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两篇)

合集下载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及实施一、课前准备(一)本课概述《辛亥革命》是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第13课。

作为一场近代中国完全意义的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走出了数千年循环轮回的历史旧轨,是实现社会转型的关键节点。

而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武昌首义就发生在我们武昌,因此对于武汉的学生来说,辛亥革命并不陌生,不少学生也参观过武昌的辛亥革命博物馆。

但是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如何正确理解辛亥革命这段历史,如何从历史中体会今天“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大武汉精神,尤其是让学生能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本课的难点。

为此,笔者以理科班执教的一堂公开课为蓝本,结合经验和反思,重新整合了本课的教学设计。

本着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精神,糅合本校“两主四环”教学模式的精髓,笔者设计了本课导学案式的教学设计,力图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掌握辛亥革命中的重大事件,通过学生对历史人物袁世凯的探究,体会民主化已经成为时代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时代强音。

(二)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知识与能力: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知道清末改革,同盟会,武昌首义,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临时约法》等重大历史事件;阅读辛亥革命形势示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充分发掘历史地图所包含的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通过研读袁世凯培养多角度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体会教材、材料的研读概括以及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多角度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孙中山愈挫愈勇的奋斗精神;民主化是历史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难点:革命成果为什么会被袁世凯所夺取?重点的确定是根据课标而定;难点是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和学生的疑问而定。

关于重难点的突破,主要是通过导学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配合教师的指导、点拨完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是一节重要的历史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结果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本节课的内容涉及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革命过程、重要人物、革命成果等方面,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爱国主义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4.反思与评价的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的最后,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思考自己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保持优点,改进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5.教学内容的全面与深入:以教材为依据,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结果等关键节点,使学生全面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重要人物和成果,并对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深入的理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共同探讨辛亥革命的一个方面,如革命过程、重要人物、革命成果等。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例如,一组学生负责探讨辛亥革命的过程,另一组学生负责探讨重要人物,以此类推。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我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注意查阅相关资料,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此外,我还要求学生在作业中写出自己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和体会,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的引入方式:通过多媒体展示清朝末年的民生困苦、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当时国家和人民的痛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革命的历史背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3.引入新课:在总结完清朝晚期的历史背景后,教师顺势引出辛亥革命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引导:“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场伟大的革命——辛亥革命爆发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场革命的过程、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1)武昌起义:介绍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4.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识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民族觉醒,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理解为国家、民族利益奋斗的仁人志士的崇高品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
练习内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2.练习形式:选择题、简答题等。
3.学生完成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4.课堂反馈: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反馈,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方法:采用教师讲解、学生互动等方式,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4.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
(1)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有哪些?
(2)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3)你认为辛亥革命时期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5.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辛亥革命后的历史发展,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切勿抄袭。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析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能力。

教学设计1:第13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1:第13课 辛亥革命

第13课辛亥革命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首先我谈一谈新课标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课标要求学生能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材: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近代百年史上的第一次伟大的历史巨变。

革命爆发前,中国的社会背景异常复杂,具备了革命所需要的社会基础、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军事基础。

武昌起义之后,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民主共和制,废除君主专制制度。

使中国近代化进程深入到制度层面。

这是历史的进步。

然而,由于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软弱性,辛亥革命的成果很快被封建军阀袁世凯窃取了。

中华民国如昙花一现很快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学生的情况及教法:我面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刚刚步入高中,又是新课改的第一届学生,所以对高中课程充满好奇心和新鲜感,具有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究精神,而且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一定的了解。

这都是完成这节课的有利因素。

但是,初中历史采用开卷考试,所以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加上本课涉及的问题多、理论性较强,这些是不利因素。

所以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选用了一些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制作了整合知识的图表和知识结构示意图等,帮助学生对辛亥革命这一课内容形成全面清晰的认知结构。

采用深入浅出、层层设问等方法,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以加强对本课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1、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理解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理解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府。

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并进行正确的评价。

3、剖析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原因和过程。

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资料、视频资料演示,设置问题,启发思考。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评价辛亥革命,让学生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2.选择辛亥革命中的一个重大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分析,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角度阐述其影响,不少于500字。
3.结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不少于300字。
4.拓展阅读:《辛亥革命与中国的现代化》一文,思考辛亥革命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500字。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有哪些?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4.辛亥革命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主张和贡献是什么?
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讨论结束后,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阶段,设计以下习题:
此外,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小论文,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结合本节课所学,撰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不少于800字。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阶段,将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过程。首先,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包括国内外形势、民族危机等。然后,讲述武昌起义的经过,强调起义的重要意义。接着,分析各省响应起义的情况,以及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在讲解过程中,着重强调以下知识点:
1.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和关键事件。
1.辛亥革命发生在哪一年?它的导火线是什么?
2.请简述武昌起义的经过及其意义。
3.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哪一年?它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请列举辛亥革命中的三位主要人物,并简要介绍他们的贡献。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辛亥革命成功与不足的原因、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等。
2.教学方法: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3.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相互交流,形成共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教学方法:采用问答、填空、判断、简答等形式,检验学生对辛亥革命相关知识的掌握。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学习兴趣;
4.设计课后作业和思考题,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开端,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2.学习孙中山等革命先辈为民族独立、民主与富强而英勇奋斗的精神,树立爱国主义情操;
4.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不足,提高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
1.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入了解历史事件,提高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理解,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不少于800字。
2.设计一份辛亥革命时间轴,标注出辛亥革命的重要事件、人物及其影响,要求图文并茂,展现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
3.分析辛亥革命成功与不足的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形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论述。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3篇)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3篇)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3篇)第1篇: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湖南省新化县第三中学秦爱叔一、设计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管理,加强师生互动,使之形成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之能力。

另通过情境教学、角色扮演与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史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关于辛亥革命,学生在初中已经有所知晓,这对我们开展教学较为有利,只是学生对辛亥革命史实的了解一般都停留在电影电视中有关描述辛亥革命的一些认知,这属于一种感性认识。

我们要真实全面的掌握相关史实,还须进一步学习与挖掘。

三、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它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进程中的里程碑。

本课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还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2.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影响,《临时约法》教学难点: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孙中山推举袁世凯为总统的原因。

四、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才问题,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通过学习孙中山在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导入]:一张近代服饰、发型的图片导入。

教师阐述:从课件上这张图片,我们可看出是何政治事件造成了这种近代服饰、发型的变迁这次政治事件发生的背景当时有无具备条件2.新授(教学内容)(一)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及条件:投影:图一:中国被众多条约捆绑图。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类型:新课程研讨课★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材分析★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想渐趋成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

学生一方面有了一定知识水平,一方面又感觉历史是副科,从心理上不是很重视,所以教者既要让他们有兴趣,学习历史知识,又要突出重点,理清知识线索。

对于本课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欲望都会很高。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求知、创新、合作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清朝的“新政”和“预备立宪”;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背景条件和过程;分析武昌起义,评价新开革命。

过程与方法制作图表、比较分析、归纳总结、思路引领、深化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写辛亥烈士的英勇事迹和孙中山愈挫愈强的革命精神;认识法为国根,民为邦本;世界潮流,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教学重点:爆发的原因、《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教学难点:袁世凯篡权、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导入新课★一路奔波来此地,三校联研把课做;共同关注新课改,由来好事需多磨。

好事多磨体现了新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即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也体现了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独立、民主、富强,用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进行了前仆后继,英勇不屈的斗争,试看:(播放幻灯片一)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梦想因政治腐败而英雄气短,地主阶级洋务派的努力因制度腐朽而望洋兴叹,农民阶级的两大运动因自身的局限而功败垂成,法国1875年宪法议会共和制(责任内阁制)议会多数党组成的内阁小,总统受内阁部长制约师:通过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几个国家虽然同属共和政体,但由于各自的历史和国情不同,也有差别。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案例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案例
2.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思考历史问题。例如,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革命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革命胜利后对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等。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问题的探讨和解答,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三)小组合作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我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展示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引导学生直观感受辛亥革命的背景。同时,我将采用问题引导和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梳理辛亥革命的过程,学生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我希望通过辛亥革命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的热爱和自豪感,激发他们对历史事件的关注和思考。同时,我引导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的重要性和历史价值,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学习辛亥革命,学生将培养人文关怀和道德素养,提高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和关注度。
总而言之,我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取得全面发展,为他们的历史学习和个人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文献资料和播放相关视频,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直观的历史情境,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氛围。
2.利用多媒体技术,创建虚拟的历史场景,如辛亥革命爆发的武昌起义现场,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作为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它不仅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注重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紧密结合,以期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我力求让学生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和人物。通过我的引导和教学,学生将能够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和结果,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并培养他们的史实判断和分析能力。

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2(人教版必修一)1

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2(人教版必修一)1

辛亥革命教案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材分析: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而此种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后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加重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另一方面,它给中国的封建制度以猛烈冲击,迫使中国向工业化、资本主义化方向发展。

1840年后,中国人民开始了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与探索。

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迈出了近代化探索有实质性的一步。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所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这节课教授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刚刚步入高中,对高中课程充满好奇心和新鲜感,具有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究精神,而且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辛亥革命有一定的了解。

这都是完成这节课的有利因素。

但是,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加上本课涉及的问题多、理论性较强,因此要较好的完成课程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选用了一些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制作了整合知识的图表和知识结构示意图等,帮助学生对辛亥革命这一课内容形成全面清晰的认知结构。

采用深入浅出、层层设问等方法,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以加强对本课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华民国的成立等史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述历史件的能力。

通过探究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

通过探究历史事件的过程,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使其能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发生和发展的原因。
3.帮助学生掌握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
4.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资料的来源和价值,培养他们独立搜集、整理、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对辛亥革命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总结,使他们对革命的过程和结果有更深刻的认识。
2.强调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让学生认识到革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旨在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发生、发展及其历史意义,通过分析革命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将重点讲解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社会矛盾、革命过程和历史意义等方面,全面了解辛亥革命,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同时,结合课程内容,我将运用丰富的历史史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以及革命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关注辛亥革命中的关键问题,如革命的目标、动力、阻力等,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探讨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以及革命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昌起义的时间、经过,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性质;能说出1912年元旦这一天的重要性,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概述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情况;能分析说明武昌起义很快取得胜利的原因,辛亥革命的性质、伟大功绩和失败的主要原因。

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总结辛亥革命的教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归纳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使学生认识到这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通过分析说明辛亥革命的性质,使学生认识到它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通过分析说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使学生明白由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勾结破坏,以及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通过总结辛亥革命的教训,使学生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导入:大家在初中就接触过“辛亥革命”,那么,那位同学能用一两句话给大家说说什么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1911年武昌起义广义: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者为推翻清朝统治,追求民主共和的全过程。

一、武昌起义阅读教材P62的内容,请同学们说说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也就是背景有哪些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历史条件:(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首先从外部环境来看,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列强不断加紧侵略,甚至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外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人教版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2.讨论问题:例如“辛亥革命为什么会成功?”“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哪些影响?”“如何评价孙中山等革命领袖的历史贡献?”
3.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4.小组分享:各小组向全班同学分享讨论成果,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人教版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是关于辛亥革命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影响,掌握相关历史人物、事件的基本信息。
2.掌握历史分析方法,能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和结果。
3.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对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评价。
2.问题导向,引导探究
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影响。通过问题驱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分组合作,共同进步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对辛亥革命相关史料的阅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适时引导,突破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引导,帮助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和结果,突破教学难点。
4.通过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2.理解并尊重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培养客观、公正评价历史的态度。
3.通过对辛亥革命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4.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学会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为现实生活提供借鉴。

最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历史第13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历史第13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目标】【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酝酿与爆发1.革命思想的传播2.革命团体的建立3.同盟会与三民主义4.武昌起义二、中华民国成立1.中华民国成立2.《临时约法》三、辛亥革命的结局1.袁世凯篡权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重点: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约法》;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历史功绩难点:对三民主义的分析和评价;如何正确评价辛亥革命【教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式谈话和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生的习积极性,培养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生从感知历史中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解过程;同时在习中主动参与、会习。

应用启发式谈话法和讲述法既符合生的心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从《南京条约》签定后中国社会开始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到《辛丑条约》签订以后, 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帝国主义列强对华投资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有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限制与阻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开辟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提出了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要求从此以后,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在全国迅速广泛地发展起,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一、酝酿与爆发1.革命思想的传播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威胁,像一个可伯的阴影,笼罩着人们的心头"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份"同旧式的举人秀才不同,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经懂得一些自然知识,对帝国主义的压迫有敏锐的感受,有比较强烈的爱国心1901年至1905年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那时候,到国外的不少留生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迅速壮大起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翻译出版了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书籍,还创办了《国民报》、《游译编》等进步报刊,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上海和日本的东京成为宣传革命的中心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是著名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引用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的一段话"在此以前,我还只知道康有为、梁启超他们那一套改良主义的思想;到上海以后,我即开始接触到孙中山、章太炎他们关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宣传;虽然知而不详,但稍一比较,就觉得革命的道更为充分于是,我对康梁的信仰便一落千丈" 让生思考:这说明了什么?然后概括指出: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国内相继建立起2.革命团体的建立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约建立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1904年初,黄兴、宋教仁等建立了华兴会,重要成员有一些留日生和界同年冬,一些留日生和界建立了光复会,蔡元培任会长1906年,湖北进步人士刘静庵在武昌建立日知会,成员是界和新军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3.同盟会与三民主义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的不断出现和各地革命活动的蓬勃发展,为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做了准备各地起义的失败也使资产阶级革命派认识到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迫切性吴玉章回忆说"无论光复会也好,华兴会也好,都缺乏明确而完备的纲领,更没有严密的组织,而且都受地方性的局限,不足以领导全国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提问:这说明了什么?(制定纲领和建立政党的不要性)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同黄兴、宋教仁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的成员70多人集会,决定成立统一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8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了同盟会章程,推举孙中山为总,黄兴为执行部庶务中国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并决定创办《民报》为同盟会的机关刊物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号《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就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就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十三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十三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3.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史料分析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结合现实问题,分析辛亥革命对当代中国的启示,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书籍,了解更多历史细节,提高学生的历史兴趣。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历史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已有一定的了解,具备初步的历史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针对本章节辛亥革命的内容,学情分析如下:
1.知识储备:学生在七年级已学习过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知识,对辛亥革命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对辛亥革命的具体过程、历史意义和影响理解不够深入。
3.引导学生从辛亥革命中汲取历史智慧,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历史素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以下为教学设计具体安排:
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课内容,导入辛亥革命的学习。
3.组织学生进行辛亥革命相关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研究的基本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2.让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民主革命,理解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公民素养。

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1第13课辛亥革命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通过学习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重点难点:重点分析:武昌起义的爆发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临时约法的评价。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难点分析: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师:同学们,人们对孙中山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毛泽东说:“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晚年有个伟大转变”。

鲁迅说:“中山先生,生来[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近乎完全的革命工作。

”在先生诞辰140年的时候,社会各界都举办了纪念活动,先生毕生从事民主革命,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先行者]。

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师:欲学习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缅怀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就必须了解先生的革命事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两篇)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两篇)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内容概述】: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所导致的一次革命能量的大规模释放,是社会矛盾激化、内忧外患加重的必然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是资产阶级三次救国方案中承上启下的行动,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

但因中国资产阶级主观上的不成熟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过于强大)而功败垂成,这是中国特殊国情所决定的。

本课主要以辛亥革命的发展历程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为中心。

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理解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发展经过;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影响及评价。

【设计意图】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不简单沿袭教材思路,而通过研究课标、考纲、教材、学生,找准四者的连接点,将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增或减、强化或弱化,通过导学案和课件把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认知的史料(含图片、地图、视频等)纳入教材之中,并运用到教学中来。

选用情景教学、活动教学、合作探究、讨论谈话等教学方法,目的是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中,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1)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史料分析——合作学习: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归纳材料,并在合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

2、问题探究——知识升华: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的主线可以归纳为:准备——爆发——结果。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本课的重点是辛亥革命:通过了解同盟会成立的过程及其革命纲领,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质;通过了解中华民国建立前后的斗争历程,进一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二、教学目标(1)识记: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的建立;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理解:通过引导学生认识主要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由此培养学生对所学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归纳,透过历史演变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3)运用:通过对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以及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等内容。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约法》;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历史功绩。

难点:对三民主义的分析和评价;如何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同盟会政治纲领、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四、学情分析学生平时喜欢竞争,民主气氛比较浓,又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他们的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五、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资料分析法。

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课内容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1.过程方面: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辛亥革命相关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知识,教师进行辅导;
(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及影响,形成共识;
(4)案例分析: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主要过程、历史意义等方面的问题;
5.搜集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物等资料,进行课堂分享,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做到书写工整、表述清晰、观点明确;
2.作业完成后,进行自我检查,确保无遗漏、错误;
3.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建议;
4.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历史学科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及其内外部原因;
(2)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3)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2.教学难点:
(1)深入剖析辛亥革命发生的内外部原因,特别是社会矛盾、民族危机等方面的分析;
(2)理解辛亥革命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及其作用;
2.选择一位与辛亥革命相关的人物,如孙中山、黄兴等,分析其在该历史事件中的作用和影响。要求结合历史背景,对人物进行客观评价,字数600字左右。
3.结合所学知识,对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要求观点合理、论述充分,字数600字左右。
4.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巩固辛亥革命相关知识。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案例,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针对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原因展开辩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4.设计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辛亥革命相关人物或事件的评述,提高写作能力。
5.结合课程内容,开展实地考察活动,如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加深对辛亥革命的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民族自豪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历史进程的一部分。
-学生需撰写案例分析报告,阐述案例中的主要问题、分析过程和结论。
4.视频观后感:
-推荐学生观看一部与辛亥革命相关的纪录片或电影,如《辛亥革命》、《孙中山》等。
-观看后,要求学生撰写观后感,谈谈自己在观看过程中的感悟和对辛亥革命的新认识。
5.课堂延伸讨论:
-鼓励学生针对辛亥革命中的争议性问题,如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历史意义等,进行深入研究。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习题:
1.列举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分析辛亥革命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并谈谈你的看法。
3.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学生完成练习后,我将及时给予反馈,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历史意义以及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同时,强调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提醒学生关注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有哪些?哪个原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辛亥革命过程中,有哪些关键事件和人物?他们对革命的胜利起到了什么作用?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它对当代中国有哪些启示?
4.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思考?
学生分组讨论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讨论的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内容概述】: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所导致的一次革命能量的大规模释放,是社会矛盾激化、内忧外患加重的必然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是资产阶级三次救国方案中承上启下的行动,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

但因中国资产阶级主观上的不成熟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过于强大)而功败垂成,这是中国特殊国情所决定的。

本课主要以辛亥革命的发展历程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为中心。

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理解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发展经过;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影响及评价。

【设计意图】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不简单沿袭教材思路,而通过研究课标、考纲、教材、学生,找准四者的连接点,将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增或减、强化或弱化,通过导学案和课件把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认知的史料(含图片、地图、视频等)纳入教材之中,并运用到教学中来。

选用情景教学、活动教学、合作探究、讨论谈话等教学方法,目的是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中,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1)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史料分析——合作学习: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归纳材料,并在合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

2、问题探究——知识升华: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3、情境再现——感悟历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并能大胆讲出自己的感受,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3.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①依据:辛亥革命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突破方法:设计层层递进、有梯度并且能够联系现实、学生感兴趣能够解答的一系列问题来讨论突破。

难点: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PPT、音频视频材料收集等。

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搜集所需要的材料,组织预习课前发放的学案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加工,课前由老师审查。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925年3月12日,一位伟大的医生病逝于北京的协和医院,他就是孙中山。

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十几万民众自发前去悼念,更有数万群众护送其灵柩一路步行到西山下葬,充分表达了各界对孙先生的高度拥戴。

3月12日是植树节,当我们播种绿色的生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时,别忘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烈士们洒下的鲜血。

在那样一个军阀混战,魑魅横行的年代,孙中山的伟大实践越来越被广大民众所认同。

年轻的孙中山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唯有“医国救族才能解救亿兆穷苦大众”,从此,作为革命家的孙中山担负起了医治中国的重任。

倾其毕生精力,他要使中国走向独立、统一、民主、富强,让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这一切理想的实现都必须通过革命打造现代化的制度方能完成。

当“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惨败,“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遇挫,“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被剿杀后,辛亥革命能完成对中国腐朽肌体脱胎换骨般的改造吗?让我们一起走近孙中山,走近辛亥革命来寻找答案。

(二)新课探究过程:一、风雨欲来风满楼——辛亥革命革命的背景(过渡)为什么20世纪,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要掀起一场旨在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辛亥革命呢?【设计意图与目的】:让学生带着疑问与兴趣,进入学习状态(看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史料)。

合作探究一:结合大屏幕提供的材料和图片,探讨辛亥革命爆发的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已成为大势所趋。

合作探究二:出示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材料,探讨革命兴起的条件: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

师:为了有效地开展反清的民主革命活动,革命党人组建了许多革命团体,这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形成。

有哪些革命团体呢?看屏幕思考:各革命团体在地域上的分布有什么特点,这是否有利于革命事业的发展?生答:这些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互不统一,各自分散,这种状况不利于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总结:辛亥革命的背景:1.《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清朝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3.革命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学说为武器,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

【设计意图与目的】:辛亥革命发生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涵盖古今中外、主观与客观、偶然与必然、政治与经济、思想与文化等多种因素,引导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驾驭重大历史事件。

师:为了推动革命的进一步发展,于是孙中山把各个革命团体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这就是中国同盟会。

思考:为什么说同盟会是中国的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统一的机构、纲领、领导、共同的章程)师:在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革命时机日趋成熟。

二、天翻地覆慨而慷——辛亥革命的进程1、武昌起义(1)播放视频《武昌起义》,以视频概述起义过程。

(2)演示动态示意图,了解辛亥革命的发展概况。

2、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孙中山曾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想一想,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指的是什么?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出示《临时约法》的法律条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析其内容、特点、性质及影响。

阅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有关材料,回答问题: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第三章“参议院”,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第五章“国务员”,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六章“法院”,规定:“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思考:(1)第一章的主权归属有何特点?与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的认识有何不同?(2)第二章中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哪些观念?(3)第三、四、五、六章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答: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师:(总结并进一步将问题推向深入)《临时约法》把人们对专制的痛恨和对民主的向往由理想转变成现实,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肯定下来。

那么中国的民主政治命运又如何呢?由此自然过渡到下一目。

【设计意图与目的】:重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理性分析,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论从史出的能力。

4、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出示“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后的形势”图,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分析孙中山让位的原因。

【设计意图与目的】: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史实,并进行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利用图表法简化课本知识,理清纷繁复杂的历史线索,从中理解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的原因。

(过渡)尽管革命党人失去了政权,但并不等于说辛亥革命就完全失败了,更不等于说辛亥革命没有什么意义或是不该搞。

由此过渡到下一目。

三、中山伟业传千秋——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合作探究:据材料分析,辛亥革命在哪些方面推动了社会进步?演示以下四组材料,让学生讨论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并通过演示加以归纳。

从各种因素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必然性及评价辛亥革命重大历史意义。

材料1: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等项权利。

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回答: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政治引发哪些变化?政治民主化,社会法制化。

材料2: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 448马力,1918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以上数据反映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经济工业化。

材料3: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

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材料3反映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复辟帝制不得人心。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材料4:1912年3月2日,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根据材料4,说明辛亥革命在哪个方面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变化?社会生活习俗变化。

归纳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性质: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①政治:政体变化。

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③经济: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⑤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⑥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也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设计意图与目的】:采用情境创设法、史料阅读法等来引导而且领悟历史,感受现实。

同时培养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整体分析与评价能力。

(三)课堂小结:(小组活动,每两组选择以下一个主题进行讨论并表达)1、讨论:有人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历史的命运,是一次失败的革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