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万重山漫想
过万重山漫想
写作背景
5、有人担心步子太大,有人害怕国旗变色,有 人心有余悸,生怕再被戴上“修正主义”的大 帽子。1981年6月,党中央在《关于建国以来党 内若干问题的决议》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从理论上澄清并彻底解 除了许多人关于“姓资姓社”的问题,又一次 在马列主义的理论发展中开了先河。
这一段与前几段内在联系合乎逻辑,是由客观条件写 到主观精神,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思路梳理:
逻辑顺序
1、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
2、他,穿过三峡是使用的什么交通工具
呢?
4、第一个所承受的精神负担
5、他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呢?
谁
时间
方式-结果
认识水平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是什么时间,用什么工 具,具有怎样的精神和克服了什么困难?
前几段是写“第一个”所面临的物质条件的困难,这 一段写舆论的阻力是精神方面的障碍,面对这两方面 的困难,他“微微一笑……”更突出了他至刚至勇的 精神。
段落朗读:第二部分
学生读8、9两段,回答问题。 ①第8段的作用是什么? ②第9段有几个“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作者为什 么要写这些内容? ③本段中最重要的语句是哪几句? ④这一段与前几段有什么内在联系?
提问
提问:从课题来看,本文时一篇散文,谁能解释一 下“漫想”呢?
明确:明确:“漫想”从字面上理解时“不受 约束地想”“随便地想”之意,但是从课题来 看,它不等于“乱想”“瞎想”。它受着“过 万重山”的限制,是作者过万重山时,超越时 空的遐想。
——
瞿 塘 峡
三 峡 第 一 峡
夔门天下雄
三若 峡言 此风 为景 魁异
设置了倘恍迷离的意境,引起人们的遐思。这就很 自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的“漫想”。
过万重山漫想
7、过万重山漫想万重山,一座宏伟壮丽的山脉,宛如一堵天然的屏障,耸立于广袤大地之上。
它的辽阔和壮丽,让人不禁陶醉于其中。
站在千峰之巅,我思绪万千,深深被大自然的力量和美景所震撼。
万重山的山势高耸入云,峰峦叠嶂,如刀削斧劈般挺拔,有如一片聚集的云朵。
在阳光的照耀下,山脉的形状犹如一条巨龙般蜿蜒盘旋,巍峨雄浑,给人一种无尽的豪情壮志。
站在这万重山的前方,我感觉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和微弱,生命之脆弱在这样的山势面前弥足珍贵,我从中感受到了山的力量和生命的无穷魅力。
万重山形成于亿万年的风雨洗礼,它是大自然的艺术作品。
每一个山峰都拥有着自己的故事,每一座山都经历了无数的年代变迁。
在万重山的深处,流水潺潺,鸟语花香,犹如一座绿色的乐土。
密林茂盛,植被丰富,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这里的空气纯净,没有雾霾和污染,仿佛走进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
大自然的力量和生机勃勃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
万重山还是一座生态宝库,它孕育了大量的野生动植物。
从山腰到山巅,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和鸟类在此栖息。
这里的山鹿、小熊猫等珍稀动物受到国家的保护。
它们的存在是山脉生态平衡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环境保护的责任。
观赏山中的动物们,我时常激动和感慨,这是大自然的赐予,我们应该以敬畏和爱护的心态面对。
万重山也见证了历史的演变和世事的更迭。
在历史长河中,这座山脉曾经被人们奉为神圣的象征,它见证了古代文明的兴衰。
古人们在山脉中修建了众多的宫殿、寺庙、园林等建筑物。
这些古老的遗址,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站在山脉的岩石边缘,我仿佛能够感受到古人们的智慧和灵感,虽然历史已经不在我们身边,但是人类的传承和发展从来没有停止。
万重山的美丽和深邃让人陶醉,它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伟大。
在我过去的旅行中,我曾多次来到这个梦幻般的山脉,每一次都带给我不同的感受。
这里的景色犹如一幅壮丽的画卷,我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和表达。
只有亲自亲近大自然,才能深刻体会到它的神奇和美丽。
过万重山漫想课文
过万重山漫想课文
苍山万岭,万壑青峰,江河湖泊,密布在每一寸土地上。
穿行在这种庞大的自然环境中,简直是一段令人窒息的旅程。
我经常在山路上漫步,看着周围的美景,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
每到晚上,我都会停下来,看着夜空中繁星点点,倾听大自然的歌声。
随着风的吹拂,绿色的山峰在夜晚的星光下,显得格外的神秘而又神秘。
我最喜欢走在西山上,西山山脉从西向东延伸,它的山峰由一座座高耸入云的雪峰组成,这里的景色实在是太壮观了。
山坡上茂密的树林像一片绿色的海洋,山谷中有清澈的小溪流淌,野花遍布,河水淙淙,让人流连忘返。
当我穿行在山路上,漫步在山间小径,脚步轻盈,心情自由,我会不禁想起古人的吟咏。
“山起云涌,雨细风轻,碧水
万重山,倚天掩明月。
”我想,古人的诗句就是这样的美景,
让我陶醉在这种漫步的乐趣中,任由我的心灵在这美丽的自然环境中漫游。
在万重山的漫游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体会到了古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令我深深感动。
在大自然的环境里,我可以自由地放飞自我,收获到自然的洗礼,感受到生命的真谛,让我更加懂得珍惜自然,热爱大自然。
漫步在万重山的林间小径,欣赏山间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是一个让人放松心情的好方式。
在这里,你可以放空自己,放松身心,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收获一份真实的快乐。
过万重山漫想阅读理解
过万重山漫想阅读理解《过万重山漫想》是一本探讨自然之美与人生哲理的文学作品。
作者借助独特的观察和感悟,描绘了峡谷、峰峦和山间流淌的溪水,展示了大自然的壮美和恢弘。
在我们读此书时,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深情,也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及自然对人类的启示,使我们更加热爱自然,更加珍惜人生。
在《过万重山漫想》的前半部分,作者描写了峡谷的神奇景色和奇特的地质构造。
峡谷中蜿蜒曲折的小路,让人惊叹于大自然的神奇设计。
在作者的描述中,我们仿佛置身于峡谷之中,感受到了她的壮丽和威严。
同时,作者也与读者分享了自己在山间的经历和探索,这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峡谷的美丽和自然的奥秘。
在书的后半部分,作者探讨了自然对人类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对山间流淌的溪水的描述,作者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敬和珍惜。
他指出,溪水的流动展示了人生的转变和变化,我们应该学会随波逐流,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开放的心态。
同时,作者也提醒我们要保护自然环境,在与自然的融洽中找到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这本书的主题是关于自然之美与人生哲理的,它引导我们反思自然的力量和人类生活的意义。
通过读此书,我们能够更好地领悟自然的力量与美丽,并用自然的哲理来引领我们的生活和成长。
同时,作者也提醒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并通过与自然的互动,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总结起来,《过万重山漫想》是一本蕴含着自然之美与人生哲理的文学作品。
通过对峡谷、峰峦和溪水的描绘,作者打开了我们对自然的认知与理解。
他通过思考自然的伟大和力量,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我们更加热爱自然,更加珍惜我们的生活。
这本书不仅让我们领悟到自然之美,同时也启发了我们对人生的思考,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成长和面对生活的挑战。
过万重山漫想__
过万重山漫想__万重山,位于中国四川、甘肃、陕西三省区交界处,是中国最大的山脉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雄伟壮丽的山脉之一。
漫步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仿佛进入了一个梦幻的世界,每一步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魅力。
踏上万重山的征程,首先会感受到的是山脉的浩渺和峻险。
行走在群山之间,仰望着高耸入云的峰峦,仿佛自己也被这种壮丽的气势所征服。
山峦如墙,层层叠叠,绵延不绝,给人一种渺小和崇敬之情。
站在山巅,俯瞰山峦之间的云海,如梦似幻,令人陶醉。
万重山的气候多样,从山脚到山顶可体验到不同的季节和气候。
山脚下的丘陵地带气温适宜,植被茂密,四季如春;而山顶则极寒严冬,积雪覆盖,白雪皑皑。
在山脊上行走,仿佛穿越了不同的季节,领略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除了美丽的自然风景,万重山还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山脉的高海拔和复杂的地形给当地的植被和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漫步在山间,往往会遇见野生动物的踪迹或者是鸟类的鸣叫声。
当然,遇见大熊猫是最幸运的事情之一了。
它是中国的国宝,而万重山是其最主要的栖息地之一。
在万重山中,还有一些寺庙和古老的建筑物。
这些古老的建筑物与蓝天白云和山水之间形成了完美的融合,增添了一抹神圣和庄重。
其中,著名的莫高窟就位于甘肃的万重山地区。
这座石窟艺术的宝库,是中国佛教壁画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万重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山脉中不仅有纵贯中华大地的古丝绸之路,还有千百年来的民间传说和故事。
在万重山的深处,我们可以感受到先民们智慧和勇气的痕迹。
无论是文化遗址、古代建筑,还是民俗风情,都展示了这片土地的独特之美。
万重山是自然和人文的结合体,是大自然的杰作,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它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珍贵财富,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它,让这片土地的美丽永恒流传。
漫步在万重山,是一次心灵的旅程。
感受大自然的浩渺与厚重,领略生命的脉搏与律动。
在这片土地上,我不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也发现了内心深处的平静与宁静。
《过万重山漫想》原文
过万重山漫想刘征我在小时候就读过一些古人今人描述三峡的文字,对三峡的景物一向是神往的。
可是,直到今年——五十多岁了,才有机会第一次穿过三峡。
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
空间变得狭小了,江流变得狂暴了。
那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有的耸峙云霄;有的横枕江面;有的像虎豹迎面扑来,似已躲闪不及;有的像天女腾空飞起,仿佛转瞬即逝。
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蒙蒙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
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
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词藻都黯然失色,积存在我记忆里的那些古人今人的文字,竟如同临阵脱逃的怯弱者,都躲藏起来,无影无踪了。
至于我的这支惯于唠叨的笔,为了免于留下以敝帚画西施的笑柄,也知趣地变成了哑子。
头脑里一无所有。
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第一个,是的,总有第一个吧。
没有第一个,就不会有后来的无数个,包括我在内。
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既然有第一个,那么,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呢?三峡是大禹开凿的,那是古代神话,不是事实。
考诸文献,《禹贡》里已有四川某些山川的记载,这篇最早的地理志,多数学者认为成于战国时期。
巴郡和蜀郡也是战国财的秦开始设置的。
似乎可以说,打开四川和内地的通路(包括北边翻越秦岭的蜀道和东边的三峡),大约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个人穿过三峡自然还要早一些。
那个时候,穿过三峡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记得我年轻的时候,见过南宋北派山水画家夏圭画的一个手卷《巴船下峡图》,画的虽是木船,却大得很,船舱是两层楼,篙工舵师有十几个。
那长篙短篙拄在礁石上,巨浪狂扑,船舷攲侧,生死在毫发间的情景,至今想来还感到惊心动魄。
夏圭画的是宋朝的船,由南宋上溯两千年左右的周秦时代,那时的船自然要简陋得多,也许只有原始的独木船了。
过万重山漫想读后感
过万重山漫想读后感《过万重山漫想》是一部关于探险与求知的小说。
小说以主人公李青的视角,讲述了他在探险旅途中所经历的种种挑战和成长。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冒险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友情和勇气的故事。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于探险精神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也让我对于生活和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小说中的主人公李青是一个勇敢、坚韧的年轻人,他对于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渴望。
在他的探险旅途中,他经历了种种困难和挑战,但是他从未放弃,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
在面对危险和困难时,他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毅力,这让我深深地感动和敬佩。
通过李青的经历,我明白了勇气和坚持的重要性,也学会了在面对困难时不要轻易退缩,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勇敢地面对挑战。
除了勇气和坚持,小说还深刻地描绘了人性和友情。
在李青的探险旅途中,他结识了许多朋友,他们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共同面对着种种困难和危险。
他们之间的友情让我感动不已,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友情的珍贵和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朋友的支持和帮助,只有在困难时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友情的温暖和力量。
通过李青和他的朋友们的故事,我明白了友情的珍贵和重要,也学会了珍惜身边的朋友,懂得去关心和帮助他人。
除了勇气和友情,小说还深刻地描绘了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渴望。
在李青的探险旅途中,他见到了许多奇异的景象和事物,这让他对于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渴望。
通过李青的经历,我也感受到了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渴望,也让我对于探索未知世界有了新的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有好奇心和渴望,只有不断地探索和追求,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也才能更好地成长和进步。
通过阅读《过万重山漫想》,我不仅仅感受到了作者对于探险精神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也让我对于生活和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有勇气和坚持,需要珍惜友情和关爱他人,也需要有好奇心和渴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成长和进步。
希望通过这部小说的阅读,能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种精神和力量,也能够让更多的人对于生活和人生有新的认识。
过万重山漫想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过万重山漫想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过万重山漫想
青山连绵,雾气袅绕,万重山宛若巨龙蜿蜒盘旋,蕴藏着无数的
奇妙风景和神奇传说。
它宛如一座浩渺宏伟的大森林,容纳着许多峡谷、瀑布和温泉,犹如一张神秘的画卷,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前来探秘。
在这里,山谷深处,听雨落芭蕉,潺潺的流水声,和翠竹之间的
柔风交织成最美妙的音乐。
高山上空,云海缭绕,仿佛可以触手可及,空气清新怡人,令人仿佛身处仙境。
峡谷中,水清鱼跃,河流奔腾,山石之间,藤萝蔓枝,杂草丛生,还有许多来自各方的生灵,每天都在这里争夺生存的机会,彼此共存,在自然界中谋求着保护、繁衍、成长。
山上的乌云仿佛是一笔浓墨,使得整个画卷变得更加深邃,神秘
而多彩。
在此,我们可以看到向日葵、向阳花、玫瑰等绚丽多彩的花卉,在阳光下斗妍斗艳,向人们展示出深山中的生机活力。
走进万重山谷,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片美丽的景色,还有一种
悠然自得的境界。
这是一种非常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感受,需要在亲
身体验之后,才能理解其中的温馨和怡然自得。
总之,万重山的壮美和神秘,让人感慨仿佛身处仙境,体验着万
千的奇妙和生命的神秘。
或许这就是探秘者和旅行者到此一游的原因吧!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万物之间的和谐与互补,体会到生命的
深刻意义,我们望着漫山遍野的画卷,心中流淌着爱与和平的情感,
仿佛身处一个生命的大熔炉,迎来了爱与美的诗篇。
这里,是一个给
人灵魂深处带来震颤的世界,也是一个让人一生难忘的仙境。
过万重山漫想
西陵峡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长 七十公里。其特点是滩多水急。
长河落日
夔门雄姿
神女迷雾
一线栈道
兵书宝剑峡
轻舟已过万重山
过万重山漫想
刘 征
漫想:随意、不受约束地畅想。 过万重山漫想:是写作者经过万重山时
飞跃的神思、联翩的浮想,即作者有感于 三峡的壮美景色而任自己的思绪穿越古往 今来。
胜也 谷 是 一 西 三 区是 , 世 百 陵 峡 。国 被 界 九 峡 是 家誉上十的瞿 重为著三总塘 点山名公称峡 风水的里。、 景画大。全巫 名廊峡它长峡 , 、
景又 瞿 色称 塘 特夔 峡 点峡 最 :, 短 雄为 , 伟长 全 壮江 长 丽三 八 。峡 公 第里 一。 峡 。
水幽 十 巫 画深 五 峡 秀公为 廊丽 里 。, , 长 江 像峡三 一长峡 条谷第 美深二 不,峡 胜迂。 收回峡 的曲长 山折四 ,
物质方面 舆论方面
“漫想”第一个穿过三峡 认识的局限性 知识方面 第二部分: 的人 行动的冒险性 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 3-9 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首创精神 由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想到无 第三部分: 数“第一个人”,想到人类向 10-13 前发展的历史
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发扬 首创精神,推动历史发展;又联想千百年 后人们对现代人发扬首创精神创造光辉业 绩的崇敬。 第四部分: 呼应开头,是“漫想” 14-15
刘征,本名刘国
正,1926年出生,北京人,当代著名的诗人、语 文教育家。代表作:寓言诗《三戒》《老虎贴告 示》,杂文《庄周买水》《庄周与鲫鱼》。
文学文化常识: 1、三峡:
2、四大美女:
3、《禹贡》: 4、“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语出:
5、鲧:
过万重山漫想读后感
过万重山漫想读后感读完《过万重山漫想》,心中犹如被激起千层浪,久久不能平静。
这篇文章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人类历史、对勇气与探索精神的深刻思考。
文章开篇,作者面对眼前壮丽的三峡景色,思绪如飞。
那雄伟险峻的万重山,仿佛是历史的见证者,默默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作者的漫想由此展开,带着我们穿越时空,回到了远古时代。
在那遥远的过去,人类面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恐惧和迷茫。
但正是那份对未知的好奇和渴望,驱使着我们的祖先迈出了勇敢的第一步。
他们或许没有先进的工具,没有丰富的知识,但他们拥有无比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就如同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面对着湍急的江流、陡峭的山峰,他没有退缩,而是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智慧,硬是开辟出了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道路。
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从未缺席。
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近代的航海大发现,再到现代的太空探索,每一次的突破都离不开无数勇敢者的付出。
他们不畏惧困难,不害怕失败,只为了追寻心中的那片星辰大海。
回想起历史上的那些伟大探险家,他们的故事总是让人热血沸腾。
比如郑和下西洋,他率领庞大的船队远航,遍历众多国家和地区,传播了中华文化,促进了中外交流。
还有麦哲伦,他率领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开创了人类航海史上的新纪元。
这些探险家们,以他们的勇气和毅力,为人类的知识库增添了宝贵的财富,也为后人树立了不朽的榜样。
然而,在探索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
有成功的喜悦,也必然伴随着失败的痛苦。
但正是这些挫折和磨难,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探索的意义和价值。
每一次的失败,都是一次宝贵的经验教训;每一次的跌倒,都是为了下一次能够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在当今社会,虽然我们不再需要像古人那样去穿越崇山峻岭、征服茫茫大海,但探索的精神依然至关重要。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都需要我们保持着一颗勇于探索的心。
无论是在科研领域,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应该敢于尝试新事物,勇于挑战自我,不断开拓创新。
过万重山漫想读后感
过万重山漫想读后感读了刘征的《过万重山漫想》,我的思绪仿佛也随着作者的笔触,穿越了那万重山峦,追溯到了遥远的过去,又畅想了无尽的未来。
这篇文章以过三峡为线索,从眼前的奇景联想到了千百年前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作者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让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勇敢无畏的先驱,在没有任何现代工具的情况下,凭借着最原始的工具和坚定的信念,去探索那未知的世界。
这种敢于挑战未知、勇于开拓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是无比珍贵的。
文中提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
在他之前必定已有许多个,只是或者半路折回,或者中途遇险,未走完三峡全程而已。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每一个伟大成就的背后,都有着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
那些在探索道路上失败的人,同样值得我们尊敬。
他们的付出和努力,为后来者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而最终成功的那个人,往往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上了更多的坚持和智慧。
作者在文中感慨:“人类的历史,就是在这样的不断前进中书写的。
”这让我不禁思考起人类发展的历程。
从远古时代的茹毛饮血,到学会使用火、制造工具,再到如今的高科技时代,每一次进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和勇气。
我们如今所享有的一切,都源于前人的不懈努力。
而我们,作为当下时代的一份子,也肩负着继续推动社会前进的责任。
当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往往会感到畏惧和退缩。
然而,《过万重山漫想》让我明白,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决心,没有什么是无法克服的。
就像那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他所面临的困难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但他依然迈出了那勇敢的一步。
我们在生活中,或许不需要去穿越像三峡那样险峻的自然障碍,但我们需要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跨越一个又一个的“心理三峡”。
这篇文章还让我对创新和探索有了新的理解。
在一个墨守成规的社会中,很难有大的进步和发展。
只有不断地创新和探索,才能开拓出新的天地。
而创新和探索往往伴随着风险和不确定性,这就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决心去面对可能的失败。
过万重山漫想
瞿 塘 峡 风 光 之 古 栈 道
瞿塘峡风光
瞿塘峡风光(古栈道)
三峡水电站
三峡水电站又称三峡工程、三峡大 坝。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的三斗坪镇,俯 瞰三峡水电站并和下游的葛洲坝水电站 构成梯级电站。 三峡水电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 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 工程项目。
文章的结构层次(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一是紧紧扣住一个“过”字,写了游三峡的全过程;
二是紧扣“漫想”二字,不断拓展时空内涵。
作者先后想到哪些“第一个”?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 •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 •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 •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
这些“第一个”有什么共同点?
• 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 • 有探索精神。 • 不怕困难,不怕失败。 • 意志坚定。 • 有开拓精神。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是什么时间,用什 么工具,面临哪些困难,具有怎样的精神?
时间: 春秋战国之前或更早; 工具: 独木船;
作者想象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面临哪些困难?
1、物质的简陋
原始的独木船
2、精神上的压力舆论:嘲笑、反对、劝阻3 Nhomakorabea路途的艰险
高崖、险峡、暗礁、飞瀑
4、认识的局限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具有怎样的精神?
字
词
追溯(sù):溯,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比喻回 首往事、探寻渊源。 无恙(yàng) :①无灾祸。②平安;没有疾病。 摧山坼(châ)地:形容山倒塌、崩裂。 转瞬即逝: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夔门(kuí) 欹侧(qī) :倾斜;歪斜。 篙工(gaō) 抟(tuán):凭借,把东西揉弄成球形。 燧(suì ):古代取火器。 翎(líng):鸟翅膀和尾巴上的长而硬的羽毛。
过万重山漫想·ppt
漫想可以帮助我们放松身心,减 轻压力,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
漫想的意义
01
漫想可以激发我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帮助我们 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自己。
02
漫想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新的创意和解决方案,从而 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
03
漫想可以培养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我们的 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
表层漫想
基于直观的感受和经验,对事物进行简单的联想和想 象。
中层漫想
在表层漫想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推理,探究 事物的内在规律和联系。
深层漫想
超越中层漫想,对事物的本质和意义进行哲学思考和 探索,揭示事物的终极意义和价值。
漫想的深度
浅层漫想
局限于表面现象的描述和解释,缺乏对事物内在本质的深入挖掘 。
人生经历的触发
个人经历、情感变化、社会事件等都 可能成为漫想的起点,人们在经历这 些变化时,往往会思考人生的意义、 价值等。
漫想的主题
01
02
03
生命的意义
漫想常常涉及到对生命意 义的思考,包括生命的起 源、目的、意义等。
宇宙的奥秘
漫想也常常涉及到对宇宙 奥秘的思考,包括宇宙的 起源、结构、演化和终极 命运等。
中层漫想
深入挖掘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对问题进行较为全面和系统的 分析。
深层漫想
对事物的本质和意义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揭示事物的内在逻辑 和价值体系。
04 漫想的结论
漫想的总结
漫想是一种自由、无拘无束的思 考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拓展思 维,激发创造力,从而更好地应
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
漫想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新的联系 和可能性,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
“过万重山”的内涵
过万重山漫想
起点一—夔 门(触景生情)
所见 所想
终点——船出 三峡(收住漫想,回到
现实
所感
第一部分(1-2):过万重山见到的奇景。 第二部分(3-14):写神思飞越的漫想。 第三部分(15-16):过山后的喜悦第三部分。
读第一部分,请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并说说这一部分除了 写山峡奇景还写了什么?
对三峡的
“小时候”对应“直到今年”“神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的是:通过 艰苦探索,掌握并利用自然规律领略了无限风 光的喜悦。他未曾感到的喜悦是:作者感受到 的今人的开拓远胜于古人的成功喜悦。
2、作者为什么能够感受到这样的喜悦?
口一是通过漫想, 口二是通过对人们建设和改造三峡的 豪迈壮志的观察。
三峡风光优美,却充满着风险, 象征了我们祖国建设之路的艰险。作 者通过漫想,讴歌了知难而进的首创 精神。并期望人们在四化建设中发扬 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 有探索精神。 不怕困难,不怕失败。 意志坚定。 有开拓精神。
这正是历史前进的动力!
5、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
“三峡”,“三峡”何以加上子引号?
此时的“三峡”已经不再是实际 上的“三峡”了, 而是代表了人类历史进程中 所遇到的困难和阻力。
“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 的喜悦”。读全篇回答问题: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 经感到的喜悦是什么?未曾感到的喜悦又是行于三峡时经过的崇山峻岭, 即三峡,体现三峡山势险峻,万山重重的特点。
漫想:随意、不受约束地畅想。
过万重山漫想:是过三峡时而产生的,超越时 空的畅想。学习本文,主要是把握作者“漫想” 的思路,体会文章的主旨。
一、由“万重山”想到?
《过万重山漫想》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于是,历史昂然向前。”
这里的“三峡”,已与作者对人类宏伟业绩的联想浑然一体。是象征了等待 人们去征服、去开拓的未知的领域。
写作背景:
《过万重山漫想》写于1980年12月, 当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 是刚刚提出,很多人心里没底,有一种 求稳求实的情绪,作者凭借着自己敏锐 的政治洞察力和自身深厚的诗文功底写 下了这篇鼓励大胆创新、大胆尝试的文 章。
漫 想
(所 想)
现实
(所得)
没有限制的、不拘形式地随意想
?
请找出本文的线索
提示:请从文 章题目入手 《过万重山漫 想》
“过” 从船出夔门写起,直到“船已经经过三峡”
结束,写了游三峡的全过程。
紧扣“漫想” 不断拓展时空内涵。从现实的壮 丽景象,而想到远古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而后 又回到现实,再写船到终点时的喜悦。
请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
一 (1) 想 ,神往三峡。
二 (2-10)过万重山,漫想,谁是第一个过三峡者。 三 (11-13)追溯远古,漫想,想那许许多多的第一个, 想到人类向前发展的历史。 四 (14) 再想,未来人也会和我们一样崇敬我们。 五 (15-16)船过三峡,想,感到喜悦。(呼应开头, 收束全文,是“漫想”的终点。)
脊梁( jǐ ) 篙工(gāo)
欹侧( qī )
n) 抟(tuá
坼( chè )
燧( suì )
翎 ( lí ng)
追溯(sù ) 无恙(yà ng) 抟(tuá n)
端倪( ní ) 啃噬( shì ) 怯弱( qiè)
夔门(kuí ) 耸峙(zhì ) 欹侧(qī) 敝帚画西施
倾斜 用破旧的扫帚 为西施画像 多出来 充满而往外淌
《过万重山漫想》
漫想的思路
漫想第一层次 想象关于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三峡
具体
漫想第二层次 联想到难以计数的第一个穿过 “三峡”的人
“三峡” 抽象
引号 特殊含义
“三峡”的含义?
• 特点: 充满艰难险阻,重重困难
• 象征: 等待人们去征服、去开拓的未知领域
作者的思路是怎样展开的?
作者由夔门为起点——过“万重山”——历奇险 ——观奇景——想“第一”——溯远古—— 想未来——回现实——抒喜悦
结构小结
所见 —— 奇、险
(1—3)
第一个过三峡的人 所想 —— (4—12) 无数个第一个
所得 —— 未曾有过的喜悦
(13-15)
主旨小结
文章以游三峡中所见的景象为依托,借助想象和 联想,讴歌了无数第一个知难而进、敢为人先、勇于 探索的历史首创精神,期待人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 这种首创精神发扬光大,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
飞越的神思、联翩的浮想。“过万重山”就是所有思绪 的触发点,作者是有感于万重山的壮美景色而任思想穿 行于历史、今天、未来。
夔门 (kuí) 耸峙 (zhì) 敧侧 (qī) 无恙 (yàng) 抟 (tuán) 怯(qiè)弱 坼 (chè) 燧 (suì) 翎 (líng) 端倪 (ní) 啃噬 (shì) 追溯 (sù) 凭舷 (xián) 眺望 (tiào)
漫想的内容
时间——大约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联想
交通工具——独木船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所承受 的精神压力及其非凡表现。
想象
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难 以计数的第一个穿过 “三峡”的人
过万重山漫想读后感
过万重山漫想读后感《过万重山漫想》是著名作家张岱年的一部散文集,其中收录了他多年来在山水之间的游历和思考。
这部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文字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在阅读完这部作品之后,我深受启发,不禁有许多感慨和想法。
首先,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被张岱年的文字所折服。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人文风情。
在他的笔下,万重山脉、古老村落、清澈河流,都变得栩栩如生,令人仿佛置身其中。
他的文字流畅而有力,每一个句子都充满了力量和韵味。
读完《过万重山漫想》,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这种情感也感染了我,让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激情。
其次,这部作品还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在《过万重山漫想》中,张岱年不仅仅是在描述风景,更多的是在思考人生。
他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和对人文的体悟,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他认为,人生就像山水一样,需要有一种豁达和坦然的心态,才能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他的这种思想观念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也会学习张岱年的豁达和坦然,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最后,这部作品还让我对文学创作有了新的认识。
张岱年的散文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文学界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表达,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
他通过自己的作品,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活的真谛,这种力量是无法估量的。
在今后的文学创作中,我也会学习张岱年的写作技巧和思想观念,努力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让自己的文字也能够传递正能量,影响更多的人。
总之,《过万重山漫想》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力量的作品,它不仅让我对大自然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人生和文学创作有了新的思考。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努力,用张岱年的作品作为榜样,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养,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
感谢张岱年的《过万重山漫想》,让我受益匪浅,受到了很多的启发和感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万重山漫想教学目标1.通读全文,认知过度句、段及文中丰富的联想,从而理清作者的“漫想”思路。
2.结合思路,深入领会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3.学习我们祖先勇于探索,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思路,提高文章贯通、语言连贯的能力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意义含蓄的句子。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自读指导]一、导语(同时出示投影《三峡》图)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江河,耸峙的山峦,给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笔意与灵感!郦道元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阴天蔽日”,李白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那么作家刘征过三峡时又有什么新的感想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过万重山漫想》。
二、解题提问:从课题来看,本文时一篇散文,谁能解释一下“漫想”呢?明确:“漫想”从字面上理解时“不受约束地想”“随便地想”之意,但是从课题来看,它不等于“乱想”“瞎想”。
它受着“过万重山”的限制,是作者过万重山时,超越时空的遐想。
三、把握课题思路,整体理解内容1.放录音。
2.学生思考: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开始漫想的?又是在什么时候中断“漫想”,拉回现实的?明确:带着神往之情的作者在穿过三峡时,看到了狂暴的江流,连绵起伏的高山,以及高山缺口处伸出几道光束所营造的神气境界。
面对奇景,作者神经受到强烈的触动。
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头脑里一片空白,也就恰在此时,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开始了对三峡的“漫想”。
直到船过三峡,作者才收住“漫想”的野马,回到了现实。
3.学生通览全文,找出文中说明作者产生联想的句子。
明确:(1)头脑里一无所有。
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2)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3)再想下去;(4)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4.学生通读全文,画出“漫想”内容,理清全文思路。
明确:全文思路紧扣课题,以船出夔门为起点,由万重山(三峡)的奇险,先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再“延展”到“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以及“使用什么交通工具”;然后再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
甚至他会“想些什么呢?”;接着“思想向着更遥远空间和时间飞去”,想到历史上的无数第一个;再接着时间再往未来推移,想到千百年后人们也将崇敬我们的精神;最后以穿过三峡为思路起点,落在阅尽险峻之后的喜悦上,结束了“漫想”。
5.学生思考:作者“漫想”了好多关于“三峡”以及与“三峡”有关的内容,主要想说明什么?明确:通过“漫想”,作者想要讴歌知难而进心无旁念,敢于冒险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发扬首创精神,在未来事业中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四、训练理清局部思路1.作者想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所面临的困难之间有什么联系?可否将内容打乱?为什么?明确: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面临着三个方面的困难。
第一是物质方面,先推断第一次穿过三峡的时间,由此推断所用的交通工具,只能是原始的简陋的独木舟。
第二是舆论方面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面临形形色色的舆论阻力。
第三是知识方面,由于认识的局限,存在极大的盲目性,因而带有极大的冒险性。
这几个问题之间,是一种由浅入深的关系,顺序不可调换。
这样安排更能体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不畏艰险,奋然前行的执着意念。
2.学生讨论:文章第11段中的一组问句之间有什么联系?与文章的总体思路有什么联系?明确:“这江水是在什么时候凿开三峡的呢?它的源头为什么总是无穷无尽,它的流动为什么总是无止无休,它的去处为什么总是不盈不溢呢?”这两个句子说明了自然的神秘与伟大,而“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东去之时,可曾想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跨下坐骑么?”一句则说明了人类战胜自然的无穷力量。
这样写是因为作者的思想将要“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漫想”到人类历史无数个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所以说本段的思路与全文的思路仍是一脉相通的。
五、结合文意体会几个关键句的妙处1.解读下列文字:“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也许还要高远。
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
明确:首先这两句表达很形象,第一句借用《庄子》中的话来形容自己的思想活动,范围极为高远。
第二句运用比喻,将抽象的“历史”比作具体的“飞鸟”,生动传神。
其次,从思路上转入对人类更多“第一个”的“漫想”,顺畅自然。
2.解读文章第12段中的两个“三峡”。
明确:本段中的“三峡”都加上引号,表示一种特殊的含义。
表明此处的“三峡”不是实际中的长江三峡,不是一个地理名词,而是历史发展中的那种“阻碍”,是人们已经跨越各个领域的高峰,“三峡”已成为一种“象征”。
作者的“漫想”从实在的三峡跳到了抽象的三峡,意境由此变得开阔、深邃。
3.解读“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得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明确:这里的“喜悦”是作者阅尽艰险的喜悦,是领悟无数个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三峡”精神的喜悦。
从全文思路看,这句话是思路的终点,自然带有总结性,是作者第一次穿越三峡的感受。
这两种喜悦,一是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曾经”有的,一是他“未曾”有的。
“曾经感受到的必定是他经历过的,那就是穿过三峡的胜利和喜悦,即与古人相通的征服自然、领略无限风光的自豪感。
“未曾”感受到的自然是他不曾经历的,即古人未曾经历的今人所从事的伟大事业所带来的喜悦。
六、小结当作者穿行三峡过万重山的时候,面对奇景,展开“漫想”。
凭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他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思绪在广袤的时空中飞翔,想到远古许许多多的“第一个”。
正是“第一个”排除万难,开拓道路,历史才“昂然向前”。
热情讴歌了知难而进、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高新科技也逼进我们的生活,如“信息”“网络”“生物技术”一无不像“三峡”一样。
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勇于开拓进取的“三峡精神”,用它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去开拓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更大领域。
七、布置作业1.比较阅读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2.以“读《过万重山漫想》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目的及要求]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蕴涵的哲理体会联想和想象在扩展思路,沟连上下问中所起的作用学习知难而上,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教学设想]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
让学生充分接触课文,充分思考,发表见解。
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落实有关理清思路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教学节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以李白诗《朝发白帝城》引入新课.美丽的景色总是让人神思飞越,神采飞扬.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三峡的原因.那么,刘征面对三峡,又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过万重山漫想>二.解题漫想:是随意,不受拘束的畅想.文体特点:写景抒情散文三.阅读全文,思考问题挑选生字生词,结合课文注解查字典,理解语句筛选有助于理解全文中心的语句或段落,快速理解文意筛选文中议论和抒情的句子,把握文意.四.了解本文的学习重点<略>五.理清全文思路,提高阅读能力"披文入情,缘情而寻":前四个字意思是整体把握,体会全文主旨;后四个字意思是以全文主旨为钥匙,摸清作者的思路.(一)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学习方法点拨]题目分析法例如:<过万重山漫想>中的"过"------体现了作者行走路线的思路"漫想"------体现了作者联想和想象的思路思路分析法(重点讲叙)思路分析法要注意扣住:"探","循","悟"三个字.第一步:探路.找出作者思路的起点,发展和终点的过程.[阅读文章,回答问题]<1>找出显示作者行走路线的语句.<2>找出显示作者联想和想象思绪的语句.图示:起点----------------------------------------------------终点(夔门) (过三峡)现实------- 远古------ --现实------- 未来------- 现实(联想\想象)"第一个"(首创者\开拓者)"三峡"(未知领域)第二步:循路.遵循作者的思路去联想体会作者叙述中蕴涵的思想感情.[阅读文章,回答问题]①作者"漫想"都扣住了"第一个",先后想到了哪些"第一个"?请你列举.作者的思路是怎样展开的?②作者想象"第一个"穿过三峡时面临哪些困难?③面对如此多的困难,"第一个"是否退缩?你从中是否受到启示?请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并加以分析.④作者讴歌什么?期望什么?⑤请你结合前文的分析,指出"第一个"和"三峡"的象征意义?第三步:悟路.弄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展开思路?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阅读课文,回答问题]①本文以丰富奇特而又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编织成文,那么,作者是如何将写眼前的景物与展开联想和想象联系起来的?②文中提及史料和引用古人名句的作用是什么?段落分析法<略>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⑿\⒀\\⒁⒂表现手法分析法<略>区分不同表现手法,注意筛选文中抒情和议论的句子.(二)理清文章的局部思路[学习方法点拨]以文中第五至第九自然段为例进行分析,写出局部思路图示.远古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时间----------------工具---------------压力---------------局限精神:知难而上,义无返顾六.总结,思路拓展鲁迅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伟大的人."第一个"可称为开拓者和首创者.作者赞扬"第一个"实际上是讴歌知难而上的首创精神.我们应该发扬"第一个"的精神,去体味开拓的喜悦.七.作业⑴摘录出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⑵诵读课文⑶以"第一次"为题作文.八.板书设计[略]过万重山漫想一、教学目标1、理清本文的思路,把握课文的创作意图,以及为达此意图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培养透过“媒质”(过三峡)而看清实质的阅读能力。
2、领会“第一个敢为人先”的精神实质,深刻认识并领会第一个对于后者的奉献精神及重要意义。
激励学生在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二、教学重点1、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掌握借助媒质而表意的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备课资料1、作者简介刘征即刘国正,1926年出生,北京人,诗人、杂文家、语文教育家,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多年从事教材编写和教学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