img.taocdn.com/s3/m/102110d3e87101f69f31953c.png)
浅析文学作品中译者的主体性译者是整个翻译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作为文学翻译的主体,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越来越显现出来,尤其是近些年来,一些经典作品经常复译。
冯唐翻译的《飞鸟集》备受争议,再次将译者的主体性推向了风口浪尖。
本文以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的张爱玲及余光中的两个不同译本为切入口,论述译者在从事文学作品翻译时的主体性,进而得出结论: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并不是肆意的,无节制的,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要受到原文文本及原作风格的制约,不能天马行空,肆意妄为。
凸显译者主体性的前提是吃透原作的风格,对源语文本特色进行准确把握,进而结合自身的优势,在译文中努力再现原作风格,不能一味地突出译者的主体性,枉顾原作作者真实的表达意图。
标签:译者的主体性;对比研究;老人与海自古以来,文学就是人类灿烂文明的集中体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独特的文化滋养着文学作品的创作,使世界文学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随着世界各国间交流的日益频繁与深入,文学成为了联系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要纽带,搭建起了促进各民族友好交往的桥梁。
人们对异国文学作品兴趣日渐浓厚,需求日益旺盛,文学翻译逐渐走向繁荣。
面对两种语言的极大差异和两种文化的强烈撞击,文学翻译的难度大大增加。
译者是整个翻译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作为文学翻译的主体,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越来越显现出来,尤其是近些年来,一些经典作品经常复译。
冯唐翻译的《飞鸟集》备受争议,再次将译者的主体性推向了风口浪尖。
人们开始质疑,随着时代的发展,译者所处的文化氛围不断演变,译者是否应该轻视原作作者的创作初衷,忽略原作的风格,更多地加入自己的主观思想,从而使自己的译本看似“别具一格”、“独具匠心”?答案不言而喻。
翻译一部文学作品,能否忠实而传神地再现原文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和作家的艺术特色,是判别与评价译作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一、对译者主体性的认知众所周知,译者是翻译实践的主体,但他不是孤立的、抽象的主体,他永远处于与原作者、原作、译文读者,甚至包括译文、译文环境等复杂互动关系之中。
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
![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https://img.taocdn.com/s3/m/038d5600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7c.png)
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一、本文概述在翻译学领域中,译者的角色和地位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和翻译实践的深入进行,译者的主体性逐渐被凸显出来。
本文旨在探讨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这一转变的过程及其背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我们将首先回顾“译者主体”这一概念的起源和发展,然后分析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接着,我们将探讨“译者中心”理念的提出及其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深远影响。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分析这一转变对翻译质量、翻译策略选择以及译者角色定位等方面的影响。
我们将总结这一转变对翻译学领域的贡献,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希望能够深化对译者主体性和译者中心理念的理解,为翻译学的发展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译者主体:传统翻译观中的地位在传统翻译观中,译者的地位往往被边缘化,被视为一个透明的中介,其任务只是忠实地传递原文的信息。
译者被期待在翻译过程中保持隐身,以避免对原文的任意改动和主观解读。
这种观念认为,翻译的目标是实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等值,而译者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
在这种观念下,译者的主体性被忽视,其个人经验、文化背景和审美偏好都被视为翻译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应当被排除在外。
译者的任务被简化为对原文的机械复制,而无需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和语言习惯。
然而,这种忽视译者主体性的做法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
因为翻译不仅是一个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一个文化交流和意义再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会将自己的经验和理解融入到译文中,从而对原文进行一定程度的再创造。
因此,尽管在传统翻译观中译者的地位被边缘化,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是无法回避的。
译者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还需要具备敏锐的文化洞察力和丰富的审美经验,以便在翻译过程中实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有效沟通。
三、译者中心:现代翻译观的发展随着语言学、文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的深入研究,翻译理论逐渐从传统的“译者主体”观念转向“译者中心”理念。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c22a24b6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26.png)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是一种较新的翻译观念,其指出翻译时应该考虑到译者自身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以及情感表达,将自己的个人特色融入到翻译过程中,这样能够使译文更贴近原文的精神和风格,同时也能够赋予译本新的艺术价值和生命力。
从文学翻译的角度来看,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等问题,译者需要借助自己的主体性来解决问题,而译者主体性的应用有以下三个方面:一、理解原文的主体性文学作品是作者通过自我认识与创作所产生的思想和情感的呈现,其作品的精神内涵就是一种主体性的表达。
译者在翻译时需要通过自己的认知和领悟,切实理解原文的主题、人物性格及背景等重要内容,才能在翻译过程中表达出原作的意境和情感,这就要求译者有良好的主观能动性,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添加自己的理解和表达,实现原文与译文的互通。
比如,翻译《老人与海》这本小说时,译者需要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以及原作所表达的深刻意境,同时在翻译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情感表达,让译文表达出与原作同样的深刻含义。
二、译者的语言表达和风格译者可以融入自己的语言特色和表达风格,使译本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风格,但同时需要遵循原作的文体和语言风格。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需要在保证原作的风格和译文的流畅性之间进行权衡。
比如,翻译《红楼梦》这样的中国古典名著时,译者需要准确表现原作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同时采用风格优美的中文表达,准确传达出原作的情感和思想。
三、译者的艺术创新译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添加适当的情节、语言或细节等元素,进行艺术创新。
这种创新并不是单纯改变原作,而是在保留原作核心思想和精神的前提下进行创新,使译本有更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成就。
比如,在翻译《小王子》这本书时,译者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上添加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一些更加精彩的情节和细节,同时保持原作的情感和思想核心不变。
总之,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是一个动态的、有机的过程,需要兼顾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原作的内在精神,以达到最佳的文学艺术效果。
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理论的译者主体性
![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理论的译者主体性](https://img.taocdn.com/s3/m/ece5aede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2d.png)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2020年第11期(总第203期)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No.11.2020General.No.203收稿日期:2020-03-17作者简介:孙富国(1995—),男,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工程教育文本翻译研究;严明(1963—),男,哈尔滨人,教授,博士生师导,从事外语教育与语言测试研究。
阐释学对翻译的影响颇深,涉及翻译性质、目的和过程。
翻译在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就是理解的过程,语言使得理解可以进行。
因此阐释学可以作为翻译理论最具代表性的范例之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这种转换促使了译者的主体性,当下译者主体性研究成为翻译教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试图通过斯坦纳的阐释翻译理论来研究译者的主体性,并以跨文化交际中重要的特色语言———网络流行语为例,从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的角度来探讨译者主体性是如何在翻译中体现以及发挥出来的。
一、乔治·斯坦纳简介乔治·斯坦纳是著名的英国翻译理论家,对西方翻译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斯坦纳在他的书《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中提出了阐释翻译理论对于语言的研究。
此理论出现之后便备受西方翻译学家的关注并推动了西方翻译理论界的发展,斯坦纳也因此在翻译理论领域享有盛誉,他的这本巨著也被称为“里程碑式的著作”。
二、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步骤斯坦纳的阐释翻译理论的四步骤包括信赖(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incorporation)和补偿(restitution)。
(一)信赖“信赖”作为第一个步骤,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译者相信原文言之有物,在进行翻译实践的时候,需要通过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翻译,那么这里所说的理解就是对原文产生一种信赖,因为本着忠实原文的原则,而自然而然地相信原文的某些东西就是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所以这样的信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译者对译文的思考,但是也有一些特殊情况的存在,比如一些原文中并没有一些可以让译者想要去理解的东西或者说是译者自身认为原文是空洞的,那么译者就会对原文的一些表达内容不会产生信赖。
从翻译主体到翻译主体中心——谈译者主体性的制约
![从翻译主体到翻译主体中心——谈译者主体性的制约](https://img.taocdn.com/s3/m/d5c9c401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4c.png)
2018年18期总第406期ENGLISH ON CAMPUS从翻译主体到翻译主体中心——谈译者主体性的制约文/方成【摘要】从翻译主体出发,界定翻译主体中心,进而讨论翻译主体组成部分中作者,译者本身和读者对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从而探索出研究翻译主体和译者主体性制约问题对翻译及其研究活动的启示和积极意义。
【关键词】主体;主体性;译者主体性【作者简介】方成,武汉轻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翻译主体1.谁是翻译主体。
在研究翻译主体之前,我们先要弄清主体是什么。
主体,在哲学上是与客体相对应的存在,指对客体有认知和实践能力,是客体是否存在即存在意义的决定者。
对主体的研究,从很久之前开始,一直是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最开始人们对主体的研究并未与客体联系起来,而是一直以主体本位论的形式去讨论主体的定义以及内涵。
例如,在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他指出主体一是指主词和主语;二是指实体和载体,也就是属性、规定性的拥有者和承担者。
亚里士多德还说:“实体,在最严格、最原始。
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存在于一个主体中。
”这两句话指出实体作为主体是在一个判断过程中被当作主词,被作为属性和规定性的主体,在判断中行使着谓词。
还有人指出如物质是变化的主体等等。
还有费尔巴哈说:“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
”这些所指的主体都是在主体本位论上的主体。
而从17世纪开始,人们逐渐开始将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最著名的就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在他提出的这个命题中,他将主体的自我意识与现实世界完全的对立起来。
德国的康德把主体看做是一个不能被认识的“自在之物”,黑格尔把主体看作精神,客体则是精神的创造物,也就是说客体受主体的支配与控制,这也是第一次将主体与客体统一起来。
费尔巴哈则反对黑格尔的观点,反对把主体看作为精神或者意识,他认为精神或意识终究还是人的,即生物学意义上的感性的个人的产物。
这时的客体也由原来的精神创造物具体化成物质和物质世界。
译者的主体性——文化背景影响译文
![译者的主体性——文化背景影响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c9ae4a7b960590c69fc3764f.png)
译者的主体性——文化背景影响译文摘要:翻译不仅是语言的翻译, 而且是文化的翻译。
译者的主体性指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
本文主要关注和考察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并在分析《红楼梦》译本的基础上,认为译者文化背景对译文的影响很大。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过程;文化语境翻译是通过译者这进行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
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能动表现影响到双语间语码转换的得失及其文化传通的成效。
传统的翻译观念中,译者的身份被定位为“仆人”。
(许钧,2003∶6) 这与译者翻译活动的主体地位不相符。
因此, 以译者为中心探讨文学翻译实践中文化因素的处理能给文化与翻译研究带来一些认识与启示。
1.语言与文化美国文化人类学及语言学家E Sapir认为“语言按其本质是文化的。
”语言的发展与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刘宓庆, 2003∶157)。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环境所包容的文化内涵不同, 翻译既要在深层上对比不同文化的共性, 又要在表层上充分显示出不同文化的个性。
发扬原作及译文的优势, 才能完成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的传递。
因此, 语言的翻译即是文化的翻译(李运兴, 2003∶154)。
2.译者与译者主体性译者是原作与译作、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的中介, 曾被冠以“译者,舌人也”、“翻译者,叛逆者”、“职业媒婆”、等各种称呼。
这与译者实际的主体作用是不相符的。
笔者认为, 译者是与原作者是平等的主体对话关系。
译者的主体性指的是译者在译作中体现的“艺术人格自觉”, 其核心是译者的审美要求和审美创造力。
(许钧,2003:9) 我们考察译者主体性可以通过译者的文化背景对译文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
3.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文化归化模式3.1 信赖与吸收以下几个例子来自于《红楼梦》的两个不同的译本。
一本是杨宪益夫妇译的,另一本是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和约翰?敏福德(John Minlbrd)译的。
从整体效果看,两个译本都很成功, 但在文化内容上, 两个译本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手段。
阐释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综述
![阐释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432de2cb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6c.png)
阐释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综述王瑞琼译者主体性研究近年来在翻译研究中反复提及,译者早已不再是诸多学者口中的“仆人”。
译者作为一个客观的存在,是原作与译本之间的“桥梁”,而这是一座会思考的桥梁。
译者选择翻译何种文本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这正与乔治·斯坦纳的翻译阐释学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 引言译者主体性研究已成为中国译学界研究的新趋势,译者被认为是一部译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译者首先是一个人,每个人都会存在感情偏差,就会因为成长环境、文化背景以及心理构建等等因素对翻译的过程造成各种各样的影响,正是这样后来才出现了译者“创造性叛逆”的研究,是译者给了原作第二次生命。
研究译者主体性,其实就是在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翻译。
2 何为译者主体性?2.1 译者主体性的定义译者主体性是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查明建,田雨2003)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忠实原文本以正确传达原作者的意思,同时译者还需要承担另一个创作者的身份,结合自己的认知水平、情感体现来再现原文本的意思。
正是因为译者的能动性才会有“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激烈争论,才有“创造性叛逆”的争论。
这也正是译者的主体性的有力体现。
主体性最根本的内容是人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简言之是人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
(陈先达 1991:115)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有主动性的一面,就必然会有受动性的一面。
2.2 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方法和视角2.2.1 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方法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方法采用穆雷(2010:13)的分类,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种范式,也有学者会把两种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应用。
翻译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具体的研究还是需要深入到实证的研究,再用理论研究作为支撑。
在译者主体性的实证研究中,个案研究方法较为普遍,且基本都是从微观角度来分析。
论口译的译者主体性与主体性限度
![论口译的译者主体性与主体性限度](https://img.taocdn.com/s3/m/c67fb14d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db.png)
论口译的译者主体性与主体性限度季传峰摘要:主体性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这一概念运用于翻译研究之中,用科学的态度重新审视翻译的主体与主体的功能,深化了翻译理论研究&本文将主体性概念引入口译研究,旨在通过考察口译的特性,探讨口译主体性发挥的层面与主体性发挥的限度,以提高口译理论与实践水平。
关键词:口译;主体性;限度近年来,随着翻译主体性研究的深入,学界对于翻译过程和经验的认识强化了,翻译实务和翻译理论水平也有了提高。
然而,翻译主体性研究侧重于笔译,不能普遍适用于具有自身特殊性的口译活动。
因此,对于口译译员主体性的研究有助于更加明确地认识译员的工作机制以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桥梁作用,有助于探讨和构建口译的理论体系,更好地拓展和提高口译活动的实践水平&本文将从口译的特点入手,分析口译的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特殊性,并进一步讨论口译的译者主体性发挥的方面以及主体性发挥的限度,以期抛砖引玉。
不当之处,望批评指正。
一、主体性概念的界定首先,要区分“主体(subject)”与“主体性(subjectivity)*这两个相互关联的哲学概念。
主体是改造和认识客体的活动者,即人;与“主体”相对的概念是“客体(object)”。
“主体性”是作为认识者和实践者的人(主体)在被认识、被实践的对象(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本质特征&自主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独立性,表现为主体支配自身的权利意识和能力;主动性即能动性,表现为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不是被动地而是有意识积极主动地应对客体的作用。
创造性则表现为主体创立新思想、创造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
翻译主体是谁?对于这一问题,译界的认识尚不统一,大致有四种看法:一是认为译者是翻译主体$二是认为原作者与译者是翻译主体$三是认为译者与读者是翻译主体$四是认为原作者、译者与读者均为翻译主体。
(许钧,2003)质疑作者与读者的翻译主体地位的学者认为,虽然作者和读者也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特征,但这些特征并未体现在翻译过程中,而是体现在原文创作和译文阅读的过程中。
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下的译者主体性——《雾都孤儿》四个中译本对比分析
![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下的译者主体性——《雾都孤儿》四个中译本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c3967214b73f242336c5f48.png)
Th y u g r ld wa i t e lv l b o m a d e o n e a y s n h o ey lo n sr g i e f p i —t o wo n o d; a t a a e wh n,i v r n m ma —h o t ht g , e f e e ag l n es e fr b o Go ’ o d u p s s n h o e i mo t l d g o p r o e e t r n d n S ra
提到 自己热爱英 国文学 , 舍好几 部名著绝 迹书店 , 不 于是 提
笔翻译 。在龙冰 的译 本序 中可 以发现其对狄更斯 写作手法 , 艺 术 魅 力 和那 让人 “ 着 泪水 微笑 ” 含 的讽 刺与 幽 默崇 拜 不 已 。由此我们 可以看 出 , 者主体在选 择文本 时 , 由于救 译 或
i t c in a d r t e s o ih s h m. n o a to n ah r a t n s e i I X Co t i ig f rh r p riu a s c n e i g t e n an n u e a t lr o c r n h t c n
荣译 : 奥利弗 与新 相识 打交道 。第 一 次参加 葬礼 , 他就
对主人 的行业 印象不佳。 奥 利弗 给诺 亚 的嘲 骂惹 急 了奋 起抵 抗 , 诺 亚大 吃一 使
惊。
fr s t e ma b wi o t mpey, u p s d o ie n om ,h y y e, t u i it s p o e t bd i h
译 ” Ni ,9 4 16 。Nia ,评 价翻译 好坏 不能止 于原 ( d 16 :0 ) a d说 “ 文 和译文在 词语 意思 、 语法 构成及修 辞手段 的对 等 比较 , 重
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及其制约因素-精品文档资料
![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及其制约因素-精品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f4f82e63186bceb19e8bbbf.png)
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及其制约因素一、引言翻译从来就不是一项纯语言活动,只有在语言教学时翻译才成为纯粹的语言转换,而普通意义上翻译的对象是意义,是信息、思想和文化的传递。
译者充当的正是这种传递信息、思想和文化的使者。
传统的翻译理论着力于探讨语言层面的问题,关注的是理想的译者该怎么做,完美的译文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并以“原著中心论”、“作者中心论”等来严格要求译者恪守“隐形人”规则。
过去,研究翻译只限于原文和译文的对比,而对这两者之外的因素很少谈及,特别是对译者的因素认识很不够。
有人把译者称作“看不见的人”(the invisible man),或比喻成“舌人”,“媒婆”等。
这种观点,就是将译者置于被动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对翻译过程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作为原文和译文的中介――译者,在翻译中不可避免地要发挥其主体性。
我国翻译家金圣华基于对翻译的认识和个人的实践,指出“译者在早期虽有舌人之称,却不能毫无主见,缺乏判断;译者虽然担当中介的任务,却不能是卑微低下,依附主人的次等角色。
翻译如做人,不能放弃立场,随波逐流;也不能毫无原则,随风飘荡。
因此翻译的过程就是得与失的量度,过与不足的平衡。
译者必须凭借自己的学养、经验,在取舍中作出选择。
”可见译者必须是个有思想、有头脑,能够发挥自己主体性的人。
随着译学研究的纵深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译者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
译者就好比是驰骋在有限疆域的骑士,主体性发挥得法可以让他游刃有余,规矩方圆之中自有其广阔天地。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译者仍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体性。
本文将对译者在发挥其主体性的过程中所受的制约因素进行初步探讨。
二、译者身份的理论定位――译者是翻译的主体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受到的制约因素,我们有必要首先对译者的身份加以定位。
事实上,翻译就是译者首先运用自身的思维能力解析原文的语言材料追寻作者的思路,然后综合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手段再现原文。
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理论关照下译者主体性的彰显——《水浒传》赛译个案研究
![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理论关照下译者主体性的彰显——《水浒传》赛译个案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daf903a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a2.png)
2018年40期总第428期ENGLISH ON CAMPUS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理论关照下译者主体性的彰显——《水浒传》赛译个案研究文/都玉姣【摘要】20世纪70年代翻译界兴起一种跨越式的“文化转向”,从那以后,作为翻译活动的执行者,译者的地位日益凸显,而译者主体性也开始受到学者重视,其中信任、入侵、吸收以及补偿分别是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理论的四大步骤。
在每一步骤中,译者对源语文本必须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简言之,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观的关键是强调译者为实现翻译目的所发挥的能动作用。
在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理论的指导下, 本文采用个案分析法,以赛珍珠翻译的《水浒传》译本为研究对象,将译者主体性这一概念逐步分解到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念的四步骤当中,从而认识到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文化转向;乔治·斯坦纳;阐释学;主体性【作者简介】都玉姣,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四步骤美国著名学者乔治·斯坦纳在文学理论、哲学、语言学和翻译等方面都有很深造诣。
乔治·斯坦纳语言学角度出发,深入发觉语言与翻译的关系,并于1975年左右发表著作《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该作品被誉为“18世纪以来首部系统地研究翻译理论和翻译过程的著作”,在该书中,斯坦纳创造性地引入阐释学理论,并将其应用于翻译具体研究中,提出了一种描述文学翻译过程的实践模式,即阐释的运作。
斯坦纳将阐释的运作定义为“启发行为和意义的适当转换,是一种四重性行为”。
斯坦纳的阐释运作理论在阐释学的基础上,将翻译过程分为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四个阶段。
“信任”作为阐释学翻译观的第一阶段强调任何译者在从事阐释活动时,要信任源语文本,相信文本中的翻译价值。
阐释活动由“信任”开始,这在实践上有人类的理解经验为基础,在理论上也为翻译的“可行性”打开了一条通道(许钧,2003: 98)。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译者主体性的体现](https://img.taocdn.com/s3/m/0a0bd9db52ea551810a687ee.png)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译者主体性的体现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日渐成为翻译界人士普遍关注和讨论的对象。
本文从电影片名入手,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在英文电影片名汉译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原电影名理解阶段,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译名表达阶段。
一、引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的问题,这说明了翻译研究的重点正在转向译者的作用上。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翻译学思潮和文化学的兴起与繁荣使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译者不再被认为比原文作者次要,而认为译者是具有创造性的主体,译作是原作在后世的延续。
译者的主体性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为一种艺术上的再创作,电影名翻译绝对不能够脱离译者的主体性。
译者作为翻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再被仅仅看作是掌握了两门语言的人,而应该被看作是具有能力才干的、主体性的、可以被描绘出来的、可以被探讨的活生生的人。
译者的这些特点也使本文作者获得了更多的兴趣和动力对其进行研究。
本文尝试通过结合电影名,探讨译者主体性在英语电影名汉译中的体现。
二、译者主体性目前,国内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译者主体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对译者的主体性有着不同的理解。
查明建和田雨(2003:19~24)在论述译者主体性内涵时说,“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译者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具体地说,译者主体性不仅体现在译者对作品的理解、阐释和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也体现在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的文化目的、翻译策略和在译本序跋中对译作预期文化效应的操纵等方面”。
译者作为翻译主体贯穿于整个翻译活动过程之中,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个体。
在从事翻译活动时,译者以自身文化为参照对源语文本进行吸收、消化和艺术再创造,能动地“操纵”源语文本,以实现其翻译目的。
成文法翻译中译者主体性产生的原因及其限制
![成文法翻译中译者主体性产生的原因及其限制](https://img.taocdn.com/s3/m/ccf7a114fad6195f312ba60f.png)
难免会 出现错误 。如刑法第4 条规定 : 8 死刑只适用 于罪行极
其严 重的犯罪分 子。对于应 当判处死刑 的犯罪分 子 , 如果不 是 必须立即执行 的 ,可以判处死刑 同时宣告缓期 二年执行 。 由 于 死 缓 是 我 国独 创 的 一 项 死 刑 执 行 制 度 , 国没 有 相 应 的 外 制度与之对应 。于是在本句 的翻译过 程中 , 有不少人 曾把 “ 缓 期二 年执行 ” 理解为 “ 死刑犯 间 隔二 年后 再执行死 刑 ”并 对 , 据此 翻译 。这 当然 是错 误的。
得到普遍遵循 的社 会行 为准则。按照法 的创制方式 和表 达形
式 的不同 , 法可 以分 为成文法与不 成文法。所谓成 文法又称 制定 法 , 是指有立法 权或立法性 职权的国家机关 制定 或认可
的 以规 范 化 的成 文 形 式 出现 的规 范性 法律 文 件 。不 成 文法 是 指 南 国家 有 权 机关 认 可 的 、 具 有 文 字 形 式 或 虽 具 有 文 字 形 不 式 但 却 不 具 有 规 范 化 成 文 形 式 的法 , 般 指 习 惯 法 。 律 翻 一 『 怯
在法律制定者 、 译交 际的 目的 , 完成法律信息 和约
者在翻译 过程 中的主体性 不仅存 在 ,所 起 的作 用还非 常重 要 。如许钧 将译者 主体性 的理解 建立在 现代 阐释学 的基础 上, 经过综 合考 量各种 因素之后 认为 , 翻译 是一 个“ 作者 、 译 者 与读者 之间的积极对话 , 而译者处 于这个活动最 中心的位 置 ” 庚 申则从宏观上对 翻译研究各 个阶段 中有关译者地 。I 胡 位 的研 究进行 了梳理 , 且借用 了达尔 文进化论 中“ 并 自然 选 择” 学说 的基本原 理和思想 , 认为 翻译活 动是一 种以译者 为 中心的 , 在一定 “ 生态环境” 适应与选择 ” 中“ 的过 程。 法 是 一 种 规 范 , 由公 共 权 力 机 构 制 定 或 认 可 的 、 须 是 必
《2024年译者主体性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时政新词翻译研究》范文
![《2024年译者主体性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时政新词翻译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28352a2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b1.png)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时政新词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汉英口译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
其中,时政新词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些词汇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内涵。
译者作为口译活动中的主体,其主体性在时政新词的翻译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译者主体性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时政新词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期为口译实践和翻译研究提供参考。
二、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在汉英口译中,译者主体性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发挥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决策能力。
时政新词的翻译不仅要求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还需要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有深入的了解。
因此,译者的主体性在时政新词翻译中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译者的主体性有助于准确传达原语信息。
时政新词往往具有特定的政治、文化背景,译者需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理解并准确传达这些信息。
其次,译者的主体性有助于实现语言转换的灵活性。
在口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语境和听者的反应,灵活调整翻译策略,确保信息的有效传递。
最后,译者的主体性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
通过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更好地处理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使翻译更加地道、自然。
三、时政新词的翻译策略1.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是时政新词翻译的常用策略。
直译可以保留原词的构词特点和语言形式,意译则侧重于传达原词的含义。
在翻译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策略。
例如,“一带一路”可以直译为“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同时辅以意译“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以更好地传达其含义和背景。
2. 增译与减译增译和减译是针对文化差异和语言习惯的翻译策略。
在时政新词的翻译中,有时需要增加一些解释性信息,以帮助听者理解;有时则需要省略一些不必要的信息,以使翻译更加简洁明了。
论译者的主体性_从译者的_创造性叛逆_谈起_王盼盼
![论译者的主体性_从译者的_创造性叛逆_谈起_王盼盼](https://img.taocdn.com/s3/m/cbf2b6dbb14e852458fb572a.png)
收稿日期:2013-01-19基金项目:安徽宿州学院校级科研项目:从“忠实”到“叛逆”———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研究(项目编号:2011yyb23)。
作者简介:王盼盼(1984-),女,安徽宿州人,助教,硕士。
研究方向:二语习得,外语教学与实践。
论译者的主体性———从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谈起王盼盼, 陈莉莉(宿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宿州 234100)摘 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都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创造性叛逆”,这种创造性的叛逆正是使译作实现其真正意义增值的必要条件。
译者对创造性叛逆的运用是对译者主体性的肯定,且译者的主体性也能通过“创造性叛逆”得到充分的体现。
围绕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从三个方面探讨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以期为译者适度发挥主体性作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翻译;译者;主体性;创造性叛逆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021(2013)02-0093-04一、引 言翻译是一门涉及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工作。
对作者和读者而言,译者是中介体,起着沟通两者的作用。
在传统译论中,作者是原创而译者是模仿者的观念根深蒂固,作者中心论占据了统治地位,译者的主体性则被长期忽略。
近年来,随着译学研究的纵深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译者的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开始关注并讨论其内涵、特性、制约因素及对整个翻译操作过程、译文质量和读者接受程度的影响。
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译者的“创造性叛逆的角度”探讨译者的主体性,以期为译者适度发挥主体性作用提供借鉴,指出译者的努力方向。
二、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创造性叛逆”这一概念是由法国文论家罗伯特·埃斯卡皮首先提出的,“说翻译是叛逆,那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的参照系里(指语言);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次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作品的生命,而且又赋予它第二次生命”(谢天振,1999:140)。
文化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解析
![文化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cb44d2867ec102de3bd8900.png)
第34卷第1期中州大学学报2017年2月Vol. 34 No. 1 JOURNAL OF ZHONGZHOU UNIVERSITY Feb. 2017文化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解析易明(洛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471000)摘要: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之一,是实现不同文化之间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桥梁。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
文章阐述了文化立场与译者主体性之间制约与依存的关系,认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建立在译者、作者和译入语读者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基础上的,译者应该站在构建翻译生态系统平衡的立场上,正确理解作者和原文本,恰当处理源语言文本和译入语文本的关系,建立不同文化的共生关系。
关键词:文化;翻译;译者主体性DOI: 10.13783/j. cnki. cn41 - 1275/g4. 2017.01.024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 -3715(2017)01 -0109 -04— '引言译者主体性是指翻译活动中译者在尊重原文本的基础上而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具体表现为译 者的文化意识、生活经历、审美标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西方,译者主体性经历了被忽视——被选择——被强调的过程;在中国,专家学者们自 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译者主体性进行研究。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具有必然性和客观性,而 且有别于其主观性,前者的发挥融于制约与反制 约的过程中,而后者的发挥涉及个人意愿的支配,具有任意性的特点。
在翻译中,译者作用的客体是原作,译前工作需要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解读原文,译中工作需要其充分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实现译作与原作信息上的对等。
译者在 翻译活动中应该在尊重原文本的基础上寻求与目 标语相匹配的语言表达形式,这是作者因素与读 者因素,甚至是作者、译者、读者彼此间时空关系 共同作用的结果。
译者主体性作用于翻译过程的 各个细节,小至对原文本的理解、阐释、语言再创 作,大至翻译的目的、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选 择,从本质上讲这也是译者语言素养、文学素养和 艺术素养的再现。
译者永远无法去除的“枷锁”
![译者永远无法去除的“枷锁”](https://img.taocdn.com/s3/m/eac681d75022aaea998f0f84.png)
译者永远无法去除的“枷锁”【摘要】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因素在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因素主要有译者自身的翻译动机、双语水平、个性素养以及其自身所处的文化背景与时代背景等。
译者在发挥能动作用的同时,又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活动制约因素随着文化转向的出现,翻译不再被看做是单纯语言层面的转换,而是融入了译者主观审美意象的艺术创造产物,译者的主体地位也逐渐得以彰显,译者主体性也摆脱了被忽视的遭遇并逐步得到认可。
査明建认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主观能动性是译者主体性最为突出的特征,但其发挥并非没有任何制约,它必然会受到客体的制约以及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制约。
也就是说,主体性本身就包含着制约性,它既表现为人对客观对象的依赖性,又表现为客观对象对人的制约性。
从哲学意义上讲,制约性是能动性的前提,是人发挥能动性的依据。
离开了制约性,能动性的发展就盲目无依,就失去了改造客观事物的意义。
一时代背景、文化因素的制约美国翻译理论家nida在他的《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一书中指出:“语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对词义、习语含义的影响如此带有普遍性,以至于在不仔细考虑语言文化背景的情况下,任何文本都无法恰当地加以理解。
”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的文化里可以包含不同的价值,引起不同的联想,具有不同的内涵。
如,龙(dragon),在中国文化中是富贵,好的象征;在外国文化中,则是邪恶的象征。
现代阐释学认为,每一位译者受自身所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的影响总是携带着“一大堆熟悉的信仰和期望”去理解他所翻译的原文文本,一边置身于“一个熟悉的世界”,一边又面对着“陌生的世界”。
解释者有其自身独特的视界,这也是由偏见构成的。
译者主体性研究
![译者主体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c7afca4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a0.png)
译者主体性研究西方的翻译理论长期以来强调翻译的客观性, 原文本一直处于翻译研究的中心地位, 以致译者的主体性鲜有发挥。
19世纪70年代翻译理论的“文化转向”以及近年来对翻译伦理的探讨, 使得译者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新的审视。
作为跨文化交流重要的载体, 译者在译介原语文化和丰富译语文化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要证明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制, 而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 就必须基于译本本身来研究译者风格问题。
此外译者主体性并不是译者能动性的随意发挥, 鉴于此, 本研究将同时涵盖译者的主体性的制约因素, 以期更加全面地理解译者主体性这一概念。
本文首先概述了有关翻译主体, 译者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和翻译规范的研究成果以及这些理论在语篇翻译研究中的运用。
发现目前关于译者主体性及其表现内容的相关研究多为理论上思辨, 辅以少量的例证, 而缺少以某一语料为基础的实证研究。
本文选取《史记》及其两个英译本建立平行语料库, 以倪译本为主要观察对象, 以杨译本为参照译本。
在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细致观察文本, 总结译者主体性在倪译本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进而分析其深层制约因素。
研究过程采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发现, 译本之间的差异主要取决于译者主体。
其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译者的副翻译内容, 词汇选择的广泛性, 句式的长短和对各类句式的处理, 对篇章的结构的调整, 对原语篇修辞方式的态度以及对文化的负载词的翻译方式。
从统计数据和研究结果来看, 1.倪译本更为复杂, 副翻译内容和注释丰富;2.倪译本词汇选择更广, 两个译本形符比分别为11.58和10.4;3.较之于杨译本, 倪译本句式简短, 平均句长分别为15.14和17.2, 句式处理灵活;4.在段落、篇章处理, 倪译本与原文有较大差异, 段落数分别为587和130;5.译本在保留原文修辞方面做了积极的努力;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基本为直译加注, 注释不独立于译文, 而与其形成整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者主体的枷锁从原语文本到译语文化葛校琴(南京大学,江苏南京210093)摘 要:文章从理论来源、认识论基础、极端科学主义倾向等方面探讨了 原语中心论!下译者主体存在的 标准要求上的神化和操作要求上的物化!状态,后从权力话语和后殖民批评理论的视角追踪了译语文化关照下译者主体的境况,认为译者是操纵者同时也是被操纵者。
关键词:译者主体;原语中心论;译语取向;制约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242(2002)01-0062-041.引言翻译过程中相对于原语文本而言,主体是译者。
在翻译活动诸环节中,译者主体处于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间各种力量交互作用的交汇点上,他/她是译事的中介也是译事得以进行的基石。
翻译研究史表明,译论家对译者主体的研究历来比较重视,如隋代名僧彦琮 八备说!,提出一个合格译者要具备的八项条件;梁启超的 三通!说,即 于华文、西文及其所译书中所言专门之学,三者具通!;茅盾 译文学书的人!的三个条件:文学翻译家一定要是 研究文学的人!、 了解新思想的人!、 有些创作天才的人!。
这些论述主要涉及对译者的素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和规定。
尽管我们知道人无完人,译者也不可能是八面玲珑的行家里手,但这样的标准一直占据着翻译主体论话语的中心,并时刻拷问着我们的译者。
而该标准的实质是要译者成为一台复印机或摄像机,做到把原意一点不差地复制出来。
这种在标准上要求完美至神,在实际操作时被降为物的存在的译者主体的现状是原语中心论下翻译主体研究的必然结果。
2 原语中心论下的译者主体人们对翻译的认识开始都非常直观。
翻译即是把一种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
译者围绕着原语展开翻译,开始是字随句从,亦步亦趋;后来则笔随意从,直译意译兼而有之。
翻译直接呈现的是语言形式的转换,语言换了,内容不换,译者是原意的传达者,译文要 忠实!原文的意义,这就是原语中心论。
道安要求佛经翻译 尽从实录,不令有损言游字!,义正词严地维护原本的权威。
鲁迅在与周作人翻译∀域外小说集#(1909)之前,多用当时较流行的一种意译,但从翻译∀域外小说集#开始他主张 硬译!,虽然他自己也对 硬译!不满意,但认为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方法去保存原文的 精神和力量!。
中国译论中的 神似!论、 化境!说,强调 传神!、 出神入化!,但都旨在保留文学原作的神韵、风格、特点等。
这些传统译论,都取或暗含原语中心论的思想,原语成为衡量译语好坏的最高标准。
这种以原语为中心的翻译观为原文确立了不可动摇的经典/权威地位,并预设了原文有一个统一确定的客观意义,认为只要有 理想!译者的存在,就可以产出一个与原语完全 对等!的译本来。
为产出一个 对等!译本,译者最好是文化学家、语言学家、文学家、诗人、各学科的专家,精通双语,精通双语文化,精通转换技巧,等等,总之译者必须是全才,能人,是神。
在这样无法企及的标准下,译者自然成为非难的对象。
翻译研究中的极端科学主义倾向也深刻影响着现时的翻译研究,翻译被认为是像数学一样可以精确测算的一门自然科学。
随着翻译研究科学化进程的推进,人们仿佛看到了实现原语中心论那些理想化标准的希望。
语言学翻译理论围绕与原文在各个层次上的 对等!(等值、等效、动态对等、功能对等等)展开论述( 翻译单位!的争议就是一例),认为只要在各个层次上求得对等项,再∃62∃2002年第1期总第71期外语研究Foreign L anguag es R esearch 2002,%1Serial %71加上理想!的译者,将对等项予以转换,就会出现科学的理想的对等译文。
那么最好的译者自然也就同机器无异了。
原语中心论的方法论来源与当时流行的新批评文学标准有密切关系。
新批评家们坚持文学作品的有机论!(organicism),认为一部真正好的文学作品,是有一定连贯性和完整性的语言结构,其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形式被看成是作品的生命,形式与内容密不可分。
新批评家们还对作品提出了真实性!要求,要求作品表现出现实生活经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从这样的文学观念出发,新批评家们对作品展开了细读(close reading),考察作品的词汇、语义、韵律、结构、风格和作者的语调、态度等,追踪这些不同的成分如何相互作用以实现作品的意图。
新批评家们对文学作品的这种细读!对翻译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美国的翻译作坊(translation work shops)就是用新批评的方法来解释和评价翻译的,瑞恰兹(I.A.Richards)使用的新批评方法在当时的翻译教学中最为流行。
应该说原语中心论长期占据翻译理论话语的中心,其认识论基础是相信外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人作为认识的主体能够通达客观事物并作出正确的反映,因此认为翻译的理想可以实现。
在原语中心论的理念下,译者作为原语(被认为是主人!)的仆人!,被禁锢在原语的意义、语法、结构、文体和原语文化之中;译者的创造性,看似给翻译主体很大的能动性,但它仍然必须在原语的控制之下。
卞之琳说得再恰当不过了:原作者是自由创造,我们是忠实翻译,忠实于他的自由创造。
他转弯抹角,我们得亦步亦趋;他上天入地,我们得紧随不舍;他高瞻远瞩,我们就不能坐井观天。
!译者的忽视,译作受到贬斥则成为自然。
3 译者主体:译语文化关照但是,原语中心论的翻译标准在翻译实践中并未得到贯彻。
梁启超翻译的西方作品都是从日译本转译过来。
林(纾)译170余种小说,对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谁又会想到译者竟然不通原语。
以提出信达雅!标准的严复为例,∀天演论#原是一部体例谨严的科学著作,经他达旨!式的翻译,给原书增添了浓厚的文学形象性,从而成为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佳作(杨正典1997:412)。
严复的翻译多是对原著思想的阐述发挥,并联系中国的社会实际,进行评论分析,反映他的政治主张和经济思想。
因此,忠实!的译本实是译家和译论家的奢望。
翻译研究的突破口是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翻译理论教授吉迪恩∃图里(Gideon T oury)提出的译语文本理论(Target T heory)。
该大学文化研究教授埃文 佐哈尔(Itamar Even Zohar)在研究希伯莱文学的过程中建立了文学多元系统论!,认为文学是由多个系统组成的多元系统,各个系统的地位不一,有的处于中心,有的处于边缘。
在该系统的发展过程中,中心与边缘的位置会发生变化。
如翻译文学系统处于中心位置时,它参与系统的中心工作,因为这时文学系统一般处于弱势、危机或转折点,甚至处于真空阶段。
这样,文学借助翻译来输入新的思想和内容,译法上会尽量充分。
当文学系统处于强势时,则无须依赖翻译来输入外来元素,翻译处于边缘地位,译法上也受到影响。
佐哈尔的理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告诉我们翻译活动实际上是由译语文化里的各个系统所决定的:什么会被翻译出来,怎样去进行翻译,都是由译语文化的需要或译语文化的规范决定的(Gentzler1993:107)。
图里受多元系统论的影响对译成希伯来语的译本进行实地研究(field stud ies)。
他发现,这些译本往往只是部分地与原语等值或功能等值,但却被目标文化接受,译者的目的只是努力提供译语文化能够接受的译本。
因此,他认为建立在对等! 同一!基础上的、用原文来评价、衡量译文的原文中心论存在问题。
他提出以译语为中心的译语文本理论。
翻译研究因此而出现对原语中心论的突破,开始了译语取向的翻译研究。
译语文本理论颠覆!了原语中心论许多观念。
首先,确认意义的不定性,从而破除了原语的权威地位,使忠实!的翻译标准受到质疑。
图里在研究中发现,译文不具有固定的!同一性,它总是受特定时期特定因素的影响,因而具有多种的同一性。
其次,开始从译语文化角度来定义翻译。
只要译语文化接受的即属翻译。
翻译概念的外延由此而大大拓展,原著的改写、改编、重写,甚至没有原著的假译!(psuedo translation)都被视为翻译。
第三,将社会历史因素引入翻译讨论。
图里∃63∃指出译语文化中的社会规范(social norms)和文学惯例(literary conventions)制约着译者的审美取向并影响着译者具体作出的选择。
他的翻译规范(translation norms)论对翻译所受的制约进行了具体的研究。
图里之后,很多译论家也参加到翻译规范的讨论中来(Schaffner1999)。
赫曼斯(Theo Her mans)依据制约的大小,认为约束力最小,类似期待!的是惯例!(conventions),其次是惯例牢固以后形成的规范,最后是具有强制性、并形成制度化的一些规则(rules)和法令(decrees)。
他认为这些制约会在人们的思想中形成所谓的正确意念!(notion of correctness)并对人们从事的文化活动进行约束(王宏志1999:27)。
英国的巴斯内特和美国的勒弗菲尔的翻译研究更为世人注目。
他们认为,译者面对的是大量难以理解的、容易误解的文化材料,翻译研究的对象不仅仅是文本或/和历史的文本,还需研究对翻译生产带来重大影响的习俗制度(institutions)。
勒弗菲尔分析了意识形态!、赞助行为!、诗学因素!等对译者主体的翻译行为和译本形成的制约作用。
他认为特定文化中的文学文本的研究都可视为就操纵的研究。
从意识形态对文学作品的影响因素看,作为专家!(the professionals)的重写者! 批评家、翻译家、选集编纂者、史学工作者、教师 操纵着相关的知识话语。
他们通过社会机构的准许,如授予学位、出版书籍和文章、邀请参加学术会议及在学校和一些学术团体的任命控制着特定领域的话语权,而在很大程度上,他们都有意无意地与社会权力机构的意识形态保持一致。
文学应该怎样,这是诗学话题,但诗学的社会功能与意识形态相关,并/甚至是意识形态决定的。
赞助行为对翻译的影响首先是意识形态上的,这种影响决定译本的选取与内容的发展;二是经济上的资助,对重写者包括对评论家的资助;三是地位上的赞助,使译者能融入某种社团及他们的生活方式。
有时这三种行为集于重写者(译者)一身。
赞助行为的目的是尽量维持社会系统的稳定,推出有利于社会稳定的文学作品。
可见,译者所有的选择都与权力(不是狭义的政权!而是广义的支配力和控制力)相关,译者的重写或操纵实质上是意识形态赋予他/她的权力。
巴斯内特的翻译研究则向更广的文化领域拓展。
她探讨翻译中的文化霸权,认为巴西诗人兼翻译家的冈波斯兄弟(Haroldo and Augusto de Campos)的噬人血!式(cannibalism)翻译理论,即翻译就是噬肉吸血,吃掉原文,创造译文,意在反对重原文轻译文的现象,并最终反对翻译中的欧洲中心主义。
她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反对原语中心论,认为应该抛却这种原文主导(男性的)译文从属(女性的)的传统翻译理论的核心,她认为翻译应该是双性的,译文和译者的地位同样重要(陈德鸿、张南峰200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