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透皮吸收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中药成分促透皮吸收研究近况

中药成分促透皮吸收研究近况

中药成分促透皮吸收研究近况刘爱玲刘邦国(135医院胶州266300)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TTS)是指在经皮肤给药而起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制剂。

TTS系统具有超越一般给药方法的独特优点,可以不经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破坏,提供可预定的和较长的作用时间,维持稳定、持久的血药浓度,减少给药次数,给药方便等。

但药物透皮吸收率低是这种给药方法的主要缺点,从而限制了其广泛的应用。

因此研究经皮给药制剂时首先必须解决药物对皮肤的穿透性和透皮速率。

渗透促进剂(Penetration enhancer)是指能够增加药物透皮吸收速度或药物透皮量的物质。

其研究始于1970年,Zellerbach 和Miburn采用二甲亚砜和二甲基乙酰胺促进甾体药物的局部给药获得专利。

目前的技术多用添加月桂氮卓酮(Azone)、丙二醇(PG)等渗透剂来增加药物的穿透性和提高药物的透皮速率[1]。

有人也发现中药也具有和Azone相似的促进作用,从中药宝库中寻找渗透促进剂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中药成分透皮吸收促进剂具有起效快、效果好、副作用小等优点,对此类促进剂的开发应用和作用机理的研究也相应增多,为此对近几年的研究进况做一总结。

1中药单体成分促进剂的研究1.1薄荷脑、薄荷醇(menthol)薄荷醇在我国有广泛的资源,对其促渗作用研究较多。

殷力新等[2]总结了薄荷醇的促透皮吸收作用,涉及氯霉素、四环素、达克罗宁、利福平、扑热息痛、甲硝唑、曲安缩松、双氯非那胺、水扬酸、林可霉素、氟尿嘧淀、灰黄霉素、普萘洛尔、利巴韦林、双氯芬酸等15种药物。

最近,朱建平、杨燕等[3]采用简单小室装置,多波长面积分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薄荷醇对酮康唑的促渗透作用,结果表明,薄荷醇可显著提高酮康唑的促皮吸收(P<0.01)。

Godwin、Michniak等也认为薄荷脑对双氯芬酸钠、酮洛芬、氟尿嘧啶也有透皮促渗作用。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

率, 储库 为密 闭结 构, 以避免挥发性成 分的损失 , 可 可包含大量的药 物 , 合 中药 的 特 点 。 适 经 皮 吸 收 制 剂 或 称 经 皮 给 药 系统 (rn d r lh rp ui Ta s ema ea e t T c 1222 骨架 型 贴 剂 。 架 型贴 剂 由 药物 溶 解 或 分 散在 聚 合 物 骨 -._ 骨 S se ,T Ta s ema D u ei rS se ,D ) 指 在 皮 y tm T S:rn d r l rg D ley y tm T DS是 v 架 中 , 聚合 物 骨架 控 制 药 物 的 释 放 。 黏 型 骨 架 系统 是 近 年 来 研 究 由 胶 肤 表 面 给 药 , 药物 以恒 定 速 度 ( 接 近恒 定 速 度 ) 过 皮 肤 各 层 , 使 或 通 进 的 重 点 , 供 选 择 的胶 黏 剂 有丙 烯 酸 酯 类 、 橡胶 类 和 聚 异 丁 烯 类 , 可 硅 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 的新制剂或系统 。经皮给药制剂 但 该 类 贴 剂 制 备 过程 中 需 要加 热 除 去 溶 剂 ,不 适 宜具 有 挥 发 性 的 药 可 避 免肝 脏 的首 过 效 应 及被 胃肠 道 破 坏 , 少 给 药 次 数 , 长 给 药 时 减 延 物 , 载 药 量 较 小 。何 宇 新 等 以 当 归 总 酞 内 酯 为 主 要 药 物 , E — 且 以 u 间 , 持 恒 定 的 有效 血 药 浓 度 , 低 药 物 的毒 副作 用 , 高疗 效 , 维 降 提 便于 da i E O rgt 1 0为骨架材料, 癸二酸 二丁酯 为增塑剂 , 琥珀酸 为交联剂 , 使用。 目前 , 随着制 药技术的进步和 药用新辅料的应用 , 全球范围内 制 备 了头 宁 骨 架 型缓 释 贴 片。 经 皮 吸 收 制 剂 新 品种 数 量 以每 年 1 .% 的速 度 递 增 , 为 第 三 代 药 2 1 成 2 经 皮 给 药 制 剂 促渗 透 的药 剂 学 方 法 物制剂开发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中国传统 医药素有“ 内病外治” 提高药物的透皮速率是开发经 皮给 药系统的关键 ,近年来许 多 的 传 统 , 药 物 应 用 于 皮 肤 《 穴 位 )以 释 放 、 透 和 吸 收 药 物 的经 将 含 , 渗 学 者 对 药 物 的促 透 方法 进 行 了大量 的研 究 。 经 皮 给 药 系 统促 渗 透 方 皮 给 药途 径 是 其 主 要 的给 药 方式 之 一 。 年 来 , 多 药 学 工作 者 对 中 近 许 超 微 药经 皮 给 药 新 剂型 、 透皮 机 理 等 进 行 了实验 研 究 , 促 以揭 示 中 医经 皮 法 除 了 采用 离 子 导 入 法 、 声 导 入 法 、 针 法 等 物理 学 方 法和 化 学 结 构 改造 制备 成 前 体 药 物 外 , 目前 研 究 最 多 的 是 经 皮 吸 收促 进 剂 和 将 给 药 的科 学 内 涵 , 展 中 医 外治 法 的发 展 空 间 。在 此 基 础 上 , 者 综 拓 作 药 物 制 成 脂 质体 、 乳 、 球 和 微 囊 等 中 间 载 体 后 用 于 透 皮 , 透 皮 微 微 其 述了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研 究状 况。

促进透皮吸收的中药(二)

促进透皮吸收的中药(二)
川芎为中医常用药。国外有人在研究川穹中发现川芎醚提取物中的苦本内酯、蛇床内酯、 】‘烯基呋内酯、新蛇床内酯均有渗透皮肤的作用。川芎醚提取物、川穹挥发油。甲醇提取物、 o.4%的苦内酯均能促进安息香酸的透皮作用,并呈温度药效关系,40"C时效果最佳,但川 芎的水提物对安息酸的透皮吸收几乎没有促进作用,这也提示川芎中的促渗成分主要为挥发
其主要成分是桉叶油,也称桉油。中国药科大学有人用大鼠皮肤进行了渗透试验,证明
桉叶油能有效的促进马来酸噻吗洛尔∞渗透。有人用桉叶油对尼群地平做大鼠透皮试验证
实:用药后22h测定加桉叶油是未加桉叶油的34倍,最佳浓度是2%,加入3%的桉叶油会 使原药物浑浊,影响促渗作用。角质层是药物还应吸收的限速层,除去角质层皮的活性表皮, 合枝叶油的扩散液的扩散速率较不含枝叶油的扩散液增加2.7倍。由此佐证桉叶油的促渗作 用主要在角质层,另有报道桉油精做渗透促进剂,可提高5一氟腺嘧啶的渗透系数34倍。 按树脑也能促进很多亲脂性药物的速度吸收,用桉树脑处理人皮肤角质层后进行ATR一傅 利叶交换红外光谱法研究,发现c—H伸缩峰吸收强度明显减弱,表明桉树脑有显著的脱脂
油。
肾衰患者其治疗手段之一为持续性不卧床腹透析(APP),长期(APP)的患者,腹膜 跃时间浸润f高精,低PH及乳酸盐等非生物相容性因素的腹透析液中,腹膜有结构和功能 的破坏,使其透析效能和超滤功能降低,最后透析失败。中山医科大附院一博士后,在透析 液中加入低剂量川芎嗪与其他透析液比较,川穹嗪组可显著提高腹膜间皮细胞的抑制和损 伤. 3豆寇提取物
பைடு நூலகம்
本文链接:/Conference_3500799.aspx
6当归
是中医临床常用药材,含量在0 4%以上的挥发油是其主要成分之一。阿魏酸也是其主 要的水溶性成分,有报道阿魏酸可以通过透皮吸收。上海中医大学,以阿魏酸为指标成分, 检测当归所含挥发油对其适应吸收作用。实验表明以1%乙醇配制的1%、2%、3%的当归挥 发油的阿魏酸溶液,均可显著的提高阿魏酸的渗透系数(P<o.01=,其中以2%浓度的挥 发油为最佳,并强与同浓度的冰片(P<0.01=。 7杜香

透皮吸收促透方法的研究进展

透皮吸收促透方法的研究进展
维普资讯
药学实践杂志 2 0 0 3年 第 2 l卷第 3 期
1 4 5
透 皮 吸 收 促 透 方 法 的 研 究 进 展
王 宁 ,韩 晓 民 ,康 陈洁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8 5医院药剂科,上海 2 0 0 0 5 2 )
摘要 目的 : 综述 了促进 药物透皮吸收的不 同种透皮吸收方法。方法 : 根据对有关资料的分析 、 归纳、 总结列 举 各种促 透 方 法对何种 药物有促 透 作 用。结 果 : 不 同促 透 方 法其作 用特 点 、 作 用机 制 各 不相 同 , 在具体使用
e t h y l a mi n o a c e t a t e a n d 8 z o n e e n h nc a e d r u g en p e t r a t i o n ̄ I ' 0 6 8 h u -
m a n ,s n a k e , nd a r a b b i t s k i n [ J ] .P h a r m R e s , 1 9 9 1 , 8 ( 7 ) : 9 3 3 . [ 7 ] S a s a k i H,K o j i m a M,Na k a mu r a J ,e t a 1 .E n h a n c i n g e f ct e o f
物 的透皮 速率 可 2倍 于消炎 痛 J , 卵 磷 脂 可使 .
受体 阻滞 药 盐 酸 布 那 唑 嗪 ( b u n a z o s i n ) 的 透 皮 释 药 率提 高约 5 5倍 。 酰胺类 : 如 N, N 一二 乙 基 一间 一甲 苯 甲酰 胺
至开裂 。促透 剂可提高皮肤 角质层 的水 合作用 , 从而
时可根据 药物 的特 性加 以选择 。结论 : 选择 不 同的促 透 方法达 到促 进 对 药物透 皮吸 收 的 目的。

中药透皮促进剂的研究进展

中药透皮促进剂的研究进展
2h内增加了 2 1 4 . 6倍。黄为民L 研究发现薄荷醇对达克罗宁 4
主要在角质层 , 并能增’
道 的破 坏 , 且皮 肤间层还 有储存作 用 , 药物浓度 曲线平缓 , 使
避免 了“ 峰谷现象” 提供可预定的和较长 的作 用时间 , 持稳 , 维
定持 久的血药浓度 , 毒性 和不 良反 应小 , 使用方便 等优点 , 已 成为第三代药物制 剂开发 研究 的重点 。但是 , 由于皮肤屏 障 作用 , 多药物经皮肤到达体内的通透率很低 , 以达 到有效 很 难 治疗浓 度 , 因此 , 服皮肤屏 障作 用 , 药物迅 速经皮肤 渗透 克 使
等[] 1 研究证 明冰片能够促进盐酸川芎嗪的透皮吸收 , 促进作用
含有薄荷醇 、 薄荷脑、 薄荷油等多种挥发性成分 , 对双氯灭痛 、 氯霉素 、 吲哚美辛 、 氟脲嘧啶 、 曲安西龙 、 达克 罗宁等多种药物
具有促 透作用 , 且价格 比氮酮低廉 , 又是 纯中药提取 物 , 全 安
疗 双重作 用 的优 点 , 已引起 研发 人员 的重视 , 中药 中筛 选 从 P E已成 为开发研 究 TD S的热点 , 发展 迅速 。现就有 关文 献 综述如下 。 1 薄荷
是薄荷脑促进药物透皮的作用机理 。
2 冰 片
龙脑、 异龙脑混合消旋体 。性 辛、 、 苦 微寒 , 具有 开窍醒神 , 清热止痛 的功效 , 能引药直达腠理 , 为中医常用药 物, 现已开发 为一种很好的皮肤促透剂 。冰片 口服后 能透过血脑屏 障进 入
商品软膏 。
经皮给药 系统 (rnd r l evr ytms T S 是 指 t sema d l eysse , D ) a i 经皮肤表面给药 , 使药 物 以恒 定速度 通过皮 肤进入 体循环 而

促进透皮吸收的中药

促进透皮吸收的中药

促进透皮吸收的中药-------------------------------------------------------------------------------- 潘青叶张仲源现在世界上透皮药物的销售额正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

一些非透皮药物,如肝素、胰岛素、肽类、蛋白质等大分子化合物等,在促透技术的协助下,也大大提高了渗透质量。

透皮制剂中的促渗辅料,有时比药物成分更重要。

为此,搜索、研究新的促透剂已在药学界成为热点,国外不少药物研究机构,受中药促透药物大多是含挥发油、芳香成分的启发,欲从含这类成分的植物中制取促透剂,这确实比从亿万万个化学合成式中逐个筛选实验,浓缩了空间,且直接收益。

而且中药促透剂还有促透、治疗、芳香、防腐等多重作用的特点。

如薄荷类有清凉、止痛、防腐的作用;肉桂有温中散寒、止痛作用;川芎扩张血管;醋能与中药中的生物碱转变成盐类,更易水溶渗透。

现就已开发、应用中的中药促渗剂,做以下综述:乙醇在我国汉字中医字的一半是酒字的一半,古时治病离不开酒。

酒精为极性溶剂,实验已证实,乙醇能提高一些药物经皮渗透率。

主要是膨胀和软化角质层,可使汗腺、毛囊的开口变大从而有利于药物离子通过皮肤附属器的转运。

乙醇又可与其它促渗剂相伍配成复合促渗剂。

另外我国生产的白酒、米酒、黄酒中除乙醇外,尚含一些氨基酸、糖化物等,对皮肤起软化、柔和的作用,也协助渗透。

醋现代科学研究证实醋中的醋酸、乳酸、氨基酸、甘油和醛等化合物,对皮肤有柔和的刺激作用,使小血管扩张,增加皮肤的血液循环。

酸性环境有助于药物穿透皮肤可能与人体皮肤的生理特性有关,有实验结果显示,酸性条件有助于大黄中有效成分(有机酸及其苷)的透皮吸收。

醋对主药成分还起化学修饰作用,能改变药物理化性质,与植物中的生物碱类形成盐类,水溶性增大,从而改变药物分子的皮肤分配行为。

如有实验报道酸性条件下有利于川乌中有效成分生物碱透皮吸收就是如此。

薄荷类薄荷类包括薄荷脑、薄荷醇、薄荷油等,是从中药薄荷植物中提取、精制而成的芳香物。

中草药成分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

中草药成分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

中草药成分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自古以来,中草药一直是人们重要的食疗和药疗物质。

而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美容的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草药美容产品。

为了让中草药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研究人员开始关注如何通过透皮吸收让中草药成分更有效地被人体吸收。

中草药成分中草药成分种类繁多,有一些能够有效地通过透皮吸收进入人体,例如芦荟、绿茶、甘草等。

这些草药成分具有广泛的治疗、美容和保健作用,例如能够抗氧化、抗炎、消炎、促进细胞再生等。

此外,这些成分还具有无明显副作用的优点,对人体的损伤很小,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透皮吸收原理透皮吸收是指药物穿过皮肤传递到人体组织中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药物需要穿过角质层、表皮层和真皮层,进入到皮下组织中。

透皮吸收主要受到药物的物理特性、化学特性、药物浓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一些特别的透皮吸收技术,例如微针技术、离子导入、超声波引导等,能够增强透皮吸收效果。

这些技术能够让药物更好地穿透皮肤层,进入到深层组织中,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和美容效果。

中草药成分透皮吸收现状在透皮吸收领域,目前主要研究的是如何让中草药成分更好地透皮吸收。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许多相关研究,在中草药透皮吸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例如一种叫做“甘草酸二甲酯”的成分被证明能够促进其他草药成分的透皮吸收,促进了许多中草药美容产品的开发。

另外,研究人员也发现一些特殊的中草药成分,例如银杏叶提取物、大豆异黄酮等,能够通过透皮吸收进入人体组织,从而发挥药理和保健作用。

不仅如此,在透皮吸收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些令人振奋的进展。

例如微针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中草药透皮吸收领域,能够让药物更好地穿透皮肤层,进入深层组织中,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离子导入、超声波引导等技术能够增强透皮吸收效果,从而提高中草药成分的吸收效益。

未来展望中草药透皮吸收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但还需要持续不断的研究和探索。

透皮给药制剂研究进展

透皮给药制剂研究进展

透皮给药制剂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着重从透皮给药制剂的优势、分类方面介绍了透皮给药制剂;介绍如何促进透皮给药制剂的吸收以选用促渗剂以及物理化学新技术两方面为切入点;同时从透皮给药制剂在西药制剂以及中药领域的发展做了着重的研究与综述。

关键词:透皮给药制剂;优势;分类;促渗剂;促渗新技术;应用通常在口服给药或注射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上有“峰谷”和“峰顶”出现,对应的血药浓度处于最小和最大. 当血药浓度最小时,难以充分发挥疗效;而最大时,超剂量又会产生毒性. 为解决这一问题,人们一方面研究各种新型的药物控制释放体系,另一方面探索新型的持续给药途径,保持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在有效治疗范围内,保证给药安全、有效、方便。

透皮给药制剂变应运而生。

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system,TDDS)或称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s,TTS),是指药物透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而产生药效的一类制剂。

[1]1 透皮吸收制剂的优势与传统给药方式不同的是,经皮给药制剂具有控制释放药物、延长有效作用时间、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和对胃肠道的副作用、避免注射给药带来的疼痛、患者可自主用药以及减少人体血药浓度出现峰谷的变化等优势。

许多抗癌药物在使用较大剂量时会产生不良副作用,如肝脏毒性等。

由于经皮给药可以避免首关效应,因此,通过经皮给药减少给药剂量的方法可降低抗癌药物对人体全身的毒性。

同时通过改变给药面积调节给药剂量,减少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差异,患者可自主用药,也可随时停止用药。

2 透皮给药系统的类型2.1 膜控型透皮给药系统此类给药系统的药物贮库是将药物分散于聚异丁烯压敏胶中涂布而成或是混悬于粘稠流体如硅油或半固体软膏基质中,药物的释药速率由控释膜限速,在控释膜外还有一层能与药物配伍的刺激性、过敏性均低的压敏胶层。

最早应用该技术的是Giba制药厂Transderm-Nitro[2]系统。

天然透皮促进剂的研究进展_周代营

天然透皮促进剂的研究进展_周代营

科技信息药物控释透皮制剂具有可避免药物在胃肠道的降解和肝脏首关效应、药物恒速释放和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等独特优点。

但透皮给药体系要求药物具有一定的透皮速率,而大部分药物的透皮速率都不能满足治疗要求,因此提高其透皮速率是开发透皮给药系统的关键。

近年来,天然透皮吸收促进剂以起效快、效果好、副作用小等优点,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因此,从天然产物中寻找透皮吸收促进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作用机制透皮促进剂对皮肤的作用形式是复杂多样的,有关其作用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1影响皮肤角质层结构透皮促进剂可能主要是通过破坏高度有序排列的皮肤角质层结构,增加角质层类脂骨架的无序性以及角质层间细胞质的流动性,从而增加皮肤的非均匀性,以便打开新的渗透途径,促进药物的渗透。

1.2形成微细孔道透皮促进剂与细胞内成分(如角蛋白或角质纤维)作用可改变这些成分的构象,松弛它们之间的结合以至形成微细孔道,提高极性分子对细胞内通道的渗透性。

2.常用天然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种类2.1薄荷醇薄荷醇是从中药薄荷中提取、精制而成的一种透皮剂。

其气味芳香,易溶于水、醇、醚等溶剂,具有清凉、止痛和防腐等作用。

价格比氮酮低廉,又是纯中药提取物,安全性高,应用广泛,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一类物质。

2.1.1薄荷醇的单独应用王晖等[1]发现薄荷醇能显著促进亲水性和亲油性化合物的透皮吸收,且对后者的促透作用更强。

殷立新[2]等研究证明薄荷醇对水杨酸、曲安缩松、双氯芬酸、抗生素、5-氟尿嘧啶等10多种药物有良好的促透作用。

朱建平等[3]研究发现3%薄荷醇使酮康唑的透皮吸收率在24h内增加了2116倍。

2.1.2薄荷醇+氮酮王晖等[4]研究证明薄荷醇和氮酮合用能显著增加甲硝唑的经皮透过率,优于薄荷醇、氮酮单用,还发现薄荷醇和氮酮联用对吲哚美辛和双氯芬酸钠的促透效果明显优于单用。

冯小龙等[5]的研究结果表明,1%氮酮和1%薄荷醇混合物对环吡酮胺的经皮促透作用明显优于其他组合。

透皮给药

透皮给药

药物透皮给药系统研究进展药剂2班孙振华 2008072204药物透皮给药系统( 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 TTS或transdermal delivery system, TDS )是指在皮肤表面给药, 药物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 通过皮肤各层, 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制剂。

与传统的给药方式相比, 透皮吸收制剂有以下优点: (1)可产生持久、恒定和可控的血药浓度, 从而减轻不良反应; (2)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 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3)减轻注射用药的痛苦; (4)患者可自己用药, 出现问题可及时停药, 使用方便; (5)减少给药次数和剂量。

自从1981年第一个透皮吸收制剂Transderm Scop上市以来,目前已有多种药物透皮给药制剂上市。

根据一系列有关报道, 透皮给药制剂的销售额增长率要快于其他剂型的药物产品, 预计世界市场上TTS 药物的销售额将由1993年的16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9l亿美元。

因此, 透皮给药系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近20年来, 国内外学者对TTS 进行了大量研究, 几乎涉及到有关TTS的各个领域。

1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皮肤是人体的天然屏障, 角质层形成了透皮给药的限速屏障,大部分体表的角质层有l5 ~ 25层扁平角质细胞, 总厚度约为10 gm。

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药物的性质、制剂处方的组成、皮肤的条件。

药物的理化性质直接影响药物的透皮吸收的快慢。

研究人员测定了31种理化性质、结构和药理作用有很大差别的药物的透皮吸收速率, 透过体外透皮实验得出了一系列结论,用来预测药物透皮吸收的难易。

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是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重要因素。

皮肤的角质层是脂溶性组织, 而活性表皮是水溶性组织。

脂溶性大的药物易通过前者, 而难进入后者; 水溶性大的药物恰恰相反, 因此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要适中, 才有利于药物的透皮吸收。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_单玲玲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_单玲玲

112第15卷 第5期 2013 年 5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5 No. 5 May,2013节、机体生理功能和抗感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若持续释放或产生过多则产生剧烈的免疫反应,呈现其毒性作用。

同时,TNF-α是对其他炎性细胞因子具有强大的诱导分泌能力,如:IL-1、IL-6、IL-8以及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在炎症过程中,TNF-α其分泌峰值早于IFN-γ,TNF-α通过刺激成纤维细胞分泌细胞间黏附分子如ICAM 等来促进炎症。

在中国人群中,TNF-α细胞因子基因型是以低分泌型占优势,其低分泌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分别为90.1%[2]。

庞学丰等[3]在“中药对类风湿关节炎肿瘤细胞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一文中,引用了数十位中医研究者的研究表明中药免疫调节在组织学上减轻慢性炎症,血清检测明显降低TNF-α水平。

因此降低TNF-α在血清中的表达,可以抑制炎症反应,这对于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是至关重要的机制之一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TNF-α在慢性炎症的患者中会有所表达,它的阳性表达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4]。

妇炎宁汤在对TNF-α的阳性表达方面可以起到明显的降低作用,尤其是在阳虚型盆腔炎中、高剂量组,其治疗效果与模型组比有明显差别,可是在妇炎宁汤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与单纯盆腔炎模型组相比没有体现出差异,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实际上妇炎宁汤是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药物的基础上加上黄芪、白术、巴戟天等补益阳气的药物,在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过程中即使只有其他药物的疗效,理论上讲也不应该出现没有疗效的情况。

但是由于阳虚型慢性盆腔炎这个病证结合模型报道不多,因此没有过早下结论,需日后重复实验已确定是否有实验误差的可能。

综上所述,由于慢性盆腔炎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易损伤患者脾肾阳气,而既往的治则多侧重于清热利湿。

中药外用透皮吸收研究进展

中药外用透皮吸收研究进展

中药外用透皮吸收研究进展中日友好医院中医肿瘤科(100029)李园李佩文中药外用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将各种中草药制成各类不同的剂型,如丸、散、丹、膏、栓、酊、酒剂等,贴敷于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经体表(皮肤)或五官九窍(眼、耳、口、鼻、前后二阴)等作用于人体,以取得局部和全身效应的一种治疗方法。

它是中医疗法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古代主要应用于治疗外科病、急病、局部疾病,随时间的发展,新技术与理论的不断完善,中药外治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在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外治法的起源、作用机理、促透剂、透皮吸收实验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中药外治法的渊源中药外治法历史悠久。

原始社会就有用树叶、草茎涂伤口,偶然治愈疾患并发现了药物的作用。

《殷墟卜辞》中有22种疾病使用了外治法;《周礼•天宫》记载了以外敷药物治疗疮疡;帛书《五十二病方》记载了“利赤蝎,以血涂之”,还最早记载了酒剂外用;《内经》多个篇章有关于外治的论述,如:《灵枢•刺节真邪》:“桂心渍酒,以熨寒痹”。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对黑膏药制法、条件、用具均有详细记载;宋代《刘涓子鬼遗方》载有多种薄贴之法;《本草纲目》述及外贴膏药治疗痈疽、风湿之症。

《集救广生集》与《理论骈文》是我国历史上论述外治法的两部专著,尤其是吴尚先所著《理论骈文》总结了我国清末以前千余年的外治方法,提出了贴、涂、熨、洗、点等百余种外治法,方剂达1500余首。

为后世树立了楷模,在这部专著中他提出了“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从而奠定了外治法的理论基础。

2 中药外治法透皮吸收、作用机理中医学认为:外用药物切近皮肤,通彻于肌肉纹理之中,将药物的气味透达过皮肤以至肌肉纹理而直达经络,传入脏腑,以调节脏腑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从而治愈疾病。

吴尚先在《理论骈文》中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以异者源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本者何?明阴阳,识脏腑也……,虽治在外,无殊治在内也。

中药成分 透皮吸收 筛选

中药成分 透皮吸收 筛选

中药成分透皮吸收筛选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药研究一直是医学领域中的热点之一,而中药成分透皮吸收筛选作为传统中药疗效的一种现代化应用方式,近年来备受关注。

中药外用透皮吸收研究进展

中药外用透皮吸收研究进展

面超微结构改变的研究中,发现部分表皮出现小裂隙,有的孔穴长达2~4um。

2.1.6 芳香性药物的促进作用。

现代离体皮肤试验表明:芳香性药物敷于局部,可使皮质类固醇透皮能力提高8~10倍,因此外治方药中,冰片、麝香、沉香、檀香、菖蒲、川椒、白芥子、姜、肉桂之类芳香药物,几乎每方必用。

2.2 影响皮肤吸收作用的因素2.2.1 机体因素:主要有:(1)年龄、性别,一般婴儿、老年人的皮肤吸收率较成年人高,女性吸收率较男性高;(2)部位,体表的不同部位角质层厚薄不一,其吸收药物的程度不同,据Chien报道,人体体表吸收率由大到小依次为:耳后、阴囊、腹股沟、额、腋下、头皮、背、手掌、前臂;(3)皮肤含水量,皮肤角质层经水合作用后细胞的通透性增加;(4)皮肤损坏、破溃会破坏皮肤角质层的屏障作用,增强皮肤吸收能力。

2.2.2 制剂因素:分子量小、熔点低、油/水分配系数接近1、分子型外用药物易于透过皮肤。

具体为:(1)皮肤对水制剂仅微量吸收;(2)对脂溶性物质,如VitA、VitD、VitK等可大量吸收;(3)激素亦迅速吸收;(4)重金属及盐类,如铅、锡、汞、砷等皮肤易吸收;(5)外用药剂型态对吸收亦有影响,如软硬膏易吸收,霜剂次之,粉水剂难于吸收;(6)其他如药物的热力学特性、电离状态、赋形剂、透皮吸收促进剂、药物施用面积、接触时间、施用频率等均对皮肤的吸收率产生影响。

2.3 加强药物透皮吸收的一些方法2.3.1 加入高效渗透促进剂:这是一些能加速药物通过皮肤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的化学物质。

主要包括:(1)有机溶剂:如甲醇、乙醇、尿素、水杨酸等;(2)有机酸、酯、酰胺类:如硬脂酸、油酸、N—环庚基—N癸基乙酰胺等。

药物在硬脂酸、硬脂酸胆盐共存下,透皮效率增加,制成油型软膏可产生全身透皮作用;(3)亚砜类:如二甲基亚砜及其衍生物。

它是应用最早的促透剂之一,穿透作用强,速度快,适用范围广,有助于多种药物透皮。

缺点是有强烈臭味,皮肤刺激大,大面积使用可产生全身副作用,如溶血、视神经毒性等;(4)氮酮类:如月桂氮卓酮、N—十二烷—2—吡咯啉酮等。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进展.doc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进展.doc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进展自1974年美国首先提出透皮给药系统(trawnsdermal drugdelivery system,TDDS)治疗方案并制成东莨菪碱贴片上市以来,透皮给药系统不断完善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透皮给药系统无肝脏的“首过效应”,不被胃肠道消化液破坏,可提供预定的、较长的作用时间,可降低药物毒性和不良反应,可维持稳定而持久的血药浓度,从而提高疗效。

因此,透皮给药系统已成为第3代药物制剂开发和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但是,由于皮肤的屏障作用,以及药物本身的理化性质等原因,很多药物穿透皮肤的通透率很低,经皮到达体内的药物很难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

而透皮吸收促进剂(Penetration enhancers,PE)的应用,为透皮给药系统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近年来,透皮吸收促进剂已成为了增加药物透皮吸收的首选方法,化学的透皮吸收促进剂的应用和作用机制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中药的透皮吸收促进剂以其具有起效快、效果好、副作用小等优点,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因此从中药中寻找透皮吸收促进剂,具有广阔的前景。

笔者根据近年来的文献报道,对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在中药中的分布按中药的分类作一综述。

1解表药1.1薄荷薄荷主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薄荷醇、薄荷酮、异薄荷酮、薄荷脑、薄荷酯类等多种成分。

其中薄荷醇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一类中药PE。

在1990年,FDA以市售非处方药中薄荷醇疗效不确实为理由,宣布取缔在外用非处方药中使用。

但在众多的实验研究中证实,薄荷醇对水杨酸、抗生素、5-氟尿嘧啶、曲安缩松、双氯灭痛等10多种药物都有促渗作用。

王晖等以双氯芬酸钠和吲哚美辛为模型药物,发现薄荷醇对亲水性和亲酯性化合物的透皮吸收均有显著促进作用,尤其对后者的作用更强;且两者均可使贮库效应的时滞明显延长。

许卫铭等通过薄荷醇和氮酮对甲硝唑透皮作用进行比较,发现含2%薄荷醇和2%氮酮均能促进甲硝唑透过皮肤(P<0.01),两者的透过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薄荷醇价格比氮酮低廉,且薄荷醇为纯中药提取物,安全性大,外用还有清凉感,因此它作为外用制剂的促渗剂是很有价值的。

促进透皮吸收的中药材(三)

促进透皮吸收的中药材(三)

·64·置对蛇床子挥发油和氮酮的促透作用进行透皮吸收实验和贮库效应的研究比较。

结果显示:蛇床子挥发油和氮酮单独应用时对甲硝唑经皮渗透均有促进作用,增渗倍数分别为2.48和2.2l;两者合用时促透作用显著增强。

另外还有蛇床子挥发油能促进双氯芬酸钠经皮渗透和促进其他药物经皮吸收的报道。

草果挥发油:云南中医学院中药学院马云淑老师等取草果300g加10倍量水,水蒸气同流5h分离草果挥发油。

用改进的Franz扩散池和小自鼠裸皮进行透皮吸收试验,做草果挥发油对颅痛定的体外经皮渗透影响。

结果显示:草果挥发油使颅痛定的体外透皮速率在数值上有一定增加。

厚朴:厚朴系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干燥干皮、根皮或枝干皮,因含较高的挥发油又称之为油朴或烈朴。

油中主要成分为桉醇a一柠檬烯酸、芳樟醇、榄香醇等物质。

中国药科大卢露老师等按照《药典》2000版一部附录XD挥发油测定中甲法和乙法提取厚朴挥发油,做对苦杏仁苷膜剂的促透作用的试验,与二甲基亚砜、氮酮组相对照。

结果显示:对苦杏仁苷的促透作用,比二甲基亚砜和氮酮组,促透作用显著。

药理试验厚朴提取物对横纹肌具有肌肉松弛作用,这可能是厚朴促透作用的机理。

小茴香:小茴香为伞性科植物茴香的干燥成熟果实、果实含挥发油约3%一5%,主要成分为茴香醚,尚含a一蒎烯、茴香酮、茴香脑、茴香醛、油酸等,小茴香挥发油对5一氟脲嘧啶有促进作用。

杜香萜烯:杜香萜烯是从杜鹃花科植物杜香属狭叶杜香中提取的一种新的天然透皮吸收促进剂。

延边大学药学院朱铉老师采用双室扩散模型,以大白鼠离体皮肤为渗透屏障,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杜香萜烯对安定的体外透皮的促进作用,发现不同浓度的杜香萜烯对安定均有透皮吸收作用,但以其50mL/L杜香萜烯组,促进作用最强,与8mL/L氮酮组比较时没有显著差异。

辣椒:辣椒为茄科植物辣椒的果实,其中所含的辣椒碱对骨关节病的治疗效果已得到肯定,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关节炎,关节痛外,还可治疗肌肉酸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为美国药典24版收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影 响 透 皮 吸 收 的 因 素
体能 够较好 的包裹 亲 水 性及 亲 油 性 药 物 , 加 药物 增
在 局 部 皮 肤 内 的 积 累 并 起 到 持 续 的 释 放 作 用 , 对 相
3 1 生理 因素 皮肤 的渗 透 性 是 影 响 药 物 吸 收 的 . 重要 因素 。皮 肤 的渗透性 存 在个体 差 异 , 物种 属 、 动
疾 病 防治
・17 ・ 4
物质 内/ 移动 的主 要 障 碍 。它 由死亡 的角 化 细 胞 外 组成 , 形态 致 密 , 厚度 约 1 ~1 m( 国柱 , 9 8 。 0 5 韩 1 9 ) 表皮 内无 血管 , 以药 物 透 入 表 皮 层 中不 会 产 生 吸 所 收作用 。真皮 层 厚 度 约 为 3 5mm, 有 毛 细 血 ~ 内

16 ・ 4
疾病 防治
中国畜 牧 兽 医 20 年 第 3 卷 第 4 09 6 期
中药 透 皮 吸 收 研 究 进 展
宋 华 容 , 新 利 , 瑞卿 谷 罗
( 河 子大 学 动 物 科 技 学 院 , 河 子 石 石 82 0 ) 30 0
摘 要 : 皮 给药 系 统 , 经 又称 经 皮 治疗 系 统 , 系指 皮 肤贴 敷 方式 用 细 血 管 吸 收 进 入体 循 环 药 产 生 药效 的 一种 给 药方 式 。作 者 对 经皮 给 药 系统 的 发展 历 史 、 收机 制 、 响 因素 , 吸 影 透皮 吸 收 的作 用途 径 、 促进 方 法 等作 一综 述 。
放性 能影 响很 大 , 药物从 给 药系统 中释 放越容 易 , 则 越有 利 于药物 的经 皮渗 透 。常用 的经皮 给药 剂 型有 乳膏 、 凝胶 、 剂和 透 皮 贴 片 等 , 物从 这 些 剂 型 中 涂 药
释放 往往 有显 著 差 异 。 同一 剂 型 的不 同处 方 组成 ,
2 1 1 皮肤 的结 构 皮 肤是 人 体 防御 外 来病 原 的 . .
第一 道防线 , 也是 排 泄器 官 , 由表皮 、 皮 和皮 下 组 真
织 3 组成 。表皮 最 外层 为 角 质层 , 下 层称 为 活 层 其 性表皮 , 活性 表皮层 由透 明层 、 粒层 、 棘层 、 基层 细胞 组成 。表皮 尤其是 最外层 的角质 层是机体 防止水 分
等) 。药物 经皮给 药 系统 是药 剂 学 中的一 个 新兴 领
域, 被认为是 第 4代 制 剂研 究 的 重点 。经 皮 给药 系
统 研 究 和 开 发 的 迅 速 发 展 , 由 于 经 皮 给 药 具 有 独 是
特 的优 点 : 可延 长半衰期 较短药 物 的治 疗效 果 , ① 具
的脏腑 、 气血 有着 密 切 的关 系 , 敷疗 法 内病 外 治 , 贴
主要用 于驱风 消痞 、 通络止 痛 、 筋健 骨。它结 合经 强
络穴位 刺激 和药物 渗 透 吸收 的 双重 作 用 , 整人 体 调 脏腑功 能 , 到治疗 疾病 的 目的。 达 1 中药 经皮给 药 系统 的发 展历史
代 解剖学证 明 , 在人 类 的 皮肤 中, 质层 结 构致 密 , 角
是 透皮 吸收 的主要障 碍 。药 物通过皮 肤要受 一些理 化 因素 的影 响 , 如药物本 身 的分子大 小 、 熔点 、 水 油/ 分 配系数 和溶 解度 。中药 里黑 膏 药 的制 备 和应 用 , 为 现代 中药膏贴 的应用 开创 了先 河 。在 中医药理论
皮下 组 织 后 易 为 血 管 及 淋 巴 管 所 吸 收 ( 崎 仁 , 濑
1 8 Bou ws r 2 02 9 6; s t a, 0 )。
能影 响经皮 渗透性 能 , 熔点 的药 物 容 易渗 透通 过 低
皮 肤 。一 般 而言 , 脂溶性 药 物 即油/l分配 系数 大的 J  ̄ 药 物较水 溶 性药物 或 亲水性 药物 容易 通过 角质 层屏 障, 如水 杨 酸 、 类 药 物 、 酚 VA、 VD、 K 及 激 素 药 物 V 都 是较 易 吸收 的。但是 脂溶 性太 强 的药物也 难 以透
有能长期 维持稳 定 的给药 速 率 等特 点 , 以保 持 血 可 药水平稳 定 在 有 效 治 疗 浓度 范 围 内 。② 不 经 过 口
服, 避免 了肝脏 的首 过 效应 和 胃肠道 环 境 对药 效 的 干扰 和作 用 ( 胃肠 道 酶 、 如 消化 液 、 H 等 因素 的 影 p 响) 对某 些药物 来 说 , , 透皮 给 药 比 口服 给 药 能更稳 定 地进入 血液 , 高生 物利用 度 。③减少 给药次数 , 提 对 不适宜 口服给 药及不 愿打针 与服 药 的儿 童可方便 地通 过经 皮 给 药 途 径 给 药 。④ 能 提 高用 药 的安 全 性, 降低药 物毒性 和副作 用 。 透皮 吸收治疗 体系理 论属 于近代 新兴 的研究理 论, 而祖 国医学 向来 重 视 内病 外 治 的应 用 。根 据祖 国医学 的整体 观念 , 外科 病虽生 于外部 , 但与人 内在
s se T ) 系 指 皮 肤 贴 敷 方 式 用 药 , 物 以 一 定 ytm, TS , 药
中药外 治 , 中国古代 的许多 书籍 中均有记载 。 在
最早 追溯 到马王堆 出 土 的《 十二 病方 》 治 ( ) 五 即“ 研
蓝荑 , 瓤 辨 , 以 彘 膏 弁 ( ) 之 ” ( 泰 康 , 苦 并 调 傅 黄
18 ) 9 6 。中国第一部 医 书《 黄帝 内 经 ・ 问 》 素 中即有 膏剂 的制作 和临 床运 用 的论 述 。发 展到 明 代 的《 本
的速率通过 皮肤经 毛细血 管吸 收进入体 循环 产生药 效 的 一 种 给 药 方 式 。 在 欧 美 国 家 习 称 为 贴 剂 ( ac ) 在 国 内 多定 名 为 贴 片 ( 迎 辉 等 , 9 9 。 p th , 张 1 9 ) T DS包括 应用 于 皮肤 上 产 生 吸 收 作用 的各 种 剂 型 ( 软膏 、 膏 、 剂 、 如 硬 搽 微乳 剂 、 剂 、 霜 涂膜 剂 、 巴布剂
药物 可在 酶 的作 用下 发生 氧化 、 水解 、 合和还 原 等 结 过程 , 但是皮 肤 内代 谢酶 的含 量很低 , 要存在 于 活 主 性 表皮 , 流量仅 是 肝脏 的 7 , 皮肤 药 用 面 积一 血 且
管 、 脂腺 、 皮 神经 及 淋 巴管 , 下 脂 肪组 织 内有 血 管 皮 及 汗腺 。皮脂腺 大 多与 毛发并 存 , 口于毛囊 上 部 , 开
收 稿 日期 : 0 80 — 0 2 0 — 91
的指导下 , 以利 用 经络 传 导 和穴 位刺 激 配 合药 液 可
来 取得疗效 。另外 , 根据 中药 的性 、 、 味 归经 的特点 ,
选择 适 当的 中药透 皮给药 , 也可取 得 良好 的疗效 。
2 1 皮 肤 透 入 .
的 主 要 阻 力 来 自角 质 层 , 物 透 过 角 质 层 又 有 两 种 可 药
能的途径 : ①穿 过 角质层 细 胞扩 散 ; ②通 过 角质 层 细
胞 间 的 脂 质 扩 散 。一 般 来 说 , 于 极 性 分 子 主 要 的 途 对
径 是穿过角质 层 细胞 ; 于 脂溶 性 药物 , 过富 有 类 对 通 脂 的细胞 间途径 则起着显著 的作用 ( 梁文权 ,00 。 20 )
蒸 散及 外来 物质侵 入 的 天然 屏 障 , 同时 也 成 为限 制
作 者 简 介 : 华 容 ( 9 2 )女 , 川 人 , 士 , 究 方 向 : 宋 18一 , 四 硕 研 中草 药
的 开 发 与 应用 。 通 信 作者 : 新 利 。 谷
中 国畜 牧兽 医 2 0 0 9年 第 3 卷 第 4期 6
减少 全身 吸 附 以避 免 毒 副 作用 (i Yo Ja u等 , 0 4 。 — 20)
2 2 黏 膜 吸收 .
透皮 吸收 也 可从 口、 、 眼 鼻及 前 、 后
二阴 给 药 , 黏 膜 吸 收 , 方 法 包 括 滴 鼻 、 眼 、 从 其 点 含 漱 、 雾 、 肛 等 。就 呼吸 系 统来 说 , 药 部 位 多集 喷 塞 用
药物 的透 皮速 率亦 可 能有 很 大 不 同 。一般 来 说 , 基
3 2 药物 的理 化性 质 对 于经 皮 给 药 系 统 药 物来 . 说, 一般 以剂 量小 、 理作用 强较 为理 想 。角质 层 的 药 结 构 限制 了大分 子 药 物渗 透 的可 能 性 , 子 质量 大 分
于 6 0的 物 质 不 能 自由 进 出 角 质 层 。 药 物 的 熔 点 也 0
质对 药物 的亲 和力 不 应 太 大 , 则将 使 药 物 难 以转 否 移到皮 肤 中 , 响 药 物 的 吸 收 。利用 脂 质 体 作 为经 影 皮 给药制 剂 的载体 可能起 到某 些特 殊 的效果 。脂质
中在鼻 部 、 口腔 、 门等 。黏 膜部 位 毛细血 管 和淋 巴 肛
管 丰 富 , 收 快 , 物 可 直 接 通 过 黏 膜 吸 收 进 入 体 循 吸 药 环 , 量 即 可 达 到 满 意 的 血 药 浓 度 , 高 机 体 免 疫 少 提 功能。
着指 导作用 。 中药穴 位敷贴 法往往使 用小 剂量 的药
物就 可以达 到 口服较 大剂量 药物的疗 效 。 2 中药外治 透皮吸收 机制
清代 医家徐灵胎 曾说 :用膏贴之 , “ 闭塞其 气 , 使 药性从 毛孔而入 其 腠 理 , 通经 贯 络 , 或提 而 出之 , 或
攻 而散 之 , 较之 服 药尤 为 有 力 , 至 妙 之法 也 ” 此 。现
草纲 目》 记载 了用外 贴膏药治 疗痈疽 、 风湿之 症 。在 清代 , 外用膏 药 已经 成为 民间普遍用 药 。《 救广生 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