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 公开课课件汇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卒章显志,鲁迅是从建设新文艺的角度,谈要借鉴外国先 进的文艺思想、文化成果。也就是只有借鉴外国先进的文化, 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新文艺。
回顾全文,整理思路
第一部分(第1—7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 重后果。
第二部分(第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 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文化堕落 主权丧尽 贻害子孙
送来主义
英国的鸦片、德国的 废枪炮、法国的香粉、 美国的电影、日本的 小东西
帝国主义倾销剩余 物资、进行文化侵 略
大受其害, 对外国文化 一概排外
思考
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 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 义”?
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 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 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 去主义”。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 对立面出现的,“破”中有“立”,“破” 正是为了“立”。对比鲜明,衬托突出。
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 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 憎恶和鄙视。
鲁迅语录
某些国人自夸中国地大物博,鲁迅曾 批评道:倘是狮子,自夸肥大是没什么的; 倘是一头猪,自夸肥大,绝不是什么好事。
列强觊觎你,最终要瓜分你,吞掉你。 子孙后代在佳节大典之际磕头贺喜讨赏的画 面触目惊心哪。
区别“抛来”、“抛给”、“送来”、“拿
•抛来:是随意的,把无用的东西送人,是中性词。 •抛给:是恶意的给予,意味着轻蔑,侮辱。 •送来:是特意的,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 者按其心意送来,怀有不良动机。 •拿来:是主动获取。“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 的东西。
抛来≠抛给 抛给=送来 送来≠拿来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 人应具有的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 化的重要意义。
对照表一
特点 实质 利弊
闭关主义 不送不拿
(自己不去,别人 也不许来)
惧外、排外
丧权辱国 割地赔款 导致送去主义
送去主义 只送不拿
(送古董、送古画新 画,送梅兰芳)
媚外、卖国
本文的语言艺术
• 讽刺辛辣, 妙趣横生
反语:
•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 也可以算得显示一点进步 了。”
• 诙谐中见讥 讽,憎恶溢 于言表
• “能够只是送去,也不算坏 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 见得大度。”
讽刺:
• 几位“大师”,“捧着几张 古画和新画,在欧洲一路地 挂பைடு நூலகம்去,”叫做“发扬国光”
因果论证 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主要作品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 《且介亭杂文》 、《南腔 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
关于杂文
杂文是一 种文学体裁, 一般采用议论 的表达方法。 本文选自《且 介亭杂文》
特点:
1、短小、活泼、犀利、隽永。 2、既有议论性,又有文艺性。 3、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4、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因 为
所以
第一层:只是送去,有往无来 (有悖于交往原则)
第二层: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 (要正视历史逻辑)
第三层: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 (应重视现实教训)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 及危害?
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 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 疯”;中国若“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 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 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 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 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讨”和 “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 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 于世界民族之林。
《且介亭杂文》缘起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 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 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 “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 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 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 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 暗现实。
注音
孱头 càn
自诩 xǔ
对待文化遗产,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是怎样 说理的?

蹩进 bié
词 积
剔除 tī

脑髓 suǐ
犀利 xī
给予 jǐ
改错
国萃

辩别

残羹冷灸 炙
冠免堂皇 冕
礼上往来 尚
瞌头

思考
鲁迅写了这篇文章,提出了什么口号?
反对__送__去_主__义_/_闭_关__主_义___,提倡___拿_来__主_义____
针对什么阐明了一种正确态度?
“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
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 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 一路挂过去,“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 反以为荣;
“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 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 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 已经相当贫乏。
思考
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
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 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本文写于1934年6 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 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 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 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 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把抽象深奥的 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的方法,体会生动形 象的论证艺术对表现思想内容的好处。
2.了解杂文的特点,体会鲁迅杂文犀利、 辛辣、幽默的语言特点。 3.学习本文,认清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 态度——批判地吸收,并能运用正确的 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樟 寿,字豫才,后 名树人,浙江绍 兴人,我国现代 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