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的区别及意义

合集下载

为什么要城镇化和什么是城镇化?

为什么要城镇化和什么是城镇化?

为什么要城镇化和什么是城镇化?为什么要城镇化?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农村地区逐渐转变为城市。

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意义。

城镇化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社会结构和调整经济结构等多方面的效益。

第一章经济发展的推动因素城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推动。

城市集聚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和资本,形成了经济规模效应,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术创新能力。

城市还具有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便于产业发展和市场扩大。

城镇化可以促进农村产业转向工业化和服务业化,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

第二章生活水平的提升城镇化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水平,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

城市的经济活动更为多样化,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城市的生活条件更为便利,有更好的教育、医疗和文化设施,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和发展机会,提高了人民的素质和能力。

第三章社会结构的改善城镇化可以改善社会结构,调整人口分布和城乡差距,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

城镇化使得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减少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缓解了农村社会矛盾。

城市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服务,提供了更好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增加了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什么是城镇化?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中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和城市化的过程。

城镇化包括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两个方面。

人口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城市人口的增长。

土地城市化是指农村土地的转变为城市用地。

城镇化的过程涉及到多个阶段。

首先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初级阶段,此时城市人口占比较低。

接着是工业化阶段,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长。

最后是后工业化阶段,城市化程度继续提高,城市人口占比明显增加。

城镇化需要建立完善的城市体系和城市基础设施,包括住房、交通、供水排水、电力、通讯等。

同时,城镇化还需要建立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

城镇化与城市化区别

城镇化与城市化区别

城镇化与城市化区别城镇化和城市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尽管它们经常被混淆使用。

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和其他形式的城市社会过渡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变化。

而城市化则更加专注于城市这个具体的概念,包括城市所涵盖的地区和其对当地居民的影响。

城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涵盖了城市和小城镇两个维度。

城镇化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为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广泛的服务。

城镇化还带来了更好的教育、医疗和文化设施等公共服务,并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机会进入非农部门的就业机会。

城市化则是更加集中于城市的概念,涵盖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问题,包括城市规划、土地使用、交通、污染和住房等问题。

城市化的目标是创建一个更为宜居、便利和可持续的城市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居民可以享受更多的文化和娱乐活动、更好的公共交通和更好的医疗和教育服务。

两个概念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城镇化强调了经济变革和社会变革,以及对人口流动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

而城市化则更关心城市建设和发展,包括城市规划、景观设计、设施建设、社区服务等方面,以促进城市的正常运营和发展。

而从历史来看,城镇化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中更具重要性,因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农村贫困和资源不足,导致大量劳动力亟待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机会。

而城市化则在发达国家和高度城市化地区更加重要,这些地区需要应对全球化和城市化增长的挑战,包括人口增加、住房短缺、交通拥堵、环境破坏以及社区健康和公共安全等问题。

总的来说,城镇化和城市化都是经济和社会变革的一部分,但是两者有着不同的目标和重点。

在解决国家的城市化问题时,需要综合考虑两个概念,以确保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满足人们对更高质量生活的需求。

地理城镇乡村知识点总结

地理城镇乡村知识点总结

地理城镇乡村知识点总结一、城镇乡村的概念1.城镇的定义城镇是指居民点人口较多、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

一般是指建有城市规模结构的居民点,是集中居住、工作、服务和文化娱乐的地方。

2.乡村的定义乡村是指纯农业区、农村。

是指居民点居民相对分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

3.城乡之间的关系城乡之间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

城市是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心,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文化生活,吸引了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而乡村则为城市提供粮食、蔬菜、畜产品等农产品,保障了城市的粮食安全。

4.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增加,农村人口减少,城市建设规模扩大。

二、城镇乡村的特点和区别1.城镇的特点(1)人口密集:城镇人口密集,居住、工作、娱乐场所集中。

(2)经济繁荣:城镇集中了各种工商业企业,服务行业发达,经济较为繁荣。

(3)文化生活多样:城镇有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艺术团体、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较为齐全。

2.乡村的特点(1)人口相对分散:乡村人口相对城镇较为分散,村落密布在农田和山林之间。

(2)以农业为主:农村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农业是其主要经济支柱。

(3)文化生活相对单一:乡村的文化娱乐设施相对较少,文化娱乐活动相对单一。

三、城镇乡村的发展现状和问题1.城镇的发展现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建设越来越完善,城市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迅猛。

城镇的问题(1)资源环境压力大:城市的用地和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

(2)交通拥堵问题:城市化进程中,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城市道路承载能力不足。

(3)社会问题突出:城市人口增加,社会矛盾增多,治安问题日益严重。

2.乡村的发展现状农村的规模逐渐减小,很多乡村变得人烟稀少,社会经济发展滞后。

农村的问题(1)土地资源浪费: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率低,土地浪费现象严重。

(2)农业生产水平低:农民收入低下,缺乏技术和资金支持,农业生产水平低。

概念辨析:城市化、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概念辨析:城市化、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概念辨析:城市化、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从内涵上讲,城市化至少有两层内涵。

一是人口从乡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以库茨涅兹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就是从这个角度来定义城市化的。

这个概念已广泛地为人们所熟知,但它仍是一种浅层次的定义,因为它没有涉及在人口结构分布变化背后所隐藏的经济结构变化的本质。

二是克拉克将城市化定义为第一产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人口转换的过程。

这种定义法可以弥补第一种定义所存在的缺陷。

将这两层内涵结合起来,城市化就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换的过程。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会带来其他一些伴生现象,如城市生活方式及城市文明向乡村渗透。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前二者才是问题的根本。

而城镇化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概念,它发端于城市化,但又不同于城市化,即便是今天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概念,与城市化之间仍存在重大区别。

城镇化与城市化本质相同但形式有别城市化的英文单词是Urbanization,而英语的Urban既包括城市(city)也包括城镇(town),所以城市化既可以是通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在城市发展第二、三产业来吸纳农业人口的过程,也可以表现为人口从农村向城镇集中,在城镇发展第二、三产业并吸纳农业人口的过程。

它们都属于城市化范畴,本质都强调经济社会的活动中心从农村转出。

只不过前者强调转向城市,后者强调转向城镇,在地理上的侧重点不同。

在西方国家,由于多重因素的作用,特别是城市化发轫之前,工业化所积累的雄厚经济基础以及国土资源的稀缺,它们一般都秉承了city型的城市化路径,强调人口向大城市转移、非农产业向大城市集聚,缔造了纽约、伦敦等大都市的快速繁荣。

这就是今天人们所熟悉的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化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小城镇被置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只是在城市化的后期才被重新重视起来。

中国则正好相反,在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化刚发轫的时候,百业待兴,没有能力去搞大城市的发展,就只能尝试小城镇的发展。

“乡村城市化”和“城市乡村化”

“乡村城市化”和“城市乡村化”

“乡村城市化”和“城市乡村化”乡村城市化和城市乡村化是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议题,两者虽然看似相似,但实际上涵义和影响却有所不同。

本文将就乡村城市化和城市乡村化这两个概念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意义和影响。

一、乡村城市化1.1 乡村城市化是指农村地区向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农村经济结构逐渐转变为城市经济结构。

1.2 乡村城市化可以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活水平。

1.3 乡村城市化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农村人口外流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农村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等。

二、城市乡村化2.1 城市乡村化是指城市地区向乡村化发展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向乡村迁移,城市经济结构逐渐转变为乡村经济结构。

2.2 城市乡村化可以促进城市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缓解城市人口过密等问题。

2.3 城市乡村化也会带来一些挑战,如城市人口向乡村迁移可能导致乡村资源过度开发,乡村社会结构不稳定等。

三、乡村城市化与城市乡村化的联系3.1 乡村城市化和城市乡村化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着城乡发展的平衡。

3.2 乡村城市化和城市乡村化的发展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城乡发展的协调与平衡。

3.3 乡村城市化和城市乡村化的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四、乡村城市化与城市乡村化的前景4.1 乡村城市化和城市乡村化是未来城乡发展的必然趋势,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4.2 乡村城市化和城市乡村化的发展将为城乡居民带来更好的生活品质和发展机会。

4.3 乡村城市化和城市乡村化的成功实施将为中国乡村振兴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五、结论5.1 乡村城市化和城市乡村化是城乡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个人共同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5.2 乡村城市化和城市乡村化的成功实施将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5.3 乡村城市化和城市乡村化的发展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以实现城乡发展的协调与平衡。

农村城镇化的意义(2023最新版)

农村城镇化的意义(2023最新版)

农村城镇化的意义农村城镇化的意义⒈引言农村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旨在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城镇化成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探讨农村城镇化的意义。

⒉经济意义⑴促进农业发展:农村城镇化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民离开农田从事非农产业,减少农地压力,同时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⑵推动产业升级:农村城镇化可以促进城乡经济的融合,加速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型,推动农村经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农村工业、服务业转型升级。

⑶扩大消费市场:农村城镇化可以拉动内需,扩大消费市场,促进农村地区商品和服务的销售,推动农村消费升级。

⑷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农村城镇化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减少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⒊社会意义⑴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农村城镇化可以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如供水、供电、交通等。

⑵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品质:农村城镇化可以促进教育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文化活动,提升农民的素质和生活品质。

⑶加强社会保障和公共安全:农村城镇化可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安全,提升农村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⒋环境意义⑴促进农村环境改善:农村城镇化可以推动农村环境的改善,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减少农村污染和资源浪费。

⑵优化资源配置和节约能源:农村城镇化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

⑶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农村城镇化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农田、水源地和生物多样性,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⒈农村城镇化: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以及在城镇中提供适宜农民居住和发展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⒉传统农业:以传统农作物种植、养殖为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城镇化定义及内涵

城镇化定义及内涵

城镇化定义及内涵城镇化定义及内涵一、引言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与农村地区自然增长引起的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城镇化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城镇化的定义及其内涵。

二、城镇化的定义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长期及大规模流向城市,同时伴随着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化。

它是一个以城市化过程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性概念。

三、城镇化的内涵1:人口城镇化人口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和增长,包括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就业的转移以及农村非农职业人口的增加。

2: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是指城市人口和城市面积的增长,以及城市与乡村之间社会经济差异的拉大,城市与乡村空间的融合。

3:城市功能的集中城镇化还包括城市功能的集中,即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的中心,吸引着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需求。

4: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城镇化还涉及到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即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现代化产业结构转变,从人力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

5:城市社会文化的发展城镇化还包括城市社会文化的发展,即城市文化的繁荣与多元化,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

四、附件本文档附有以下附件供参考:1:城镇化统计数据图表2:城镇化政策文件摘录3:相关研究文章和报告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城市规划法:是指中国国家立法机构制定的城市规划领域的法律,旨在推动城市发展、规范土地利用和建设行为。

2: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是指中国国家立法机构制定的房地产行业法律,旨在规范城市房地产开发、销售和使用等环节。

3:城市用地管理法:是指中国国家立法机构制定的土地管理法律,旨在规范城市土地的使用、流转和管理等行为。

六、结论综上所述,城镇化是指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并伴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空间结构的变化。

城镇化涵盖了人口城镇化、城市化进程、城市功能集中、城市经济转型、城市社会文化发展等方面。

通过城镇化,可以推动经济发展、提升生活水平、改善城市环境等。

城市化与城镇化的区别

城市化与城镇化的区别

城镇化与城市化的区别“城市化”容易被与城市有关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科研部门所接受,并可较好地体现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

“城镇化”便于与城镇人口增长和城镇体系发展直接相联系,且有助于防止忽视发展小城镇的倾向。

因此我们在理解这两个概念的时候,不能把“城市化”片面理解为主要发展现有大中城市,也不能把“城镇化”片面理解为重点发展小城镇,这都是对“城市化”或“城镇化”本意的扭曲。

狭义上来理解,“城镇化”与“城市化”是有区别的。

“城镇化”着重强调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以致城镇人口增加、城镇数量增多、城镇用地规模扩大、城镇初级产业相对发达、城镇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城镇景观逐步推进的过程;“城市化”则指与大中城市有关的规划、建设、管理等进一步优化的过程;“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往往出现逆城市化。

城市化一般指发展成地级市规模和经济程度城镇化一般指发展成县级市规模和经济程度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证明,“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

没有过去的城镇化,就没有今天的经济成就。

我们比一些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快,直接原因是我们的城镇化步伐快。

因此,对于有人提出的“能否不去大力推进城镇化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问题,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的区别城市化与城镇化有所区别,分别代表城市化的两个不同阶段:农村城镇化和城镇城市化(城镇自身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以城镇化替代城市化,实际上是把城市化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混为一体。

农村城镇化作为整个城市化过程的重要侧面,是城市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实现农村人口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职业转换过程,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主要为农村小城镇)迁移的空间聚集过程,表现在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整体科技文化素质的增强。

从实践角度看,农村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两者的相同点是指人口从分散到集中,农村人口到城镇人口,农村地域到城镇地域,农业活动到非农业活动,农村价值观念到城镇价值观念,农村生活方式到城镇生活方式的多层面、宽领域、纵深化的综合转换过程。

城镇化定义及内涵

城镇化定义及内涵

城镇化定义及内涵城镇化定义及内涵1. 引言城镇化是指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也涵盖了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经济的腾飞等。

2. 城镇化的定义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由农业劳动力纳入城市劳动力,从而实现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变。

其具体表现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增加,城市用地面积的扩大,城市建设和市政设施的发展等。

3. 城镇化的内涵城镇化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人口城镇化人口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

在人口城镇化的背景下,城市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

人口城镇化带来了人口结构的变化,农民工问题、户籍制度问题等也逐渐浮现。

3.2 建设城镇化建设城镇化是指城市建设和规划的发展。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建设需求也不断增强。

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网络建设、住房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都是城镇化中重要的方面。

3.3 经济城镇化经济城镇化是指城市经济的发展和转型。

城市可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城镇化。

城市经济的发展会带动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建设的进一步提升,形成良性循环。

3.4 社会城镇化社会城镇化是指城市社会结构的变迁。

城镇化会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动,包括就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等的变化。

城市化也需要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医疗、教育、社保等公共服务的供给。

4. 城镇化的意义城镇化的推进具有重要的意义:4.1 经济发展城镇化可以带动经济发展,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就业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城市化还可以推动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区域协调发展。

4.2 社会进步城镇化促使社会结构的变迁,改善了人民生活条件,提升了社会整体素质。

城市化还促进了社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加强了社会关系的密切程度。

4.3 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化使农民脱离农田,减少了对农村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城镇化还可以推进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5. 结论城镇化是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

城镇化定义及内涵

城镇化定义及内涵

城镇化定义及内涵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迁移到城市地区的过程,是一种社会转型的表现。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民逐渐离开农村的土地和生活方式,转而依靠工厂、工作机会和城市社会基础设施来实现生计和发展。

城镇化不仅仅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还包括城市社会结构和经济活动的变化。

城镇化的内涵城镇化包含着许多方面的内涵,其中最重要的几个方面如下:1. 人口迁移: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

这种迁移导致了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农村人口的减少,也意味着人们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人口迁移也带来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

2. 城市化进程:城镇化是城市化的过程,它包括了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城镇化使得城市成为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社会交往的中心。

城市不再只是一个居住和工作的地方,而是集中了各种资源和机会的地方。

3. 城市建设:城镇化推动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城市人口的增长和经济活动的增加需要更多的住房、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城市建设是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城镇化进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4. 经济发展:城镇化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中心,集聚了大量的产业和就业机会,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选择。

城镇化可以推动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5. 社会变迁:城镇化不仅仅是人口在地理上的迁移,更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变迁。

城镇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也带来了社会问题和挑战。

城镇化需要处理好农民工问题、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以确保城镇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城镇化不仅仅是人口的迁移,还包括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整个社会转型的过程。

城镇化的推进需要考虑到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城市化的定义_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的定义_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的定义_城市化的概念城镇化(:Urbanization),又称城市化、都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 其实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城市化的定义,欢迎大家前来阅读!城市化的定义定义1: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所属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城市地理学(二级学科) 定义2: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所属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城市生态学、生态工程学和产业生态学(二级学科)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城市化含义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但是中国城市化的滞后给中国的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

从分析城市化的涵义着手,在对城市化的三种基本形式进行说明的基础上,讨论了中国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以及影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几个问题。

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人口学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他们所说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中国的人口中大头是农民,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在36%左右,因此加快我国人口城市化的步伐对于促进农村剩余力的转移、实现农村经济的增长有着很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国城镇化进程

中国城镇化进程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国城镇化进程一、引言城镇化是指将人口、生产要素、产业结构等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过程。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对于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中国城镇化进程进行详细分析。

二、城镇化的概念与意义1.城镇化的定义: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城市功能与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

2.城镇化的意义: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推动社会进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等。

三、中国城镇化的历史演变1.第一阶段(1949-1978年):国家在城乡间实行计划经济,城市化水平较低。

2.第二阶段(1978-1993年):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民工开始涌入城市。

3.第三阶段(1994-2010年):城市化发展更加迅速,中小城市快速崛起,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

4.第四阶段(2011年至今):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市化率持续提高,城市发展更加宜居。

四、中国城镇化的现状与问题1.城镇化率的提高:城市人口比重逐年增加,城镇化率持续提高。

2.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逐步完善,城市生活质量提高。

3.农民工问题:农民工社会保障、城市居住条件等问题亟待解决。

4.城市化影响的环境问题:城市化过程中环境破坏加剧、资源消耗等问题亟待解决。

五、推动中国城镇化的策略与措施1.完善城市规划与管理:加强城市规划,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2.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3.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

4.改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其权益保障水平。

5.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六、本文档涉及附件本文档附件包括:城镇化进程数据统计表、城市规划地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案等。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城镇化: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城市功能与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

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及其使用的前因后果

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及其使用的前因后果

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及其使用的前因后果田明(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城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Urbanization,最早源于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A.Serda的著作《城镇化基本理论》,这一概念被用来大致描述乡村向城市演变的过程。

至20世纪,这一名词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多数学者所接受。

1970年代后期,中国学术界引入Urbanization一词,并广泛流传。

但在国内还有一个词与其对应——城市化。

虽然两个词的英文译法都是urbanization,其含义也本应一致,但在实际应用中城市化与城镇化的涵义逐渐出现了分化,由此形成的混乱,对目前正在推进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形成了诸多负面的影响。

一、城镇化研究发端及概念分歧目前无法查清楚“城镇化”或“城市化”这两个词在中国何时出现的。

但是,城镇化所涉及内容引起的重视由来已久。

解放前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就指出“农民——这是中国工人的前身, 将来还要有几千万农民进入城市、进入工厂,如果中国需要建设强大的民族工业,建设很多的近代的大城市, 就要有一个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 尤其是1958年左右,“城市化”一词在公开出版物上多次出现。

但是,当时中国考虑的核心问题是工业化,即使从1949年到1957年三千多万农民进城,也是因为国家有计划大规模工业建设需要增加劳动力。

决策层思想上还没有完整的城镇化概念,理论界也还没有提出这个问题。

不过,这不代表城镇化或城市化一词还没有出现,也不能否定有很多人对城镇化这一过程有一定的认识。

这种认识往往与马克思主义关于城乡关系发展的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城乡差别以及城乡融合的四阶段理论一脉相承。

马克思指出消灭“城乡差别”的途径是“把农业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之间的差别逐步消灭”。

基于这样的经典论述,当时乡村“城镇化”是通过在农村发展工业进行工农结合的方式来推动,通过乡村工业化消灭城乡差别,工业化居于主导地位。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背知识(必修二)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背知识(必修二)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2)其他因素:政策、文化、环境等。

地租水平市中心处地租最高,沿交通线向外地租逐渐下降,在道路交会处又有所上升,形成地租次高峰中心,随后向外又继续下降。

(2)其他因素四、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1.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方法在合理布置功能区时要考虑很多因素,在合理协调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之间的关系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如下图)。

(1)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有便利的交通。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2)空间差异(2)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图表特征】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通过对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描述,展示城市发展形成过程的图示,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

从城市化表现的三个方面看,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有以下几种类型。

图1 江苏省和贵州省三个年份城市化水平统计图图2 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图3 1970~2008年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曲线示意图【判读方法】1.读图名,明确图像内容如图1为江苏省和贵州省三个年份城市化水平统计图。

2.读纵、横坐标,明确图像含义如图1纵坐标为城市化水平,横坐标为江苏、贵州两省,其图像含义为两省的城市化水平比较。

图2纵坐标分别代表就业比重和城镇人口比重,横坐标代表年份,其图像含义为安徽省不同年份的就业比重和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3.读图例,明确各图例的含义4.读数值,判断城市化水平高低和城市化发展阶段从柱状图、折线图中的数值判断城市化水平高低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一般小于30%,中期阶段介于30%~70%之间,后期阶段一般大于70%。

如图1的城市人口比重,2010年江苏省为60%左右,贵州省为35%左右,大致为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

5.读变化幅度,判断城市化速度快慢根据柱状图变幅大小判断城市化速度快慢。

如图1中江苏省1990~2000年城市化速度快于2000~2010年。

城镇化定义及内涵

城镇化定义及内涵

城镇化定义及内涵城镇化定义及内涵1.城镇化的概念与背景1.1 城镇化的定义1.2 城镇化的历史背景1.3 城镇化的国内外发展情况2.城镇化的目标和意义2.1 城镇化的宏观目标2.2 城镇化的微观影响2.3 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3.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3.1 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3.2 城市化进程中的住房问题3.3 城市化进程中的就业问题3.4 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问题3.5 城市化进程中的基础设施问题3.6 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4.城镇化的发展策略与路径4.1 提高城镇化质量的策略4.2 推动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路径4.3 改善农民市民化的策略4.4 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策略4.5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策略4.6 优化城镇化人口结构的策略5.城镇化中的法律法规5.1 城镇化相关法律法规概述5.2 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管理相关法律法规5.3 城镇化过程中的住房保障相关法律法规5.4 城镇化过程中的城市规划相关法律法规5.5 城镇化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法律法规 5.6 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附件:1.相关统计数据图表2.城镇化政策文件摘要3.城市规划示意图法律名词及注释:1.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包括人口迁移、城市发展和农村转型等方面。

2.城市规划:是指通过制定城市空间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等,以引导和调控城市发展的活动。

3.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和生活所必需的公用设施,包括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道路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4.环境保护:是指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预防环境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行动和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现代化建设 新农村建设 城镇化 城市化
让我们把视野放得大一点,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而我们国家要在这个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现代化建设,而对于一个农业人口仍占全国总人口数75%以上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农村现代化建设又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农村的现代化实际上就是要进行城市化。这样,一系列的“工程”就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因此需要我们首先从理论上做一个梳理,而其中最关键的是城镇化和城市化的区别问题,正如前文所言,对于这个区别应该放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这样一个背景下来进行区分,而具体到我国就是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样一个背景下来比较。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实质上是想引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我们的农村建设之所以叫新农村建设,就因为其“新”在其建设过程中处在和利用全球化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中;同时在其建设过程中和目标中的价值取向上对现代化中强调的“现代性”的体现。
因此,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是与全球化和现代化紧密相关的。而全球化的浪潮中,不进则退,现代化的直接要求就是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城市化的建设。
城市化战略是指通过现有城市规模的扩张、功能的完善,以及大量新建城市的兴起,充分发挥聚集效应,规模收益以及扩散效应,吸引大量农民脱离农业,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实现农民向市场主体——居民转变,促进城市化进程,带动整个国家现代化的发展。
(二)具体区别
具体而言,城镇化战略与城市化战略的区别体现在:
2、目标不同。城镇化战略与城市化战略的最终目标虽然都是提高城市化水平,但在具体目标方面存在差异。城镇化战略是在不引起人员大规模流动的前提下,通过在当地兴办乡镇企业使农民“离土不离乡”,逐步向当地城镇集中,从而提高城市化水平。简言之,城镇化战略的目标是,就地消化农民,使农民顺应城市。城市化战略则是通过城市数量、规模的扩张和功能的完善,吸引农民大规模进城,使农民彻底转变为市场主体,成为城市文明的推动者和重要组成部分,促进现代化进程。简言之,城市化战略的目标是,城市接纳农民,实现农民的现代化和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五、城镇化战略与城市化战略的区别
(一)总说
城镇化战略是指通过兴办乡镇企业带动小城镇的发展,进而带动乡村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进程。其逻辑是:乡镇企业在当地的兴起带来了乡村工业化,出于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的追求,乡镇企业逐步向消费者聚集的地带集中,促进小城镇发展;城镇的集聚功能和规模效益吸引大量非农产业向城镇集中,城镇工业兴起,推动工业化;受非农产业高工资率的吸引,大量农民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增加,城镇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提高。
1、基础不同。城镇化战略实施的基础是:地域广阔,山区多,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经济发展水平低,国家财力有限;农村人口比重过大,分布分散;工业化没有起步或刚刚起步,工业与农业之间没有形成良性循环;城乡分割,城乡差别巨大,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力不足。城市化战略实施的基础是:交通运输、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业化已经起步,并进入中期阶段;三个产业结构中,工业比重最高,第三产业比重其次,农业比重最低;城市作为经济发展中心、市场中心、信息中心、人员集聚中心的功能已经逐步显现出来,城市作为发展极的功能得到发挥。
三、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
城市化和城镇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在城市化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两种战略思路:一是城镇化战略,一是城市化战略。两种战略的区别在于基础不同、目标不同、实施路径与内部机制不同、实施的效果不同。选择何种城市化战略必须与国情相结合。城市化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现代化,实现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全球化是现代化的发展的空间地域扩张,是一个地理内涵大于历史内涵的学术概念。全球化就其本质来说,其在人类历史上所要进行的这场这变革可以说是在现代化发端之日起就注定了的,现代化的发展必然带来全球化的出现,经济上的工业化迟早要把世界卷到一起。从制度角度,英国学者吉登斯把全球化看作是现代性的各项制度向全球的扩展,全球化不过是现代性从社会向世界的扩展。它是全球范围的现代性,因为“现代性从骨子里都在进行着全球化。”
从实践角度看,农村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两者的相同点是指人口从分散到集中,农村人口到城镇人口,农村地域到城镇地域,农业活动到非农业活动,农村价值观念到城镇价值观念,农村生活方式到城镇生活方式的多层面、宽领域、纵深化的综合转换过程。虽然这两个概念都是指农民的职业转换和居住地的空间转移过程,是农村产业结构变动与重组、农村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的过程,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农村城市化”的侧重点主要是以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转移的“城化”过程,即以现有城市吸纳农村人口,农村人口向现有大中城市的转移积聚、现有城市不断扩大的过程,而“农村城镇化”则主要是指农村人口区域内的小城镇转移和积聚的“镇化”过程。
2.城市化的主要内容:
①城镇人口增加,农村人口相对减少。城镇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
②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形态和分布发生变化。由各自独立的状况变为紧密联系的城镇系统。
③城市经济关系和生活方式的普及和扩大。即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日益接近于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由于城镇人口的增加是城市化的最显著的特征,因而城镇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提高是衡量城市化程度的基本指标。
(二)关于城市化
1.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一词源于英文urbanization,其词头urban意为都市的、市镇的;其词尾ization由iz(e)+ation组成,表示行为的过程,意为“......化”。城市化一词的出现,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然而由于城市化研究的多学科性和城市化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对城市化内涵的界定,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农村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的区别及意义
本文出自: 都市世界网 作者: songjuwei 点击率: 139
摘要:城镇化与城市化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入,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如何进行城镇化和城市化建设,以及如何处理之间的关系,及进一步的研究这个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等?都首先要对其进行概念的界定,只有在搞清了什么是城镇化什么是城镇化之后才有进一步研究的可能。同时,对其概念的界定有助于认识之间的区别而防止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中出现各种“左”或者“右”的错误。
一、全球化与现代化
(一)概念界定
1.全球化
全球化是人类从工业革命以来,从民族、国家彼此隔离的自我线性发展过程向多维的整体化与多元化矛盾并存的全方位的转型的过程。理论上,它要创造着一个单一的世界,但在现实中,全球化是统一和多样并存的过程,现在的全球化最在大的困扰就是世界各国发展的不平衡,除了全球经济初见整合之外,没有出现全球政治体系、全球道德秩序或世界社会。
2.城镇化战略:
城镇化战略是指通过兴办乡镇企业带动小城镇的发展,进而带动乡村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进程。其逻辑是:乡镇企业在当地的兴起带来了乡村工业化,出于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的追求,乡镇企业逐步向消费者聚集的地带集中,促进小城镇发展;城镇的集聚功能和规模效益吸引大量非农产业向城镇集中,城镇工业兴起,推动工业化;受非农产业高工资率的吸引,大量农民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增加,城镇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提高。
2.现代化
指从西方世界走出中世纪以来伴随工业革命开始而发生的深刻的社会变革缘起,特指包含人类社会的一切方面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这样一个动态过程和最终结果。
(二)全球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其实,当今全球化的浪潮正在冲决一切制度、地域、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的固有差异,拆解着不同文化之间的有形、无形的樊篱,将经济、生产、流通、政治、思想、文化纳入一体化的体制,主要有:
①农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特别是农业现代化的程度,对城市化的进程起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没有丰富的农副产品作基础,要实现农村人口城市化是很难的。
②工业的高速度增长。工业化的实现过程,必然会使大批的农业劳动力进入工厂,变为工业劳动力,农村人口向城市迁徙,变为城市人口,推动城市化的进程。
(一) 关于城镇化
1.城镇化的概念:
农村城镇化作为整个城市化过程的重要侧面,是城市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实现农村人口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职业转换过程,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主要为农村小城镇)迁移的空间聚集过程,表现在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整体科技文化素质的增强。
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有所不同。经济学家通常从经济与城市(镇)的关系出发,强调城市化是从乡村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化;地理学家强调城乡经济和人文关系的变化,认为城市(镇)是地域上各种活动的中枢,城市化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农业人口向城镇人口、农村居民点形式向城镇居民点形式转化的全过程;社会学家以社群网(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的密度、深度和广度作为研究城市(镇)的对象,强调社会生活方式的主体从乡村向城市(镇)转化。
③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越发达,城市化进程越迅速。
四、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的区别
城市化与城镇化有所区别,分别代表城市化的两个不同阶段:农村城镇化和城镇城市化(城镇自身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以城镇化替代城市化,实际上是把城市化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混为一体。
农村城镇化作为整个城市化过程的重要侧面,是城市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实现农村人口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职业转换过程,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主要为农村小城镇)迁移的空间聚集过程,表现在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整体科技文化素质的增强。
4、实施成本不同。从短期成本来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成本比较低,它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防止了大规模的农民流动带来的社会波动,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增强了农民的市场意识,提高了农民收入。城市化战略则在短期内需要巨额投资,扩大城市容量和完善城市功能,需要付出因大量农民进城带来的社会波动的代价等。但从长期成本看,城镇化战略的成本要远高于城市化战略。城镇化战略带来耕地大量流失,生态环境破坏,过于分散的城镇布局造成的资源浪费,城市化水平滞后,城市化流于形式,农民增收乏力,难以转变为市场主体,城乡一体化步伐放慢等,这些成本都是难以计量,也是惨重的。城市化战略则不然,它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的充分发挥,使城市化步入快速发展轨道,边际成本递减,收益递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