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历史和发展趋势。
2. 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协议和标准。
3. 培养学生理解网络层、链路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的基本原理和功能。
4. 帮助学生熟悉常用的网络设备和网络拓扑结构。
5. 引导学生了解网络编程和网络应用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历史和发展趋势计算机网络的定义:通过通信设备和通信介质连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的历史:从出现的ARPANET到现代的互联网。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趋势:5G、物联网、边缘计算等。
2.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分层、协议、接口等。
OSI七层模型: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TCP/IP四层模型: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讲解:通过PPT、案例和实例,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2. 实验操作:安排实验室,让学生亲自动手搭建网络环境,加深对网络技术的理解。
3.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习题和实际案例,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占总评的40%。
2. 考试成绩: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计算题,占总评的6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计算机网络基础》2. PPT课件:详细讲解每个章节的知识点3. 实验设备:交换机、路由器、计算机等4. 网络编程工具:Socket编程、Python网络库等5. 网络应用案例:、FTP、SMTP等协议的实例分析六、教学安排1. 第1-2周: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历史和发展趋势2. 第3-4周: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OSI七层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3. 第5-6周:网络层和链路层的基本原理和功能4. 第7-8周:网络设备和网络拓扑结构5. 第9-10周:网络编程和网络应用的基本概念七、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基本概念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实质。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和分类。
2. 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原理和常见的网络设备。
3. 培养学生理解网络协议和网络分层模型的概念。
4. 让学生了解互联网的基本结构和发展历程。
5. 使学生掌握局域网和广域网的组建、维护和管理方法。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功能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1.2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2.1 局域网(LAN)2.2 城域网(MAN)2.3 广域网(WAN)3.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原理3.1 网络设备3.2 通信协议3.3 网络拓扑结构4. 常见的网络设备4.1 交换机4.2 路由器4.3 网卡4.4 集线器4.5 网桥5. 网络协议与分层模型5.1 网络协议5.2 网络分层模型(OSI七层模型)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设备。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网络应用场景,加深学生对网络知识的理解。
3. 利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搭建简单网络,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4. 开展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
四、教学资源1. 教材:《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2. 课件:PowerPoint3. 网络设备:交换机、路由器、网卡、集线器、网桥等4. 实验工具:计算机、网线、水晶头、测速仪等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
2. 考试成绩:理论知识考试、实验操作考试等。
3. 综合评价: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掌握程度、实际应用能力等。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原理及常见网络设备的功能与作用。
2. 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的概念及其在网络通信中的应用。
3. 互联网的基本结构和发展历程。
4. 局域网和广域网的组建、维护与管理方法。
教学难点:1. 网络协议的复杂性和分层模型的理解。
2. 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和配置方法。
(完整版)《计算机网络》教案

1.习题1-01
2.习题1-03
参考资料:
1.《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与Internet特色》(第4版),(美)James F. Kurose Keith W. Ross著/陈鸣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2.《计算机网络》(第4版),(美)特南鲍姆著/潘爱民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本次课教学体会:
重点难点: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基本工作原理
方法步骤:课堂讲解与实例介绍
器材保障:电脑、投影
时间地点:
教学内容:
§1概述
预习思考题:
1.你主要用计算机网络或因特网干什么?你认为计算机网络由哪些关键元素组成?你所知道的网络设备有哪些?你知道的连接因特网的方式(上网方式)有哪些?
2.你认为计算机网络或因特网的核心功能是什么?与电话网、有线电视网有什么本质区别?
七是网络安全。先介绍网络安全的内容,然后介绍网络安全服务的各种机制,最后简要介绍典型的网络安全协议和系统。
实践教学以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目的,以提高操作技能和面向实用技术为设计原则,以组网技术和构建网络应用服务为核心设计实验内容。具体包括简单局域网组网、网络协议分析、路由器配置、典型应用服务器的配置和简单网络应用程序开发等实用性较强的实践内容。部分实验内容可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实际情况,让学生自主选做。
由于计算机网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学习计算机网络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在学生的知识空间中“构建”一个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过程。因此,对于每个知识点在授课中应强调知识点在整个体系结构中的位置,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与其他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在授课过程中,注重阶段性总结,每章结束时通过总结帮助学生将该章内容关联起来建立起计算机网络某一层的知识结构,然后再放入到整个网络体系结构去,这样学完整个课程后在每个学生掌握的是一个复杂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而不仅仅是一些零散的知识点和技术原理。
《计算机网络原理》电子教案

《计算机网络原理》电子教案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发展1.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3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结构1.4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与指标第二章: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2.1 网络体系结构的分层模型2.2 OSI参考模型与分层协议2.3 TCP/IP协议族及其分层模型2.4 常见网络协议简介第三章: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3.1 物理层的通信原理3.2 数据链路层的帧同步与差错控制3.3 数据链路层的帧格式与传输过程3.4 常见的数据链路层协议第四章:网络层与传输层4.1 网络层的基本概念与路由算法4.2 网络层的路由协议4.3 传输层的功能与协议4.4 传输层的端口与套接字编程第五章:应用层与网络应用5.1 应用层的基本概念与服务5.2 常见应用层协议及其工作原理5.3 网络应用编程接口与API 5.4 常见网络应用案例分析第六章:局域网技术6.1 局域网的基本概念6.2 常见的局域网拓扑结构6.3 局域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6.4 局域网互联设备与协议第七章:广域网技术7.1 广域网的基本概念与分类7.2 电话网络与ATM网络7.3 帧中继与SMDS网络7.4 互联网与虚拟专用网络第八章:路由器与路由选择8.1 路由器的基本概念与工作原理8.2 静态路由与动态路由选择算法8.3 路由器配置与管理8.4 路由器在网络中的应用案例第九章:网络安全与防火墙9.1 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与威胁9.2 数据加密与数字签名技术9.3 防火墙的原理与类型9.4 常见网络安全协议与策略第十章:网络管理与发展趋势10.1 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与体系结构10.2 网络管理协议与工具10.3 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10.4 云计算与物联网在网络领域的应用重点解析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重点: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分类、组成与结构、性能与指标。
难点: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重点:网络体系结构的分层模型、OSI参考模型、TCP/IP协议族。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和分类。
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和拓扑结构。
3. 理解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和通信协议。
4. 学习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常见技术和标准。
5. 掌握网络设备的基本功能和配置方法。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计算机网络的功能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3.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网络接口卡(NIC)传输介质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网络协议4.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星形拓扑总线拓扑环形拓扑网状拓扑5.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数据通信的定义数据通信的要素数据传输的分类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3. 实验法:安排实验室实践,让学生动手配置网络设备,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资源1. 教材:《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2. PPT课件:详细讲解每个章节的内容3. 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等,用于实验教学4. 网络仿真软件:用于模拟网络环境,进行实验操作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
2.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第1-2周: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分类2. 第3-4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拓扑结构3. 第5-6周: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通信协议4. 第7-8周:局域网技术、标准5. 第9-10周:广域网技术、标准6. 第11-12周:网络设备的功能和配置方法7. 期末2周:复习、考试七、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确保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案5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协议。
2、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3、帮助学生掌握网络操作系统的使用和配置。
4、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1、网络通信协议的原理与基础。
2、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与功能。
3、网络操作系统的使用和配置。
4、网络应用的安全与防范。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网络通信协议的原理与基础、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与功能。
2、难点:网络操作系统的使用和配置、网络应用的安全与防范。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投影仪与幻灯片。
2、计算机与网络连接设备。
3、教学软件:网络模拟器、网络操作系统。
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网络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协议。
2、教学策略: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实验。
3、学生活动: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与配置实践、网络安全防范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1、导入:故事导入,举例说明网络技术的重要性。
2、讲授新课:详细讲解网络通信协议的原理与基础,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和功能,示范网络操作系统的使用和配置方法。
3、巩固练习: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模拟安装和配置网络操作系统,以及防范网络安全问题的方法。
4、归纳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重点和难点。
评价与反馈:1、设计评价策略:小组报告、观察、口头反馈。
2、对学生进行口头反馈,指导他们如何改进。
作业布置:1、阅读相关课文,总结网络通信协议的原理与基础、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在模拟器上实践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和配置。
3、搜集资料,了解网络应用的安全防范措施并写一篇短文。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了解计算机网络分层体系结构和协议的概念。
3、理解TCP/IP协议栈的结构和作用。
4、能够运用常用的网络命令和工具进行网络故障排查。
5、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内容: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计算机网络分层体系结构和协议的概念。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汇总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汇总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发展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1.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掌握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的定义和特点1.3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结构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元素了解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第二章:数据通信基础2.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理解数据通信的定义和过程掌握数据通信的基本要素2.2 数据传输方式掌握并行传输和串行传输的特点和应用2.3 数据编码与传输速率了解数据编码的基本概念掌握常见的数据编码方式理解传输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第三章:网络协议与网络体系结构3.1 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理解网络协议的定义和作用掌握协议分层的原则3.2 OSI模型与TCP/IP模型了解OSI模型的七层结构和功能掌握TCP/IP模型的四层结构和主要协议3.3 常见网络协议介绍掌握、FTP、TCP、UDP等常见协议的功能和应用场景第四章:局域网技术4.1 局域网的基本概念理解局域网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局域网的常见类型4.2 常见局域网技术掌握以太网、令牌环、FDDI等局域网技术的原理和特点4.3 局域网互联设备了解交换机、路由器等局域网互联设备的作用和工作原理第五章:广域网与互联网5.1 广域网的基本概念理解广域网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广域网的常见类型5.2 互联网的基本概念与结构理解互联网的定义和发展历程掌握互联网的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5.3 互联网服务与应用掌握常见的互联网服务如电子邮件、网络浏览等的原理和应用第六章:网络互联设备6.1 网络交换机理解交换机的工作原理掌握交换机的配置和管理6.2 路由器理解路由器的工作原理掌握路由器的配置和管理6.3 防火墙与安全设备理解防火墙的作用与类型掌握防火墙的配置和管理第七章:网络协议(续)7.1 传输控制协议(TCP)理解TCP协议的工作原理掌握TCP报文的传输过程7.2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理解UDP协议的特点与使用场景掌握UDP报文的传输过程7.3 其他网络协议了解ICMP、IGMP、DNS、等协议的工作原理与应用场景第八章:网络编程与传输层服务8.1 网络编程基本概念理解套接字(Socket)的概念掌握套接字编程的基本方法8.2 传输层服务理解传输层的作用与服务掌握传输层协议的实现方法8.3 网络应用案例分析分析Web浏览器、电子邮件等网络应用的实现原理第九章:互联网协议(续)9.1 互联网协议(IP)理解IP地址的分类与表示方法掌握子网划分与路由选择9.2 互联网控制消息协议(ICMP)理解ICMP消息的作用与类型掌握ICMP消息的报文格式与处理过程9.3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理解DHCP协议的作用与工作原理掌握DHCP客户端与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第十章: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10.1 网络管理概述理解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掌握网络管理的基本功能10.2 网络安全概述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策略10.3 网络安全技术了解防火墙、入侵检测、加密等网络安全技术的原理与应用第十一章:无线网络与移动计算11.1 无线局域网标准与技术掌握IEEE 802.11标准系列,如802.11a、802.11b、802.11g、802.11n、802.11ac等了解Wi-Fi联盟及其认证过程11.2 蓝牙技术与近场通信(NFC)理解蓝牙技术的应用与配置掌握NFC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场景11.3 移动计算与移动互联网理解移动计算的概念掌握移动互联网的关键技术,如移动IP、HTML5等第十二章: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12.1 软件定义网络(SDN)理解SDN的定义、架构与优势掌握SDN的关键技术,如OpenFlow等12.2 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理解NFV的概念、架构与优势掌握NFV的关键技术,如虚拟网络功能、虚拟化层等12.3 5G网络技术了解5G网络的关键特性,如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等掌握5G网络的关键技术,如毫米波通信、大规模MIMO等第十三章:网络编程实践13.1 网络编程语言掌握Python、C/C++等在网络编程中常用的编程语言了解网络编程库,如Python的Sockets API、C的BSD Socket API 等13.2 网络应用案例开发分析与解决网络编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第十四章:网络项目管理14.1 网络项目规划与管理理解网络项目生命周期掌握项目管理工具与技术,如甘特图、风险管理等14.2 网络项目实施与监控理解网络项目实施的关键步骤掌握网络项目监控的方法与技巧14.3 网络项目评估与维护理解网络项目评估的目的与方法掌握网络项目维护的基本策略第十五章:综合练习与实验15.1 网络综合练习结合前述章节内容,进行网络综合练习题的解答培养解决实际网络问题的能力15.2 网络实验完成至少五个网络实验,如搭建简单局域网、配置路由器与交换机、网络安全实验等培养网络设备的配置与调试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网络基础的相关知识,涵盖了网络的概述、数据通信基础、网络协议与体系结构、局域网技术、广域网与互联网、网络互联设备、网络编程与传输层服务、互联网协议、无线网络与移动计算、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网络编程实践、网络项目管理以及综合练习与实验等内容。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教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历史和发展趋势。
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包括OSI七层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
3. 熟悉常用的网络协议和网络设备。
4. 学会使用网络工具进行网络配置和故障排除。
5. 了解计算机网络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历史和发展趋势。
2. OSI七层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的体系结构及各自的作用。
3. 常用的网络协议,如、FTP、TCP/IP、DNS等。
4. 网络设备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如路由器、交换机、网关等。
5. 网络配置和故障排除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协议和设备。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网络应用场景和问题。
3. 使用实验法,让学生动手进行网络配置和故障排除。
4. 使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和教材。
2. 准备网络实验环境,包括路由器、交换机等设备。
3. 准备案例分析和讨论题目。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课后作业,包括相关练习题和实验报告。
3. 实验操作能力,包括网络设备的配置和故障排除。
4. 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
六、教学安排1. 第1-2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历史和发展趋势。
2. 第3-4周:OSI七层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的体系结构及各自的作用。
3. 第5-6周:常用的网络协议,如、FTP、TCP/IP、DNS等。
4. 第7-8周:网络设备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如路由器、交换机、网关等。
5. 第9-10周:网络配置和故障排除的基本方法。
6. 第11-12周:计算机网络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七、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以便能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2. 在讲解网络协议时,举例说明其应用场景,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
计算机网络 教案

计算机网络教案《计算机网络》教案一、教学内容概述本节课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重要性。
2.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
3.能够对计算机网络进行简单的实践操作。
三、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举例子,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2.概念讲解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如互联网、局域网、广域网等。
3.组成结构讲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结构,包括网络通信设备、传输介质和网络协议等内容。
4.工作原理讲解计算机网络工作的基本原理,包括数据传输的方式、网络拓扑结构和路由选择等内容。
5.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配置和使用,如网络设置、文件共享等。
6.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交流和讨论。
四、教学资源1.计算机网络教材和课件。
2.多媒体设备和计算机。
3.实验室设备和网络环境。
五、教学评估1.通过课堂讨论和互动,检查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的理解。
2.通过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对计算机网络配置和使用的掌握程度。
3.通过问题解答和小结,评估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综合理解和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及时解答和引导。
最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和完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果。
计算机网络教学教案范本

计算机网络教学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学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3. 了解常见的网络协议及其功能;4. 能够进行网络拓扑的设计和网络参数的配置;5. 具备基本的网络故障排除和维护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概述a.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分类b.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领域和优势c.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2. 计算机网络的传输介质a. 有线传输介质i. 各类有线传输介质的特点和应用ii. 各类有线传输介质的接口类型和标准b. 无线传输介质i. 无线传输介质的特点和应用ii. 无线传输介质的接口类型和标准3. 网络协议与通信原理a. OSI模型与TCP/IP协议族b. IP地址和子网划分c. ARP协议和MAC地址的作用d. TCP和UDP协议的区别和应用e. HTTP和FTP协议的工作原理4. 网络拓扑与路由器配置a. 常见网络拓扑结构的特点和应用b. 路由器的基本功能和配置c. 路由表的维护和路由选择原理5. 网络故障排除与维护a. 常见网络故障的分类和原因b. 使用网络故障排除工具和方法c. 网络性能监测与优化三、教学方法1. 授课法: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3. 实践操作法:通过实际操作网络设备和软件,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四、教学资源1. 课本:《计算机网络基础》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五、教学评估1.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概念、原理和协议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一系列网络拓扑设计和路由器配置的实验,并书写相关实验报告。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安排本教学内容共分为12个课时,具体安排如下:第一课时:计算机网络概述第二课时:有线传输介质第三课时:无线传输介质第四课时:OSI模型与TCP/IP协议族第五课时:IP地址和子网划分第六课时:ARP协议和MAC地址第七课时:TCP和UDP协议第八课时:HTTP和FTP协议第九课时:网络拓扑与路由器配置第十课时:路由表的维护和路由选择第十一课时:网络故障排除与维护第十二课时:教学总结和复习七、教学反思与改进通过对本教学内容的教学实施和学生评估,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2学时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网络常见的设备和传输介质
2学时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网络常见的设备和传输介质
2学时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实践任务一双绞线制作
2学时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数据通信网络的基础知识
2学时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网络标准化组织及概念
2学时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ISO/OSI七层模型及各层功能
5、网络规划设计——组网分为四个阶段:网络规划、网络设计网络实施、网络管理与维护。即明确用户对网络系统的要求;完成内容是网络系统的结构和组成设计、网络方案的选择、拓扑结构的选择、设备及通信线路选择、网络逻辑结构图等;进行设备采购、布线、安装、调试、培训和系统交割工作。
6、职教云布置课后作业,要求以附件形式上传作业。
3、计算机网络的系统组成:计算机网络的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对(1)网络硬件。(2)网络软件。进行讲解。
4、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为资源共享、信息交换与协同处理即:资源共享;信息交换;协同处理
5、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依据从不同的角度对计算机网络进行分类,有助于理解计算机网络:按网络规模分类——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按网络使用对象分类——公用网、专用网;按通信传输方式分类——广播式网络、点对点网络;按网络组件的关系分类——对等网络、基于服务器网络;按网络拓扑结构分类——总线型拓扑、星型拓扑、环型拓扑、树型结构、网状型拓扑。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内容:第一节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功能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2、了解INTERNET提供的服务教学重难点:理解网络的概念教学形式: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四课时教学过程: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网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网络的确基本概念,也及Internet的由来,清楚网络所提供的服务,培养学习文明上网、合理上网的意识。
作业:课后记: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内容:第二节Internet的接入方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Internet的常用接入方式及相关设备能力目标:会根据需要将计算机通过相关设备接入因特网教学重难点:认识接入Internet的设备,并掌握其作用教学形式: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四课时教学过程: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Internet的常用接入方式,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接入方式并认识了接入Internet所用的设备,理解各种设备的作用及公优缺点。
作业:课后记: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内容:第三节、第四节教学目标:1、熟练使用浏览器浏览和下载相关信息;2、熟练使用搜索引擎检索信息3、会申请电子邮箱;4、熟练收发电子邮件;教学重难点:熟练使用搜索引擎检索信息教学形式: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四课时教学过程: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熟练使用浏览器浏览和下载相关信息,熟练使用搜索引擎检索信息,会申请电子邮箱;能熟练收发电子邮件。
作业:课后记: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内容:第五节、第六节教学目标:1、会使用常用即时通信软件;2、会使用工具软件上传与下载信息;3、会申请和使用网站提供的网络空间,如网络日志、网络硬盘、网络相册等;4、了解常见网络服务与应用,如网上学习、网上银行、网上购物、网上求职等教学重难点:能熟练使用网络提供的各种服务教学形式: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四课时教学过程: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熟练会使用常用即时通信软件、会使用工具软件上传与下载信息、会申请和使用网站提供的网络空间,如网络日志、网络硬盘、网络相册,了解常见网络服务与应用,如网上学习、网上银行、网上购物、网上求职等作业:课后记:。
【教案】计算机网络技术教案

【教案】计算机网络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基本组成。
2、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拓扑结构。
3、帮助学生理解网络协议的概念和作用。
4、培养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如网页浏览、文件传输等。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分类。
网络拓扑结构的特点和应用。
TCP/IP 协议的体系结构。
2、难点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
子网掩码的计算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演示法:通过实际操作演示网络应用和配置过程。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网络相关的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 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网络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都用网络做什么?”“网络是如何让我们能够与远方的人交流和获取信息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计算机网络技术。
(二)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5 分钟)1、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2、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第一代计算机网络: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多个主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联的计算机网络。
第三代计算机网络:具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并遵循国际标准的开放式和标准化的网络。
第四代计算机网络:以高速和多媒体应用为特点的网络。
(三)计算机网络的组成(15 分钟)1、硬件组成:主机:包括服务器和客户端计算机。
通信线路: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
通信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等。
网络接口卡:用于连接计算机和通信线路。
2、软件组成:网络操作系统:如 Windows Server、Linux 等。
网络协议:如 TCP/IP、IPX/SPX 等。
网络应用软件:如浏览器、电子邮件客户端等。
(完整版)《计算机网络》教案

目 录
• 计算机网络概述 • 网络通信基础 • 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 • 局域网技术 • 广域网技术 • 网络互联技术 • 网络管理与安全 • 网络应用与发展趋势
01
计算机网络概述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发展
定义
计算机网络是由多台地理上分散的、 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 和线路连接起来,在相应软件支持下 实现资源共享和数据通信的系统。
02
环型拓扑
节点首尾相连形成一个闭环, 数据在环中单向传输。优点是 数据传输方向一致,缺点是任 何一个节点的故障都会导致整 个网络中断。
03
总线型拓扑
04
所有节点都连接到一条公共传输 线上,数据在总线上双向传输。 优点是结构简单、成本低,缺点 是总线故障会导致整个网络瘫痪 ,且随着节点数量的增加,性能 会逐渐下降。
特点
令牌环网具有高速、低延 迟和确定性的优点,适用 于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 用。
无线局域网技术
定义
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是一种 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实现计算机之间通信的网络。
标准
无线局域网主要遵循IEEE 802.11系列标准,如802.11a、 802.11b、802.11g、802.11n等。
网络管理工具
包括网络管理系统(NMS)、网 络监控工具、网络配置工具等, 用于实现网络管理的各项功能。
网络管理技术的应用
网络管理技术广泛应用于企业网 络、数据中心、云计算等领域, 用于实现网络的自动化、智能化 管理。
网络安全概述
网络安全的定义
网络安全是指保护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 因而遭受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
2024版《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案(完整版)

数据编码与调制技术
数据编码
数据编码是指将原始数据转换为适合传输的信号形式,常见的编码方式包括非归零编码、曼 彻斯特编码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等。
调制技术
调制技术是指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进行传输的过程,常见的调制方式包括幅移键控、 频移键控和相移键控等。
编码与调制的关系
编码和调制是相互关联的过程,编码后的数字信号需要通过调制转换为适合传输的模拟信号, 而接收端则需要通过解调将模拟信号还原为数字信号进行解码。
分段和重组。
会话层
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 会话,以及同步活动。
表示层
负责数据的表示、转换 和加密等操作。
应用层
提供网络应用服务,如 文件传输、电子邮件、
远程登录等。
TCP/IP协议族及其层次结构
01
02
03
04
网络接口层
对应于OSI的物理层和数据链 路层,负责数据的接收和发送。
网络层
实现IP协议,负责路由选择和 分组转发。
防范措施
为了应对网络安全威胁,需要采取一系列防范措施,如安装杀毒软件、定期更新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补丁、 限制不必要的网络访问、使用强密码并定期更换、备份重要数据等。
安全意识和培训
提高用户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是防范网络安全威胁的关键,因此需要定期开展网络安全培训和演练,提高用户 的防范意识和应急响应能力。
拨号接入
通过拨打电话线的方式, 将计算机连接到广域网 中。这种方式成本较低, 但传输速率较慢且不稳
定。Leabharlann 宽带接入利用宽带技术(如DSL、 Cable Modem等)将 计算机连接到广域网中。 这种方式具有较高的传 输速率和较好的稳定性, 是目前较为常见的接入
方式。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和分类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和拓扑结构3. 了解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4. 学会使用网络设备和工具进行基本网络配置和故障排除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3.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4.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5. 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分类、基本组成、拓扑结构、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2. 难点: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的理解与应用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网络应用案例,加深学生对网络知识的理解3. 实验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网络设备的配置和故障排除,提高实际操作能力4.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网络设备、实验工具五、教学安排1. 第1课时: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2. 第2课时:计算机网络的分类3. 第3课时: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4. 第4课时: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5. 第5课时: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分类3.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4. 熟悉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5. 认识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定义: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多台计算机和其他设备连接起来,实现数据传输和共享资源的系统。
功能: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分布式处理等。
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局域网(LAN):局限在较小范围内的网络,如办公室、学校等。
广域网(WAN):覆盖较大范围的网络,如城市、国家甚至跨国网络。
城域网(MAN):介于局域网和广域网之间,覆盖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网络。
3.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网络设备:包括交换机、路由器、网卡、modem等。
传输介质:包括双绞线、光纤、无线电波等。
网络协议:规定网络设备之间通信的规则和标准。
教案计算机网络闫薇清华大学出版社

教案-计算机网络-闫薇-清华大学出版社教案内容:一、引言1.1 课程背景1.2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3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领域1.4 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二、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2.1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2.1.1 OSI七层模型2.1.2 TCP/IP四层模型2.2 数据通信基础2.2.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2.2.2 数据传输模式2.2.3 数据编码技术2.3 网络协议与标准组织2.3.1 网络协议的概念2.3.2 协议分层原理2.3.3 常见标准组织三、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3.1 物理层概述3.1.1 物理层的任务3.1.2 物理层设备3.2 数据链路层概述3.2.1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3.2.2 数据链路层的协议3.3 错误检测与纠正3.3.1 错误检测3.3.2 错误纠正3.4 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3.4.1 流量控制3.4.2 拥塞控制四、网络层与传输层4.1 网络层概述4.1.1 网络层的功能4.1.2 网络层的路由算法4.2 传输层概述4.2.1 传输层的功能4.2.2 传输层的协议4.3 拥塞控制与流量控制4.3.1 拥塞控制4.3.2 流量控制4.4 网络层与传输层的应用4.4.1 网络层应用4.4.2 传输层应用五、应用层与网络应用5.1 应用层概述5.1.1 应用层的功能5.1.2 应用层协议5.2 常见网络应用5.2.1 电子邮件5.2.2 文件传输5.2.3 网络浏览5.2.4 网络购物5.3 应用层安全5.3.1 常见安全威胁5.3.2 安全协议与技术教案内容:六、局域网与广域网6.1 局域网(LAN)6.1.1 局域网的分类6.1.2 局域网的拓扑结构6.1.3 局域网的介质访问控制6.2 广域网(WAN)6.2.1 广域网的分类6.2.2 广域网的连接设备6.2.3 广域网的传输技术6.3 网络互联设备6.3.1 交换机6.3.2 路由器6.3.3 网关七、网络安全7.1 网络安全概述7.1.1 网络安全威胁7.1.2 安全策略与目标7.2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7.2.1 防火墙的原理与类型7.2.2 入侵检测系统的工作原理7.3 加密技术与数字签名7.3.1 对称加密与非对称加密7.3.2 数字签名的概念与实现7.4 安全套接层(SSL)与VPN 7.4.1 SSL协议的工作原理7.4.2 VPN的分类与实现八、互联网协议(IP)8.1 IP地址与子网划分8.1.1 IP地址的分类8.1.2 子网划分与子网掩码8.2 路由选择算法8.2.1 静态路由选择8.2.2 动态路由选择协议8.3 网络地址转换(NAT)8.3.1 NAT的概念与工作原理8.3.2 NAT的类型与实现8.4 互联网控制消息协议(ICMP)8.4.1 ICMP报文类型8.4.2 ICMP的应用场景九、传输层协议9.1 传输控制协议(TCP)9.1.1 TCP的连接建立与终止9.1.2 TCP的数据传输与流量控制9.1.3 TCP的拥塞控制9.2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9.2.1 UDP的特点与应用场景9.2.2 UDP的传输过程9.3 安全套接层(SSL)9.3.1 SSL的握手过程9.3.2 SSL的加密与解密十、应用层协议与网络应用10.1 域名系统(DNS)10.1.1 DNS的解析过程10.1.2 DNS的记录类型10.2 文件传输协议(FTP)10.2.1 FTP的工作原理10.2.2 FTP的命令与应答10.3 网络文件系统(NFS)10.3.1 NFS的体系结构10.3.2 NFS的权限与安全性10.4 电子邮件协议(SMTP)10.4.1 SMTP的工作流程10.4.2 电子邮件的格式与传输教案内容:十一、无线网络与移动计算11.1 无线局域网(WLAN)11.1.1 无线局域网标准11.1.2 无线局域网的接入方式11.2 蓝牙技术与无线传感器网络11.2.1 蓝牙技术的基本概念11.2.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11.3 移动计算概述11.3.1 移动计算的概念11.3.2 移动计算的挑战与解决方案十二、网络管理12.1 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12.1.1 网络管理的任务12.1.2 网络管理模型12.2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12.2.1 SNMP的体系结构12.2.2 SNMP协议的工作流程12.3 网络管理软件与工具12.3.1 网络管理软件的功能12.3.2 常见的网络管理工具十三、网络编程与套接字13.1 网络编程概述13.1.1 网络编程的概念13.1.2 网络编程的API13.2 套接字编程13.2.1 套接字的概念13.2.2 套接字的创建与使用13.3 网络应用程序示例13.3.2 文件传输程序的实现十四、云计算与大数据14.1 云计算概述14.1.1 云计算的概念14.1.2 云计算的服务模型14.2 数据中心网络14.2.1 数据中心网络的特点14.2.2 数据中心网络的拓扑结构14.3 大数据与分布式计算14.3.1 大数据的概念与挑战14.3.2 分布式计算技术十五、未来网络技术展望15.1 5G网络技术15.1.1 5G网络的关键特性15.1.2 5G网络的应用场景15.2 边缘计算15.2.1 边缘计算的概念15.2.2 边缘计算的应用15.3 量子计算与网络安全15.3.1 量子计算的基本原理15.3.2 量子计算与网络安全的关系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引言重点: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案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2.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3. 学时安排:理论课48 学时,实验课16 学时4. 先修课程: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5. 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网络协议、网络设备及网络编程技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计算机网络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分类和发展历程计算机网络的组成要素及其作用2. 网络拓扑结构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及其特点拓扑结构的选择与设计原则3. 网络协议与分层模型OSI七层模型与TCP/IP四层模型常见网络协议及其作用4. 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物理层的基本概念与设备数据链路层的帧同步、差错控制、流量控制和数据帧格式5. 网络层与传输层网络层的基本概念与路由算法传输层的基本概念与传输协议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网络协议和网络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3.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课,使学生熟悉网络设备的使用、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以及网络编程技术。
4.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占总评的30%。
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的课程学习成果,占总评的4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计算机网络》(第几版),作者:X。
2. 辅助教材:推荐阅读《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第几版),作者:X。
3. 网络资源:介绍一些相关网站和在线教程,供学生自主学习。
4. 实验设备:网络实验箱、路由器、交换机等。
5. 软件工具:Wireshark、Packet Tracer 等网络分析与模拟软件。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分配理论课:每周2学时,共16周,共计32学时。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功能、分类和应用。
2.掌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OSI七层模型和TCP/IP协议栈。
3.了解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传输介质和网络设备。
4.学会使用网络命令和工具进行网络诊断和故障排除。
5.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和网络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1.计算机网络概述1.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1.2计算机网络的功能1.3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4计算机网络的应用2.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2.1OSI七层模型2.2TCP/IP协议栈2.3网络层协议2.4传输层协议2.5应用层协议3.数据通信基础3.1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3.2传输介质3.3网络设备3.4数据编码和调制技术4.网络互联技术与设备4.1网络互联的基本概念4.2路由器与交换机4.3网络地质转换(NAT)4.4虚拟专用网络(VPN)5.网络诊断与故障排除5.1网络诊断的基本方法5.2常用网络命令与工具5.3故障排除的步骤与技巧6.网络安全与防护6.1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6.2网络攻击与防护技术6.3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6.4数据加密与数字签名三、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实际网络环境进行讲解。
2.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网络原理。
3.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
4.定期进行课后练习和测验,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能力。
3.期末考试:全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包括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
五、教学进度安排1.第1周:计算机网络概述2.第2周: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3.第3周:数据通信基础4.第4周:网络互联技术与设备5.第5周:网络诊断与故障排除6.第6周:网络安全与防护7.第7周:复习与实验8.第8周:期末考试六、教学资源1.教材:《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参考文献与网络资源:IEEE、ACM、中国知网等3.实验设备: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路由器、交换机等4.辅助软件:Wireshark、GNS3、VMware等七、教学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数据通信原理、网络设备与互联技术、网络诊断与故障排除、网络安全与防护等方面的知识。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案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2.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3. 学时安排:72学时(理论48学时,实验24学时)4. 先修课程: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5.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掌握网络体系结构、协议和常见网络设备,具备网络设计与维护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和发展历程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分类网络拓扑结构和传输介质2. 网络体系结构OSI模型和TCP/IP模型各层的功能和常用协议端到端通信与分层设计原则3. 网络通信协议数据链路层协议:HDLC、PPP等网络层协议:IP、ICMP、IGMP等传输层协议:TCP、UDP等应用层协议:、FTP、SMTP等4. 网络设备交换机、路由器、网关等设备的工作原理和配置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安全设备的作用和配置5. 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需求分析网络拓扑设计网络设备选型和配置网络性能评估与优化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2. 实验:操作网络设备,配置网络参数,验证理论知识。
3. 讨论:分组讨论网络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网络案例,提高网络设计和管理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出勤、作业、实验报告等占总成绩的30%。
2. 考试成绩: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计算机网络》(第5版),谢希仁著。
2. 实验设备: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网络设备。
3. 辅助资料:教学PPT、实验指导书、网络技术文档等。
六、教学活动安排1. 课堂讲授:每周4学时,共计12周,完成课程基本理论的教学。
2. 实验课程:每周2学时,共计6周,完成实验技能的培训。
3. 课外作业:每周安排一次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4. 期中考试:在第8周进行,检验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
5. 期末考试:在第16周进行,全面考察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网络教案第1 章概述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的作用➢因特网(Internet)的发展➢因特网的意义最重要的功能:➢连通性——计算机网络使上网用户之间都可以交换信息,好像这些用户的计算机都可以彼此直接连通一样。
➢共享——即资源共享。
可以是信息共享、软件共享,也可以是硬件共享。
1.2 因特网概述起源于美国的因特网现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计算机互联网网络(network)由若干结点(node)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link)组成。
互联网是“网络的网络”(network of networks)。
连接在因特网上的计算机都称为主机(host)。
网络与因特网:➢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
➢因特网则把许多网络连接在一起。
1.2.2 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单个网络ARPANET 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
➢第二阶段的特点是建成了三级结构的因特网。
➢第三阶段的特点是逐渐形成了多层次ISP 结构的因特网。
万维网WWW 的问世:因特网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和增长速率最快的计算机网络,没有人能够准确说出因特网究竟有多大。
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始于20 世纪90 年代。
由欧洲原子核研究组织CERN 开发的万维网WWW (World Wide Web)被广泛使用在因特网上,大大方便了广大非网络专业人员对网络的使用,成为因特网的这种指数级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1.2.3 关于因特网的标准化工作制订因特网的正式标准要经过以下的四个阶段➢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 ——在这个阶段还不是RFC 文档。
➢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 ——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RFC 文档。
➢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1.3 因特网的组成从因特网的工作方式上看,可以划分为以下的两大块:(1) 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
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通信(传送数据、音频或视频)和资源共享。
(2) 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
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
1.3.1 因特网的边缘部分处在因特网边缘的部分就是连接在因特网上的所有的主机。
这些主机又称为端系统(end system)。
“主机A 和主机B 进行通信”,实际上是指:“运行在主机A 上的某个程序和运行在主机B 上的另一个程序进行通信”。
即“主机 A 的某个进程和主机 B 上的另一个进程进行通信”。
或简称为“计算机之间通信” 两种通信方式在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中运行的程序之间的通信方式通常可划分为两大类:➢客户服务器方式(C/S 方式)即Client/Server方式➢对等方式(P2P 方式)即Peer-to-Peer方式1. 客户服务器方式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
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
客户软件的特点:被用户调用后运行,在打算通信时主动向远地服务器发起通信(请求服务)。
因此,客户程序必须知道服务器程序的地址。
不需要特殊的硬件和很复杂的操作系统。
服务器软件的特点:一种专门用来提供某种服务的程序,可同时处理多个远地或本地客户的请求。
系统启动后即自动调用并一直不断地运行着,被动地等待并接受来自各地的客户的通信请求。
因此,服务器程序不需要知道客户程序的地址。
一般需要强大的硬件和高级的操作系统支持。
2. 对等连接方式:对等连接(peer-to-peer,简写为P2P)是指两个主机在通信时并不区分哪一个是服务请求方还是服务提供方。
只要两个主机都运行了对等连接软件(P2P 软件),它们就可以进行平等的、对等连接通信。
双方都可以下载对方已经存储在硬盘中的共享文档。
对等连接方式的特点:对等连接方式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使用客户服务器方式,只是对等连接中的每一个主机既是客户又同时是服务器。
例如主机C 请求D 的服务时,C 是客户,D 是服务器。
但如果C 又同时向F提供服务,那么C 又同时起着服务器的作用。
1.3.2 因特网的核心部分:网络核心部分是因特网中最复杂的部分。
网络中的核心部分要向网络边缘中的大量主机提供连通性,使边缘部分中的任何一个主机都能够向其他主机通信(即传送或接收各种形式的数据)。
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router)。
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1. 电路交换的主要特点两部电话机只需要用一对电线就能够互相连接起来。
更多的电话机互相连通。
5 部电话机两两相连,需10 对电线。
N 部电话机两两相连,需N(N – 1)/2 对电线。
当电话机的数量很大时,这种连接方法需要的电线对的数量与电话机数的平方成正比。
使用交换机当电话机的数量增多时,就要使用交换机来完成全网的交换任务。
“交换”的含义在这里,“交换”(switching)的含义就是转接——把一条电话线转接到另一条电话线,使它们连通起来。
从通信资源的分配角度来看,“交换”就是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
电路交换的特点:电路交换必定是面向连接的。
电路交换的三个阶段:✧建立连接✧通信✧释放连接2. 分组交换的主要特点在发送端,先把较长的报文划分成较短的、固定长度的数据段。
添加首部构成分组每一个数据段前面添加上首部构成分组。
分组交换的传输单元分组交换网以“分组”作为数据传输单元。
依次把各分组发送到接收端(假定接收端在左边)。
分组首部的重要性:每一个分组的首部都含有地址等控制信息。
分组交换网中的结点交换机根据收到的分组的首部中的地址信息,把分组转发到下一个结点交换机。
用这样的存储转发方式,最后分组就能到达最终目的地。
收到分组后剥去首部接收端收到分组后剥去首部还原成报文。
最后还原成原来的报文最后,在接收端把收到的数据恢复成为原来的报文。
这里我们假定分组在传输过程中没有出现差错,在转发时也没有被丢弃。
因特网的核心部分:因特网的核心部分是由许多网络和把它们互连起来的路由器组成,而主机处在因特网的边缘部分。
在因特网核心部分的路由器之间一般都用高速链路相连接,而在网络边缘的主机接入到核心部分则通常以相对较低速率的链路相连接。
主机的用途是为用户进行信息处理的,并且可以和其他主机通过网络交换信息。
路由器的用途则是用来转发分组的,即进行分组交换的。
路由器:在路由器中的输入和输出端口之间没有直接连线。
路由器处理分组的过程是:把收到的分组先放入缓存(暂时存储);查找转发表,找出到某个目的地址应从哪个端口转发;把分组送到适当的端口转发出去。
主机和路由器的作用不同主机是为用户进行信息处理的,并向网络发送分组,从网络接收分组。
路由器对分组进行存储转发,最后把分组交付目的主机。
分组交换的优点:➢高效动态分配传输带宽,对通信链路是逐段占用。
➢灵活以分组为传送单位和查找路由。
➢迅速不必先建立连接就能向其他主机发送分组。
➢可靠保证可靠性的网络协议;分布式的路由选择协议使网络有很好的生存性。
分组交换带来的问题:分组在各结点存储转发时需要排队,这就会造成一定的时延。
分组必须携带的首部(里面有必不可少的控制信息)也造成了一定的开销。
电报通信也采用了基于存储转发原理的报文交换(message switching)。
报文交换的时延较长,从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
现在报文交换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背景是20 世纪60 年代美苏冷战时期的产物。
60 年代初,美国国防部领导的远景研究规划局ARPA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 提出要研制一种生存性(survivability)很强的网络。
传统的电路交换(circuit switching)的电信网有一个缺点:正在通信的电路中有一个交换机或有一条链路被炸毁,则整个通信电路就要中断。
如要改用其他迂回电路,必须重新拨号建立连接。
这将要延误一些时间。
新型网络的基本特点:➢网络用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送,而不是为了打电话。
➢网络能够连接不同类型的计算机,不局限于单一类型的计算机。
➢所有的网络结点都同等重要,因而大大提高网络的生存性。
➢计算机在进行通信时,必须有冗余的路由。
➢网络的结构应当尽可能地简单,同时还能够非常可靠地传送数据。
ARPANET的成功使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发生根本变化,早期的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是以单个主机为中心的星形网,各终端通过通信线路共享昂贵的中心主机的硬件和软件资源。
分组交换网则是以网络为中心,主机都处在网络的外围。
用户通过分组交换网可共享连接在网络上的许多硬件和各种丰富的软件资源。
从主机为中心到以网络为中心1. 4 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1)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2)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3) 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4) 中国联通互联网UNINET(5) 中国网通公用互联网CNCNET(6)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互联网CIETNET(7) 中国移动互联网CMNET(8) 中国长城互联网CGWNET(建设中)(9) 中国卫星集团互联网CSNET(建设中)1.5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5.1 计算机网络的不同定义最简单的定义:计算机网络是一些互相连接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因特网(Internet)是“网络的网络”。
1.5.2 几种不同类别的网络不同作用范围的网络➢广域网W AN (Wide Area Network)➢局域网LAN (Local Area Network)➢城域网MAN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个人区域网PAN (Personal Area Network)2. 不同使用者的网络从网络的使用者进行分类➢公用网(public network)➢专用网(private network)3. 用来把用户接入到因特网的网络。
接入网AN (Access Network),它又称为本地接入网或居民接入网。
由ISP 提供的接入网只是起到让用户能够与因特网连接的“桥梁”作用。
1.6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1.6.1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1. 速率比特(bit)是计算机中数据量的单位,也是信息论中使用的信息量的单位。
Bit 来源于binary digit,意思是一个“二进制数字”,因此一个比特就是二进制数字中的一个1 或0。
速率即数据率(data rate)或比特率(bit rate)是计算机网络中最重要的一个性能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