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计划

合集下载

2018年预防台风应急预案与2018年预防接种工作计划汇编.doc

2018年预防台风应急预案与2018年预防接种工作计划汇编.doc

2018年预防台风应急预案与2018年预防接种工作计划汇编2018年预防台风应急预案1 总则1.1 编制目的为贯彻落实区政府对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理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我区防御台风工作,建立防台抗台工作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应急响应机制,保证防台抢险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确保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 编制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和国家防总《防御台风预案编制导则》、《浙江省防台风应急预案》、《宁波市防洪条例》、《宁波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宁波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管理办法》、《北仑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结合北仑实际,制订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全区范围内台风灾害的预防及应急处置。

1.4 工作原则1.4.1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决策,合理调度,不断提高防台风的现代化水平。

1.4.2 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以确保群众生命安全作为防台首要任务,立足于抗灾保安全,防患于未然。

1.4.3 防汛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

按照行政区域实行属地管理,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防台风工作的责任主体。

1.4.4 快速反应,部门联动。

发生台风及次生灾害时,当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迅速响应,各有关部门联合行动,及时、高效地开展预防和应急处置。

1.4.5 防汛工作按照流域或区域统一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城乡统筹;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

一切部门和单位都要服从当地人民政府防汛防旱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下级人民政府防汛防旱指挥机构要服从上级人民政府防汛防旱指挥机构的指挥调度。

1.5 工作重点(1)组织危险地区、危险地段人员安全转移;(2)组织出海船舶及时回港避风;(3)山塘、水库、海塘、水闸、堤防等水利工程保安;(4)小流域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防范和人员避险;(5)城乡高层建筑工地、广告牌、铁塔、行道树、电线杆、天线等高空设施防风保安,城乡低洼地区的防洪排涝;(6)风、雨、潮的预测预报和预警,并及时向公众发布台风信息。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计划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计划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计划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计划一、工作目标和目标规划目标:提高公司职场人员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认识与应对能力,有效避免人员伤亡和资产损失。

目标规划:1.提高职场人员对气象灾害的认识,包括但不限于台风、暴雨、大雪等。

2.开展气象防灾减灾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制定气象防灾减灾应急预案,提高应对能力。

4.加强灾害风险评估,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减少损失。

5.加强与当地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合作,及时了解气象灾害情况,掌握应对措施。

二、工作任务和时间安排1.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培训(9月份):任务:(1)制定培训大纲;(2)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解;(3)组织人员参加培训。

时间安排:(1)大纲制定:8月份;(2)专家邀请:8月份;(3)培训时间:9月份。

2.开展气象防灾减灾演练(10月份):任务:(1)制定演练方案;(2)组织场地搭建;(3)组织参与人员参加演练。

时间安排:(1)方案制定:9月份;(2)场地搭建:10月份;(3)演练时间:10月份。

3.制定气象防灾减灾应急预案(11月份):任务:(1)全面分析公司各类工作场所的灾害风险;(2)制定应急预案;(3)安排应急人员和应急物资。

时间安排:(1)风险分析:10月份;(2)预案制定:11月份;(3)应急人员和物资安排:11月份。

4.加强灾害风险评估(全年):任务:(1)全年定期对公司各类工作场所进行灾害风险评估;(2)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时间安排:(1)每季度评估一次。

5.加强与当地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合作(全年):任务:(1)与气象部门建立联系,及时了解气象灾害信息;(2)与应急管理部门建立联系,提高应对能力。

时间安排:(1)每月与气象部门联系;(2)通过联络会议与应急管理部门进行沟通。

三、资源调配和预算计划1.人员安排:公司内部人员负责实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2.物资支持:安排必要的应急物资,如救生衣、手电筒等;3.预算:工作总预算为20万元。

四、项目风险评估和管理1.评估气象风险,及时采取防范措施;2.对工作流程进行风险评估,发现潜在风险并及时消除;3.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成立应急小组,加强应对和处置能力。

云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2018年修正)

云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2018年修正)

云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2018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云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18.11.29•【字号】云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3号•【施行日期】2018.11.29•【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正文云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2012年7月29日云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根据2018年11月29日云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预防第三章监测、预报和预警第四章应急处置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气象灾害防御,避免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务院《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气象灾害防御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气象灾害防御,是指对干旱、暴雨(雪)、寒潮、雷电、冰雹、低温、霜冻、连阴雨、大风、大雾和高温等造成的气象灾害开展监测、预报、预警、调查、评估、研究和防灾、减灾的活动。

因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次生灾害的防御工作,适用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三条气象灾害防御遵循以人为本、科学防御、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领导,将气象灾害的防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快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协调机制,解决相关重大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履行职责,并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气象灾害防御的科学研究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宣传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法规,普及防御知识,增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组织应急演练,提高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的应急能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气象灾害防御,鼓励单位和个人参加气象灾害保险。

广东省人民政府令第254号——广东省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气象安全管理办法-广东省人民政府令第254号

广东省人民政府令第254号——广东省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气象安全管理办法-广东省人民政府令第254号

广东省人民政府令第254号——广东省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气象安全管理办法正文:---------------------------------------------------------------------------------------------------------------------------------------------------- 广东省人民政府令第254号《广东省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气象安全管理办法》已经2018年2月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第十三届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8年6月1日起施行。

省长马兴瑞2018年4月12日广东省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气象安全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的管理,避免、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广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的管理及监督检查。

本办法所称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以下简称重点单位),是指在发生台风、暴雨、雷电、大风、高温、寒冷等灾害性天气时,容易直接或者间接造成人员伤亡、较大财产损失或者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单位。

第三条市、县、区人民政府负责确定并公布本行政区域内的重点单位。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重点单位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

第四条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对重点单位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和规则。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对重点单位气象灾害防御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重点单位的确定第五条市、县、区人民政府确定重点单位应当综合考虑以下因素:(一)单位所处区域的气象灾害风险等级;(二)单位的位置及其所处区域的地形、地质、地貌、气象、环境等条件;(三)单位的重要性、生产特性;(四)遭受灾害性天气时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

第六条下列单位可以确定为重点单位:(一)学校(含幼儿园)、医院以及火车站、民用机场、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客运车站和客运码头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二)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物品的生产、充装、储存、供应、运输或者销售单位;(三)重大基础设施、大型工程、公共工程等在建工程的业主单位;(四)电力、燃气、供水、通信、广电等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企事业单位;(五)旅游景区、主题公园、风景区的经营管理单位,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六)渔业捕捞、船舶运输、渔港、海上平台、跨海桥梁等的经营管理单位;(七)大型生产、大型制造业单位或者大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八)其他因气象灾害容易造成人员伤亡、较大财产损失或者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单位。

2018防汛抗旱工作计划

2018防汛抗旱工作计划

2018最新防汛抗旱工作计划一、背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气候极端事件越来越频繁。

我国每年都会发生洪涝、旱灾等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

因此,防汛抗旱工作成为了国家对抗气候变化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防汛抗旱工作方案1. 建立健全的防汛抗旱体系加强防汛抗旱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完善的防汛抗旱组织机构和指挥体系;•完善防汛抗旱科研机构和技术支撑体系;•加强对防汛抗旱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技能提升。

2. 加强气象、水文监测和预报及服务针对防汛抗旱要求,加强气象、水文监测和预报服务:•提高气象、水文监测、预测周期和预报精度;•加强联合预报,优化防汛预报信息发布渠道;•建立全国防汛抗旱信息共享平台,便于信息快速传递和应急响应。

3. 推进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推进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完善水文自动站、监测站网络;•加强水库、水闸等水利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多渠道筹集资金,促进水利设施建设。

4. 做好防汛抗旱准备工作在防汛抗旱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制定防汛抗旱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措施;•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确保应急响应及时到位;•配备配套的应急装备和器材。

5. 推进水资源调控工作根据我国的水资源状况,采取一定的水资源调控措施:•制定水资源管理规划,合理利用和配置水资源;•采取有效的水资源节约措施,降低水资源的消耗;•推进水电站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水资源。

三、实施效果与评估在防汛抗旱工作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工作计划进行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观察气象、水文灾害结果,及时调整防汛抗旱措施;•评估防汛抗旱投入与实施效果,优化预算方案;•因地制宜设计防汛抗旱工作计划,推广成功经验。

四、结论随着大气污染加重、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防汛抗旱工作成为了我国抗击气候变化的重要任务。

2018年最新防汛抗旱工作计划也将成为一项有力的支持措施,为确保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计划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计划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计划一、前言近年来,气象灾害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气象灾害,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利益,制定并实施一套全面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计划势在必行。

二、灾害预警机制1.建立健全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机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综合气象监测系统,及时监测各类气象要素,确保高精度的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

2.加强国内外灾害预警信息的共享与通信与国际气象组织、当地政府和同行业进行信息共享与通信,及时了解全球和本地区的天气状况,以便做出准确的灾害预警。

三、灾害风险评估与预测1.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体系根据历史数据和气候模型,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灾害,制定相应的防御策略。

2.加强灾害预测与模型研究利用遥感技术、数值模拟以及深度学习等手段,提高灾害预测的准确性,提前做好防御准备工作。

四、灾害监测与应急响应1.完善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气象灾害监测网络,加强对各类灾害的监测能力,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提醒民众做好应对措施。

2.制定灾害应急预案根据不同的灾害类型和地区特点,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各级政府和群众的责任和行动方案,确保应急响应的及时、有序进行。

3.加强灾害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完善灾害应急救援力量,提高救援人员的技术培训,储备足够的物资和救援设备,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快速、有效地救助受灾群众。

五、社会宣传与教育1.加强气象灾害知识的普及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开展气象灾害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对灾害的认知和理解,增强灾害防范的意识。

2.组织灾后防灾经验总结与分享根据历次灾害经验,总结有效的应对措施,并与其他地区和国家分享,促进经验的交流和借鉴。

六、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1.加强气象灾害科技创新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气象灾害相关的科技研发,推动新技术、新方法在灾害防御中的应用,提升整体应对能力。

2.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加强与世界气象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参与国际气象灾害防御合作项目,共同研究和解决气象灾害问题。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措施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措施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措施一、着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水平(一)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建立。

进一步完善全市综合气象监测网络。

气象、农业、水利、林业、国土、环保、旅游、电力、交通运输等部门要加强合作。

构建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的气象灾害立体监测体系,着力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

(二)加强气象灾害预报预警。

进一步完善市县两级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体系。

完善新一代可视化、人机交互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

大力推广运用先进的预报预警技术,重点加强暴雨、大雾、雷电、大风、冰雹等气象灾害的短时临近预报,全面提高预报的精细化水平。

加强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的预报和趋势预测,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警预测。

二、全面落实各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措施(三)切实抓好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防灾减灾有关规划和要求。

认真做好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工作,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

加强气象灾害分析评估,根据灾害分布情况、主要致灾因子等,逐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深入查找在抗灾减灾工程设施、技术装备、物资储藏、组织体系、抢险队伍等方面存在隐患和薄弱环节,并及时整改到位。

(四)依法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气象部门要依法开展城市规划、重大根底设施建立、公共工程建立、重点领域或区域开展规划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开展改革、水利、农业、林业、国土、建立、交通运输、能源等部门在规划编制和工程立项中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

(五)抓紧制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各县市区要组织有关部门结合实际抓紧编制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统筹规划防范气象灾害应急根底工程建立。

(六)加强防灾减灾根底设施建立。

加强江河堤防、水库、城市排水设施、紧急避难场所等防灾根底设施建立。

充分发挥工程设施的防灾抗灾作用。

气象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新建、扩建、改建的建(构)筑物防雷装置的竣工验收,并加强检测、监视和管理。

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2018修正)

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2018修正)

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2018修正)【法规类别】气象综合规定扶贫救灾救济【发文字号】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号【发布部门】安徽省人大(含常委会)【发布日期】2018.04.02【实施日期】2018.04.02【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省级地方性法规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2007年8月24日安徽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根据2018年3月30日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与实施第三章建设与保护第四章监测与预报第五章防灾与减灾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防和减灾等活动。

第三条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实行以人为本、科学防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将气象灾害的防御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以下简称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管理和监督本行政区域内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气象灾害应急服务,以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雷电灾害防御等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气象灾害防御的有关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气象灾害防御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将气象灾害防御的科学技术研究纳入科技发展规划。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科技的研究与应用,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的准确性、及时性,提高防御气象灾害的服务水平。

第七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法规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增强社会防御气象灾害的意识,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中国气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

中国气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

中国气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的通知【法规类别】气象综合规定【发文字号】气发[2010]7号【发布部门】中国气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含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发布日期】2010.01.09【实施日期】2010.01.09【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E0303中国气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的通知(气发〔2010〕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气象局: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49号),中国气象局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完成了《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2009-2020年全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战略布局、主要任务、重点建设工程和保障措施。

《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准,将作为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现印发给你们。

请按照《规划》的部署,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需求,加强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快项目建设,不断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附件: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二〇一〇年一月九日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中国气象局2009年9月目录一、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现状和面临的形势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二)目标三、气象灾害防御战略布局重点(一)城市(二)农村(三)沿海(四)重要江河流域(五)重要交通干线与输变电线沿线(六)重点战略经济区四、主要任务(一)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二)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三)提高气象灾害综合防范能力(四)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五、气象灾害防御工程(一)城市气象灾害防御工程(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程(三)台风灾害预警工程(四)高影响行业与重点战略经济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评估工程(五)雷电灾害防御工程(六)沙尘暴灾害防御工程(七)气象卫星工程(八)气象防灾科普教育工程六、保障措施(一)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组织领导(二)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法制建设(三)健全气象灾害综合防御机制(四)加大气象灾害防御科技创新力度(五)强化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设(六)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经费投入机制(七)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八)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国际合作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总损失的70%以上。

防城港市2018年9月12日-19日台风Ⅱ级

防城港市2018年9月12日-19日台风Ⅱ级

防城港市2018年9月12日-19日台风Ⅱ级应急工作气象服务总结受今年第23号台风“百里嘉”和22号台风“山竹”共同影响,9月12~19日过程雨量我市出现≥250mm的有6站,100~250mm 的有24站,50~100mm的有12站。

我局高度重视此次台风过程的气象服务工作,局领导始终坚持坐镇一线组织和指挥,局应急指挥办公室各成员全部到岗到位,领导和相关业务单位部门24小时值班,我局于9月12日09时10 分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台风)Ⅳ级应急响应命令;9月14日18时40分升级为重大气象灾害(台风)Ⅲ级应急响应命令;9月15日19时30分提升为Ⅱ级应急响应命令;9月17日10时00分变更重大气象灾害(台风)Ⅱ级应急响应为IV应急响应;防城港市气象局9月19日07时45分解除重大气象灾害(台风)Ⅳ级应急响应命令。

此次台风过程市气象台共发布重大气象信息专报3期,决策气象服务信息3期.全市各气象台站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11条,约204万人次。

由于预报准确提前,预警发布及时,全市无人员因气象灾害而伤亡,气象预报服务工作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现将服务情况总结如下:一、天气实况受今年第23号台风“百里嘉”和22号台风“山竹”共同影响,9月12~19日过程雨量我市出现≥250mm的有6站,100~250mm 的有24站,50~100mm的有12站。

近海海域出现了阵风7~8级的大风(最大为茅墩岛19.8米/秒)。

具体雨量情况见附图。

附图:2018年9月12日08时到19日08时过程降水分布图二、灾情及影响全市4个区县25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17981人;紧急转移集中人口11803人,农作物受灾面积0.245万亩,倒塌房屋8间,直接经济损失495.4万元。

三、监测联防和部门联动23号台风“百里嘉”和22号台风“山竹”影响期间,全市严密监测强降水和大风情况,市气象台与自治区气象台及周边台站加强会商并保持联系密切,积极做好台风联防工作;气象台与国土局地质灾害预警中心等部门联动共享降雨和地质灾害信息;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及时与核电、中海油、海警、供电局等专业气象服务单位取得联系,通报台风信息,发布气象服务材料,部门联动防灾减灾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方案(最新)

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方案(最新)

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方案(最新)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方案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我市各类异常天气不断增多,暴雨(雪)、雷暴、大风、干旱、低温冷害等气象灾害频发,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气象灾害成为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X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按照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方案》(x电〔X〕19号)精神,为切实加强我市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充分认识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意义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关系到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高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和水平,对防止和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是维护公共安全、正常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性,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制定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加快我市各级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强化防灾减灾基础,切实增强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综合防治、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水平,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和谐发展。

二、努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水平(一)加强自动气象站建设,提高重大灾害性天气预警能力根据黑办发电〔X〕19号文件要求,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全市自动站气象观测网站密度,重点加强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建设。

X年主要在林场(所)建设7个四要素自动气象站,在乡(镇)建设10个四要素自动气象站,升级改造4个乡(镇)二要素自动气象站为四要素自动气象站,在丘陵、山地等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易发地域和天气敏感区,建设3个四要素自动气象站。

3年完成所有林场(所)、乡(镇)四要素自动气象站。

江西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2018年修正)

江西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2018年修正)
第五条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评估,以及 气候可行性论证、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灾害防御等有、次生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和减灾等工作。
未设立气象主管机构的区人民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 风景名胜区应当指定有关机构或者安排有关人员,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对在气象灾害防御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 个人,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预防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气象灾 害的种类、次数、强度和造成的损失等情况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建立气象灾害信息数据库,按 照气象灾害的种类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根据气象灾害分布情况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结论, 划定和公告气象灾害易发区、重点防御区等气象灾害风险区域。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各新闻媒体应当向社会宣传气象科普和防灾减灾知识, 增强社会公众防御气象灾害的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鼓励、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加气象灾害防御活动,保障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学校有关教学内容,在科 协、气象等团体和专业机构指导下开展科普活动,培养、提高学生气象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 互救能力。
第十一条编制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区域、流域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工业、 农业、林业、水利、交通运输、旅游、通信、能源、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开发等专项规划,应 当与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相衔接。
第十二条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下列规划和项目应当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
(一)城市规划; (二)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 (三)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

2018年市民政局工作规划与2018年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计划汇编

2018年市民政局工作规划与2018年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计划汇编

2018年市民政局工作规划与2018年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计划汇编2018年市民政局工作规划xx年,民政工作的总体规划是一、发挥民政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基础作用,促进保稳定要求的贯彻落实(一)加强矛盾调处工作。

认真排查民政工作中影响稳定的矛盾和突出问题。

加强各项优抚安置政策督导落实,做好部分复员退伍军人解困工作;继续研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带来的行政区划问题,深入开展平安边界建设,推进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难点村”治理,维护村民合法权益,解决存在的问题;重视金融危机对社会福利企业的影响;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加强救助站管理;重视家庭和睦,提倡孝老爱幼,协同有关部门调处家庭关系;继续做好清明节文明祭扫安全保障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积极稳妥地对公墓进行清理整顿,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和群众的接受程度,防止和化解殡葬改革过程中引发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

(二)发展城乡基层民主。

一是深化基层群众自治实践。

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全面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积极扩大城镇居委会直接选举的覆盖面,丰富居务公开内容和形式,发挥居民小组、社区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物业组织等在扩大基层群众自我管理上的积极作用。

二是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建设。

xx市社区建设示范创建活动,推动个性化、标准化、信息化服务进入居民家庭。

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实验活动,探索农村社区设置、农村社区建设推进途径、步骤和方法。

三是大力完善城乡社区服务设施。

继续实施“xx”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建设项目,推动形成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各类专项服务设施相配套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

结合新农村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卫生和治安设施。

四是积极推进城乡社区志愿服务。

开展农村志愿服务,探索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申报等有效途径,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发挥志愿服务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推进社会组织有序发展。

2018年7月28日夏河县暴雨天气影响及气象防灾服务

2018年7月28日夏河县暴雨天气影响及气象防灾服务

2018年7月28日夏河县暴雨天气影响及气象防灾服务作者:谭久亨赵宣鼎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20年第08期摘要; ; 本文介绍了2018年7月28日夏河县暴雨天气过程,并对暴雨天气系统及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气象防灾对策,以期为暴雨天气的预警和防范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 暴雨天气;影响;气象防灾服务;甘肃夏河;2018年7月28日中图分类号; ; P458.121.1; ; ; ; 文献标识码; ; A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08-0214-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夏河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势从西北向东南方向倾斜,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区。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夏河县暴雨出现频次逐渐增多,较大范围的持续集中暴雨,不仅影响工农业生产,还会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本文总结了2018年7月28日夏河县暴雨天气过程,并对其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气象防灾建议。

1; ; 暴雨天气过程夏河县属甘南州,位于青藏高原边坡地带,地形复杂、坡地较多、河床形成落差大,如果发生大暴雨天气,易引发局地山洪,破坏作用非常大。

夏河县暴雨具有明显的局地性和突发性,覆盖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强度较大,给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失。

2018年7月28日夏河县暴雨天气,是在副热带高压位置影响下,西风带、副热带和热带“三带”环流系统相互作用,中高纬度地区西风槽和高压系统直接参与大降水落区附近水汽输送和再分配过程,低层水汽输送通道和冷、暖空气相交汇,促使了暴雨天气发生,全县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出现大暴雨,并伴有短时大风、雷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此次降水过程使农作物大面积受损、绝收,农业基础设施损毁严重,沿山沟口多处暴发山洪,部分水库溢洪,农田积水严重,部分房屋倒塌,城市出现内涝,交通受到严重影响。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计划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计划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计划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计划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理念,紧紧围绕“两个体系”建设和气象防灾减灾这个中心,在提高基础业务、气象服务质量与水平及气象现代化建设上树立标杆、争先创优;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中营造亮点、谋求发展。

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扎扎实实地做好我局各项工作。

为此,我局度工作安排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一、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要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为重点,以廉政教育为关键,认真落实八项规定要求,加强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

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和基本教育学习,以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为龙头,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反腐倡廉工作的各个环节,用制度规范干部的从政行为,形成利用制度管人、按照制度办事、依靠制度理财的有效机制。

加强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搞好干部职工的素质培训工作。

以培养政治过硬、懂业务、善管理的领导干部为重点,有计划、有安排的加强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制定一线高级专门人才选拔、培养、使用管理办法,实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述职制度,为业务人员搭建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舞台,以此增强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

三、进一步抓好基础业务建设,认真实施业务体制改革的要求,继续保持测报工作的高水平、高质量。

牢固树立基础业务是气象事业发展的“生命线”意识,狠抓基础业务质量不放松,努力提高基层业务人员熟练运用和维护自动化观测仪器装备的水平,加大一线人员的业务学习力度,积极开展基础业务技术练兵和业务竞赛活动,严格执行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保证基础业务稳步发展。

继续加强公共气象服务工作,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水平,特别做好灾害多发期、敏感时期的气象服务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充分利用省、市两级气象预报指导产品,结合本地天气实况,及时发布适用于当地的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和决策服务产品。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方案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方案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方案
一、背景
气象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为切实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制定本方案。

二、目标
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提高防御能力,减轻灾害损失。

三、重点任务
1. 加强气象信息的收集、传输和处理,及时发布气象预警信息。

2. 建立健全社会监测体系,及时掌握气象灾害发生情况,完善预警联动机制。

3. 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确保领导决策、指挥调度和应急物资储备。

4. 提高公众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加强灾后救援工作。

5. 开展灾后重建和防灾减灾科研工作,提高应对灾害的科学性和效率。

四、工作措施
1. 进一步加强气象信息管理和服务,推动气象预警信息在信息化、智能化等方面的应用,提高预警准确率和时效性。

2. 建立及时通报、预警、处置的社会监测体系,通过多种渠道发布气象预警信息,做好联合应急处置工作。

3. 组建应急指挥中心,制定应急预案,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保证灾害应急处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科学性。

4. 加强气象灾害宣传教育,开展宣传周、宣传月等活动,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能力。

5. 开展灾后评估和重建工作,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五、组织实施
本方案由气象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根据职能分工,加强协作配合,共同实施。

方案实施过程中,应及时总结经验、做好宣传、督促落实,确保实施效果。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情况的自查报告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情况的自查报告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情况的自查报告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

为了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水平,我们对本地区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进行了全面自查。

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一、工作开展情况(一)组织领导与责任落实成立了以_____为组长,_____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

明确了各部门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的职责,建立了协同工作机制。

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了年度工作目标考核体系,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二)应急预案制定与演练制定了《_____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涵盖了台风、暴雨、雷电、高温、寒潮等常见气象灾害。

针对不同类型的气象灾害,明确了应急响应级别和相应的处置措施。

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了各部门和群众的应急响应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

(三)气象监测与预警加强了气象监测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目前已建成_____个气象监测站点,实现了对本地区气象要素的实时监测。

建立了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机制,通过短信、微信、广播、电视等多种渠道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气象预警信息。

同时,加强了与周边地区的气象信息共享和联合会商,提高了气象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四)科普宣传与教育广泛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科普宣传活动,通过举办科普讲座、发放宣传资料、设立宣传栏等方式,向广大群众普及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危害及防御措施。

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学校、社区的安全教育课程,提高了公众的气象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五)基础设施建设与防护加大了对城市排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力度,提高了其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在易受灾区域建设了防洪堤、护坡等防护工程,减少了气象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威胁。

二、存在的问题(一)部分群众防灾意识淡薄尽管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科普宣传工作,但仍有部分群众对气象灾害的危害认识不足,缺乏主动防范的意识和能力。

在遇到气象灾害时,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楚雄州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8-2022年)的通知

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楚雄州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8-2022年)的通知

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楚雄州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2018-2022年)的通知
佚名
【期刊名称】《楚雄政报》
【年(卷),期】2018(000)005
【摘要】楚政办通[2018]60号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各部门,楚雄开发区管委会:经州人民政府同意,现将《楚雄州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8-2022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2018年10月15日(此件公开发布)楚雄州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8-2022年)前言楚雄州总面积2.84万平方公里。

州境东西最大横距17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47.5公里。

楚雄州地处横断山脉和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境内山峦起伏,河流切割深,海拔悬殊大.
【总页数】9页(P60-6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25
【相关文献】
1.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楚雄州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J], ;
2.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楚雄州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五年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J], ;
3.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 [J], ;
4.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楚雄州职业病防治规划(2010—2015年)的通知[J], ;
5.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楚雄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消防工作3年规划的通知 [J], ;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计划(一)基本情况市地处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台风、洪涝、干旱、高温、强对流天气、寒潮、暴雨、大雾、冰冻、霜冻、连阴雨等灾害性天气都有发生。

据统计,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约占各类自然灾害损失的70%以上,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加,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绝对值在大幅度地增加,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的威胁也越来越大。

在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为主要特点的气候变化背景下,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加频繁,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

气象灾害防御已经成为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是重要的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

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指导各级气象防灾体系建设,强化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现状分析随着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气象卫星、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初具规模,初步建成较完整的数值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业务体系;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与服务面不断拓宽,电视、电台、报纸、手机、网站、电话、电子显示屏等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广泛应用于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全市每天接受气象服务信息的公众达到95%以上;多部门联动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建设取得进展,已经探索建立了市区域联防、上下联动、部门联合的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应急处置机制;气象灾害防御的社会经济效益日益显著,我国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人数显著下降,每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例从上世纪80年代的3%-6%下降到目前的1%-3%;初步构建起气象灾害防御法规制度框架,《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国务院有关文件以及《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市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陆续颁布实施;气象灾害应急避险科普宣传不断深入,通过气象科普基地、气象科普馆、气象科普讲座、大众传媒宣传,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增强了公众防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气象灾害防御布局重点不够明确。

一些国民经济关键行业和主要战略经济区的气象灾害易损性越来越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重,成为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环节。

2.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体现在当前气象业务体系对于突发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弱、预报时效短、预报准确率仍不能满足气象灾害防御需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尚未完全覆盖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预警信息的针对性、及时性不够。

3.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尚未建立。

缺乏精细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重点工程建设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尚未全面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对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支撑仍显不足。

4.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

面对气象灾害频发易发的趋势,气象灾害防御和应急救援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

人工增雨、雷电防御等气象服务能力还难以满足防灾减灾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需求。

5.全社会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不够健全。

部门联合防御气象灾害的机制不健全,部门间信息共享不充分,社区、乡村等基层单位防御气象灾害能力弱,缺乏必要的防灾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全社会综合防灾体系不完备。

随着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大大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安全运行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更加严重威胁。

气象灾害对农业、林业、水利、环境、能源、交通运输、电力、通讯等高敏感行业的影响度越来越大,造成的损失越来越重,严重威胁着这些国民经济行业的安全运行。

同时,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及其伴生的大气环境变差等问题都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更加严重的影响。

二、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气象部门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以防御突发性气象灾害为重点,着力加强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减灾、应急处置工作,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和教育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作用,加强合作与交流,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防(减)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保障社会稳定,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在气象灾害防御中,把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放在首位,完善紧急救助机制,最大限度地降低气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改善人民生存环境,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普及教育,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坚持预防为主原则。

气象灾害防御立足于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非工程性措施与工程性措施相结合。

充分发挥气象现代化建设作用,深入研究气象灾害发生的机理,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探索减轻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有效途径,加强重点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实行配套综合治理,发挥各种防灾减灾工程的整体效益,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给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所造成的损失。

3.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原则。

实行“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

采取因地制宜的防御措施,按轻重缓急推进区域防御,逐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

集中资金,合理配置各种减灾资源,减灾与兴利并举,优先安排气象灾害防御基础性工程,加强重大气象灾害易发区的综合治理,做到近期与长期结合、局部与整体兼顾。

4.坚持依法科学防灾原则。

气象灾害的防御要遵循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及规划,并依托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强防灾减灾的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提高科技减灾水平,逐步建立预测、防治、抗御、救援的预警预报和应急救援组织管理体制,不断提高我市防灾减灾综合能力。

(三)规划目标1.总体目标(XX—2020年)通过加强气象灾害防御法制体系、组织体系、监测预警和防御体系建设,加强科学研究和科技攻关,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建成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关键性作用的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建立完善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提高全民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知识水平,使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率显著下降,人员伤亡明显减少。

2.近期目标(XX—XX年)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

编制全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建立健全分灾种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成立气象灾害防御指挥协调机构,依法、科学、规范、高效处置各类气象灾害。

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建立气象、水利、民政、新闻和相关社会团体协作开展气象灾害知识科普宣传教育的合作机制,增强公众抗御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和信心。

初步建成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区非工程性措施与工程性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完善农村气象综合探测系统、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系统、气象信息通信网络系统、气象灾害分析预警系统,提高重大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和气象灾害应急服务能力。

完善长江流域防洪排涝和群测群防网络,全市气象信息覆盖率达90%。

建设农村防雷示范工程推广项目,完成气象条件与优质水稻及特色农业关系研究,建成优质水稻气象服务示范基地、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基地。

加强气象条件所引发的交通安全、疾病流行等公共安全工作。

3.远期目标(XX—2020年)按照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任务和要求,全面完善我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防御法规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

建成各类突发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

积极筹措资金,加速气象防灾减灾工程和非工程体系的建设,建成气象多灾种预报预警系统,加大气象灾害易发区域的工程治理力度。

开展气象灾害多发区气象灾害风险性评估,为城市建设规划、重点工程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

建立为全社会服务的气象灾害信息网络。

到2020年实现各类防汛防旱、城市防洪、交通防灾等工程性建设基本适应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推动我市气象防灾减灾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气象灾害防御的主要任务(非工程性措施)(一)气象灾害监测监控系统1.建立气象综合监测网。

组建5—10公里格距自动气象监测网,实现乡镇全覆盖;在宁沪高速和沿江航道段建立包括能见度要素的自动站;在沿江和京杭运河及句容丘陵山区等洪涝、干旱等自然灾易发区域建立多要素自动气象监测点;优质水稻、小麦生产基地、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含地温、墒情等要素的自动气象站和小气候监测站;在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建设含水温、溶氧量等要素的自动气象站和小气候监测站;在沿江地区建立梯度风观测站;在中心乡镇等防雷电重点区域建设大气电场监测点。

2.建立远程监控系统。

全市设立若干个气象灾害实景视频远程监控系统,在气象灾害高风险区,建立加密视频实况监测点。

3.建设卫星和雷达信息接收处理系统。

建设气象卫星信息接收处理系统。

依托国家和省雷达观测网,建立我市雷达信息共享系统。

4.改造高空气象探测系统。

着力推进市风廓线雷达建设,提高我市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能力,弥补高空观测站点的不足。

(二)气象灾害预测预警1.开展精细化气象灾害预报服务。

应用各种实时观测资料,对上级台站的预报进行小空间尺度的订正,提高气象灾害的精细化预报警报质量。

实时发布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的种类、强度、落区的警报,开展跨部门、跨地区气象灾害联防。

2.建设气象灾害预警综合业务平台。

进一步整合完善寒潮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大雾预警系统、中小流域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城市内涝预警系统以及暴雨、低温冰冻、高温热浪、霜冻等预报预警系统,建设针对我市台风、暴雨、干旱、高温、雷电、大风、冰雹、大雪、低温冷害、雨雪冰冻、雾、霾等主要气象灾害和重点防御区域的多灾种早期预警综合业务平台。

3.建设气象数据分析处理系统。

主要开展气象灾害市级实时业务灾难备份系统建设,提高气象业务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开展观测资料的实时质量控制系统、实时评价系统、资料处理和诊断分析系统建设,增强不同来源资料的综合处理能力;规划建设海量气象信息存储与共享系统,建成全市气象信息共享网络,确保气象信息和相关灾害信息畅通和准确、及时传递。

(三)公共气象服务1.气象服务产品制作平台建设。

开展气象灾害孕育、发生、发展、演变、时空分布规律和致灾机理的研究,研发面向气象灾害防御全过程的监测分析、预警预报和影响评估产品,建立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和为农服务产品的制作平台,实现信息的高效采集与应用、服务产品快速制作与分发。

开展气象灾害高影响行业服务需求调查评估,建立专业化的行业服务产品制作平台,增强服务产品的针对性和科技含量。

2.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

整合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基于多渠道传播的多灾种预警信息汇集、制作与分发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综合业务平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