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万重山漫想(1)
《过万重山漫想》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解析
《过万重山漫想》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解析(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料,如英语资料、语文资料、数学资料、物理资料、化学资料、生物资料、地理资料、历史资料、政治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learning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English materials, language materials, mathematics materials, physical materials, chemical materials, biological materials, geographic materials, historical materials, politic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过万重山漫想》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解析能使用工具的人类的出现,据说距今已有两三百万年。
过万重山漫想(1)..
过万重山漫想(1)..【课型】讲读【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教育学生牢固树立首创精神,在现代化建设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2.学习课文在行文上善于联想、思路开阔的特点。
3.体会文中哲理性极强的议论语句,引导学生理清思路。
【教学重点】课文的思路【教学难点】课文的结构特点【教学设想】 [课前准备]墙报上开辟“三峡园地”,介绍三峡风光、三峡工程以及有关三峡的诗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由李白的《朝发白帝城》导入,“轻舟已过万重山”说明船过三峡时速度之快。
课题“过万重山(长江三峡)漫想”,“漫想”指没有限制的、不拘形式地随意想。
“漫想”二字已清晰地告诉我们文章的组材方式。
“过”体现的是空间,线索;“漫想”反映的是时间,组材。
人们一旦面对奇景,惊叹之余,总喜欢追根溯源,遥想当年。
这是很自然的联想。
看长城,会想秦始皇时代人们是怎么造长城的。
同样,过三峡,也会想到很多很多。
想象力的丰富奇幻,思路的活泼开阔,是与一个人的渊博的学识是分不开的。
刘征(原名:刘国正,是当代著名的诗人、作家和教育家、中华学会的副会长、全国中语会名誉理事长)的想象是依据历史知识的推理,有根有据地想象的。
我们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确是思路开阔的重要条件。
二、学生快速阅读,作记号,查三、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课文1.问:漫想的起点在何处?终点又在何处?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开始漫想的?起点——夔门;终点——船过三峡。
带着神往之情的作者在穿过三峡时面对奇景感慨之极,头脑出现了空白,然后跳出了古怪的念头。
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触景生情”。
写景部分请同学朗读(第2节)2.面对的是怎样的“奇景”?投影填空:“万重山”之景的观感:狂暴的江流,连绵起伏的高山,高山缺口处伸出几道光束所营造的神气境界。
作者在这里用了多种修辞以突出过万重山的观感。
而这观感更详尽的则来自刘白羽的《长江三峡》,请看投影:三峡各自特点总特点瞿塘峡(夔峡)雄、奇风光神奇雄伟壮美巫峡秀、奇西陵峡(巴峡)滩多特险充满险情3.齐声朗读写景部分,体会想像一下这雄、奇、险的万重山。
过万重山漫想
7、过万重山漫想万重山,一座宏伟壮丽的山脉,宛如一堵天然的屏障,耸立于广袤大地之上。
它的辽阔和壮丽,让人不禁陶醉于其中。
站在千峰之巅,我思绪万千,深深被大自然的力量和美景所震撼。
万重山的山势高耸入云,峰峦叠嶂,如刀削斧劈般挺拔,有如一片聚集的云朵。
在阳光的照耀下,山脉的形状犹如一条巨龙般蜿蜒盘旋,巍峨雄浑,给人一种无尽的豪情壮志。
站在这万重山的前方,我感觉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和微弱,生命之脆弱在这样的山势面前弥足珍贵,我从中感受到了山的力量和生命的无穷魅力。
万重山形成于亿万年的风雨洗礼,它是大自然的艺术作品。
每一个山峰都拥有着自己的故事,每一座山都经历了无数的年代变迁。
在万重山的深处,流水潺潺,鸟语花香,犹如一座绿色的乐土。
密林茂盛,植被丰富,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这里的空气纯净,没有雾霾和污染,仿佛走进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
大自然的力量和生机勃勃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
万重山还是一座生态宝库,它孕育了大量的野生动植物。
从山腰到山巅,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和鸟类在此栖息。
这里的山鹿、小熊猫等珍稀动物受到国家的保护。
它们的存在是山脉生态平衡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环境保护的责任。
观赏山中的动物们,我时常激动和感慨,这是大自然的赐予,我们应该以敬畏和爱护的心态面对。
万重山也见证了历史的演变和世事的更迭。
在历史长河中,这座山脉曾经被人们奉为神圣的象征,它见证了古代文明的兴衰。
古人们在山脉中修建了众多的宫殿、寺庙、园林等建筑物。
这些古老的遗址,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站在山脉的岩石边缘,我仿佛能够感受到古人们的智慧和灵感,虽然历史已经不在我们身边,但是人类的传承和发展从来没有停止。
万重山的美丽和深邃让人陶醉,它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伟大。
在我过去的旅行中,我曾多次来到这个梦幻般的山脉,每一次都带给我不同的感受。
这里的景色犹如一幅壮丽的画卷,我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和表达。
只有亲自亲近大自然,才能深刻体会到它的神奇和美丽。
高一语文新教案之过万重山漫想1
过万重⼭漫想教学⽬标1.通读全⽂,认知过度句、段及⽂中丰富的联想,从⽽理清作者的“漫想”思路。
2.结合思路,深⼊领会⽂章的写作意图和中⼼思想。
3.学习我们祖先勇于探索,敢为天下先的⾸创精神。
教学重点来源:把握⽂章思路,提⾼⽂章贯通、语⾔连贯的能⼒教学难点1.理解⽂章中意义含蓄的句⼦。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中⼼思想。
教具准备录⾳机、投影仪课时安排来源:1课时教学过程[⾃读指导]来源:⼀、导语(同时出⽰投影《三峡》图)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朵奇葩。
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江河,耸峙的⼭峦,给了古今诗⼈画家多少笔意与灵感!郦道元说:“两岸连⼭,略⽆阙处,重岩叠嶂,阴天蔽⽇”,李⽩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已过万重⼭”。
那么作家刘征过三峡时⼜有什么新的感想呢?让我们⼀起来学习《过万重⼭漫想》。
⼆、解题提问:从课题来看,本⽂时⼀篇散⽂,谁能解释⼀下“漫想”呢?明确:“漫想”从字⾯上理解时“不受约束地想”“随便地想”之意,但是从课题来看,它不等于“乱想”“瞎想”。
它受着“过万重⼭”的限制,是作者过万重⼭时,超越时空的遐想。
三、把握课题思路,整体理解内容1.放录⾳。
2.学⽣思考: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开始漫想的?⼜是在什么时候中断“漫想”,拉回现实的?明确:带着神往之情的作者在穿过三峡时,看到了狂暴的江流,连绵起伏的⾼⼭,以及⾼⼭缺⼝处伸出⼏道光束所营造的神⽓境界。
⾯对奇景,作者神经受到强烈的触动。
⼼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头脑⾥⼀⽚空⽩,也就恰在此时,⼀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开始了对三峡的“漫想”。
直到船过三峡,作者才收住“漫想”的野马,回到了现实。
3.学⽣通览全⽂,找出⽂中说明作者产⽣联想的句⼦。
明确:(1)头脑⾥⼀⽆所有。
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中,⼀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2)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边⽆际地延展开去;(3)再想下去;(4)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过万重山漫想课文
过万重山漫想课文
苍山万岭,万壑青峰,江河湖泊,密布在每一寸土地上。
穿行在这种庞大的自然环境中,简直是一段令人窒息的旅程。
我经常在山路上漫步,看着周围的美景,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
每到晚上,我都会停下来,看着夜空中繁星点点,倾听大自然的歌声。
随着风的吹拂,绿色的山峰在夜晚的星光下,显得格外的神秘而又神秘。
我最喜欢走在西山上,西山山脉从西向东延伸,它的山峰由一座座高耸入云的雪峰组成,这里的景色实在是太壮观了。
山坡上茂密的树林像一片绿色的海洋,山谷中有清澈的小溪流淌,野花遍布,河水淙淙,让人流连忘返。
当我穿行在山路上,漫步在山间小径,脚步轻盈,心情自由,我会不禁想起古人的吟咏。
“山起云涌,雨细风轻,碧水
万重山,倚天掩明月。
”我想,古人的诗句就是这样的美景,
让我陶醉在这种漫步的乐趣中,任由我的心灵在这美丽的自然环境中漫游。
在万重山的漫游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体会到了古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令我深深感动。
在大自然的环境里,我可以自由地放飞自我,收获到自然的洗礼,感受到生命的真谛,让我更加懂得珍惜自然,热爱大自然。
漫步在万重山的林间小径,欣赏山间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是一个让人放松心情的好方式。
在这里,你可以放空自己,放松身心,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收获一份真实的快乐。
《过万重山漫想》原文
过万重山漫想刘征我在小时候就读过一些古人今人描述三峡的文字,对三峡的景物一向是神往的。
可是,直到今年——五十多岁了,才有机会第一次穿过三峡。
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
空间变得狭小了,江流变得狂暴了。
那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有的耸峙云霄;有的横枕江面;有的像虎豹迎面扑来,似已躲闪不及;有的像天女腾空飞起,仿佛转瞬即逝。
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蒙蒙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
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
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词藻都黯然失色,积存在我记忆里的那些古人今人的文字,竟如同临阵脱逃的怯弱者,都躲藏起来,无影无踪了。
至于我的这支惯于唠叨的笔,为了免于留下以敝帚画西施的笑柄,也知趣地变成了哑子。
头脑里一无所有。
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第一个,是的,总有第一个吧。
没有第一个,就不会有后来的无数个,包括我在内。
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既然有第一个,那么,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呢?三峡是大禹开凿的,那是古代神话,不是事实。
考诸文献,《禹贡》里已有四川某些山川的记载,这篇最早的地理志,多数学者认为成于战国时期。
巴郡和蜀郡也是战国财的秦开始设置的。
似乎可以说,打开四川和内地的通路(包括北边翻越秦岭的蜀道和东边的三峡),大约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个人穿过三峡自然还要早一些。
那个时候,穿过三峡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记得我年轻的时候,见过南宋北派山水画家夏圭画的一个手卷《巴船下峡图》,画的虽是木船,却大得很,船舱是两层楼,篙工舵师有十几个。
那长篙短篙拄在礁石上,巨浪狂扑,船舷攲侧,生死在毫发间的情景,至今想来还感到惊心动魄。
夏圭画的是宋朝的船,由南宋上溯两千年左右的周秦时代,那时的船自然要简陋得多,也许只有原始的独木船了。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1)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八册第四单元,内容为《过万重山漫想》。
本文通过作者亲历长江三峡的所见所感,引发读者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思考,培养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2. 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运用到写作中。
重点:把握文章主题,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长江三峡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发表看法,引出本课主题。
3. 课堂讲解:a. 解析课文: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分析文章结构、修辞手法等。
b.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句子为例,讲解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c.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描绘。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过万重山漫想》2. 内容:a. 文章主题:大自然的壮美b.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c. 写作要点:运用修辞手法,描绘事物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以“秋天的田野”为题,写一篇描绘性的短文。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a. 让学生收集关于长江三峡的诗句,进行欣赏和交流。
b. 组织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创作灵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运用到写作中。
2. 教学过程中的课堂讲解:解析课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3. 板书设计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要点。
4. 作业设计中的描绘性短文写作。
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中的教学方法调整和户外活动组织。
一、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运用到写作中1. 在课堂讲解环节,详细解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通过具体例句分析其作用,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修辞手法。
过万重山漫想(1)
瞿 塘 峡
——
三 峡 魁
若 言 风 景 异
三 峡 第 二 巫 峡 峡
——
神 女 应 无 恙
绮丽幽深,诗情画意
这篇文章写于1980年,改革开放在中国大地上刚刚启 动,许多领域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和进取,可以说中国 当时正如一条在奔涌大江中急速行驶的大船。它是 驶向往古,还是奔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驶入 仙界,不但是作者,当时的每一位中国人心中都存 有这个疑问,可以说本文作者在一个大的社会历史 背景之下,进行了一次探索和思考,然后怀着严肃 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写下了这篇文章。所以这篇 文章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任务
1 2 3 4 作者简介
语音词语 梳理思路
课文感知
关于作者
刘征,本名刘国正,曾用笔名牛小白,诗 人,杂文家,语文教育家。曾担任中华诗词 学会副会长、全国中语会名誉理事长,主要 创作诗歌、杂文。他的杂文针砭时弊,见机 而发,把握时代,表明方向。
著作有《刘征十年集》、《刘征诗书画 集》、《画虎居诗词》《刘征文集》等三十 余种著作。
起点— —夔门
终点— —船出 三峡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写过万重山见到的奇景 第二部分(3-14)写作者的漫想 (3-10)漫想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 (11-13)漫想无数第一个 (14)千百年后人对我们的评价 第三部分(15-16)写过山后的喜悦。
总体思路:所见---所想---所感
作者漫想的起点在何处? 终点又在哪里?
词语
a)
以敝帚画西施:用破旧的扫帚为西施画像。 比喻承担难以完成的任务。 敧侧:倾斜。 毫发间:比喻极小的差距,相差一点。毫: 毫毛。发:头发。 洪荒:混沌、蒙昧的状态。借指远古时代。
过万重山漫想课件 PPT
工具: 独木船; 困难: 高崖、险峡、暗礁、飞瀑;(自然)
舆论(精神)
精神: 勇往直前,大无畏得冒险精神与创新精神
…… 第一个穿过三峡得人
第一个使用石器得人 第一个燧木取火得人 第一个弯弓射箭得人 第一个骑上马背得人
阅读第11段(p15最后一段),思考: 本段中得“第一个”与“三峡”象征什么?
“西控巴渝收万壑, 东连荆楚压摹山。”
三峡第二峡 ——巫峡
川东门户 ——巫山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就是要坚持
继续 保持 安静
绮丽幽深,诗情画意
巫峡第三峡 ——西陵峡
滩多水急
轻舟已过万重山
作者简介
原名刘国正,1926年出生,北京人, 当代著名得诗人、杂文家、语文教 育家、中华诗词学会得副会长、全 国中语会名誉理事长。代表作:寓言 诗《三戒》《老虎贴告示》,杂文
“第一个”象征在未知领域里,敢为人先,不怕 困难与失败得人。
作者得思路就是怎样展开得?
作者由此及彼产生类比联想。由第一个穿越三峡 得人联想到了在人类历史上许许多多得第一个开 创者,此讴歌了人类知难而进得冒险精神与创新 精神,并期望新时代得人能创造更辉煌得业绩。
郦道元《水经注 ·江水》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 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 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瞿塘峡 ——三峡第一峡
夔门天下雄
若言风景异 三峡此为魁
“镇全川之水, 扼巴鄂咽喉。”
《庄周买水》《庄周与鲫鱼》。
解题
• 漫想:随意、不受 约束地畅想。
• 过万重山漫想:就是写作者经过万 重山时飞跃得神思、联翩得浮想, 即作者有感于三峡得壮美景色而 任自己得思绪穿越古往今来。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3课《过万重山漫想》1
船已经穿过三峡,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 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喜悦”是作者阅尽艰险的喜悦,是领悟无数个穿越“三峡” 的人所展示的“三峡”精神的喜悦。 “曾经感到的喜悦”是指“经过自己的奋斗而胜利穿越三峡 的喜悦,是一种战胜艰难险阻后的喜悦。”
“未曾感到的喜悦”是指“今天人们的开拓要远远胜于古人 的喜悦,是伟大时代才有的喜悦。
(1)衬托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知难而进、勇往直前、 百折不回的精神。 (2)告诉人们任何一件大事的成功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都需要千百万人的共同探索,共同努力。 2、“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微微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 “微微一笑”对刻画“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形象有何 作用? 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知难而进、勇敢无畏的探索精神
4、船已经穿过三峡,……
景色描写
修辞手法
排比 比喻 夸张 拟人 设问
三峡景色的特点 凶险 雄伟
奇丽
漫想
1、头脑里一无所有。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 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
2、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 地延展开去 3、再想下去……
4、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漫想的内容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时间——大约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 交通进程中 难以计数的第一个穿 过“三峡”的人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所承受的精神 压力及其非凡表现。 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 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 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 历史的脊梁 清谈者 酣睡者 摇头者 叹气者 彷徨者
千百年后,人们看我 们今天所从事的事业, 会崇敬我们的精神。
线索
坐船穿 行长江 三峡
过 万重山
长江三峡两岸 的崇山峻岭
早发白帝城
《过万重山漫想》课文及释义
《过万重山漫想》课文及释义我在小时候就读过一些古人今人描述三峡的文字,对三峡的景物一向是神往的。
可是,直到今年——五十多岁了,才有机会第一次穿过三峡。
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
空间变得狭小了,江流变得狂暴了。
那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有的耸峙云霄;有的横枕江面;有的像虎豹迎面扑来,似已躲闪不及;有的像天女腾空飞起,仿佛转瞬即逝。
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濛濛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
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
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词藻都黯然失色,积存在我记忆里的那些古人今人的文字,竟如同临阵脱逃的怯弱者,都躲藏起来,无影无踪了。
至于我的这支惯于唠叨的笔,为了免于留下以敝帚画西施的笑柄,也知趣地变成了哑子。
头脑里一无所有。
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第一个,是的,总有第一个吧。
没有第一个,就不会有后来的无数个,包括我在内。
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既然有第一个,那么,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呢?三峡是大禹开凿的,那是古代神话,不是事实。
考诸文献,《禹贡》里已有四川某些山川的记载,这篇最早的地理志,多数学者认为成于战国时期。
巴郡和蜀郡也是战国财的秦开始设置的。
似乎可以说,打开四川和内地的通路(包括北边翻越秦岭的蜀道和东边的三峡),大约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个人穿过三峡自然还要早一些。
那个时候,穿过三峡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记得我年轻的时候,见过南宋北派山水画家夏圭画的一个手卷《巴船下峡图》,画的虽是木船,却大得很,船舱是两层楼,篙工舵师有十几个。
那长篙短篙拄在礁石上,巨浪狂扑,船舷攲侧,生死在毫发间的情景,至今想来还感到惊心动魄。
夏圭画的是宋朝的船,由南宋上溯两千年左右的周秦时代,那时的船自然要简陋得多,也许只有原始的独木船了。
过万重山漫想1
过万重山漫想刘征〘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端倪、毫发、耸峙、摧山拆地、以敝帚画西施、洪荒、不盈不益‛等词语的读音及词义。
2、通读全文,认知过渡句、段及文中丰富的联想,从而理清作者的‚慢想‛的思路。
能力目标:1、继续提高理清总体思路的能力。
2、把握局部思路,提高贯通文意、连贯语言的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我们祖先勇于探索、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
〘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思路,提高贯通文意、连贯语言的能力。
2、感受第一个穿过三峡者的英雄气概。
3、学习运用联想、想象开阔思路,活跃思维。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意义含蓄的句子。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教学方法〙1、朗读法:指导学生在激情洋溢的朗读中,把握作者‚慢想‛的思路,采用齐读、默读、重点段落反复读等多种形式。
2、问答法:教学过程中,多设疑,巧设疑,从不同角度设疑,引导学生沿作者的思绪理清文章的思路。
〘课时安排〙四课时。
〘板书设计〙夔门————————————————————————船过三峡第一个过三峡的人↓两岸(联想)无数个第一个(回到)眼前千百年后人们崇敬我们的精神↓奇景(困难)————————————————————喜悦〘教学步骤〙第一、二课时〖预习提纲〗1、利用工具书,排除字词障碍。
2、收集并研读有关三峡的资料,了解三峡有关的人文历史知识。
3、结合课后练习题,反复阅读课文。
〖教学要点〗1、反复阅读课文,从而理清作者的‚慢想‛思路;2、结合思路,理解文中意义含蓄的句子,深入领会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郦道元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阴天蔽日。
‛李白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那么,作家刘征过三峡时又有什么新的感想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
过万重山漫想_1
过万重山漫想导读: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的思路,指导学生体会方法,培养能力。
2.揣摩语言,概括要点。
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中心意思。
3.初步了解相似联想和相关联想。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句子,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及主要内容一、导入课文1999年,我曾到过长江三峡。
当立于船头,看着东流的滔滔江水的时候,应该说浮想联翩的——我想到:这个世界如果真有上帝的话,上帝对中华民族应该说是偏爱的。
因为她赐给了这个民族多少秀丽的名山,澎湃的大川。
而这山川又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
此时我当然会想到李白,因为在这里,李白曾有过两首诗——《上三峡》:“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鬂成丝。
”///《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能重山。
”二、学生感悟这两首诗。
感悟重点:这两首诗所表达的不同心情。
前者表现的是被流放途中的压抑和凝重心情;后者是听到被赦免的消息以后的欢快的心情。
三、解题“漫”——①水过满。
②到处都是。
③广阔,长。
④不受拘束,随便。
⑤莫;不要。
“漫想”——不受拘束地、随意地想。
作者驰骋想象,思想活泼开阔。
我们从标题可以悟出本文的内容主要是“漫想”而不是见和闻。
明明是过三峡,为什么不直说“过三峡漫想”,而要说成“过万重山漫想”呢?(留存思考,最后解决。
)四、找出表明作者思路的关键语句,理清整体思路。
思考:题目是“漫想”,文章是不是真的就写得很随便呢?有没有一条思路可寻呢?先请大家找出表明作者思路的语句。
统一:表明整体思路的主要语句有:§2“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
”§3“头脑里一无所有,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5“于是,我的思绪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11“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过万重山漫想》课件 (一)
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过万重山漫想》课件 (一)《过万重山漫想》是一片关于大自然的散文。
它呈现出了大自然的广阔和神秘,引人想象,同时又唤起了人们深深的敬畏之情。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述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过万重山漫想》课件:一、课件概述《过万重山漫想》课件主要介绍了万山的地理环境,以及与山相关的生态变化、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
同时,课件还通过配合多媒体素材展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本。
二、课件内容1.地理环境课件介绍了万山的地理位置、地势特征、自然资源等方面。
通过多张图片和图表呈现,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2.生态变化课件着重介绍了万山的气候、水文、植被、动物等多个方面的生态变化。
尤其是对大熊猫的特别介绍,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大熊猫的生活状态和保护措施。
3.文化传承课件还介绍了与山相关的文化传承,如神话传说、民俗、文学艺术等方面。
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对万山历史与文化独特性的认识更加深入。
三、教学意义本课件不仅仅局限在阅读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品格修养、自然观念、环保意识等方面的影响。
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更好地领悟到大自然的神秘和伟大,从而更好地爱护自然环境。
四、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化手段,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
如引导学生利用图片、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素材进行阅读,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和探讨。
五、总结通过《过万重山漫想》课件的学习,学生不仅仅能够加深对大自然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能够极大地提高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
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深入体验并感受大自然,从而更好地发掘文本意义,拓展知识面。
《过万重山漫想》习题(1)教学内容
《过万重山漫想》习题一、选择训练1.下列红色的字形、音无误的一组( ) A.绮丽多彩(qí)不绝如镂(lǔ)濯濯童山(zhuó)睹物思人(dǔ)B.两山对峙(zhì)黯(àn)然神伤摧山坼(chè)地初露端倪(ní)C.五色斑斓(bán)煞费苦心(shà)令人神望(wǎng)筚路蓝缕(lán)D.不事稼穑(qiáng)嘘唏赞叹(xū)瞬隙万变(xī)敝帚自珍(bì)2.下列词语,书写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转瞬即逝摧山坼地黯然失色B.不盈不溢一泄千里渗淡经营C.联绵不断筚路蓝偻千仞飞瀑D.嘁嘁喳喳惊心动魄船舷畸侧3.下列句中应填的词语是( )(1)折回的和遇险的都为________三峡的航道尽了力,但也给后来者________了精神负担。
(2)在那时的人看来,完成我们今天从事的业绩,会跟玩积木一样____________了。
A.探明增加轻而易举B.探明增添易如反掌C.查明增加易如反掌D.查明增添轻而易举4.下列句子,红色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那长篙短篙拄在礁石上,巨浪狂扑,船舷攲侧,生死在毫发间的情景,至今想来还感到触目惊心。
B.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词藻都黯然失色。
C.至于我的这支惯于唠叨的笔,为了免于留下敝帚自珍的笑柄,也知趣地变成了哑子。
D.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洒洒的时候,可曾想到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胯下坐骑么?5.下列红色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据科学家说,在洪荒时代,四川盆地本来是个内陆海。
(洪荒:混沌、蒙昧的状态,借指远古时代。
)B.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
(端倪:仔细看。
)C.这江水是在什么时候凿开三峡的呢?它的源头为什么总是无穷无尽,它的流动为什么总是无止无休,它的去处为什么总是不盈不溢呢?(不盈不溢:不多出来,不往外淌。
《过万重山漫想》习题(1)
《过万重山漫想》习题一、选择训练1.下列红色的字形、音无误的一组( ) A.绮丽多彩(qí)不绝如镂(lǔ)濯濯童山(zhuó)睹物思人(dǔ)B.两山对峙(zhì)黯(àn)然神伤摧山坼(chè)地初露端倪(ní)C.五色斑斓(bán)煞费苦心(shà)令人神望(wǎng)筚路蓝缕(lán)D.不事稼穑(qiáng)嘘唏赞叹(xū)瞬隙万变(xī)敝帚自珍(bì)2.下列词语,书写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转瞬即逝摧山坼地黯然失色B.不盈不溢一泄千里渗淡经营C.联绵不断筚路蓝偻千仞飞瀑D.嘁嘁喳喳惊心动魄船舷畸侧3.下列句中应填的词语是( )(1)折回的和遇险的都为________三峡的航道尽了力,但也给后来者________了精神负担。
(2)在那时的人看来,完成我们今天从事的业绩,会跟玩积木一样____________了. A.探明增加轻而易举B.探明增添易如反掌C.查明增加易如反掌D.查明增添轻而易举4.下列句子,红色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那长篙短篙拄在礁石上,巨浪狂扑,船舷攲侧,生死在毫发间的情景,至今想来还感到触目惊心。
B.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词藻都黯然失色。
C.至于我的这支惯于唠叨的笔,为了免于留下敝帚自珍的笑柄,也知趣地变成了哑子。
D.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洒洒的时候,可曾想到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胯下坐骑么?5.下列红色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据科学家说,在洪荒时代,四川盆地本来是个内陆海.(洪荒:混沌、蒙昧的状态,借指远古时代。
)B.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
(端倪:仔细看。
)C.这江水是在什么时候凿开三峡的呢?它的源头为什么总是无穷无尽,它的流动为什么总是无止无休,它的去处为什么总是不盈不溢呢?(不盈不溢:不多出来,不往外淌.)D.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东去之时,可曾想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胯下坐骑么?(摧山坼地:摧塌山脉,使土地干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万重山漫想(1)【课型】讲读【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教育学生牢固树立首创精神,在现代化建设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2.学习课文在行文上善于联想、思路开阔的特点。
3.体会文中哲理性极强的议论语句,引导学生理清思路。
【教学重点】课文的思路【教学难点】课文的结构特点【教学设想】[课前准备]墙报上开辟“三峡园地”,介绍三峡风光、三峡工程以及有关三峡的诗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由李白的《朝发白帝城》导入,“轻舟已过万重山”说明船过三峡时速度之快。
课题“过万重山(长江三峡)漫想”,“漫想”指没有限制的、不拘形式地随意想。
“漫想”二字已清晰地告诉我们文章的组材方式。
“过”体现的是空间,线索;“漫想”反映的是时间,组材。
人们一旦面对奇景,惊叹之余,总喜欢追根溯源,遥想当年。
这是很自然的联想。
看长城,会想秦始皇时代人们是怎么造长城的。
同样,过三峡,也会想到很多很多。
想象力的丰富奇幻,思路的活泼开阔,是与一个人的渊博的学识是分不开的。
刘征(原名:刘国正,是当代著名的诗人、作家和教育家、中华诗词学会的副会长、全国中语会名誉理事长)的想象是依据历史知识的推理,有根有据地想象的。
我们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确是思路开阔的重要条件。
二、学生快速阅读,作记号,查字典三、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课文1.问:漫想的起点在何处?终点又在何处?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开始漫想的?起点——夔门;终点——船过三峡。
带着神往之情的作者在穿过三峡时面对奇景感慨之极,头脑出现了空白,然后跳出了古怪的念头。
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触景生情”。
写景部分请同学朗读(第2节)2.面对的是怎样的“奇景”?投影填空:“万重山”之景的观感:狂暴的江流,连绵起伏的高山,高山缺口处伸出几道光束所营造的神气境界。
作者在这里用了多种修辞以突出过万重山的观感。
而这观感更详尽的则来自刘白羽的《长江三峡》3.齐声朗读写景部分,体会想像一下这雄、奇、险的万重山。
四、分析课文1.找出课文中说明作者产生联想的句子(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
①头脑里一无所有。
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
作者“一个古怪的念头”缘何跳出来?熟读第二段后再反复思考和体味。
②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从而引发了一场上下几千年的“漫想”。
1-3节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也可叫作“引子”;话题就此打开,遐想展翅飞翔……③再想下去。
④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⑤我的思路被隆隆的爆破声打断。
2.作者的思路沿着“历史——现实——未来”这样一条线索展开的。
提出了“天问”式的疑问☆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在这个总题目下,作者首先肯定了这个人的存在而不着眼于落实到具体的某个人,然后宕开一笔,延展开去,寻找一连串问题的答案: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比春秋战国时期“自然还要早一些”。
那个时候,穿过三峡用的是什么交通工具?——毫不含糊地使用原始的独木船。
他是否真是第一个?——绝然不是第一个;在他之前必定已有许多个半路折回者,中途遇险者……他站立在独木船上,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起什么?——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
作者通过一连串的设问,在他的想象里为我们塑造出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有血有肉的光辉形象。
这个人敢为人先,不怕危险,不顾旁人的讥笑和阻拦,毫不含糊地登上独木船,面带微笑,勇往直前,而鼓舞他穿过三峡的力量就来源于那个“只是……”的想法。
这是一种朴素而又伟大的思想,是历史前进、社会发展的方向。
作者在完成了对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刻画之后,又将他漫想的触角伸向茫茫的江水,并向凿开三峡、洋洋东去的江水发问:可曾想到后来竟会变成“人的胯下坐骑么”?从而反衬出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伟力。
由此,作者进一步联想到另外一些“第一个人”:①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
②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
③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
④第一个骑上马背的人。
⑤新长征中“无量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行文至此,作者笔下的“三峡”已经成为一种象征,代表着人类已经跨越和将要跨越的各个领域的高峰;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也成为一个象征——代表着人类创造历史的意志和力量。
正是难以数计的这样的人,构成了历史的脊梁。
作者的“漫想”就因为从“实在的三峡跳到了抽象的“三峡”,意境由此而开阔、深邃。
3.作者讴歌什么,期望什么?不怕风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在建设现代化的事业中,我们需要的正是那种敢于第一个穿过“三峡”的精神。
五、思考:1.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能感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2.文章从“艰险”到“喜悦”,包含着一个什么哲理?六、继续分析课文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第三部分)作者收束了他的遐思漫想,运用记叙和抒情的笔触,描绘出万重山过后那种宽阔、平静、恬然的自然景象。
江水一泻千里,天空开阔,地面平旷,沙鸥在自由飞翔。
这景象,与文章开头所描写的江流狂暴、高山起伏、神奇莫测既是鲜明对照,又构成前后呼应。
只有在这个时刻,在穿过三峡之后,才能真正体味到成功的喜悦。
☆为什么作者能感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作者在事业上有首创者甘苦的体验,面对三峡,他能想像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开拓通道的胜利喜悦。
至于今日畅游三峡的喜悦又是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未曾感到的喜悦,而这种喜悦正是他给后人创造的幸福。
因为,我们今天所从事的伟业,毕竟是古人说无法想象的。
毛泽东还想象着“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何况几千年的人们。
这样写,既显示了今人与古人的相通,又显示了今人对古人的超越,既显示了继承,又显示了发展。
2.文章从“艰险”到“喜悦”,包含着一个什么哲理?闯过艰险的征途就有胜利的喜悦。
七、结束语同学们,原本带有神秘与幻想之感的21世纪已充满竞争气息地站在我们面前,面对这样一个世界,你在“一课一得”中能对“三峡精神”写点新的注脚吗?让我们拿起新的武器——科学技术去穿越更多的“三峡”!八、课后比较本文和《长江三峡》在写作方面的异同。
①内容②表达方式③语言特点词句赏析1.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变得狂暴了。
忽然,写出感情变化之大;落进,写出水势落差之大。
后两句则从感觉上写出河面变得窄小,水流变得汹涌。
2.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第一个,是的,……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设问——回答,字里行间演绎着的是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的轨迹,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严肃的探索精神。
八、总结1.体会三峡的像征意义:三峡风光神奇、雄伟壮美,但却充满了风险,今天的“新长征”犹如穿越三峡,行程是艰险的,但我们应该有敢于冲越险阻,向着既定目标执着前进的大无畏精神。
作者讴歌什么,期望什么?本文借游三峡漫想,讴歌了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新的征程中发扬首创精神,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2.本文由景生发联想,感悟哲理,融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叙议结合是本文的鲜明特点。
本文有许多语段由问句组成,反映了作者对人生思索的认真程度。
由现实引出“设想”,而“设想”又紧扣现实,文章神思飞越,却又显得实在,很具感染力。
九、布置作业1.朗读第八至末尾几段,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情感和主旨。
2.当堂完成【思考和练习】三3.作文:首创者的艰险与喜悦——读《过》有感(写作启示:联想;文化底蕴——崔永元主持实话实说,阅读上千本书。
过万重山漫想(2)[教学目的及要求]1、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蕴涵的哲理;2、体会联想和想象在扩展思路,沟连上下问中所起的作用;3、学习知难而上,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教学设想]1、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2、让学生充分接触课文,充分思考,发表见解;3、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落实有关理清思路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教学节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以李白诗《朝发白帝城》引入新课。
美丽的景色总是让人神思飞越,神采飞扬.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三峡的原因.那么,刘征面对三峡,又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过万重山漫想>二.解题:漫想:是随意,不受拘束的畅想;文体特点:写景抒情散文三.阅读全文,思考问题1、挑选生字生词,结合课文注解查字典,理解语句;2、筛选有助于理解全文中心的语句或段落,快速理解文意;3、筛选文中议论和抒情的句子,把握文意.四.了解本文的学习重点五.理清全文思路,提高阅读能力"披文入情,缘情而寻":前四个字意思是整体把握,体会全文主旨;后四个字意思是以全文主旨为钥匙,摸清作者的思路.(一)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学习方法点拨]题目分析法例如:<过万重山漫想>中的"过"------体现了作者行走路线的思路"漫想"------体现了作者联想和想象的思路思路分析法(重点讲叙):思路分析法要注意扣住:"探","循","悟"三个字.第一步:探路.找出作者思路的起点,发展和终点的过程.[阅读文章,回答问题]<1>找出显示作者行走路线的语句.<2>找出显示作者联想和想象思绪的语句.图示:起点----------------------------------------------------终点(夔门)(过三峡)现实------- 远古------ --现实------- 未来------- 现实(联想\想象)"第一个" (首创者\开拓者)"三峡"(未知领域)第二步:循路.遵循作者的思路去联想体会作者叙述中蕴涵的思想感情.[阅读文章,回答问题]①作者"漫想"都扣住了"第一个",先后想到了哪些"第一个"?请你列举.作者的思路是怎样展开的?②作者想象"第一个"穿过三峡时面临哪些困难?③面对如此多的困难,"第一个"是否退缩?你从中是否受到启示?请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并加以分析.④作者讴歌什么?期望什么?⑤请你结合前文的分析,指出"第一个"和"三峡"的象征意义?第三步:悟路.弄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展开思路?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阅读课文,回答问题]①本文以丰富奇特而又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编织成文,那么,作者是如何将写眼前的景物与展开联想和想象联系起来的?②文中提及史料和引用古人名句的作用是什么?段落分析法: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⑿\⒀\\⒁⒂表现手法分析法:区分不同表现手法,注意筛选文中抒情和议论的句子.(二)理清文章的局部思路[学习方法点拨]以文中第五至第九自然段为例进行分析,写出局部思路图示.远古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时间----------------工具---------------压力---------------局限精神:知难而上,义无返顾六.总结,思路拓展鲁迅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伟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