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验目的
一、实验目的与实验内容

实验目的与实验内容一、实验目的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我们可以验证科学原理、探索未知领域、优化现有技术、培养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深入理解实验目的,提升个人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实验内容1. 设定实验条件在实验开始之前,我们需要明确实验的条件和假设。
实验条件包括实验的物理环境(如温度、湿度)、实验材料、实验设备等。
假设则是我们对实验结果的一种预期,是我们在实验过程中需要验证的科学原理或假说。
在设定实验条件时,我们要确保这些条件能够公正地反映出我们所研究的问题,并且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进行实验操作在设定好实验条件后,我们就可以开始进行实验操作了。
实验操作是实验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它涉及到实验的具体实施过程。
在操作过程中,我们要严格遵守实验步骤,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同时,我们还需要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异常情况进行记录和思考,以便在后续的分析中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实验过程。
3. 数据收集与分析在完成实验操作后,我们需要收集实验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
数据收集是实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涉及到如何准确地记录和整理实验数据。
数据分析则是通过数学和统计学的手段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以得出结论和推论。
在分析数据时,我们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避免出现误差和偏差。
4. 结论归纳与讨论最后,我们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和讨论。
结论归纳是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提炼的过程,它涉及到如何将实验结果与科学原理或假设进行关联。
讨论则是通过深入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和优化的建议。
在讨论中,我们还可以与他人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以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
溶液的配制一、实验目的1、练习固体、液体试剂的取用;2、掌握几种...

溶液的配制一、实验目的1、练习固体、液体试剂的取用;2、掌握几种常用浓度溶液的配制的方法;3、熟悉有关浓度的计算;4、练习量筒、移液管、容量瓶及比重计的正确使用。
二、实验提要1、仪器的使用度量仪器的分类:量入仪器:容量瓶。
量出仪器:移液管、量筒。
⑴、容量瓶的使用,见课本P55-56;容量瓶的使用方法:先检查,其次洗涤(洗涤剂、自来水、蒸量水),溶液转移方法,定容。
提问:①蒸馏水洗完后是否还需要用溶液润洗2—3遍?② 转移溶液时直接靠着倾到,还是用玻棒引流?为什么定容前不能盖好塞上下摇荡?⑵、吸管和移液管的使用,见课本P56;先检查尖嘴是否损坏,其次洗涤(洗涤剂、自来水、蒸馏水、待移液)。
移取时“一靠二直再三靠”。
⑶、相对密度计(比重计)的使用;2、化学试剂的取用⑴、固体试剂的取用(纸槽、药匙)⑵、液体试剂的取用①、倾注法;②、滴瓶盛取;③、估计取用;④、定量取用。
3、溶液的配制 计算→选择称量工具→称量→溶解→转移→贴标签称量工具 溶解 分析天平(固体) 准确浓度移液管(溶液) 烧杯(洗瓶、玻璃棒)容量瓶 台秤(固体) 量筒(溶液)一般浓度 烧杯(刻度) 烧杯(洗瓶、玻璃棒)烧杯 试剂瓶陇南师专生化系·无机化学实验⑴、一般溶液的配制配制一般溶液常用以下三种方法:①直接水溶法对易溶于水而不发生水解的固体试剂,如NaOH、H2C2 O4、KNO3、NaCl等,配制其溶液时可用托盘天平直接称取一定量的固体于烧杯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搅拌溶解后稀释至所需体积,再转入试剂瓶中。
②介质水溶法对易水解的固体如FeCl3,AlCl3,BiCl3等,配制其溶液时,称取一定量的固体,加入适量一定浓度的酸或碱使之溶解,再以蒸馏水稀释,摇匀后转入试剂瓶。
在水中溶解度较小的固体试剂,在选用合适的溶剂溶解后,稀释,摇匀转入试剂瓶。
例如固体I2,可先用KI水溶液溶解。
③稀释法对于液态试剂,如盐酸、H2SO4、HNO3、HAc等,配制其稀溶液时,先用量筒量取所需量的浓溶液,然后用适量蒸馏水稀释。
大学生实验报告实验过程

大学生实验报告实验过程1.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物理学中的光电效应现象,并通过实验探索光电效应的规律和特性。
2. 实验原理实验基于光电效应的基本原理,即当光束照射到金属表面时,如果光的能量足够大,就会将金属表面的电子从金属中释放出来。
3. 实验材料与仪器- 光电池- 光源- 电源- 实验电路板- 电压表- 光电效应实验装置4. 实验步骤4.1 实验环境准备1. 将实验室中的其他杂光源关闭,以确保实验环境光线较暗。
2. 将实验电路板与电源连接,确保实验电路正常。
4.2 实验装置搭建1. 将光源放置在实验装置的固定位置上,并连接到电源上。
2. 将光电池放置在实验装置的另一端,并连接到电路板的相应接口上。
3. 通过调整光源的位置和方向,使光线能够准确地照射到光电池的光电阵面上。
4.3 实验数据采集1. 打开电源,调整电压表的量程和零点,使其能够准确读取电流信号。
2. 测量不同光源亮度下的电流值,并记录数据。
3. 改变光源的距离,测量不同距离下的电流值,并记录数据。
4.4 实验数据处理1. 绘制电流与光源亮度关系图,观察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2. 计算出不同距离下的电流密度,并绘制与距离的关系图。
3. 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拟合,并推导出光电效应的相关公式。
5.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我们得到了光电效应与光源亮度、光源距离的关系图,发现二者呈现一种正相关的趋势。
当光源亮度增加或者光源与光电池的距离减小时,电流值也相应增大。
这说明光电效应受到光源的辐射能量和光线照射强度的影响。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推导出了光电效应的相关公式,并验证了它的准确性。
此外,通过实验数据的拟合,我们还得到了光电效应的一些特性参数,如光电阈值、最大动能等。
6. 结论本次实验通过研究光电效应现象,探索了光电效应的规律和特性。
实验结果表明,光电效应与光源亮度和光源距离呈现一种正相关趋势。
同时,我们还得到了光电效应的相关公式和特性参数。
实验一.称量实验

实验一称量实验1.实验目的1.1学会正确使用分析天平。
1.2掌握减重称量的方法,了解直接称量法。
2.实验仪器及方法2.1仪器:分析天平,砝码,软毛刷,称量瓶,称量用样品等。
2.2实验仪器装置图:1.横梁。
2平衡螺丝。
4指针,微分标牌5支点刀和承重刀6框罩7圈码8指数盘9支力销10托梁架11阻尼器12投影屏13称盘14盘托15螺旋脚17开关旋钮18调零杆2.3方法:a.使用单盘电光天平,1g以上用砝码盒中的砝码,100~900mg由加砝码(或称指数盘)外圈转加,10~90mg有加码器内圈转加,10mg以下有光幕标尺读取,读准至0.1mg。
b.使用单盘电光自动天平,100mg以上由加码器加放,100mg以下由光幕标尺读取,读准至0.1mgc..使用电子分析天平,直接由读数屏幕读数,读准至0.1mg3.实验步骤3.1检查天平:观察天平各部件是否处于正常状态,检查天平的水平与清洁情况,砝码盒中的砝码有无短缺,调节天平零点。
3.2直接称量练习3.21称量称量瓶的质量从干燥器中取一称量瓶,放在天平盘上,称其重量并进行记录。
重复称量2~3次,求出平均值。
3.22称量瓶盖的质量将瓶盖放在天平盘上(瓶体放回干燥器内),称其质量并进行记录。
重复称量2~3次,求出平均值。
3.23称量瓶体的质量将瓶体放在天平盘上(瓶体放回干燥器内),称其质量并进行记录。
重复称量2~3次,求出平均值。
3.3减重称量练习3.31取一空称量瓶A(空),在托盘天平粗称并记录。
3.32将样品粉末(用小药匙)小心地装入空瓶内约2.0~2.3g(勿洒落瓶外),粗称A并记录。
3.33将A精称(分析天平上)并记录。
3.34将A中平行倒出三样样品(每份0.45~0.55g)于另一容器,每倒出一份需精称A并记录。
此次实验是最基本的称量实验,以前总是觉得非常简单,做得不够精确,所以没有做得很好,这次经过老师的提醒,更加注重数据的准确性,对实验的态度也更端正点了。
实验报告总结及体会(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科技的发展,实验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实验的过程和方法,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我参加了本次实验课程。
通过本次实验,我对实验过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实验方法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1. 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2. 培养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严谨性;3. 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 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三、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实验原理及设备介绍;2.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3. 数据记录与分析;4. 实验结果讨论。
四、实验过程1. 实验原理及设备介绍:在实验开始前,我们首先了解了实验的原理和所使用的设备。
通过学习,我们掌握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设备的使用方法。
2.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注意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
同时,我们还注意以下几点:(1)确保实验环境的整洁,防止实验事故的发生;(2)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实验规程,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3)实验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及时与同学和老师沟通,共同解决。
3. 数据记录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认真记录了实验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实验结果与预期相符,验证了实验原理的正确性。
4. 实验结果讨论:在实验结束后,我们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讨论内容包括:(1)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2)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实验方法的改进与优化。
五、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2.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严谨、规范地操作,培养了良好的实验习惯;3. 通过数据记录与分析,我们提高了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团队协作,共同完成了实验任务。
六、体会1. 实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2. 实验过程中,我们要严谨、规范地操作,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 团队协作在实验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学会与他人沟通、合作,共同完成任务;4. 实验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我们要敢于尝试,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实验一:叶绿体的提取和荧光观察

叶绿体的提取和荧光观察一、实验目的:1. 学习分离制备叶绿体的方法,了解制备细胞器的一般程序,观察光镜下叶绿体的形态。
2. 学习和掌握离心机的原理和基本使用方法。
3. 学习荧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及其应用。
二、实验原理及分析:细胞器分离的过程包括两个主要阶段:破碎细胞和细胞组分的分离。
细胞内各种结构的比重和大小都不相同,在同一离心场内的沉降速度也不相同,根据这一原理,常用不同介质和不同转速的离心法,将细胞内各种组分分级分离出来。
在等渗溶液中进行组织匀浆、分离,叶绿体的分离采用差速离心或密度梯度离心法进行。
荧光显微术是利用荧光显微镜对可发荧光的物质进行观察的一种技术。
某些物质在—定短波长的光(如紫外光)的照射下吸收光能进入激发态,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就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放射出比照射光波长更长的光(如可见光),这种光就称为荧光。
若停止供能荧光现象立即停止。
有些生物体内的物质受激发光照射后直接发出荧光,称为自发荧光(或直接荧光),如叶绿素的火红色荧光和水质素的黄色荧光等。
有的生物材料本身不发荧光,但它吸收荧光染料后同样也能发出荧光,这种荧光称为次生荧光(或间接荧光),如叶绿体吸附吖啶橙后可发桔红色荧光。
三、实验材料:菠菜叶片四、实验步骤:1. 菠菜叶片洗净吸干。
称取20克,剪成小块;加入40ml完全介质,在研钵中充分研磨。
2.浆状物用双层纱布过滤;3. 汁液置于离心管中,1100 rpm(200g)离心5Min;4. 弃去沉淀,取上清液1900 rpm(600g)离心12Min;5. 弃去上清液,沉淀加入15ml A液,轻轻吹打悬浮;6. 悬浮液600g离心12Min;7. 弃去上清液,取沉淀,悬浮于A液中;8.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9.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1〕荧光镜下紫外直接观察;2〕滴加吖啶橙后观察五、实验结果及分析:在普通显微镜下,叶绿体呈现出绿色椭球形,为正常结构。
可能因为差速离心得到的样品不纯,还观察到一些组织碎片。
实验一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实验一.实验目的1.加深理解锯齿波

实验一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实验一.实验目的1.加深理解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各元件的作用。
2.掌握锯齿波同步触发电路的调试方法。
二.实验内容1.锯齿波同步触发电路的调试。
2.锯齿波同步触发电路各点波形观察,分析。
三.实验线路及原理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主要由脉冲形成和放大,锯齿波形成,同步移相等环节组成,其工作原理可参见“电力电子技术”有关教材。
四.实验设备及仪器1.教学实验台主控制屏2.NMCL—33组件3.NMCL—05E组件或NMCL—36组件4.NMEL—03组件5.二踪示波器6.万用表五.实验方法1.将NMCL-05E面板上左上角的同步电压输入接机柜可调电源的U、V端。
2.合上主电路电源开关,并打开NMCL31A面板上方的低压电源开关。
用示波器观察各观察孔的电压波形,示波器的地线接于“7”端。
同时观察“1”、“2”孔的波形,了解锯齿波宽度和“1”点波形的关系。
观察“3”~“5”孔波形及输出电压U G1K1的波形,调整电位器RP1,使“3”的锯齿波刚出现平顶,记下各波形的幅值与宽度,比较“3”孔电压U3与U5的对应关系。
3.调节脉冲移相范围将NMCL—31面板上的Ug端连接到NMCL-05E面板上的Ug端,调节NMCL-31面板上的的Ug输出电压调至0V,即将控制电压U ct调至零,并把S1和S2拨打正给定。
用示波器观察U1电压(即“1”孔)及U5的波形,调节偏移电压U b(即调RP1,RP2),使α=180O。
调节NMCL—31的给定电位器RP1,增加U ct,观察脉冲的移动情况,要求U ct=0时,α=180O,U ct=U max时,α=30O,以满足移相范围α=30O~180O的要求。
4.调节U ct,使α=60O,观察并记录U1~U5及输出脉冲电压U G1K1,U G2K2的波形,并标出其幅值与宽度。
用导线连接“K1”和“K3”端,用双踪示波器观察U G1K1和U G3K3的波形,调节电位器RP3,使U G1K1和U G3K3间隔1800。
实验一金属钠的性质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一金属钠的性质实验实验报告实验一:金属钠的性质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金属钠的性质,了解其在水中的反应、燃烧以及与酸的反应。
二、实验原理:金属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其在与水反应时能够迅速释放氢气和产生碱性溶液;在空气中易于燃烧产生火焰;与酸反应可以产生氢气和相应的盐。
三、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戴好实验室必备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实验服、手套和护目镜。
2.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入砂盘中,加入适量的水。
3.观察水中的反应,观察金属钠与水的反应速度以及是否有气体产生。
4.用蜡烛点燃金属钠,观察其燃烧现象。
5.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盐酸,然后加入少量的金属钠,观察反应情况。
四、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1.金属钠与水反应的观察:金属钠与水接触后剧烈活动,放出氢气,并且产生了碱性溶液,溶液呈现碱性。
金属钠+水→氢气+氢氧化钠2.金属钠燃烧的观察:点燃金属钠后,钠迅速燃烧产生明亮的橙黄色火焰,并伴有剧烈的爆炸声。
金属钠+氧气→金属氧化物3.金属钠与盐酸反应的观察:金属钠与盐酸反应迅速,产生大量氢气,并生成相应的氯化钠。
金属钠+盐酸→氢气+氯化钠五、实验讨论:1.金属钠与水的反应速度非常快,钠能够迅速与水分子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钠。
这是因为金属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具有较低的电负性,易于失去电子,与水中的氢离子反应形成氢气。
2.金属钠的燃烧能力很强,它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产生高温的火焰,并且有剧烈的爆炸声。
这是因为钠在点燃后,与氧气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释放大量的能量,形成明亮的火焰。
3.金属钠与酸反应会产生大量的氢气,并生成相应的盐。
这是因为钠可以与酸中的氢离子反应生成氢气,同时形成相应的盐。
六、实验结论:金属钠具有活泼的化学性质,与水反应生成氢气和碱性溶液;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火焰;与酸反应生成氢气和相应的盐。
七、实验安全注意事项:1.戴上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实验服、手套和护目镜。
2.实验操作时要小心谨慎,避免金属钠的溅射。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测量刚体转动惯量的方法 2.学习用作图法处理数据 3.观测刚体转动惯量与质量分布的关系
二、实验仪器:
刚体转动惯量实验仪,通用电脑式毫秒计,铝环,铝 盘,牵引砝码等。
三、实验原理:
1. 基本概念 1)刚体 在任何情况下形状和大小都不 发生变化的物体称为刚体。
2)刚体的定轴转动 刚体的各质元在运动中都绕一 固定轴作圆周运动,称刚体作 定轴转动。 3)刚体的对某转轴的转动惯量(J)
2
上两式联立,得系统匀加速转动时的角加速度:
2 [( K1 1)t 2 ( K 2 1)t 2 ) 2 2 t1 t 2 t 2 t1
当绳子一端的砝码m1落地,转台在摩擦力矩作用下, 做匀减速转动。同理:可以求出匀减速转动的角加速 度
( K 2 1)t1 ] 2 [( K1 1)t 2 2 2 t1 t 2 t 2 t1
z O θ x
2. 刚体定轴转动定律 : M z J z
1 2 J mr 2
3 转动惯量对同轴叠加原理:
空实验台的转动体系对转轴的转动惯量记为J0 。本实 验的待测物体为圆环环、圆盘,要测其对中心轴的转 动惯量Jx,可以将其放在载物台上。这时转动体系的 转动惯量记为J,J =J 0 + Jx , Jx = J - J0
rj
z
mj
o O
ri
mi
rij
θ
x
刚体的对某转轴的转动惯量是刚体对该转轴保持 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的量度。 刚体受到的对某转轴的力矩是改变刚体对该转轴 转动状态原因。
4)决定刚体转动惯量(J)大小的因素 A. 刚体的质量,B. 转轴的位置,C. 刚体质量的分布
生物实验设计题教案初中

生物实验设计题教案初中
一、实验目的:
1. 通过观察绿叶在光照下的气体交换情况,了解绿叶的光合作用过程。
2. 掌握观察生物现象的方法和技巧。
二、实验材料:
1. 绿色叶片
2. 碘液
3. 高锰酸钾溶液
4. 口试管
5. 实验室灯
三、实验步骤:
1. 将一片绿色叶片放入口试管中,并倒入足够的水覆盖叶片。
2. 在实验室灯下照射绿叶10分钟后,用碘液滴在叶片上,观察叶片的变化。
3. 将另一片绿叶放入口试管中,加入高锰酸钾溶液,观察气泡的产生。
四、实验原理:
1. 绿叶在光合作用过程中会释放氧气,并通过光合色素的作用使得叶片变为蓝紫色。
2. 高锰酸钾溶液可以使氧气产生气泡,从而证明绿叶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氧气。
五、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室灯下进行实验时要小心操作,避免灯泡发热。
2. 碘液要小心使用,避免误吞或接触皮肤。
3. 高锰酸钾溶液要注意保存,避免溅入眼睛或口腔。
六、实验扩展:
1. 可以对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绿叶进行观察,探讨光照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2. 可以对不同植物种类的叶片进行观察,比较它们在光合作用中的气体交换情况。
七、实验总结: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绿叶在光照下的光合作用过程,并了解绿叶是如何利用光能进行制造食物的。
同时,也加深了我们对生物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一、实验课的目的和要求

绪论生理学既是一门研究生物机体功能的理论性科学,又是一门实验性科学。
科学实验创立和发展了生理学理论,是研究生理学的基本方法,构成了生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要想真正掌握生理学理论知识,必须同时重视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学习,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一、实验课的目的和要求通过生理学实验课的学习,主要使学生初步掌握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了解获得生理学知识的科学方法,验证和巩固生理学的基本理论,从而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实验过程中,也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客观地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以及对科学工作的“三严”精神,即严肃的科学态度、严密的工作方法、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团结协作精神。
总之,实验课的学习是造就高素质、高层次、综合性人才的必要环节。
为实现实验课的目的,学生在生理学实验的学习中,应努力达到以下要求。
(一)实验前1.认真阅读实验指导,充分了解本次实验的目的、要求、实验步骤、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
2.结合实验内容,复习有关理论,预测各实验项目应得结果,并应用相关的理论解释之。
3.预估实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误差。
(二)实验中1.认真听取实验指导教师的讲解和观看示教操作,特别注意教师强调指出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循序操作,不得随意变动和进行与实验无关的活动。
在以人体为对象的实验,要特别注意人身安全。
要爱护实验动物和器材,并节约实验药品和材料。
实验器材的放置要整齐有序。
3.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仔细耐心、敏锐地观察实验所出现的现象,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并联系理论进行思考,如:发生了何现象?为什么?其作用机制及生理意义如何?4.在进行哺乳类动物实验时,因操作复杂,项目多,应由组长对组内成员进行合理而明确的分工,使各位学生既各尽其责,又相互配合,以保证按时圆满完成实验任务。
另外,在不同的实验中,实验小组成员应轮流承担实验操作和项目,力求各人的学习机会均等。
创新性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传统的环保材料在处理污染物时,往往存在降解速度慢、成本高、二次污染等问题。
因此,开发新型环保材料,提高其降解性能,对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研究一种新型环保材料的降解性能,为我国环保事业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目的1. 探究新型环保材料的降解性能;2. 分析影响新型环保材料降解性能的因素;3. 为新型环保材料在实际应用中提供参考。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新型环保材料:采用生物基聚合物材料;- 原油:模拟污染物;- 降解菌:筛选具有降解能力的微生物;- 其他试剂:磷酸盐缓冲溶液、葡萄糖、硝酸钠等。
2. 实验方法(1)新型环保材料的制备:采用溶液聚合法制备生物基聚合物材料;(2)降解菌的筛选: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具有降解能力的微生物;(3)降解实验:将新型环保材料与降解菌混合,在不同条件下进行降解实验;(4)降解性能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降解过程中污染物浓度的变化;(5)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新型环保材料的降解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新型环保材料在降解菌的作用下,降解速度较快,降解率达到80%以上。
与传统环保材料相比,新型环保材料的降解性能明显提高。
2. 影响新型环保材料降解性能的因素(1)降解菌种类:不同降解菌对新型环保材料的降解能力存在差异,筛选具有较高降解能力的降解菌,有利于提高降解效果;(2)降解菌浓度:降解菌浓度越高,降解速度越快,但过高浓度可能导致降解效果下降;(3)温度:适宜的温度有利于降解菌的生长和代谢,从而提高降解效果;(4)pH值:降解菌的生长和代谢受pH值影响较大,适宜的pH值有利于提高降解效果;(5)营养物质:降解菌在降解过程中需要营养物质,如葡萄糖、硝酸钠等,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有利于提高降解效果。
3. 新型环保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参考(1)选择具有较高降解能力的降解菌,提高降解效果;(2)优化降解条件,如温度、pH值、营养物质等,以实现高效降解;(3)结合实际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降解菌和降解条件,提高降解效果。
实验报告一

实验报告一班级姓名(一)粗称教师提供的试剂瓶重量1.实验目的:学会使用托盘天平进行称量2.仪器和材料:托盘天平,砝码,印有号码的试剂瓶,称量纸3.实验步骤(1)检查天平是否正常,天平调零。
(2)从教师处领取一个印有号码的试剂瓶,用镊子夹取称量纸一张,放在天平两边的托盘上。
(3)将试剂瓶放在托盘上称量,记下砝码的数据和游码的数据。
(4)称量完毕,将天平还原。
(5)将称量结果记录在实验本上,并报告实验指导老师,核对称量结果。
4.数据处理(1)试剂瓶号码:;(2)砝码的读数:克;(3)游码的读数:克;(4)试剂瓶的质量:克;(二)准确称量0.5000g氯化钠1.实验目的学会使用电子天平进行称量,掌握固体试剂的取用方法2.仪器和材料仪器:电子天平,材料:氯化钠,称量纸,药勺3.实验步骤(1)检查天平是否正常,天平调零。
(2)用镊子夹取一张称量纸放在天平秤盘中称量,再用药匙取出氯化钠放在称量纸上,直到预期质量,关闭天平侧门,等读数稳定后读数。
(3)取多的氯化钠放在指定容器中。
(4)称量完毕,记下数据,用毛刷刷掉洒落在天平中的氯化钠,关闭天平侧门,天平调零。
(5)将称量的结果记录在实验本上,并报告实验指导老师,核对称量结果,误差不能超过+0.0005g。
4.数据处理(1)天平型号:;(2)称量纸的质量:克;(3)(称量纸+氯化钠)的质量:克;(4)氯化钠的质量:克;(三)从滴瓶中取用试剂1.实验目的熟练掌握使用滴瓶的方法,滴管不伸进试管中,滴管不碰到试管口。
2.仪器和药品仪器:滴瓶,小试管药品:蒸馏水3.实验步骤从滴瓶中吸取蒸馏水,滴加到小试管中去。
(四)从试剂瓶中取用液体试剂1.实验目的熟练掌握从试剂瓶中倾倒液体。
2.仪器和药品仪器:细口试剂瓶,小烧杯,小试管,玻棒药品:蒸馏水3.实验步骤(1)从细口试剂瓶中倾倒蒸馏水至小试管中,蒸馏水应沿着洁净的试管壁流入试管。
(2)从细口试剂瓶中倾倒蒸馏水至小烧杯中,蒸馏水应沿着洁净的玻璃棒注入烧杯。
实验设计方案范例(通用10篇)

实验设计方案范例实验设计方案范例什么是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
“方案”,即在案前得出的方法,将方法呈于案前,即为“方案”。
实验设计方案范例(通用10篇)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常常需要提前准备一份具体、详细、针对性强的方案,方案是阐明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书面计划。
我们应该怎么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实验设计方案范例(通用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验设计方案1一.实验目的1、学习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原理与方法。
2、学习、掌握微生物的鉴定方法。
3、对提取的土样进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并进行简单的形态鉴定二.实验原理α-淀粉酶是一种液化型淀粉酶,它的产生菌芽孢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尤其是在含有淀粉类物质的土壤等样品中。
从自然界筛选菌种的具体做法,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个步骤:采样、增殖培养、纯种分离和性能测定。
1、采样:即采集含菌的样品采集含菌样品前应调查研究一下自己打算筛选的微生物在哪些地方分布最多,然后才可着手做各项具体工作。
在土壤中几乎各种微生物都可以找到,因而土壤可说是微生物的大本营。
在土壤中,数量最多的当推细菌,其次是放线菌,第三霉菌,酵母菌最少。
除土壤以外,其他各类物体上都有相应的占优势生长的微生物。
例如枯枝、烂叶、腐土和朽木中纤维素分解菌较多,厨房土壤、面粉加工厂和菜园土壤中淀粉的分解菌较多,果实、蜜饯表面酵母菌较多;蔬菜牛奶中乳酸菌较多,油田、炼油厂附近的土壤中石油分解菌较多等。
2、增殖培养(又称丰富培养)增殖培养就是在所采集的土壤等含菌样品中加入某些物质,并创造一些有利于待分离微生物生长的其他条件,使能分解利用这类物质的微生物大量繁殖,从而便于我们从其中分离到这类微生物。
因此,增殖培养事实上是选择性培养基的一种实际应用。
3、纯种分离在生产实践中,一般都应用纯种微生物进行生产。
一年级科学实验计划上册

一年级科学实验计划上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计划旨在通过一系列简单易行、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培养一年级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帮助他们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内容1. 彩虹瓶实验:通过将不同颜色的液体倒入透明玻璃瓶中,观察液体混合后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了解颜色的混合原理。
2. 热传导实验:通过将热水倒入冰块中,观察热量的传递过程,让学生了解热传导的基本原理。
3. 浮力实验:通过将不同重量的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让学生了解浮力的原理。
4. 静电实验:通过摩擦塑料尺和头发等物品,让学生观察静电的产生和现象,了解静电的基本性质。
5. 土壤酸碱性实验:通过酸碱指示剂在不同酸碱性土壤中的变色情况,让学生了解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包括实验所需的各种器材、药品、材料等,确保器材和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2. 制定实验方案:根据实验目的和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方案,包括实验步骤、操作方法、观察指标等。
3. 组织学生参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共同参与实验,教师进行指导。
4. 观察记录: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操作,教师观察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和数据,并及时给予指导。
5. 总结分析: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实验中的问题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
四、注意事项1. 确保实验器材和药品的安全性,避免使用有毒、有害的药品和器材。
2.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操作,确保学生的安全。
3.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安静,避免干扰其他班级的教学活动。
4.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现场,保持实验室整洁。
五、效果评估1. 通过学生对实验的参与度和兴趣度,评估实验效果。
2. 通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高程度,评估实验效果。
3. 通过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估实验效果。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评估,可以发现本实验计划的成效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最新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实验计划【精品】

最新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实验计划
【精品】
1. 实验目的
本实验计划旨在通过简单的科学实验,帮助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培养科学观察、探索和实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2. 实验内容
本实验计划包含以下几个实验内容:
- 2.1 实验一:水的存在形态
- 2.2 实验二:空气的存在
- 2.3 实验三:磁铁的吸引力
- 2.4 实验四:光的传播
3. 实验材料和器材
每个实验所需的材料和器材如下:
- 实验一:盛水的、纸巾、杯子
- 实验二:气球、吹气管
- 实验三:磁铁、纸片
- 实验四:手电筒、小镜子
4. 实验步骤
每个实验的步骤如下:
- 实验一:将纸巾浸湿后放在杯子的底部,观察纸巾干燥的速度。
- 实验二:利用吹气管将气球吹起来,观察气球的变化。
- 实验三:将纸片放在磁铁的上方并观察。
- 实验四:利用手电筒照射镜子并观察光的传播。
5. 实验结果和分析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总结。
6. 安全注意事项
在进行实验时,学生需注意以下安全事项:
- 倒水时需小心,避免溅出烫伤。
- 吹气球时注意不要吹得太大,以免爆炸。
- 使用磁铁时要避免将其吞食或与电子设备接触。
- 使用手电筒时要小心光线直射眼睛。
7. 实验评价和延伸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并可以进一步延伸实验内容,拓展科学知识。
8. 实验计划的时间安排
每个实验约需30分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安排。
以上为《最新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实验计划【精品】》的内容概述,详情请参考实际教材内容。
1.探究胡克定律实验

探究胡克定律实验1.实验目的(1)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2)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2.实验原理弹簧受到拉力会伸长,平衡时弹簧产生的弹力和外力大小相等;弹簧的伸长越大,弹力也就越大.3.实验器材铁架台、弹簧、钩码若干、毫米刻度尺、三角板、铅笔、重垂线、坐标纸.4.实验步骤(1)安装实验仪器.(2)测量弹簧的伸长(或总长)及所受的拉力(或所挂钩码的质量),列表作出记录,要尽可能多测几组数据.(3)根据所测数据在坐标纸上描点,以力为纵坐标,以弹簧的伸长为横坐标.(4)按照在图中所绘点的分布与走向,尝试作出一条平滑的图线,所画的点不一定正好在这条图线上,但要注意使图线两侧的点数大致相同.1.数据处理(1)解析法:以弹簧的伸长为自变量,写出图线所代表的函数,首先尝试一次函数,如果不行再考虑二次函数.(2)列表法:将测得的F、x填入设计好的表格中,可以发现弹力F与弹簧伸长量x的比值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是相等的.(3)图象法:以弹簧伸长量x为横坐标,弹力F为纵坐标,描出F、x各组数据相应的点,作出的拟合曲线是一条过坐标原点的直线.2.注意事项(1)对钩码的要求①所挂钩码不要过重,以免弹簧被过分拉伸,超出它的弹性限度.②每次所挂钩码的质量差尽量大一些,从而使坐标上描的点尽可能稀,这样作出的图线更精确.(2)测量与记录数据①测弹簧长度时,一定要在弹簧竖直悬挂且处于平衡状态时测量.②记录数据时要注意弹力及弹簧伸长量的对应关系及单位.(3)画图象描点画线时,所描的点不一定都落在一条线上,但应注意一定要使尽可能多的点落在线上,其余各点均匀分布在线的两侧.3.误差分析(1)弹簧长度的测量和作图象时造成偶然误差.(2)钩码标值不准确造成系统误差.对原理和操作的考查某同学做“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甲乙丙(1)图甲是不挂钩码时弹簧下端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其示数为7.73 cm;图乙是在弹簧下端悬挂钩码后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此时弹簧的伸长量Δl为________cm;(2)本实验通过在弹簧下端悬挂钩码的方法来改变弹簧的弹力,关于此操作,下列选项中规范的做法是__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A.逐一增挂钩码,记下每增加一只钩码后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和对应的钩码总重B.随意增减钩码,记下增减钩码后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和对应的钩码总重(3)图丙是该同学描绘的弹簧的伸长量Δl与弹力F的关系图线,图线的AB段明显偏离直线OA,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图乙的示数为14.66 cm,所以弹簧的伸长量为(14.66-7.73) cm=6.93 cm.(2)为了得到较多的数据点,应逐一增挂钩码,记下每增加一只钩码弹簧的长度和钩码的总重力,即A正确.(3)不遵循胡克定律,说明超出了弹簧的弹性限度.[答案](1)6.93(2)A(3)超出弹簧的弹性限度1.(2015·高考四川卷)某同学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时,安装好实验装置,让刻度尺零刻度与弹簧上端平齐,在弹簧下端挂1个钩码,静止时弹簧长度为l1,如图甲所示,图乙是此时固定在弹簧挂钩上的指针在刻度尺(最小分度是1毫米)上位置的放大图,示数l1=______cm.在弹簧下端分别挂2个、3个、4个、5个相同钩码,静止时弹簧长度分别是l2、l3、l4、l5.已知每个钩码质量是50 g,挂2个钩码时,弹簧弹力F2=________N(当地重力加速度g=9.8 m/s2).要得到弹簧伸长量x,还需要测量的是________.作出F-x曲线.得到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解析:由题图乙知l1=25.85 cm.挂两个钩码时,弹簧弹力F=0.98 N.要测弹簧伸长量,还需要测量弹簧的原长.答案:25.850.98弹簧原长2.(2014·高考浙江卷)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时,某同学把两根弹簧如图甲连接起来进行探究.(1)某次测量如图乙所示,指针示数为________cm.(2)在弹性限度内,将50 g的钩码逐个挂在弹簧下端,得到指针A、B的示数L A和L B如下表所示.用表中数据计算弹簧Ⅰ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 N/m(重力加速度g=10 m/s2).由表中数据________(解析:(1)刻度尺读数需要估读到精确位的下一位,从题图乙可知指针示数为16.00 cm,考虑到误差范围,15.95~16.05 cm均算对.(2)由胡克定律F=kΔx,结合表格数据可知弹簧Ⅰ的劲度系数k1=50×10-3×10(19.71-15.71)×10-2 N/m=12.5 N/m,考虑误差范围情况下12.2~12.8 N/m均算正确;对于计算弹簧Ⅱ的劲度系数,只需要测出弹簧Ⅱ的形变量,结合两个指针的读数,可知指针B的示数变化量减去指针A的示数变化量,就是弹簧Ⅱ的形变量,所以能求出弹簧Ⅱ的劲度系数.答案:(1)16.00(15.95~16.05)(有效数字位数正确)(2)12.5(12.2~12.8)能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2014·高考全国卷Ⅱ)某实验小组探究弹簧的劲度系数k与其长度(圈数)的关系.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一均匀长弹簧竖直悬挂,7个指针P0、P1、P2、P3、P4、P5、P6分别固定在弹簧上距悬点0、10、20、30、40、50、60圈处;通过旁边竖直放置的刻度尺,可以读出指针的位置,P0指向0刻度.设弹簧下端未挂重物时,各指针的位置记为x0; 挂有质量为0.100 kg的砝码时,各指针的位置记为x .测量结果及部分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n 为弹簧的圈数,取重力加速度为9.80 m/s 2).已知实验所用弹簧总圈数为60,整个弹簧的自由长度为11.88 cm.(1)将表中数据补充完整:①________,②________.(2)以n 为横坐标,1k 为纵坐标,在下图给出的坐标纸上画出1k-n 图象.(3)上图中画出的直线可近似认为通过原点.若从实验中所用的弹簧截取圈数为n 的一段弹簧,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 与其圈数n 的关系的表达式为k =________N/m ;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 与其自由长度l 0(单位为m)的关系的表达式为k =________N/m.[解析] (1)①k =mgΔx 2=0.100×9.80 N(5.26-4.06)×10-2 m≈81.7 N/m ; ②1k =181.7m/N ≈0.012 2 m/N. (2)描点法,画一条直线,让大部分的点都落在直线上,或均匀分布在直线两侧. (3)设直线的斜率为a ,则有1k =an ,即k =1a ·1n ,通过计算斜率即可求得;弹簧共60圈,则有n =60l 00.118 8,把其代入k =1a ·1n中可求得.[答案] (1)①81.7 ②0.012 2 (2)如图所示(3)1.75×103n ⎝⎛⎭⎫1.67×103n ~1.83×103n 3.47l 0⎝⎛⎭⎫3.31l 0~3.62l 03.某同学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1)将弹簧悬挂在铁架台上,将刻度尺固定在弹簧一侧.弹簧轴线和刻度尺都应在________方向(填“水平”或“竖直”).(2)弹簧自然悬挂,待弹簧________时,长度记为L 0;弹簧下端挂上砝码盘时,长度记为L x ;在砝码盘中每次增加10 g 砝码,弹簧长度依次记为L 1至L 6,数据如下表:表中有一个数值记录不规范,代表符号为________.由表可知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分度为________.(3)如图为该同学根据表中数据作的图,纵轴是砝码的质量,横轴是弹簧长度与________的差值(填“L 0”或“L x ”).(4)由图可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N/m ;通过图和表可知砝码盘的质量为________g(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重力加速度取9.8 m/s 2).解析:(1)悬挂法测量弹簧的弹力时,弹簧轴线和刻度尺应在竖直方向上.(2)当弹簧静止时,读出弹簧的原长,此时误差较小;表中数据L 3与其他数据有效位数不同,所以数据L 3不规范,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1 mm.(3)图象经过坐标原点,纵轴是砝码的质量,则横轴为与所挂钩码质量相对应的弹簧的伸长量,所以横轴是弹簧长度与L x 的差值.(4)由图象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 =ΔF Δx =60×10-3×9.812×10-2N/m =4.9 N/m ,砝码盘的质量m =k (L x -L 0)g=0.01 kg =10 g.答案:(1)竖直 (2)静止 L 3 1 mm (3)L x (4)4.9 104.为了探究弹力F 和弹簧伸长量x 的关系,某同学选了甲、乙两根规格不同的弹簧进行测试,根据测得的数据绘出如图所示图象.(1)从图象上看,该同学没能完全按照实验要求做,从而使图象上端成为曲线,图象上端成为曲线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甲、乙弹簧的劲度系数分别为________N/m 和________N/m(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若要制作一个精确度较高的弹簧测力计,应选弹簧________(填“甲”或“乙”).(3)从上述数据和图线中分析,请对这个研究课题提出一个有价值的建议.解析:(1)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超过弹簧的弹性限度,则此规律不成立,所以所给的图象上端为曲线,是因为弹簧的形变量超过其弹性限度.(2)甲、乙两根弹簧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 甲=ΔF 甲Δx 甲=46×10-2 N/m ≈66.7 N/mk 乙=ΔF 乙Δx 乙=84×10-2N/m =200 N/m要制作一个精确度较高的弹簧测力计,应选用在一定的外力作用时,弹簧的形变量大的弹簧,故选弹簧甲.(3)建议:实验中钩码不能挂太多,以保证弹簧的形变量在弹性限度内. 答案:(1)弹簧的形变量超过其弹性限度 (2)66.7 200 甲 (3)见解析本实验的系统误差来自弹簧的重力,所以改进实验的思路应该是尽可能减小弹簧自身重力的影响.1.一个方案是将弹簧穿过一根水平光滑的杆,在水平方向做实验;或是选择劲度系数较小的轻弹簧,通过减小读数的相对误差来提高实验的精确度.2.利用计算机及传感器技术,将弹簧水平放置,且一端固定在传感器上,传感器与计算机相连,对弹簧施加变化的作用力(拉力或推力)时,计算机上得到弹簧弹力和弹簧形变量的关系图象(如图甲、乙所示),分析图象得出结论.3.运用k =ΔFΔx来处理数据(1)将“弹力变化量”转化为“质量变化量”; (2)将“弹簧伸长量”转化为“弹簧长度变化量”.范例 在探究弹簧的弹力与伸长量之间关系的实验中,所用装置如图甲所示,将轻弹簧的一端固定,另一端与力传感器连接,其伸长量通过刻度尺测得,某同学的实验数据列于下表中:(1)以x 为横坐标、F 为纵坐标,在图乙的坐标纸上描绘出能正确反映这一弹簧的弹力与伸长量之间的关系图线.(2)由图线求得这一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解析] (1)描点作图,如图.(2)根据图象,该直线为过原点的一条倾斜直线,即弹力与伸长量成正比,图象的斜率表示弹簧的劲度系数,k =ΔFΔx=75.0 N/m.[答案] (1)见解析 (2)75.0 N/m[点评] 本方案在水平方向上测量实验数据,消除了由弹簧自身重量引起的误差;用力传感器测量弹力,避免了采用定滑轮、钩码做实验时因摩擦带来的误差,提高了实验精度.。
呼吸效应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呼吸过程中人体吸入与呼出气体的成分差异,分析呼吸效应的影响因素,以及呼吸对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加深对呼吸生理学的认识。
二、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两个空气瓶、两个呼出气体瓶、石灰水、燃着的木条、玻璃片、秒表等。
2. 实验步骤(1)将两个空气瓶分别标记为“空气瓶”和“呼出气体瓶”。
(2)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两个空气瓶中,观察燃烧情况。
(3)将两个呼出气体瓶分别收集实验者的呼出气体。
(4)将石灰水滴入两个空气瓶和呼出气体瓶中,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5)将玻璃片分别放入两个空气瓶和呼出气体瓶中,观察玻璃片上的变化。
(6)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燃烧情况实验结果显示,燃着的木条在空气瓶中燃烧更旺,而在呼出气体瓶中燃烧较弱。
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更低。
2. 石灰水变化实验结果显示,空气瓶中的石灰水无明显变化,而呼出气体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
说明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更高。
3. 玻璃片变化实验结果显示,呼气的玻璃片上出现水雾,而空气中的玻璃片上没有明显变化。
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更高。
四、结论1. 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更低,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含量更高。
2. 呼吸过程中,人体通过肺泡进行气体交换,将氧气吸入体内,同时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排出体外。
3. 呼吸对人体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如维持体内酸碱平衡、提供能量等。
五、实验讨论1. 本实验通过对比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的差异,揭示了呼吸过程中人体气体交换的规律。
2. 实验结果与呼吸生理学知识相符,进一步验证了呼吸对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
3. 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变量,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 在实际生活中,了解呼吸生理学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自身健康,预防呼吸系统疾病。
六、实验拓展1. 探究不同运动强度对呼吸的影响。
2. 研究呼吸与心血管系统的关系。
化学胶体演示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胶体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2. 掌握胶体的制备方法。
3. 观察和分析胶体的性质,如丁达尔效应、聚沉等。
4. 探讨影响胶体稳定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胶体是介于溶液和悬浊液之间的一种分散体系,其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纳米之间。
胶体具有独特的性质,如丁达尔效应、布朗运动、聚沉等。
胶体的稳定性与其分散质粒子的电荷、溶剂的性质、电解质的存在等因素有关。
三、实验器材与药品1. 实验器材:烧杯、滴管、酒精灯、石棉网、滤纸、玻璃棒、显微镜等。
2. 药品:氯化铁(FeCl3)、氢氧化钠(NaOH)、蒸馏水、硫酸铜(CuSO4)、氯化钠(NaCl)等。
四、实验步骤1. 制备氢氧化铁胶体(1)取25mL蒸馏水于烧杯中,加热至沸腾。
(2)滴入饱和氯化铁溶液5-6滴,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
(3)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2. 观察丁达尔效应(1)将制备好的氢氧化铁胶体倒入另一只烧杯中。
(2)用激光笔照射胶体,观察光线在胶体中的传播情况。
3. 制备氢氧化铁溶胶(1)取25mL蒸馏水于烧杯中,加热至沸腾。
(2)滴入饱和氯化铁溶液5-6滴,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
(3)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4. 观察氢氧化铁溶胶的聚沉(1)向氢氧化铁溶胶中加入少量氯化钠溶液,观察胶体的变化。
(2)重复步骤(1),但加入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观察胶体的变化。
5. 制备硫酸铜溶胶(1)取25mL蒸馏水于烧杯中,加热至沸腾。
(2)滴入饱和硫酸铜溶液5-6滴,继续煮沸至溶液呈蓝色。
(3)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6. 观察硫酸铜溶胶的聚沉(1)向硫酸铜溶胶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观察胶体的变化。
(2)重复步骤(1),但加入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观察胶体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丁达尔效应在激光笔照射下,氢氧化铁胶体呈现明显的丁达尔效应,说明胶体粒子对光的散射作用。
2. 聚沉向氢氧化铁溶胶中加入氯化钠溶液后,胶体发生聚沉,形成红褐色沉淀。
土壤修复淋洗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土壤淋洗修复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评估不同淋洗剂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去除效果。
3. 探讨淋洗剂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土壤样品:采集自我国某污染场地,经风干、研磨、过筛等预处理。
(2)淋洗剂:HCl、硫代硫酸钠、柠檬酸、酒石酸、草酸、EDTA、腐植酸等。
(3)实验仪器:振荡器、恒温培养箱、电子分析天平、pH计、电热恒温水浴锅等。
2. 实验方法(1)土壤重金属形态分析:采用BHP法(BTEX-HNO3-HClO4)提取土壤中的重金属,通过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进行测定。
(2)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如16S rRNA基因测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
(3)淋洗实验:将土壤样品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淋洗剂,在振荡器中振荡一定时间,过滤、洗涤、干燥后测定重金属含量。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淋洗剂对土壤重金属的去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HCl、硫代硫酸钠、柠檬酸、酒石酸、草酸和EDTA均能有效去除土壤中的Cu。
其中,HCl和柠檬酸的去除率最高,可达到70%以上;硫代硫酸钠和EDTA的去除率也较高,达到50%左右。
腐植酸对Cu的去除效果较差,去除率在20%左右。
2. 淋洗剂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淋洗前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现淋洗剂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有一定影响。
淋洗后30d内,细菌群落丰富度先降低后升高,群落多样性提高。
淋洗后,Chloroflexi、Acidobacteria、Gemmatimonadetes、Fibrobacteres、Armatimonadetes等菌群的相对丰度增加,Actinobacteria、Firmicutes等菌群的相对丰度降低。
3. 土壤重金属形态变化淋洗后,土壤中的Cd和Zn被活化,可迁移性提高;Pb的可氧化态和残渣态比例升高,可迁移性降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试验了解霍夫曼、费诺码的判断原理;实现用matlab编写霍夫曼、费诺码的程序
1.掌握MATLAB软件的使用,以及其设计流程;
2.掌握哈夫曼编码、费诺码的实现方法;
3.用MATLAB语言设计哈夫曼编码、费诺码的实现方法。
4.提高独立进行算法编程的能力
2.实验环境(软件、硬件及条件)
WindowsXP、matlab2009、C-free5
3.实验方法及分析
霍夫曼码
1、讲信源消息按概率大小排序(由大到小);
2、从最小两个概率开始编码,并赋予一定规则,如下支路小概率为“1”,上支
路大概率未“0”;若两支路概率相等,仍下支未“1”,上支为“0”;
3、讲已编码两支路概率合并,重新排队,编码;
4、重复步骤3,知至合并概率归一时为止;
5、从概率归一端沿树图路线逆行至对应消息编码。
费诺码:
信源符号以概率递减的次序排列进来,将排列好的信源符号划分为两大组,使第组的概率和近于相同,并各赋于一个二元码符号”0”和”1”.然后,将每一大组的信源符号再分成两组,使同一组的两个小组的概率和近于相同,并又分别赋予一个二元码符号.依次下去,直至每一个小组只剩下一个信源符号为止.这样,信源符号所对应的码符号序列则为编得的码字
信源符号以概率递减的次序排列进来,将排列好的信源符号划分为两大组,使第组的概率和近于相同,并各赋于一个二元码符号”0”和”1”.然后,将每一大组的信源符
号再分成两组,使同一组的两个小组的概率和近于相同,并又分别赋予一个二元码符号.依次下去,直至每一个小组只剩下一个信源符号为止.这样,信源符号所对应的码符号序列则为编得的码字.
4.实验结论
霍夫曼码:
A =
0.2000 0.1500 0.1300 0.1200 0.1000 0.0900 0.0800 0.0700 0.0600
END =
[ 11, 001, 010, 100, 101, 0000, 0001, 0110, 0111]
avlen =
3.1000
H =
3.0731
P =
0.9913
费诺码:
编码的信源熵、生成矩阵、编码、平均码长及编码效率如下所示:
H =
2.1490
B =
0.4000 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0.3000 1.0000 0 -1.0000 -1.0000 -1.0000
0.1000 1.0000 1.0000 0 0 -1.0000
0.0900 1.0000 1.0000 0 1.0000 -1.0000
0.0700 1.0000 1.0000 1.0000 0 -1.0000
0.04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A =
0.4000 0.3000 0.1000 0.0900 0.0700 0.0400
END =
[ 0, 10, 1100, 1101, 1110, 1111]
avlen =
2.2000
t =
0.9768
5.体会
通过本次实验,我对huffman以及费诺编码的具体实现原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实验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通过查找资料和相关书籍得到了解决,在完成该实验的过程中,还是学到了比较多的知识,包括使对一些matlab语句
的掌握的更加熟练,完成一个算法必须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等。
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会继续努力,争取在这方面做的更好。
附(相关代码):
1.
2.
霍夫曼码(matlab)
clc;
clear;
A=[0.3,0.2,0.1,0.2,0.2];信源消息的概率序列
A=fliplr(sort(A));%按降序排列
T=A;
[m,n]=size(A);
B=zeros(n,n-1);%空的编码表(矩阵)
for i=1:n
B(i,1)=T(i);%生成编码表的第一列
end
r=B(i,1)+B(i-1,1);%最后两个元素相加
T(n-1)=r;
T(n)=0;
T=fliplr(sort(T));
t=n-1;
for j=2:n-1%生成编码表的其他各列
for i=1:t
B(i,j)=T(i);
end
K=find(T==r);
B(n,j)=K(end);%从第二列开始,每列的最后一个元素记录特征元素在
%该列的位置
r=(B(t-1,j)+B(t,j));%最后两个元素相加
T(t-1)=r;
T(t)=0;
T=fliplr(sort(T));
t=t-1;
end
B;%输出编码表
END1=sym('[0,1]');%给最后一列的元素编码
END=END1;
t=3;
d=1;
for j=n-2:-1:1%从倒数第二列开始依次对各列元素编码 for i=1:t-2
if i>1 & B(i,j)==B(i-1,j)
d=d+1;
else
d=1;
end
B(B(n,j+1),j+1)=-1;
temp=B(:,j+1);
x=find(temp==B(i,j));
END(i)=END1(x(d));
end
y=B(n,j+1);
END(t-1)=[char(END1(y)),'0'];
END(t)=[char(END1(y)),'1'];
t=t+1;
END1=END;
end
A%排序后的原概率序列
END%编码结果
for i=1:n
[a,b]=size(char(END(i)));
L(i)=b;
end
avlen=sum(L.*A)%平均码长
H1=log2(A);
H=-A*(H1')%熵
P=H/avlen%编码效率
费诺码(matlab)
clc;
clear;
A=[0.4,0.3,0.1,0.09,0.07,0.04];
A=fliplr(sort(A));%降序排列
[m,n]=size(A);
for i=1:n
B(i,1)=A(i);%生成B的第1列
end
%生成B第2列的元素
a=sum(B(:,1))/2;
for k=1:n-1
if abs(sum(B(1:k,1))-a)<=abs(sum(B(1:k+1,1))-a) break;
end
end
for i=1:n%生成B第2列的元素
if i<=k
B(i,2)=0;
else
B(i,2)=1;
end
end
%生成第一次编码的结果
END=B(:,2)';
END=sym(END);
%生成第3列及以后几列的各元素
j=3;
while (j~=0)
p=1;
while(p<=n)
x=B(p,j-1);
for q=p:n
if x==-1
break;
else
if B(q,j-1)==x
y=1;
continue;
else
y=0;
break;
end
end
end
if y==1
q=q+1;
end
if q==p|q-p==1
B(p,j)=-1;
else
if q-p==2
B(p,j)=0;
END(p)=[char(END(p)),'0'];
B(q-1,j)=1;
END(q-1)=[char(END(q-1)),'1'];
else
a=sum(B(p:q-1,1))/2;
for k=p:q-2
if abs(sum(B(p:k,1))-a)<=abs(sum(B(p:k+1,1))-a);
break;
end
end
for i=p:q-1
if i<=k
B(i,j)=0;
END(i)=[char(END(i)),'0'];
else
B(i,j)=1;
END(i)=[char(END(i)),'1'];
end
end
end
end
p=q;
end
C=B(:,j);
D=find(C==-1);
[e,f]=size(D);
if e==n
j=0;
else
j=j+1;
end
end
B
A
END
for i=1:n
[u,v]=size(char(END(i)));
L(i)=v;
end
avlen=sum(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