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感染与免疫

合集下载

免疫学

免疫学

第一章绪论了解:1.自然免疫:是指各种形式的免疫功能在感染时主动发挥作用,并且不随以前某种病原体而改变。

2. 获得免疫:是机体通过抗原诱导获得的免疫应答而产生的对自身B细胞和T细胞对抗原的应答反应。

3.免疫学对人类的贡献。

第二章抗原掌握:1.抗原: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包括抗原抗体或效应 T 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载体效应:在免疫应答中,B细胞识别半抗原,并提呈载体表位给CD4阳性T细胞;Th细胞识别载体表位。

故通过载体把特异的T-B细胞之间连接起来,T细胞才能激活B细胞,使B细胞分泌抗体。

这就是载体效应。

3.半抗原:又称为不完全抗原指只有反应原性,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

即:只具有与相应的免半抗原疫应答产物结合的能力,而单独不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应答产物的物质。

如:多为一些小分子单糖、类脂和药物(PG)等。

4.佐剂: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指先于抗原或与抗原混合后同时注入机体,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5.内源性抗原:抗原提呈细胞和靶细胞胞内产生的抗原。

其与HLAI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表达于细胞表面并被提呈给CD8阳性细胞毒性T细胞。

6.外源性抗原:非抗原提呈细胞自身所产生的抗原。

须被抗原提呈细胞摄取,并以与HLAII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的形式被提呈给CD4阳性T辅助细胞。

7.作为抗原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1.异物性2.大分子性抗原多数是蛋白质,其结构较复杂,分子量较大3.特异性抗原决定簇(病毒的衣壳)8.抗原的基本分类1、天然抗原;2、人工抗原;3、合成抗原了解:超抗原:指那些只需要极低浓度就可激活大量 T 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超抗原答的抗原物质。

多由细菌外毒素及逆转录病毒蛋白构成。

抗原组学抗原组学是建立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基础上的新型领域,他正在成长为继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科学热点。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教案全册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教案全册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教案(第一至五章)第一章:病原微生物学概述1.1 病原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讲解病原微生物的概念,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介绍各类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学性质。

1.2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与传播讲解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基本过程,包括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宿主等。

分析不同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特点和传播方式。

1.3 病原微生物的检测与鉴定介绍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培养、抗原检测、核酸检测等。

讲解病原微生物的鉴定技术和诊断标准。

第二章:细菌学2.1 细菌的结构与功能讲解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核酸等。

介绍细菌的生理功能和代谢类型。

2.2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介绍细菌的分类系统,包括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等。

讲解细菌的命名规则和分类方法。

2.3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分析细菌感染的特点和机制,包括毒素、侵袭力等。

讲解细菌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和免疫预防措施。

第三章:病毒学3.1 病毒的结构与生命周期讲解病毒的基本结构,包括核酸、蛋白质等。

介绍病毒的生命周期和复制机制。

3.2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介绍病毒的分类系统,包括DNA病毒、RNA病毒等。

讲解病毒的命名规则和分类方法。

3.3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分析病毒感染的特点和机制,包括吸附、侵入等。

讲解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和免疫预防措施。

第四章:真菌学4.1 真菌的结构与功能讲解真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核酸等。

介绍真菌的生理功能和代谢类型。

4.2 真菌的分类与命名介绍真菌的分类系统,包括酵母菌、霉菌等。

讲解真菌的命名规则和分类方法。

4.3 真菌的感染与免疫分析真菌感染的特点和机制,包括毒素、侵袭力等。

讲解真菌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和免疫预防措施。

第五章:寄生虫学5.1 寄生虫的分类与结构讲解寄生虫的分类系统,包括原虫、嚅虫、蛛形虫等。

介绍各类寄生虫的基本结构和生物学特征。

5.2 寄生虫的感染与免疫分析寄生虫感染的特点和机制,包括感染阶段、发育周期等。

病原微生物感染ppt课件

病原微生物感染ppt课件
(2) 淋巴结 T细胞约占75%,B细胞约占25%
二、免疫细胞
泛指所有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及其前身 (造血、淋巴、单 核、粒细胞等)。
免疫活性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并随之分化增殖和
产生Ab或淋巴因子的一类细胞群
1、T细胞
起源—— 骨髓多能干细胞。
定居:淋巴结的 副皮质区 或脾脏的 白髓
表面标志 表面受体:绵羊红细胞、有丝分裂原受体、表面抗原受体等
原理
LAL中的B因子 内毒素、Ca2+
(鲎变形细胞溶解物)
活化的B因子
凝固酶
凝固酶原
凝固原(可凝性蛋白)
凝固蛋白(凝固素) 凝胶
方法:试管法、微量载片法、产色底物法 优点:快速、简便(家兔试验 2~3天 1hr即可)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比较:
项目
外毒素
内毒素
产生菌
革 兰 氏 阳 性 菌 为 主 革 兰 氏 阴 性 菌
一、特异性免疫
——个体在与Ag物质接触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免疫力
(一) 特异性免疫类型 1、体液免疫(Humoral immunity) 抗体参与的特异性免疫。抗体存在于血清中得名主要作用: 对抗细胞外微生物及其分泌的毒素
2、细胞免疫(Cellular immunity)
T细胞受到抗原或有丝分裂原刺激后,分化、增殖、转化为致 敏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
4)免疫黏附作用
5)过敏毒素作用 ——C3a、C5a:碱性粒细胞or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 增加血管通透性
三、干扰素(interferon ,IFN )
——干扰素诱变剂作用下由活细胞产生的 一种具有多种功 能的免疫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有抗病毒、抗肿瘤和 免疫调节的作用。

内科护理学第10章传染病病人护理

内科护理学第10章传染病病人护理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六、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护理措施
➢ 严格执行隔离消毒制度
➢ 及时报告疫情
一 ➢ 休息
般 护
➢ 病室环境
理 ➢ 注意营养、水分的摄入
➢ 注意口腔、皮肤护理
➢ 病情观察
➢ 及时采集标本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六、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常见症状护理
高热护理
通风和降低室温 冷敷 冰水或乙醇擦浴 药物降温
身体状况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一、护理评估
重型肝炎
身体状况
➢黄疸进行性加深,胆酶分离 ➢消化道症状进行性加重 ➢肝脏进行性缩小 ➢肝臭 ➢并发症 ➢精神神经症状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一、护理评估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肝功能检查 血清酶测定 血清蛋白测定 血清胆红素测定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身体状况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七、内容小结
感染是病原体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可有5种表现。 传染病流行过程三个基本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 径和易感人群,并受2个因素影响。 传染病有4个基本特征,临床发病有规律性。 预防措施是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 感人群。 护理评估特点是有流行病学资料,措施是疫情报 告和消毒隔离。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身体状况
HBeAg
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标志、 为传染性极强的标志 具有抗原性,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抗-HBe
HBeAb
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标志 为非保护性抗体 传染性变小的标志 持续3~5年阳性者易患肝癌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一、护理评估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感染和免疫)抗原

(感染和免疫)抗原

胸腺非依赖抗原(TI-Ag): 可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无需T细胞的辅 助,又称T细胞非依赖抗原。如细菌脂多糖等。

胸腺依赖抗原( TD-Ag)
由B表位和T表位组成,需要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 产生抗体。绝大多数的蛋白质抗原为TD抗原。在结构上, 这些抗原的特征为有许多不同的抗原决定基,但拷贝数很少。 单独不足以激活B细胞。
致敏淋巴细胞
活化的B细胞
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 诱生抗体及效应 淋巴细胞
抗体
抗原性(antigenicity)
Antigenicity is the ability to combine specifically with the final products of the above responses (antibody and /or cellsurface receptors). 与抗体或效应 T淋巴 细胞特异性结合
特点 物质属性 应答特点
普通抗原 蛋白质、多糖 须被APC处理
超抗原 细菌外毒素、逆转录病 毒蛋白 无须被处理
然后被T细胞识别
反应细胞 B细胞、T细胞
直接刺激T细胞
CD4+T细胞
T细胞反应频率
与MHC-II分子结合部位
l/106~1/104
肽结合沟
1/20~1/5
非多态区

与TCR结合部位
α链V、J区
抗原表位的类别
顺序表位:又称线性表位; 构象表位:又称非线性表位。 T细胞表位:是由T细胞识别的经抗原提呈细胞 加工提呈的线性表位; B细胞表位:直接由B细胞识别的位于抗原分子 表面的线性或构象表位。

在免疫应答中,TCR和BCR 所识别的抗原表位不同, 分别称为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

微生物学第九章感染与免疫(共71张PPT)

微生物学第九章感染与免疫(共71张PPT)
相应抗原作用所产生的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是抗体的免疫作用。
二、免疫学(Immunology)
• 即是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探 索其对机体有益的防卫功能和有害的病理作 用及其机制的科学。可用以发展有效的免疫 学措施,实现动物和人类的防病、治病。
• 实际上免疫学理论和方法已经扩展到化 学分析、分子生物学、生物传感器等诸多学科 和领域。
可从一个宿主个体直接或间接传播到另一宿主个体 的疾病。
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病原体;宿主的免疫力 ;环境因素。
三、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
1、细菌:
毒力(virulence) :某种微生物对一定宿主,在一定 条件下引起疾病的能力,亦称为致病性 (pathogenicity) 。强弱取决于侵袭力和毒素。
•根据刺激机体细胞产生抗体是否需要细胞辅助 又可分为:
–胸腺依赖性抗原 –非胸腺依赖性抗原。
绝大多数天然抗原属于前一种。
(四)、微生物的抗原结构
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等都是很好的抗原,由 它们刺激机体所产生的抗微生物抗体,一般都 有保护机体不再受该微生物侵害的能力。
微生物的各种化学成分如蛋白质及与蛋白质结合的 各种多糖和脂类,都可能是抗原,并可产生各种 相应的抗体。
• 现代免疫的概念具有了更为广泛的意义和更为复杂的内涵。 免疫系统是由免疫组织和器官、免疫细胞及免疫活性分子等组成 。免疫细胞对病原体或肿瘤细胞的适当应答,使之清除,执行免 疫防卫功能。另一方面,免疫细胞的不适当应答,或应答过高, 会致过敏性疾病;或应答过低,易致严重感染,对自身组织发生 应答,导致自身免疫病,均会对生物机体有害。
② 复合半抗原:复合半抗原的分子量较大,有多 个抗原决定簇.一般的半抗原都属于此类,能 与相应的抗体发生沉淀反应。二硝基氯苯、多 糖类、脂质、脂多糖等都属于这类抗原 。

感染与免疫知识点总结

感染与免疫知识点总结

感染与免疫知识点总结感染和免疫是人类生命中重要的生物学过程,对于保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感染是指生物体被病原体侵入后,导致生理功能异常的状态。

而免疫系统则是人体抵御感染和疾病的关键防线。

本文将对感染和免疫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感染知识点1. 病原体类型: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细菌是单细胞生物,可以生存于人体内或外;病毒是非细胞生物,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复制;真菌和寄生虫则是多细胞生物,感染方式与细菌和病毒有所不同。

2. 传播途径:感染病原体的传播途径有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等。

不同的病原体具有不同的传播途径,了解传播途径有助于预防感染。

3. 典型感染疾病:典型的感染疾病包括流感、肺炎、腹泻、结核病等。

这些疾病在世界范围内都有一定的发病率,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不小的威胁。

4. 预防感染:预防感染的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和采取良好的饮食习惯等。

此外,接种疫苗也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手段。

二、免疫知识点1. 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是由多个器官、细胞和分子组成的复杂体系,包括淋巴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等。

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和清除入侵的病原体,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2. 免疫反应:当机体受到感染后,免疫系统会发起免疫反应,分为先天免疫和后天免疫。

先天免疫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免疫反应,提供早期的防御措施;后天免疫是一种特异性的免疫反应,能够在感染后识别并清除特定的病原体。

3. 抗体:抗体是免疫系统中的一种重要分子,可以与病原体表面的抗原结合,并通过激活其他免疫细胞来清除病原体。

人体可以产生多种类型的抗体,以对抗不同的病原体。

4. 免疫记忆:通过免疫记忆,免疫系统可以对之前感染过的病原体做出更快、更强的反应。

这使得人体对于某些疾病具有免疫保护,例如天花病毒。

三、感染与免疫的关系感染和免疫是密切相关的。

感染病原体会激活免疫系统,引发免疫反应并产生相应的效应。

免疫学第十章超敏反应

免疫学第十章超敏反应
Th1细胞的作用 ----分泌IL-2、IFN-γ、TNF-β、GM-CSF 等细胞因子,吸引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 活化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炎症反应
Tc细胞的作用 ---- 通过穿孔素、颗粒酶等导致靶细胞的 裂解或凋亡
与常规的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和机制一样
病( 二 ) 常 见 迟 发 型 超 敏 反 应 疾
格链孢子
长蠕孢子
Dust Mite
禾本科花粉
豚草花粉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结构
表面受体 (Fc RⅠ) 部位
特性
由一条α 链一条β 链和二条相同 的 γ 链组成, α 链胞外功能区能与 IgEFc段结合. β 和 γ 链可介导信 号转导. β和 γ 链的胞浆区含有免 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ITAM)
生物活性物质的作用方式
颗粒中预合成 的物质
新合成的物质 释放 细胞因子
组织胺(早期反应)
激肽释放酶 蛋白水解酶 过氧化物岐化酶
毛细血管扩张 毛细血管通透性
白三烯(晚期反应)
前列腺素D2 血小板活化因子
腺体分泌增加 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IL-4 IL-6 TNF
参与IgE类别转换
IL-1 IL-3 GM-CSF 活化嗜酸性粒细胞


主要病变为慢性炎症反应,以单核细胞、淋巴
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反应
主要参与成分
抗原
胞内寄生菌、病毒 细胞抗原如肿瘤抗原、移植抗原 某些化学物质
细胞
CD4+和CD8+T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一、发生机制
致敏阶段――初次接触抗原
APC提呈抗原 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为致敏T
细胞
效应阶段――再次接触抗原
消化道过敏反应

微生物复习题

微生物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细菌形态与结构(一)填空题1.G+菌细胞壁的肽聚糖是由()、()、()组成。

2. 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

3. 细菌的特殊结构()、()、()、()。

4. 菌毛可分为()和()两大类,前者具有()作用;后者具有()作用。

(二)概念1.芽胞2.质粒3.荚膜 4.磷壁酸 5.鞭毛 6.菌毛(三)简答题1.简述肽聚糖和LPS(脂多糖)的组成及其医学意义。

2.细菌细胞壁、细胞膜的主要功能。

3.荚膜的形成的条件与意义。

4. 什么是L型细菌?有何医学意义?5. 革兰氏染色的结果与实际意义。

6. 细菌的基本形态、测量单位。

(四)论述题1.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结构差异的生物学意义?第二章细菌的生理(一)填空题1. 细菌生长繁殖条件()、()、()、()。

2. 细菌生长繁殖曲线的四个时期()、()、()、()。

3. 细菌在液体培养基生长现象()、()、()。

4. 细菌合成代谢产物()、()、()、()、()、()。

(二)名词解释1. 热原质2. 菌落3. 培养基4. 生化反应(三)简答题1. 细菌群体生长繁殖可分为几个期?2. 简述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3. 细菌繁殖的方式与速度。

4. 根据对氧气的需要,细菌是如何分类的?5. 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的现象。

6. 人工培养细菌在医学中的应用。

(四)论述题1.在医学上有重要意义的合成代谢产物有哪些?热原质有何重要意义?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有哪些,它们在医学上的实际意义。

第三章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一)填空题1. 正常菌群的生理意义()、()、()。

2. 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条件()、()、()。

3. 常用的湿热消毒灭菌法()、()、()、()。

4. 临床上最长用的湿热灭菌法()。

5. 影响消毒剂消毒效果的因素()、()、()、()。

(二)名词解释1.消毒2.灭菌3.防腐4.无菌5.无菌操作6.正常菌群7.菌群失调(三)简答题1. 消毒与灭菌区别2. 列举4种湿热消毒灭菌的方法,并注明达到的效果是消毒还是灭菌?3. 影响化学消毒剂作用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哪些?4. 试述湿热灭菌的原理和种类。

第十章细菌学概论

第十章细菌学概论

2. 媒染—碘 化钾溶液 浸湿30S
3. 脱色—95%乙醇溶液 进行颜色洗脱
4.复 染—
石炭酸 复红
第二 次染 色
细菌呈现第一次染色的效果紫色
,革兰氏阳性菌(紫阳G+
);
呈现第二次染色的效果红色;
称革兰氏阴性菌(红阴G -

革兰氏染色法
阳性菌 阴性菌
抗酸染色法 只适用于少数抗酸性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麻 风分枝杆菌的检查。
第六节 细菌的检查方法
一、细菌形态的检查法
(一)显微镜 细菌形体微小,肉眼不能直接看到,必须藉助显微镜
放大后才能观察。常用的是 1、普通光学显微镜 经油镜放大1000倍左右可观察细菌 大小、形态、荚膜、芽胞、鞭毛等。 2、电子显微镜 放大倍数可达数十万倍,主要观察细菌 的超微结构,分辨率在1nm以下。电镜分二类: 1)透射式:主要用于观察细菌、病毒内部的精细结构。 2)扫描式:主要用于表面结构的观察,立体感较强。
⑷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在中毒性休克基础上 ,通过启动凝血的连锁反应,在小血管内形成大量微血 栓,接着内毒素又通过启动溶血的系统,小血管壁坏死 、出血,患者常因重要内脏出血而发生严重后果。 细菌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见表11-7。
(二)病原菌的侵入数量
感染的发生,除致病菌必须具有一定的毒力物质 外,还需有足够的数量。菌量的多少,一方面与致病菌 毒力强弱有关,另一方面取决于宿主免疫力的高低。一 般是细菌毒力愈强,引起感染所需的菌量愈小;反之则 菌量需大。
2、毒素
1)外毒素 主要由革兰阳性菌产生,某些革兰阴性菌 也能产生外毒素。大多数外毒素是在菌细胞内合成后分 泌至细胞外;也有存在于菌体内,待菌溶溃后才释放出 来,如痢疾志贺菌和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的外毒素。

免疫缺陷和感染免疫

免疫缺陷和感染免疫
免疫缺陷和感染免疫
contents
目录
• 免疫缺陷概述 • 感染免疫基础 • 免疫缺陷与感染风险 • 感染免疫检测方法及应用 • 药物治疗与免疫调节策略 • 总结与展望
01 免疫缺陷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免疫缺陷是指由于免疫系统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损伤而导致 的免疫成分缺失、免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免疫学检测
包括T细胞亚群分析、细胞因子 检测等,用于评估机体免疫功 能状态。
免疫功能评估指标解读
T细胞亚群分析
通过检测CD3+、CD4+、CD8+等T细胞亚 群数量及比例,评估机体细胞免疫功能。
B细胞功能检测
检测B细胞数量、抗体产生能力等,反映体 液免疫功能。
细胞因子检测
检测TNF-α、IL-1β、IL-6等细胞因子水平, 了解机体炎症反应状态。
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等,应 选择安全性高的药物ຫໍສະໝຸດ 免疫调节剂在感染治疗中应用
01
根据患者免疫状态及感 染类型选择合适的免疫 调节剂
02
免疫调节剂可增强机体 免疫功能,提高抗感染 能力
03
在使用免疫调节剂时, 应注意监测患者的免疫 功能及感染情况
04
免疫调节剂的使用应遵 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 者病情进行调整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与处理
在使用抗感染药物和免疫调节剂时,应密切监测患者的 不良反应
对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应及时停药并进行相应处理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胃肠道 反应等
加强用药指导和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药物不良反应的 认识和应对能力
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
01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病原体种 类、免疫状态等因素制定个体化 治疗方案

免疫学习题

免疫学习题

1 免病绪论1、有关免疫功能正确的叙述是A 、清除损伤的细胞B 、清除衰老细胞C 、抵御病原微生物的感染D 、识别和清除体内突变的细胞E 、以上都是2、免疫稳定功能异常可出现A 、超敏反应B 、自身免疫性疾病C 、发生肿瘤D 、免疫缺陷病E 、反复感染3. 不属于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是A. 细菌B. 病毒C. 支原体D. 衣原体E. 放线菌4. 有关原核细胞型微生物错误的描述是A. 细胞核分化程度高B. 无核膜C. 缺乏完整的细胞器D. 仅有原始核E. 包括螺旋体1 免病绪论答案 EBBA2 免疫系统1、能与绵羊红细胞结合形成 E 花环的细胞是A 、B 细胞 B 、单核细胞D 、NK 细胞E 、中性粒细胞2、经胸腺分化成熟的免疫细胞是A 、B 细胞 B 、T 细胞D 、巨噬细胞E 、单核细胞 3、人类B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A 、胸腺 B 、脾脏 C 、淋巴结D 、骨髓E 、法氏囊 4、B 细胞和T 细胞均有的表面标志是A 、PHA 受体B 、抗原受体C 、IgGFc 受体D 、绵羊红细胞受体E 、Co nA 受体5、关于中枢免疫器官的描述,下列错误的是A 、是免疫细胞分化成熟的部位B 、产生抗体和效应淋巴细胞C 、可分泌多种激素D 、能产生多种细胞因子E 、胸腺和骨髓是人和哺乳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2 免疫系统答案 CBDBBC 、T 细胞 C 、NK 细胞3抗原1、下列生物制品中对人既是抗体又是抗原A. 人血浆丙种球蛋白B. 类毒素C.动物来源的抗毒素D. 转移因子E.胸腺素2、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才产生免疫原性的物质A. 完全抗原抗原抗原D.半抗原E. 超抗原3、抗原具有下列哪项基本特性A. 大分子蛋白质B. 异物性C.具有免疫反应性,无免疫原性D.具有免疫原性,无免疫反应性E.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4、决定抗原的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A. 抗原决定簇B. 抗原的大小C.抗原的电荷性质D. 载体的性质E.抗原的物理性质5.同种异型抗原 (allogenicAg)A.来自同种生物不同基因型个体的抗原B.在同种所有个体中表现相同C.是指蛋白质的同型抗原D.在同种动物中不诱导免疫应答E.在免疫球蛋白中限于IgG存在3 抗原答案 CDEAA4免疫球蛋白1、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部位在段段2、木瓜蛋白酶水解产物是段段段+Fc段D.Fab 段+Fc段 (ab')2 段 +pFc' 段3、新生儿从母乳中获得的免疫球蛋白是A. IgG4、哪种免疫球蛋白能通过胎盘A. IgG5、人体天然血型抗体是A. IgG6、关于 IgG 的正确解释是A. 胎儿从母体胎盘获得的唯一抗体B. 出现最早的抗体C. 不能通过胎盘的抗体D.相对分子量最大的抗体E.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抗体7、人类亲细胞抗体主要指A. IgG4 免疫球蛋白答案 BCBADAC6 免疫应答1、下列为皮肤黏膜在抗感染过程中起的作用,但应除外的是A. 阻挡作用B. 杀菌作用C. 吞噬作用D. 拮抗作用E. 排除作用2、下列不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物质是A .补体B .溶菌酶C .IgGD .干扰素 E. 细胞因子3、吞噬细胞的吞噬过程不包括A .趋化B .特异性识别C .吞噬D .杀菌E .排出残渣4、机体再次应答产生 Ig 的特征是A . IgM和IgG显着高于初次应答B . IgM 显着高于初次应答C . IgG 显着高于初次应答D .抗体特异性发生改变E .以IgA升高为主5、发挥体液免疫效应的物质主要是A .细胞因子B .补体C .干扰素D .抗体E .溶菌酶6、免疫耐受是A .机体免疫系统发育不良B .免疫系统处于抑制状态C .免疫功能缺陷D .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则发生免疫应答E .某抗原刺激机体后,对该抗原特异性无应答状态6 免疫应答答案 CCBCDE七超敏反应1、下列生物活性介质中哪一种与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关系不大A 、补体B 、白三烯C 、前列腺素D 、组胺E 、缓激肽2、下述哪种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发生与补体无关A、肾小球肾炎B、血清病C、新生儿溶血症D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E 、类风湿性关节炎 3、ABO血型不符引起的溶血属于A、I型超敏反应 B、U型超敏反应C、川型超敏反应D、W型超敏反应E、以上都不是4、下列哪项属于W型超敏反应A、溶血性贫血B、接触性皮炎C、哮喘D类风湿性关节炎 E 、过敏性休克七超敏反应答案ADBB八第八章免疫应用1、下列属于死疫苗的是A.卡介苗B.麻疹疫苗C.脊髓灰质炎疫苗D.百日咳疫苗E.破伤风类毒素2、脊髓灰质炎疫苗是A.活疫苗B.死疫苗C.亚单位疫苗D.基因工程疫苗E.合成肽疫苗3、人工自动免疫的最大优点是A.免疫出现快B.免疫力维持时间长C.制剂好保存D.注射剂量少 E.副作用少第八章免疫应用答案DAB二细菌的生理1、多数细菌生长繁殖的最适PH是A、 B、 C、、 E、、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不包括A、丰富的营养物质B、必要的气体环境C、合适的温度D、合适的酸碱度E、充足的光线3、注射液中出现哪种现象说明被细菌污染A、沉淀B、絮状物C、混浊D菌膜 E 、以上都是二细菌的生理答案 AEE3细菌的感染与免疫单选题:1、有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的物质是A、荚膜B、菌毛C、M蛋白D、血浆凝固酶E、透明质酸酶2、内毒素的主要成分是A、肽聚糖B、脂多糖C、磷壁酸D、外膜 E 、脂蛋白3、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物质是A、血浆凝固酶B、芽抱C、荚膜D、菌毛 E 、透明质酸酶4、可经多途径感染的细菌是A、脑膜炎奈瑟菌B、伤寒沙门菌C、淋病奈瑟菌 D 、结核分枝杆菌E 、百日咳鲍特菌5、目前已知最毒的生物毒素是A、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物的肠毒素B 、志贺毒素C 、白喉毒素D、肉毒毒素E、破伤风痉挛毒素3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答案EBBDD微生物分布与消毒灭菌1.杀灭芽胞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法是:a.紫外线照射b.煮沸5minc. 巴氏消毒法d.流通蒸气灭菌法e. 高压蒸气灭菌法2.火菌方法错误的是a.手术室空气-紫外线b.排泄物-漂白粉c.饮水-氯气d. 温度计-75%酒精e.含血清培养基-高压蒸气灭菌3.下述不可能杀灭细菌芽胞的方法是:a.煮沸法b.巴氏消毒法c.间歇灭菌法d.干热灭菌法e.高压蒸气灭菌法4.关于紫外线,说法错误的是a.其杀菌作用与波长有关b.可损坏细菌的DNA勾型杀菌作用最强d.其穿透力弱,故对人体无损害e.紫外线适用空气和物体表面的消毒5.常用于空气或物体表面的消毒a.高压蒸气灭菌法b. 紫外线照射法c.滤过除菌法d. 巴氏消毒法e.干烤法6.常用于基础培养基灭菌a.高压蒸气灭菌法b.紫外线照射法c.滤过除菌法d.巴氏消毒法e.干烤法7.常用于手术器械的灭菌a.高压蒸气灭菌法b. 紫外线照射法c.滤过除菌法d.巴氏消毒法e.干烤法8.常用于血清的除菌a. 高压蒸气灭菌法b. 滤过除菌法c. 紫外线照射法d. 巴氏消毒法e. 干烤法9.将牛奶加热62 C 30分钟的目的是a.使牛奶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吸收b.杀灭牛奶中的所有微生物c.杀死牛奶中的病原菌d.使牛奶不含活菌e.防止或抑制微生物在牛奶中生长和繁殖10.乙醇消毒剂常用的浓度是:%%%%%微生物分布与消毒灭菌答案 1— 5EEBDB 6—10AABCC第十章病毒概述单选题1、人类传染病多由哪类微生物引起A 、细菌B 、螺旋体C 、病毒D 、支原体E 、真菌2、病毒增殖的方式是A 、复制B 、二分裂C 、芽生D 、裂殖E 、减数分裂3、干扰素的作用机制是A 、干扰病毒的吸附作用B 、干扰病毒的穿入作用C 、直接杀灭病毒D 、诱导宿主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质E 、直接干扰病毒RNA的转录4、在病毒增殖周期中不存在的一个环节是A 、吸附与穿入B 、脱壳C 、核酸复制D 、衣壳合成E 、孢子形成与释放5、病毒严格在活细胞内寄生,原因是A 、体积太小B 、人工培养营养不足目C 、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弱D 、缺乏完整的酶系统E 、以上都不是6、对病毒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体积微小B 、结构简单C 、含单一核酸D 、在活细胞内生长E 、对抗生素敏感7、不用于防治病毒性疾病的制剂(药物)是A 、减毒活疫苗B 、丙种球蛋白C 、干扰素D 、金刚烷胺E 、抗生素8、病毒性疾病的特异性预防方法常用A 、化学药物B 、抗生素C 、干扰素D 、丙种球蛋白E 、疫苗第十章病毒概述答案 CADEDEEE细菌各论1、流感病毒引起大流行的原因是A 、病毒毒力强B 、病毒的免疫原性弱C、病毒的HA和NA易发生变异D 、人对病毒免疫力低下E 、病毒不侵入血流2、麻诊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错误的是A 、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B 、易并发肺炎C 、病后免疫力不牢固D 、麻疹疫苗接种能有效预防感染E 、全身斑丘疹为其特点3、关于流感病毒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经呼吸道传染B 、发病两日内传染性最强C 、流感有明显的全身症状D 、病后可获牢固免疫力,很少再次感染E 、年老体弱者,多继发细菌感染4、预防麻疹流行的最好办法是A 、注射胎盘球蛋白B 、注射丙种球蛋白C 、注射成人全血D 、注射恢复期病人血清E 、接种麻疹疫苗5、孕妇在什么时期感染风疹病毒,胎儿患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发病率最高A 、孕期最初三个月B 、分娩前一周C 、分娩前一个月D 、胎儿出生时E 、孕期最后三个月6、怀孕期受感染引起畸胎的病毒主要是A 、流感病毒B 、脊髓灰质炎病毒C 、风疹病毒D 、冠状病毒E 、麻疹病毒7、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由下列哪种病毒引起A 、冠状病毒B 、腺病毒C 、麻疹病毒D 、风疹病毒E、SARS冠状病毒8、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传播途径是A 、呼吸道感染B 、粪-口途径C 、虫媒叮咬D 、接触传染E 、皮肤黏膜感染9、脊髓灰质炎的特异性预防是A 、消灭苍蝇B 、隔离病人C 、注射丙种球蛋白D 、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疫苗糖丸E 、以上都对10、甲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错误的是A 、传染源主要是病人B 、粪-口途径传播C 、很少转化为慢性肝炎D 、病人粪便或血中长期携带病毒E 、易引起散发或暴发流行11、血液中不易查到的HBV抗原是A、 HBsAg B 、 HBcAgC 、 HBeAgD 、抗- HBcE 、抗- HBs12、表示HBV感染,血液有高度传染性的指标是A、HBsAg 抗-HBe、抗-HBcB、HBsAg HBeAg 抗-HBcC、抗-HBs、抗-HBc、抗-HBeD 、 HBsAg、 HBeAg、 HBcAgE、抗-HBs、抗-HBe、HBcAg13、艾滋病的病原体是A、人类嗜T细胞病毒IB、人类嗜T细胞病毒UC、 EB病毒 D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E 、人白血病病毒14、 HIV的传播途径不包括A 、同性或异性间的性行为B 、垂直传播C 、输血和器官移植D、药瘾者共用污染HIV的注射器E 、日常生活的一般接触15、关于乙脑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A 、节肢动物媒介传播B 、水平传播C 、垂直传播D 、病后可获得稳定而持久的免疫力E 、可进行乙脑疫苗的特异性预防16、经病兽咬伤后感染的病原体是A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B 、腺病毒C、EB病毒 D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E 、狂犬病病毒17、下列病毒中可以引起潜伏感染的是A 、疱疹病毒B 、森林脑炎病毒C 、乙型脑炎病毒D 、汉坦病毒E 、麻疹病毒18、狂犬病的潜伏期较长,如及时接种疫苗,可以预防发病,目前使用的狂犬疫 苗属于20、被狂犬咬伤后,最正确的处理措施是A 、注射狂犬病病毒免疫血清 +抗病毒药物B 、清创+抗生素C 、清创+接种疫苗+注射狂犬病病毒免疫血清D 、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抗病毒药物E 、清创+注射狂犬病病毒免疫血清细菌各论答案 1--5CCDEA6— 10CEBDD 11— 15BBDEC1—6 20EAEDC A 、减毒活疫苗 B C 、重组疫苗 D E 、灭活疫苗19、内基小体是A 、麻疹病毒包涵体 C 、疱疹病毒包涵体 E 、虫媒病毒包涵体 、类毒素疫苗、内毒素疫苗 B 、腺病毒包涵体 D 、狂犬病病毒包涵体。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传染病的预防
• 保护易感人群
提高人群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增强特异性免疫力 自动免疫(疫苗、菌苗、类毒素) 被动免疫(抗毒素、丙种球蛋白) 个人防护、药物预防
五、消毒与隔离
• 传染病的消毒
• 传染病的隔离 • 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
传染病的消毒
消毒是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 或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目的是切 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 预防性消毒
出疹时间及分布
出疹时间(天): 水(风)、红、花、麻、斑、伤 1 分布:
向心性分布(水痘)
离心性分布(天花)
2
3
4
5
6
出疹顺序
麻疹自耳后、发际、前额和颊部、颈
部自上而下到四肢。
流行性出血热的出血点多见于腋下。
(二)身体评估
主要检查某些传染病所特有的表现和阳性 体征。 1.一般状况 2.各系统评估
感染后免疫(postinfection immunity)
• 人体感染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 (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
• 保护性免疫可通过抗体(抗毒素、中和抗体等)检测 而获知 • 感染后免疫属于主动免疫,通过抗体转移而获得的 免疫属于被动免疫 • 感染后免疫的持续时间在不同传染病中有很大差异
包括垃圾粪便的无害化处理、饮水消毒、餐具 消毒,目的是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 疫源地消毒
包括随时消毒、终末消毒。其目的是杀灭由传 染源排到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
传染病的隔离
A系统隔离法: 1. 呼吸道隔离(蓝色标志):适用于麻疹、 百日咳、流脑等呼吸道传染病。 2. 消化道隔离(棕色标志):适用于霍乱、 伤寒、等肠道传染病。 3. 严密隔离(黄色标志):适用于用高度传 染性及致死性传染病。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教案全册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教案全册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教案(第一至第五章)第一章:病原微生物学概述1.1 病原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1.2 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1.3 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1.4 病原微生物的诊断与控制第二章:细菌2.1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2.2 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2.3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2.4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第三章:病毒3.1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3.2 病毒的复制与生命周期3.3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3.4 病毒感染与免疫第四章:真菌4.1 真菌的形态与结构4.2 真菌的生理生化特性4.3 真菌的分类与命名4.4 真菌感染与免疫第五章:寄生虫5.1 寄生虫的定义与分类5.2 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5.3 寄生虫的感染与免疫5.4 常见寄生虫感染疾病及防治第六章:免疫学基础6.1 免疫系统的组成6.2 抗原与抗体6.3 免疫应答的类型与机制6.4 免疫调节与免疫耐受第七章:感染与免疫7.1 感染过程的基本概念7.2 病原体与宿主的相互作用7.3 免疫记忆与免疫接种7.4 免疫缺陷与免疫增强第八章:实验室诊断与防控8.1 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检测方法8.2 血清学诊断技术8.3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8.4 病原微生物的防控策略第九章:常见病原微生物感染与疾病9.1 细菌性感染与疾病9.2 病毒性感染与疾病9.3 真菌性感染与疾病9.4 寄生虫性感染与疾病第十章:疫苗与生物制品10.1 疫苗的种类与作用机制10.2 疫苗的研发与生产10.3 疫苗的使用与安全性10.4 生物制品的应用与影响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病原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解析:病原微生物是引起传染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对其定义和分类的了解是学习病原微生物学的基础,需要掌握各种微生物的特征和区别。

重点环节二: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解析: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形态、结构、生长条件、繁殖方式等,这些特性与其致病性和免疫原性密切相关。

学生需要理解不同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2.感染与免疫

2.感染与免疫

❖ 2.1.5.带菌状态 有时致病菌在显性或隐 性感染后并未立即消失,在体内继续留 存一定时间,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 衡状态。 宿主---带菌者(carrier)重要的传染源
感染过程的表现
❖ 上述感染的五种表现形式在不同传染病 中各有侧重,一般来说隐性感染最常见, 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所占比重 最低,但一且出现,则容易识别。
❖ 败血症(septicemia):致病菌侵入血流后, 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 中毒症状。鼠疫耶氏菌、炭疽芽胞杆菌等。
❖ 脓毒血症(pyemia):化脓性病菌侵入血流后, 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的 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例如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脓毒血症,常导致多发性肝 脓肿、皮下脓肿和肾脓肿等。
病原体的致病能力
❖ 2.2.2毒力(virulence) 毒力由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
所组成。 ❖ 毒素包括外毒素(exotoxin)与内毒素(endotoxin)。前者
以白喉、破伤风和肠毒素为代表。后者以革兰阴性杆 菌的脂多糖为代表 ❖ 外毒素通过与靶器官的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而起作 用。(比较) ❖ 内毒素通过激活单核-巨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而起作用。 ❖ 其他毒力因子有:穿透能力 (钩虫丝状蚴)、侵袭能力 (痢疾杆菌)、溶组织能力 (溶组织内阿米巴)等。
病原体的致病能力
2.2.1侵袭力(invasiveness) 是 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 体内扩散的能力。
❖ 有些病原体可直接侵入动 物体,如钩端螺旋体。
❖ 有些细菌如霍乱弧菌需要先粘附于肠粘膜表面才 能定居下来生产肠毒素或引起感染。有些细菌的 表面成分 (如伤寒杆菌的Vi抗原)有抑制吞噬作用 的能力而促进病原体的扩散。

高中生物学习中的细菌感染与免疫反应

高中生物学习中的细菌感染与免疫反应

高中生物学习中的细菌感染与免疫反应在高中生物学习中,我们常常涉及到细菌感染与免疫反应的知识。

细菌感染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生物学现象,而免疫反应则是机体对抗细菌感染的重要防御机制。

本文将介绍细菌感染的过程、免疫反应的机制以及相关的实验方法。

一、细菌感染的过程细菌感染是指细菌侵入机体并在其中繁殖引起相关疾病的过程。

细菌感染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细菌的侵入:细菌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破损等途径进入机体。

例如,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的支原体感染。

2. 细菌的适应和繁殖:一旦细菌进入机体,它们会适应新环境并开始快速繁殖。

细菌通过附着于宿主细胞表面或分泌毒素等方式对机体进行侵害。

3. 机体的炎症反应:机体对细菌感染作出炎症反应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

炎症反应包括发热、组织发红、肿胀和疼痛等。

4. 感染的扩展和传播:若机体免疫系统未能有效清除细菌,感染可能会扩展到其他组织或器官,并进一步传播至他人。

二、免疫反应的机制机体的免疫系统是抵抗细菌感染的重要防御机制。

免疫反应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1. 先天性免疫:先天性免疫是机体固有的免疫反应,与细菌感染无关。

先天性免疫包括皮肤和黏膜的屏障作用、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以及天然杀伤细胞的杀伤作用等。

2. 获得性免疫:获得性免疫是机体通过接触到细菌等外来抗原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获得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在细胞免疫中,T淋巴细胞起着关键作用。

它们能够识别并杀伤被细菌感染的宿主细胞,阻止感染扩散。

在体液免疫中,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来清除细菌或中和其毒素。

三、实验方法在学习细菌感染与免疫反应的过程中,实验方法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实验方法:1. 病原体培养:通过在培养基上培养细菌,可以研究细菌的生长、代谢特性,以及细菌感染机体的过程。

2. 免疫细胞分离:通过细胞培养技术,可以分离和培养出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以研究它们的功能和相互作用。

流行病学课件第十章 医院感染

流行病学课件第十章  医院感染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刘继永
不同国家医院感染发生率
年代
20世纪 80年代 20世纪 90年代
医院感染发生率(%)
美国 比利时 英国 瑞典 西班牙 日本
5.0 10.3 9.2 17.0 4.5 5.8
5.0

9.0 3~5 9.9 —
国外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波动在3%~17%。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同一科室收治的不同系统疾病的病人医院感染的发生 率不同。
❖ 原因: 收治的病人病情较重; 较多的危险因素和插入性的操作。
❖ 多发地点: ICU、新生儿病房、危重病人抢救室、神经外科病房、
烧伤病房、心胸外科、呼吸病房、血液病房、肾病病房。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刘继永
医院感染的分布
❖ 时间分布特点:
医院感染可常年发生,无周期性及明显的季节性,其长期趋势包括 感染率、病原体及其耐药性等方面的变化趋势。
受医院感染管理的规范化与新诊疗技术的应用程度的影响,医院 感染的发生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不同时间病原体的分布特点如下: 20世纪30年代初主要以革兰阳球菌( G+ )为主; 20世纪50年代后以耐药金葡菌多见,且致病性较强,常可引起医
肺部感染常发生在一些慢性严重影响病人防御 机制的疾病,如癌、白血病、慢性阻塞性肺炎,或 行气管切开术、安置气管导管等病人中。其发生率 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3.3%~42%。
(二)尿路感染
我国统计,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 20.8%~31.7%,66%~86%尿路感染的发生与导尿管 的使用有关。
刘继永
我国的医院感染情况
❖ 感染发生率10%左右。 ❖ 医院死亡病人中直接或间接起因于医院感染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感染与免疫习题一、填空题1、由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于补体成分,自至依次激活的途径称。

它的C3转化酶是,C5转化酶是。

2、由酵母多糖、LPS等多种微生物及其产物从和因子开始的补体激活途径称。

它的C3转化酶是,C5转化酶是,攻膜复合体是。

3、由急性期蛋白与病原体结合从和开始的补体激活途径称称。

它的C3转化酶是,C5转化酶是,攻膜复合体是。

4、中枢免疫器官包括、、和。

5、周围免疫器官包括、、和。

6、粒细胞包括、和。

7、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性的抗原称为,具有,而没有的抗原称为半抗原。

8、免疫球蛋白分为、、、、5类。

按照其存在方式又分为和两种。

9、抗原引起的体液免疫不产生记忆细胞、只有,没有。

10、T细胞在识别抗原的同时也识别自身。

二、选择题1、浆细胞是()。

(1)有吞噬功能的细胞(2)由T细胞分化而来(3)产生抗体的细胞(4)抗原提呈细胞2、下述()物质既有非特异免疫作用也参与特异免疫反应。

(1)LgG (2)补体(3)I型干扰素(4)溶菌酶3、许多抗原称为胸腺依赖性抗原是因为()。

(1)在胸腺中产生的(2)相应抗体是在胸腺中产生的(3)仅存在于T细胞上(4)只有在T细胞辅助下才能产生针对此类抗原的抗体4、以下()性质不是抗原必备的。

(1)必须有一个半抗原表位(2)必须与补免疫动物种属不同(3)仅存在于T细胞上(4)必须可以被抗原提呈细胞降解5、抗体的抗原结合位点位于()。

(1)重链的C区(2)重链和轻链的C区(3)重链的V区(4)重链和轻链的V区6、抗体破坏病毒感染细胞的机制是()。

(1)直接中和细胞内病毒颗粒(2)诱导非感染T 细胞释放干扰素(3)与细胞表面病毒诱导的抗原决定和簇结合并活化补体(4)调理吞噬杀死游离病毒7、克隆选择理论认为()。

(1)淋巴细胞易有遗传决定的特异受体(2)淋巴细胞具有在与抗原接触后才获得特异受体(3)淋巴细胞具有多功能受体,与抗原接触后变为特异性受体(4)所有淋巴细胞具有相同性质的受体8、直接特异杀伤靶细胞的是()。

(1)吞噬细胞(2)NK细胞(3)CTL细胞(4)LAK细胞9、关于细胞免疫下列哪点是错误的?()(1)需要抗原刺激(2)Tz细胞介导(3)不需要非T细胞参与(4)释放CK引起迟发型炎症10、关于记忆细胞的错误理解是()。

(1)已接受抗原刺激(2)仅限于B细胞(3)可生存数月至数年(4)再次遇到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11、广泛表达于多种细胞和组织的抗原是()。

(1)MHCI类抗原(2)ABO血型抗原(3)两者都是(4)两者都不是12、自然的非特异免疫的一个重要组分是()。

(1)疫苗(2)Lg (3)白细胞的吞噬(4)初乳13、能增加NK细胞活性的条件是()。

(1)靶细胞与NK细胞的MHC一致(2)NK细胞事先经过致敏(3)B细胞识别TI抗原的过程(4)CTL识别杀伤靶细胞15、能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制品有()。

①活疫苗②抗毒素③破伤风类毒素④丙种球蛋白(1)①②③④(2)①②③(3)①③(4)②④三、是非题1、共生菌群是机体非特异免疫的组成部分,但有时也会引起感染。

2、补体是机体一般生理防卫功能,与淋巴细胞无关。

3、炎症引起发热、红肿、疼痛及功能障碍现象,是对机体有害的。

4、单一抗原可以刺激合成多种类抗体分子。

5、一个B细胞只能分泌一种免疫球蛋白。

6、如果没有抗原提呈细胞,将引起细胞免疫缺陷。

7、抗体产生有再次应答,细胞免疫没有再次应答。

8、肿瘤疫苗与一般疫苗含意不同,不能用于健康人群。

9、核酸疫苗可以肌内注射,也可以像小儿麻痹糖丸(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一样口服。

10、某些抗原能激发B细胞产生抗体而不需T细胞参与。

11、TD抗原与纯化的T、B细胞一起在体外培养可产生抗体。

四、名词解释感染;条件致病菌;毒力;外毒素;内毒素;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抗原;抗体;超敏反应;凝集反应;沉淀反应;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五、简答题1、机体对细胞内毒素和细菌外毒素的免疫应答有何不同?2、机体内有哪些具有杀伤功能的细胞?简要说明其特点。

3、参与产生抗体的细胞有哪几种?简要说明各自的作用。

4、吞噬细胞的功能可因哪些体液因子的作用而增强?5、补体激活后可能产生机体有利的免疫也可能造成自身损伤,试举例说明。

6、试举例说明天然免疫与特异免疫间并无截然界限。

7、简述一个细菌进入机体的遭遇。

六、论述题1、正常人外周血中CD4+T细胞与CD8+T细胞的比例约为1.5:1~2:1,而艾滋病患者的比例降低至小于1,这将产生什么问题?2、在免疫应答中T、B细胞如何协作?巨噬细胞的作用是什么?3、胎盘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免疫抑制,这有什么重要意义?习题答案一、填空题C C1 C9 经典途径 C4b2a C4b2a3b 2、C3b B 替代途径(或旁路途径)C3bBb 胸腺法氏囊(次序可颠倒) 5、淋巴结脾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次序可颠倒) 6、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次序可颠倒) 7、完全抗原反应原性(或免疫反应性)免疫原性 8、IgM IgG IgE IgA IgD (前后次序可颠倒)膜型分泌型(次序可颠倒) 9、TI 初次应答再次应答 10、MHC分子。

二、选择题1、(3)2、(2)3、(4)4、(1)5、(4)6、(3)7、(1)8、(3)9、(3)10、(2) 11、(3) 12、(3) 13、(4) 14、(4) 15、(4)三、是非题1.(正确)2.改正:补体是非特异性免疫的体液免疫分子,补体的特异性受体广泛分布于多种细胞。

3.改正:炎症是机体受到有害刺激时的防御应答,其作用是清除有害异物、修复受伤组织、保持自身稳定性,伴随炎症过程有发热、红肿、疼痛及功能障碍现象。

4.(正确)5.改正:TD抗原诱导活化的B细胞可通过类型转换改变其分泌抗体的类型,它们可分泌IgM或IgG或IgA或IgE,但每个浆细胞只能分泌一种Ig且其Ag特异性保持不变。

6.(正确)7.改正:抗体产生有再次应答,细胞免疫也有再次应答。

8.(正确)9.核酸疫苗要导入体内表达,不可以肌内注射和像小儿麻痹糖丸(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一样口服。

10.(正确)四、名词解释感染——又称传染,是机体与病原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病理过程。

条件致病菌——有些细菌在一般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亦可致病,称为条件致病菌。

毒力——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称为毒力。

外毒素——细菌在生长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胞外的毒素称外毒素。

内毒素——存在于细胞内当细菌溶解后才释放的毒素称内毒素。

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的一般生理防卫功能,又称天然免疫,它是在种系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由先天遗传而防卫任何外界异物对机体的侵入而不需要特殊的刺激或诱导。

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产生的,又称获得性免疫,具有活动性、高度特异性和记忆性。

抗原——能诱导机体产生体液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并能与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结合反应的物质。

抗体——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形成的一类能与抗原特异结合的血清活性成分称为抗体,又称免疫球蛋白。

超敏反应——当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免疫应答反应过强或反应异常,造成机体损伤或功能障碍时称为超敏反应。

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细菌、血细胞等)与相应抗体在适量电解质环境中相互作用,经常一定时间出现肉眼可见凝集现象,称凝集反应。

沉淀反应——当可溶性抗原(蛋白质、多糖、类脂、血清、各种微生物培养液等)与相应抗体在电解质存在的适当条件下相遇,经过一定时间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现象,称沉淀反应。

人工自动免疫——给机体输入抗原物质,使免疫系统因抗原刺激而发生类似感染时所发生的应答过程,从而产生特异免疫力,又称预防接种。

人工被动免疫——输入免疫血清(含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及其制剂或细胞因子,使机体获得一定免疫力,以达到治疗某些疾病的目的,称为人工被动免疫。

五、简答题1.细菌外毒素使细菌分泌到细胞外的分子,机体对其免疫应答以体液免疫为主,通过B细胞识别、活化并产生抗毒素抗体分子使之灭活。

细菌内毒素为细菌胞壁成分,机体对其免疫应答以对细菌的细胞免疫为主,包括吞噬杀伤、补体溶菌、以及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2.(1)巨噬细胞与中性粒细胞,非特异性吞噬后引起呼吸爆发,消化降解。

因抗体、补体的条理作用及CK的激活作用而增强。

嗜酸性粒细胞也有弱吞噬作用。

(2)NK细胞能区分自我与非我,无须事先致敏或辅助细胞即可杀伤靶细胞,其机制与CTL相同。

可受CK刺激而增强。

(3)CTL有特异性抗原受体,对靶细胞杀伤有严格的抗原特异性。

通过分泌穿孔素和颗粒酶,或通过表面AaS分子杀伤。

其功能活化必须有TH细胞辅助。

3.对TD抗原:(1)抗原提呈细胞,加工提呈抗原供TH 细胞识别;(2)TH细胞提供B细胞活化必须的膜表面分子及CK;(3)B细胞在TH辅助下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

对TI抗原:B细胞被TI抗原刺激后可直接活化产生抗体,无须其它细胞辅助。

4.抗体与补体的调理作用,补体片段与细胞因子的趋化,及细胞因子的激活作用。

5.补体活化后可溶解革兰氏阴性菌及具脂蛋白膜的病毒颗粒,清除病原微生物、病变衰老细胞和癌细胞。

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片段有趋化、调理吞噬、清除免疫复合物和促进炎症等多种功能,促进机体防御反应,对机体有利。

但补体本身并无特异性识别,当抗原抗体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组织间隙或血管壁基底膜时,可激活补体造成局部炎症,引起第Ⅲ超敏反应。

如链球菌感染后产生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血管壁基底膜,激活补体而引起肾小球炎。

6.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因子与体液因子均可在特异性免疫中起作用,如剧噬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多种细胞包括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NK细胞和肥大细胞均可分泌细胞因子;补体片段的促炎症迹免疫调节作用。

反之,特异性免疫的细胞因子与体液因子也可进一步调动非特异性免疫,如抗体的激活补体,调理吞噬细胞及ADCC作用;淋巴细胞分泌CK趋化、激活并增强吞噬细胞与NK细胞的杀伤功能。

而在机体遭遇病原体入侵时,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同时进行,互为补充,之间并无截然界限(举教材中“联合抗感染免疫”病毒感染为例。

7.当一个细菌进入机体时:(1)首先受到生理凭仗的阻挡,包括皮肤,黏膜及起分泌物;(2)补体激活的溶细胞作用与吞噬细胞及NK细胞的杀灭;(3)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通过抗体激活补体、调理吞噬及ADCC作用,形成免疫复合物的清除作用等;(4)激活T细胞产生细胞免疫,包括CTL的直接杀伤及TD分泌CK引起的以巨噬细胞为主,包括CTL、NK、中性颗粒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凝集、细胞与CK共同造成的免疫炎症。

最终将细菌清除。

六、论述题细胞,在APC辅助下活化后,有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及活化T 1、CD4+细胞即TH辅助下才能活化行使效应细胞的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