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主要特征及其现实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主要特征及其现实价值

[摘要]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主要呈现出如下特征:一是劳资关系的历史性和暂时性,二是劳资关系在交换领域形式上的平等性和实质上的不平等性,三是劳资关系在生产领域的对立统一性。上述特征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私营经济劳资关系及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是承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私营经济劳资关系存在的必然性,二是正视劳资关系双方地位和权利的不平等性,三是全面了解和归纳劳资矛盾和冲突的各种表现,四是承认劳资关系和谐发展的可能并寻求劳资关系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劳资关系;现实价值;对立统一性

[中图分类号]F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5-2674(2009)12-0006-05

要解决劳资矛盾和冲突、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必须以正确的劳资关系理论为基础和指导。当代劳资关系理论,主要有几大流派:古典学派认为市场是决定就业状况、工资和福利水平的重要因素,应该减少政府干预;新制度学派十分重视工会和集体谈判在维护工人基本权利方面的重要作用;管理主义学派强调企业管理者要特别重视和理解员工的需求,

提高员工的满意度;自由改革主义学派十分关注如何减少或消灭工人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强调必须加大政府的干预力度;新马克思学派更加关注劳资双方的冲突以及对冲突过程的控制。上述劳资关系理论对于指导劳资关系调整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美国劳资关系模式奉行的是新古典学派劳资关系理论,德国劳资关系模式奉行的是新制度学派劳资关系理论,日本劳资关系模式奉行的是管理主义学派劳资关系理论。笔者不反对上述理论对于调整劳资关系的重要意义,但笔者认为解决中国私营经济劳资关系问题,还必须以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作为指导。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主要体现在《资本论》中,本文主要从《资本论》第一卷出发,探讨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基本特征及其现实价值。

一、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主要特征

1,劳资关系的历史性和暂时性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劳资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历史范畴,它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展过程一致,先后经历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①劳资关系的形成:价值规律的分化作用和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和雇佣劳动形成并且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之外处

于分离状态,是劳资关系形成的前提条件,而这种分离状态是价值规律和资本原始积累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价值规律的分化作用使劳资关系的形成成为可能。马克思指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中,由于竞争优胜劣汰的作用,商品生产者会走向两极:生产条件较好的商品生产者有可能转化为资本家;而生产条件较差的商品生产者则有可能转化为雇佣工人。另一方面,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了劳资关系的形成。第一,原始积累加速了劳资分离。“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第二,原始积累加速了雇佣劳动的形成。“使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的历史运动,一方面表现为生产者从农奴地位和行会束缚下解放出来……但是另一方面,新被解放的人只有在他们被剥夺了一切生产资料和旧封建制度给予他们的一切生存保障之后,才能成为他们自身的出卖者。”第三,原始积累加速了货币积聚。“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地出让国有土地,盗窃公有地,用剥夺方法、用残暴的恐怖手段把封建财产和克兰财产转化为现代私有财产――这就是原始积累的各种田园诗式的方法。”第四,原始积累借助于国家的力量稳固了劳资关系。“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延长工作日并使工人本身处于正常程度的从属状态,就需要并运用国家权力。这是所谓原始积累的一个重要因素。”

②劳资关系的发展:劳动形式上隶属于资本发展为实际

上隶属于资本。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二重性时指出,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明显特点是劳动隶属于资本。这一特征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任何阶段都存在,只是在不同的物质技术条件下,这种隶属关系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在论述“协作”、“分工和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和大工业”三章时,马克思分析了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关系由形式上隶属发展为实

际上隶属。“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前提;这种生产方式连同它的方法、手段和条件本身,最初是在劳动在形式上从属于资本的基础上自发地产生和

发展的。劳动对资本的这种形式上的从属,又让位于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上的从属。”劳动对资本由形式上隶属向实际上隶属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了劳动对资本的依赖和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简单协作大体上没有改变个人的劳动方式,而工场手工业却使它彻底地发生了革命,从根本上侵袭了个人的劳动力。工场手工业把工人变成畸形物,它压抑工人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生产才能,人为地培植工人片面的技巧。”

③劳资关系的灭亡: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和劳资矛盾的激化。资本主义和劳资关系的发展,一方面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但另一方面也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劳资矛盾,为资本主义和劳资关系的灭亡创造了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马克思在分析原始积累时指出:“一旦资本主义生产站稳脚跟,劳动的进一步社会化,

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进一步转化为社会使用的即公共的生产资料,从而对私有者的进一步剥夺,就会采取新的形式。……随着那些掠夺和垄断这一转化过程的全部利益的资本巨头不断减少,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而日益壮大的、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制所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

2,劳资关系在交换领域形式上的平等性和实质上的不平等性

按照上面的分析,资本和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之外是处于分离状态的,两者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生产力,这需要借助于市场交换、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而实现。因此,从形式上看,最初站在市场上的资本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马克思也强调了这一特征。“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根据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来加以说明,因此等价物的交换应该是起点。”“劳动力的买和卖是在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的界限以内进行的,这个领域确实是天赋人权的真正伊甸园。那里占统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

但是,劳动力所有者和资本所有者在交换领域里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