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的区别及意义

农村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的区别及意义


本文出自: 都市世界网 作者: songjuwei 点击率: 139



摘要:城镇化与城市化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入,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如何进行城镇化和城市化建设,以及如何处理之间的关系,及进一步的研究这个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等?都首先要对其进行概念的界定,只有在搞清了什么是城镇化什么是城镇化之后才有进一步研究的可能。同时,对其概念的界定有助于认识之间的区别而防止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中出现各种“左”或者“右”的错误。

关键词:现代化建设 新农村建设 城镇化 城市化





让我们把视野放得大一点,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而我们国家要在这个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现代化建设,而对于一个农业人口仍占全国总人口数75%以上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农村现代化建设又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农村的现代化实际上就是要进行城市化。这样,一系列的“工程”就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因此需要我们首先从理论上做一个梳理,而其中最关键的是城镇化和城市化的区别问题,正如前文所言,对于这个区别应该放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这样一个背景下来进行区分,而具体到我国就是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样一个背景下来比较。



一、全球化与现代化

(一)概念界定

1.全球化

全球化是人类从工业革命以来,从民族、国家彼此隔离的自我线性发展过程向多维的整体化与多元化矛盾并存的全方位的转型的过程。理论上,它要创造着一个单一的世界,但在现实中,全球化是统一和多样并存的过程,现在的全球化最在大的困扰就是世界各国发展的不平衡,除了全球经济初见整合之外,没有出现全球政治体系、全球道德秩序或世界社会。

2.现代化

指从西方世界走出中世纪以来伴随工业革命开始而发生的深刻的社会变革缘起,特指包含人类社会的一切方面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这样一个动态过程和最终结果。



(二)全球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其实,当今全球化的浪潮正在冲决一切制度、地域、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的固有差异,拆解着不同文化之间的有形、无形的樊篱,将经济、生产、流通、政治、思想、文化纳入一体化的体制,这一切恰恰都被认为是“现代性”的表现。

全球化是现代化的发展的空间地域扩张,是一个地理内涵大于历史内涵的学术概念。全球化就其本质来说,其在人类历史上所要进行的这场这变革可以说是在现代化发端之日起就注定了的,现代化的发展必然带来全球化的出现,经济上的工业化

迟早要把世界卷到一起。从制度角度,英国学者吉登斯把全球化看作是现代性的各项制度向全球的扩展,全球化不过是现代性从社会向世界的扩展。它是全球范围的现代性,因为“现代性从骨子里都在进行着全球化。”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实质上是想引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我们的农村建设之所以叫新农村建设,就因为其“新”在其建设过程中处在和利用全球化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中;同时在其建设过程中和目标中的价值取向上对现代化中强调的“现代性”的体现。

因此,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是与全球化和现代化紧密相关的。而全球化的浪潮中,不进则退,现代化的直接要求就是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城市化的建设。





三、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

城市化和城镇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在城市化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两种战略思路:一是城镇化战略,一是城市化战略。两种战略的区别在于基础不同、目标不同、实施路径与内部机制不同、实施的效果不同。选择何种城市化战略必须与国情相结合。城市化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现代化,实现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一) 关于城镇化

1.城镇化的概念:

农村城镇化作为整个城市化过程的重要侧面,是城市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实现农村人口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职业转换过程,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主要为农村小城镇)迁移的空间聚集过程,表现在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整体科技文化素质的增强。


2.城镇化战略:

城镇化战略是指通过兴办乡镇企业带动小城镇的发展,进而带动乡村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进程。其逻辑是:乡镇企业在当地的兴起带来了乡村工业化,出于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的追求,乡镇企业逐步向消费者聚集的地带集中,促进小城镇发展;城镇的集聚功能和规模效益吸引大量非农产业向城镇集中,城镇工业兴起,推动工业化;受非农产业高工资率的吸引,大量农民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增加,城镇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提高。




(二)关于城市化

1.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一词源于英文urbanization,其词头urban意为都市的、市镇的;其词尾ization由iz(e)+ation组成,表示行为的过程,意为“......化”。城市化一词的出现,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然而由于城市化研究的多学科性和城市化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对城市化内涵的界定,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同学

科对城市化的理解有所不同。经济学家通常从经济与城市(镇)的关系出发,强调城市化是从乡村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化;地理学家强调城乡经济和人文关系的变化,认为城市(镇)是地域上各种活动的中枢,城市化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农业人口向城镇人口、农村居民点形式向城镇居民点形式转化的全过程;社会学家以社群网(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的密度、深度和广度作为研究城市(镇)的对象,强调社会生活方式的主体从乡村向城市(镇)转化。


城市化实质上是一个以人为中心、受众多因素影响的、极其复杂多变的系统转化过程,包括硬件结构和软件结构两大系统的更替和提升,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全面转型和变迁过程。城市化不仅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市(镇)集中的聚集过程,而且是城市(镇)在空间数量上的增多、区域规模上的扩大、职能和设施上的完善和城市(镇)的经济关系、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类的社会文明广泛向农村渗透的过程。城市化过程既是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过程,也是广大农村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极大提高,逐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最终实现消除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的过程。


2.城市化的主要内容:

①城镇人口增加,农村人口相对减少。城镇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


②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形态和分布发生变化。由各自独立的状况变为紧密联系的城镇系统。


③城市经济关系和生活方式的普及和扩大。即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日益接近于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由于城镇人口的增加是城市化的最显著的特征,因而城镇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提高是衡量城市化程度的基本指标。


3.决定和影响城市化程度的因素主要有:


①农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特别是农业现代化的程度,对城市化的进程起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没有丰富的农副产品作基础,要实现农村人口城市化是很难的。


②工业的高速度增长。工业化的实现过程,必然会使大批的农业劳动力进入工厂,变为工业劳动力,农村人口向城市迁徙,变为城市人口,推动城市化的进程。


③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越发达,城市化进程越迅速。




四、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的区别

城市化与城镇化有所区别,分别代表城市化的两个不同阶段:农村城镇化和城镇城市化(城镇自身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以城镇化替代城市化,实际上是把城市化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混为一体。


农村城镇化作为整个城市化过程的重要

侧面,是城市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实现农村人口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职业转换过程,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主要为农村小城镇)迁移的空间聚集过程,表现在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整体科技文化素质的增强。


从实践角度看,农村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两者的相同点是指人口从分散到集中,农村人口到城镇人口,农村地域到城镇地域,农业活动到非农业活动,农村价值观念到城镇价值观念,农村生活方式到城镇生活方式的多层面、宽领域、纵深化的综合转换过程。虽然这两个概念都是指农民的职业转换和居住地的空间转移过程,是农村产业结构变动与重组、农村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的过程,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农村城市化”的侧重点主要是以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转移的“城化”过程,即以现有城市吸纳农村人口,农村人口向现有大中城市的转移积聚、现有城市不断扩大的过程,而“农村城镇化”则主要是指农村人口区域内的小城镇转移和积聚的“镇化”过程。




五、城镇化战略与城市化战略的区别


(一)总说


城镇化战略是指通过兴办乡镇企业带动小城镇的发展,进而带动乡村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进程。其逻辑是:乡镇企业在当地的兴起带来了乡村工业化,出于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的追求,乡镇企业逐步向消费者聚集的地带集中,促进小城镇发展;城镇的集聚功能和规模效益吸引大量非农产业向城镇集中,城镇工业兴起,推动工业化;受非农产业高工资率的吸引,大量农民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增加,城镇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提高。


城市化战略是指通过现有城市规模的扩张、功能的完善,以及大量新建城市的兴起,充分发挥聚集效应,规模收益以及扩散效应,吸引大量农民脱离农业,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实现农民向市场主体——居民转变,促进城市化进程,带动整个国家现代化的发展。


(二)具体区别


具体而言,城镇化战略与城市化战略的区别体现在:


1、基础不同。城镇化战略实施的基础是:地域广阔,山区多,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经济发展水平低,国家财力有限;农村人口比重过大,分布分散;工业化没有起步或刚刚起步,工业与农业之间没有形成良性循环;城乡分割,城乡差别巨大,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力不足。城市化战略实施的基础是:交通运输、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业化已经起步,并进入

中期阶段;三个产业结构中,工业比重最高,第三产业比重其次,农业比重最低;城市作为经济发展中心、市场中心、信息中心、人员集聚中心的功能已经逐步显现出来,城市作为发展极的功能得到发挥。


2、目标不同。城镇化战略与城市化战略的最终目标虽然都是提高城市化水平,但在具体目标方面存在差异。城镇化战略是在不引起人员大规模流动的前提下,通过在当地兴办乡镇企业使农民“离土不离乡”,逐步向当地城镇集中,从而提高城市化水平。简言之,城镇化战略的目标是,就地消化农民,使农民顺应城市。城市化战略则是通过城市数量、规模的扩张和功能的完善,吸引农民大规模进城,使农民彻底转变为市场主体,成为城市文明的推动者和重要组成部分,促进现代化进程。简言之,城市化战略的目标是,城市接纳农民,实现农民的现代化和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3、实施路径与内部机制不同。城镇化战略的实施路径是,乡镇企业——乡村工业化——小城镇——乡镇城市化。其中,工业化是根本动力,乡镇企业是关键,小城镇是中间环节。城市化战略的实施路径是:建立城市——产业向城市转移——农民大规模进城——城市规模扩张、功能完善——产业向城郊转移——更大规模的农民进城——城市群、城市带形成。其中,城市发挥了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首先是城市集聚效应使大量产业进城,从而吸引农民进城,城市规模扩张,当城市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城市发挥扩散效应,许多产业从城市中心转移到城郊,引起更大规模的农民进城,进而发展成城市群、城市带。产业转移在其中起关键作用,城市的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都是建立在产业转移基础上的。


4、实施成本不同。从短期成本来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成本比较低,它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防止了大规模的农民流动带来的社会波动,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增强了农民的市场意识,提高了农民收入。城市化战略则在短期内需要巨额投资,扩大城市容量和完善城市功能,需要付出因大量农民进城带来的社会波动的代价等。但从长期成本看,城镇化战略的成本要远高于城市化战略。城镇化战略带来耕地大量流失,生态环境破坏,过于分散的城镇布局造成的资源浪费,城市化水平滞后,城市化流于形式,农民增收乏力,难以转变为市场主体,城乡一体化步伐放慢等,这些成本都是难以计量,也是惨重的。城市化战略则不然,它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的充分发挥,使城市化步入快速发展轨道,边际成本递减,收益递增。


5、实施的效果不同。城市化战略真正实现了城市化的功能,体现了城市化的要义。它不仅使农民摆脱了小农经济的束缚,完成了农民向市场主体的转变,彻底解决了社会发展中的农民现代化问题,而且塑造和强化了城市这一发展极,推动了现代文明的传播和发展,城市带、城市群的兴起和发展将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更充足的动力。城镇化战略无论在对城市化的贡献,还是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影响方面都要逊色得多。它虽在短期内解决了农民的就业、收入提高等问题,但农民仍然是农民,农民的市场意识、生活方式、文明程度并没有得到提高和转变,仍然没有转变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小城镇的发展虽然使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但并没有得到城市文明的熏陶,不能够体现城市化的真正要义,其实现的城市化更多是表面的城市化;过于分散的城镇布局未能取得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耕地大量流失,生态环境严重破坏。而且,小城镇对企业的依赖,本身非常脆弱,更弱化了城镇的功能等。





六、意义


由上分析可以看出,城镇化战略与城市化战略是不同层次的两种战略,它们分别适应于城市化进程的不同阶段。城镇化战略着重发展的小城镇仅仅是城市化的一个过程层次,是城市体系中的一个底层组成部分,它的作用离不开大中城市的作用,它只能起到大中城市助手的作用,替代不了大中城市的经济中心作用、极化作用、聚集作用、规模经济作用和传播城市文明的作用;它的作用、规模、特色以及发展前途也都由所在城市体系中大城市的经济实力、大城市的经济辐射力、大城市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来决定。因此,城镇化战略适应于城市化的起始阶段,城市化战略适应于城市化的高级阶段。当城镇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即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后,必须及时转变城镇化战略为城市化战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