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吊脚楼文化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保护与拓展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保护与拓展土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四川、湖南、湖北等地,而鄂西地区则是土家族的重要聚居地之一。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是土家族传统建筑的代表,它不仅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保护和拓展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鄂西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价值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它是土家族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这些吊脚楼建筑大多建于山区,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结构设计展现了土家族人民勤劳朴实的生活态度,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融合。
吊脚楼建筑采用木质结构,楼下悬挑支撑在地基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不仅可以防潮防潞,还可以充分利用空间,这种建筑方式在当时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还承载着土家族丰富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
吊脚楼内部布局合理,将生活空间、祭祀空间和储物空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宗族崇拜、祭祀仪式等传统文化习俗。
吊脚楼还是土家族传统节庆活动和集会聚会的重要场所,承载着土家族人民的集体记忆和文化传承。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面临着严峻的保护挑战。
一方面,大量的吊脚楼因年久失修、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等原因而面临倒塌和消失的危险;一些吊脚楼虽然得到了修复和保护,但在保护过程中却丧失了其原有的文化特色和历史风貌,严重影响了其保护和传承的效果。
与此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一些土家族青年逐渐远离传统文化,吊脚楼文化空间内部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民俗习俗也面临着严重的衰败和失传。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威胁着鄂西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传承和保护,还对土家族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为了有效保护和拓展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和拓展举措。
应加强吊脚楼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和传统工艺方法,集中力量对部分严重损坏的吊脚楼进行修复和加固,确保其建筑安全和历史风貌。
吊脚楼(民风民俗)
土家族吊脚楼吊脚楼是土家、布依、苗族、侗族、壮族、水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建筑。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
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
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
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
土家族,全国现有人口5704223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湘西吊脚楼湖北恩施。
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也有分布。
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饶。
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人。
其中张家界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土家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差瓦,只许益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差瓦”。
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上归流”后才兴盖瓦。
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
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之意境。
不论大小房屋都有天楼,天楼分板楼、条楼两类。
在卧房上面是板楼,用木板铺的楼板,放各种物件和装粮食的柜子,也可安排卧房;在火房上面是条楼,用竹条铺成有间隙的条楼,专放包谷棒子、瓜类,由火房燃火产生的烟可通过间隙顺利排出。
正房前面左右起厢房的吊脚楼,楼后建猪栏、厕所。
建吊脚木楼讲究亮脚 ( 即柱子要直要长 ) ,屋顶上讲究飞檐走角。
吊脚楼往往为三层,楼下安放碓、磨、堆放柴草;中楼堆放粮食、农具等,上楼为姑娘楼,是土家姑娘绣花、剪纸、绩麻、做鞋、读书写字的地方。
中楼、上楼外有绕楼的木栏走廊,用来观来晾晒衣物等,在收获季节,常将玉米棒子穿成长串、或将从地里扯来的黄豆、花生等捆绑扎把吊在走廊上凉晒。
为了防止盗贼,房屋四周用石头、泥土砌成围墙。
正房前面是院坝,院坝外面左侧接围墙有个八字朝门,房屋周围大都种竹子、果树和风景树。
土家族吊脚楼
土家族吊脚楼土家族吊脚楼是中国土家族特有的建筑形式,其独特的风格和结构成为了土家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土家族吊脚楼是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以吊脚和楼层分割为主要特征,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还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智慧和勇敢。
土家族吊脚楼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地下部分(地下室),中间部分(吊脚楼),以及上面部分(楼层)。
地下室一般用来存放粮食和家畜,同时也是家庭活动的场所。
吊脚楼是整个民居的主体部分,建筑于高柱之上,拥有宽敞的空间供土家族人民居住和进行各种活动。
楼层是吊脚楼的最上层,主要用来储存谷物和贵重物品。
土家族吊脚楼的结构非常巧妙。
它采用了悬空的方式,通过大柱子架起整个楼层,充分利用了山地地形。
大柱子通常是由整根大树木刻制而成,既稳固又耐久。
吊脚楼的建筑材料一般是木材和石头,结构十分牢固。
吊脚楼的设计还考虑到了通风和采光的需求,通过合理的设计,使得整个建筑既可以保持通风,又可以充分利用自然光线。
土家族吊脚楼的建筑风格独特美观。
它通常采用了两层和三层的设计,外观呈现出均衡和谐的感觉。
吊脚楼的檐口通常被装饰得非常精美,有各种各样的雕刻和彩绘,展示了土家族人民的艺术才华和审美观念。
土家族吊脚楼的功能也非常多样化。
它既是土家族人民的居住场所,也是社群活动和仪式的场所。
在吊脚楼中,人们可以进行各种日常活动,比如煮饭、睡觉、聚会等。
在吊脚楼中举行的各种庆典和仪式也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吊脚楼不仅是土家族人民的家园,更是他们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的象征。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族吊脚楼反映了这个民族的传统和历史。
它是土家族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也是他们对于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利用的结果。
土家族吊脚楼不仅是建筑形式的代表,更是土家族文化的象征和精神的寄托。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土家族吊脚楼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一方面,土家族吊脚楼的维修和保养成本高昂,受限于经济条件,许多吊脚楼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
另一方面,由于现代化的影响,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吊脚楼的功能和意义逐渐减弱。
咸丰县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及传承与保护探究
咸丰县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及传承与保护探究“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不仅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众多古代文化事象中极有价值的一种。
本文拟从营造的主体——匠师出发,通过对工匠思维方法的解读和对营造技艺的总结,深度解析土家族吊脚楼营造的实质,推进对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和形制构成的深度认知。
充分利用非艺术化数字影像,对吊脚楼的实体建筑采用静态的数字信息采集、平面图形绘制、内部结构分解和吊脚楼动态的建筑程序虚拟、演示,促进“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标签: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匠师;数字影像Abstract:“Tujia shacks building skills” is not only a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but also a very valuable one among many ancient cultural events.This paper intends to proceed from the main body of the construction,the craftsman,through the interp retation of the craftsman’s thinking method and the summary of the building skills,to deeply analyze the esse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ujia slings,and to promote the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Tujia squatting building skills and shape.Make full use of non-artistic digital images,and use the static digital information collection,plane graphic drawing,internal structure decomposition and dynamic building program virtual and demonstration for the physical building of the hanging foot building to promote t 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Tujia shackle building skills”.Keywords:Tujia Diaolou;Creating Skills;Craftsman;Digital Image1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土家族吊脚楼是土家族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它的建造过程、选址、设计、形态布局、结构与构造功能、外观造型、室内空间营建、装饰、维修,都直接或间接地表达出土家族建造吊脚楼的技艺和文化观念。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建造技艺与住居文化
26撰文/商艳云鄂西土家族吊脚楼建造技艺与住居文化鄂西土家族吊脚楼的木制构造、雕刻艺术及代表文化独具特色,特别是土家吊脚楼的建造技艺与住居文化内涵颇有价值。
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冲击下,吊脚楼面临着年久失修,无人居住,营建技艺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以恩施州咸丰县作为考察对象,对吊脚楼的空间形态特征、建筑模数规律与地域环境及文化背景对其住居文化进行阐述,针对性地对该区域住居文化保护、发展提出建议。
吊脚楼的选址与布局土家人自古以来生活在大山之中,长期的山中劳作使得土家人一直都敬畏大自然,在他们的文化风俗中处处体现着对自然的膜拜。
建造吊脚楼也不例外,风水理念体现在土家族吊脚楼建造的各个环节。
从选屋基、架罗盘、备料、敬山神,再到敬鲁班、包梁,土家人带着对大自然的敬畏,显示着自己对风水的独特理解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土家族吊脚楼的选址被称为“卜宅”或“卜居”,通常采用架罗盘来看场地风水,利用五行八卦来判断“龙(山脉)、穴(宅基)、砂(山象)、水(水征)”,将风水与自然环境中的风向、日照、温度、地形、河流等自然因素相结合,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基本条件来进行屋场选址,追求好的居住环境。
居住在一个背靠青山,面向小溪,视线开阔的场地是屋主人希望好的场地带来多福多寿、子孙兴旺的精神追求。
土家族吊脚楼通常坐北朝南,负阴而抱阳。
这是对住宅择地和选址中遵循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普遍的风水标准。
土家族山多地少,为了少占耕地,房屋往往依山而建背靠高山,房屋藏风聚气。
房屋的修建朝向多为坐北朝南,负阴抱阳。
在恩施地区,如咸丰县麻柳溪村村民往往选择这种房屋朝向和方位,背靠青山、屋场前方开阔,既能朝阳取暖,又便于日常晾晒,是建房最理想的朝向。
如(图1)。
图1 咸丰县麻柳溪村吊脚楼选址27传统居住模式类型土家族吊脚楼民居形式多样,建造时根据主家需求、经济条件和场地环境进行灵活营建。
因此在恩施地区很难找到形制完全相同的吊脚楼。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保护与拓展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保护与拓展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是中国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之一,它不仅是土家族人民的居住文化载体,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土家族人民生活的重要象征,吊脚楼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对于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生活方式的独特理解。
吊脚楼文化空间保护与拓展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将从文化空间的独特性、保护现状和未来发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吊脚楼文化空间的独特性吊脚楼是土家族人民创造的独特建筑形式,它是在山区地形险峻的情况下,土家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吊脚楼以悬挑的方式建造在山间悬崖峭壁上,这种建筑方式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还能很好地抵御雨水的侵袭。
吊脚楼不仅具有很高的建筑美学价值,更重要的是它承载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社会风俗,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吊脚楼的室内空间设计也是非常具有特色的。
吊脚楼的内部一般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起居室,下层为畜舍和风雨廊。
起居室的设计考虑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同时也充分考虑了当地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因素。
这种独特的室内空间设计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对自然的敬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的人口不断外流,土家族吊脚楼逐渐面临着被遗弃和荒废的风险。
一方面,农村地区的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导致吊脚楼的传统生活方式逐渐消失;由于吊脚楼的维护成本较高,很多吊脚楼在农村地区逐渐废弃。
在这种情况下,吊脚楼文化空间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保护吊脚楼文化空间,不仅是为了保护土家族的传统文化,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为了有效保护吊脚楼文化空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1. 加强立法,制定相关政策来保护吊脚楼文化空间。
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吊脚楼的保护和利用,明确吊脚楼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也可以设立相应的经费用于吊脚楼文化空间保护和维护。
2.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吊脚楼文化空间的保护和传承。
民族建筑-土家族吊脚楼
创新与发展
01
创新设计理念
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融入 现代建筑设计理念,使土家族吊 脚楼更具时代感和实用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2
探索新型材料和技 术
运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手段, 提高土家族吊脚楼的建造质量和 安全性,同时保持传统风貌。
03
促进产业发展
发展与土家族吊脚楼相关的文化 产业和旅游产业,推动当地经济 发展和就业。
注重采光与通风
窗户的设置充分考虑采光 和通风,保证室内光线充 足且空气流通。
装饰与艺术
木雕工艺
民族元素
木雕是土家族吊脚楼的重要装饰手法, 主要应用于梁柱、门窗等部位。
吊脚楼的装饰中常融入土家族的传统 元素,如土司文化、神话传说等。
彩绘装饰
墙面常以彩绘进行装饰,绘制山水、 花鸟等传统图案,增添视觉效果。
保护与传承
1 2
保护传统建筑技艺
通过传承人制度、技艺培训等方式,确保土家族 吊脚楼的传统建筑技艺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对现存的土家族吊脚楼进行普查、登记和建档, 建立完整的数据库,以便于管理和研究。
3
推广传统建筑文化
通过展览、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土家 族吊脚楼传统建筑文化的认识和重视。
农耕为主
土家族人以农耕为生,吊脚楼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农耕生产和生活 的需求,如设置农具和粮食储存空间等。
手工技艺
土家族人擅长手工技艺,如编织、刺绣、木工等,吊脚楼内部装饰 和家具制作体现了他们的技艺水平。
热情好客
土家族人热情好客,喜欢在吊脚楼里举行宴会和聚会,与亲朋好友 分享美食和欢乐。
节日习俗
赶年节
旅游开发与利用
完善旅游设施
土家族吊脚楼 土家族的吊脚楼有什么传说
土家族吊脚楼土家族的吊脚楼有什么传说土家族吊脚楼——吊脚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吊脚楼半为陆地,半为水。
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
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房。
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关于土家族的吊脚楼有几个传奇:传奇一传奇土家人祖先因家乡遭了水灾才迁到鄂西来,那时这里古木参天、荆棘丛生、豺狼虎豹遍地都是。
土家先人们搭起的“狗爪棚”常遭到猛兽攻击。
人们为了平安就烧起树蔸子火,里面埋起竹子节节,火光和爆竹声吓走了来攻击的野兽,但人们还是经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逼。
后来一位土家的老人想到方法:他让小伙子们利用现成的大树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铺上野竹树条,再在顶上搭架子盖上顶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饭睡觉都在上面,从今再也不怕毒蛇猛兽的攻击了,这种建筑空中住房的方法后来就进展成的吊脚楼。
传奇二很久以前,土家人的祖先居住在山洞中或大树下,靠狩猎、捕鱼为生。
天上张天王观察土家人世代住山洞和大树下,生活很苦,他要去东海龙王那里借一座殿宇来送给土家人。
张天王到了东海龙宫,见到龙王就直说了。
龙王心想:我的殿宇又大又重,量你也搬不动。
于是就答应了。
张天王来到一座吊脚三柱二骑的殿宇前,用手轻轻一提,就把殿宇提起来了。
龙王一见,懊悔不该答应。
只好牵强地说:“用后还回来。
”张天王说:“七天就还回来。
”张天王提着殿宇来到土家山寨,叫土家族人仿造了一座三柱二骑(即三根柱子落地,两根柱子悬空)吊脚楼房。
七天过去了,龙王就来找张天王还殿宇。
张天王说:“你要,我还你。
”提起殿宇顺手一丢,就把殿宇丢在一条河边,横搁在河的两岸。
“你自己去搬吧!”龙王自知搬不动,只好气冲冲地回龙宫去了。
从今以后,每逢雨水季节,龙王都要发怒涨洪水,让水将河上的殿宇冲掉。
人们也在涨水季节不能从殿宇中过河。
吊脚楼与土家族审美文化
吊脚楼与土家族审美文化在我国众多的民族文化中,土家族以其独特的建筑——吊脚楼,展现出别具一格的审美魅力。
吊脚楼不仅是土家族人民的居住场所,更是土家族审美文化的生动体现。
吊脚楼的建筑形式,充分反映了土家族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适应。
土家族大多居住在山区,地形复杂,可用平地稀少。
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建造房屋,同时又能避免潮湿和虫蛇的侵扰,吊脚楼应运而生。
它通常依山而建,一半悬空,一半靠在实地。
这种独特的结构,既节省了土地,又巧妙地利用了地形,使房屋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从远处望去,吊脚楼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犹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出一种和谐之美。
土家族的吊脚楼在选材上也别具匠心。
多选用当地的木材和石材,木材的温润质感和石材的坚固耐用相得益彰。
这些天然材料不仅环保,而且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独特的韵味。
岁月的痕迹在木材上留下了斑驳的色彩,石材也因风雨的侵蚀而更加古朴。
这种对自然材料的运用,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质朴之美的追求。
从外观上看,吊脚楼造型优美,线条流畅。
屋顶多为歇山式或悬山式,飞檐翘角,给人以轻盈灵动之感。
屋檐下的雕花和彩绘,更是增添了几分艺术气息。
这些装饰图案往往取材于土家族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日常生活,如龙凤呈祥、花鸟鱼虫等,寓意着吉祥如意、幸福美满。
它们以生动的形象和鲜艳的色彩,展现了土家族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走进吊脚楼,内部布局也充满了审美情趣。
堂屋宽敞明亮,是家庭活动的中心,供奉着祖先的牌位,体现了土家族对家族传承的重视。
卧室布置简洁温馨,窗户小巧玲珑,采光良好。
厨房和火塘则是温暖的角落,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这种布局既满足了生活的实际需求,又营造出一种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
吊脚楼的建造过程,也是土家族审美文化的传承过程。
从选址、设计到施工,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木匠师傅们凭借精湛的技艺,不用一颗铁钉,就能将木材巧妙地拼接在一起,使房屋结构稳固。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传统建筑元素的创新设计研究》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传统建筑元素的创新设计研究》一、引言鄂西地区,以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地域特色而闻名。
其中,土家族的吊脚楼作为该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建筑之一,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智慧。
本文旨在研究鄂西土家族吊脚楼的传统建筑元素,并探讨其创新设计的应用,以期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新的灵感和思路。
二、鄂西土家族吊脚楼传统建筑元素1. 结构特点土家族吊脚楼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采用梁柱式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其独特之处在于楼体半悬空,下方架空,形成独特的“吊脚”结构。
这种结构不仅有利于通风防潮,还使得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2. 装饰艺术吊脚楼的装饰艺术丰富多样,包括雕刻、绘画、刺绣等。
其中,木雕艺术尤为突出,常用于门窗、梁柱等部位,图案精美,寓意吉祥。
此外,色彩运用也是吊脚楼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红、黄、蓝等鲜艳色彩为主,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三、创新设计研究1. 结合现代科技在保留传统建筑元素的基础上,将现代科技与吊脚楼设计相结合,例如利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手段提高建筑的稳固性和耐久性。
同时,引入智能家居系统,提高居住的舒适性和便捷性。
2. 融入绿色理念将绿色理念融入吊脚楼设计,如采用环保材料、节能设计等,以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可结合地形地貌和自然环境,设计出与自然景观相协调的建筑外观和空间布局。
3. 创新空间布局在传统吊脚楼的基础上,创新空间布局,以满足现代居住需求。
例如,可设计开放式厨房、多功能客厅、家庭娱乐区等现代生活空间,使吊脚楼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需求。
四、实例分析以某地土家族吊脚楼的创新设计为例,该设计在保留传统建筑元素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和绿色理念进行创新。
具体包括采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手段提高建筑的稳固性和耐久性;引入智能家居系统,提高居住的舒适性和便捷性;同时融入绿色理念,如采用环保材料、节能设计等。
在空间布局上,设计开放式厨房、多功能客厅、家庭娱乐区等现代生活空间,使吊脚楼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需求。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保护与拓展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保护与拓展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是中国独特的民居建筑形式,属于土家族建筑文化的代表性建筑物。
吊脚楼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代表,对于地方风土人情的传承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吊脚楼文化空间的保护与拓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从保护与拓展两个方面分析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拓展策略,以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吊脚楼文化。
鄂西吊脚楼分布范围广泛,数量众多,但受到城市化、现代化建设以及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吊脚楼的保护形势并不乐观。
一方面,部分吊脚楼在现代化建设中被拆除或改造,一些吊脚楼因自然环境变化,如山体滑坡、土地沉降等,也面临倒塌的风险。
吊脚楼文化空间的传承和拓展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吊脚楼文化的传统技艺和工艺正在逐渐失传,吊脚楼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也未得到全面挖掘和传播。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的保护与拓展工作,需要政府部门、文化机构、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应加强吊脚楼文化空间保护的立法和政策制定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吊脚楼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位,加强吊脚楼文化空间的保护和管理。
应加强对吊脚楼文化空间的科学调研和调查工作,全面了解吊脚楼的分布情况、数量特点、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为后续的保护和拓展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还需要加强吊脚楼文化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培养一批吊脚楼文化的传承人和技艺传承基地,通过传统的技艺传承和创新,保护吊脚楼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
还应加强吊脚楼文化空间的宣传和推广工作,通过举办吊脚楼文化节、展览和演出等形式,将吊脚楼文化的魅力展现给更多的人民群众,提高吊脚楼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的保护与拓展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文化机构、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呵护,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吊脚楼
吊脚楼吊脚楼建筑是土家人民智慧的体现。
吊脚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三合院。
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正房有长三间、长五间、长七间之分。
大、中户人家多为长五间或长七间,小户人家一般为长三间,其结构有3柱2瓜、5柱4瓜、7柱6瓜。
中间的l 间叫“堂屋”,是作祭祖先、迎宾客和办理婚丧事用的。
堂屋两边的左右间是“人住间”,各以中柱为界分前后两小间,前小间作火房,有 2 眼或 3 眼灶,灶前安有火铺,火铺与灶之间是 3 尺见方的火坑,周围用3至5 寸的青石板围着,火坑中间架“三脚”,作煮饭、炒菜时架鼎罐、锅子用。
火坑上面 1 人高处,是从楼上吊下的木炕架,供烘腊肉和炕豆腐干等食物。
后小间作卧室,卧室为防潮都有地楼板,父母住大里头(左边), 儿媳住小里头( 右边) .兄弟分家,兄长住大里头,小弟住小里头,父母住堂屋神龛后面的“抢兜房”。
不论大小房屋都有天楼,天楼分板楼、条楼两类。
在卧房上面是板楼,用木板铺的楼板,放各种物件和装粮食的柜子,也可安排卧房;在火房上面是条楼,用竹条铺成有间隙的条楼,专放包谷棒子、瓜类,由火房燃火产生的烟可通过间隙顺利排出。
正房前面左右起厢房的吊脚楼,楼后建猪栏、厕所。
建吊脚木楼讲究亮脚( 即柱子要直要长) ,屋顶上讲究飞檐走角。
吊脚楼往往为三层,楼下安放碓、磨、堆放柴草;中楼堆放粮食、农具等,上楼为姑娘楼,是土家姑娘绣花、剪纸、绩麻、做鞋、读书写字的地方。
中楼、上楼外有绕楼的木栏走廊,用来观景和凉晒衣物等,在收获季节,常将玉米棒子穿成长串、或将从地里扯来的黄豆、花生等捆绑扎把吊在走廊上凉晒。
为了防止盗贼,房屋四周用石头、泥土砌成围墙。
正房前面是院坝,院坝外面左侧接围墙有个八字朝门,房屋周围大都种竹子、果树和风景树。
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丧”“逃”谐音,不吉利。
土家吊脚楼窗花雕刻艺术是衡量建筑工艺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有浮雕、镂空雕等多种雕刻工艺,雕刻手法细腻,内涵丰富多彩。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保护与拓展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保护与拓展【摘要】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是中国独特的民族建筑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旨在探讨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的保护与拓展。
在正文部分中,我们首先分析了吊脚楼文化空间的特点,包括建筑风格、布局特点等;然后探讨了保护与修缮措施,提出了文化空间拓展策略,强调了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并探讨了社区参与和可持续发展。
在我们总结了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保护的重要性,提出了未来发展建议,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对吊脚楼文化空间保护的重视,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现吊脚楼文化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保护、文化空间拓展、传统文化传承、社区参与、可持续发展、修缮措施、创新、重要性、发展建议、总结、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是传统的土家族建筑形式,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吊脚楼是土家族人民生活的象征,是他们智慧和勤劳的结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吊脚楼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保护和传承问题。
近年来,随着文化空间保护与拓展工作的不断推进,鄂西土家族吊脚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当前,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已成为当地政府、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围绕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的保护与拓展展开探讨,旨在为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意义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是中国独特的传统建筑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对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的保护与拓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保护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对吊脚楼进行保护,可以保留土家族传统建筑技艺和文化传统,推动土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拓展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土家吊脚楼
之后再在骨架上铺设好地板、屋顶和墙壁之后
就大功告成了。 建成的吊脚楼一般分为两层。一层一般饲养牲畜, 。 没有人居住,比较潮湿二楼是家人居住的地方
。
结构图
土家吊脚楼的特色
一、别致的形式和风格给人一种极强的审美感受。 吊脚楼作为审美对象的建筑,它除了体现一般艺 术所具有的审美个性品格外,更主要的是它们具 有别致的形式美和丰富多彩的审美个性品格。
二、流动的视觉效果给人一种浪漫情调。首先, 吊脚楼的外部造型从纵向看,形成了“占天不占 地”、“天平地不平”的剖面,这些剖面的形成 多是采用架空、悬挑、掉层、叠落等手法进行处 理,因此,在观察这些吊脚楼时,你会感到生动 活泼,毫无生涩呆滞的痕迹。
三、建筑技术美与艺术美结合的古朴典范。主要 体现在实用性、地区性、技术性三个方面。
【简介】 吊脚楼 也叫“吊楼”, 为苗族(贵州等)、 壮族、布依族、侗族、 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 民居,在湘西、鄂西、 贵州地区的吊角楼也很 多。吊角楼多依山就势 而建,呈虎坐形,以 “左青龙,右白虎,前 朱雀,后玄武”为最佳 屋场,后来讲究朝向, 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吊角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 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角楼为半干 栏式建筑。
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 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 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 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 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给大家看看吊脚楼的图片
依水而傍的吊脚楼
多姿多彩的吊脚楼
静中美的吊脚楼
现在,如果想观看张家界土家 吊脚楼和民俗风情表演的话, 最佳去处是土家博物馆——土 家风情园和秀华山馆。 我们小组的汇报完毕,谢谢大 家
土家吊脚 楼是如何 建成的?
土家族吊脚楼
石材主要用于铺设地基,石柱地区的土家族修建吊脚楼常用一种较为坚硬的青石。青石还可以用作墙
基、门槛、柱础等构件的制作。砖的应用较晚,清代“改土归流”后受汉文化影响才开始使用,主要 用于集镇上的吊脚楼。
泥土,瓦则为青色小瓦,一般选用经过牛反复踩踏后较为柔韧的泥土烧制而成。灰料主要用在士坯墙
结构特点
吊脚楼主要部分由柱、梁、枋、檩等,它的结
构体系是属于穿斗式木构架,它的特点是
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 柱头上: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 来。由此形成一个整体框架。吊脚楼博采我国 木建筑井干式、穿斗式、抬梁式优点,集美观、 坚固、实用与一体。
榫卯结构,不用一根钉子。
建筑特色
和竹编夹泥墙上,用白灰涂抹墙面使之美观。
油料主要是桐油,它可以有效防止木料受潮腐朽变形以及虫害咬蚀,桐油还被用于传统油漆彩绘的制
作,因此桐油在吊脚楼的修建过程中被大量运用。草料主要是用在经济条件不发达的时期和地区,居 民将茅草、水稻杆等晒干后铺在屋顶以遮风避雨。
文化内涵
崇尚先祖的民族精神与宗教信仰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道家认为天即是自然,而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吊脚楼的建 造强调风水,在择地方面喜欢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能够 背风朝阳,感受充沛的阳光,避免潮湿水汽的侵入。吊脚 楼的营造也遵循天人合一,在选择宅基地时,土家族人遵 循“天时地利人和”的原则,吊脚楼多是依山而建,在建造 过程中尽量避免破坏自然环境。住宅方位的选择也备受土 家族人的重视,他们通常会请专司风水的先生卜卦,以“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标准,建造坐北朝 南、依山面川、负阴抱阳的屋场。
吊脚楼
非遗中国: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吊脚楼建筑土家族
⾮遗中国:⼟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吊脚楼建筑⼟家族 本⽂由新浪⽂化综合整理发布 ⼟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属于国家级⽂化传统技艺。
主要分布在湖南省湖北省重庆市辖区内。
2011年5⽉23⽇,⼟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第三批国家级⾮物质⽂化遗产名录。
历史溯源 ⼟家族先民古居溪州。
早在采集狩猎时期,⼟家先民以树筑巢、以⽯垒屋、以⽯洞⽽居。
“洞⽳居”后来与兄弟民族建筑⽂化交融后发展成明清时期的封⽕统⼦⼤屋;“树巢居”则是⼟家先民为防潮湿防野兽在树上搭建居住的简陋窝棚,后与兄弟民族⽂化相互影响发展成今⽇的转⾓吊脚楼,成为溪州⼟家族当代的主要建筑风格。
⼟家族转⾓吊脚楼建筑风格的形成,除了与兄弟民族建筑⽂化在⼈类⽣产发展中不断取长补短、推陈出新的历史原因外,还有武陵⼭区恶⽔凶⼭坪地少,建房必须依⼭就势的客观原因。
全民彩票 技艺特⾊ 咸丰的吊脚楼⼤多是飞檐翘⾓,回廊吊柱。
在单体式的吊脚楼中,有的是四合天井三⾯回廊,有的是撮箕⼝东西(或南北)两厢房各三⾯回廊,有的是“钥匙头”两⾯回廊。
它们有的依⼭⽽建,有的临溪⽽⽴,有的悬在⼭边,有的矗在平坝……各具特⾊各显风采。
⽽最值得⼈们称道的和咸丰⼈引以⾃豪的⼜是吊脚楼群。
咸丰的吊脚楼群各具形态,遍布全县各地:位于唐崖河东岸的刘家⼤院吊脚楼群坐落在⼀个四⼭环抱的⼩平坝,依⼭⽽建,坐东朝西,20多座吊脚楼错落有致,连成⼀⽚,远远望去,绿树翠⽵掩映,炊烟薄雾缭绕,别有⼀番幽静逸趣。
尖⼭乡⼤⽔坪龙洞的吊脚楼群以严家祠堂为中⼼;参差错落,⼗分美观。
王母洞吊脚楼群处在青⼭环抱之中,四合⽔、三合⽔的建筑连在⼀起,俨若世外桃源。
当门坝的吊脚楼群依⼭⽽建,逶迤瑰丽。
⽼⾥坝村团坡的吊脚楼群顺⼭坡⽽建,⾼⾼低低,层层叠叠,起起伏伏,错落有致。
⼩村乡⼩腊壁吊脚楼群,顺着南河西边⽀流⼀发源于黄连咀的溪流依⼭⽽建,逶迤⽽连绵,秀丽⽽别致。
新场蒋宅的吊脚楼群,除四合天井三⾯回廊外,正房两边尚有⽿房;是⽬前恩施所发现的最⼤吊脚楼——可容纳⼀所新场中学。
吊脚楼发展历史
吊脚楼发展历史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
吊脚楼发展历史悠久,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原始社会的形态:吊脚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当时的先民们为了适应山地环境,发明了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
最初的吊脚楼是利用树木、竹子等自然材料搭建的简单住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泥土、石头等建筑材料,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吊脚楼建筑。
封建社会的形态:在封建社会时期,吊脚楼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富有人家所居住的豪华住宅。
这些豪宅通常会采用更多的木材、砖瓦等建筑材料,增加房间数量,改善居住环境。
在当时的社会中,吊脚楼被视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近代以来的发展:进入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吊脚楼的建筑形式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些富裕的家庭开始采用现代化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建造更加舒适和实用的吊脚楼。
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地区的吊脚楼也逐渐成为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总的来说,吊脚楼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传统建筑,其发展历史悠久,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吊脚楼的建筑形式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
如今,这种传统建筑形式仍然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存在,成为当地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
土家吊脚楼
土家吊脚楼的文化内涵
吊脚楼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除具有土家族民居建筑注重龙脉,依势 而建和人神共处的神化现象外,还有着十分突出的空间宇宙化观念。 土家族的吊脚楼不仅单方面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中,宇宙也同时处于 宇宙自然的怀抱之中。这种容纳宇宙的空间观念在土家族上梁仪式歌 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上一步,望宝梁,一轮太极在中央,一元行始 呈瑞祥。上二步,喜洋洋,‘乾坤’二字在两旁,日月成双永世 享……”这里的“乾坤”“日月”代表着宇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土家族吊脚楼在其主观上与宇宙变得更接近,更亲密,从而使房屋、 人与宇宙浑然一体,密不可分。
观上看,吊脚楼是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组合,这种几何形体稳定而 庄重,给人一种静而刚的感觉,这静表现了一种典雅灵秀之美,这刚 则表现一种挺拔健劲之美。其内部构架,无论梁、柱、枋、檩,它们 之间都是互为垂直相交的,构成了一个在三维空间上的相互垂直的网 络体系,整个屋盖从横向观察则是一个三棱体,屋顶的正脊虽然用的 直线,但在覆盖脊瓦时,对正脊的两山头则加瓦起翘,从横向观察则 变成了弧线,在视觉上给人端庄、雄健的感觉。另外,吊脚楼一般设 有走栏,大多用镶花栏杆做作美人靠,走栏的吊柱悬挂于空,一般将 其雕刻成金瓜或荷花,使之刚柔相济,和谐而优美。
土家吊脚楼
——805班张沐民
土家吊脚楼的起源
吊脚楼源于古代的干栏式建筑,是鄂、湘、渝、黔土家族地区普遍使 用的一种民居建筑形式,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它作为一种特殊 的物质文化现象,犹如一部凝固的古歌,多层次、多侧面、多角
土家族大都居住在山坡 陡岭,由于这地势关系, 住房多采用吊脚楼形式。 在住宅两端立四根木柱, 沿着山坡的走向搭成木 架,在以正屋地面平齐 的高度上搭横木,盖上 木板,三面装半装台的 板壁或木走廊,以草或 杉皮作天盖,楼下四面 皆空,可用作堆积肥料, 也可以临时拴牲口,楼 上一般是闺女儿做鞋、 绣花或乘凉的地方。
吊脚楼与土家族审美文化
46撰文/刘华成吊脚楼作为土家族特有的建筑模式,是土家族审美文化的代表之一。
土家族的吊脚楼首先是它的自然美,其次是吊脚楼整体的群落之美,尔后是吊脚楼个体的美, 最后是以吊脚楼建筑为依托体现的土家族儿女的生活之美。
土家族人生于自然,长于自然,出于自然的传统意识,更是造就了吊脚楼特有的淳朴风土审美景观,吊脚楼的独特魅力展现了土家族人随性、积极的民族心态和豁达、开朗的民族心理。
审美文化,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创造美和享受美的一种特殊社会活动,是人类主观性的产物而非自然客观生成的审美活动。
审美文化包含了哲学、美术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内容。
民族审美文化的对象就是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模式,它关系到如何认识少数民族的审美心理以及它和现代民族审美心理发展的脉络。
民族的审美文化是民族生活条件的反应,即民族特有的经济形态和社会历史决定了民族性格的面貌,这种差异性和独特性的客观条件对民族的心理和情趣影响很深。
而民族的审美文化具有全民族的统一性和相对的稳定性,是分析阐释民族发展和社会习俗的标准。
吊脚楼作为土家族特有的建筑模式,是土家族审美文化的代表之一。
首先是吊脚楼的自然美。
吊脚楼的制材主要以木材和石块为原料,抛去了现代化建筑的钢筋混凝土,利用天然的原材料十分自然,显现出绿野仙踪的梦幻场景。
民间建筑一般可以分为四种审美风格,一是京城威势型,这是属于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的审美模式,强调的是血亲人伦、现世事功、道德理性,遵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所以这一类建筑多严肃低沉。
二是佛寺香火型,这是属于佛教型的审美文化,这一类侧重于佛寺的建设,重视佛像的建造和装饰,以方便于敬拜佛神。
三是庭院精神型,这一类属于士人型的审美文化,现今主要体现在江浙一带,代表性的建筑就是著名的苏州园林。
四是山林淡雅型,这类属于道家型审美文化,也就是吊脚吊脚楼与土家族审美文化47楼所属的类别建筑。
道家以道为至高信仰,认为无形无象、玄之又玄、只可意会无法言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复合”型。这种住宅模式,主要是在“一”字型的基础上,兼顾以上所述的其他一种或几种模式,以“吊脚”为支点,在横向和纵向上进行空间扩展的一种复合型吊脚楼模式。
土家族吊脚楼的主要类型为以上几种模式。吊脚楼是土家先民千百年来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文化产物,是土家族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具有丰富的文化精神和内涵。
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内涵与传承
作者:王希辉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土家族是聚居于武陵山区的一个内陆民族。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土家族已达802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65℅,主要集中在湘、黔、渝、鄂等省市交界地带,是一个典型的山地民族。
千百年来,土家族先民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土家人以其坚忍不拔的民族意志、富于开拓的民族精神和勤劳勇敢的民族智慧,创造了地域色彩鲜明、民族特点突出的土家文化,为武陵山的开发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吊脚楼就是土家文化中的一个富有民族特色和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本文拟就土家族吊脚楼的类型及其文化内涵作粗浅探讨,试图从一个侧面来展示土家人的生产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促进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4、“回”型。“回”型就是在“撮箕口”上加门,进一步发展成四合天井式,乃至另加围屋的模式。土家吊楼与四合院的有机结合,见证了土家族文化与中原汉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土家族文化交流的产物。[1]
5、“现代”型。现代型为现代钢筋水泥建筑与干栏建筑的一种有机结合,是传统土家吊脚楼的当代变迁。传统土家族吊脚楼三间并列的正屋,均为土木结构,但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其建筑材料逐渐钢筋水泥材料所代替。这样,原来三间土木房变成了钢筋水泥结构的现代建筑。在三间钢筋水泥房的上面,再按照土家族干栏模式修建三间土木结构的房子,同时,再在钢筋水泥房的后面接三间土木建筑的房间(俗称“拖檐”),以作火塘、储存间或年长者居住(年老者上下楼不安全,同时也比较暖和)。这种“现代”型模式,不仅是对居住空间的横面扩展,也是对纵向空间的扩展,是对传统吊脚楼的继承和发展。这种模式的吊脚楼,近来在鄂西土家族地区也开始出现。
1、吊脚楼展示了土家人依靠自然、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生态环境是自然界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即生物因素之间及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些相互作用的因素,在自然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即所谓“生态系统”。一切生物和非生物都存在于整个生态系统之中,人也必然在生态系统中生产和生活。人类是文化的动物,人类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也必然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土家族吊脚楼的基本类型
吊脚楼这一古老民居,为“干栏”建筑的一种主要形式,是鄂、渝、湘、黔地区土家族普遍使用的一种建筑模式。传统吊脚楼属纯木结构建筑,采用穿斗式,不用一钉一铆,梁、柱、枋、板、椽、檩、榫均以木加工而成,一般依山就势,以吊脚之高低来适应地形之变化并将楼房与平房结为一体,故有人称之为“半干栏式建筑”。但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尤其是近年来土家族社会的巨大变迁,吊脚楼在用材上也开始使用现代建筑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传统土家族吊脚楼的现代转型与调适。
人类总是要在一定的自然生态环境中生存繁衍,才能创造自己的文化。不同的自然生态会对文化的产生有着深远的影响。以德国人文地理学家拉采尔为首的环境决定论者认为,“人类是生物的一种,其活动、发展、分布和别的生物一样受支配地球的自然法则的严格限制,而人类的历史,乃生命进化史中的一环,故其所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可依法加以追认”。而以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维达尔为首的环境可能论者在强调人类的主体性和历史性的同时,也注重“环境条件对人类社会文化的发生发展的可能的或限制的作用”。可见,不管是环境决定论还是环境可能论,都强调自然环境对文化的重要作用。
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按其平面大体分为五种类型: “一” 字型、“L”型、“撮箕口”型、“回”字型、“复合”型和“现代”型等。
1、“一”字型。最基本的住宅形式由三间正屋并列,中间为堂屋,两侧为人间(鄂西称为“房屋”)。堂屋是祭祀、迎宾、办理红白喜事的场所,人间为卧室,一般父母住左边,孩子住右边。人间又以柱为界,前为伙房(又叫“火铺堂”), 后为卧室,中间设火坑。人间上部为天楼,主要用以贮藏粮食,伙房上可熏烘腊肉。正房中堂靠近大门一边设燕子楼。“一”字屋正屋一般不吊脚,但随着地形变化亦有吊脚,形成明三暗五的格局。
二、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内涵
吊脚楼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吊脚楼是土家族先民与自然和谐相处、取于自然、利用自然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吊脚楼不仅展示了土家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蕴涵了土家人的信仰崇拜、风水观念和民族伦理道德等内容,而且还是土家族民族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主要场所,是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物质空间。因此,分析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内涵及其精髓,意义不言而喻。
2、“L”型。许多土家族都是将厢房做成吊脚楼形式,即是在房屋转角处立“将军柱”以支撑房屋的重心。厢房一般以中柱为界,前为灶台,后为卧室。这种吊脚楼模式的变化主要在于厢房空间的扩展,而原来三间房子并列的模式并无改变。这种吊脚楼在鄂西土家族地区比较流行。
3、“撮箕口”型。撮箕口型就是在“L”型吊角楼形式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厢房而形成的新模式。这种形式的吊角楼,三间并排的正房并没有改变,只是进一步扩大占地面积,扩展空间的一种变形。这种吊脚楼适合大家庭居住,在土家族地区也较为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