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 第一单元 第3课 手工业的发展测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手工业的发展测试
手工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 173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购运南京布(即江南棉布)。乾隆末年,欧美各国购买
的南京布已突破百万匹。从乾隆五十一年至道光十三年的48年中,欧美各国进口的南京布总数高达4460余万匹。这表明当时中国()
A. 棉布是大宗出口商品
B. 欧洲工业产品受到抵制
C. 开始与西方贸易往来
D. 棉纺织业占据主导地位
2. 汉武帝规定,“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人其器物”。后世的历朝历代,
也大都心照不宣地沿用了这一做法。这主要体现了( )
A. 历代将汉武帝作为治国榜样
B. 汉代经济制度为后代所推崇
C. 富商大贾与小农之间的矛盾
D. 政府对国计民生行业的控制
3. 古诗有云:“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䃜万车炭(煤)……为君铸作百链刀,要斩
长鲸为万段。”中国古代以煤作为燃料冶铁开始于()
A. 战国
B. 西汉
C. 南北朝
D. 北宋
4. 《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
“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
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A. 频繁更换工种,择业自由
B. 为官方工作,且职业世袭
C. 工作不稳定,是临时工人
D. 精通各种技艺,能力出众
5. 明初沿袭元朝实行匠户制度,强制征调工匠服劳役,世代承袭,不得脱籍改业。1485
年,明政府下令轮班匠可折收银两:南匠每名月出银九钱﹐北匠每名月出银六钱。纳
银后,可免赴京当班。这一变化
A. 反映了官营手工业的衰落
B. 导致白银成为了主要货币
C. 体现了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D. 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6. 明末清初学者张履祥在《补农书》中描述了浙江嘉兴一带植桑的情况:“—亩可养
十数筐,少亦四五筐,最下二三筐”,“米贱丝贵时则蚕—筐即可当一亩之息。”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A. 桑蚕业是农民基本收入来源
B. 开始成为重要的丝织业中心
C. 栽桑养蚕收入已可超过种粮
D. 经济作物种植超过粮食作物
7. 唐代四川、江南是丝织业中心,其丝织品除满足本国需要外,还有剩余出口。全国
有20多个著名窑址,其中广东潮州窑烧制出的陶瓷器,是外销的主要物品。沿海主要港口都有造船工场,能制造出载重量大、适于远航的海船。这些现象表明唐朝()
A. 产业的区域分工较鲜明
B. 手工业产品主要用于出口
C. 手工业技术领先于世界
D. 对外贸易成为经济支柱
8. 据记载,清代初期的农户,“即竭终岁之耕,不足供二三月。”而“贫民业在纺织
者,竭一日之力,赡八口而无虞”。据此可知当时
A.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开始出现
B. 农民纺织业利润丰厚生活富足
C. 家庭手工业成为农民重要收入来源
D.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9. 《三国志·韩暨传》中写道:“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
暨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付倍于前。”材料中的马排、人排和水排均指( )
A. 灌溉工具
B. 农耕技术
C. 冶金工具
D. 交通工具
1 / 12
10. 如图为东汉酿酒画像砖拓片,图中除了劳作的诸人外,右上角另有一人,突袍大袖,
与其他几人紧身窄袖的装束不同,坐于一侧,似为监视劳作,上有仓房。据此,图中描绘的应为()
A. 酿酒源于东汉的史实
B. 世代相袭的匠户制度
C. 自给白足的家庭副业
D. 豪强地主的酿酒作坊
11. 方以智《物理小识》卷七说:“煤则各处有之,臭者烧熔而闭之,成石,再凿而入
炉,日礁,可五日不绝火,煎矿煮石,殊为省力。”材料中“礁”做为冶铁燃料始于()
A. 汉
B. 唐
C. 南宋
D. 明
12. 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南朝开始推行的“轮番上役”的制度被北朝所采用,大致
每个工匠每年服役2个月,在此基础上,南北朝又差不多推行了雇佣工匠的制度。
这表明()
A. 官营手工业地位被民营所取代
B. 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C. 国家分裂阻碍手工业发展进步
D. 民族融合加强推动了政策调整
二、非选择题
13. 材料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
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 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用了1 140名工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