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概述

溃疡性结肠炎亦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其病变主要局限于结肠粘膜,且以溃疡为主。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和粘液血便。此病在欧美国家比较常见,我国60年代国内文献仅有零星记载,随着对本病认识的深

入和诊断手段的日趋完善,70~80年代有关报道急剧增多,且有不断增

加的趋势。现代西医学认为本病与感染、遗传、精神、过敏,特别是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但确切病因不明,鉴于本病具有反复发作,不断加重,经久不愈,并有一定癌变率等,寻求有效疗法显得日益迫切。

中医学没有相应的名称,一般将其归人“肠涕”、“滞下”、“久瘌”、“便血”等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肠擗”的记载,症状即包括“便血”、“下白沫”、“下脓血”等,并提出以脉象来观察预后。

《金匮要略》创用白头翁汤和桃花汤,以清肠解毒、温涩固下之法进行治疗,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隋代《诸病源候论》指出:“热毒乘经络,血渗肠内,则变为脓血痢,热久不歇,肠胃转虚,故痢久不断。”对病机阐述较为深人。至宋代,陈无择将本病病因归纳为外感六淫,内因脏气郁结及饮食不当,纵情恣欲(不内外因)三类。金元时期朱丹溪提出据病之虚实治疗:“壮实初病宜下,虚弱衰老久病宜升。”明清时期,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和实践更加深入。如李中梓提出的“新感而实者,可以通因通用;

久病而虚者,可以塞因塞用”。迄今仍有其临床价值。

现代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首篇报道,见于1958年。60年代以个案报道为主,亦有一定样本的临床观察资料。强调本病为内痈,多采用冰硼散、锡类散、云南白药、黄连粉等传统常用外治的方药。治法上,灌肠结合内服药,取得较好的效果。70年代,灌肠之法盛行,药物应用更为广泛,

除中药外,还探索试用民间草药,但进展不大。工作做得最多的是80年

代,据统计,仅1980~1989年有关本病的临床文章就达200余篇,在诸

多方面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治疗方法上,近年来通过对内服药(包括

辨证的专方治疗)、灌肠、中西医结合、内服药与灌畅相结合这四种方法的比较,认为以中药内服加灌肠较为合理,体现了标本兼治;在方药上,益气活血方药日益受到重视,和传统效果肯定的健脾益气、清热祛湿方药进行对照,发现其有效率并无差异。另外通过中、西药物的对照观察,结果表明,中药治疗本病的疗效显著高于西药。从1165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有效率为94.76%,证实中医治疗效果显著。

为了探索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机理,近年来已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研究。实验动物模型证实,中药对结肠损伤有明显的修复作用。中药灌肠尚能抑制机体淋巴细胞的转化和增殖,以减弱免疫反应。并可解除肠道痉挛,抑制肠蠕动。通过对患者观察也发现,治疗后的淋巴细胞转化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提示本病的向愈与免疫功能的恢复有一定关系。另外,有人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进行药理实验,结果证明,健脾温阳中药有明显的强壮作用,并有促进凝血、改善微循环和调节平滑肌张力等作用。以上均表明,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确切的。

进一步将辨证与辨病、整体与局部治疗有机结合起来,并充分发挥中西医所长来提高本病的疗效,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目前比较一致的认识是,与湿邪热毒侵及,恣食生冷肥甘之品及郁怒思虑,情志不遂等有关。其病机如下:

湿热内蕴因感受湿邪热毒,蓄积大肠;或饮食不节,壅滞肠胃,郁久则

热毒壅盛,湿热互相搏结,伤及气血,化为脓血而下泄。

气滞血瘀多系情怀不畅,郁怒伤肝,气滞血涩,饮食难化,日久胶结,

而致肠?。

脾胃虚弱久痢不愈,必使脾胃受损,亦可因禀赋不足,脾胃素虚,感受

寒湿或饮食生冷,伤及脾脏阳气,病程过久,继而损伤及肾而发病。

本病初起,多以湿热壅滞肠胃为主,病情进一步发展则可致气滞血瘀,最后则出现脾肾两亏乃至阴阳俱虚之证候。

辨证分型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上分型颇多,但多数临床资料集中于下列三型:

1.湿热内蕴便中夹脓带血,里急后重,身热,胃痞纳呆,肛门灼热,大

便秽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2.气滞血瘀面色晦黯,胁腹胀满,粘液脓血便,泻下不爽,腹痛拒按,

嗳气食少。舌紫或瘀斑、瘀点,脉弦涩。

3.脾气虚弱面色少华,腹痛喜按,肠鸣矢气,大便时溏时泻,夹脓带血,

月经不调。舌尖赤,苔薄白而腻,脉缓而虚。

在各地报道中,尚有以下几种分型:肺热迫肠,多为急性暴发性患者;阴血亏虚及脾肾阳虚,可见于本病后期。但有关资料不多,就已有中医临床文献而言,以上述三型最为常见。另外,鉴于本病轻重不一,且有发作及缓解之分,近年来,在中医治疗时,又按病情程度分为重型(腹泻次数每日在5次以上,便血量多,病变涉及广泛等)、轻型(每日腹泻2~3次,腹痛轻,便血量少,病变局限于乙状结肠以下)及中型(介于重、轻型之间);或按发作情况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等。如发作期采取通脏解毒,缓解期健脾助运,均有一定效果。

诊断

在排除菌痢、阿米巴痢、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及Crohn 病、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的基础上,可按下列标准诊断:①根据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之1、2、3叁项中之一及/或粘膜活检可以诊断本

病。②根据临床表现及钡剂灌剂灌肠有①②或③之一项者可以诊断本病。

③临床表现不明显而有典型结肠镜检查或钡剂灌肠典型改变者,可以诊断

本病。④临床表现有典型症状或既往史而目前结肠镜或钡剂灌肠检查并无典型改变者,应列为“疑诊”随访。

诊断步骤

临床有慢性粘液血便,疑诊本病时应作下列检查:①多次粪便培养痢疾杆菌,涂片找阿米巴以及根据流行区特点除外痢疾和血吸虫病等。②乙状结肠镜或结肠镜检查,兼作粘膜活检。暴发型或重症患者可以暂缓检查。③钡剂灌肠了解病变的性质、程度及范围,同时除外其他疾病。

一个完整的诊断应包括其临床类型、严重程度、病变范围及病态分期。

1.类型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急性暴发型、病变范围及病态分期。

(注:① 初发型指无既往史的首次发作。暴发型症状严重伴全身中霉性症

状,伴中毒性结肠扩张、肠穿孔、败血症等并发症,除暴发型外,各型均有不同程度分级并可相互转化。② 轻度患者腹泻每日3次,便血轻或无,无发热、脉搏加快或贫血,血沉正常。中度介于轻度和重度间。重度腹泻每日6次以上,明显粘液血便,体温37.5℃以上,脉搏在90/min以上,血红蛋白<100g/L,血沉30mm/第1小时。)

2.病情程度轻度、中度、重度。

3.病变范围直肠炎、直乙结肠炎,左半结肠炎,右半结肠炎,区域性结

肠炎,全结肠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