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与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财经大学国际工商学院
环境科学及实验作业
浅谈我所理解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姓名:刘静
班级:2011511B
学号:201105000680
最近的北京暴雨之灾让我感触很深,北京暴雨之灾反映出来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和谐”二字,从汉字字面解释,人人有饭吃,
大家都说话。这两条缺失任何一条,都称不上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类社会的和谐,能够做到“和谐”二字的字面意思,基本上就有了保证。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在原始发展时期,人类崇拜依附于自然,匍匐在大自然的脚下;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控制、支配自然,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尤其是到了近代,人类开始直观地认识到人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不是依赖自然的给予,而是依赖自己对自然的改造。为了有效地“改造自然”,人们不惜把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看得轻而易举,并加以夸大和绝对化。随着对自然控制与支配能力的急剧增强,以及自我意识的极度膨胀,人类开始一味地对自然强取豪夺,从而激化了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与自然的对立,人类也不得不面对人口剧增、能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水资源缺乏、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的种种现实。
从现在开始,我们应当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积极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自觉地调整自身的行为,力求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通过相互依赖、互惠互补,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既改造自然,又不破坏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目标,以便全面长远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逐步提高生活质量,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创立一个完全新式的人类文明,一个可以永续发展的文明社会。
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的同一体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利用自然;同时又必须改造自然,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
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次胜利在第一线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线和第三线都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 恩格斯的话正说明了人的认识有限性,就因为人的认识有限性所以导致人类对科学技术的崇拜。也是因为此,世界环境才日益恶劣。导致了人的原有自然权利如生存权,健康权等受到自然的威胁。因而人必须认识和正确的运用自然规律,学会认识人的干涉后果。人类不是没有意识到,而是没有足够的去认识和重视。这是人性的癖好:趋利避害。正如恩格斯说的那样,人因为认识有限性,所以也只能在第一线取得预期效果。因而人有的时候只会看见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利益背后潜在的“害”。
目前,我国是人均资源较少的国家,资源约束是伴随工业化、现代化全过程的大问题,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和技术政策的选择,乃至社会生活方式的选择,都必须考虑资源约束和环境承载能力。从古代的屈服和崇拜自然,到产业革命以来大规模征服自然以至破坏自然,发展到现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是人类进步的标志。由于不同气候、地理和区位的影响,在生态上,我国不同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既有生态承载力高的地区,也有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还有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生态功能区。不同生态类型的区域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我国是世界上生态环境脆弱的国家之一。由于气候与地理条件的原因,形成了长江和黄河上游地区、喀斯特岩溶地区、黄土丘陵沟壑区、干旱荒漠区和海岸带等一系列典型生态脆弱区。由于缺乏有效的生态保护机制,在高强度的人类干扰下,导致一些具有重要生态功能,或生态高敏感区被不合理地开发,人与自然的矛盾非常突出。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灾害,如水土流失、草地沙化、石漠化、沙尘暴、泥石流、滑坡
等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剧(欧阳志云,《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2007年)。同时,矿山开采区和重大基础建设工程沿线的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对国家生态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这些地区也是我国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区,许多地区仍处于生态退化—贫困化的恶性循环之中。
我国自然地理、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不仅数量多,而且灾种全,其中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浅表生地质灾害异常突出,危害十分严重。2008年汶川地震,不仅造成近十万人员的伤亡,还导致100多万亩生态林地草地的毁坏。2010年甘肃舟曲泥石流山洪灾害造成1456人遇难、309人失踪。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除了特殊的地质条件外,不合理的矿产资源开发、水资源管理和利用不当造成地下水位下降、陡坡土地耕作、大型工程缺乏有效的水土流失控制措施等,也是主要的地质灾害驱动因素。据国土资源部统计,人为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占我国地质灾害总数的50%左右,并且呈上升趋势。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理念,对我们推进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和现实指导意义。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要达到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并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生产力发展与自然和谐“双赢”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和生态环境双重保障,就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而在具体操作中,需要特别关注下面几个方面:
确立一大战略。即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既着眼当前,又考虑未来,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
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改善这两个历史过程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树立一个观念。即在全社会树立起新的生态观。反思人类干预自然的限度及其合理性基础,扎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们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愿望;运用法律、经济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来管理环境问题,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和监督环保工作;对环境资源成本和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进行核算,用绿色GDP真正体现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
形成三种思想。一是天人一体的思想。认识到人类生存资料的有限性和地球的唯一性,抛弃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积极行动起来,保护好地球这个今日唯一可供生息的家园。二是主动适应的思想。牢记人类对于自然界决不能像征服者统治异类民族一样,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之前首先想到自己永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学会调整自然界本身的平衡。三是环保第一的思想。强力发展绿色科技,并将绿色科技转化为先进生产力,保持和改善生态平衡。
采取五大措施:
一是严格控制人口骤增与资源锐减。人口方面,要制定与自然承载能力相适应的人口发展规划和政策,提高全社会的计划生育意识,确保控制人口数量,确保提高人口质量。资源方面,在鼓励使用可再生资源的同时,控制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不能超过其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提倡少用或不用不可再生资源。环境保护方面,要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植树造林工程,研究开发无公害生产技术,并把环境、资源价值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二是努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既要充分发挥我国资源总量巨大、品类齐全的优势,自然、有序、适度地开发利用,又要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节约资源上狠下功夫,科学地采用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建立一个包括以节地、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