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首文包诗 课文原文

合集下载

《唐诗三首》原诗、翻译【2021部编版八下24课】

《唐诗三首》原诗、翻译【2021部编版八下24课】

《唐诗三首》翻译24.唐诗三首一、石壕吏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三、卖炭翁/白居易一、《石壕吏》杜甫【原诗】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

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原诗】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译文】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

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母亲的恩情》教案及原文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母亲的恩情》教案及原文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母亲的恩情》教案及原文《母亲的恩情》课文原文唐朝有个诗人,名叫孟郊。

有一次,他要出远门了,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裳。

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

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孟郊听了不住地点头。

他看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

太阳出来了,路边的小草更显得生机勃勃。

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就在他50岁那年,写成了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

《母亲的恩情》语文教案一、教材分析《母亲的恩情》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

文包诗这种课文类型是苏教版的特色,也是古诗教学的新课型。

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巧妙地把一首诗包含在一篇简短的文章里,生动地介绍了与古诗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者情况及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

可以说:“诗”是“文”的中心与升华。

本课围绕“游子吟”展开,生动地展现了孟郊远行,母亲为他操心、送行的情景。

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

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是训练学生朗读,进行情感熏陶的好教材。

课文还配备了3幅插图,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课文和古诗。

二、学情分析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的朗读与积累。

大部分孩子古诗能背到七八十首,并略知大意,知道名句,早自习时也能模仿老师有模有样地配乐朗读。

这首《游子吟》孩子早已熟悉。

母亲节的贺卡上有的小朋友甚至用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句。

每日一句孩子们积累过“香九龄,能温席,首孝悌,次见闻。

”“事父母能竭其力”“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

这是有利的一方面。

但仅仅是纸上谈兵,从知恩,到感恩还有一段距离。

要让孩子在简单而富有诗意的情境中积淀一份情感,收获一份思考,化作一种行动,任重而道远。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课文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课文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分别是:1.《绝句》——杜甫1.原文: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解析: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意境优美。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诗人以“迟日” 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阳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春风吹拂,送来阵阵花草的芳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则具体描写了春天里燕子在暖泥中飞舞,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栖息的场景,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和谐美好的景象。

2.《惠崇春江晚景》——苏轼1.原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解析:这是一首题画诗,苏轼根据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而作。

诗的前两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从视觉和感觉的角度,写出了初春时节竹林外桃花初放、江水变暖鸭子最先察觉的情景,富有生活情趣。

后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则是诗人的想象,描绘了河滩上蒌蒿满地、芦笋抽芽,而河豚也即将逆流而上的画面,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3.《三衢道中》——曾几1.原文: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2.解析: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三衢道中旅行的见闻感受。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交代了出行的时间和行程,梅子黄时本是多雨的季节,却天天放晴,诗人乘船到了小溪的尽头,又改走山路。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写沿途的景色,绿树成荫,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还增添了黄鹂的鸣叫声,更显幽静和生机,也流露出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

三首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三首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三首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三首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首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首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偶题三首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译文:门外的青山上草木一团团的绿紫相间,高耸的山峰终日云遮雾绕像戴着头巾。

人们只知道雨是从云的缝隙里落下,不知道云哪里来的。

冲破峡谷若雷霆在滚动,无数的瀑布喷涌而出。

断枝枯草没有可以停泊的地方,只好随着寒冷的碧水独自流浪。

随着流水想找到溪流的源头,到了溪流的出水处却迷惑了。

才相信真的源头是找不到的,还是柱着手杖欣赏随遇的潺潺美泉吧。

注释:①幅巾:古代文士用绢一幅束发,成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

《东观汉纪鲍永仁》:“更始役,永与冯钦共罢兵,幅巾而居。

”崔嵬(wéi):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

②不道:犹不知。

李白《幽州胡马客歌》:“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

”底处:何处。

③擘开:冲开。

④断梗枯槎:残枝枯叶。

⑤萦回:徘徊荡漾。

⑥筇(qióng):竹名,宜制杖,故又用指手杖。

唐李咸用《苔》:“每忆东行径,移筇独自还。

”赏析:朱熹的《偶题三首》约作于乾道(1165~1173)、淳熙(1174~1189)年间。

朱熹的诗歌,往往从偶然闲适的生活中悟出做人治学的道理。

这《偶题三首》正是此类的诗篇。

第一首说常人只见到翻云覆雨,却不知其成雨的原因,因而悟出凡事都有根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学力行,也是有根底的。

第二首诗通过对水在山中的奔涌,最终形成一川江水的过程,启示人们持之以恒的奋斗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第三首诗通过“探寻水源,寻求真源”的事例,表明寻求真理之道,如探真源,需融会贯通,真理始能朗然在目。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的原文及译文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的原文及译文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的原文及译文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是《古诗三首》。

分别包括《寒食》《迢迢牵牛星》及《十五夜望月》三首古诗,整体表现了古人在特定时节的内心活动与思想感悟。

下边按整理分享三首古诗的原文与译文。

寒食
[唐]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
暮春的长安城,时时有落红,处处伴飞花。

寒食节这天东风佛面,城里的柳枝随风飘斜。

夕阳西照下的汉宫,开始递送御赐的蜡烛。

那袅袅的轻烟,弥散在王侯将相家的上空。

迢迢牵牛星
选自《古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译文】
在那遥远的美丽星空,有两颗闪烁的星星分别代表牛郎和织女。

织女那细长而白皙的手,曾经毫无心思机械地摆弄着机杼。

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伤心的眼泪零落如凄楚的雨。

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那神秘的两岸到底相隔几许?仅仅一条清澈透亮的银河,让两人只能凝望却无法言语。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
中秋的庭院地上月光如洗,寂静的树上栖息着几只乌鸦。

清凉的秋露点点无声无息,悄然打湿了香浸满院的桂花。

今夜皓月当空,引得那世间多少人深情遥望。

不知道这秋夜缠绵的情思所承载着的千般愁绪,又要降临到谁家。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第三首古诗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第三首古诗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杜甫原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 《观沧海》作者:曹操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 《凉州词》作者:王之涣原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4. 《江南春》作者:杜牧原文: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5. 《书湖阴先生壁·其一》作者:王安石原文: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6. 《商山早行》作者:温庭筠原文: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7. 《泊秦淮》作者:杜牧原文: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8. 《虞美人》作者:李煜原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9. 《玉楼春·春恨》作者:宋祁原文: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期。

10. 《菩萨蛮·大柏地》作者:毛泽东原文: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清平乐·村居文包诗

清平乐·村居文包诗

清平乐·村居文包诗清平乐·村居文包诗清平乐·村居文包诗1清晨,白雾朦胧着睡眼,带着睡帽的它在人间的睡梦中缓缓起床,回到了“梦之国”,随着白雾的离去,一副世外桃源的美丽景象犹如出水芙蓉般的景色浮现在了人们的眼前。

瞧!那几根盘旋在屋顶的南瓜藤,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黄澄澄的南瓜挺着自己像车轮般的大肚子,仿佛在炫耀着自己金黄色的冲锋衣;下面便是一栋茅屋,茅屋不大,却朴实中带着一点小康。

里面收拾得很整洁,显露出了主人热爱洁净的性格;屋旁是一棵高大挺秀,郁郁葱葱的大槐树,夏日阳光的照耀下,显得苍翠欲滴。

在夏日用他宽大的肩膀为主人乘凉,粗糙的树皮露出了它“慈祥”的面容;只要津津乐道的是那一池荷花了。

正应了那句话:“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看!那绿油油的叶子,就像“绿精灵”的脸庞般娇嫩,仿佛一把都能掐出水来呢!再看看那含羞的荷花仙子,在风中微微摇曳着自己曼妙的身姿。

而拥有着仙境般家园的主人呢?是一对幸福的老人。

以及他们的三个儿子。

现在正是六月中旬,毒辣的太阳扫荡着大地,但大儿子却站在荷花池的东岸,站在烈日下锄着豆地中的野草。

他豆大的汗水滴落在泥土里,是我不由得联想到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大儿子想:“爸妈都老了,现在种地的活还是我来做吧。

”心灵手巧的二儿子呢?他正坐在大槐树的树荫下,一双巧手飞快地翻动着竹条,编成了一个个轻巧的鸡笼。

只有七八岁的小儿子由于年纪尚小,正舒舒服服地卧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

一手拿着莲蓬,另一只手抓着自己的后脑勺。

两条小腿在空中来回摆动,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透过窗子,可以看见那对老人微醉的身影。

老爷爷兴致高涨,拉过老奶奶的手,说到:“谢谢你啦,老婆子,给我生了三个聪明懂事的孩子。

”老奶奶笑着接过话头:“不用谢,他们也是我的儿子啊!”茅草屋中又传出一片欢笑声。

殊不知是哪只调皮的画眉,在这童话般的地方撒下一串悦耳的鸣叫......清平乐·村居文包诗2一说到农村生活,有人喜欢,有人讨厌。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课
文原文
古诗三首
一、《鹅》
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二、《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三、《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这是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的《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共收录了《鹅》、《静夜思》和《登鹳雀楼》三首经典的古诗。

《鹅》一诗描绘了鹅曲颈高歌的情景,传达了生活态度积极向上的哲理。

诗人运用简单而生动的词语,形象地描述了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场景,展现了鹅的生动形象。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通过描绘明亮的月光和思乡之情,表达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人以明月为切入点,通过简洁的叙述唤起了读者对故乡的思念。

《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作品,通过描绘雄伟壮丽的风景,通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哲理告诫人们不断向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目标,不要满足于眼前的成就。

这三首古诗都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读者,也给了我们很多启迪和思考。

通过欣赏和理解这些古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墨客的才华和智慧,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

注:文章仅供参考,具体格式有待调整。

文包诗-赠汪伦

文包诗-赠汪伦

文包诗----《赠汪伦》阳春三月,春光明媚。

远处青山郁‎郁葱葱。

路边桃花正‎在盛开,那一朵多粉‎红色的桃花‎缀满了枝头‎,像天空多多‎彩霞,李白怀着不‎舍之情告别‎好友王伦,向桃花潭边‎停泊的小船‎走去。

李白边走边‎想,这几天来到‎好友王伦的‎家乡做客,与他一起欣‎赏乡村美景‎,一起品尝美‎酒,一起吟诗作‎画……真是不枉此‎行啊!不知怎样感‎谢好友了。

想着走着不‎知不觉来到‎潭边,这桃花潭水‎清澈见底,如一面银镜‎倒映着两岸‎的青山绿柳‎。

李白虽不忍‎离去,但船艄工已‎在招呼他了‎,李白登上小‎船,艄公拿起船‎篙刚要起航‎,忽然从远处‎的桃林中传‎来一阵熟悉‎的歌声。

那歌声伴随‎着脚步越来‎越近,歌声中包含‎着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等人再近些‎,李白一看原‎来是汪伦来‎为他送行来了。

李白立即对‎船工说:“停!”说完跳上岸‎跑到汪伦面‎前,紧紧握住他‎的手,激动地说:“老朋友这几‎天盛情款待‎,我已无法报‎答了,您还赶这么‎远的路来送‎我,真让我感动‎啊!”汪伦说:“大诗人,您这番来此‎,我们尽情饮‎酒作诗,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更感到大诗‎人的风采。

我这是特此‎来谢你的!”李白流下了‎眼泪握住汪‎伦的手不放‎,说:“我真的不想‎离去,但有事在身‎不得不走啊‎。

希望以后我‎们常相聚。

”汪伦拍拍李‎白的肩膀说‎:“今生愿与老‎兄常联系,希望以后常‎来啊!”艄公再次招‎呼,李白这才又‎登上船。

船起动了。

李白站在船‎头不住地向‎汪伦招手告‎别,汪伦也向李‎白挥手告别‎。

船越走越远‎,李白看到汪‎伦仍旧站在‎岸边,目送自己离‎去,望望桃花潭‎这深不见底‎的湖水,想到这水再‎深也比不过‎汪伦对自己‎的情谊深,触景生情开‎口吟道:“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就是名传‎千古的《赠汪伦》。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教案、知识点、课文原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教案、知识点、课文原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教案、知识点、课文原文《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春色是美好的,人们希望自己的生活也如春光一样,安静美好。

杜甫借花、蝶、莺来歌颂春,一起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我们再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寒食节的景象吧。

2.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诗集》。

寒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清明节的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二、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语。

1.自学“御、暮”两个汉字。

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暮、幕”,从而理解“日暮”的意思。

2.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

3.再读诗句,画出停顿、重音。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一)连词成句,读懂诗意。

1.想想每个词的意思,遇到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寒食:寒食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2.把词语连成句子,小组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寇准咏华山古诗原文]咏华山寇准

[寇准咏华山古诗原文]咏华山寇准

[寇准咏华山古诗原文]咏华山寇准咏华山寇准篇一:一年级咏华山课文原文《咏华山》一课叙述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华山的雄伟壮丽,下面是关于一年级咏华山课文内容的内容,欢迎阅读!咏华山课文原文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先生去登华山。

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啊!华山真高哇!除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小孩儿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好诗!好诗!”先生连连点头称赞。

这个小孩儿就是宋代的寇准,那年才七岁。

拓展:一年级下册语文《咏华山》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华山的高与雄伟壮丽。

2、学习文中的古诗,图文结合读懂诗意,练习背诵。

3、随课文理解生字词语。

教学准备:1、自制课件。

2、文中小人图片。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1、小朋友,你们平时都爬过哪些山?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2、激趣:华山是座怎样的山?(板书?)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登上山顶看一看。

二、细读品悟:1、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华山是座怎样的山?交流讨论。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高)2、小朋友真会读书,现在老师来读读,请你们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句子让你觉得华山很高?3、交流:a:啊!华山真高哇!(1)教师板画山(故意画低一点):画这样高行不行?(故意画低一点)画这样高呢?(板画高山)画这样高行吧!(2)哇!真没想到华山这样高!真是让人大吃一惊!课文中连用两个什么标点?(在原句中标出)怎样读才能把这个意思读出来呢?指名读,齐读。

b:除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1)华山周围有许多山,哪些小朋友愿意上来帮老师在华山周围画些山?(请4—5名学生上台画)(2)小朋友画得真好!(边画边说)请看,这么多的山,有的离华山远,有的离华山近,这就是课文中说的远远近近的山。

(在原句中加点)(3)师边画蓝天边述:站在华山顶上,只有蓝天比华山高,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脚下,这是怎么回事呀?华山真是太高!怎样读才能让人感受到华山的高?(自由练读,指名读,评价,齐读。

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诗句翻译

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诗句翻译

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诗句翻译[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2、二年级上册19课古诗二首之夜宿山寺听课记录评课稿二年级上册19课古诗二首之夜宿山寺听课记录评课稿《夜宿山寺》是第18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古诗,是李白的名篇,诗人用平易的语句,绝妙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表达了他夜宿山寺、身临高处的感受。

全诗仅20个字,非常平白易懂,但足以令读者身临其境,亲感其情。

内容就此敲定。

作为低学段的古诗课,我的目标非常简单,一是识字、写字,这是首要任务;二是读诗、悟诗、背诗。

如果能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知李白夸张的创作风格,感受李白豪放的诗歌魅力,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那就能好了。

针对这些教学目标,我进行了以下设计。

一是识字。

本课共有六个生字:宿、寺、危、辰、恐、惊。

识字做到随文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诗,让识字教学充溢着诗的味道。

其中,宿寺是在释题的时候识记,其余四个字随文识记。

在记忆的方法上,为让孩子们自主识字,调动孩子们识字的积极性。

在方法上,一是危采用字理识字:我们老祖宗再创造这个危字时,是一个人走在高高的悬崖上,觉得非常危险,怕自己掉到深渊里去。

后来,上面的人演变为斜刀头,悬崖演变为厂字,最后演变为危字,相机板书危的籀文,这样就更加形象地让孩子们理解了危的意思。

二是采用比较识字,寺和诗的比较,有言就为诗;辰和晨的比较,用口诀帮助记忆:太阳出来是早晨,太阳回家有星辰。

三是形声字的规律识字,惊和恐,都和心理活动有关,竖心旁和心字底都是心的变形。

在现场教学中,孩子们大多能说出来,我只是稍作点拨和提炼,学习的过程就显得轻松而有趣。

二是写字,为保障课堂上的写字时间,我预留了5分钟的写字时间。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优秀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优秀课件

用“人物+事件”的方式概述卖炭翁的遭遇。
诗歌主要讲了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 炭最终被宫使用半匹红纱一丈绫掠夺一空的 故事。
这首诗围绕着“炭”叙事,如果主体事件 用“失炭”来概括的话,前面还记叙了哪 些事?
( 烧 )炭——( 运 )炭——失炭
品读诗歌 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卖炭翁和宫使。
①篇幅长(24句);②句式灵活(七 言为主,兼有二言、九言);③韵脚(连 续的韵脚变换,第一节五句用不同的韵脚 连续押韵)。
默读课文,按照示例,试着用四字词语概 述事件。
示例:风起茅飞 风起茅飞,群童抢茅,云涌雨注,屋 漏衾冷,娇儿蹬被,沾湿难眠,思得广厦, 大庇寒士。
吟读课文,把自己当成诗中的主人公,展 开想象,抓住景物的特点,按照事件的发 展描述诗中的情境。
板书设计
卖炭翁
卖炭翁 对 比
宫使
外貌——面灰鬓白——悲 心理——矛盾复杂——反常 行动——运炭艰难——辛苦
对不劳而 获、强取 豪夺的统
外貌——“翩翩”(趾高气昂)
治者的愤
行为——“把”“称”“回”“叱”“牵” 懑,对劳
24 唐诗三首
第1课时 第2课时 第3课时
新课导入
第1课时
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由盛转衰的一场 大叛乱,历史上称为“安史之乱”,它给人民 的如椽大笔,用忧患苍生、悲天悯 人的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石壕吏
杜甫
朗读诗歌 yú
可见,作者在叙事当中,笔端饱蘸无限深情, 虽不着一句议论,不着一句抒情,但凄苦、悲愤 之情尽在不言中。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结合诗歌写作背 景,想一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思想感情?
背景介绍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 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 望。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 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 此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 安、石壕、潼关等地,一路上他看到的都是征夫怨 妇们的愁眉苦脸,听到的都是离家出征时的悲凄哭 声。“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段经历写成的, 《石壕吏》是其中一首。

三首文包诗课文原文

三首文包诗课文原文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

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

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王维思绪万千,提起笔来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黄鹤楼送别课文原文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

友人登上了船。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广射虎唐代诗人卢纶写过一组以《塞下曲》为题的诗,其中有一首是这样的: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位“夜引弓”的“将军”,便是被人们称为“飞将军”的李广.李广是西汉时期一位神勇无比的领将.诗中描述的,就是他在镇守北方边境时发生的一件事.一天夜晚,月色朦胧,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李广想到这一带常有猛虎出没,便用警惕的目光四处搜寻着.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连忙拈弓搭箭?,运足力气,拉开硬功.“嗖”的一声,一只白羽箭?射了出去.第二天,天关蒙蒙亮,李广的随从编曲射虎的现场寻找猎物.呀!大家全都惊呆了,原来李将军射中的不得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诗词是的语⾔艺术。

诗词常常⽤最精练的语⾔来展⽰世界的万千⽓象,形象⽽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路难(其⼀) 唐·李⽩ ⾦樽清酒⽃⼗千,⽟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拔剑四顾⼼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雪满⼭。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梦⽇边。

⾏路难!⾏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楚⽔凄凉地,⼆⼗三年弃置⾝。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

沉⾈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春。

今⽇听君歌⼀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调歌头(明⽉⼏时有) 宋代·苏轼 丙⾠中秋,欢饮达旦,⼤醉,作此篇,兼怀⼦由。

明⽉⼏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恐琼楼⽟宇,⾼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有悲欢离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长久,千⾥共婵娟。

教案 【教学⽬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三⾸诗词,把握诗歌内容。

2.品味富有表现⼒的语⾔,体会诗歌意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化的思想感情,提⾼⽂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标】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三⾸诗词,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标】 培养热爱祖国古代⽂化的思想感情,提⾼⽂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路难(其⼀)》 【情境导⼊】 同学们,说起唐诗,不得不提到李⽩。

余光中在《寻李⽩》中这样赞叹他:“酒⼊豪肠,七分酿成了⽉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绣⼝⼀吐就半个盛唐。

”杜甫曾在《饮中⼋仙歌》中这样描述李⽩:“李⽩⽃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呼来不上船,⾃称⾂是酒中仙。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的名篇《⾏路难(其⼀)》,⼀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扉。

【新课解读】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诵本⾸诗。

第13课《诗词三首》知识梳理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3课《诗词三首》知识梳理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诗词三首》之积累与鉴赏知识梳理:(一)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重点梳理】(1)作者简介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词开豪放一派,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作品收录在《东坡文集》。

(2)写作背景苏轼是在密州任太守时写下这首词的。

当时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又和唯一的亲人苏辙(即子由)已有七年没有团聚。

苏轼兄弟年龄相差两岁,当年两人一起离家赴京应考,同登进士第,感情很深。

苏辙当时在济南,相隔千里。

值此中秋之夜,诗人把酒问月,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于是在酒酣兴浓之际,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中秋词。

(3)炼字①“恐”流露出词人“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②“转”“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表达了诗人对于亲人的思念。

③“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

(4)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世的聚散离合如同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

(5)情感作者情感多次起伏变化,上片先是高亢激昂(向往),然后矛盾消极,再变得豪迈通达;下片先是惆怅,然后豁达,最后热烈奔放。

①前四句表现了作者对明月的赞美之情和对天上生活的向往之情。

②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中,展示了作者心理的矛盾,表现了他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③“何事长向别时圆”抒发怀人之情,写不能与亲人团聚的惆怅。

④最后两句以乐观心态面对不能与亲人团聚的事实,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6)形象:塑造了作者积极入世、热爱生活、心胸开阔、乐观旷达的乐天派形象。

苏教版七上《冰心诗三首》课文原文

苏教版七上《冰心诗三首》课文原文

母亲
母亲呵!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纸船
寄母亲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八,二十七,一九二三太平洋舟中。

成功的花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嫩绿的芽儿
嫩绿的芽儿,
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贡献你自己!”深红的果儿,和青年说:“牺牲你自己!”。

文包诗李广射虎

文包诗李广射虎

这位“夜引弓”的“将军”, 便是被人们称为“飞将军” 的李广。李广是西汉时期一 位神勇无比的将领。
• 李广:陇西成纪人,西汉著名军事将领。龙城
飞将,其先祖李信为秦国名将。李广从小聪明过 人,“才气天下无双”。李广的一生,大都投入 了抗击匈奴的事业。他身经大小七十几次战斗。 多少年来,李广一直在北方防守。因为李广行动 快,箭法精,忽来忽去,叫人摸不准他的路子。 所以匈奴人给他起一个外号叫“飞将军”。非凡 的勇敢、决断和应变能力、忠信正直的磊落襟怀, 以及有别于传统的治军方法,使他成为受部下拥 戴、敌军闻之丧胆的一代名将。
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林暗草惊风 一天夜晚,月色朦胧, 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 一片松林。一阵疾风吹来, 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 声音。
安静 紧张 害怕
李广想到这一带常有猛虎 出没,便用警惕 的目光引弓
• 默读课文,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 1、《塞下曲》的作者是谁? • 2、《塞下曲》中的将军是谁? • 3、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对应课文的哪 个自然段?
唐代诗人卢纶写过一组以《塞 下曲》为题的诗,其中一首是这样 的: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唐代诗 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河中蒲(今山西省 永济县)人。官至检校户部郎中。有《卢 户部诗集》。 写有《塞下曲》六首。
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 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 只老虎,连忙拈弓搭箭,运 足气力,拉开硬弓。“嗖” 的一声,一只白羽箭射了出 去。 箭术高超 充满自信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提出疑问
诗文对应
解疑解诗
情感体会

文包诗

文包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余静怡
一天,苏轼约了朋友到望湖楼喝酒。

喝完了酒,苏轼昏昏沉沉地坐上了一艘小船,刚刚坐上小船,天气就开始转阴了。

天空上乌云就像一瓶墨水打翻了,浸透了白云,黑不溜秋的,在天空中翻滚着,涌动着。

渐渐的遮住了天空,光线越来越晴,可还没等它把青山完全遮住,乌云中闪过一道闪电,一声巨响,乌云中雨滴从天空中滴滴哒哒落下来了,争先恐后地跳进苏轼的小船中,在甲板上蹦跳,活像掉落的小珠子。

苏轼觉得非常有趣、好玩。

雨下着下着,突然,一阵风吹来,把乌云给吹散了,把大雨给吹没了,一场大雨转瞬间,就消失得一干二净了。

天空一片湛蓝,湖面一片平静,苏轼觉得十分可惜,那么好的雨景怎么就这样的没了呢?苏轼心里很失落。

但是,雨后的景色让苏轼的心情舒服多了,天空上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倒映在湖面上,让人看得心情舒畅……
苏轼感觉非常神奇,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六月十二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
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

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
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
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

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
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
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王维思绪万千,提起笔来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
首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黄鹤楼送别课文原文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
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
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
和老师。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
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
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虽然我们
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

友人登上了船。

白帆随着
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
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广射虎
唐代诗人卢纶写过一组以《塞下曲》为题的诗,其中有一首是这样的: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这位“夜引弓”的“将军”,便是被人们称为“飞将军”的李广.李广是西汉时期一位神勇无比的领将.诗中描述的,就是他在镇守北方边境时发生的一件事.
一天夜晚,月色朦胧,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李广想到这一带常有猛虎出没,便用警惕的目光四处搜寻着.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
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连忙拈弓搭箭➹,运足力气,拉开硬功.“嗖”的一声,一只白羽箭➹射了出去. 第二天,天关蒙蒙亮,李广的随从编曲射虎的现场寻找猎物.呀!大家全都惊呆了,原来李将军射中的不得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
石!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