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2024年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2024年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章《过万重山漫想》。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修辞手法分析,作者情感理解,以及文章主旨的把握。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生字词,能流利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的主旨。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山水画,让学生谈谈对大自然的感受,引出本课主题《过万重山漫想》。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解读作者情感。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置身于课文中描绘的山水之间,展开想象,进行创作。
5.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例句,分析其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过万重山漫想》2. 生字词:若干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4. 作者情感:对自然的热爱、敬畏5. 文章主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用红笔标注出生字词,并查阅字典解释。
(2)分析文章中的一种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3)谈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2. 答案:(1)生字词解释略。
(2)例:比喻。
如“山如碧玉簪,水似翠罗带。
”(3)答案开放,合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讲解的针对性。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自然风光的文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组织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激发创作灵感。
过万重山漫想 (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过万重山漫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阅读《过万重山漫想》,了解文章的背景和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过万重山漫想》的主题和写作技巧。
(2)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珍惜美好生活,勇敢面对困难,努力追求理想。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李白的《过万重山漫想》2. 教学重点:(1)理解《过万重山漫想》的内容和背景。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写作技巧。
3. 教学难点:(1)诗歌中富有想象力和象征意义的表达。
(2)如何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事迹和诗歌创作特点。
(2)激发学生对《过万重山漫想》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过万重山漫想》,理解诗歌内容。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学习感悟。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写作技巧。
(2)每组选取一个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指导。
(2)详细讲解诗歌中的意象和写作技巧,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中自然景观的欣赏之情。
(2)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启示,珍惜美好生活,勇敢面对困难。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过万重山漫想》的主题和写作特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过万重山漫想》。
2. 写一篇关于《过万重山漫想》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过万重山漫想》的内容和背景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表现,包括合作精神、表达能力等。
3. 学生对诗歌中意象和写作技巧的分析能力。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第一篇: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学目标1.通读全文,认知过度句、段及文中丰富的联想,从而理清作者的“漫想”思路。
2.结合思路,深入领会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3.学习我们祖先勇于探索,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思路,提高文章贯通、语言连贯的能力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意义含蓄的句子。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自读指导]一、作者简介刘征,本名刘国正,1928年生,北京市人,著名的语文教育家、诗人、杂文家。
与程光锐、臧克家并称“三友”。
著有《刘征诗书画集》、《画虎居诗词》《刘征文集》等三十余种著作。
现任《中华诗词》主编,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
二字词读音夔门(kuí)耸峙(zhì)篙工(gāo)啃噬(shì)摧山坼地(chè)端倪(ní)抟(tuán)燧(suì)混沌(hùndùn)无恙(yàng)栖落(qī)怯弱(qīè)千仞(rèn)眺望(tīào)攲侧(qī)翎毛(líng)追溯(sù)舵师(duò)三字词解释以敝帚画西施:用破旧的扫帚为西施画像。
比喻承担难以完成的任务。
敧侧:倾斜。
毫发间:比喻极小的差距,相差一点。
毫:毫毛。
发:头发。
洪荒:混沌、蒙昧的状态。
借指远古时代。
海水东注注:灌注。
不盈不溢:不多出来,不往外淌。
盈:多出来。
溢:充满而流出来。
摧山坼地:摧塌山脉,裂开大地。
坼:裂开。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里形容思维活动范围广阔。
水击:振翼拍水。
抟:盘旋。
扶摇:自下而上的旋风。
端倪:推测事物的始末。
翎毛:鸟翅上和尾上的长羽毛。
燧:古时候取火的器具。
这里指取火的动作。
唠叨;说起来没完没了。
步履:(书)行走。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经典语文教案】《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教学内容《过万重山漫想》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本课详细内容主要围绕作者乘船过三峡时的所见所感,展开对人生、历史、自然的深刻思考,通过对壮丽山河的描绘,表达了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领悟文章的写作技巧,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3. 增强对自然的热爱,激发对生活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开对历史、人生的思考。
重点: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三峡风光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课堂讲解:a. 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文章写作背景。
b. 讲解重点词汇、句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c. 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如联想、想象、对比等。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例句,分析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学习运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写作技巧,进行小练笔。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过万重山漫想》2. 结构:引子描述联想感悟3. 写作技巧:联想、想象、对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山河”为题,运用联想和想象,写一篇作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关于自然景观的文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观察自然,培养对自然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和直观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践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和广度。
2024年过万重山漫想教学教案范文
2024年过万重山漫想教学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过万重山漫想”的寓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通过对文章的解读,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过万重山漫想”的内涵。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3.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过万重山漫想”的寓意。
2.如何让学生在解读文章时,把握住关键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过万重山漫想”这个词吗?它是什么意思呢?(2)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为讲解新课做好铺垫。
2.解读文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大意。
(2)教师讲解文章的结构,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
(3)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过万重山漫想”的体现,理解其寓意。
3.合作交流(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评价。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对“过万重山漫想”有什么新的认识?(2)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讲解新课做好铺垫。
2.深入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章,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
(2)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旨。
3.拓展延伸(1)让学生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过万重山漫想”的例子。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1)提问: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对“过万重山漫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吗?(2)让学生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为讲解新课做好铺垫。
2.创作实践(1)教师布置创作任务,让学生以“过万重山漫想”为主题进行写作。
(2)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指导。
2024年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教案
2024年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章“散文”部分,具体内容为《过万重山漫想》。
文章通过作者乘船穿越三峡的所见所感,引发对人生、历史、自然的深刻思考,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2. 分析并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中抽象思维的运用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江三峡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与思考:(1)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思想。
3. 分析与讲解:(1)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变化;(2)讲解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3)结合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思维拓展。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写作技巧,进行小练笔;(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作品。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过万重山漫想》2. 板书内容:文章结构:起承转合写作技巧:比喻、拟人思维拓展:想象、抽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本节课所学,以“我的漫想”为主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2)分析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写作技巧,列举至少三个例子。
2. 答案:(1)作文答案略;(2)例子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点滴,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写作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情感表达的理解;2. 分析与讲解环节中的写作技巧的掌握;3. 板书设计中的思维拓展部分;4. 作业设计中的作文题目和分析写作技巧的练习。
21.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21.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山水之美”,重点学习《过万重山漫想》一文。
该文节选自郭沫若的《长江大桥漫想》,通过对长江大桥的描写,展现出祖国山河的壮丽及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怀。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分析文章结构、领会作者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
2. 分析文章的结构,领会作者通过对长江大桥的描绘,表达出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情感。
难点:领会作者通过对长江大桥的描绘,表达出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长江大桥的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大桥的雄伟壮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大桥的景象。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积极参与讨论。
2. 朗读课文: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发音。
学生活动: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3. 理解词语:对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活动:讲解词语,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4. 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情感。
教师活动:提问、引导学生分析。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参与讨论。
5.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
教师活动:布置练习,巡回指导。
学生活动:完成练习,相互讨论。
学生活动:回顾所学,做好笔记。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过万重山漫想》2. 重点词语:巍峨、壮丽、雄伟、波澜壮阔3. 文章结构:总分总4. 情感:热爱祖国山河,赞美劳动人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我心中的长江大桥》为题,写一篇作文。
2024年《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2024年《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语文教材第九单元《过万重山漫想》,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生词学习、修辞手法分析、作者写作背景介绍以及主题思想探讨。
具体章节为第九章“江山如此多娇——山川篇”。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
2. 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对文章主旨、结构的把握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 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课文阅读理解、生词学习、主题思想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激发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辅导阅读技巧。
3. 生词学习:讲解课文中的生词、短语,让学生做好笔记。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解释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思想感情。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生词、短语进行仿写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联系实际生活,分享自己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过万重山漫想》2. 生词、短语:山川、蜿蜒、巍峨、波澜壮阔等。
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
4. 主题:热爱祖国山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用红笔画出生词、短语,并解释其意思。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3)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大好河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词汇积累。
最新过万重山漫想优质教案优质教案
最新过万重山漫想优质教案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过万重山漫想》一课,这是教材第四章“江山如此多娇”中的第二篇文章。
文章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人生的思考。
详细内容包括:山川美景的描绘、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生的哲理感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我国大自然的壮美,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2. 通过分析课文,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3.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人生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重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著名山川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文章主题。
3. 精讲课文: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4.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中的难点,进行例题讲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过万重山漫想2.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3. 人生感悟:与自然和谐共生,珍惜当下,追求真善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我国大自然的感悟。
答案:示例:我国的大自然神奇瑰丽,山川壮美。
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我明白了要珍惜当下,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真善美。
2. 作业题目: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一种自然景观。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较好,但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还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其他描绘自然景观的文章,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身感受自然之美,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过万重山漫想》。
文章以作者乘船穿越三峡为背景,展开对人生、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
详细内容包括:1. 作者描绘的三峡壮美景色和船上生活;2. 作者在穿越三峡过程中,对我国历史、文化的思考;3. 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大自然的壮美;3.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了解我国历史、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中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哲理思考。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题思想、审美情趣和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三峡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激发学习兴趣。
2. 阅读文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主题。
3. 分析文章:结合课文,讲解文章中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哲理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
4.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精彩语句,讲解其表达技巧和审美价值。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文章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练习。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8.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文章《过万重山漫想》2. 主题:人生、历史、文化3. 重点:审美情趣、表达技巧、哲理思考4. 难点:历史文化知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人生、历史、文化的看法。
2. 答案要点:围绕文章主题,结合自身实际,阐述对人生、历史、文化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与本文主题相关的文章,如《穿越三峡的思考》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例题讲解的详细程度;3.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4. 小组讨论的引导与反馈;5.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过万重山漫想》。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
(2)体会诗人在逆境中保持坚定信念、奋发向前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过万重山漫想》的背诵与默写。
(2)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与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的把握。
(2)学会从多角度对诗歌进行评价与赏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说法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描绘山的诗歌《过万重山漫想》。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句子。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创作特色。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在逆境中的坚定信念。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诗人的人格魅力。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过万重山漫想》。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山脉的自然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中的万重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4年21.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2024年21.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1课“过万重山漫想”。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生词、短语学习,课文结构分析,作者写作背景的了解,以及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理解并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和情感。
2. 掌握本课生词、短语,并能灵活运用。
3. 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作者写作手法的分析。
教学重点:生词、短语的学习,课文主旨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我国大好河山的短片,引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3. 生词、短语学习:讲解生词、短语,让学生做好笔记,并进行课堂练习。
4.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结构,讲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5.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过万重山漫想2. 生词、短语:山清水秀、峰峦叠嶂、蜿蜒曲折等。
4. 作者写作手法:以小见大,寓情于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过万重山”的理解。
2. 答案要点:过万重山寓意着人生的艰辛与挫折,我们要勇敢面对,不断前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同类文章,如《黄山印象》、《泰山颂》等,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3. 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设计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是教学设计的基础,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过万重山漫想》。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通过写作和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欣赏。
(2)培养学生对人生奋斗和追求的理解和认同。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歌的作者、背景和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诗歌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掌握。
3. 诗歌内容分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解释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步骤1. 诗歌朗读和背诵:(1)让学生跟随老师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2)学生自主背诵诗歌,老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2. 诗歌内容分析:(1)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老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四、教学评价1. 朗读和背诵评价:(1)老师对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进行评价,关注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2)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和提高。
2. 内容分析评价:(1)老师对学生的内容分析进行评价,关注对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2)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和提高。
五、教学延伸1. 写一篇关于《过万重山漫想》的读后感,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进行一次户外自然景色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之美,激发对诗歌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六、教学资源1. 诗歌原文:《过万重山漫想》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作者和创作背景的资料3. 朗读和背诵指导:音频或视频资料,展示正确的朗读和背诵技巧4. 诗歌分析指导:相关书籍或文章,提供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分析七、教学方法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和分享,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过万重山漫想 (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过万重山漫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过万重山漫想”的背景和主题。
2.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情感。
教学活动:1. 开场提问:同学们有没有爬山的经历?你们对山有什么印象?2. 教师讲解:“过万重山漫想”是一篇描绘大自然壮丽景观的文学作品,通过作者的描绘,我们可以感受到山的雄伟和神秘。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阅读课文,讨论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
4. 分享讨论结果: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和情感。
第二章: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如山象征困难与挑战,水象征勇气和智慧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如面对困难时的坚持和勇气等。
教学活动:1. 教师提问:课文中的山和水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分享讨论结果: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课文的意义。
4. 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强调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第三章:应用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2. 让学生通过写作或口头表达的方式,展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活动:1.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和挑战?你们是如何应对的?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3. 分享讨论结果: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实际问题。
4. 写作或口头表达:让学生通过写作或口头表达的方式,展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精品教案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九册第四单元《过万重山漫想》一文。
文章通过作者亲历的徒步旅行,描绘了过大山的壮丽景色和心灵的洗礼。
详细内容涉及:1. 熟悉生字词:崇山峻岭、蜿蜒曲折、气喘吁吁等。
2.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3. 深入探讨文章主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熟练掌握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提高写作技巧。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徒步旅行的图片,让学生谈谈他们对大自然的感受,从而引出本课主题。
2. 新课导入:教师带领学生熟悉生字词,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3. 课文解析:a. 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b. 逐段讲解,分析作者描绘的景色和情感。
c. 结合实际,让学生谈谈对文章的理解。
4. 例题讲解:选取文章中的一段描述,分析其写作技巧,指导学生进行仿写。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段落划分和主题归纳。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过万重山漫想》2. 生字词:崇山峻岭、蜿蜒曲折、气喘吁吁等。
3. 文章结构:总分总4. 写作技巧:比喻、拟人、排比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以“我心中的大自然”为题,写一篇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课堂互动环节,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需在以后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大自然的文章,提高写作水平,培养爱国情怀。
过万重山漫想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过万重山漫想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章《过万重山漫想》。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词语解析,修辞手法分析,作者情感抒发及文章主旨把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了解文章背景,体会作者情感。
2. 培养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作者情感抒发与文章主旨的把握。
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词语的解析,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大自然的山水画,让学生描述画面,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过万重山漫想》。
2. 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教师辅导阅读。
3. 词语解析: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如“崇山峻岭”、“蜿蜒曲折”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举例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小练笔。
6. 情感抒发: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讨论文章主旨。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过万重山漫想》2. 重点词语:崇山峻岭、蜿蜒曲折等。
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
4. 作者情感:热爱大自然、感慨万千等。
5. 文章主旨:赞美大自然的壮美,抒发对生活的热爱。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大自然”为主题,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写一篇作文。
答案:例文《我心中的大自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如《桂林山水》、《黄山印象》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组织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壮美,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修辞手法的掌握和应用。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2024年《过万重山漫想》高一语文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高一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山的独特情感。
2.分析课文的表现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1.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2.分析课文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
2.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爬山的经历和感受。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过万重山漫想》,猜测课文内容。
二、阅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第一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山的情感。
2.分析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山中的所见所闻。
3.分析课文第三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山的思考。
四、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2.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课堂讨论。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表现手法。
二、分析课文表现手法1.分析课文中的拟人手法。
2.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手法。
3.分析课文中的夸张手法。
三、课堂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练习。
2.分析课文中的抽象概念,进行创意表达。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创新思维。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1.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想象练习。
2.分析课文中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课堂讨论1.针对课文中的创新思维,进行课堂讨论。
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创新想法。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山的作文。
2.收集关于山的诗句,进行欣赏。
第四课时一、作业展示1.展示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和讨论。
2.展示学生收集的诗句,进行欣赏。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创新思维。
三、课后拓展1.鼓励学生进行户外活动,体验大自然的美。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四、布置作业1.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课后复习。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过万重山漫想》。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3)学会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和评价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鼓励他们进行诗歌创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美好,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他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和勇气。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过万重山漫想》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哲理的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诗人简介。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诗歌的学习。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自主练习朗读和背诵,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3. 文本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到深层含义,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学生通过讨论、分享,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朗读、讨论和创作活动的情况。
2. 诗歌理解:学生对诗歌意境、主题和修辞技巧的理解程度。
3. 创新与表达: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的表现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诗歌《过万重山漫想》文本。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资源。
3. 辅助材料:其他相关诗歌或文章,以便进行比较和分析。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中的自然景观,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情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最终五篇)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最终五篇)第一篇:《过万重山漫想》教案过万重山漫想教学目标(一)理清课文所体现的作者的思路,即思路“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怎样“达到这条路的终点”。
以理清思路为训练的重点,指导学生体会方法,培养能力。
(二)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中心意思。
作者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三)联系思路理解语句的含义和作用,为揣摩语言、概括要点、筛选信息、分析文意和质疑解难打下基础。
(四)积累下列词语:连绵耸峙啃噬端睨筚路蓝缕惨淡经营摧山诉地转瞬即逝难点重点(一)本课训练重点是理清思路,理清思路的目的是为了透彻地理解课文。
同时,可以从作者的思路中领悟怎样使思维条理化。
一篇文章,几个大的部分,前后的有机联系,是文章的总体思路。
思路表现为结构,结构隐含着思路。
因而综观全文,要看清总体思路,实际上是以往结构分析训练的深化,深就深在要探究段序的前后安排有什么道理。
就一篇文章来看,作者的总体思路是有起点、过程和终点的。
究竟该怎样把握呢?主要是抓住说明思路展开的重点句子。
本文l、2段是第一部分。
略写往昔自己对三峡景物的神往,描写了船出夔门之后,江流的湍急和高山的耸峙。
值得玩味的语句是“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朦胧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
”和“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
”设置了倘恍迷离的意境,引起人们的通思。
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的“漫想”。
第二部分包括第3~9段,“漫想”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
第3段,“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辞藻都黯然失色”,深感三峡美景难以摹状,“头脑里一无所有”,暗示了文章下面的内容不在于写景观。
“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围绕这第一个人,会生发出许多新的思索,这便是作者“漫想”思路的起点。
过万重山漫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过万重山漫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过万重山漫想》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本,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的情感。
(2)引导学生树立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掌握《过万重山漫想》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
2. 教学难点:(1)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汲取启示,反观自身。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过万重山漫想》的故事情节。
(2)提问:同学们认为,作者在作品中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信息?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作品中人物命运的思考。
(2)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汲取启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文本,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2. 请以“我眼中的过万重山”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过万重山漫想》的基本内容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团队协作等。
3. 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转变,如对自然、生命的敬畏,对人生的思考等。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形象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所体现的作者的思路,联系思路理解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二)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中心意思。
(三)作者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二、教学重点:
理清思路,从作者的思路中领悟怎样使思维条理化。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
五、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学生体会标题的含义。
“过万重山漫想”是偏正结构的短语,中心词是“漫想”。
请学生谈对标题含义的理解。
明确:“过万重山”是指1980年乘船穿行三峡时的经历。
“漫想”的“漫”有“不受拘束”之意,作者驰骋想象,思路开阔。
我们从标题可以悟出本文的内容主要是“漫想”而不是见和闻。
这个理解可作为阅读本文,把握作者思路的钥匙。
二、学生阅读全文,找出可以表示作者思路的语句,说出全文总体可分几个部分。
明确:第一部分(1、2段)实写过万重山。
第二部分(3~16段)漫想的过程
1层:“漫想”的起点——由三峡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2层“漫想”之二——由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想到远古,想到人类历史。
3层:“漫想”之三——由历史回到现实,又想到未来。
第三部分(17.18段)“漫想”的终点——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三、分析第一部分两小段的思路。
1.读第1段,画出重点语句,说说本段内容。
明确:“小时候”和“直到今年”对应,“一向”“神往”和“直到今年”“才有机会第一次”对应。
本段突出了自己对“穿过三峡”向往已久。
2.学生读第2节,说说分几层意思。
明确:八句话,扣住题目“过万重山”。
分三层。
1、2句是总写。
3、4句是具体写。
5~8句用设问句由观景过渡到“漫想”。
仔细揣摩3、4句,“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耸峙云霄”的和“横枕江面”的是远景;“迎面扑来”的和“转瞬即逝”的是近景。
写山之近景也是侧面写江流的狂暴、湍急。
“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入伸出发光的手臂”是写具有神奇色彩的阳光,也是写高山耸峙。
抓住了景物特色,引人遐想。
四、分析第二部分
第一层:
1.学生读第3段,找出直接说明作者思路的句子。
这些语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面对这奇景”“头脑里一无所有”只是作者欲擒故纵,意在暗示,下面的内容并不着急写景。
“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转向写思绪,是作者“漫想”思路的起点,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过万重山漫想教案》由“第一个”人串连以下几段。
2.学生读第4段。
各句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前两句一正一反,强调确有“第一个”。
“后来的无数个”既强调了“第一个”开拓精神之伟大,也是下文的伏笔(见第11段)。
“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延展开去。
”紧承上节。
是“漫想”思路的延展。
3.学生读第5段,想一想在意思的衔接上有什么特点?作者使用资料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一段是写第一个人“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
在衔接上,先写大禹的传说,又写《禹贡》的文献资料,再写秦设置巴郡蜀郡的史实。
按历史年代先后来写,衔接紧密。
作者使用古代文献资料,信而有据,推导出问题的答案。
这显示了作者渊博的学识。
“似乎”“大约”等词表现了严谨的态度,避免了主观武断。
4.学生读第6段,这一段使用什么资料?这一段内容与前一段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一段是写第一个人“他穿过三峡是使用什么交通工具。
”
作者用较多文字来写南宋画家夏圭的《巴船下峡图》,是“木船”,“大得很”,“篱工舵师有十几个”,“巨浪狂扑”尚且“船舷鼓侧,生死在毫发间”,让人“感到惊心动魄”。
而由此上溯到周秦时代,交通工具“也许只有原始的独木船了。
”两相对照,用“简直难以想象”和“就是毫不含糊地这么做的。
”讴歌第一个穿过三峡的古人超凡的勇气。
这绘画史上的资料不仅使本段文采鲜明,而且也显示了作者多方面的学识。
这一段与上一段联系紧密,由“什么时候”推断到那时简陋的交通工具。
5.学生读第7段,找出说明作者思路的语句,说说这一节同前文有什么联系。
明确:“再想下去”。
表明了作者的思路。
想到“第一个”之前的许多个人,有“折回的”、有“遇险的”。
由此引出了一些人的议论甚至阻挠。
“然而”“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微微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
”栩栩如生,展现了他的从容、坚毅,讴歌了他的自信和决心。
前几段是写“第一个”所面临的物质条件的困难,这一段写舆论的阻力是精神方面的障碍,面对这两方面的困难,他“微微一笑……”更突出了他至刚至勇的精神。
6.学生读8、9两段,回答问题。
①第8段的作用是什么?
②第9段有几个“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③本段中最重要的语句是哪几句?
④这一段与前几段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第8段是过渡段。
由“第一个”人的行动写到他的思想。
“他不知道,也没有想”。
值得认真思考。
“不知道”是因为“那时候,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是极有限的”,“不知道”决不是说他对面前的艰险一无所知,而只是在强调他知道那接踵而来的艰险是难以预料的。
“也没有想”,更不可片面理解为他只凭意气去瞎闯、蛮干,“没有想”只是意在强调他明知有险阻,却义无反顾,置之度外,决不为困难所吓倒,决不会畏首畏尾,顾虑重重。
读第四个“如果遇险”,上面的意思已十分明确。
本段中最重要的话是最末二句:“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
于是,他用竹竿一点,独木船开动了……”“只是想”突出了他的唯一信念,他的执着追求,就是要“走出来”面向新的“生活的世界”去求发展。
本文写于1980年12月,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开过,国家政治。
经济正面临重大的转折。
回顾这段历史背景,想想80年代以后国家的的是谁?”转向写思绪,是作者“漫想”思路的起点。
由“第一个”人串连以下几段。
本段中最重要的话是最末二句:“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
于是,他用竹竿一点,独木船开动了……”“只是想”突出了他的唯一信念,他的执着追求,就是要“走出来”面向新的“生活的世界”去求发展。
本文写于1980年12月,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开过,国家政治。
经济正面临重大的转折。
回顾这段历史背景,想想80年代以后国家的巨变,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家与时代同步的脉搏。
这一段与前几段内在联系合乎逻辑,是由客观条件写到主观精神,珠联壁合,相得益彰。
第二层:
学生读10~12段回答问题:找出表明作者思路的语句,说说这三段的内在联系。
明确:“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表明作者的思路,由“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而飞向更加博大的时空。
第10段由“望着茫茫的江水联想到人类的历史,11段联想到人类历史上无数的“第一个”,期望人们发扬首创精神,推动历史的发展。
12、13两段,作者跨越时空,由“历史的脚步”又联想千百年后人们对现在人发扬首创精神创造光辉业绩的崇敬。
五、分析文章第四部分(14-15段)
文章的结尾,以“我感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呼应开头,是漫想的终点。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随文赠言:【当一个人专为自己打算的时候,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而且决不是对己对人都有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