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历史演变
中国历史的婚姻制度
中国历史的婚姻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婚姻制度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包括男女婚
龄限制、婚姻习俗、婚礼形式、夫妻权利和义务等方面。
以下是中国历史
中的几个重要时期婚姻制度的概述:
1.古代婚姻制度。
在古代的中国,婚姻制度十分严格。
男女婚龄都有具体规定,男子在20岁时即可成婚,女子则要等到15岁。
父母往往会安排婚姻的事宜,而
婚姻交易也十分普遍。
一般来说,嫁妆是由女方家庭提供的。
2.唐代婚姻制度。
唐代是中国婚姻制度变革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唐代,男女可以自由选
择婚姻对象,也可以自由离婚。
此外,唐代的婚礼形式也开始变得更加隆重,红纱、喜糖等婚礼习俗开始盛行。
3.明清婚姻制度。
在明清时期,中国的婚姻制度开始遭受限制。
一方面,儒家思想对婚
姻制度的影响越来越大,女性的地位开始下降;另一方面,社会地位显赫
的人则开始重视婚姻的政治和经济目的。
此外,明清时期对婚姻的法律管
制也越来越严格。
4.现代婚姻制度。
在20世纪初的中国,婚姻制度开始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1920年代,中国开始推行包办婚姻的禁止,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婚姻法律。
此外,在
女性地位的提高和社会权益的保障下,中国的婚姻制度也逐步发生了变革。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演变分析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演变分析婚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制度之一,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特点。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也不例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变革。
本文将从远古时期到清朝时期,逐一分析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演变过程。
远古时期:女性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远古时期,中国的婚姻制度以父系氏族制为主,婚姻关系主要由父亲通过聘请的方式来协定。
这种婚姻制度下,女性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具有一定的自由选择权和地位。
西周时期:出现“妻妾同室”的制度进入西周时期,婚姻制度开始出现一些变化。
从这个时期开始,男性可以娶妻妾同室,并对妻妾进行严格的等级管理。
在这种制度下,夫妻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了明显的极端化。
春秋时期:夫权思想逐渐形成随着历史的演进,到了春秋时期,夫权思想逐渐形成,并开始在婚姻制度中占据主导地位。
男性成为全家的主人,拥有绝对的权力和婚姻权利。
女性的地位开始下降,成为了从属的对象。
战国时期:贞烈思想和嫡庶区分开始发生战国时期,中国婚姻制度的变化趋势进一步加剧。
在这个时期,贞烈思想开始流行,妇女被期待着守节。
同时,嫡庶区分的意识也开始发生,这导致了正妻、妾室和儿媳的地位和权力之间的激烈竞争。
汉朝时期:封建礼教开始强化到了汉朝时期,婚姻制度逐渐开始朝向封建礼教方向发展。
在这个时期,宗法社会的婚姻制度更趋完善,政治和社会的身份保持着高度统一。
男尊女卑的制度逐渐剥夺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男女之间的爱情被排斥,严格的婚姻规范和伦理道德逐渐被建立起来。
唐宋元明清时期:性别差别和等级化趋于加强进入唐宋元明清时期,婚姻制度趋于加强。
妻妾不再同室,而是进行妻子和妾室的区分。
在这个时期,性别差别和等级化趋于加强,阶层之间的婚姻约束也愈加严格。
同时,家族制度的加强和继承方式的变化,导致了“娶妻养子”的婚礼习俗的形成。
总结综合来看,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变革。
从最早的女性相对平等的地位,到春秋时期以后的男尊女卑制度的形成,再到唐宋元明清时期的阶层等级和性别差异的强化。
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21年中国婚姻制度的演变
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21年中国婚姻制度的演变中国婚姻制度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21年这段时间内,中国的婚姻制度不断发生着变化。
这些变化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变化,是中国婚姻制度的重要历史过程。
1. 家长包办婚姻期间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21年这段时间里,中国的婚姻制度首先是以家长包办婚姻为主。
在当时的社会中,父母的权威是非常高的,他们可以决定孩子们的婚姻。
通常是男方家长提出婚事,女方家长会回应。
如果双方家长都同意这门亲事,婚姻即可成立。
但是在当时,女性的地位不高,很多时候女性并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力。
2. 婚姻仪式和嫁妆在公元前221年之前的婚姻制度中,婚姻仪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婚姻礼仪和嫁妆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通常婚姻仪式分四个阶段,先是订婚,再举行过门仪式,然后是婚礼,最后是婚后拜访亲友。
而嫁妆则是指女方家庭送给男方家庭的礼物和财物,有时候包括一些财产。
这是当时的一种传统,也代表了女方家族的地位与财力。
3. 门第观念和宗族意识在当时的社会中,门第观念非常重要。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婚姻不仅仅是和对方结合,还要考虑双方家族的门第。
因此,在选婚对象时,家长们更多的考虑对方的家世和背景。
此外,当时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宗族意识。
这是指一个宗族内成员之间的情感和互助关系,因为婚姻关系也会带来宗族的扩大和巩固。
因此,在当时的宗族社会中,婚姻关系往往不仅仅是女方和男方之间的关系,而是两个家族之间的关系。
4. 女性地位的提高在中国婚姻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女性地位逐渐提高。
尤其在东周时期,女性的地位更加提升。
这时,女性开始有了较多的社交活动和文化生活。
此外,在母系社会中女性有更高的地位,因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不再归来”,这也导致了很多女性继承家族财产和家族联姻的情况出现。
5. 婚姻自由的出现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后,中国的婚姻制度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秦始皇对民间婚姻制度进行改革,废除了以家长包办婚姻为主的传统观念,提倡男女自由恋爱和自主选择。
我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历史演变
我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历史演变1. 引言婚姻制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是个人感情的结合,还涉及到家庭、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我国古代的婚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受到伦理观念、社会经济状况和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态。
本文将从先秦时期到清朝时期,概述我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演进。
2. 先秦时期的婚姻制度在先秦时期,婚姻制度主要以宗法制为核心。
根据宗法思想,人们一般采取近亲婚姻,以维系家族的血脉纯正。
父系氏族制度是婚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通常由族长或族父负责安排婚姻。
此时期,女性地位较低,处于从属地位。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婚姻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婚姻制度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婚姻开始注重双方的自主选择,婚事逐渐从家族转移到个人手中。
此时期,婚前礼仪逐渐丰富,而且婚姻合同变得更为重要,双方有权利提出离婚,但性别不平等的情况仍然存在。
4. 唐代的婚姻制度唐代是我国古代婚姻制度发展的一个高峰期。
在此时期,婚姻制度进一步完善,并产生了一系列制约和规范。
唐代实行男尊女卑的婚姻观念,男性享有更多的权利和自由。
婚姻的形式多样化,例如婚姻可以分为贵族婚和庶民婚,不同阶层之间的婚姻受到一定的限制。
此外,唐代还有丧妻重娶的规定,成为后来婚姻制度中的重要内容。
5. 宋元明清时期的婚姻制度在宋元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婚姻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变革。
这一时期,婚姻的合法性和稳定性得到进一步加强。
公婚制逐渐取代了私婚制,政府加强了对婚姻注册和管理的监督。
此外,妇女地位的提升也可以在这一时期得到一定的体现,尤其是明清时期。
6. 结论通过对我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历史演变的概述,可以看出古代婚姻制度受到伦理观念、社会经济状况和政治制度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形式和规范存在差异,但始终充满着浓厚的家族观念和性别不平等。
了解我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演变,对于理解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当前婚姻制度的变革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从最早的部落联姻、各族婚姻、后妻制度,到封建朝代的婚姻制度,再到近代以来的婚姻制度改革,每一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影响。
在古代的部落联姻中,族长间娶亲是早期婚姻制度的重要形式,但一些婚姻是强制的。
从西周开始,各族之间的通婚成为政治联姻的主要手段,婚姻逐渐成为政治工具。
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主要包括“大妻制”和“小妻制”,即一夫多妻制度和妾室制度。
这种制度在封建社会中广泛存在,女性地位低下,被视为男性嗣继的工具。
清朝时期,婚姻制度有了一定的改观。
康熙年间,《大清律》规定,一夫不能娶两个以上的妻子,大妻制和小妻制得到了限制,但妻妾之间的地位和权益差异依然存在。
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开始实行有关妇女权益的政策,并提出“男女平等”的口号。
宪法、民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实施,进一步规范了婚姻制度的内容和程序。
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坚定地推行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原则,废除了一夫多妻制度、包办婚姻等不健康的婚姻习俗,进行了一系列以妇女解放为目标的改革和政策,逐步推进了中国现代婚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历史演变充满了曲折,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婚姻制度逐渐向着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方向发展。
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制度的演变引言:婚姻与家庭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它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不断演变,并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
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制度的演变,经历了远古时期的原始婚姻制度、周代的宗法婚姻制度、秦汉时期的均田制婚姻制度、唐宋时期的封建婚姻制度等不同的阶段。
本文将从这些不同的阶段入手,详细探讨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制度的演变。
一、远古时期的原始婚姻制度在远古时期的中国社会,人们生活在原始社会的阶段。
这个时期,婚姻制度还十分原始,常常以部落和氏族为单位,通过原始的婚姻方式进行联姻,以达到巩固族群和部落的力量。
1. 单配制度在这个时期,由于氏族的力量主导社会,婚姻制度采用的是一夫一妻的单配制度。
即一个男性只能与一个女性结合,不允许同时娶妻或纳妾。
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力量相对较小,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确保资源的适度分配。
2. 母系氏族制度在远古时期,婚姻制度还常常与氏族制度相结合,以母系氏族制度为主。
这意味着家族的血缘关系主要通过母亲而确定,婚姻中女性地位相对较高,而男性则以娶妻的方式来加入女性的氏族。
3. 宗法婚姻制度的形成在后期的远古时期,由于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竞争加剧,氏族之间的联系难以维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宗法婚姻制度逐渐形成。
这个制度通过以男性的姓氏为血统传承的基础,确立了父系氏族的地位,同时也限制了婚配的自由。
二、周代的宗法婚姻制度周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宗法婚姻制度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高度发展。
1. 宗法婚姻的特点在周代,宗法婚姻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男性的婚姻自由权受到限制,需要遵循社会的阶层和等级规定;其次,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低下,从此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第三,婚姻成为一种政治手段,用于巩固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2. 周公制定的婚姻制度周公制定的婚姻制度规定,王室成员和贵族只能娶亲族之间的女性,这种婚姻制度被称为姻亲制。
通过这种制度,周王朝对贵族家族的控制得以进一步加强,同时也确保了贵族之间的联系和亲和。
中国古代婚姻史稿
中国古代婚姻史稿
中国的婚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婚姻发展的简要概述:
- 群婚制: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就实行群婚制,排除了子女、兄妹等直系亲属之间的婚姻。
这种制度直到现在还存在于一些原始族群中。
- 个体婚:从父系原始社会中后期到奴隶社会后,人们开始从群婚制走向个体婚。
婚姻形式也逐渐多样化,包括“一夫一妻”“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或“多妻多夫”等。
- 近亲限制: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同姓不婚”的观念,之后又对“中表亲”进行限制。
到了宋朝,政府层面开始禁止“表亲结婚”,但在民间仍然较多。
最终,在1980年的《婚姻法》中,明确禁止三代以内的表亲关系。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受到了儒家思想、法律思想和礼制的影响,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变迁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变迁引言: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最早的部落联姻、父母之约,到后来的婚姻媒介的兴起及婚礼习俗的形成,无疑是历史的见证。
本文将通过探讨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演变,深入了解这一历史进程。
一、婚姻制度的原始形态在中国古代,最早的婚姻形式是由部落之间的联姻关系构成。
在这种制度下,婚姻被视为一个族群之间的纽带,既有利于族群间的联合,又有利于资源的共享。
此时的婚姻往往是由族长或族老与其他部落的领导人之间达成的。
婚姻的实施主体是父母或家族长辈,而个体意愿很少被考虑。
二、父母之约与婚姻媒介的兴起随着时代的推移,婚姻制度逐渐演变为个体选择的重要环节。
在春秋战国时期,婚姻开始注重男女双方的自由选择。
然而,由于宗族关系和世仇冲突等原因,自由选择的范围仍然受到限制。
这时,由于婚姻关系对家族利益至关重要,父母之约开始成为常见的婚姻形式。
双方家族通过父母之约,确定了婚姻对象和婚姻条件。
而对于个体来说,他们的婚姻选择范围则主要依赖于媒婆、红娘等婚姻媒介。
三、婚姻媒介的角色与婚姻习俗的形成在中国古代,媒婆、红娘等婚姻媒介在婚姻的促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他们以熟悉当地的社会关系为基础,通过撮合男女双方,为其寻觅婚姻对象。
同时,他们也在婚姻仪式和礼节的安排上发挥着作用。
例如,在婚礼中,婚姻媒介在新娘和新郎之间进行沟通和调节,以确保婚礼仪式的顺利进行。
婚礼习俗如拜堂、敬酒、闹洞房等也在这一时期形成。
四、孔家店之变与儒家思想对婚姻制度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对婚姻制度的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尤其是到了宋代,随着孔子思想的影响逐渐深入人心,最典型的例子即为孔家店之变。
孔子提出了以家族为中心的婚姻制度,主张同姓不亲,追求通婚,以加强家族之间的联系。
这一思想对后来的婚姻制度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促使同姓族群的婚姻逐渐减少,而异姓之间的婚姻则得到鼓励。
五、近代婚姻制度的新变化近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后,中国婚姻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体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制度中,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私事,更是社会、家族和个人的重要关系。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历史演变、婚姻仪式、婚姻观念和家庭地位等方面进行探究和总结。
一、婚姻制度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最早的婚姻形式是“择偶制”,即父母为子女选择配偶。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婚姻制度逐渐从家长媒人牵线搭桥的“包办婚姻”转向了“交友婚姻”,即个人自主选择配偶。
在古代社会,婚姻制度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以儒家观念为主导。
尊崇的婚姻原则是“配天地合人伦”,即婚姻应当是合乎天命、合乎礼仪和合乎家族血脉的。
婚姻制度也逐渐与社会等级和地位密切相关。
二、婚姻仪式中国古代的婚姻仪式有丰富的传统和仪式。
首先,在婚姻仪式中,求婚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男方需要找到合适的时机,准备好婚礼所需的聘礼,向女方提出求婚并得到女方及其家人的认同。
在婚姻仪式中,举行婚礼是最为重要的环节。
古代婚礼通常在两个家庭见证下进行,包括迎亲、拜堂、交杯酒和新房入洞房等环节。
这些仪式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婚姻的重视和尊重。
三、婚姻观念中国古代婚姻观念主要体现为男尊女卑、儒家思想影响以及家族和血统观念。
首先,男尊女卑是古代婚姻观念中的重要方面。
在古代社会中,男人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支柱,婚姻往往以男性为中心。
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需要服从丈夫和婆家的安排。
其次,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婚姻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理论强调家庭与社会的联系,提倡婚姻应当符合礼仪和伦理规范。
孔子的教义重视婚姻的道德和伦理原则,认为婚姻是家族血脉的延续,需要合乎礼制。
最后,家族和血统观念也对婚姻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代中国人注重血脉相传,男女双方的婚姻关系被视为家族血脉的延续。
因此,婚姻往往需要家族的认可和支持。
四、家庭地位在中国古代社会,婚姻关系不仅仅是夫妻之间的关系,也关系到两个家庭的联姻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我国婚姻制度的发展演变
我国婚姻制度的发展演变一、古代婚姻制度古代的婚姻制度主要包括包办婚姻和宗法制度。
包办婚姻是指由父母或长者代为选配对象,双方并未经过了解和自愿,而是根据家族的利益和社会地位进行结合。
在这种婚姻制度下,女性的地位较低,被视为财产或劳动力的一部分,没有地位和话语权。
而宗法制度是指以家族为中心,通过选择婚姻对象来加强家族的地位和社会关系。
在宗法制度下,重视亲族的联姻,而不太注重个人的感情和选择。
二、封建社会婚姻制度随着封建社会的兴起,我国的婚姻制度也发生了一定的变革。
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主要表现为宗法制度的巩固和加强,同时加入了封建礼教和等级制度的因素。
在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的思想进一步巩固,女性的地位更加低下,成为男性的附属品。
同时,宗法制度的作用也进一步放大,加强了亲族间的联系和地位。
在封建社会中,由于宗法制度的影响,选择婚姻对象的自由度较低,往往由家长和社会大环境决定。
同时,妇女在婚姻中的地位较低,只能依附于丈夫和家族,没有独立的地位和权利。
此外,在封建社会中,禁婚等级制度也是一种常见现象,婚姻关系受到社会地位和血统的限制,导致了一些不正当的婚姻关系。
三、近现代婚姻制度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思想观念的逐步更新,我国的婚姻制度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近现代,我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结婚民法和婚姻法,保障了婚姻自由和个人权利。
这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颁布,该法规定了人们结婚自愿、男女平等、婚姻平等和家庭财产等一系列内容。
近现代的婚姻制度,男女在婚姻中的地位逐渐趋向平等,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有了显著提高,不再是被动的被动接受者,也有了自己的话语权。
同时,结婚自愿的原则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个人的感情和选择成为了婚姻关系的重要因素。
此外,近现代的婚姻制度也加强了对婚姻平等、家庭暴力和妇女权益的保护,为家庭生活和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当今婚姻制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当今我国的婚姻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演变一、婚姻制度的形成与初期发展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演变源远流长,起始于原始社会。
在原始社会时期,婚姻是采取原始的形式,即一夫一妻制,并以血缘为基础。
人们通常在部落内部或族群内部结婚,以巩固亲族关系和互相之间的联盟。
这种早期的婚姻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变迁的基础。
二、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随着封建社会的形成,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经历了许多变革。
在封建社会,婚姻一直被视为一种家庭联姻,以巩固家族地位和财富的传承。
这种联姻婚姻制度中,婚姻的选择通常由家长和长辈替代,并且十分注重血统和阶级地位的匹配。
女性在婚姻中地位相对较低,少有自主选择权,常常被视为嫁出去的“货物”或“工具”。
三、女性地位的提升与婚姻制度的改革随着社会的改革与进步,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在唐宋时期开始出现变化。
这一时期,女性的地位有所提升,部分女性开始进入社交圈并拥有独立的经济能力。
由于社会风尚的变迁,女性的地位逐渐由贞操和孝道向个体尊严和自主权转变。
同时,婚姻的选择也逐渐向个人自主方向发展,女性参与婚姻选择的权力得到增强。
四、现代婚姻制度的建立20世纪初,中国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封建制度逐渐崩溃,新的婚姻制度开始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婚姻法得以颁布,婚姻制度发生了彻底的变革。
新婚姻法确立了男女平等的原则,废除了封建家长式的婚姻安排,保障了婚姻自由和双方平等的婚姻权益。
此后,中国的婚姻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重视个人的自由意愿,注重爱情与感情的选择,尊重夫妻双方的权益与地位。
五、当代婚姻制度的挑战与发展当今社会,人们对婚姻制度的理解和认识变得多元化。
随着社会发展和个人意识的提升,婚姻的价值观和形式正在发生着变化。
婚姻制度不再仅限于一夫一妻制,同性婚姻、试婚、单身等多种婚姻形式逐渐被人们接受和尊重。
在婚姻制度改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法规与规范,以保障婚姻的稳定与幸福。
总结: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演变是长期历史变革的产物。
从原始社会的血缘婚姻到封建社会的联姻婚姻,再到现代社会的个体选择婚姻,婚姻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历史上的婚姻制度——剖析制度与文化的相互作用
中国历史上的婚姻制度——剖析制度与文化的相互作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婚姻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自身的发展和演变历程。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的婚姻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其发展的轨迹和变化的原因都和中国的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从历史、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出发,希望能够深入剖析中国历史上的婚姻制度,以及制度与文化的相互作用。
一、婚姻制度的演变史1. 原始时期的婚姻制度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的婚姻制度主要以婚姻自由为基础,通婚普遍,以地狱神话和土著信仰为婚姻习俗的支撑。
2. 奴隶社会时期的婚姻制度中国奴隶社会时期的婚姻制度已经比较接近现代,起码有已婚男女应保贞节之誓的约束,离婚也有限度。
3. 封建时期的婚姻制度中国封建社会下,男权主义逐渐形成,女性地位明显低于男性,女性的结婚对象也受制于家族的利益和财产。
在这个时期,封建专制模式和家族制度对婚姻进行了深入的干预和调节,把女性视为家庭的“财产”,而婚姻成为了家族之间的竞争手段。
4. 近代时期的婚姻制度进入近代时期,中国社会进入了全盘西化的时期,婚姻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女性的人权受到越来越多的保障,婚姻自由度也逐渐提高。
二、制度、文化与婚姻婚姻制度和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先祖崇拜、尊老爱幼、重男轻女等思想观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而这些观念在婚姻制度中得到了体现。
比如,在婚姻家庭中,夫权制度的根源在于传统文化里的尊老爱幼,男人作为家庭中的主人,应该担负起家庭的经济责任和社会地位,女人则应该承担起家中的家务劳动。
再比如,婚姻制度中的婚宴和嫁妆在传统文化的观念里就有“聚散分合”的含义,即“聚散”是指新人的喜事要请亲戚朋友围绕着自己,共同分享这份欢乐;“分合”是指嫁妆从娘家带到新家,把女儿“送出去”,也就是确立了女性在家中的地位。
同时,婚姻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传统文化。
不同的婚姻制度会带来不同的社会文化风貌。
中国婚姻制度演变史
中国婚姻制度演变史
中国婚姻制度的演变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代:在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主要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主,婚姻多为父母之间的政治、经济等利益的交换,个人意愿较少被尊重。
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婚姻制度更加强调家族和血缘关系,以家族为单位进行婚姻联姻,维护家族的荣誉和利益。
婚姻多由父母或其他长辈安排,个人意愿依然较少被重视,尤其是贵族阶层。
近代:随着现代思想的传入,中国婚姻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
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倡自由婚姻、男女平
等的声音开始出现。
中国共产党在建立的初期,也提出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理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法
婚姻制度开始逐渐建立起来,旧的封建婚姻制度逐渐废除。
当代: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个人自由和选择权得到了更多的尊重。
自主婚姻成为主流,相亲、媒人等传统婚姻形式逐渐减少。
同时,中国的婚姻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强调婚姻平等、婚姻自主,离婚率逐年增加。
总体来说,中国婚姻制度的演变历程经历了从封建时代到现代社会的变革,从家族利益至上到个人自由选择的转变,婚姻制度也日渐向着平等、自主的方向发展。
中国历代婚姻制度的演变过程
中国历代婚姻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国历代婚姻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明古国,其婚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自古以来,婚姻制度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古代的夏、商、周时期到近代的民国时期,中国的婚姻制度不断发展变化,受到历史、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古代的婚姻制度主要是由家长和媒妁之言主导的,婚姻是家族利益的延续和扩大。
婚姻关系是建立在家族权力、经济利益和血缘关系之上的。
在夏、商、周时期,父母权威很大,子女的婚姻都是经过父母之命的,因此婚姻自由度很低。
在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盛行,女性地位十分低下,没有正当地位。
婚姻制度主要是以男尊女卑、严守婚姻纪律、重视家族利益为特点。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变革,婚姻制度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汉代,儒家思想盛行,孝道伦理在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婚姻制度也受到了孝道伦理的影响。
儒家提倡男尊女卑、妇道贞节成为社会风气。
女人在家中地位更加低下,婚姻纪律更加严格。
在此时期,封建礼教深刻影响了婚姻制度,造成了尚礼贬性的婚姻风气。
到了隋唐时期,受到佛教、道教的影响,婚姻制度又发生了变化。
佛教提倡慈悲、仁爱,对待婚姻问题也持一种温柔、仁爱的态度。
佛教还提倡了“三缘报应”的婚姻理念,把婚姻看作是前世因果的延续,婚姻是命中注定的。
在隋唐时期,对待婚姻问题就更加倾向缘分理论,影响了古代中国的婚姻观念。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婚姻制度也随着社会变化而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宋代是一个相对开放的时期,对待婚姻问题也相对宽容。
在《宋代婚姻制度》中有这样一句话:“使年青男女,随意择偶,父母虽在,亦无所能为”。
这句话反映了宋代婚姻制度逐渐由家长之言向婚姻自由化方向发展。
在宋代,对待婚姻问题也较为开明,有些父母甚至允许孩子自由择偶。
也因此,宋代的文人和雅士的婚姻观念开始出现一定的改变,出现了一些重视感情、重视个人自由、讲究情感的婚姻思想。
明清时期,中国的婚姻制度又发生了一些变化。
简要论述中国古代传统婚姻制度的演变过程。
简要论述中国古代传统婚姻制度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传统婚姻制度的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演变,婚姻制度也随之变化。
本文将从原始社会的婚姻制度开始,逐步讲述中国古代传统婚姻制度的演变过程。
一、原始社会的婚姻制度原始社会婚姻制度是最早的婚姻制度,其特点是男女不分婚姻,通婚、乱伦、群婚都是普遍的。
原始社会的婚姻制度主要是由母系氏族制逐步转变为父系氏族制。
母系氏族制时期,女性占据主导地位,婚姻关系是通过女性的血缘关系来确定的。
而在父系氏族制时期,男性占据主导地位,婚姻关系是通过男性的血缘关系来确定的。
二、奴隶社会的婚姻制度奴隶社会的婚姻制度相对于原始社会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变。
在奴隶社会,男女的婚姻关系已经开始有了一定的稳定性和规范性。
奴隶社会的婚姻制度主要是以男女双方的同意为基础,婚姻关系的确定主要是通过礼仪和仪式来完成的。
此时,男女的婚姻关系已经开始被社会所认可。
三、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是中国古代传统婚姻制度的重要阶段。
在封建社会,男女的婚姻关系已经被规范化和制度化,婚姻制度也开始逐步成为法律和道德的规范。
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主要是以家族利益为基础,婚姻关系的确定主要是通过媒妁之言和礼仪来完成的。
此时,男女的婚姻关系已经被社会所认可,婚姻关系的稳定性和规范性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四、近代社会的婚姻制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婚姻制度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在近代社会,男女的婚姻关系已经逐渐从家族利益转变为个人选择,婚姻制度也开始逐步向自由、平等、民主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此时,婚姻关系的确定已经不再是家族或者社会的规范,而是由男女双方自主选择和决定的。
总之,中国古代传统婚姻制度的演变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历程。
从原始社会到近代社会,婚姻制度不断地从家族利益转变为个人选择,从制度化到自由化,从规范性到多元化,不断地适应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这也为我们今天的婚姻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和参考。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及其影响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及其影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婚姻制度也经历了漫长平稳的历史演变。
婚姻作为一个社会和家庭的基本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经济、伦理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演变及其影响。
一、中国婚姻制度的演变中国婚姻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主要采取的是部落联姻的方式。
在商代和西周时期,中国开始形成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婚姻制度也逐渐与这些制度相适应。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中国进入了封建王朝时期,婚姻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中,婚姻制度主要采取父权制和家长媒妁之言的方式。
婚姻的对象通常是同乡、同姓或同籍的人,选婚的标准包括男方的家族背景、女方的家庭出身、相貌、品德等。
通常是男方家长介绍女方,而且选妻子的年龄一般比较小。
除此之外,还有包办婚姻、择偶自由等不同形式的婚姻制度。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婚姻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1898年清政府颁布了《大清律》。
这部法律规定了一系列婚姻制度,包括离婚、混血儿的问题等。
这一时期开始重视女性地位,禁止早婚、强制结婚、包办婚姻等不良婚姻习俗。
20世纪初叶,中国开始推行以“新婚姻制度”为主的婚姻制度,强调自由、平等、合法的原则。
二、中国婚姻制度的影响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演变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一,婚姻制度是一种文化传统和交流方式。
通过婚姻制度,人们可以保持和扩大自己的社交网络,加强家族和地区之间的联系。
其二,婚姻制度是利益的体现。
古代婚姻制度体现了中国的家族制度和等级制度。
在婚姻中,人们往往要考虑家庭、地位和财产的因素,这对于社会关系和经济利益具有很大的影响。
其三,婚姻制度与社会道德观念密切相关。
婚姻不仅涉及到夫妻之间的感情,还涉及到家族之间的荣誉和传承问题,因此婚姻制度与道德观念密切相关。
特别是在女性地位不高的时期,婚姻制度对于女性的地位、生活方式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
总之,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演变和影响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过程。
我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历史演变
我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历史演变
我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代,当时的婚姻制度是以宗法制为主导。
即子女的婚姻由父母和祖宗进行决策和安排。
这种制度在周朝得以延续,并逐渐加强了男尊女卑的色彩,女性地位明显下降。
直到秦汉时期,婚姻制度才得到了一定的改革和规范。
其中最重要的是《礼记》和《女议》中的婚姻规定,制定了婚姻礼仪和男女双方的权利义务。
同时在唐代,婚姻制度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改革,封建统治下男女的平等地位得到了法律保护。
然而,随着封建制度的加强,伦理道德观念渐渐强化,女性地位逐渐又被动摇。
直到清朝,订婚和婚姻礼仪都成为了显赫和富贵的象征。
婚姻制度也开始退回到宗法制,女性地位严重下降。
到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婚姻制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变。
新婚姻法的颁布,终结了男权主义的残余,婚姻成为了男女平等的婚姻关系。
现在的婚姻不仅仅关乎家族和家庭的利益,更关涉到个人追求幸福的议题。
婚姻制度的演变,见证了中国人民的不断追求自由、平等和幸福的历程。
中国历代婚姻制度
中国历代婚姻制度
中国历代婚姻制度自古以来经历了许多变迁和演变,以下简要介
绍了中国历代的婚姻制度:
1. 夏商周时期:中国的婚姻制度以父权制为基础,家族的利益
至上,婚姻多由父母或长辈安排。
婚姻制度强调血亲关系和家族的延续。
2.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变革和国家的分裂,个人自由意识
逐渐兴起,土地私有和家族势力衰退,个人选择婚姻的权利逐渐增加。
3.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了新婚姻制度,婚姻以男
尊女卑为原则,禁止私娶私妻的行为,实行婚姻制度的法律化。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佛教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婚姻制
度逐渐趋向于平等和尊重个人意愿。
婚姻多由男女自由选择和订约而成。
5. 唐宋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导,重视家族和门第,礼教约束
严厉,一夫一妻制开始确立。
婚姻多由父母或长辈安排,夫妻关系以
男性为中心。
6. 明清时期:在封建社会的制约下,家族的利益至上,家族成
员的婚姻多由长辈或媒妁安排,女性地位相对较低。
婚姻制度依然保
持着封建特色。
7.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婚姻制度开始向西方的
婚姻制度靠拢。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传统的封建婚姻制度逐渐改革,婚姻法的颁布实施,强调男女平等、自由恋爱、自由婚姻、保护妇女
权益等原则。
总的来说,中国历代的婚姻制度在受到家族和封建思想的影响下,有时强调血亲关系和家族延续的父权制思想,有时又受到佛教和道家
等思想的影响,倡导个人自由意识和人性平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
会的变迁,中国的婚姻制度逐渐走向了现代化,重视个人意愿、男女
平等和法律保护妇女权益。
简要论述中国古代传统婚姻制度的演变过程。
简要论述中国古代传统婚姻制度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传统婚姻制度的演变过程,是一个历经千年的复杂与多变的历史过程。
从古至今,婚姻制度的变迁,始终与社会制度、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等因素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古代婚姻制度的起源、婚姻制度的演变与发展、现代婚姻制度的形成等方面来简要论述中国古代传统婚姻制度的演变过程。
一、古代婚姻制度的起源古代婚姻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母系氏族社会。
在母系社会中,妇女是社会主要的劳动力,而男性则扮演着保护家庭和部落的角色。
婚姻制度也随之产生,以确保母系氏族的延续和维护女性的地位。
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女性拥有婚姻和生育的自由权利。
婚姻的方式通常是通过女方家族的长辈来协商和决定,而男方则需要支付一定的嫁妆。
这种婚姻制度被称为“赠婚制”。
随着时代的变迁,母系氏族社会逐渐演变为父系氏族社会。
在父系氏族社会中,男性成为了家族的主要传承者,女性的地位逐渐下降。
婚姻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在这种社会中,婚姻的方式更多地依赖于男方的意愿和选择。
同时,婚姻也开始具有了一定的经济交换意义。
男方需要支付一定的聘礼给女方家庭,以表示对女方的尊重和承诺。
这种婚姻制度被称为“聘礼制”。
二、婚姻制度的演变与发展在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经历了多次的变迁和发展。
在周朝时期,婚姻制度已经发展成为了以男方家庭为主导的“嫁娶制”。
在这种制度下,男方需要支付一定的聘礼给女方家庭,以求得女方的嫁妆。
同时,男方还需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和义务,保证家庭的繁荣和安宁。
随着秦汉时期的到来,婚姻制度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以婚姻家庭为单位的“婚姻制”。
在这种制度下,男女双方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配偶,婚姻也开始具有了一定的个人自由和平等性。
同时,婚姻家庭的地位也逐渐得到了提高,成为了社会的基本单位之一。
在唐宋时期,婚姻制度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以男女平等为基础的“平等婚姻制”。
在这种制度下,男女双方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配偶,婚姻也不再具有明显的经济交换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历史演变
摘要:婚姻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规范,婚姻礼仪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析和探究我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历史演变,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感知古代男女间社会关系的文化特征及其发展脉络。
关键词:婚姻制度;社会规范;中国古代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婚姻具有非常神圣而庄严的意义。
《易系辞》云“: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
”认为男女婚姻是承载天地阴阳之性密合而成。
《易序卦》云“:有天地,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所措。
”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算为五伦,而伦常礼制、社会规范都是基于婚姻制度而逐步建立起来的。
中国古籍中也早有关于婚姻内涵的记载。
《礼记·经解》郑玄注:“婿曰婚,妻曰姻”;《说文解字》解释为“:婚,妇家也”“、姻,婿家也”,都说明了婚姻具有严肃的伦理学意义,婚姻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规范,婚姻礼仪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析和探究我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历史演变,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感知古代男女间社会关系的文化特征及其发展脉络。
一、婚姻的几种发展模式
在漫漫的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我国的婚姻制度经历了凤凰涅槃般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从早期的原始群婚模式一步步走向具有现代文明特征的一夫一妻制度,见证和审视着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
我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发展模式。
原始群婚。
原始群婚是人类早期祖先进行的一种两性偶合关系,古语曰:“其民聚生野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
”古代人们露宿野外,群居共生,男女之间的交往没有任何的规定和约束,也没有明确和固定的配偶,完全处于一种自然奔放状态,“感天而生,知有母而不知有父”。
远古时代原始群婚的现状甚至产生了一些民间传说,比如《诗经·商颂》就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男女无别、媾和无禁的自然婚姻状态。
血缘婚姻。
随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进步,原始人群逐渐分化,形成了不同的集团部落,并且渐渐以血缘家族的形式作为识别标准。
古人认为血缘家族中父辈和子女之间是不能够通婚的,但是兄妹同辈之间是可以通婚的,由此构成了血缘婚姻。
关于这种婚姻制度模式,中国的古籍文献中也有相应记载传说,比如《风俗通》中就介绍了女娲和伏羲之间的关系,说女娲其实是伏羲之妹,兄妹两人是联袂成婚共同生活在一起的。
在后世出土的汉墓石刻上,人们能够看到伏羲与女娲“人首蛇身,两尾相交”的造型,而“两尾相交”正是夫妻媾和的特别象征。
亚血缘婚。
亚血缘婚又称为伙婚,此种婚姻与血缘婚姻的最大区别就是血缘婚姻只是禁止父辈和直属下辈之间进行通婚,而伙婚除此之外,还禁止同辈兄弟姊妹之间产生婚姻关系。
伙婚制的最大特点是兄弟可以共妻,姐妹可以共夫,但这个“妻”或者“夫”必须是外族人员,比如《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同时都嫁给了舜,体现了伙婚制度下姐妹可以共夫的特点。
亚血缘婚有利于自然选择婚姻配偶,这对于提高人口数量和质
量意义重大。
基于此,古代中国人才有了“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深刻认识。
对偶婚。
对偶婚是介于亚血缘婚和后期专偶婚之间的一种极为脆弱和不稳定的夫妻关系。
在此种婚姻模式中,夫妻双方并不是以良好的感情为基础,而是以个人方便和需要为基础,通常是以物品交换的形式达成夫妻婚配,或者通过武力抢夺的方式得到配偶。
这种婚姻模式产生的一个重要背景是:男子成为家庭生活维系的主要支柱,但由于男性数量可能在野蛮的战争中大量消耗,因而导致女子只能“暂时或长久地同一个男子结婚以作为解救的办法”。
因此,夫妻双方的婚姻关系是相当脆弱和不牢固的。
专偶婚。
专偶婚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一夫一妻制婚姻。
这种婚姻制度的产生,是以父权制完全取代母权制,以及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为根本基础的。
正是因为如此,专偶婚制度自其产生之时起,就充分表现出了男权至上的特点。
而且从婚姻关系角度分析,专偶婚比对偶婚显然要牢固和持久得多,这也符合了儒家的伦理纲常,因为儒家强调“夫妇之道,不可不久也,故受之以恒。
”二、婚姻中男女地位差异在古代中国,婚姻本质上体现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两性关系,反映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变迁,而这个在男女地位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国古代强调“男女授受不亲”,也就是男女不能同饮酒席,不能杂坐闲聊,不能同时出行,两性之间的界限是相当分明的。
两性之间结合为婚姻之后,依然在男女地位上显示出极为不平等的一面。
古人认为婚姻是家庭的大事,《礼记·昏义》云“:婚礼者,将合两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礼记·经解》云“:婚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
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
”自进入父系社会之后,男尊女卑逐渐被认为天经地义的事情。
《易·系辞上》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这些文字概括让人感觉男尊女卑似乎完全是一种自然法则,是万万不能违背的金玉良言。
其说法之一是由于丈夫获得了家庭经济的绝对支配权,自然而然好像也就获得了对妻子的绝对统治权。
《礼记·郊特牲》说“:男帅女,女从男”,古语云“:娶到的媳妇买到的马,由人骑来由人打”,这些都是婚姻关系中女性地位卑微低下的真实写照。
到儒家思想占据完全主导地位时,其对婚姻的态度是“人伦之始”“、夫妇之义”,并且以“三纲五常”等社会规范来约束夫妻关系,特别是约束女性的行为习惯,对夫妻之间的“情”与“爱”则基本上是视而不见的。
按照儒家的封建礼法制度,妇女应“无私货,无私蓄,无私器”。
也就是说,妻子在家里只能遵守本分,操持家务,照顾子女,奉养公婆,没有任何经济地位可言。
《仪礼丧服》云“: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汉代刘向和班昭分别著有《烈女传》和《女诫》,引导女子要“以专一为贞”,信守“四德”(即妇德、妇容、妇言、妇功),后人将“四德”与“三从”合并为“三从四德”,作为妇女言谈举止中应该遵守的基本礼仪。
另外,中国古代婚姻中对女性的贞节观要求苛刻,从各方面钳制和规范妇女的个人操行,要求她们守身如玉,容不得半点瑕疵,夫妻之间女性个人兴趣和志向的稍微外露就可能引起男性的斥责与惩罚。
事实上,婚姻关系自其形成之初,男女之间就已经处于明显的不平等状态,束缚于贞节道德礼教之下的古代妇女,早已没有任何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可言,只能忍声吞气、唯唯诺诺。
此外,在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中,夫妻之间婚姻关系的解除也要遵循一定的陈规陋习,而女性此时的地位更是日薄西山,江河日下。
在夫权至上的中国古代社会,婚姻关系的解除主要由男方的意志随意决定,因此古代将离婚称之为“出妻”或“休妻”,而遭受遗弃之妻则被称为“弃妇”。
丈夫如果要遗弃妻子的话,来自家庭和个人的理由可谓是随手可得和易如反掌,只苦了那些弃妇们的余生,大多数只能是孤灯瞎火,孤寂落寞,清贫甘苦,了却一生。
比如《孔雀东南飞》中描述的焦母逼迫焦仲卿无论如何都要“出妻”,其提出的理由竟然是嫌弃儿媳“不顺父母”,最后导致焦、刘两人双双殉情而死,为后人留下一声叹息;又比如宋代大诗人陆游本来与前妻唐琬一往情深,生活甜甜蜜蜜,但就是因为陆游的母亲不喜欢唐琬,而陆游又对母亲非常孝顺,并且言听计从,最后只能被迫与唐琬相别分手,为此陆游直到晚年仍悔恨不已,心存遗憾之情。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古时历代的婚姻制度多以巩固和维系父系家长制的绝对权威为原则,特别是允许男子“一夫多妻”,体现出对女性地位的压制和约束。
比如《唐律》就明确规定男性纳妾是完全合法的行为,《明会典》也特别规定“:庶人四十岁以上无子者,许娶一妾。
”在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以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社会习俗主导下,自先秦时期到民国末年,上由达官显要下至市井小民,纳妾制度历经千年长久盛行,可谓是中国封建社会婚姻制度中的一个顽疾。
参考文献
[1]秦亚东。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探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7(5)。
[2]李国锋。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
[3]王自玲。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初探[J].法制与社会,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