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统计学第四章(一)
社会统计学-复习资料
社会统计学第一章导论一.社会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1。
国势学派:(又称记录学派或历史学派)对国家显著事迹的记录和比较。
“有名无实”代表人物:阿享瓦尔(1719—1772)“统计学之父"、康令(1606—1681)2.政治算术学派:对国家事项首创数字对比、分析。
“有实无名”代表人物:威廉 配第(1623-1687)“政治经济学之父”、格朗特(1620—1674)3。
数理统计学派:将法国古典概率论引入统计学,用纯数学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
代表人物:凯特勒(1796—1874)“现代统计学之父”4。
社会统计学派:研究社会现象代表人物:克尼斯(1821—1898)、梅尔(1841—1925)、恩格尔(1821—1896)二.社会统计学的对象和特点社会统计学:用于统计的一般原理,对社会各种静态结构和动态趋势进行定量描述或推断的一种方法与技术。
研究对象概括而言是指社会现象的数量方面。
社会统计学特点:就研究对象而言,社会统计学主要是从研究和反映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方面去认识社会;就研究内容而言,社会统计需要对人们的态度、观念、行为进行度量,测量这些社会现象目前还没有一个精确而统一的尺度,只能以近似估算或词语表达等方式来代替;就调查方法而言,社会统计中,由于其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征,抽样调查更为常用。
三.社会统计学的方法1.大量观察法:就总体中足够多的单位进行调查和综合分析,用以反映社会总体的数量特征.2.大数定理:是随机现象出现的基本规律,一般意义为:观察过程中每次取得的结果可能不同(因为具有偶然性),但大量重复观察结果的平均值却几乎接近某个确定的数值。
3。
综合指标法4.统计推断法四.社会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1.总体与单位总体:作为统计研究对象的,由许多具有共性的单位构成的整体。
单位:构成整体的每一个个体。
2.标志与变量,标志:总体的每个单位都具有许多属性和特性,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或数量特征的名称在统计上称为标志。
社会统计学讲义
社会统计学讲义(卢淑华)第一章社会学研究与统计分析一、社会调查资料的特点(随时掌握)随机性、统计规律性;二、统计学的作用:为社会研究提供数据分析和推论的方法三、统计分析的作用及其前提。
四、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1 、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的分析方法2 、单变量和多变量的统计分析方法五、不同变量层次的比较;定类、定序、定距、定比定义、数学特征、运算特性、涵盖关系、等第二章单变量统计描述分析一、统计图表,熟悉不同层次变量对应的分析图表,不能混淆。
尤其是直方图的意义。
二、标明组限与真实组限的换算,重要。
三、集中趋势测量法1 、定义、优缺点、注意事项;2 、众值:定义、计算公式、解释、运用,注意事项;3 、中位值:定义、计算公式(频数和比例两种公式)、解释、运用,注意事项;4 、均值:定义、计算公式(分组与加权)、解释、运用,注意事项;5 、众值、中位值和均值的关系及其相互比较,会用众值和中位值估算均值;四、离散趋势测量法1 、定义、优缺点、注意事项,与集中趋势的关系;2 、异众比例:定义、计算公式、解释、运用,注意事项;3 、质异指数:定义、计算公式、解释、运用,注意事项;4 、四分位差:定义、计算公式(频数和比例两种公式)、解释、运用,注意事项;要会举一反三,如求十分位差、以及根据数据求其在总体中的位置。
5 、方差及标准差:定义、计算公式(分组与加权)、解释、运用,注意事项;第三章概率一、概率:就是指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随机现象具有不确定性和随机性。
二、概率的性质:1 、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为O ;2 、必然事件的概率为1 ;3 、随机事件的概率在O 一1 之间;三、概率的计算方法:1 、古典法:计算等概率事件,P 一有效样本点数/样本空间数;2 、频率法:求随机事件在多次试验后的极限频率。
3 、概率是理论值,只有一个,频率是试验值,不同的试验有不同的频率。
四、概率的运算:会画文氏图1 、加法公式:两个或多个随机事件的求和概率‘2 、乘法公式:两个或多个随机时间共同发生的概率。
《统计学》第4章总体指标与相对指标
• (四)动态相对指标 • 动态相对指标又称发展速度,它是同类现象 在不同时间上变动程度的相对指标。其计算 公式为:
报告期指标数值 100% • 动态相对指标(%)= 基期指标数值
• 动态相对指标就是发展速度。
22
• 例:某大学在校生人数1990年10000人, 2000年为15000人,则该校在校生人数 2000年是1990年的150%。 • 即:动态相对指标= 15000 100% 150%
380 100 % 76% 单位成本的计划完成相对数= 500
32
(3)当计划任务数是比上期提高或降低百分 之几的形式出现时 • 计划完成程度(%)=
1 实际提高(降低)百分数 100% 1 计划提高(降低)百分数
• 该指标是用于考核社会经济现象的降低率、 增长率的计划完成程度。
25
[例3]某城市人口1000000人,零售商店3000个。则: • 该城市商业网点密度=
3000个 3个 / 千人 1000000人
• 计算结果表明,该城市每千人拥有3个商业网点, 指标数值越大,商业越发达,人民生活越方便, 表示强度越高,这是正指标。
26
• 如果把分子和分母对换,则: 1000000人 • 该城市商业网点密度= 3000个 333人 / 个 • 计算结果表明,该城市每个商业网点为333 人服务,指标数值越大,需要服务的人数 越多,商业欠发达,即表示强度越低,这 是逆指标。
• 相对指标的概念 把两个有联系的指标加 以对比而得到的统计指 标 • 相对指标的表现形式为 相对比率,相对指标也 通称为相对数。
相对指标的计量单位
无名 数 系数 或倍 数 成 百分 翻番 数 数或 千分 数
有名 将相对指标中的分子和 数 分母指标数值计量单位 同时使用的一种表示方 法,主要用于部分强度 相对指标。
《社会统计学》PPT课件(110页)
《社会统计学》PPT课件(110页)一、引言社会统计学是研究社会现象数量特征及其规律的学科,是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件将带领大家深入了解社会统计学的定义、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以及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
二、社会统计学的定义社会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数量分析和描述的学科。
它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社会数据,揭示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为社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社会统计学的研究方法1.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社会数据,了解社会现象的实际情况。
2. 实验研究法:在控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分析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
3.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社会现象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4. 案例研究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内在规律。
5. 统计模型法:运用统计模型,对社会现象进行定量分析,预测社会现象的未来发展趋势。
四、社会统计学数据来源1. 政府统计部门:提供国家、地区和行业的社会经济数据。
2. 学术研究机构:发布学术研究报告,提供社会现象的定量分析结果。
3. 社会调查机构:开展社会调查,收集社会数据,为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决策依据。
4. 新闻媒体:报道社会现象,提供社会数据的实时更新。
5. 公共图书馆和档案馆:保存历史文献,为研究社会现象提供数据支持。
五、社会统计学在社会领域的应用1. 社会经济领域:分析经济增长、就业、收入分配等社会经济现象,为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3. 社会问题领域:分析社会问题,如贫困、犯罪、环境污染等,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4. 社会发展领域:研究社会发展规律,为推动社会进步提供理论支持。
5. 社会管理领域:分析社会管理现状,为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提供数据支持。
社会统计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现象数量特征及其规律的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掌握社会统计学的定义、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及其在社会领域的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现象,为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决策依据,推动社会进步。
社会统计学基本公式及社会统计学复习整理及社会统计学复习题(有答案)
12231 3.322log 4×6i i i i i i i i i i i i u l u l u l u ll Rh N h R N AA B =-+-==+=+=====+第三章、组距 h (上限 下限)2、组中值 m 或 m 、斯特奇斯公式 (:组距 :全距 :总体单位)频数频率、频数密度 频率密度组距组距标准组距5、折合系数实际组距标准组距频数实际频数折合系数、基尼系数 G 111111n n i i i ii i PI P I --++===-∑∑ 或 G(i i P 是横轴上的累积百分数;I 是纵轴上的累计百分数)洛仑兹曲线P iI iAB1(2))(1)1221222d d X X X N fXX fN NN NN F L ==++-=+∑∑∑第四章1、算术平均数()()未分组资料 分组资料 注:对于单项数列分组,X即为变量值,若为组距式分组,则X为组中值 f:各组频数2、中位数(M 未分组资料 若N为奇数,则取第位上的变量值为中位数,若为偶数,则取第 位和第位上的两个变量值的平均数作为中位数()分组资料 M 112h h L : 2m m d m m m m m N F U f f f F F N---⨯=-⨯或 M 中位数所在组的下限: 中位数所在组的频数: 小于中位数所在组的各组频数之和(向上累计) h : 中位数所在组的组距 U: 中位数所在组的上限: 包括中位数所在组的各组频数之和(向上累计) 注: 中位数所在组由确定11111111133333334h :h 34h :N F l f F l f NF l f F l -=+⨯-=+⨯3、四分位数(1)第一四分位数 Q :小于第一四分位数所在组的各组累计频数(向上累计) 第一四分位数所在组的下限 :第一四分位数所在组的组距 :第一四分位数所在组的组距(2)第三四分位数 Q :小于第三四分位数所在组的各组累计频数(向上累计) 第三四分位数所在组的3311212h 1h :h 5o o o oo o f L L ∆=+⨯∆+∆∆∆下限 :第三四分位数所在组的组距 :第三四分位数所在组的组距4、众数(M )()未分组资料 先将所有数据顺序排列,观察某些变量值出现的次数最多,这些变量值就 是众数(2)分组资料 M 众数所在组的下限:众数所在组频数与前一组频数之差 :众数所在组频数与后一组频数之差 :众数所在组的组距、几何平均数11lg lg anti(lg )(2)1lg lg anti(lg )g g g g g gg g g X Nf X NX ========∑∑(M )()简单几何平均数 M 或 M M M 加权几何平均数M 或 M M M 注:若为组距式分组,则为组中值3112316)(1)111111...(2):312=23h h N h d o g h N Q Q NX X X X XNNf XX f X X -==++++==-≥≥-⋅∑∑、调和平均数(M 简单调和平均数(未分组) M 加权调和平均数(分组)M 注:若为组距式分组,为组中值 各组频数7、各种平均数的关系2M M M M 第五章、全距 R=X X 、四分位差 Q D、平均差=2=::X X Nf X XfX f X f -⋅-⋅∑∑(1)未分组资料 A D ()分组资料 A D 注:若为组距式分组,为组中值 各组频数4、标准差(S)(1)未分组资料(2)分组资料 注:若为组距式分组,为组中值 各组X X S-频数5、标准分 Z=社会统计学复习整理一、变量的测量层次61(2)37=1:83(o o oR R M M M o d o R X X SXN f f NNf X M X M X M S Sαα⋅⋅=-⋅=----==A D 、变异系数()全距系数 V =A D平均差系数 V =()标准差系数 V 、异众比率(非众数的频数与总体单位数的比值) V R 众数的频数、偏态系数())偏态=二、判断变量层次的技巧1.首先所有的变量都是定类变量。
社会统计学(第4章 数据的统计量描述)
三、离散性描述指标的比较
全距(四分位数) 全距(四分位数)
粗略、快捷,不稳定, 粗略、快捷,不稳定,不能用于有样本推论总体 用于定序、定距、 用于定序、定距、定比变量
标准差(方差) 标准差(方差)
精准、相对稳定, 精准、相对稳定,可以用于由样本推论总体 用于定距、 用于定距、定比变量
全距与标准差的关系
SS Σ(X − X ) 2 S = = N N
2
方差可以描述数值偏离平均值的程度。 方差可以描述数值偏离平均值的程度。 平方处理解决了绝对值的问题。 平方处理解决了绝对值的问题。 平方处理后对偏离均值的程度更加敏感。 平方处理后对偏离均值的程度更加敏感。
二、离散性的描述指标
4.标准差: 4.标准差:将方差开平方得到的数值 标准差
二、离散性的描述指标
5.分析下列4 5.分析下列4组数据的离散性 分析下列 6]、 a[6 6 6 6 6 6 6]、b[5 5 6 6 6 7 7 ] 9]、 c[3 3 4 6 8 9 9]、d[3 3 3 6 9 9 9 ]
全距=? 全距=? 四分位数=? 四分位数=? 平均离均差= 平均离均差=? 方差=? 方差=? 标准差=? 标准差=?
三、集中性描述指标的比较
1.描述不同测量等级的变量 1.描述不同测量等级的变量
定类、定序、定距、 众 数:定类、定序、定距、定比变量的描述 中位数:定序、定距、 中位数:定序、定距、定比变量的描述 平均数:定距、 平均数:定距、定比变量的描述
三、集中性描述指标的比较
2.数据的分布形状 2.数据的分布形状 中心重合
第二节 集中性的描述指标
一、数据分布的集中性 二、集中性的描述指标 三、集中性描述指标的比较
一、数据分布的集中性
《社会统计学》章节知识点——单选题
《社会统计学》章节知识点——单选题第一章总论●变量类型1.下列变量属于数值型变量的是( A )。
A.工资收入B.产品等级C.学生对考试改革的态度D.企业的类型【参考答案】A2.从变量分类看,下列变量属于定序变量的是( C )。
A.专业B.性别C.产品等级D.收入【参考答案】C●总体和样本1.某地区政府想了解全市332.1万户家庭年均收入水平,从中抽取3000户家庭进行调查,以推断所有家庭的年均收入水平,这项研究的样本是( B )。
A.332.1万户家庭B.3000户家庭C.332.1户家庭的年均收入D.3000户家庭的年均收入【参考答案】B2.学校后勤集团想了解学校22000学生的每月生活费用,从中抽取2200名学生进行调查,以推断所有学生的每月生活费用水平,这项研究的总体是( A )。
A.22000名学生B.2200名学生C.22000名学生的每月生活费用 D.2200名学生的每月生活费用【参考答案】A3.为了解某地区的消费,从该地区随机抽取5000户进行调查,其中30%回答他们的月消费在5000元以上,40%回答他们每月用于通讯、网络的费用在300元以上,此处5000户是( C )。
A.变量 B.总体 C.样本 D.统计量【参考答案】C●抽样方式4.从含有N个元素的总体中,抽取n个元素作为样本,同时保证总体中每个元素都有相同的机会入选样本,这样的抽样方式称为( A )。
A.简单随机抽样B.系统抽样 C.整群抽样D.分层抽样【参考答案】A5.某班级有60名男生,40名女生,为了了解学生购书支出,从男生中抽取12名学生,从女生中抽取8名学生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方法属于( C )。
A.简单随机抽样 B.整群抽样 C.分层抽样 D.系统抽样【参考答案】C6.先将总体按某标志分为不同的类别或层次,然后在各个类别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方式抽取子样本,最后将所有子样本合起来作为总样本,这样的抽样方式称为( D )。
社会统计学第四章相关测量法与变量层次
同分对:
Txy
n(1 n1 1) 2
n9
(n9 2
1)
例:计算G系数与dy系数
文化程度 婚姻美满
美满
大学 9
中学 16
小学 5
一般
8
30
18
不美满
3
4
7
同序对:9(30+18+4+7)+8(4+7)+16(18+7)+30(7)=1229 异序对:5(8+30+3+4)+18(3+4)+16(8+3)+30(3)=617 同分对:9(16+5)+16(5)+8(30+18)+30(18)+3(4+7)+4 (7)=1254 G系数=0.33 dy系数=0.22
E2的定义:
当已知y与x有关之后,如果再去预测y值,则可借 助x预测y。即用各类x条件下,y的条件分布中的 众值去预测y,可能性最大。
分析:
E2 = n —∑max(nij)
1)E2 = 0 (即∑max(nij) = n,即各类x条件下的 众值皆为最大值)
2)E2 = n (即∑max(nij) = 0,即各类x条件下的 众值皆为最小值)
例:对称与不对称λ系数
▪ 表 青年人与其知心朋友的志愿
自己志愿
快乐家庭
知心朋友志愿
理想工作
增广见闻
总数
快乐家庭
28
9
3
40
理想工作
2
41
7
50
增广见闻
2
4
4
10
社会统计学笔记
第一章科学方法与社会研究历程1·社会学研究: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搜集和分析社会事实,以理解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2·科学研究:就是运用客观的、逻辑的和系统的方法来搜集事实及分析事实。
3·社会学研究的整个历程,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筹划,(2)执行,(3)总结。
4·初步探索步骤:(1)收集有关的文献,(2)咨询那些对研究的题目有经验、有知识的人,进行了解,(3)观察个案.5·假设:就是根据我们对问题的了解,假定现象与现象之间的关系。
就是假定某一现象的变化与另一种现象的变化具有某种关系.假设的方式:函数式(要求变项之数值有高低之分)、差异式(不存在高低之分)6·较为常用的研究方式:实验法、社会调查法.(皆可验证假设)①实验法的逻辑:有意的改变A变项,然后看看B变项是否随着变化;如果B变项显然是随着A变项的变化而变化,就说明A变项对B变项有影响。
②社会调查法特点:在研究过程中不改变社会现状,只求就地取材,然后以统计方法推算变项与变项之间的关系。
7·能够有效地验证假设的实验法称为典型或理想实验法8·社会调查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叙述性调查(重点是报道社会事实,较少分析社会事实(即变项)之间的因果关系),一是解释性调查(目的是要证明不同的变项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
9·全体调查:就是从所有研究对象中搜集资料。
抽样调查:就是从全体的研究对象中科学的抽出一个数目较少的样本,然后据此样本的资料推论全体的情况。
10·个案研究:就是选择一个或几个个案(即研究对象),作深入的接触和观察,目的是对所研究的问题作深入的了解.11·横剖研究:指的是在同一时期搜集资料,目的是理解各种社会现象(即变项)在某时期的相关情况的研究.纵贯研究:是指在不同时期搜集的,目的在了解社会现象(即变项)在不同时期中的变动情况的研究.12·纵贯研究分为两种:趋势研究、同组研究(指的是在不同时期调查相同的样本).同组分析的问题:遗失个案的问题。
国开(中央电大)本科《社会统计学》网上形考任务试题及答案(Word最新版)
国开(中心电大)本科《社会统计学》网上形考任务试题及答案通过整理的国开(中心电大)本科《社会统计学》网上形考任务试题及答案相关文档,渴望对大家有所扶植,感谢观看!国开(中心电大)本科《社会统计学》网上形考任务试题及答案章节测试试题及答案一、试题部分1.某班级有60名男生,40名女生,为了了解学生购书支出,从男生中抽取12名学生,从女生中抽取8名学生进行调查。
这种调查方法属于( )。
2.以下关于因变量与自变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3.为了解某地区的消费,从该地区随机抽取5000户进行调查,其中30%回答他们的月消费在5000元以上,40%回答他们每月用于通讯、网络的费用在300元以上。
此处5000户是( )。
4.某班级有100名学生,为了了解学生消费水平,将全部学生依据学习成果排序后,在前十名学生中随机抽出成果为第3名的学生,后面依次选出第13、23、33、43、53、63、73、83、93九名同学进行调查。
这种调查方法属于( )。
1.某班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可以分为以下六组:1)1小时及以下;2)1-2小时;3)2-3小时;4)3-4小时;5)4-5小时;6)5小时及以上,则5小时及以上这一组的组中值近似为( )。
2.下表为某专业一年级学生平均每周上网时间的频率分布表,依据向上累积的方法计算第5组的累积频率是( )。
3.以下关于条形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等距分组和不等距分组有什么区分?请举例说明。
某行业管理局所属40个企业2021年产品销售额数据如下所示。
要求:(1)对2021年销售额按由低到高进行排序,求出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
(2)假如依据规定,销售额在125万元以上的为先进企业,115万-125万之间的为良好企业,105万-115万之间的为一般企业,105万以下的为落后企业,请按先进企业、良好企业、一般企业、落后企业进行分组,编制频数分布表,并计算累积频数和累积频率。
某高校有六门选修课,全校学生可以随意选择,不受任何限制。
社会统计学知识点笔记大全
第四章时间序列分析第一节时间序列的一般问题一、时间序列及其分类(一)时间序列的概念及分析目的1、时间序列的概念同一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观察值按时间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
例:上海市历年国内生产总值年份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GDP 4551.15 4950.84 5408.76 6250.81 7450.27 9143.95 (亿元)2、时间数列的基本要素:§现象所属的时间§反映数量特征的数值,即不同时间上该现象的发展水平。
3、时间序列的分析目的(二)时间序列的类型时期数列特点:数列中各个指标值是可加的;数列中每个指标值的大小随着时期的长短而变动。
时点数列特点:数列中各个指标值是不能直接相加的;数列中每个指标值的大小与时间间隔的长短没有直接关系。
二、编制时间数列的基本原则各指标数值应当可比:所属时间可比、总体范围可比、经济内容可比、计算口径可比、计算方法可比第二节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指标一、发展水平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观察值。
说明现象在某一时间上所达到的水平。
按照发展水平在序列中的位置可分为最初水平、最末水平和中间水平。
按照研究目的分为基期水平和报告期水平(计算期水平)。
二、平均发展水平(序时平均数)(一)概念:平均发展水平是对不同时时间的发展水平求平均数,统计上又叫序时平均数。
(二) 序时平均数的计算1、绝对数时间数列的序时平均数(1)时期数列的序时平均数 (2)时点数列的序时平均数例:某厂7月份的职工人数自7月1日至7月10日为258人,7月11日起至7月底均为279人,则该厂7月份平均职工人数为:na n a a a a n ∑=+⋅⋅⋅++=21)26.5( 6293028282024万件上半年平均月产量=+++++=对连续变动的连续时点数列a a n =∑ 对非连续变动的连续时点数列 af a f=∑∑)(272312792125810人=⨯+⨯=a对间隔相等的间断时点资料 1221222132132211-++⋅⋅⋅+++=-++⋅⋅⋅++++=--n a a a a a n a a a a a a a nn n n。
社会统计学课件:第4章 离中趋势的测量
f
190
1090750 5740.79 190
2 x2 x 2
5740 .79 74.47 2 195 .01
13.96
成绩
x
人数 f
50 以下 45
10
50—60 55
20
60—70 65
40
70—80 75
50
80—90 85
40
90 以上 95
30
合计
190
标准差的作用
用来比较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类现象平均数相等时平均 数的代表性:即
第四章 离中趋势测量法
二、标志变异指标的作用
1、用标志变异指标衡量和比较平均指标 的代表性。
2、用标志变异指标反映经济活动过程的 均衡性、稳定性和节奏性。
3、标志变异指标在相关分析和抽样调查 中的应用。
甲乙丙三车间都有7个工人,生产的零件 数如下:
甲:72 73 74 75 76 77 78 乙:30 50 65 75 90 100 115 丙:75 75 75 75 75 75 75 平均数都为75件。但代表性谁好。
R =Xmax– Xmin
[例] 求74,84,69,91,87,74,69这些数字 的全距。
[解] 把数字按顺序重新排列:69,69,74, 74,84,87,91,显然有
R =Xmax– Xmin =91—69=22
对分组资料,不能确知最大值和最小值,求全距: (1)用组值最大组的组中值减去最小组的组中值 (2)用组值最大组的上限减去最小组的下限 (3)用组值最大组的组中值减去最小组的下限;
《社会统计学》全书目录
《社会统计学》全书目录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什么是社会统计学社会统计的产生与发展·社会统计学的对象与特点·社会统计的方法·社会统计工作的程序第二节社会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总体与单位·标志与变量·指标与指标体系第二章社会统计资料的搜集第一节统计调查的方法及种类原始资料与次级资料·静态资料与静态资料·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一般调查与专项调查·经常性调查与一次性调查第二节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第三节概念的操作化与测量概念的操作化·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第四节统计误差登记性误差·代表性误差·抽样误差第三章社会统计资料的整理第一节统计分组的原则与标准“穷举”与“互斥”·频数(或次数)分布数列·品质数列与变量数列第二节统计表统计表的格式、内容与种类·统计表的制作规则第三节变量数列的编制对于离散变量·对于连续变量·组距和组数的确定·累计频数第四节统计图直方图·折线图·曲线图·累计顿数分布曲线·洛仑兹曲线与基尼系数第四章集中趋势测量法第一节算术平均数对于未分组资料的算术平均数计算·对于分组资料的算术平均数计算·算术平均数的性质第二节中位数对于未分组资料的中位数计算·对于分组资料的中位数计算·中位数的性质·其他分割法第三节众数对于未分组资料的众数计算·对于分组资料的众数计算·众数的性质第四节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及其他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各种平均数的关系第五章离中趋势测量法第一节全距与四分位差全距·四分位差第二节平均差对于未分组资料A·D的计算·对于分组资料A·D的计算·平均差的性质第三节标准差对于未分组资科S的计算·对于分组资料S的计算·标准差的性质·标准分第四节相对离势变异系数·异众比率·偏态系数第六章概率与概率分布第一节概率论随机现象和随机事件·事件之间的关系·先验概率·经验概率第二节概率的数学性质概率的数学性质·排列与样本点的计数·运用概率方法进行统计推断的前提第三节概率分布、期望值与变异数离数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分布函数·数学期望·变异数第七章假设检验第一节二项分布二项分布的数学形式·二项分布的讨论第二节统计检验的基本步骤建立假设·求抽样分布·选择显著性水平和否定域·计算检验统计量·判定第三节正态分布正态分布的数学形式·标准正态分布·正态曲线下的面积·二项分布的正态近似法第四节中心极限定理抽样分布·中心极限定理第五节总体均值和成数的单样本检验σ已知,对总体均值的检验·学生t分布(小样本总体均值的检验)·关于总体成数的检验第八章常用统计分布第一节超几何分布超几何分布的数学形式·超几何分布的数学期望与方差·关于超几何分布的近似第二节泊松分布泊松分布的数学形式·泊松分布的性质·关于泊松分布的近似第三节卡方分布(2 分布)卡方分布的数学形式·卡方分布的性质·样本方差的抽样分布第四节F分布F分布数学形式·F分布的性质·关于F分布的近似第九章参数估计第一节点估计无偏性·一致性·有效性第二节区间估计精确性和可靠性·抽样平均误差与概率度·区间估计的步骤第三节其他类型的置信区间σ未知,小样本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总体成数的估计·总体方差的区间估计第四节抽样平均误差简单随机抽祥的抽样误差·分层抽样的抽样误差·整群抽样的抽样误差·等距抽祥的抽样误差第五节样本容量的确定影响样本容量的因素·确定样本容量第十章双样本假设检验及区间估计第一节两总体大样本假设检验大样本均值差检验·大样本成数差检验第二节两总体小样本假设检验小样本均值差检验·小样本方差比检验第三节配对样本的假设检验单一实验组的假设检验·一实验组与一控制组的假设检验·对实验设计与相关检验的评论第四节双样本区间估计σ12和σ22已知,对均值差的区间估计·σ12和σ22未知,对均值差的区间估计·大样本成数区间估计·配对样本均值差的区间估计第十一章非参数检验第一节符号检验配对样本的“符号检验”·符号检验与二项检验·简便检验·“符号检验”的作用第二节配对符号秩检验配对样本的符号秩检验·配对符号秩检验的步骤·符号秩检验的效力第三节秩和检验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秩和·秩和检验的具体步骤·U检验第四节游程检验独立样本的游程检验·游程·游程检验的具体步骤·差符号游程检验第五节累计频数检验独立样本的累计频数检验·累计频数检验的步骤·没有预测方向和已经预测方向·经验分布与理论分布之比较第十二章相关与回归分析第一节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相关程度与方向·因果关系第二节定类变量的相关分析列联表·削减误差比例·λ系数·τ系数第三节定序变量的相关分析同序对、异序对、同分对·G amma系数·肯德尔等级相关系数·萨默斯(d系数)·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肯德尔和谐系数第四节定距变量的相关分析相关表和相关图·积差系数的导出和计算·积差系数的性质第五节回归分析线性回归·积差系数的PRE性质·相关指数R第六节曲线相关与回归第十三章2 检验与方差分析第一节拟合优度检验问题的导出·拟合优度检验(比率拟合检验)·正态拟合检验第二节无关联性检验独立性、理论频数及自由度·关于频数比较和连续性修正·列联表的卡方分解·关系强度的量度第三节方差分析总变差及其分解·关于自由度·关于检验统计量F o的计算·相关比率·关于方差分析的几点讨论第四节回归方程与相关系数的检验回归系数的检验·积差系数的检验·回归方程的区间估计第十四章动态分析与指数分析第一节时间数列及其指标分析时间数列的构成与分类·动态比较指标·动态平均指标第二节时间数列的趋势分析随手绘法·移动平均法·半数平均法·最小平方法第三节指数分析法动态指数及其分类·质量指标综合指数·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用与个体指数的联系来求综合指数·其他权数形式的质量和数量综合指数·指数体系和因素分析·静态指数。
社会统计学 第四章
平均离差是数据离散程度的测度值之一,其值为各变量值与其均值离差绝对值 的平均数,能全面反映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但其数学性质较差,实际应用较 少。计算公式为:
未分组数据 MD= 组距分组数据 MD=
Xi - X
i 1
N
N
Xi - X Fi
i 1
K
Fi
i 1
K
第二节 全距、平均离差、方差和标准差
一、全距
全距又称为极差,是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描述一组定距数据离散 程度的最简单测度值,他没有考虑数据的具体分布情况,易受极端值影响。计 算公式为:
未分组数据 组距分组数据 R=max( i)-max( i) R=最高组上限-最低组下限
第二节 全距、平均离差、方差和标准差
二 平均离差
第二节 全距、平均离差、方差和标准差
3.样本方差(S2 )的计算公式 未分组数据: S
2
(Xi - X )
2 i 1
n
n
组距分组数据:
S2
(Xi - X )
2 i 1
k
fi
i 1
k
4.样本标准差的计算公式
n
未分组数据: S
( Xi X )
i 1
2
n
组距分组数据:
三 方差和标准差
方差和标准差是定距数据离散程度最常用的测度值,反映了各变量值与均值 的平均差异。根据总体数据计算的,称为总体方差或总体标准差;根据样本数 据计算的,称为样本方差或样本标准差。
)的计算公式 1.总体方差(
2
初级社会统计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哈尔滨工程大学
初级社会统计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哈尔滨工程大学绪论单元测试1.西方统计学认为近代统计学之父的是()。
参考答案:阿道夫·凯特勒2.凯特勒的国籍是()。
参考答案:比利时3.最早使用统计学这一学术用语的是()。
参考答案:国势学派4.当下我国社会学主要研究范式有哪些()。
参考答案:量化研究;理论研究;质性研究5.下列论述属于定量研究特点的是()。
参考答案:以演绎法为主要研究策略;注重研究对象的一般性特征6.定量研究就是两户研究。
()参考答案:对7.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同。
()参考答案:错8.量化研究可以没有理论。
()参考答案:错9.量化研究就是统计学。
()参考答案:错10.社会调查资料具有随机性和统计规律性两大特征。
()参考答案:对第一章测试1.以下哪个数据不是趋势数据()。
参考答案:2000年某城市人均收入2.以下哪个变量不是定类变量()。
参考答案:家庭收入3.以下哪个变量不是定序变量()。
参考答案:性别4.以下哪个变量不是定序变量()。
参考答案:智商5.调查数据的类型()。
参考答案:;时间序列数据;纵贯数据6.变量的种类有哪些()。
参考答案:定类变量;定比变量;定序变量;定距变量7.纵观数据有哪些()。
参考答案:混合截面数据;趋势数据;面板数据8.纵观数据有哪些()。
参考答案: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众数;中位数9.截面数据就是一个变量或多个变量在同一时间截点上的数据。
()对10.面板数据是一个或多个变量在多个时间截点上的非跟踪观测值,可以看到变量间关系如何随时间变化。
()参考答案:错第二章测试1.同时抛两枚硬币,则一枚正面朝上一枚背面朝上事件的发生概率是?()。
参考答案:二分之一2.二项分布的极限分布情况?()。
参考答案:泊松分布3.当正态分布取值范围为【μ-2σ,μ+2σ】时,概率值为多少?()。
参考答案:0.9544.正态分布当Z=1.6时,所占面积是总面积的多少?()。
社会统计学4
• (一)几何平均法
• 几何平均法也称水平法,其基本原理是一定时期社会现象发 展的总速度应等 于各期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隐含的假设 是从时间序列的最初水平出发,以序 列的平均发展速度代替 各期环比发展速度,计算出的期末理论值水平应与期末实 际 水平相一致。以公式表示为:
• 一、序时平均数
• 序时平均数也称动态平均数或平均发展水平,是对时间序列中各 时期发展水平计算的平均数。计算序时平均数包括两种情形:一 是由时期序列计算序时平均数;二是由时点序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一)时期序列的序时平均数 时期序列具有可加性,因而常用简单算术平均数计算:
(二)时点序列的序时平均数
• 时间序列分析的内容包括: • 第一,计算各种水平指标和速度指标,考察社会经济现
象发展变化的方向、速度与结果,并进行动态比较。 • 第二,用于建立数学模型,描述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
的特征与趋势,揭示其变动的规律性,对未来的发展变 化进行预测。 • 第三,将多个变量的时间序列列入一个模型中进行分析, 以揭示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同时对这种因 果关系或相关关系的动态演变进行揭示和刻画。
• 由于时期序列的累加性,因而每一指标所属的时间越长,指标值 越大;反之,指标值则越小。这也要求指标值的获取采用连续登 记的方式。
• 2、时点序列
• 时点序列反映社会现象在一定时点上的瞬间水平,如年末人口数、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数。时点数据的采集是以间断登记获得 的,依照时点序列的性质,只要在某一时点进行统计,取得的资 料就代表现象在该时点上的数量水平。因而时点序列的具体特征 是不具累加性,各时点上指标大小与时间长短没有直接关系。
社会统计学----教材
《社会统计学》全书目录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什么是社会统计学社会统计的产生与发展•社会统计学的对象与特点•社会统计的方法•社会统计工作的程序第二节社会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总体与单位•标志与变量•指标与指标体系第二章社会统计资料的搜集第一节统计调查的方法及种类原始资料与次级资料•静态资料与静态资料•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一般调查与专项调查•经常性调查与一次性调查第二节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第三节概念的操作化与测量概念的操作化•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第四节统计误差登记性误差•代表性误差•抽样误差第三章社会统计资料的整理第一节统计分组的原则与标准“穷举”与“互斥”•频数(或次数)分布数列•品质数列与变量数列第二节统计表统计表的格式、内容与种类•统计表的制作规则第三节变量数列的编制对于离散变量•对于连续变量•组距和组数的确定•累计频数第四节统计图直方图•折线图•曲线图•累计顿数分布曲线•洛仑兹曲线与基尼系数第四章集中趋势测量法第一节算术平均数对于未分组资料的算术平均数计算•对于分组资料的算术平均数计算•算术平均数的性质第二节中位数对于未分组资料的中位数计算•对于分组资料的中位数计算•中位数的性质•其他分割法第三节众数对于未分组资料的众数计算•对于分组资料的众数计算•众数的性质第四节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及其他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各种平均数的关系第五章离中趋势测量法第一节全距与四分位差全距•四分位差第二节平均差对于未分组资料A•D的计算•对于分组资料A•D的计算•平均差的性质第三节标准差对于未分组资科S的计算•对于分组资料S的计算•标准差的性质•标准分第四节相对离势变异系数•异众比率•偏态系数第六章概率与概率分布第一节概率论随机现象和随机事件•事件之间的关系•先验概率•经验概率第二节概率的数学性质概率的数学性质•排列与样本点的计数•运用概率方法进行统计推断的前提第三节概率分布、期望值与变异数离数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分布函数•数学期望•变异数第七章假设检验第一节二项分布二项分布的数学形式•二项分布的讨论第二节统计检验的基本步骤建立假设•求抽样分布•选择显著性水平和否定域•计算检验统计量•判定第三节正态分布正态分布的数学形式•标准正态分布•正态曲线下的面积•二项分布的正态近似法第四节中心极限定理抽样分布•中心极限定理第五节总体均值和成数的单样本检验σ已知,对总体均值的检验•学生t分布(小样本总体均值的检验)•关于总体成数的检验第八章常用统计分布第一节超几何分布超几何分布的数学形式•超几何分布的数学期望与方差•关于超几何分布的近似第二节泊松分布泊松分布的数学形式•泊松分布的性质•关于泊松分布的近似第三节卡方分布( 分布)卡方分布的数学形式•卡方分布的性质•样本方差的抽样分布第四节F分布F分布数学形式•F分布的性质•关于F分布的近似第九章参数估计第一节点估计无偏性•一致性•有效性第二节区间估计精确性和可靠性•抽样平均误差与概率度•区间估计的步骤第三节其他类型的置信区间未知,小样本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总体成数的估计•总体方差的区间估计第四节抽样平均误差简单随机抽祥的抽样误差•分层抽样的抽样误差•整群抽样的抽样误差•等距抽祥的抽样误差第五节样本容量的确定影响样本容量的因素•确定样本容量第十章双样本假设检验及区间估计第一节两总体大样本假设检验大样本均值差检验•大样本成数差检验第二节两总体小样本假设检验小样本均值差检验•小样本方差比检验第三节配对样本的假设检验单一实验组的假设检验•一实验组与一控制组的假设检验•对实验设计与相关检验的评论第四节双样本区间估计σ12和σ22已知,对均值差的区间估计•σ12和σ22未知,对均值差的区间估计•大样本成数区间估计•配对样本均值差的区间估计第十一章非参数检验第一节符号检验配对样本的“符号检验”•符号检验与二项检验•简便检验•“符号检验”的作用第二节配对符号秩检验配对样本的符号秩检验•配对符号秩检验的步骤•符号秩检验的效力第三节秩和检验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秩和•秩和检验的具体步骤•U检验第四节游程检验独立样本的游程检验•游程•游程检验的具体步骤•差符号游程检验第五节累计频数检验独立样本的累计频数检验•累计频数检验的步骤•没有预测方向和已经预测方向•经验分布与理论分布之比较第十二章相关与回归分析第一节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相关程度与方向•因果关系第二节定类变量的相关分析列联表•削减误差比例•系数•系数第三节定序变量的相关分析同序对、异序对、同分对•Gamma系数•肯德尔等级相关系数•萨默斯(d系数)•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肯德尔和谐系数第四节定距变量的相关分析相关表和相关图•积差系数的导出和计算•积差系数的性质第五节回归分析线性回归•积差系数的PRE性质•相关指数R第六节曲线相关与回归第十三章检验与方差分析第一节拟合优度检验问题的导出•拟合优度检验(比率拟合检验) •正态拟合检验第二节无关联性检验独立性、理论频数及自由度•关于频数比较和连续性修正•列联表的卡方分解•关系强度的量度第三节方差分析总变差及其分解•关于自由度•关于检验统计量Fo的计算•相关比率•关于方差分析的几点讨论第四节回归方程与相关系数的检验回归系数的检验•积差系数的检验•回归方程的区间估计第十四章动态分析与指数分析第一节时间数列及其指标分析时间数列的构成与分类•动态比较指标•动态平均指标第二节时间数列的趋势分析随手绘法•移动平均法•半数平均法•最小平方法第三节指数分析法动态指数及其分类•质量指标综合指数•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用与个体指数的联系来求综合指数•其他权数形式的质量和数量综合指数•指数体系和因素分析•静态指数第一章导论统计是关于数字和数据合成的学问。
社会统计学复习题4
工资数(元)
人数
60-62
3
63-65
10
66-68
20
69-71
13
72-74
5.由右边的变量数列可知:( )。
完成生产定额数
工人数
10-20
20-30
30-40
40-50
50-60
35
20
25
10
15
A > ;
B > ;
C >30
D >30
6.某车间三个小组,生产同种产品,其劳动生产率某月分别为150,160,165(件/工日),产量分别为4500,4800,5775(件),则该车间平均劳动生产率计算式为( )。
5.各变量值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称调和平均数。 ( )
六、计算题
1.若一总体为2、3、5,求下列各值:
(1)N (2)X1
(3)X2 (4)X3
(5)Xn (6)
1.分析统计资料,可能不存在的平均指标是( )。
A 众数 B 算术平均数 C 中位数 D 几何平均数
2.对于同一资料,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在数量级上一般存在如下关系( )。
A ≥ ≥ B ≥ ≥
5.调和平均数是根据( )来计算的,所以又称为( )平均数。
6.加权算术平均数是以( )为权数,加权调和平均数是以( )为权数的。
7.对于未分组资料,如总体单位数是偶数,则中间位置的两个标志值的算术平均数就是(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例子1:
6
例子2:
7
λ和λy数值的含义:
①两个定类变量的相关强度。 ②用一个变量来预测另一个变量的时候,能够消减 的误差比例。
8
例子3:
9
二、tau-y相关测量法:tau-y
• • • • •
适用于分析两个定类变量的相关关系。 分析不对称关系。 具有消减误差比例的意义(PRE)。 取值范围:【0,1】。 逻辑:根据X的取值预测Y的取值时,所能 消减的误差比例。
21
本章结束!
22
3
第一节 两个定类变量: λ,tau-y
一、 Lambda相关测量法: λ和 λy
• • • • • 适用于分析两个定类变量的相关关系。 λ分析对称关系,λy分析不对称关系。 具有消减误差比例的意义(PRE)。 取值范围:【0,1】。 逻辑:根据一个变量的取值预测另一个变量的 众值时,所能消减的误差比例。
适用于分析两个定序变量的相关关系。 分析对称关系。 具有消减误差比例的意义(PRE)。 取值范围:【-1,1】。 逻辑:根据任何两个个案在某变量上的等级 来预测它们在另一个变量上的等级时,能减 少的误差比例。
20
G值的示用一个变量预测另一个变量时能够消减的误 差比例。
10
11
tau-y数值的含义:
①两个定类变量的相关强度。 ②用X来预测Y的时候,能够消减的误差比例。
12
• 对称关系可用Lambda测量法,而不对称关系最好 用tau-y测量法。
13
14
• 课堂作业: 以下是男、女青年对古典音乐是否喜爱的抽样调查: 请计算相关系数,并解释含义。
男
女
喜爱 无所谓 不喜爱
第二篇
统计叙述:单变量与双变量
1
第二章:简化一个变量之分布 简化一个变量的资料 第三章:简化两个变量之分布 简化两个变量的资料
第四章:相关测量法 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
第四章 相关测量法与测量层次
第一节 两个定类变量:Lambda,tau-y 统计相关的性质 第二节 两个定序变量: Gamma, dy 第三节 两个定距变量:简单线性回归与积矩相关r 第四节 定类变量与定距变量:相关比率与非线性相 关 第五节 定类变量与定序变量:Lambda,tau-y 第六节 定序变量与定距变量:相关比率 第七节 综合
46 10 30
20 18 50
15
第二节 两个定序变量: Gamma, dy
Gamma, dy——级序相关法:
根据任何两个个案在某变量上的相对等级 来预测它们在另一个变量上的相对等级时, 能减少的误差比例。
16
例子1:
17
• 表4-4资料
18
一、Gamma相关测量法:G
19
G的特点: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