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过万重山漫想》教学设计1
过万重山漫想 (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过万重山漫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背景,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作品中描绘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交流和表达能力。
(3)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作品,掌握文学鉴赏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梗概:本课以“过万重山漫想”为主题,选取了历代诗人描绘山水风光的诗篇。
通过对这些诗篇的鉴赏,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
2.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所选诗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
(2)学会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作品中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3)掌握文学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本课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诗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诗篇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的认识。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篇,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手法等,掌握文学鉴赏方法。
5. 实践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创作以山水风光为主题的诗歌,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6. 总结拓展: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提高环保意识,培养勇于面对困难,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实践活动等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
2. 知识掌握:检查学生对诗篇主题思想、艺术特点等方面的理解程度。
过万重山漫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过万重山漫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述文章大意。
(3)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学会如何从文中提炼主题,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2)激发学生勇于探险、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生词和重点句子的学习和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课文生词和重点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2)从文中提炼主题,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
(2)引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生词和重点句子。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向教师提问,解决生词和重点句子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
(2)详细解析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5. 实践与应用:(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练习。
(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自己的漫想作品。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生词和重点句子。
2.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写一篇短文进行阐述。
3. 选择一个自然景观,进行观察和思考,创作一篇属于自己的漫想作品。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
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过万重山漫想 (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过万重山漫想——综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与“过万重山”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创意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2)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了解“过万重山”的背景知识(1)介绍“过万重山”的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2)分析“过万重山”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第二课时:学习“过万重山”的文学技巧(1)分析“过万重山”的诗歌结构,引导学生了解其韵律美;(2)通过解读诗句,让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技巧。
3. 第三课时:创意写作——编写“过万重山”主题的诗句(1)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编写与“过万重山”主题相关的诗句;(2)组织学生进行分享和交流,评选出优秀作品。
三、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过万重山”的背景知识和文学价值;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剖析“过万重山”的诗歌结构和表达技巧;3. 采用创意写作法,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过万重山”的背景知识和文学价值的掌握程度;2. 学生在创意写作中的表现,包括诗句创作和分享交流;3. 学生合作学习、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表现。
五、教学资源:1. 与“过万重山”相关的书籍、文章、视频等资料;2. 课堂讨论、分享和交流的平台;3. 评价标准和反馈机制。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过万重山”的图片和相关诗句,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过万重山”的背景知识和文学价值。
3. 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讲解,详细介绍“过万重山”的背景知识和文学价值。
4. 分析:让学生分析“过万重山”的诗歌结构和表达技巧。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状物抒怀》中的《过万重山漫想》。
详细内容包括:作者通过描绘船行经过三峡的景象,引发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感悟,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与思考。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 学习并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高状物抒怀的写作能力。
3. 通过对文章的阅读与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人生哲理,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 教学重点:学习并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进行状物抒怀的写作训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三峡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引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3. 课堂讲解:a. 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b. 讲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并进行例句分析。
c. 深入解读文章中的哲理,引导学生思考人生。
4.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5. 例题讲解:选取文章中的典型例句,进行修辞手法和状物抒怀的讲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状物抒怀的写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过万重山漫想2. 重点词语:三峡、人生、哲理、修辞手法3. 写作训练:状物抒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以“我的梦想之旅”为主题,写一篇状物抒怀的短文。
我的梦想之旅梦想如同璀璨的星辰,指引着我穿越人生的沙漠。
在追寻梦想的旅途中,我仿佛置身于一叶扁舟,驶过激流勇进的三峡,感悟着生命的真谛。
梦想之旅,起始于对未来的憧憬。
如同一幅泼墨山水,浓墨重彩地描绘出我心中的愿景。
在这条路上,我勇往直前,如同翻越高耸入云的山峰,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最新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
最新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最新版高中数学教材,第三章《三角函数》的第二节《过万重山漫想》。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了解函数的定义,掌握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理解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以及能够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函数的定义,掌握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能正确识别各种三角函数。
2. 掌握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能够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难点: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教材、笔记本、三角板、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过山车为例,让学生思考过山车的运动是否可以看作是一种函数关系。
3. 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介绍正弦、余弦、正切等基本三角函数,并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函数的定义。
5. 例题讲解:以一个实际问题为例,讲解如何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解决几个与三角函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7. 作业布置:布置几个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后解决。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函数的定义:对于每一个输入值,都有唯一的输出值。
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正弦、余弦、正切等。
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三角函数解释过山车的运动。
答案:过山车的运动可以看作是一种函数关系,例如,过山车的高度可以表示为时间t的正弦函数,即h(t) = Asin(ωt),其中A为振幅,ω为角速度。
2. 一个物体从高度h自由落下,求物体落地时的速度v。
答案:物体落地时的速度v可以表示为时间t的余弦函数,即v(t) = gt,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过山车的实例引入函数的概念,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函数的定义。
在讲解三角函数时,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三角函数的图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三角函数的性质。
最新过万重山漫想优质教案优质教案
最新过万重山漫想优质教案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过万重山漫想》一课,这是教材第四章“江山如此多娇”中的第二篇文章。
文章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人生的思考。
详细内容包括:山川美景的描绘、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生的哲理感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我国大自然的壮美,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2. 通过分析课文,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3.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人生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重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著名山川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文章主题。
3. 精讲课文: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4.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中的难点,进行例题讲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过万重山漫想2.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3. 人生感悟:与自然和谐共生,珍惜当下,追求真善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我国大自然的感悟。
答案:示例:我国的大自然神奇瑰丽,山川壮美。
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我明白了要珍惜当下,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真善美。
2. 作业题目: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一种自然景观。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较好,但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还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其他描绘自然景观的文章,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身感受自然之美,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过万重山漫想》。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领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3)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培养审美情趣。
(3)运用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人生的艰难,培养热爱生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树立远大理想,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追求卓越。
(3)学会珍惜友谊和团结合作,共同战胜困难。
二、教学重点:1. 诗歌《过万重山漫想》的字词理解和诗句解析。
2. 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分析。
3.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
2. 诗歌的形式和韵律特点。
3. 创意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过万重山漫想》的文本和相关的教学资料。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3. 准备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过万重山漫想》,激发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形式。
(2)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如“万重山”的象征意义等。
4. 品味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和欣赏。
5. 创意写作(1)教师给出写作话题,如“穿越万重山”,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
(2)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6. 分享作品(1)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
7. 总结课堂(1)教师总结诗歌《过万重山漫想》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过万重山漫想(第一课时)(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过万重山漫想(第一课时)(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过万重山漫想(第一课时)(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过万重山漫想(第一课时)(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过万重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体会其价值和意义。
2. 认识山脉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理解其在自然、文化、历史等方面的作用。
3. 学习和掌握有关山脉的基本知识,包括山脉的定义、分类、地形等。
4.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的爱好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 讲授“过万重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加强对山脉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的讲解。
(3) 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山脉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 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 列举一些中国的山脉名称,引出本课主题,让学生感知“过万重山”的特殊性。
(2) 提问:“山脉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作用?”让学生自由发言。
2. 学习内容(1) 讲授“过万重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它的价值和意义。
(2) 加强对山脉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山脉的特点。
(3) 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山脉的案例研究资料,让学生动手解决问题并且总结经验。
3. 讲解(1) 讲解“过万重山”是中国三大山脉之一,它从南到北、东到西呈现出“一长、一短、一高、一低”的特点。
(2) 讲解山脉的分类方法,包括按时间先后分布、按性质、按地形等。
(3) 讲解“过万重山”的优美景色、文化遗产、自然景观等,并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展示。
4. 案例研究(1) 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自带一份案例材料(如“黄山”、“秦岭”等),并自行探究其中的文化、历史、自然、地理等相关知识。
(2) 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总结经验和自己的发现。
(3) 每个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发现和得到的启示。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具体章节为第三单元《过万重山漫想》。
本文以诗意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中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详细内容包括:阅读课文,理解作者通过对山的描绘所表达的情感;学习文中生词、短语及特殊句式;分析课文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短语及特殊句式;学会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及特殊句式。
2.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大自然中山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勾画出生词、短语及特殊句式。
3. 小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交流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
4.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进行随堂练习。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过万重山漫想》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 教学难点与重点:(1)修辞手法(2)生词、短语及特殊句式4. 教学过程:(1)导入(2)自主阅读(3)小组合作(4)例题讲解(5)课堂小结(6)课后作业布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写一篇描绘大自然的作文。
2.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作文中运用到所学修辞手法,内容生动、形象。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过万重山漫想》。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通过写作和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欣赏。
(2)培养学生对人生奋斗和追求的理解和认同。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歌的作者、背景和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诗歌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掌握。
3. 诗歌内容分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解释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步骤1. 诗歌朗读和背诵:(1)让学生跟随老师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2)学生自主背诵诗歌,老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2. 诗歌内容分析:(1)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老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四、教学评价1. 朗读和背诵评价:(1)老师对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进行评价,关注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2)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和提高。
2. 内容分析评价:(1)老师对学生的内容分析进行评价,关注对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2)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和提高。
五、教学延伸1. 写一篇关于《过万重山漫想》的读后感,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进行一次户外自然景色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之美,激发对诗歌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六、教学资源1. 诗歌原文:《过万重山漫想》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作者和创作背景的资料3. 朗读和背诵指导:音频或视频资料,展示正确的朗读和背诵技巧4. 诗歌分析指导:相关书籍或文章,提供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分析七、教学方法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和分享,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过万重山漫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过万重山漫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过万重山漫想》的背景和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采用问题引导、讨论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利用图像、音乐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引导学生领悟到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过万重山漫想》的诗意和诗人的情感。
掌握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观表达人生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山水画或播放山水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中的意境。
提问:“你们知道我国哪些著名的山水景观?”让学生分享并引导至本诗的主题。
2. 诗歌讲解: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 讨论分析: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分析诗人的情感和心境,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观表达人生感悟。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索。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意象和寓意的理解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检查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过万重山漫想》及相关诗歌鉴赏资料。
2. 多媒体资源:山水画、山水音乐、PPT等。
3. 参考资料:有关《过万重山漫想》的解析、评论等。
4. 课外读物:推荐与本诗相关的诗歌、文学作品等。
六、教学实践1.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增强对诗歌韵律和节奏的感受。
过万重山漫想 (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过万重山漫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过万重山漫想”的背景和主题。
2.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情感。
教学活动:1. 开场提问:同学们有没有爬山的经历?你们对山有什么印象?2. 教师讲解:“过万重山漫想”是一篇描绘大自然壮丽景观的文学作品,通过作者的描绘,我们可以感受到山的雄伟和神秘。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阅读课文,讨论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
4. 分享讨论结果: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和情感。
第二章: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如山象征困难与挑战,水象征勇气和智慧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如面对困难时的坚持和勇气等。
教学活动:1. 教师提问:课文中的山和水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分享讨论结果: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课文的意义。
4. 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强调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第三章:应用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2. 让学生通过写作或口头表达的方式,展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活动:1.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和挑战?你们是如何应对的?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3. 分享讨论结果: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实际问题。
4. 写作或口头表达:让学生通过写作或口头表达的方式,展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过万重山漫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过万重山漫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过万重山漫想》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勇于探索的精神。
3. 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过万重山漫想》的内容介绍。
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 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4. 鉴赏课文的语言特色、表现手法和结构布局。
5. 实践性活动:以“我眼中的万重山”为主题,进行写作训练。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2.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实践法:进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过万重山漫想》的内容和作者。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教师辅导学生解决生字词。
3. 分析课文,讲解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5. 鉴赏课文的语言特色、表现手法和结构布局。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2. 完成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准备课堂讨论,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4. 进行写作训练,以“我眼中的万重山”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练习题和作文,评估他们对课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七、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通过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
2. 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通过分析课文,引导学生理解。
3. 课文主题的深刻含义:通过讨论和思考,帮助学生领悟。
八、教学resources1. 课文原文:提供课文原文,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关键信息项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2、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4、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授课堂练习课堂总结作业布置5、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相关拓展阅读材料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要字词和文学常识。
学生能够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能够赏析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默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作者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
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重难点121 重点理解作者的漫想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122 难点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考和感悟。
引导学生将作者的思考与自身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基础。
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和写作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
132 讨论法组织学生针对文中的重点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
133 自主学习法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课文相关知识。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14 教学过程14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壮丽的山河图片或播放相关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山河的感受和想法,从而引出课文《过万重山漫想》。
142 新课讲授初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精品教案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九册第四单元《过万重山漫想》一文。
文章通过作者亲历的徒步旅行,描绘了过大山的壮丽景色和心灵的洗礼。
详细内容涉及:1. 熟悉生字词:崇山峻岭、蜿蜒曲折、气喘吁吁等。
2.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3. 深入探讨文章主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熟练掌握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提高写作技巧。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徒步旅行的图片,让学生谈谈他们对大自然的感受,从而引出本课主题。
2. 新课导入:教师带领学生熟悉生字词,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3. 课文解析:a. 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b. 逐段讲解,分析作者描绘的景色和情感。
c. 结合实际,让学生谈谈对文章的理解。
4. 例题讲解:选取文章中的一段描述,分析其写作技巧,指导学生进行仿写。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段落划分和主题归纳。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过万重山漫想》2. 生字词:崇山峻岭、蜿蜒曲折、气喘吁吁等。
3. 文章结构:总分总4. 写作技巧:比喻、拟人、排比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以“我心中的大自然”为题,写一篇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课堂互动环节,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需在以后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大自然的文章,提高写作水平,培养爱国情怀。
2024年《过万重山漫想》高一语文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高一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山的独特情感。
2.分析课文的表现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1.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2.分析课文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
2.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爬山的经历和感受。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过万重山漫想》,猜测课文内容。
二、阅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第一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山的情感。
2.分析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山中的所见所闻。
3.分析课文第三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山的思考。
四、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2.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课堂讨论。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表现手法。
二、分析课文表现手法1.分析课文中的拟人手法。
2.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手法。
3.分析课文中的夸张手法。
三、课堂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练习。
2.分析课文中的抽象概念,进行创意表达。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创新思维。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1.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想象练习。
2.分析课文中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课堂讨论1.针对课文中的创新思维,进行课堂讨论。
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创新想法。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山的作文。
2.收集关于山的诗句,进行欣赏。
第四课时一、作业展示1.展示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和讨论。
2.展示学生收集的诗句,进行欣赏。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创新思维。
三、课后拓展1.鼓励学生进行户外活动,体验大自然的美。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四、布置作业1.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课后复习。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教案:《过万重山漫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章第一节《过万重山漫想》。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了解作者在攀登华山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以及他从中得到的启示。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够概述作者在攀登华山的过程中的所见所闻。
2. 学生能够理解并体会作者通过描绘华山景色,表达出的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3. 学生能够理解并学习作者在攀登华山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通过描绘华山景色,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2. 教学重点:理解并学习作者在攀登华山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幅华山的美景图片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华山之美在哪里?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回答问题。
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分析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者在攀登华山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精神品质,讨论作者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4. 重点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5.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攀登华山的困难情境,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攀登过程,体会作者在攀登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六、板书设计1. 华山的美丽景色2. 作者的攀登经历3. 作者的精神品质七、作业设计1. 请根据课文内容,概述作者在攀登华山的过程中的所见所闻。
2.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在面对困难时,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2.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华山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华山的美丽景色,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攀登经历和精神品质。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过万重山漫想》。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3)学会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和评价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鼓励他们进行诗歌创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美好,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他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和勇气。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过万重山漫想》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哲理的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诗人简介。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诗歌的学习。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自主练习朗读和背诵,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3. 文本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到深层含义,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学生通过讨论、分享,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朗读、讨论和创作活动的情况。
2. 诗歌理解:学生对诗歌意境、主题和修辞技巧的理解程度。
3. 创新与表达: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的表现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诗歌《过万重山漫想》文本。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资源。
3. 辅助材料:其他相关诗歌或文章,以便进行比较和分析。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中的自然景观,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情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最终五篇)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最终五篇)第一篇:《过万重山漫想》教案过万重山漫想教学目标(一)理清课文所体现的作者的思路,即思路“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怎样“达到这条路的终点”。
以理清思路为训练的重点,指导学生体会方法,培养能力。
(二)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中心意思。
作者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三)联系思路理解语句的含义和作用,为揣摩语言、概括要点、筛选信息、分析文意和质疑解难打下基础。
(四)积累下列词语:连绵耸峙啃噬端睨筚路蓝缕惨淡经营摧山诉地转瞬即逝难点重点(一)本课训练重点是理清思路,理清思路的目的是为了透彻地理解课文。
同时,可以从作者的思路中领悟怎样使思维条理化。
一篇文章,几个大的部分,前后的有机联系,是文章的总体思路。
思路表现为结构,结构隐含着思路。
因而综观全文,要看清总体思路,实际上是以往结构分析训练的深化,深就深在要探究段序的前后安排有什么道理。
就一篇文章来看,作者的总体思路是有起点、过程和终点的。
究竟该怎样把握呢?主要是抓住说明思路展开的重点句子。
本文l、2段是第一部分。
略写往昔自己对三峡景物的神往,描写了船出夔门之后,江流的湍急和高山的耸峙。
值得玩味的语句是“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朦胧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
”和“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
”设置了倘恍迷离的意境,引起人们的通思。
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的“漫想”。
第二部分包括第3~9段,“漫想”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
第3段,“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辞藻都黯然失色”,深感三峡美景难以摹状,“头脑里一无所有”,暗示了文章下面的内容不在于写景观。
“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围绕这第一个人,会生发出许多新的思索,这便是作者“漫想”思路的起点。
过万重山漫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过万重山漫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过万重山漫想》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本,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的情感。
(2)引导学生树立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掌握《过万重山漫想》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
2. 教学难点:(1)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汲取启示,反观自身。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过万重山漫想》的故事情节。
(2)提问:同学们认为,作者在作品中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信息?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作品中人物命运的思考。
(2)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汲取启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文本,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2. 请以“我眼中的过万重山”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过万重山漫想》的基本内容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团队协作等。
3. 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转变,如对自然、生命的敬畏,对人生的思考等。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形象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万重山漫想》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本文,增加文化知识的积累2.学习本文,了解和体会文章结构的技巧。
3、体会作者所赞美的内在精神【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本文,增加文化知识的积累2.学习本文,了解和体会文章结构的技巧。
【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所赞美的内在精神【教学方法】启发点拨【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三峡是翟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它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关,全长193公里。
它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峡谷,被誉为山水画廊,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翟塘峡为长江三峡第一峡,又称夔峡。
从奉节白帝城至巫山县大溪镇,全长8公里,以雄伟壮丽著称。
长江南岸的白盐山与北岸的赤甲山对峙,岩壁如斧劈刀削,恰似一扇屋门,紧锁长江。
江水在峡中咆啸奔腾,旋涡四起,山雄水急,气势磅礴,令人叹为止。
巫峡为长江三峡第二峡。
从巫山县大宁河口,至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峡长45公里。
其特征是峡长谷深,迂回曲折,幽深秀丽,似一条美不胜收的山水画廊。
巫峡景区由\'三台八景十二峰\'等景点组成。
西陵峡是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长70公里,自宜昌秭归县香溪河至宜昌市南津关,其特点是滩多水急。
其中的泄滩、青滩、崆岭滩,为三峡著名的三大险滩。
西陵峡中景观甚多,著名的有黄牛峡、黄陵庙、三峡工程、灯影峡、崆岭峡、牛肝马肺峡、兵书宝剑峡、屈原祠等等。
自古以来,写三峡的文字就很多,同学们在初中时也学过不少。
如郦道元《水经注·三峡》,李白的《秋浦歌》、《朝辞白帝城》等等。
要在众多的名文俊笔中写出脱俗的文字来,不费踌躇是不行的。
正是这样,《过万重山漫想》是独辟蹊径的,以三峡为踪,情随景迁,景随情变,\'思接千载,心游万仞\'。
通过\'漫想\',表达了作者对那些勇于开拓的志士仁人表示了由衷的赞美。
在写作中,作者打开视野,在现实和想象之间自由驰骋,其思路纵贯古今,气势非凡,表现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驾驭能力。
二、指导阅读(一).生字生词的识记,相关文化知识积累如\'以敝帚画西施\'、\'志\'、\'欹\'、\'洪荒\'、\'注\'、\'不盈不溢\'、\'摧山坼(ch è)地\'、\'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等等。
这样的内容不少,都可借助文中的注释或查工具书完成。
(二).找出联结上下文的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思路本文题为\'漫想\',实际上\'漫\'而有序,作者十分注意把现实和想象结合起来,通过想象来安排文章的结构。
在自读时,我们找出这方面的语言标志,会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1.抓住起联结作用的关键语句如\'直到今年--五十多岁了,才有机会第一次穿过三峡\'、\'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面对这奇景\'、\'第一个\'、\'既然有第一个\'、\'那个时候\'、\'再想下去\'、\'那时候\'、\'船已经穿过三峡\'等等。
通过这些语句,我们会发现,文章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2.通读全文,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本文线索是什么?我们可以将文章分为几个部分?三、小结课文四、作业布置1、本文线索是什么?2、我们可以将文章分为几个部分第二课时一、研读课文1、本文线索本文线索,一是紧紧扣住一个\'过\'字。
从船\'出了夔门\'写起,直到\'船已经穿过三峡\'结束,写了游三峡的全过程;二是紧扣\'漫想\'二字,不断拓展时空内涵。
2.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阅读时,我们可以将文章分为以下部分。
第一部分,\'我在小时候就读过一些古人今人描述三峡的文字,……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交代行文的起因:\'第一次\'面对早已神往的\'奇景\',\'漫想\'由此开端。
第二部分,\'第一个,是的,总有第一个吧。
……但是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他们像蛛丝一般无力,绊不住历史的脚步。
\'展开\'漫想\'。
第三部分,\'我的思路被隆隆的爆破声打断……船已经穿过三峡,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回到现实,歌颂当代人民的开拓精神。
结束\'漫想\',回应开头。
3、在安排文章的行文结构上,作者是独具匠心的。
如在写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时,作者用了设问的手法:\'--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通过这一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了文章的渊深之境:三峡那么高,那么险,谁过去?怎么过?一个人能过?还是许多人生生不息地过?所谓微言大义,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要思考的,而此文给了读者巧妙的回答。
那就是\'不用扬鞭自奋蹄\',只需要\'竹篙一点,独木船开动了……\'在\'漫想\'中,作者把古代与现在,把虚景与实景联系起来,歌颂了改革开放后热火朝天的祖国建设。
从而把读者引向了一个较高的思想境界。
4、再从行文上看,文章穿插有致,能巧妙地在现实与想象之间自由切换。
文章从\'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写起,一直写到应当怎样做为止。
然后笔锋一转,又回到现实中来:\'我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
然后又一笔荡开:\'据科学家说,在洪荒时代,四川盆地本来是个内陆海。
海水东注,撞击、啃噬着东边的大山,年深日久,终于\'凿开\'一条通道,就是\'三峡\'\'。
二、小结课文三、作业布置思考:1、文章写的是三峡的观感,为何题目叫\'过万重山\'?2、文章的景物描写在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起什么作用?3、文中几处\'三峡\'的含义有什么不同第三课时一、作业检查二、自读点拨(一).文章写的是三峡的观感,为何题目叫\'过万重山\'?\'过万重山\',本于李白的《朝辞白帝城》\'轻舟已过万重山\'。
文章不用\'三峡\'而取\'万重山\'之意,目的是突出三峡山势险峻,万山重重的特点,为下文隐喻经历千难万险设下一个伏笔。
(二).文章的景物描写在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起什么作用?文中有关三峡景物的直接描写不多,比较集中的是第二段。
\'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
……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
\'这段文字写\'夔门\'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第一次穿过地莫名的惊喜。
瞿塘峡(亦称夔峡)气势磅礴,险峰对峙,是三峡中最短的峡谷,但却\'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连荆楚压群山\'。
峡中江流澎湃,涛声雷鸣,号称\'天下雄关\',其中夔门山势尤为雄奇。
山势之外,瞿塘水势亦\'雄\',它\'锁全川之水,扼巴蜀咽喉\',有诗称之\'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
\'江水至此,水急涛吼,蔚为大观。
对瞿塘峡的山水之\'雄\',清代诗人何明礼有一首诗写得至为贴切:\'夔门通一线,怪石插流横。
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
第一次面对如此险绝的山势,作者说\'忽然落进一个天地\'实在贴切不过:一是景色变换的突然,二是奇观纷至沓来,三是兴奋不已,触发了无限遐思。
从章法上讲,这段景物描写是\'漫想\'的必不可少的铺垫。
(三).文中几处\'三峡\'的含义有什么不同?文章里多处用\'三峡\'一词,但是细究起来,含义却有所不同。
1、如\'第一次穿过三峡\'、\'似乎可以说,打开四川和内地的通路(包括北边翻越秦岭的蜀道和东边的三峡),大约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个人穿过三峡自然还要早一些\'、\'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这里的\'三峡\'指的是具体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2、\'我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
……终于\'凿开\'一条通道,就是\'三峡\'。
\'这里的\'三峡\'指的是开辟出来的一条道(水)路。
3、\'不要小看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不,他们的步履更为艰难,他们的业绩更为伟大。
人类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的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
于是,历史昂然向前。
\'这里的\'三峡\',已与作者对人类宏伟业绩的联想浑然一体。
4、\'在新长征中,在我们的祖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此时此刻正有多少\'葛洲坝\'在兴建,有多少新的\'三峡\'待穿过啊!而且更有千万未来的\'三峡\'在前头,那\'三峡\',也许高得顶住月亮,长得环绕地球。
于是,我看见无量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挺立起来。
他们抖掉昨天的恶梦,瞩望明日的晨光;他们被一个钢铁的意志--党的意志团结在一起,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正在向着当今和未来的无量数新的\'三峡\'进军。
\'显然这里的\'三峡\'指的是人类面临的各种艰难险阻和各种未知的困难。
(四).本文赞美了什么精神?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所写的\'万重山\'即三峡,含义比较丰富。
每一层含义都是不同的。
但是有一点相同,即无论是具体的\'三峡\'还是比喻的\'三峡\',都与困难有关。
江水凿开三峡,要经历千难万险,第一个经过三峡的人要经过千难万险,今天虽然我们进入一个新时代,但是要建设和实现自己的美好蓝图,也要经历千难万险。
这是一个颠破不灭的真理。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些困难都被人类克服了,因而显示出人类在战胜自然和征服自然方面的伟大功绩。
但是这些功绩却并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相反,它显示了人类面对困难义无反顾,克服困难意志坚定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