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瑛肝病“湿热瘀毒互结”复合病机的立论基础探讨
研究周仲瑛_瘀热_学说的思路与方法
![研究周仲瑛_瘀热_学说的思路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6380915acf84b9d528ea7aac.png)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周仲瑛教授为首的课题组先后对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衰、高血压性脑出血、出血性疾病、重症肝炎、慢性乙肝等进行专题研究,通过大量病例观察分析,发现在急性外感热病及某些内伤杂病发展的一定阶段,较多患者可以同时表现血热与血瘀并见,单纯应用清热凉血法或活血化瘀法治疗往往疗效欠佳,而凉血、化瘀合法治疗能取得显效。
针对这一现象通过文献回顾,周老推求病理,并经临床验证和实验研究,提出“瘀热”发病学说[1],认为内科领域多种急难病症均存在“瘀热”病理因素。
由于“瘀热”研究具有厚实的工作基础,笔者于2006年申报了科技部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项“瘀热病因在内科难治病发病中的机制及其分子基础研究”,获得列项资助。
在周仲瑛教授指导下,课题组成员经过反复讨论论证,理清了对“瘀热”学说进行研究的脉络。
研究周仲瑛“瘀热”学说的思路与方法吴勉华,过伟峰,周学平,金妙文,叶放,王志英,李国春,虞舜,袁园(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南京 210029)摘要:周仲瑛教授“瘀热”发病学说认为“瘀热”是指“瘀”、“热”两种病理因素互相搏结所形成的具有新的特质的复合病理因素,除有瘀和热两种病理因素的致病特点外,尚有自身的特性,是多种外感、内伤疾病可能出现的共同病理基础。
瘀热学说的内涵十分丰富,本研究的总体思路是:以文献研究及临床回顾性研究为基础,以临床前瞻性研究及实验研究为延伸点,揭示“瘀热”病因在内科难治病发病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瘀热阻窍证为切入点,采用流行病学观察和实验方法设计研究方案,评价凉血通瘀法的疗效,探索瘀热在病程中的演变转化规律、致病机制及其分子病理学基础。
关键词:周仲瑛;瘀热学说;研究思路方法Study on ideas and methods of ‘stagnated heat’ theory of ZHOU Zhong-yingWU Mian-hua ,GUO Wei-feng ,ZHOU Xue-ping, JIN Miao-wen, YE Fang, WANG Zhi-ying,LI Guo-chun, YU Shun, YUAN Yuan(The First Clinical College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CM, Nanjing 210029,China)Abstract: Professor ZHOU Zhong-ying’s ‘stagnated heat’ theory holds that stagnated heat is a new pathological factorwhich is formed by interactivity of blood stasis and heat. Besides each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 it has own speciality. It is the same pathological basis of some exogenous and internal diseases. Since the stagnated heat theory has a profuse connotation, we fi rst take the literature and retrospective study as bedrock, then prospective study as expansion point to open out it’s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in refractory diseases’s onset. In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taking the stagnation of blood stasis and heat in the brain as an example, we adopt epidemiologic observation and experimentative method to evaluate the ef fi cacy of cooling blood and clearing stasis methods,explore the rule of it’s evolvement and transform,as well as the pathogenic mechanism and molecular pathology foundation.Key words: ZHOU Zhong-ying; Stagnated heat theory; Research ideas and methods国家科技部973计划基金资助项目(No.2006CB504807)通讯作者:吴勉华,南京市汉中路282号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邮编:210029,电话:025-*******,E -mail:gwfwfg2003@明确概念,理清思路,确立目标瘀热,是致病之因,同时又是一个病机词汇。
周仲瑛教授防治病毒感染性疾病学术思想探析(一)
![周仲瑛教授防治病毒感染性疾病学术思想探析(一)](https://img.taocdn.com/s3/m/5a73dc1b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28.png)
#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周仲瑛教授防治病毒感染性疾病学术思想探析(一)郭立中*,金妙文,王志英,周学平,叶放,朱垚,金路,李柳(南京中医药大学周仲瑛名医工作室,江苏南京 210046)摘要:就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在70余年临床实践基础上,先后针对流行性出血热提出/三毒论0、病毒感染性高热/到气就可气营两清论0、病毒性肝炎/湿热毒瘀论0、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 RS)/新感引动伏邪论0及甲型H 1N 1流感重在/芳化宣透,分层预防论0等学术思想进行了探讨,对周仲瑛教授关于病毒感染性疾病(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感染性高热、病毒性肝炎)的理论认识、临证经验及防治规律进行了系统概括,强调中医对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并不单纯针对病毒,而是更重视人体整体机能的调整及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优势的发挥。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性高热;病毒性肝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型H1N 1流感;周仲瑛中图号:R2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5005(2010)06-0401-03国医大师、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诊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周仲瑛教授(以下简称/周老0)擅长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在七十余年临床生涯中,先后针对流行性出血热提出/三毒论0、病毒感染性高热/到气就可气营两清论0及病毒性肝炎/湿热毒瘀论0等著名学术见解,同时针对不同疾病主症特点,制定相应的治法方药,为应用中医药控制病毒感染性疾病的蔓延进行了富有成效地探索,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本文兹就周老这方面的学术成就探讨如下。
1 流行性出血热/三毒论0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流行性出血热肆虐,周老通过对1127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深入观察,发现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因是感受温邪疫毒,进而酿生热毒、瘀毒、水毒,/三毒0几乎贯穿病变的整个过程。
发热、低血压休克期以热毒、瘀毒为主,少尿期以瘀毒、水毒为主,多尿、恢复期则为正气亏虚,余毒未尽。
因此,治疗当以清瘟解毒为基本原则。
特别是针对出血热死亡率最高的少尿期急性肾衰的患者,周老认为其主要病理变化为瘀热壅阻下焦,肾和膀胱蓄血,气化不利,/血不利则为水0,瘀热与水毒互结,以致血结水阻,出现少尿,甚至尿闭。
基于周仲瑛“抓核心病机”学术思想探讨新病机十九条的产生与学术内涵
![基于周仲瑛“抓核心病机”学术思想探讨新病机十九条的产生与学术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69a50b41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e0.png)
基于周仲瑛“抓核心病机”学术思想探讨新病机十九条的产生
与学术内涵
刘珂;谢鹏飞;关惠芳;李青伟;李修洋;于晓彤;仝小林
【期刊名称】《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4(40)1
【摘要】从周仲瑛教授“抓核心病机”思想在流行性出血热中应用的角度,探讨仝小林院士对周老经验的传承和发展。
受周仲瑛学术思想的影响,结合时代背景,仝小林院士根据多年临证经验,提出新病机十九条,在《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的基础上丰富发展了病位、病因病机、疾病分类等方面的内容,关注疾病的全方位发展,使求机的过程体现在“动态、状态、态势”三方面,而不仅仅关注“刻下证”,从而全方位关注疾病的发生发展,为中医在现代疾病诊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新视角。
【总页数】5页(P1-5)
【作者】刘珂;谢鹏飞;关惠芳;李青伟;李修洋;于晓彤;仝小林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8
【相关文献】
1.周仲瑛从瘀热阻窍论治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经验——周仲瑛瘀热论学术思想临证应用之二
2.周仲瑛从瘀热论治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经验——周仲瑛瘀热论学术思想
临证应用之三3.周仲瑛从湿热瘀毒论治慢性肾脏疾病的临床经验——周仲瑛瘀热论学术思想临证应用之四4.周仲瑛从瘀热论治重型肝炎临证经验——周仲瑛瘀热论学术思想临证应用之一5.基于国医大师周仲瑛伏毒学说探讨多发性硬化的病因病机及诊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慢性肝病论文:慢性肝病慢性肝炎病机证素湿热瘀毒郁数据挖掘周仲瑛究
![慢性肝病论文:慢性肝病慢性肝炎病机证素湿热瘀毒郁数据挖掘周仲瑛究](https://img.taocdn.com/s3/m/5759eb3daaea998fcc220ea1.png)
慢性肝病论文:慢性肝病慢性肝炎病机证素湿热瘀毒郁数据挖掘周仲瑛【中文摘要】围绕慢性肝病病案中的病机证素相关信息表征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归纳、提炼周仲瑛教授(以下简称周教授)辨治慢性肝病的经验要素,从而有效指导临床提高疗效。
方法:对周教授近15年来诊治的慢性肝病病案进行全面收集、整理,将诊断明确、记录相对完整的753例病案的临床资料建立病案数据库,首先对全部病案信息进行预处理,预处理方法包括提取病机证素、证候规范化和中药剂量分层三个方面。
在此基础上,运用频数法、因子分析、关联规则、回归分析等方法,挖掘病案中症状、病机、方药及其相互间的规律,并结合周教授的临证经验对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慢性肝病的病机规律。
结果:(1)病机证素:①频数统计发现,全部病案中依次为湿、热、瘀、郁和毒,频率均超过40%;其次为气虚和阴虚,频率均大于20%;病位依次为肝脾肾。
慢性肝炎阶段结果与之类似,但肝纤维化和肝硬化阶段,血瘀上升为首位病机证素,气虚、阴虚的频率增大,病位在脾的频率亦增大。
②采用因子分析法,对10个慢性肝病常见病机证素提取5个公因子,不同公因子反映了临床常见复合病机,如公因子5由“湿、热、瘀、毒、肝”组成,反映慢性肝病常见病机为“湿热瘀毒互结”。
(2)证候:①频数统计发现,全部病案中出现频率大于10%的症状依次为胁痛、尿黄、大便烂(溏)、口干、疲劳乏力、隐痛、腹胀、胁胀、口苦、大便干(秘)、纳差等,归属于“湿热瘀毒郁结”病机的临床外在表征范围。
②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63个慢性肝病常见症状提取27个公因子,不同公因子反映了临床常见症候的不同组合,如公因子1由“腹水、目黄、水肿、面黄、面色晦暗、腹胀、小便不利”组成,常见于慢性肝病肝硬化失代偿期,周教授将其归属为“湿热瘀毒久郁,肝脾两伤,土败木贼,气滞水停”。
③关联规则分析,发现湿、热、瘀、毒、郁病机证素分别与脉濡、口苦、舌质紫、隐痛、腹胀最为密切关联。
(3)用药:①频数统计发现,所有应用的308种药物中,最常用的依次为醋柴胡、赤芍、茵陈、蒲公英、郁金、垂盆草、丹参、黄芩、制香附、厚朴,频率均超过30%,常用中药的功效主要集中在清热利湿、解毒活血、疏肝解郁等。
中医“瘀热”病机理论证治·内伤杂病篇--周仲瑛国医大师“瘀热”相关学术经验发微之三
![中医“瘀热”病机理论证治·内伤杂病篇--周仲瑛国医大师“瘀热”相关学术经验发微之三](https://img.taocdn.com/s3/m/057b2f21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2d.png)
中医“瘀热”病机理论证治内伤杂病篇--周仲瑛国医大师“瘀热”相关学术经验发微之三唐蜀华;刘春玲【摘要】周仲瑛教授认为瘀热为患不仅见于外感热病中,亦常发生于内伤杂病热郁血分,久病入络的严重阶段。
其形成与内伤久病,气火亢盛,湿热痰瘀,壅塞血脉有关。
临证当辨脏腑病位、相关子证、瘀热轻重,详察血热、血瘀分别存在的症候,准确把握特征性症状或体征,结合相关舌脉识辨。
治以凉血与散瘀为大法,传统以犀角地黄汤为代表,自拟丹地合剂、地丹凉血注射液。
临床常分为瘀热阻窍证、瘀热血溢证、络热血瘀证、瘀热痹阻证等,分别论治。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年(卷),期】2014(000)008【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瘀热;内伤杂病;名医经验【作者】唐蜀华;刘春玲【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8“瘀热”所致病症多端,常为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主要病机,具有普遍的临床指导意义。
历代医家对“瘀热”病机、证治已有相当认识,但多偏重于外感温热致病,而忽视内伤因素及其证治。
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对“瘀热”病机理论进行了系统阐释[1]。
因内伤久病、气火亢盛、湿热痰瘀、壅塞血脉所致的内伤瘀热证,临床常见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肿瘤等。
在多种内伤杂病的病程中,有诸多因素可导致瘀血和(或)内热的产生。
或由瘀致热,或由热致瘀,或瘀热并存,最终导致瘀热相搏,胶结为患。
具体如下:素体热盛,阳亢为病,气失平衡,火失潜藏,阳盛则内生火热,热炽则耗损营阴,以致血涩不畅,滞而为瘀,热搏血瘀。
长期情志不遂,可扰乱气机,以致情志之火内幡。
一则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木失条达,气滞血瘀。
一则气郁日久化火,火热与瘀相结,进而阻塞气机,壅滞血络,火郁络瘀,热瘀相搏。
素体气实痰盛,或嗜食油腻肥甘,致使痰湿浊瘀内生,留滞体内,湿蕴蒸热,血涩络瘀,痰浊瘀滞,郁而化热,阻滞气机,壅塞血脉,脏腑蓄热,热郁血瘀。
“瘀热”病机理论的形成及临床意义--周仲瑛国医大师“瘀热”相关
![“瘀热”病机理论的形成及临床意义--周仲瑛国医大师“瘀热”相关](https://img.taocdn.com/s3/m/dbd9d916eff9aef8941e06fb.png)
关键 词 瘀 热 病 因 学 中 医病 机
中 图分 类 号 R 2 2 8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2 — 3 9 7 X( 2 0 1 4 ) 0 4 — 0 0 0 1 — 0 4
“ 瘀热 ” 是 中医 学 关 于 病 机 ( 病理生理 ) 的一 种 等 , 均足 以导 致血 脉瘀滞 。( 2 ) 认 为是 “ 污秽 的 、 非 生 重 要概 念 , 指 同时具 有 “ 瘀” 和“ 热” 的 病机 特 点 。根 理性 的有毒 之 血 ” . 似 指 血 液成 分 的病 理 性 改 变 . 如 据 临 床 观察 , “ 瘀 热” 为病 , 范 围广 , 且多属急重 、 疑 明代 ・ 王肯 堂 《 证 治 准绳 》 “ 百 病 由污血 者 多 ” , 《 皇 汉
的运载 , 使血液“ 如水之流” , 营周不休 。 如 环无 端 , 而无 “ 热” 。但 宋 ・ 陈 言《 三 因极 一病 证 方 论 》 及 后 世
张 景 岳称 其 “ 灌溉一身 , 无 所不 及 ” , “ 故 凡 为七 窍之 《 医碥 》 、 《 察 病指 南》 等则将 六 淫之 邪作 “ 热 ”而 无 灵, 为 四肢 之 用 , 为 筋 骨 之 和柔 , 为肌 肉之 丰盛 , 以 “ 火” 。 由此 而产 生 了一些 不 同见解 , 如《 类证 治裁 》 : 至 滋 脏腑 , 安魂魄, 润颜色 , 充 营卫 , 津 液得 以通 利 ,
复法运用解析--国医大师周仲瑛讲中医临证技巧(八)
![复法运用解析--国医大师周仲瑛讲中医临证技巧(八)](https://img.taocdn.com/s3/m/edbf19ae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55.png)
复法运用解析--国医大师周仲瑛讲中医临证技巧(八)周仲瑛 > 周仲英讲中医临证技巧复法运用解析--国医大师周仲瑛讲中医临证技巧(八)复法就是复合立法,主用于证的交叉复合,有时单一的证也需通过复合立法,求得相互为用,以形成新的功效,如温下法、酸甘化阴法等。
此外,还可借复法取得反佐从治,或监制、缓和其副作用。
应用复法的重要意义错综配伍,各奏其用体虚者,纯补则邪愈恋,纯攻则正愈虚;寒热错杂者,单用寒药除热则寒益甚,用热药除寒则热者更热。
因此,临床中必须复合为法,以求发挥各类药物的专长,使虚得以补,实得以泻。
如汗下并用,温清并用,攻补兼施,消补并用,寒热补泻并施等。
配合立法,相互为用按照立法要求,将两类不同性味功效的药物配伍组合,以形成新的作用,如温下法、交通心肾法、酸甘化阴法、甘苦合化法等。
复合立法,取得监制根据立法需要,选用某类药物,缓和另一类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
如补中寓泻,泻中寓补等。
错综立法,取得反佐凡治疗寒极或热极之证,用少许相反的药,可以起到从治诱导作用,避免格拒。
采用各种复法,必须有主有次。
应用复法的体会升降结合升降是人体脏腑气机运动的一种形式。
人体脏腑气机的正常活动,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如肺气的宣发与肃降、肝气的升发与疏泄、脾气的升清与胃气的降浊、肾水的上升与心火的下降等,都是脏腑气机升降运行的具体表现。
临床所见气机升降失常的表现很多,如肺失宣肃、肝失疏泄、心肾不交、脾不升清、胃失和降等,但其病理变化不外升降不及、太过和反常三类。
升降不及是指脏腑虚弱、运行无力,或气机阻滞、运行不畅。
如肺虚之咳嗽无力;脾虚之便溏、头昏乏力;肠腑气虚之便秘等。
升降太过是指脏腑气机的升降运行虽然与其主导趋势一致,但却已超过正常程度,如肝气升发太过之肝阳上亢,肝火上炎之眩晕、头痛、目赤等。
肠腑、膀胱气机泄降太过所致之泄泻、尿频失禁等。
升降反常是指脏腑气机升降运行与其正常生理趋势相反,亦即当升不升而反下陷,应降不降而反上逆,如中气下陷之泄泻、脱肛、阴挺、内脏下垂,胃气上逆之呕恶、嗳气、脘胀,心肾不交之心悸、失眠等。
“瘀热”病机理论的形成及临床意义--周仲瑛国医大师“瘀热”相关学术经验发微之一
![“瘀热”病机理论的形成及临床意义--周仲瑛国医大师“瘀热”相关学术经验发微之一](https://img.taocdn.com/s3/m/f80cab7b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34.png)
“瘀热”病机理论的形成及临床意义--周仲瑛国医大师“瘀热”相关学术经验发微之一唐蜀华;蒋卫民【摘要】“瘀热”是中医的一种重要病机概念,其形成分别与造成“瘀”和“热”的内、外因素有关,但有由热致瘀与由瘀致热之分。
“瘀热”为病,可有发热、出血、斑疹、黄疸、昏迷、厥脱、癥积等多种临床表现,历代医家先后提出犀角地黄汤、抵当汤、下瘀血汤等代表方剂,清代叶天士提出“凉血散血”为其治疗大法。
周仲瑛教授在继承、发扬传统“瘀”和“热”的理论及临床应用方面均有自己的特色和建树,总结外感“瘀热”有攻窜散漫、多症杂陈、易于深入损伤脏腑、腐败破坏导致实质性损害等病理特点,内伤“瘀热”往往标实本虚互见,病多迁延难已,涉及多脏,脏腑体用皆损,甚至不可逆等病理特点。
周教授总结的“瘀热”病机理论具有广泛的临床意义,【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4页(P1-3,4)【关键词】瘀热;病因学;中医病机【作者】唐蜀华;蒋卫民【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8“瘀热”是中医学关于病机(病理生理)的一种重要概念,指同时具有“瘀”和“热”的病机特点。
根据临床观察,“瘀热”为病,范围广,且多属急重、疑难之类。
在传统经典中有关理论迄今只有零星的阐述,尚无系统专论。
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在“瘀热”病机理论阐释及临床应用方面颇有建树,现结合其经验并复习文献,初步探讨“瘀热”病机理论的形成及临床意义,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认识“瘀热”,首先要从认识“瘀”和“热”开始。
“瘀”包括血瘀和瘀血,前者指血液的循行迟缓,血流不畅及局部的不通,是一种病理生理状态;而瘀血则是一种病理产物,二者可以互为因果,血瘀之甚可以在局部造成瘀血,一旦瘀血形成,阻滞于脉络内外,又可成为加重局部血瘀之因。
在中医学传统理论中,对“瘀”大致有3种认识:(1)指血液瘀滞,循行不畅,以至局部脏器和组织“气血不至”。
周仲瑛教授“复合病机论”探析
![周仲瑛教授“复合病机论”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d8220508de80d4d8d15a4f79.png)
感六 淫 , 者 脏 腑 功 能 失 调 ) 产 生 的病 理 因 素 或 所 ( 主要 包括 风 、 、 、 、 、 、 、 、 、 、 寒 湿 热 火 痰 瘀 气 水 饮 毒 等) 间相 互兼 夹 、 互转 化 、 之 相 复合 为患 , 而表 现 从
为 复 杂 的 发 病 特 点 ” 本 文 通 过 提 炼 周 老 对 常 见 。
即病理 性质 , 或病 理 变 化 的本 质 属 性 。辨 证 论 治首 先要 从 整体 上 或 宏 观 上 把 握病 变 之属 性 , 这是 中医临 证 的基 本要 求 。只 有 准确 辨 识 病 性 , 就 可 以确立 基本 治疗 原则 或治 疗方 向。疾病 的基 本病 性 主要 包 括 阴 、 、 、 、 、 等 6种 , 八 阳 寒 热 虚 实 “
病机 一 词始见 于《 问 ・ 真要 大论 》 “ 素 至 : 审察 病机 , 失 气 宜” “ 守病 机 , 司其 属 ”3。《 无 、谨 各 l ] 神 农 本 草 经 》 日 : 凡 欲 疗 病 , 察 其 源 , 候 病 也 “ 先 先 机”4。张景岳 谓 :机者 , 也 , 也 , l ] “ 要 变 病变所 由 出 也”5。基 于病 机 分 析 是 临床 辨 证 论 治 的关 键 环 [ ] 节 , 老新 近提 出“ 机证 素 ” 周 病 概念 , 内涵包 括 三 其
纲 ” 的表 、 可 归属 于病 位范 围 。 中 里 1 3 病 理 因 素 .
急难病证 复 合病 机 论 的学 术 思想 , 一 步 阐述 周 进 老关 于“ 立 以病 机 证 素 为核 心 辨 证 论 治 新 体 系 建
构 想 ” 理 论 内涵 。 的 1 病 机 证 素 的 内 涵
通过 精 、 、 、 液 的作用 , 气 血 津 来完 成机 体统 一 的机 能活 动 。因此 , 辨别 疾 病 病 位 所 属 应 以 “ 五脏 ” 为 核 心 。辨识 病 位 不仅 要 确 立 五 脏 所 属 , 应 进 一 还 步分 析各 脏腑 气 、 、 、 血 阴 阳病 机 变化状 态 , 如肝 气 郁结 、 脾气 亏虚 等 。
国医大师周仲瑛重视慢性肝病湿热瘀毒证治临床经验研究
![国医大师周仲瑛重视慢性肝病湿热瘀毒证治临床经验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8a66a7dfd0a79563d1e7229.png)
国医大师周仲瑛重视慢性肝病湿热瘀毒证治临床经验研究摘要:目的研究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对慢性肝病湿热瘀毒证的临床治疗经验。
方法分析经周老收治的428例慢性肝病患者的完整病历资料,将证型、症状、证素、体征及药物等临床数据规范性处理,以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分析周老的慢性肝病临床辨证分型及用药规律,并分析湿热瘀毒证与其他证型间的相关性。
结果慢性肝病湿、热、瘀、毒、脾虚、肾虚、肝郁等主要证素间关系密切,湿热瘀毒证是肝病常见的临床基础证型,其次是伴随肝脾不调证和肝肾阴虚证。
结论以清化瘀毒法为基础,兼顾肝脾调养和肝肾滋养法是周老诊治慢性肝病的主要经验方法。
关键词:周仲瑛;慢性肝病;湿热瘀毒证;清化瘀毒;临床经验【中图分类号】R3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213(2016)08-0222-02周仲瑛(1928一),男,教授,主任医师,国医大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上作指导老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长期期从事中医内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
在科研上作中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临床实践为基础,总结与归纳病证的病理特点、诊治规律。
先后主持国家级、部级、省级以上课题24项,已取得研究成果18项,获科技进步奖13项。
全国名老中医周仲瑛教授对慢性肝炎研究甚深,“瘀热论”是基础,湿热瘀毒郁结是慢性肝炎发病的始动因素,且贯穿于该病始终,因此,慢性肝炎病理性质主要属于邪实[1]。
湿热和瘀毒郁久,伤耗人体内正气,气血阴阳损亏,导致肝脾共伤,进一步伤及于肾,发生肝阴肾虚,或脾阳肾虚的证候,因此慢性肝炎多表现为邪实正虚,虚实夹杂[2]。
辨证分为湿热瘀毒证和正虚毒郁证两种证型,采取清瘀化毒法和扶正清化法证治。
为了进一步探讨周老的临证经验方法,本研究整理周老经治的428例完整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6年1月周仲瑛教授诊治的428例慢性肝病患者的全部完整病历资料,其中男223例,女205例;年龄18~73岁,平均( 35.7± 11.4)岁;病程1.5~23年,平均7.4年;72例就诊1次,161例2~ 5次,138例6~ 10次,57例10次以上;387例慢性乙型肝炎,27例慢性丙型肝炎,11例慢性乙、丙混合感染,3例慢性乙、丁型混合肝炎;慢性肝炎为161例,慢肝肝纤维化为203例,肝炎肝硬化为64例;其中包含33例合并胆囊炎,14例胆囊息肉,7例脂肪肝。
周仲瑛教授从毒论治疑难病学术思想探讨赵智强
![周仲瑛教授从毒论治疑难病学术思想探讨赵智强](https://img.taocdn.com/s3/m/8f949e62caaedd3383c4d317.png)
周仲瑛教授从“毒”论治疑难病学术思想探讨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赵智强在师从周仲瑛教授的数年临床生涯中,发现在慢性疑难疾病范畴,除“痰”与“瘀”外,“毒”的致病因素普遍存在,周老师在运用一些方法对毒邪进行治疗后,往往能取得更为满意的疗效。
于是,从毒论治疑难病便成了有学术价值的试偿。
该学说强调内伤疑难病中毒邪致病的普遍性、毒邪治疗上的针对性及具体运用上的灵活性。
1.毒的中医学含义在古代医学典籍中,毒具有多重含义,被广泛引用至病邪侵害、毒物、苦痛、药物副作用、治疗等。
在中医学中,毒的主要内涵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指病因,如《古书医言》:“邪气者,毒也”;二是形容病邪致病性的强烈,如周国雄云:“热证、火证之猛烈、顽乱者,称为热毒、火毒”;三是用于说明病证与病名,如:“丹毒”、“委中毒”等;四是说明药物副作用,如“令人呕”、“烂人肠”等;五是用于说明治法,如“拔毒”、“解毒”等;六是指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七是指毒物,如“虫兽毒”、“漆毒”等。
若从病因与发病学角度探讨“毒”的含义,“毒”主要是指对机体产生不良作用的致病因素,且较为剧烈,顽固。
2.致病特点2.1 发病学特点2.1.1 暴戾性指毒邪致病,有来势凶猛,发病急聚,传变迅速,易伤正气,病情危重,易入损途之特点,由于毒邪猖盛,虽体质强健者,亦难逃在劫,如“疫毒”、“蛇毒”、“癌毒”等。
2.1.2 顽固性指毒邪致病,病情顽固,病期冗长、易于反复,难以治疗。
如血分“风毒”所致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时作时止,反复难愈,难以根治。
2.1.3 多发性指毒邪致病的病变广泛性,临床表现多样,可累及多部位、多脏腑,如系统型红斑狼疮中的“热毒”、“瘀毒”致病,可导致心、肾、脾等多脏器实质损害。
2.1.4 内损性指毒邪致病,易犯内脏,损害脏腑功能,导致难以回复的恶候,如急性肾炎中的“热毒”、“疮毒”等,可因外感后羁留不去,内归犯肾,致使肾失蒸化,水泛肌表,而为“浮肿”之病。
国医大师周仲瑛,治疗肝癌经验方:清化热毒血瘀汤
![国医大师周仲瑛,治疗肝癌经验方:清化热毒血瘀汤](https://img.taocdn.com/s3/m/61acfbcc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fa.png)
国医大师周仲瑛,治疗肝癌经验方:清化热毒血瘀汤
用药:炙鳖甲(先煎),党参,太子参,生黄芪,石斛,天门冬,仙鹤草,枸杞子,灵芝,焦白术,生薏苡仁,炙女贞子,墨旱莲,续断,土鳖虫,失笑散(包煎),莪术,柴胡,蓣知子,山慈姑,制南星,茵陈,鸡骨草,地耳草,白毛夏枯草,白花蛇舌草,石见穿,半枝莲,炙鸡内金。
功效:清热化湿,解毒祛瘀,益气养阴。
主治:肝癌术后,肝区疼痛,热毒痰瘀互结,肝脾两伤,气阴两亏之证。
用药分析:
本方适宜肝癌术后或放化疗期间肝脾两伤,气阴交亏,湿热瘀毒互结。
病证特点是虚实相兼,多证杂合,既有气滞、血瘀、湿阻、热郁、毒聚的实证表现,又有脾气不健,气阴两虚之候。
治以健脾养肝,清化湿热瘀毒。
健脾当补气,养肝当补阴。
方中以生黄芪、党参、太子参、焦白术、灵芝健脾益气,以炙鉴甲、天门冬养阴,以柴胡、蓣知子理气舒郁,以失笑散、莪术、土鳖虫化瘀,以薏苡仁、茵陈、鸡骨草、地耳草利湿,以山慈姑、制南星化痰散结,以白毛夏枯草、白花蛇舌草、石见穿、半枝莲解毒抗癌,以枸杞子、炙女贞子、墨旱莲、石斛补肝肾。
整个方子肝脾同调,痰瘀并治,养正与消积并施,复法大方多环节增效,使病情得到稳定控制。
周仲英 的六、湿热缠绵,七、多因复合,八、病机交错,九、多脏相关,十、治疗策略
![周仲英 的六、湿热缠绵,七、多因复合,八、病机交错,九、多脏相关,十、治疗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e1ee1f54cf84b9d529ea7a10.png)
周仲英的六、湿热缠绵,七、多因复合,八、病机交错,九、多脏相关,十、治疗策略六、湿热缠绵摘要: 湿热既可从外感受,也可由内而生。
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上升,天热下逼,地湿上蒸,气交之中湿热日盛,以致每见湿热疫病的突发。
加之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大多数人已由数千年的藜藿之体渐转变成膏粱之躯,酒肉炙煿及各种保健品、营养品、补品不绝于口,湿热也易从内而生。
内外相合,故目前湿热为病最为多见...... 湿热既可从外感受,也可由内而生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上升,天热下逼,地湿上蒸,气交之中湿热日盛,以致每见湿热疫病的突发。
加之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人已由数千年的“藜藿之体”渐转变成“膏粱之躯”,酒肉炙煿及各保健品、营养品、补品不绝于口,湿热也易从内而生。
内外相合,故目湿热病最为多见,也最为难治,疑难杂症莫例外。
湿为阴邪,其性黏滞,重浊趋下,易损阳气,常起病缓,病程长,难速愈;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生风动血,易伤阴液,多发病急,传变快,为害烈。
二者阴阳相合,热蒸湿动,病涉三焦,上可达脑窍,下可至二阴、下肢;外可在肌表皮毛,内可壅五脏六腑;不但可滞气入血,而且耗阴损阳,可致多脏受损。
脾喜燥恶湿,湿盛则困脾;胃喜润恶燥,热盛则伤胃,故脾胃常为湿热病变的中心。
由于湿热二邪的阴阳属性不同,在疑难杂症中的表现也具有二重性。
湿热为患既可以隐匿起病,自觉症状不多,也可以突然发作,呈急性病变经过。
其临床表现从病位上讲既可以在表,而又可以在里;病性上既可以似热,而又可以似寒;病势上既可以似虚,而又可以似实,阴阳错杂,主次轻重,疑似难决,或病情持续迁延,呈慢性进行性损害;或时起时伏,反复发作,所以在疑难杂症中因湿热致病者当予格外重视。
在湿热的成因中,还有“湿生热”与“热生湿”的问题。
周仲瑛疏肝健脾、清热化湿法治疗胁痛(慢性乙型肝炎)
![周仲瑛疏肝健脾、清热化湿法治疗胁痛(慢性乙型肝炎)](https://img.taocdn.com/s3/m/3fc7fcfb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59.png)
周仲瑛疏肝健脾、清热化湿法治疗胁痛(慢性乙型肝炎)
患者姓名:林某女 1971-10-04
就诊时间: 2005-11-11
主诉:肝功检查异常1年余。
现病史: 1996年体检发现大三阳,去年查肝功异常,DNA3.2×105,今年查肝功(-),目前活动骑车后肝区疼痛不适,口干口苦。
舌质:舌质暗隐紫舌苔:黄脉象:细脉,弦脉。
辅助检查:肝功(-),HBs-Ag(+),HBe-Ag(+),HBc-Ag(+)。
辨证分析:肝经湿热瘀滞不通则痛,口干尿黄为湿热之征象。
中医诊断:胁痛。
方名:逍遥散。
组成:醋柴胡5g,赤芍10g,丹皮10g,丹参12g,香附10g,枸杞子10g,石斛10g,太子参12g,焦白术10g,茯苓10g,炙草3g,茵陈10g,叶下珠20g,蒲公英15g,垂盆草30g。
用法: 28剂,一日一剂,水煎。
医嘱:饮食清淡,禁烟酒,注意休息。
周仲瑛从瘀热论治重型肝炎临证经验——周仲瑛瘀热论学术思想临证应用之一
![周仲瑛从瘀热论治重型肝炎临证经验——周仲瑛瘀热论学术思想临证应用之一](https://img.taocdn.com/s3/m/1355df15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36.png)
周仲瑛从瘀热论治重型肝炎临证经验——周仲瑛瘀热论学术
思想临证应用之一
陈四清;郭立中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
【年(卷),期】2009(041)006
【摘要】重型肝炎是由病毒引起的大量肝细胞、枯否氏细胞坏死导致的临床综合征,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病势重、变症多、治疗棘手、死亡率高等特点.临床表现主要为骤然起病、身目发黄、迅速加深、尿色深黄量少、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口中臭秽、出血、身热、烦躁、谵语、昏迷、腹水等。
周仲瑛教授认为,重型肝炎属于中医的“急黄”、“疫黄”范畴,在湿热疫毒深入营血的极期,
【总页数】4页(P1-4)
【作者】陈四清;郭立中
【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46【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2.6
【相关文献】
1.周仲瑛从瘀热阻窍论治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经验——周仲瑛瘀热论学术思想临证应用之二 [J], 陈四清;郭立中
2.周仲瑛从瘀热论治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经验——周仲瑛瘀热论学术思想临证应用之三 [J], 郭立中;陈四清;皇玲玲
3.周仲瑛从湿热瘀毒论治慢性肾脏疾病的临床经验——周仲瑛瘀热论学术思想临证应用之四 [J], 郭立中;陈四清;赵金荣
4.周仲瑛从瘀热论治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学术思想 [J], 杨宁;过伟峰
5.从瘀热辨治子痈的临证思路与经验——周仲瑛教授瘀热病机男科运用 [J], 王浩;薛建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瘀热”病机理论证治·外感篇--周仲瑛国医大师“瘀热”相关学术经验发微之二
![中医“瘀热”病机理论证治·外感篇--周仲瑛国医大师“瘀热”相关学术经验发微之二](https://img.taocdn.com/s3/m/386386ae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77.png)
中医“瘀热”病机理论证治外感篇--周仲瑛国医大师“瘀热”相关学术经验发微之二唐蜀华;严冬【摘要】周仲瑛教授认为,瘀热为患可见于外感热病过程中的严重阶段,其形成与外感六淫化火或温邪疫毒入侵有关。
瘀热互结,病情深重,多具有严重的火热见证。
辨治时当详察血热、血瘀分别存在的症候,还要通过深入症候特点的分析来掌握瘀热的整体存在。
治以“凉血”与“散血”(化瘀)法联用,传统以犀角地黄汤为代表,自拟丹地合剂。
临床常分为热瘀里结,营血同病证;热毒壅盛,血瘀水停证;热瘀内闭,阴津损伤证;湿热毒瘀,蕴结肝胆证;瘀热蕴肺,兼夹痰火证。
透过所列举病案可见周老对外感瘀热病证进行了广泛的实践。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5页(P1-4,5)【关键词】外感瘀热;中医病机;辨证;中医药疗法;名医经验【作者】唐蜀华;严冬【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8瘀热为患可见于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病程中的严重阶段。
由外感六淫化火,甚至酿毒,或温热疫毒,致火热炽盛,由气及血,血热内壅,热与血搏,血热互结所致的外感病证,临床常见于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炎、肠伤寒、急性重症病毒性肝炎、急性支气管炎、中毒性肺炎、禽流感、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或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坏死性胰腺炎、中毒性菌痢、过敏性紫癜等。
外感瘀热的形成常与外感六淫化火或温邪疫毒入侵有关。
六淫之中,风、暑、火、燥为阳邪,侵入人体之后,既可直接阳盛化毒,壅遏血分,又可耗伤阴津,炼血为瘀。
寒、湿虽为阴邪,但若久留不去,亦可郁而生热。
因此,刘河间力倡六气皆能化火,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也说“风寒燥湿,悉能化火”。
火热一旦形成,一方面可以波及营血,致气血壅滞,血流不畅,另一方面,也可劫灼营阴,耗伤血液,致使血液稠浊,停滞为瘀。
国医大师周仲瑛复合病机论的整体观内涵探微
![国医大师周仲瑛复合病机论的整体观内涵探微](https://img.taocdn.com/s3/m/6b6a499a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4b.png)
国医大师周仲瑛复合病机论的整体观内涵探微
补娟娟;刘颖;江珊;周崇怡;叶放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年(卷),期】2024(31)5
【摘要】通过从周仲瑛教授复合病机论的提出、表现形式、复合病机动态转化、临床运用等方面进一步研究和梳理复合病机论,探究其整体观内涵。
认为复合病机论深谙整体观之旨,复合病机论立于气一元的整体观思想;以多病位复合、多病机要素复合的表现形式体现对疾病的整体认知;通过认知疾病的动态演变规律,全面动态地呈现疾病发展过程、预测疾病转归;复合病机论指导下采用复法制方对疑难杂症进行整体把控,实现整体观的灵活运用。
复合病机论将整体观贯穿于疾病辨治诊疗全过程,对辨治临床疑难杂症意义重大。
【总页数】5页(P162-166)
【作者】补娟娟;刘颖;江珊;周崇怡;叶放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
【相关文献】
1.国医大师周仲瑛从中医整体观论治虚证
2.国医大师周仲瑛基于复合病机辨治慢性肾病
3.国医大师周仲瑛基于中医学整体观辨治慢性咳嗽经验
4.重温大师题词缅怀大家风范——周仲瑛国医大师题词中的中医药发展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周仲瑛重视慢性肝病湿热瘀毒证治临床经验研究
![周仲瑛重视慢性肝病湿热瘀毒证治临床经验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e19b56b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5b.png)
周仲瑛重视慢性肝病湿热瘀毒证治临床经验研究叶放;吴勉华;薛博瑜;周学平;李国春【期刊名称】《辽宁中医杂志》【年(卷),期】2007(34)12【摘要】探讨全国著名老中医周仲瑛教授对慢性肝病湿热瘀毒证治经验。
整理周老经治的351例慢性肝病患者完整的病历资料,对证型、证素、症状、体征和药物等数据进行规范性处理,以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周老对慢性肝病临床辨证分型及用药规律,并分析湿热瘀毒证与其他证型间的相关性。
结果:慢性肝病湿、热、瘀、毒、肝郁、脾虚、肾虚等主要证素之间密切相关,湿热瘀毒证是肝病临床常见基础证型,其次为兼有肝脾不调证和肝肾阴虚证。
结论:以清化瘀毒法为基础,兼顾调养肝脾和滋养肝肾法是周老治疗慢肝的主要治法。
【总页数】3页(P1680-1682)【关键词】慢性肝炎;周仲瑛;湿热瘀毒证;清化瘀毒法;经验【作者】叶放;吴勉华;薛博瑜;周学平;李国春【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R256.4【相关文献】1.周仲瑛从瘀热论治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经验——周仲瑛瘀热论学术思想临证应用之三 [J], 郭立中;陈四清;皇玲玲2.周仲瑛从湿热瘀毒论治慢性肾脏疾病的临床经验——周仲瑛瘀热论学术思想临证应用之四 [J], 郭立中;陈四清;赵金荣3.周仲瑛肝病"湿热瘀毒互结"复合病机的立论基础探讨 [J], 肖莉;叶放;郭军4.国医大师周仲瑛从湿热瘀阻辨治白塞氏病 [J], 顾振宁;周学平5.从瘀热辨治子痈的临证思路与经验——周仲瑛教授瘀热病机男科运用 [J], 王浩;薛建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医大师周仲瑛诊治病毒性肝炎经验
![国医大师周仲瑛诊治病毒性肝炎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7ebe20bf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d8.png)
国医大师周仲瑛诊治病毒性肝炎经验就病毒性肝炎而言,在湿热疫毒之邪导致肝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常有复杂多变的病理演变,出现诸多临床表现,故病情表现有标本主次的不同,治疗上亦有先后缓急的区别。
周仲瑛教授临证时非常重视疾病过程中证候表现的标本缓急,认为只有详审病机,视具体病情分别标本缓急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对策,才能有的放矢,收效显著。
兹将其运用标本缓急理论治疗病毒性肝炎之临证经验分述如下。
1肝炎初起,湿热疫毒壅盛。
宜治其标周仲瑛教授认为病毒性肝炎初起之时,总由湿热疫毒之邪伤人所致,就机体方面而言,正气尚盛,临床多表现为湿热疫毒之邪壅盛的证候,此时治疗,当以祛邪为主,祛邪即寓扶正之意。
祛邪及时、得当,可防邪盛伤正,正不抗邪,邪恋成为慢性病变。
在祛邪的具体运用上,周仲瑛教授强调尤当注意辨别湿热疫毒病邪的性质。
偏于湿盛者,应予祛湿为先,或投淡渗,或投苦温,或投芳化,兼以清热解毒;偏于热盛者,或清气分热或清营凉血,或凉血通瘀,辅以祛湿解毒。
治标之法,总以直折病势、邪去为度,不可过用苦寒而伤中、过于清利而耗伤气阴。
案l患者,男,19岁。
初诊日期:2001年6月18日。
既往无肝炎病史。
6月2日自觉腿酸乏力,腹胀,纳差,继见面目发黄,尿黄,去某医院就诊,拟诊为肝炎,予西药保肝、退黄等对症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转请中医诊治。
6月17日查肝功能提示:谷丙转氨酶(ALT)1358U/L、谷草转氨酶(AST)2087U/L、总胆红素(TBIL)96p~mol/L、结合胆红素(DBIL)71~mol/L;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检查(HBV-M):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抗-HAV·Ig^(一);抗一HCV(一)。
诊断为:病毒性肝炎,乙型,急性黄捱型。
刻诊:面目、皮肤明显黄染,尿色深黄,肝区胀痛,身困乏力,口干,食纳欠馨,腹胀,大便稍溏,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腻罩黄,脉濡滑;肝区叩痛(+),腹水征(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图分 类 号
R5 26 4 1 .0
文 献 标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 — 9 Xf 0 0)2 0 0 — 3 6 2 3 7 2 1 1— 04 0
国 医 大 师 周 仲 瑛 教 授 对 中 医 药 防 治 肝 病 深 有 研 表 现 , 按 胁 痛 、 可 黄疽 、 黄 、 聚 、 胀 、 积 等 辨 急 积 鼓 瘕 究 . 出“ 提 湿热 瘀 毒互 结 ” 复合 病机 是 肝 病 的基 本病 治 。回 顾 古 今 医 家 相 关 论 述 , 知 《 可 内经 》 已认 识 到 肝 机特征 . 瘀热 相搏则是 病情 进展 的关 键环节 [1 1 现进 病 与湿热 、 毒 、 瘀 、 - 3 热 血 痰湿 等 因素有关 . 这些 病 理 因 步对 肝病 “ 湿热瘀 毒互 结 ” 复合病 机 的立 论基 础进 素 可致胁 痛 、 黄疸 、 瘕积 如 :邪在 肝 , “ 则两胁 中痛 ,
之 例 综 上所 述 . 河 医 派通 过 广 开 门户 . 格择 徒 . 盂 严
4 参 考 文 献
【] 余 鸿 仁. 听鸿 先 生 传 略. 苏 中 医 ,9 8 2 :7 1 余 江 15 ( ) 3
13 8 9 6:
2 铁 铁樵 保 证 了传 人 的可 塑性 : 过 形 式 多 样 、 用 灵 活 的 [] 章 巨膺 . 樵 医 药事 务 所 三周 年 纪 念刊 . 医 药事 务 所 , 通 实
传承方式 , 保证 了传 承 的 科 学 性 和 有 效 性 : 过 道 通 【] 朱 良春 , 3 李树 仁 , 守诚 , . 医 学家 章 次公 先 生传 略. 姚 等 中 中 术 同授 、 法 共 传 的传 承 内涵 , 证 了 传 承 的延 续 理 保
性 和创 新 性 以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特 点 .决 定 了孟 河 医 派名 医辈
精性 或非 酒精性 脂肪 肝 、 癌 , 肝 在不 同 阶段 依据 临床 “ 湿热相 搏 ……民病 黄瘅 。”灵 枢 ・ 《 百病 始生 》 “ 日:积
基金 项 目 : 技部 “ 7 ” 划 中 医基 础 理 论 专 项 课 题 ( 0 6 B 0 8 7 ; 科 93计 2 0 C 5 4 0 ) 南京 中 医药 大 学基 础 研 究与 重 点 培 育 专 项基 金 项 目
一
行 探 讨
1 理 论 源 流
行善 掣 , 时脚 肿 , 中 , 节 寒 恶血 在 内” 《 ( 灵枢 ・ 五邪 》 : )
“ 热 病 者 .小 便 先 黄 … …胁 满 痛 ” 《 问 . 热 肝 (素 刺 各 型急 慢 性病 毒 性 肝炎 、 纤 维 化 、 硬 化 、 肝 肝 酒 论》 《 问 . 元正 气大 论》 ) 素 六 则谓湿 热互 结致 发黄 :
( 9 C 3) 南京 中医 药 大学 中医 内科 学 重 点 学科 开放 课 题 (y k 0 0 XJ 0 ; zn O 2)
药 . 用 虫类 药 . 妙 创立 “ 护膜 医疡 ” 治疗 胃黏 膜病 : 史 》 成 为 孟 河 医 派 名 垂 青 史 之 士 , 沛 然 、 良 法 , 裘 朱
医 学 家章 次 公先 生 百岁 诞 辰 纪念 册 .0 3 1 20 :
[】 邓 铁 涛 . 国 医学通 史. 京 : 民卫 生 出版 社 ,0 0:2 4 中 北 人 20 13
出 . 今 薪 火 相 传 . 代 不 熄 据 不 完 全 统 计 . 界 [} 朱 雄 华 , 忠 新 , 夏 亭. 河 四 家 医集. 至 代 世 5 蔡 李 孟 南京 : 南大 学 出 东 各地 现 有孟 河 医 派传 人 l0 3 6人 .常 武 地 区有 孟 河 版 社 , 0 6: 3 20 9 医 派 传 人 2 9人 。 6 自清 以 降 . 全 国 有 一 定 影 响 的 在
学 术 探 讨
周 仲 瑛肝 病 “ 热瘀 毒 互 结” 湿 复合 病 机 的立 论 基础 探讨
肖 莉 叶 放 郭 军2
(. 1南京 市鼓楼 医院 , 江苏 南京 2 0 0 ;2南京 中医药 大学第一 临床 医学 院 , 苏南京 2 0 2 ) 10 8 . 江 10 9
摘 要 围绕 周仲 瑛教 授 肝 病 湿 热瘀 毒 互 结 复合 病 机 理论 . 回顾 分析 了古代 中 医文 献 相 关 理论 源流 和 现 代 肝 病 理 论 相 关研 究 成 果 一结 合肝 病 临床 实践 认 为 现 代 中医依 据 相 关 标准 制 定 的肝 病 辨证 分 型论 治具 有 局 限 性 : 于肝 病 湿 热瘀 毒 基 互 结 的 临床 特 征 , 调 肝 病 湿 、 、 、 、 等 多种 病 理 因素 之 间相 互 滋 生 . 结和 合 , 而提 出 “ 热瘀 毒 互 结” 其基 本 强 热 瘀 毒 郁 胶 进 湿 为 病 机 特 点 ; 热相 搏 是 患 者病 情 加 重 、 性 化 和难 治 性 的 关键 所 在 . 出清 化 湿热 瘀 毒 法是 各型 肝 病 的 共性 基 本 治 法 瘀 慢 提
秦 伯 未 融 合 前 人 多 种 辨 证 方 法 .创 立 十 四纲 辨 证 体 春 、 正 华 、 德 馨 、 颜 颜 陆广 莘 五 人 荣 获 首 届 “ 医 大 国
系: 邹云 翔开 创 了。 肾脏病 中 医药辨治 体 系 : 衡之 开 师 ” 号 。 因此 孟 河 医 派 传 承 规 律 的 研 究 。 当 今 徐 称 对 创 了血液病 中医药辨 治体 系 : 良春 、 朱 颜德 馨 中 医药 新 一 代 名 中 医培 养 模 式 的探 索 具 有 重 要 的现 实 意 抗击 “ 非典 ” 防 治 “ 流感 ” 、 禽 的经 验 . 均为继 承 中创新 义 和 借鉴 作 用 。
第 一 作 者 : 琪 ( 9 1 ) 博 士 , 任 中 医师 , 医 内科 专 张 16 一 , 主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