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之韦弗诉美国石油公司
美国经典案例法律解析(3篇)
![美国经典案例法律解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47a1199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8f.png)
一、引言美国作为世界法治国家的典范,其法律体系完善、司法独立,案例法是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历史上涌现出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案例,这些案例不仅对美国法律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全球法治进程产生了重要启示。
本文将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美国经典案例,对其法律原理和影响进行解析。
二、美国经典案例解析1. 案例一:马伯里诉麦迪逊案(Marbury v. Madison)案例背景:1803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马歇尔在审理此案时,提出了“司法审查权”的概念,即联邦法院有权宣布国会立法违宪。
法律解析:(1)案件焦点:马伯里因未能获得联邦法官任命而起诉时任国务卿麦迪逊。
(2)法律依据:宪法赋予联邦法院的司法审查权。
(3)案件结果:马歇尔大法官判决马伯里胜诉,并指出联邦法院有权宣布国会立法违宪。
影响:此案确立了美国司法审查制度,保障了宪法至高无上的地位,为美国法治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案例二: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案例背景:1954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审理此案时,宣布种族隔离教育违宪,为美国民权运动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法律解析:(1)案件焦点:阿拉巴马州一所学校的黑人学生布朗因种族歧视而无法进入白人学校就读。
(2)法律依据:宪法第十四修正案规定的平等保护原则。
(3)案件结果:最高法院判决种族隔离教育违宪,要求各州取消学校种族隔离。
此案为美国民权运动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美国教育、就业等领域的种族平等。
3. 案例三:奥康纳诉瓦伊纳案(O'Connor v. Vineyard)案例背景:1990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审理此案时,确立了“政治参与原则”,即个人有权在政治活动中表达自己的信仰。
法律解析:(1)案件焦点:原告奥康纳因在葡萄酒瓶上印有宗教标语而被禁止销售。
(2)法律依据: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的言论自由。
(3)案件结果:最高法院判决禁止原告销售葡萄酒瓶的行为违宪。
韦弗案
![韦弗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fbcbd45022aaea998f0f56.png)
In this case the appellee oil company presented to the appellant-defendant leasee, a filling station operator, a printed from contract as a lease to be signed by the defendant, which contained, in addition to the normal leasing provisions, a “hold harmless” clause which provided in substance that the leasee operator would hold harmless and also indemnify the oil company for any negligence of the oil company occurring on the leased premises. The litigation arises as a result of the oil company’s own employee spraying gasoline over * and his assistant and causing them to be burned and injured on the leased premises. This action was initiated by American oil and hoffer for aa declaratory judgment to determine the liability of appellant weaver, under the clause in the lease. The trial court entered judgment holding weaver liable under the lease.在这种情况下被上诉人提出的appellant-defendant石油公司加油站经营者,承租人,印刷合同作为租赁签署的被告人,其中载,除了正常的租赁规定,“保护”条款规定,经营者将举行无害,承租人赔偿石油公司的任何疏忽的石油公司发生在出租房屋。
一法律文书写作技巧
![一法律文书写作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ee20830a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35.png)
一法律文书写作技巧律师法律文书的写作技巧技巧本次讲座的主要目的。
市面上由无数讲XXX文书写作的书籍(如教程、文书格式等),内容大多是公、检、法、公证、律师等文书的概念、分类、特点和格式(文书),这些大多是法学院中文教员编写的,如何写刑事、民事、行政起诉状、上诉状、仲裁申请书、答辩状、声明书、托付书、起草章程、合同、协议、招股说明书,假如这样讲并不是我的专长,我没资历来讲,而应由教授来讲。
对我而言,本次讲座是一个命题讲座,主要从办法和技巧方面讲。
文章的写作没有诀窍可言。
律师法律文书的写作是非常重要的。
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衰老律师谋职或调动工作,过去手写文件主要看字美丽与否,现在用电脑打印文件主要看法律文书所表达的思想是否精确,文如其人。
简历、办过案件的代理词等文书。
2、专业律师同样,作为思想工具你应用的熟练的程序如何打算你合作的业务,合伙人和其他律师是否给你较多的业务。
3、对你的客户而言,你所出具的法律文书认可程度打算客户对你是否相信,将案件交予你做。
4、法律文书也是法律宣扬教导的好范本。
我要讲的是我自己从事律师职业多年在法律写作上以及我所的衰老律师的一些阅历和感悟,以期能够对今日在座的各位有所裨益和收获。
今日主要讲几个法律文书写作的几个问题:一、法律文书写作遵循的基本原则。
1、法律思维活动是学好法律文书写作的基础。
一个没有学习过法律的人,是写不出好的法律文书的。
法律写作是语言运用的过程。
语言是一种工具,是表达思想内容的工具。
思想内容的好坏,深刻与深沉,周密与疏散,都打算了文章的好坏,同时,写的过程也是思维进一步梳理的过程,从而发觉不严密的地方,互相促进。
注重防止说空话、套话。
经贸高校助理写的一份法律意见书开始。
客户仅给了一份协议,一份章程(合资),一篇半的法律意见书,光前言就写了大半篇。
其中包括资料全、取证、搜集、谈话、全面基础上仔细全面讨论资料,出具该法律意见书。
完备的法律理论学问,法律事实的捕获,法律体系了解,立法意图,法律实施情况,法律条文释义等了解。
美国金典案例法律解析(3篇)
![美国金典案例法律解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75b63ab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00.png)
第1篇一、引言美国作为法治国家,其法律体系完善,法律案例丰富,对全球法律界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选取美国金典案例,对其法律原理和司法实践进行解析,以期对我国法律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美国金典案例简介1. 美国宪法修正案美国宪法修正案是美国宪法的补充和修改,其中一些修正案对美国的法律体系和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第14条修正案确立了公民权利的保护,第5条修正案规定了正当程序和禁止双重危险等原则。
2. 民权运动案例民权运动是美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社会变革,其相关案例在法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例如,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宣布种族隔离教育制度违宪,为消除种族歧视奠定了基础。
3. 商法案例商法案例涉及商业活动的法律规范,对商业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例如,波斯纳诉联邦储备银行案(Porchera v. Federal Reserve Bank)涉及银行欺诈和监管问题。
4. 刑法案例刑法案例关乎个人自由和社会安全,对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例如,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案(Miranda v. Arizona)确立了警察在讯问嫌疑人时应告知其权利的原则。
三、美国金典案例法律解析1. 美国宪法修正案(1)第14条修正案第14条修正案于1868年通过,其核心内容是确立公民权利的保护。
该修正案规定:“所有在合众国出生或归化合众国并受其管辖的人,都是合众国及所居住州的公民。
任何一州都不能制定或实施任何剥夺在其管辖下的公民的平等保护的法律。
”这一规定对保护公民权利具有重要意义。
(2)第5条修正案第5条修正案规定:“任何人在未经大陪审团起诉,不得被剥夺生命、自由或财产;不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被剥夺生命、自由或财产;任何人的住宅、文件和财产,不得无理搜查和扣押;不经适当补偿,不得剥夺私有财产。
”这一规定确立了正当程序原则,对保护公民权利具有重要作用。
2. 民权运动案例(1)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1954年)是美国民权运动的重要里程碑。
美国法律传单案例分析(3篇)
![美国法律传单案例分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9b75342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13.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美国的法律实践中,商业诽谤与名誉侵权是一个常见的法律问题。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案例,用以分析商业诽谤与名誉侵权的相关法律问题。
案例名称:XYZ公司诉ABC公司案件概述:XYZ公司是一家知名的生产商,主要生产家用清洁用品。
ABC公司是一家新兴的清洁用品公司,为了提高自己的市场份额,发布了含有诽谤性内容的传单,对XYZ公司的产品进行攻击。
XYZ公司认为ABC公司的行为构成了商业诽谤和名誉侵权,遂将ABC公司告上法庭。
二、案例分析1. 商业诽谤的定义与构成要件商业诽谤是指对他人商业信誉进行诽谤,损害其商业利益的行为。
根据美国法律,商业诽谤的构成要件包括:(1)诽谤性言论:诽谤性言论是指对他人进行虚假的、侮辱性的、具有贬低性的言论。
(2)指向特定个体:诽谤性言论必须指向特定的个体,即被诽谤者。
(3)损害商业利益:诽谤性言论必须导致被诽谤者的商业利益受到损害。
在本案中,ABC公司在传单中声称XYZ公司的产品含有有害物质,对消费者健康造成威胁。
这一言论具有诽谤性,指向了XYZ公司,且可能导致消费者对XYZ公司的产品产生质疑,损害其商业利益。
2. 名誉侵权的定义与构成要件名誉侵权是指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行为。
根据美国法律,名誉侵权的构成要件包括:(1)虚假言论:名誉侵权中的虚假言论是指对他人进行虚假的、具有贬低性的言论。
(2)损害名誉:虚假言论必须导致被侵权者的名誉受到损害。
在本案中,ABC公司在传单中的言论具有虚假性,且可能损害XYZ公司的名誉。
因此,XYZ公司可以主张名誉侵权。
3. 举证责任与证明标准在美国法律中,原告在商业诽谤和名誉侵权案件中承担举证责任。
原告需要证明以下事实:(1)诽谤性言论的存在;(2)诽谤性言论指向特定个体;(3)诽谤性言论导致原告的商业利益或名誉受到损害。
在本案中,XYZ公司需要证明ABC公司的传单中存在诽谤性言论,且这些言论导致了其商业利益或名誉的损害。
4. 法律责任与赔偿如果法院认定ABC公司的行为构成商业诽谤和名誉侵权,ABC公司需要承担以下法律责任:(1)停止侵害:停止发布含有诽谤性内容的传单;(2)消除影响:通过媒体等方式公开道歉,消除对XYZ公司造成的负面影响;(3)赔偿损失:赔偿XYZ公司因诽谤和名誉侵权所遭受的经济损失。
格式免责或限制责任条款“合理”提示和说明的标准
![格式免责或限制责任条款“合理”提示和说明的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a2ad7a1f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2a.png)
格式免责或限制责任条款“合理”提示和说明的标准依合同法第39条,格式免责或限制责任条款,除内容须符合公平原则外,还须依法履行提示和说明义务。
提示指格式条款人通过宣读、讲解、在书面材料中特别标出等方式,提请相对人注意合同中免除或限制其责任的条款;说明指格式条款的一方按照相对人的要求,对格式依合同法第39条,格式免责或限制责任条款,除内容须符合公平原则外,还须依法履行提示和说明义务。
提示指格式条款人通过宣读、讲解、在书面材料中特别标出等方式,提请相对人注意合同中免除或限制其责任的条款;说明指格式条款的一方按照相对人的要求,对格式条款的内容给予明白无误的解释,使相对人明了权利义务的具体内容。
提示义务和说明义务都是法律专门为格式条款人规定的义务,目的是使相对人不受其根本不了解的、又对其权利义务发生重大影响的条款所拘束。
实践中说明义务仅在相对人要求说明时才产生;提示义务则不论相对人是否提出要求都存在。
按合同法第39条规定,提示和说明必须采取“合理的方式”。
那么,何谓“合理的方式”?1.关于提示的形式一般来说,提示可采取宣读、讲解、声明、在书面材料中特别标出、以书面形式特别告示等方式,只要能引起相对人对该条款足够的注意即可。
“传统的个别商议合同本身即证明了当事人对其内容的理解。
但在事先印制好并代表了卖方愿望的标准合同场合却不能如是说。
仅仅因为买方签署了标准合同,这并不必然意味着他已了解合同的全部条款并因而接受了它们。
”为保证相对人在签署合同之前对免责或限制责任条款确实了解,合同是在其真正了解该条款内容的基础上签订,在“书面印出”的情况下,“合理”的提示必须是以引人注目的特殊字体、在显著位置标出,从而使对方“一眼就能注意到”,或者是另以口头或书面方式,特别提请对方阅读该免责条款。
目前实践中较多存在在门券、车票、收据、取件单上印制格式免责或限制责任条款的情况,其条款一般印在背面,字体和其他条款相同,完全没有“引人注目”的效果;在正面也没有“引人注目”的、指示相对人阅读该条款的内容;而且人在交付时也往往不会告知相对人特别注意该条款。
西方著名法律案例分析(3篇)
![西方著名法律案例分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3f01178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3a.png)
第1篇一、案件背景1994年6月12日,美国著名橄榄球运动员O.J.辛普森的前妻妮可·布朗·辛普森(Nicole Brown Simpson)和她的朋友罗纳德·戈德曼(Ronald Goldman)在洛杉矶的贝弗利山家中被残忍杀害。
随后,警方迅速将嫌疑人锁定为O.J.辛普森。
经过长达一年的审理,1995年10月3日,陪审团宣布辛普森无罪,这一结果震惊了世界。
二、案件争议点1. DNA证据的争议在案件审理过程中,DNA证据被认为是决定性的证据。
警方在案发现场和辛普森的汽车上发现了妮可和戈德曼的血液,而在辛普森的身上也发现了妮可的血液。
然而,陪审团对DNA证据的准确性提出了质疑,认为警方在提取和保存DNA证据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失误。
2. 证人证言的争议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多名证人出庭作证。
其中,辛普森的前女友费罗·古德曼(Faye Resnick)和邻居汤姆·曼尼(Tom Groesbeck)提供了对辛普森不利的证言。
然而,陪审团对证人证言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认为证人的证言可能受到情绪和利益的影响。
3. 警方执法和司法公正的争议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警方被指控在执法过程中存在滥用职权、非法搜查等行为。
此外,部分媒体和公众对司法公正提出了质疑,认为辛普森的无罪释放可能是因为司法体系存在偏见。
三、案例分析1. DNA证据的局限性虽然DNA证据在案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其局限性也不容忽视。
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DNA鉴定技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仍有待提高。
此外,警方在提取和保存DNA证据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失误,导致DNA证据出现偏差。
2. 证人证言的不可靠性证人证言在案件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其可靠性和真实性往往受到质疑。
在本案中,证人证言可能受到情绪、利益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可信度降低。
3. 警方执法和司法公正问题警方在执法过程中可能存在滥用职权、非法搜查等行为,这严重影响了案件的公正性。
国际私法案例40题有答案分析
![国际私法案例40题有答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999bff527284b73f342503c.png)
《国际私法案例分析(40题附答案及分析)》案例一、国际私法上的识别问题案例二、福尔果案案例三、特鲁福特案案例四、鲍富莱蒙离婚案案例五、威尔顿诉沙特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赔偿案案例六、马奇里克诉科罗内特保险公司案案例七、施韦伯尔诉安加案案例八、苏伊士运河公司国有化案案例九、贝尔诉肯尼迪案案例十、卡梅尔诉西韦尔案案例十一、马文保险柜公司诉诺顿案案例十二、马来西亚任某诉中国向某房屋买卖案案例十三、非洲银行诉科恩案案例十四、IBM计算机商标侵权案案例十五、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纠纷案案例十六、中外合作开采石油资源合同纠纷案案例十七、香港公司诉中国公司合同纠纷案案例十八、英国夫妻抚养费支付纠纷案案例十九、远东中国面粉厂有限公司诉利比里亚美姿船务公司货损赔偿案案例二十、中国李某诉法国汽车司机侵权案案例二十一、巴布科克诉杰克逊案案例二十二、中国公民L涉外遗产继承纠纷案案例二十三、肯德尔诉肯德尔案案例二十四、新加坡乙公司与中国甲公司合营企业纠纷仲裁案案例二十五、涉外著作权纠纷案案例二十六、德国人从荷兰银行贷款案案例二十七、A国潜艇撞沉B国货轮案案例二十八、马尔他人案案例二十九、阿根廷人施政达在日本的不动产继承案案例三十、美国表兄妹结婚规避法律案案例三十一、仲裁协议的效力认定与功能案例三十二、李伯康房产继承案案例三十三、荷兰某甲行为能力确认案案例三十四、美国香蕉公司诉新泽西州联合果品公司案案例三十五、尼珈多次地产公司诉昆士兰房地产公司案案例三十六、天津外贸公司诉日本三元株式会社涉外货物买卖合同纠纷案案例三十七、中国A公司与B国B公司洗衣机出口纠纷案案例三十八、涉外侵权法律适用案案例三十九、哈密勒在中国申请结婚案案例四十、某甲诉某乙涉外离婚案案例一、国际私法上的识别问题一个住所在法国的法籍男子在19岁时与一个住所在英国年满25岁的英国籍女子结婚。
他们在英国按英国的方式举行了结婚仪式。
但是,该婚姻随后在一件由该男子提起诉讼中被法国法院宣告无效。
国际案例法律分析题(3篇)
![国际案例法律分析题(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5dd706e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9a.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中东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立于1960年,是国际石油市场上最具影响力的组织之一。
OPEC的宗旨是通过协调和统一成员国的石油政策,维护其成员国及石油消费国的共同利益。
然而,在2016年,OPEC成员国间爆发了一场价格战,对国际石油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16年,由于全球石油供应过剩,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下跌。
为了争夺市场份额,OPEC成员国沙特阿拉伯和伊朗等产油国开始增产,导致石油供应进一步增加,油价持续下跌。
在价格战中,OPEC成员国间的关系紧张,甚至出现公开指责和对抗的情况。
二、案例分析1. 价格战的法律依据OPEC成员国间的价格战涉及多个法律问题,包括国际法、合同法、竞争法等。
(1)国际法:OPEC成员国间的价格战违反了《联合国宪章》第2条第4款,该条款规定各国应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使用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
此外,价格战还违反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87条,该条款规定各国应尊重海洋环境保护。
(2)合同法:OPEC成员国间的价格战可能违反了成员国间签订的石油生产协议。
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CISG),成员国间的合同应当遵守公平原则,不得损害对方利益。
(3)竞争法:OPEC成员国间的价格战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反倾销协定》和《反补贴协定》。
这些协定禁止成员国采取倾销或补贴措施,以损害其他成员国的利益。
2. 价格战的法律后果(1)损害国际石油市场秩序:OPEC成员国间的价格战导致国际石油市场混乱,油价波动加剧,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
(2)损害成员国间关系:价格战加剧了OPEC成员国间的矛盾,损害了成员国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
部分成员国甚至因此退出OPEC,如伊朗和委内瑞拉。
(3)损害成员国经济利益:价格战导致成员国石油收入下降,加剧了财政困难,对成员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案例分析结论OPEC成员国间的价格战违反了国际法、合同法和竞争法的相关规定,对国际石油市场、成员国间关系和成员国经济利益产生了严重损害。
中西方法律案例分析(3篇)
![中西方法律案例分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aba0eb0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9d.png)
第1篇一、引言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实施方式。
本文将以美国诉尼克松案和中国行政诉讼案为例,分析中西方法律案例的特点和差异,旨在为理解不同法律体系提供参考。
二、美国诉尼克松案1. 案件背景1972年,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的水门事件爆发,尼克松政府被指控非法侵入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
在调查过程中,尼克松政府拒绝交出相关录音带,引发了美国国会与尼克松政府之间的激烈对抗。
2. 案件审理1974年,美国最高法院受理了此案。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要求尼克松政府交出相关录音带,但尼克松政府以总统特权为由拒绝。
最高法院最终裁定,尼克松政府必须交出录音带,否则将面临藐视法庭的指控。
3. 案件影响美国诉尼克松案成为美国宪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案例,标志着司法审查权的确立。
该案表明,即使在总统特权的情况下,法院仍可对政府行为进行审查,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三、中国行政诉讼案1. 案件背景2015年,中国某市居民李某因不满当地政府征收其土地而提起行政诉讼。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要求政府提供征收土地的相关文件,但政府以保密为由拒绝。
2. 案件审理2016年,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受理了此案。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认为政府拒绝提供相关文件侵犯了李某的知情权。
最终,法院判决政府败诉,并要求其公开征收土地的相关文件。
3. 案件影响中国行政诉讼案体现了中国司法制度在保障公民权益方面的进步。
该案表明,在中国,公民可通过行政诉讼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法院对政府行为进行审查,有利于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四、中西方法律案例分析1. 案例特点(1)美国诉尼克松案:此案体现了美国司法审查权的确立,强调了法院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作用。
在美国,法院具有独立的地位,可以对政府行为进行审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2)中国行政诉讼案:此案体现了中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强调了法院在维护公民权益方面的作用。
国际案例法律分析报告(3篇)
![国际案例法律分析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b39b5dd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eb.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案例名称:美国诉中国知识产权侵权案案例时间:2019年案例地点:美国一、案情简介2019年,美国某公司(以下简称“原告”)在中国市场发现,其注册商标“XX”被多家中国企业(以下简称“被告”)未经授权使用,严重侵犯了其知识产权。
原告遂向美国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损失。
二、法律分析1. 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概述知识产权是指个人或组织对其创造性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和《巴黎公约》等国际条约,各成员国应相互尊重和保护对方的知识产权。
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主要包括《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
2. 案例涉及的法律问题(1)商标侵权商标是指用于区别商品或服务来源的标志。
根据《商标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构成商标侵权。
在本案中,被告未经原告许可,在其产品上使用与原告注册商标相同的标识,侵犯了原告的商标权。
(2)地域性原则根据《巴黎公约》规定,商标权的保护具有地域性。
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商标注册只在该国或地区内有效。
因此,原告在美国法院提起诉讼,是基于美国法律对商标权的保护。
(3)跨国诉讼程序本案涉及跨国诉讼,需要考虑国际司法协助和证据交换等问题。
根据《关于从国外调取民事或商事证据的公约》等国际条约,各国法院应相互协助,为当事人提供证据。
三、判决结果美国法院经过审理,认定被告侵犯了原告的商标权,判决被告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
四、案例分析1. 案例特点本案涉及跨国知识产权侵权,体现了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国知识产权纠纷日益增多,各国法院在处理此类案件时,需要充分考虑国际条约和各国法律的规定。
2. 案例启示(1)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企业应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加强对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避免侵权行为的发生。
(2)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韦弗案1翻译
![韦弗案1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3a13b87cc22bcd126ff0c56.png)
在这个案例中,被上诉人石油公司将一个加油站出租给上诉人经营,被告签订了一份印制好的合同,这份合约包含的,除正常的租赁条款,还有免责条款,这份条款提出,承租人运营商不能损害被上诉人的利益,还有需赔偿石油公司,如果石油公司在租赁的房屋上发生任何疏忽。
这个诉讼是因为石油公司的员工喷洒汽油到韦弗和他的助手身上,导致他们被烧伤,租赁物业也有毁损。
这一行动是由美国石油公司和hoffer被上诉人确认判决,确定上诉人韦弗的责任,根据在租赁条约中的该项条文。
根据该条约。
一审法院确定韦弗承担责任。
租赁条约的第三项内容如下:出租人,其代理人和雇员不为下列情形负责。
包括任何损失,损害,受伤或其他人员的任何种类的伤亡,或由任何人造成的人身或财产上的损失,在场所以内或以外,由承租人的使用造成的,拥有或操作,或者场所明显的或不明显的缺陷,或从设备装置的存在,使用,保养状况,维修,改装,拆除,或更换其上的任何设备,无论是否由于出租人,其代理人或雇员全部或部分的疏忽行为或不作为;承租人本人,他的后代,执行人,管理人,继承人和受让人同意赔偿,和出租人,他的代理人和雇员,(?和)反对所有的声明,要求,责任,诉讼或行动(包括所有合理的费用和因出租人相关的行为而产生的律师费)因为这样的损失,损害或其他人员伤亡。
承租人也同意支付由出租人产生的所有合理的费用和律师费,在根据本款规定的承租人违约的事件中。
应该指出,这项租赁条款,不仅开脱了出租人石油公司的疏忽的法律责任,还强迫韦弗对引起其疏忽造成的任何损失或损害进行赔偿。
再审法院认为免责条款无效,但赔偿条款有效。
在我们看来,这两项条款必须一起阅读,因为人们可能通过另一项去实现自己要的结果。
我们没有办法区分,因此我们向二审法院递交了请愿书。
这个合同用较小的议价能力已经提交(已经是印刷形式)给(?当事人)。
至于在这个案子中,他可能包含不合情理的或未知的印刷精美的条文规定。
在法庭上的情况目前就这样。
律师法律文书的写作技巧技巧
![律师法律文书的写作技巧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2086ccb27f1922791788e80c.png)
律师法律文书的写作技巧技巧市面上由很多讲司法文书写作的书籍(如教程、文书格式等),内容大多是公、检、法、公证、律师等文书的概念、分类、特点和格式(文书),这些大多是法学院中文教员编写的,如何写刑事、民事、行政起诉状、上诉状、仲裁申请书、答辩状、声明书、委托书、起草章程、合同、协议、招股说明书,如果这样讲并不是我的专长,我没资格来讲,而应由教授来讲。
对我而言,本次讲座是一个命题讲座,主要从方法和技巧方面讲。
(在线律师网—提供法律服务)文章的写作没有诀窍可言。
律师法律文书的写作是十分重要的。
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年轻律师谋职或调动工作,过去手写文件主要看字漂亮与否,现在用电脑打印文件主要看法律文书所表达的思想是否准确,文如其人。
简历、办过案件的代理词等文书。
2、专业律师同样,作为思想工具你应用的娴熟的程序如何决定你合作的业务,合伙人和其他律师是否给你较多的业务。
3、对你的客户而言,你所出具的法律文书认可程度决定客户对你是否信任,将案件交予你做。
4、法律文书也是法律宣传教育的好范本。
我要讲的是我自己从事律师职业多年在法律写作上以及我所的年轻律师的一些经验和感悟,以期能够对今天在座的各位有所裨益和收获。
今天主要讲几个法律文书写作的几个问题:一、法律文书写作遵循的基本原则。
1、法律思维活动是学好法律文书写作的基础。
一个没有学习过法律的人,是写不出好的法律文书的。
法律写作是语言运用的过程。
语言是一种工具,是表达思想内容的工具。
思想内容的好坏,深刻与肤浅,周密与疏散,都决定了文章的好坏,同时,写的过程也是思维进一步梳理的过程,从而发现不严密的地方,相互促进。
注意防止说空话、套话。
经贸大学助理写的一份法律意见书开头。
客户仅给了一份协议,一份章程(合资),一篇半的法律意见书,光前言就写了大半篇。
其中包括资料全、取证、搜集、谈话、全面基础上认真全面研究资料,出具该法律意见书。
完备的法律理论知识,法律事实的捕捉,法律体系了解,立法意图,法律实施状况,法律条文释义等了解。
案例分析答案
![案例分析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13b665783e0912a2162a3e.png)
第一章案例分析1、2009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22个国家和地区的2283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下同)433亿美元,同比增长6.5%。
截至2009年底我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已超过2200亿美元。
海外投资保护是投资者和投资者母国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在投资者母国保护境外投资的法制当中,国内立法及其缔结的双边投资条约都是重要的手段。
我国已经缔结了120多个BIT。
思考题:你如何看待国内立法和BIT在保护海外投资方面的作用?首先从国内立法方面看。
此处的国内立法主要指的是投资者母国即资本输出国的立法,包括:宪法保护、外资法保护和专项保护。
投资者母国健全有关海外投资方面的法律法规,为本国海外投资者提供法律支持。
使其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进行对外投资,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来引导和规范海外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保护海外投资者的投资利益,以及对境外投资进行必要的投资管理。
其次,从BIT方面说。
BIT即指双边投资条约,是资本输出国与资本输入国之间签订的以促进、鼓励、保护或保证国际私人投资为目的并约定双方权利与义务关系的书面协议。
包括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投资保证协定和促进与保护投资协定。
双边投资协定是国际投资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外国投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双边投资协定为东道国创设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约定必须信守已成为各国普遍接受的国际法原则,因而双边投资协定在国际上对缔约国具有强有力的法律拘束力。
若当事国一方不遵守条约义务,就会产生国家责任。
所以,较之国内法对外国投资者及其投资所提供的保护,双边投资协定要强有力得多。
2、双边投资协定因其缔约国只有两方,较之谋求多国间利益平衡的多边投资条约,它易于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顾及双方国家的利益而达成一致。
所以,双边投资协定已为许多国家广泛采用,成为保护投资的最为重要的国际法制度。
3、双边投资协定可以加强或保证国内法的效力。
现今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建立有本国的海外投资保险或保证制度,他们通常将双边投资协定作为实施其国内海外投资保险或保证制度的法定前提,使双边投资协定成为加强国内海外投资保险或保证制度的重要国际法手段。
西方法律经典案例分析题(3篇)
![西方法律经典案例分析题(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9776d0d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fb.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本案涉及的是一个典型的西方法律经典案例,发生在20世纪初的美国。
原告约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是美国著名的石油大亨,同时也是当时美国最大的垄断企业——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 Company)的创始人。
被告威廉·A·哈里森(William A. Harrison)是一位普通的农民,因与标准石油公司的竞争而陷入困境。
本案的主要争议焦点是垄断行为是否违反了美国的反垄断法。
二、案件事实1. 原告背景:约翰·D·洛克菲勒,美国著名石油大亨,标准石油公司的创始人。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洛克菲勒通过垄断手段控制了美国石油市场,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
2. 被告背景:威廉·A·哈里森,一位普通的农民。
哈里森原本经营一家小型的石油公司,但由于标准石油公司的垄断地位,他的公司无法与之竞争,最终陷入困境。
3. 争议焦点:哈里森认为标准石油公司的垄断行为违反了美国反垄断法,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判决标准石油公司解散,并赔偿其损失。
三、法院判决本案经过长时间的审理,最终以原告胜诉告终。
以下是法院的主要判决理由:1. 标准石油公司构成垄断:法院认为,标准石油公司通过控制市场份额、操纵价格、排挤竞争对手等手段,已经构成了垄断。
这种垄断行为违反了美国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
2. 垄断行为损害了公共利益:法院认为,标准石油公司的垄断行为不仅损害了哈里森等竞争对手的利益,还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垄断会导致市场失衡,阻碍公平竞争,损害消费者权益。
3. 标准石油公司赔偿哈里森损失:法院判决标准石油公司赔偿哈里森因其垄断行为所造成的损失。
此外,法院还判决解散标准石油公司,以消除其垄断地位。
四、案例分析1. 垄断行为的危害:本案反映了垄断行为对市场经济和社会公平的严重危害。
垄断企业通过控制市场,操纵价格,损害消费者和竞争对手的利益,最终导致市场失衡。
国外法律案件分析(3篇)
![国外法律案件分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8713077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f9.png)
第1篇一、案件背景“微软诉美国联邦调查局”案是美国近年来一起备受关注的法律案件。
该案源于美国联邦调查局(FBI)要求微软交出其客户在微软云服务上的数据,引发了隐私权和国家安全之间的激烈辩论。
案件的核心争议在于,FBI是否有权在没有搜查令的情况下要求科技公司交出客户数据。
二、案件经过1. 案件起因:2014年,美国华盛顿州的一名嫌疑人因涉嫌非法使用微软的云服务OneDrive存储非法文件而被逮捕。
FBI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嫌疑人可能使用了其他微软账户存储相关数据。
因此,FBI要求微软交出嫌疑人所有账户的数据。
2. 微软拒绝:微软拒绝了FBI的要求,认为FBI的做法侵犯了客户的隐私权,并违反了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关于保护公民不受不合理搜查和扣押的规定。
3. 法律诉讼:2016年,微软将FBI告上法庭,要求法院禁止FBI强制微软交出客户数据。
案件在美国华盛顿州西区地方法院审理。
4. 法院判决:2016年12月,地方法院判决微软胜诉,认为FBI的要求侵犯了客户的隐私权。
然而,FBI不服判决,向美国第九巡回上诉法院提起上诉。
5. 上诉法院判决:2018年6月,美国第九巡回上诉法院维持了地方法院的判决,认为FBI的要求侵犯了客户的隐私权。
6. 最高法院拒绝审理:2019年4月,美国最高法院拒绝审理此案,意味着微软的胜诉结果得到了最终确认。
三、案件争议1. 隐私权与国家安全:该案的核心争议在于,在保护国家安全和尊重公民隐私权之间如何平衡。
FBI认为,为了打击恐怖主义和犯罪活动,有必要获取涉嫌犯罪者的数据。
而微软则认为,客户数据属于个人隐私,科技公司有义务保护客户数据不被非法获取。
2. 科技公司与政府权力:该案还引发了关于科技公司是否应该服从政府要求的讨论。
一方面,科技公司有义务协助政府打击犯罪;另一方面,科技公司也承担着保护客户隐私的责任。
3. 法律适用问题:该案涉及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关于保护公民不受不合理搜查和扣押的规定。
资本主义法律相关案例(3篇)
![资本主义法律相关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790717f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b0.png)
第1篇一、引言资本主义法律体系作为现代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价值在于保障私有财产权、自由竞争和市场经济秩序。
本文将以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资本主义法律案例为切入点,分析资本主义法律体系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影响。
二、案例一:美国诉微软垄断案1. 案件背景1998年,美国司法部以垄断为由,对微软公司提起诉讼。
微软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其操作系统Windows占据了全球市场的主导地位。
美国司法部认为,微软利用其市场地位,限制了竞争对手的发展,违反了美国反垄断法。
2. 案件分析此案反映了资本主义法律体系在反垄断领域的应用。
美国反垄断法旨在保护市场公平竞争,防止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微软公司被要求分拆成两个独立的公司,分别负责操作系统和软件产品。
这一判决对微软公司的市场地位产生了重大影响。
3. 案件影响美国诉微软垄断案对全球软件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方面,该案加强了反垄断法的执行力度,保护了市场公平竞争;另一方面,该案也引发了关于市场集中度和创新能力的讨论。
三、案例二:英国BP石油公司深水地平线漏油事件1. 案件背景2010年,英国BP石油公司在墨西哥湾的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导致大量原油泄漏。
此次漏油事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石油泄漏事件。
2. 案件分析该案涉及环境污染、侵权责任和刑事责任等多个法律问题。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BP 公司被判定对漏油事件负有主要责任,需承担巨额赔偿。
此外,公司相关责任人也被追究刑事责任。
3. 案件影响英国BP石油公司深水地平线漏油事件引发了全球对石油开采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关注。
该案促使各国加强石油开采监管,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四、案例三:德国大众汽车尾气排放作弊事件1. 案件背景2015年,德国大众汽车公司被曝出在柴油车尾气排放测试中作弊,通过软件程序修改排放数据。
这一事件导致大众汽车在全球范围内遭受巨额罚款和声誉损失。
2. 案件分析此案涉及消费者权益保护、商业道德和环境保护等多个法律问题。
外国经典法律案例分析(3篇)
![外国经典法律案例分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a2080b1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d5.png)
第1篇一、背景介绍美国诉微软公司垄断案(以下简称“微软垄断案”)是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反垄断案件之一。
该案始于1990年代,涉及微软公司是否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违反了美国反垄断法。
以下是案件的基本背景:1. 微软公司成立于1975年,最初以开发个人电脑操作系统为主,其产品Windows操作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成功。
2.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逐渐成为互联网浏览器的标准,微软公司旗下的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成为市场领导者。
3.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和司法部(DOJ)在1990年代开始调查微软公司的市场行为,认为微软可能违反了美国反垄断法。
4. 1998年,美国司法部对微软公司提起诉讼,指控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违反了美国反垄断法。
二、案件过程1. 1998年,美国司法部对微软公司提起诉讼,指控其违反了美国反垄断法,包括:(1)垄断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市场,限制其他操作系统的发展;(2)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要求计算机制造商在其计算机中预装InternetExplorer浏览器,排除其他浏览器的发展空间。
2. 微软公司辩称,其行为符合市场竞争规则,没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3. 经过长达两年的审判,美国地方法院在2000年判决微软公司败诉,认为微软确实违反了美国反垄断法。
4. 2001年,美国上诉法院维持了一审法院的判决,认为微软公司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违反了美国反垄断法。
5. 2002年,美国司法部与微软公司达成和解协议,要求微软公司改变其市场行为,包括:(1)开放Windows操作系统的源代码,允许其他软件开发商开发兼容产品;(2)停止要求计算机制造商在其计算机中预装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
三、案件分析1. 市场支配地位微软公司在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市场拥有极高的市场占有率,属于市场支配地位。
然而,微软公司却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限制其他操作系统的发展,违反了美国反垄断法。
韦弗案2
![韦弗案2](https://img.taocdn.com/s3/m/40045c4f33687e21af45a951.png)
Justice frankfurter of the united states supreme court spoke on the question of inequality or bargaining power in his dissenting opinion in *v. Bethlehem steel corp.法官法兰克福美国最高法院对问题的不平等或讨价还价的力量在反对意见*诉伯利恒钢铁公司It is said that familiar principles would be outraged if Bethlehem were denied recovery on these contract. But is there any principle which is more familiar or more firmly embedded in the history of Anglo-American law than the basic doctrine that the courts will not permit themselves to be used as an instruments of inequity and injustice? Does any principle in our law have more universal application than the doctrine that courts will not enforce transactions in which the relative positions of the parties are such that one has unconscionably taken advantage of he necessities of the other?这是说,熟悉的原则将被愤怒,如果被拒绝恢复对这些合同的伯利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韦弗诉美国石油公司案评析
一、案由
被诉人美国石油公司将一个加油站出租给上诉人韦弗经营。
双方签订的租赁合同中的一个免责条款规定,该承租人将免除该出租人所有发生于该出租的财产上的过失行为责任。
后来,该石油公司的雇员把汽油喷到了韦弗和他的助手身上,使他们被烧伤。
为了确定韦弗依该租赁合同应负什么责任,被诉人提起这一诉讼。
二、法院判决的基本情况
这里面涉及到给交易中的弱方的已经事先印好的格式合同。
韦弗只读过一年半的中学。
在承租这个加油站之前,从事过各种技术性的和非技术性的体力劳动。
他不是那种懂得法律和理解技术性条款含义的人。
签署该租约的整个过程是:美国石油公司的代理人把租约放在韦弗的面前,对他说“签吧”,韦弗就签了。
韦弗在签字之前根本没有读过这份租约;也从没有人对他解释过这份租约,使他能抓住其中重要的法律条文。
这张租约由美国石油公司的律师起草。
该公司的代理人从没有试图解释该租约包含的条件,他们也从没有劝韦弗在签字之前找律师咨询一下。
美国石油公司拥有的优越的交易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韦弗在这份文件上的签字只不过是一种向美国石油公司提供实质性保护的手续。
本案的事实表明,如果该有争议的条款是有强制约束力的,为了得到这份合同,韦弗先生就可能要花费几千美元,用来赔偿不是由他的过失造成的损失,而韦弗每周必须进行7天的长时间经营,一年所得的总收入也不过5000~6000美元。
证据还表明,该免责条款是用小号字体印刷的;前面并没有加上一个标题,使人能辨认出这是一个免责条款。
韦弗在面对这个合同时可作的选择是:“接受它或放弃它”。
让一个没受过多少教育的人受一个由美国石油公司的律师起草的这样一种合同的支配,那真是太可悲了,是对正
义的亵渎。
传统的合同是当事人自由协商的结果。
他们由于市场的作用而走到一起。
在相遇时,他们的经济地位大致上是相等的。
在这样一种社会中,总的来看,契约自由不会构成对社会秩序的威胁。
可是在今天的商业生活中,出现了大量标准化的合同。
这种合同主要为拥有强大的交易权和强有力地位的企业所采用。
需要得到产品和服务的弱方常常处于这样一种地位:他们为得到较好的交易条件而四处奔走。
这或者是由于标准合同的起草者拥有一种自然的或人为的垄断权,或者是由于所有的竞争者都使用了同样的合同
条款。
用一份印制好的格式合同,提供“一揽子交易”的一方应当负有责任,证明另一方对于合同中包括的非一般性的或显失公平的条件已经有了了解。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公正。
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真正意义上的契约自由。
这并不等于说,当事人双方不能订立免除某种过失责任的合同,而是说,这种合同只有在当事人知情并且情愿的情况下订立。
法院的责任是维护正义。
当一个书面文件居然已经由当事人签署,却不是他们之间的真正协议时,强制执行这样一个文件,法院就不能尽职。
三、本人关于该案评析
(一)本案评析
本案是美国合同法上一个典型的有关显失公平的案子。
显失公平原则是为交易中的弱方提供特别的法律保护的原则,美国《统一商法典》第2-302条规定:“如果法院发现,作为一个法律问题,合同或合同的某一条款在制定时是显失公平的,法院可以拒绝强制执行该合同,或仅执行显失公平的条款之外的合同其余部分,或限制显失公平条款的适用以避免显失公平的后果。
”这意味着法院可以以显失公平理论为依据对当事人订立合同的活动进行公开的干预。
美国法上的显失公平由两种基本因素构成,即:实质性显失公平和程序性显失公平。
实质性显失公平是指合同的条件不合理地有
利于一方而不利于另一方;程序性显失公平是指合同当事人一方在订立合同时没有作出“有意义的选择”,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一方由于不能归咎于他自己的原因未能理解合同的内容;2、一方由于其所处的地位完全没有同对方讨价还价的余地。
从本案的判决可以看出,美国法官在运用显失公平原则时,通常既要考虑实质性显失公平,又要考虑程序性显失公平,只有二者同时存在时,才认定为显失公平,也就是说,如果仅仅是合同本身不合理的有利于一方而不利于另一方,但该合同是经过双方充分磋商、该另一方充分理解合同内容并心甘情愿的情况下签订的话,一般就不能认为是显失公平的。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显失公平原则是很难在双方均为交易地位平等的商人之间适用的,否则将给正常的商业活动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
具体就本案而言,其关键在于显失公平,尤其是程序上的显失公平的认定。
毫无疑问的是,美国关于显失公平的认定要求既符合实质性的显失公平又要求程序上的显示公平。
而在本案中,韦弗在签订该格式合同时,被诉人既不存在对格式合同中的免责条款予以解释,也未建议韦弗请咨询律师,而格式合同中关于免责条款的规定又无明显而合理的标示,符合上文所说的程序上显示公平的第一点;而在交易地位上看,韦弗的不利地位是显而易见的,符合“一方由于其所处的地位完全没有同对方讨价还价的余地”的情形,所以可以判断出已构成程序上的显示公平。
所以,我认为,本案中法官对合同中的格式条款定性是正确的。
(二)本案的启示
就我国《合同法》所规定的显失公平而言,第54条就规定了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在订立时显失公平的合同,同时第40条还规定有“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
由此可见,我国并未区分实质性显失公平和程序性显失公平,并且倾向于仅从实体上就否认相关条款的效力,不太考虑程序性因素,由此显失公平原则适用的范围就更宽,法院对合同的
干预也就更大,笔者认为,这种法律上的设计并不合理,容易给正常的商业活动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程序性上的不公会直接影响到实质上的不公,这也是许多学者提出,格式合同提供方应当对对格式合同或者格式免责条款要给予明显合理的提示,并且“经营者应当确保其格式合同或者格式条款提示方法的合理性”。
因而我国的合同法关于显失公平的有关规定可以做出修改,或者最高法院对此做出补充性解释,将程序性不公正纳入显失公平制度之中,完善我国合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