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万重山漫想教案_1

合集下载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第一篇: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学目标1.通读全文,认知过度句、段及文中丰富的联想,从而理清作者的“漫想”思路。

2.结合思路,深入领会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3.学习我们祖先勇于探索,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思路,提高文章贯通、语言连贯的能力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意义含蓄的句子。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自读指导]一、作者简介刘征,本名刘国正,1928年生,北京市人,著名的语文教育家、诗人、杂文家。

与程光锐、臧克家并称“三友”。

著有《刘征诗书画集》、《画虎居诗词》《刘征文集》等三十余种著作。

现任《中华诗词》主编,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

二字词读音夔门(kuí)耸峙(zhì)篙工(gāo)啃噬(shì)摧山坼地(chè)端倪(ní)抟(tuán)燧(suì)混沌(hùndùn)无恙(yàng)栖落(qī)怯弱(qīè)千仞(rèn)眺望(tīào)攲侧(qī)翎毛(líng)追溯(sù)舵师(duò)三字词解释以敝帚画西施:用破旧的扫帚为西施画像。

比喻承担难以完成的任务。

敧侧:倾斜。

毫发间:比喻极小的差距,相差一点。

毫:毫毛。

发:头发。

洪荒:混沌、蒙昧的状态。

借指远古时代。

海水东注注:灌注。

不盈不溢:不多出来,不往外淌。

盈:多出来。

溢:充满而流出来。

摧山坼地:摧塌山脉,裂开大地。

坼:裂开。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里形容思维活动范围广阔。

水击:振翼拍水。

抟:盘旋。

扶摇:自下而上的旋风。

端倪:推测事物的始末。

翎毛:鸟翅上和尾上的长羽毛。

燧:古时候取火的器具。

这里指取火的动作。

唠叨;说起来没完没了。

步履:(书)行走。

过万重山漫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过万重山漫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过万重山漫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述文章大意。

(3)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学会如何从文中提炼主题,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2)激发学生勇于探险、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生词和重点句子的学习和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课文生词和重点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2)从文中提炼主题,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

(2)引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生词和重点句子。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向教师提问,解决生词和重点句子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

(2)详细解析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5. 实践与应用:(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练习。

(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自己的漫想作品。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生词和重点句子。

2.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写一篇短文进行阐述。

3. 选择一个自然景观,进行观察和思考,创作一篇属于自己的漫想作品。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

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引言过万重山,是一方壮丽而神秘的地理景观。

它饱含着自然之美和人文之韵,让人流连忘返。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过万重山的介绍,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并培养其环保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了解过万重山的地理特点和文化意义。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并鼓励他们传递环保知识。

•发展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内容1.过万重山的地理特点和背景知识介绍–介绍过万重山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和气候特点。

–讲解过万重山的文化历史和自然资源。

2.过万重山的生态保护–讲解过万重山的生态系统,包括动植物种类和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探讨如何保护过万重山的生态环境,提出具体的环保建议。

3.传递环保知识–学生独立或分组进行研究,选择一个与过万重山相关的环境问题。

–利用多种媒体形式,如海报、PPT等,展示并传递环保知识。

–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提问并回答问题,加深学习效果。

4.团队合作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设计一个团队合作任务。

–任务要求学生共同解决一个与过万重山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过万重山的地理特点、生态保护和环保知识。

2.讨论互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他们思考并讨论过万重山的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法。

3.独立研究法:鼓励学生独立或分组进行环境问题研究,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和结果呈现能力。

4.团队合作法:通过团队合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五、教学评估1.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能够按时完成所要求的课堂讨论、研究报告和团队合作任务。

2.参与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活动表现,评估他们对过万重山和环保知识的掌握情况。

3.讨论和交流:根据学生的讨论互动情况,评估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资源1.多媒体投影仪及电脑2.过万重山的地理地图和照片3.与过万重山相关的图书、资料和视频资源七、教学安排本教案将分为四个课时进行教学,每个课时大约为45分钟。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过万重山漫想》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2)使学生掌握 《过万重山漫想》中的重要词汇、短语和句型。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文学欣赏和评论。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解、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过万重山漫想》的内容和意义。

(2)通过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合作探究、创新设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文学作品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的情感。

(2)通过对《过万重山漫想》的欣赏和评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过万重山漫想》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2)《过万重山漫想》中的重要词汇、短语和句型。

(3)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文学欣赏和评论。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过万重山漫想》的内容和意义。

(2)如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讲述中国历史上的山水画,引出《过万重山漫想》的话题。

(2)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过万重山漫想》的兴趣。

2. 学习课文(1)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 《过万重山漫想》,了解其作者、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过万重山漫想》中的重要词汇、短语和句型,以及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3)教师讲解: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重点讲解《过万重山漫想》中的重要词汇、短语和句型。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1)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1)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八册第四单元,内容为《过万重山漫想》。

本文通过作者亲历长江三峡的所见所感,引发读者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思考,培养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2. 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运用到写作中。

重点:把握文章主题,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长江三峡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发表看法,引出本课主题。

3. 课堂讲解:a. 解析课文: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分析文章结构、修辞手法等。

b.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句子为例,讲解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c.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描绘。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过万重山漫想》2. 内容:a. 文章主题:大自然的壮美b.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c. 写作要点:运用修辞手法,描绘事物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以“秋天的田野”为题,写一篇描绘性的短文。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a. 让学生收集关于长江三峡的诗句,进行欣赏和交流。

b. 组织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创作灵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运用到写作中。

2. 教学过程中的课堂讲解:解析课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3. 板书设计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要点。

4. 作业设计中的描绘性短文写作。

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中的教学方法调整和户外活动组织。

一、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运用到写作中1. 在课堂讲解环节,详细解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通过具体例句分析其作用,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修辞手法。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过万重山漫想》。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领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3)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培养审美情趣。

(3)运用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人生的艰难,培养热爱生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树立远大理想,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追求卓越。

(3)学会珍惜友谊和团结合作,共同战胜困难。

二、教学重点:1. 诗歌《过万重山漫想》的字词理解和诗句解析。

2. 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分析。

3.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

2. 诗歌的形式和韵律特点。

3. 创意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过万重山漫想》的文本和相关的教学资料。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3. 准备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过万重山漫想》,激发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形式。

(2)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如“万重山”的象征意义等。

4. 品味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和欣赏。

5. 创意写作(1)教师给出写作话题,如“穿越万重山”,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

(2)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6. 分享作品(1)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

7. 总结课堂(1)教师总结诗歌《过万重山漫想》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具体章节为第三单元《过万重山漫想》。

本文以诗意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中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详细内容包括:阅读课文,理解作者通过对山的描绘所表达的情感;学习文中生词、短语及特殊句式;分析课文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短语及特殊句式;学会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及特殊句式。

2.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大自然中山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勾画出生词、短语及特殊句式。

3. 小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交流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

4.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进行随堂练习。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过万重山漫想》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 教学难点与重点:(1)修辞手法(2)生词、短语及特殊句式4. 教学过程:(1)导入(2)自主阅读(3)小组合作(4)例题讲解(5)课堂小结(6)课后作业布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写一篇描绘大自然的作文。

2.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作文中运用到所学修辞手法,内容生动、形象。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过万重山漫想》。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

(2)体会诗人在逆境中保持坚定信念、奋发向前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过万重山漫想》的背诵与默写。

(2)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与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的把握。

(2)学会从多角度对诗歌进行评价与赏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说法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描绘山的诗歌《过万重山漫想》。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句子。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创作特色。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在逆境中的坚定信念。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诗人的人格魅力。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过万重山漫想》。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山脉的自然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中的万重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过万重山漫想》。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通过写作和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欣赏。

(2)培养学生对人生奋斗和追求的理解和认同。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歌的作者、背景和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诗歌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掌握。

3. 诗歌内容分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解释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步骤1. 诗歌朗读和背诵:(1)让学生跟随老师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2)学生自主背诵诗歌,老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2. 诗歌内容分析:(1)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老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四、教学评价1. 朗读和背诵评价:(1)老师对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进行评价,关注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2)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和提高。

2. 内容分析评价:(1)老师对学生的内容分析进行评价,关注对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2)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和提高。

五、教学延伸1. 写一篇关于《过万重山漫想》的读后感,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进行一次户外自然景色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之美,激发对诗歌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六、教学资源1. 诗歌原文:《过万重山漫想》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作者和创作背景的资料3. 朗读和背诵指导:音频或视频资料,展示正确的朗读和背诵技巧4. 诗歌分析指导:相关书籍或文章,提供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分析七、教学方法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和分享,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过万重山漫想》一课。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抒发个人情感;学习生词、短语和句型;讨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生词、短语和句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提炼中心思想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生词、短语和句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山水画,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查找生词、短语,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让学生讨论,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句型描绘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

5. 例题讲解:讲解课后练习题,指导学生进行答题。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当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过万重山漫想》2. 生词、短语:山清水秀、云雾缭绕、奇峰异石、波澜壮阔等。

3. 句型:通过……,仿佛看到了……;让人不禁想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课文中的句型,描绘一下你最喜欢的自然景观。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的掌握程度如何,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大自然,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感受,提高写作能力。

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让学生讨论,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句型描绘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

过万重山漫想 (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过万重山漫想 (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过万重山漫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过万重山漫想”的背景和主题。

2.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情感。

教学活动:1. 开场提问:同学们有没有爬山的经历?你们对山有什么印象?2. 教师讲解:“过万重山漫想”是一篇描绘大自然壮丽景观的文学作品,通过作者的描绘,我们可以感受到山的雄伟和神秘。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阅读课文,讨论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

4. 分享讨论结果: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和情感。

第二章: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如山象征困难与挑战,水象征勇气和智慧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如面对困难时的坚持和勇气等。

教学活动:1. 教师提问:课文中的山和水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分享讨论结果: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课文的意义。

4. 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强调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第三章:应用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2. 让学生通过写作或口头表达的方式,展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活动:1.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和挑战?你们是如何应对的?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3. 分享讨论结果: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实际问题。

4. 写作或口头表达:让学生通过写作或口头表达的方式,展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 过万重山漫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欣赏、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 过万重山漫想》的艺术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
1. 过万重山漫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2. 过万重山漫想》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

三、教学方法
1. 讲解法:教师讲解 过万重山漫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2. 欣赏法:教师播放或朗诵 过万重山漫想》的经典片段,引导学生欣赏其艺术魅力。

3. 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过万重山漫想》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 过万重山漫想》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
对 过万重山漫想》的兴趣。

2. 讲解新课:教师讲解 过万重山漫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3. 欣赏新课:教师播放或朗诵 过万重山漫想》的经典片段,引导学生欣赏其艺术魅力。

4. 分析新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过万重山漫想》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 过万重山漫想》的文化价值。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关键信息项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2、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4、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授课堂练习课堂总结作业布置5、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相关拓展阅读材料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要字词和文学常识。

学生能够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能够赏析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默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作者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

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重难点121 重点理解作者的漫想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122 难点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考和感悟。

引导学生将作者的思考与自身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基础。

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和写作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

132 讨论法组织学生针对文中的重点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

133 自主学习法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课文相关知识。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14 教学过程14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壮丽的山河图片或播放相关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山河的感受和想法,从而引出课文《过万重山漫想》。

142 新课讲授初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精品教案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精品教案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九册第四单元《过万重山漫想》一文。

文章通过作者亲历的徒步旅行,描绘了过大山的壮丽景色和心灵的洗礼。

详细内容涉及:1. 熟悉生字词:崇山峻岭、蜿蜒曲折、气喘吁吁等。

2.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3. 深入探讨文章主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熟练掌握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提高写作技巧。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徒步旅行的图片,让学生谈谈他们对大自然的感受,从而引出本课主题。

2. 新课导入:教师带领学生熟悉生字词,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3. 课文解析:a. 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b. 逐段讲解,分析作者描绘的景色和情感。

c. 结合实际,让学生谈谈对文章的理解。

4. 例题讲解:选取文章中的一段描述,分析其写作技巧,指导学生进行仿写。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段落划分和主题归纳。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过万重山漫想》2. 生字词:崇山峻岭、蜿蜒曲折、气喘吁吁等。

3. 文章结构:总分总4. 写作技巧:比喻、拟人、排比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以“我心中的大自然”为题,写一篇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课堂互动环节,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需在以后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大自然的文章,提高写作水平,培养爱国情怀。

2024年《过万重山漫想》高一语文教案

2024年《过万重山漫想》高一语文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高一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山的独特情感。

2.分析课文的表现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1.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2.分析课文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

2.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爬山的经历和感受。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过万重山漫想》,猜测课文内容。

二、阅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第一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山的情感。

2.分析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山中的所见所闻。

3.分析课文第三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山的思考。

四、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2.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课堂讨论。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表现手法。

二、分析课文表现手法1.分析课文中的拟人手法。

2.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手法。

3.分析课文中的夸张手法。

三、课堂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练习。

2.分析课文中的抽象概念,进行创意表达。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创新思维。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1.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想象练习。

2.分析课文中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课堂讨论1.针对课文中的创新思维,进行课堂讨论。

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创新想法。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山的作文。

2.收集关于山的诗句,进行欣赏。

第四课时一、作业展示1.展示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和讨论。

2.展示学生收集的诗句,进行欣赏。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创新思维。

三、课后拓展1.鼓励学生进行户外活动,体验大自然的美。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四、布置作业1.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课后复习。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过万重山漫想》。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3)学会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和评价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鼓励他们进行诗歌创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美好,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他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和勇气。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过万重山漫想》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哲理的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诗人简介。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诗歌的学习。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自主练习朗读和背诵,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3. 文本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到深层含义,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学生通过讨论、分享,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朗读、讨论和创作活动的情况。

2. 诗歌理解:学生对诗歌意境、主题和修辞技巧的理解程度。

3. 创新与表达: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的表现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诗歌《过万重山漫想》文本。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资源。

3. 辅助材料:其他相关诗歌或文章,以便进行比较和分析。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中的自然景观,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情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最终五篇)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最终五篇)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最终五篇)第一篇:《过万重山漫想》教案过万重山漫想教学目标(一)理清课文所体现的作者的思路,即思路“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怎样“达到这条路的终点”。

以理清思路为训练的重点,指导学生体会方法,培养能力。

(二)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中心意思。

作者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三)联系思路理解语句的含义和作用,为揣摩语言、概括要点、筛选信息、分析文意和质疑解难打下基础。

(四)积累下列词语:连绵耸峙啃噬端睨筚路蓝缕惨淡经营摧山诉地转瞬即逝难点重点(一)本课训练重点是理清思路,理清思路的目的是为了透彻地理解课文。

同时,可以从作者的思路中领悟怎样使思维条理化。

一篇文章,几个大的部分,前后的有机联系,是文章的总体思路。

思路表现为结构,结构隐含着思路。

因而综观全文,要看清总体思路,实际上是以往结构分析训练的深化,深就深在要探究段序的前后安排有什么道理。

就一篇文章来看,作者的总体思路是有起点、过程和终点的。

究竟该怎样把握呢?主要是抓住说明思路展开的重点句子。

本文l、2段是第一部分。

略写往昔自己对三峡景物的神往,描写了船出夔门之后,江流的湍急和高山的耸峙。

值得玩味的语句是“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朦胧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

”和“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

”设置了倘恍迷离的意境,引起人们的通思。

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的“漫想”。

第二部分包括第3~9段,“漫想”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

第3段,“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辞藻都黯然失色”,深感三峡美景难以摹状,“头脑里一无所有”,暗示了文章下面的内容不在于写景观。

“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围绕这第一个人,会生发出许多新的思索,这便是作者“漫想”思路的起点。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第23课《过万重山漫想》。

本课主要讲述了作者在乘坐游轮穿越三峡的过程中,联想到历史上的许多英雄豪杰,以及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传奇故事。

文章以三峡的自然风光为背景,融合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2. 学会通过抓关键词、句子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3. 了解三峡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难点:通过抓关键词、句子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图片展示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对三峡美景的向往。

然后板书课题《过万重山漫想》,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游轮上是如何联想到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的?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并在课本上做好笔记。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圈画的句子,分享各自的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交流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教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 课堂练习设计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中所提到的历史人物及其故事。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设计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三峡的游记。

六、板书设计《过万重山漫想》1. 三峡美景2. 历史人物3. 作者情感七、作业设计1. 课后作业: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三峡的游记。

答案:游记示例:游览长江三峡,我深感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三峡风光旖旎,山水相依,令人陶醉。

过万重山漫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过万重山漫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过万重山漫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过万重山漫想》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本,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的情感。

(2)引导学生树立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掌握《过万重山漫想》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

2. 教学难点:(1)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汲取启示,反观自身。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过万重山漫想》的故事情节。

(2)提问:同学们认为,作者在作品中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信息?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作品中人物命运的思考。

(2)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汲取启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文本,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2. 请以“我眼中的过万重山”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过万重山漫想》的基本内容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团队协作等。

3. 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转变,如对自然、生命的敬畏,对人生的思考等。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形象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教学指导思想:语文理性化阅读教学实验教学要点:1。

通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分析文章思路。

2。

通过片断分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

通过分析文章的语句,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难点:自读分析文章思路。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整体阅读与局部阅读相结合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

教学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重庆市当前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呢?对,是三峡移民。

三峡移民反映出我国四化建设步伐在迅速加快,也反映出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力量已经非常强大,那么,最初政府三峡的人是谁呢?我们读了刘征《过万重山漫想》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二。

预习诊断练习:(补充练习1、2、3题)
三。

听朗读录音,用圆点“·”标出自己容易读错的字,并注明拼音;用波纹线“~~~~”画出过渡语句;用横线“——”标出能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句。

附录:。

整体阅读方略(阅读要领)
1。

把握中心主旨
中心主旨代表着文章的整体意义,统率、贯穿全篇,覆
盖文中全部事实,渗透到每一段、每一句、每一词中去。

是思路总的依据和起点。

把握了主旨对文章建构的原由、各个局部的思想意义、语言的艺术特色、文章的表现手法都会发生敏感。

把握了主旨也就找到了解决阅读中各种难题的门径。

文章的主旨往往是用中心句、关键句揭示的。

为了强调主旨,中心句常常居于显著位置,或标题显意,或开宗明义,或卒章显志,或以特殊文段出现。

2。

理清文脉
文脉,即文章的脉络,是作者思路的轨迹。

文脉体现为语脉,语脉指上下文中意义相关的话语相互照应、连接的语言组合标志。

这些标志包括表示或强调同一句话、主题的重复语、同义词、指代语,表示顺序的时间词、方位词、序数词、表示逻辑的关联词,作者提示某一内容的插入语等等。

文脉是思路的外部标志,把握它有助于理清思路。

3。

弄清顺序
作者的思路要定性为文章的结构,首先要解决材料的安排问题。

安排、组织材料要“言之有序”、有序体现了思路的条理性、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顺序,记叙文通常有时间推移、空间变换、时空交叉、思想感情变化、逻辑等五种顺序。

弄清了顺序,也就基本把握了文章的思路,因为文章顺序,是作者思路的外在表现。

4。

列出纲目,图示文章思路
图示文章思路,有助于进一步分析领悟文章内容,可以借此进一步体会作者选材、用材及运用语言的特点。

四。

整体阅读,理清文章思路。

问1:《过万重山漫想》中“万重山”指什么地方?你能说说这种称说的来历吗?
答:“万重山”指三峡。

典故源于李白《朝发白帝》:“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问2:本文中有很多语句是体现作者联想展开的,请问是哪些句子?
答:①“就在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②“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③“再想下去”;④“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这些句子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提示作者的神思产生了飞越。

问3:作者开头何以强调“第一次穿过三峡”呢?
答:一方面为后文写过万重山时的一连串疑问张目,另一方面为引出“第一个”设伏,使联想得以自然展开。

问4:第二段写过万重山时的景物采用了什么手法?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答:采用了排比、比喻手法;突出了景物的“险”的特点。

这为后面的联想准备了感受基础。

问5:第二段中连续三问,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理?
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表现了“我”内心淡淡的畏惧、忧虑,为写第一个穿过三峡的忍耐的勇敢精神形成了衬托。

问6:“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这个念头当真是“在原始状态的空白中”跳出来的吗?
答:不是,这正是作者构思的奇妙之处。

他知道若要再像前人一样用“华丽辞藻”去描写三峡奇景自会“黯然失色”,便另辟蹊径以免落下“笑柄”。

当然作者这样说,是为了表现写三峡文章之多,为自己另起思路理出头绪。

问7:作者神思第一次飞越,联想到哪些事情?你认为哪一句话体现了全文的思路方向?
答:联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时代、使用的工具、他的胆识和想法;“没有第一个,便不会有后来的无数个”体现了全文的思路方向,即主题升华的思路发展方向。

问8:“我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神思再次飞越,又联想到什么?
答:联想到更多的“第一个”: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开拓道路的人。

问9:“三峡”何以加上了引号?
答:此时的“三峡”已经不再是实际上的“三峡”了,而是代表了艰难的社会生活历程。

问10:作者跨越时空,神思又一次飞越,又联想到了什么?
答:联想到了千百年后人们对现代人勇于创造的首创精神的崇敬。

继将“三峡”抽象化后,又将“第一个”抽象化,就是说,我们现代人的创造在后来人看来也可能是“第一个”。

问11:文尾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各是什么样的喜悦?
答:“曾经感到的”喜悦是指经历艰险,扩大了生活的世界所获得的喜悦;“未曾感到的喜悦”指新时代的人们发扬首创精神赢得千百年后人们的崇敬的喜悦。

问12:作者实际上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哲理?
答:是告诉我们闯过艰险的征途就有胜利的喜悦这一深刻的哲理。

问13:通观全文,本文思路有何特点?
答:作者思路是由“第一次”起笔,写景物的“艰险”,中间插以“江水”奔流,使首尾相连,最后落笔于“喜悦”。

游踪在动,神思也在动,首尾呼应,情感升华。

“景”与“情”两条线索同时贯穿全文,使文章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

四。

局部阅读,理清思路:(以11段为例)
问1:“我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一句在段落中起何作用?
答:一是点明游踪,而是引起联想。

问2:作者引三峡来历的资料起何作用?
答:借以赞美自然之力的强大。

问3:“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一句起何作用?
答:引出后文对人类力量的伟大的赞美。

问4:本段可以分几层?试概括各层的层意?
答:①句为一层,点明游踪,引出联想。

②—⑥句为一层,赞美自然之力的强大。

⑦—⑨句为一层,赞美人类的力量的伟大。

问5: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大意。

答:本段通过赞美自然之力引出对人类力量的赞美。

五。

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第一个”,请围绕“第一个”,写一段富于想象的文字。

字书在300字以内。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