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3篇)
八年级辛亥革命教案
八年级辛亥革命教案【篇一:第7课辛亥革命教案(川教版八年级上)(1)】第7课辛亥革命教案(川教版八年级上)教学目标一﹑识记和理解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能力和方法指导学生分析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及三民主义,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初步能力。
通过分析和探讨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使学生初步学会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孙中山早期革命经历,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际,孙中山和爱国华侨所表现出的强烈爱国之情。
同时引起学生学习孙中山的勇于探索,立志奋斗的积极进取精神。
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本课的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本课难点:三民主义课型:新课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课外阅读有关孙中山书籍的文章。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辩论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具: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孙中山吗?孙中山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占有什么样的地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孙中山。
”(教师可以利用“导入框”提出这个问题,也可以用电脑屏幕显示或幻灯打出孙中山像,播放有关孙中山的视频剪辑。
让学生简单介绍一下他的早期革命活动,)由此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一﹑辛亥革命的酝酿1﹑兴中会的成立孙中山为筹划革命,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工作。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孙中山深感清政府腐败无能,在檀香山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孙中山先生建立兴中会的目的是什么?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有什么区别?孙中山先生决定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想法合理吗?为什么?(组织讨论,在回答的基础上讲解)戊戌变法的失败,义和团运动的被镇压,《辛丑条约》的签定,说明清政府已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和统治中国的工具,他已经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敌人。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辛亥革命》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了解和掌握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基础知识。
2、能力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重点难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是本课的重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学法指导】1、指导观察图画和形势图等,教给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以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习历史要注意对历史知识的比较和联系,本课中的兴中会创立和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可指导学生制成简表进行比较分析,以探求较好的学习方法。
【教法过程】1、“同学们知道孙中山吗?”教师可以利用“导入框”提出这个问题,也可以用电脑屏幕显示或幻灯打出孙中山像,让学生们说说他们所了解的有关孙中山的故事,由此导入新课。
2、“辛亥革命的酝酿”打出《兴中会成立简表》,指出兴中会成立的时间、地点以及革命纲领,兴中会把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作为革命纲领。
这在中国破天荒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张。
因此,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继兴中会成立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团体,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一个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新时期已经到来了。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要求学生掌握同盟会建立的时间、地点、领导人、革命纲领以及机关刊物。
重点讲述四点:一是中国同盟会是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基础上建立的。
二是同盟会革命纲领的理解。
三是同盟会的性质。
四是三民主义,与革命纲领并无实质上的区别。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对照讲解,指导学生看课文中“雄鸡一声天下白”的插图,想象涵义,加深理解。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优质教案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出自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九课,在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
本课共有两目,分别是:“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
它们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最终爆发了武昌起义,继而中华民国才得以成立。
回顾中国二十世纪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一次就是辛亥革命,它也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本课与前面学到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后面要学的《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内容属于运用层次。
本课教材安排了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两个子目的内容。
两项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与递进的关系,在掌握辛亥革命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的情况,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大事年表,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通过看图及视频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究活动,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了解早期革命者为了赢得革命胜利的牺牲精神,培养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以及为民族的独立和发展做贡献的精神。
【重点与难度】1、重点:武昌起义。
2、难点:武昌起义的历史意义。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在通过前段历史的学习,已知道了在近代化探索的道路上,各个阶级的改革变法运动都已失败。
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知道了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不能救中国的历史,都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责任感思考如何才能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半封建的深渊。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辛亥革命》是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的第9课,主要讲述了辛亥革命的发生、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人民追求和进步的影响。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辛亥革命的背景、辛亥革命的过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清朝晚期的历史背景,对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加以深化。
此外,学生可能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阅读和讨论,深入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人民追求和进步的影响。
4.提高学生的历史叙述和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辛亥革命的原因和过程。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史料,让学生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和影响。
3.案例教学法:以孙中山、袁世凯等历史人物为例,让学生了解他们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八年历史上册。
2.参考资料: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纪录片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清朝晚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从而引出辛亥革命的主题。
2.呈现(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如民族危机、民众疾苦等,然后详细讲述辛亥革命的过程,如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高潮与结局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和影响。
第1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为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五单元第 18 课《辛亥革命》。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本课旨在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使学生深入了解这一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2.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前一单元关于辛亥革命的内容,对辛亥革命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
➽核心素养:1. 唯物史观:通过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性质、影响等方面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
2. 史料实证: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实证的方法,对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3. 时空观念:使学生能够掌握辛亥革命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历史背景等,建立时空观念。
4. 历史解释:通过学习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其影响,使学生能够解释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5. 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性质、影响。
2.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及其对民族复兴的影响。
➽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性质、影响等。
2. 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史料分析法:教师提供相关史料,学生通过分析、研究史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真相。
4.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辛亥革命的历史现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5. 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问答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如戊戌变法、洋务运动等,引出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教学设计3:第9课 辛亥革命
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人及影响。
了解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分析归纳其历史意义。
通过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借助武昌起义的相关视频资料,结合本课的示意图,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形势。
引导学生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学习方法。
通过分组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能够结合史实从多方面论证历史事件的成败与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武昌起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一幅浮雕,反映的是武昌起义中革命党人英勇杀敌、勇往直前的场景。
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19世纪中期,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但是由于阶级的局限性,以失败告终。
19世纪末,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同样以失败告终。
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这次革命能成功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了解一下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
二、新课讲授(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教师展示:《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示意图》。
提出要求:结合教材第42—43页文字,表格归纳革命志士的奋斗历程。
名称时间革命党人地点影响萍浏醴起义1906年刘道一、蔡绍南江西、湖南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同盟会成立以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浙皖起义1907年秋瑾、徐锡麟安徽安庆、浙江绍兴—广西起义1907年孙中山、黄兴广西镇南关—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孙中山、黄兴、赵声广东广州规模最大、影响最大、准备最充分的一次起义2.教师讲解:1911年4月27日,由于情况变化,在起义尚未准备就绪的情况下,黄兴临时决定提前举事。
8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教案辛亥革命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以《课程标准(2011 年版)》即新课标作为教学目标制定依据,结合历史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在教学中,以生为本,在教中学,在学中教。
结合教材革命形势图讲解,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阅读解读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通过学习革命志士革命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升华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材分析(一)课程内容了解武昌起义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历史学科学业水平达标要求知道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分析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了解武昌起义的基本情况;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历史意义;通过对革命志士革命活动的学习,继承和弘扬革命先驱不懈奋斗的精神,培养坚强的意志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发奋学习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材的内容、地位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的第二课时,本课时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救国救民,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并第一次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三民主义,成为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
这在中国近代思想发展进程中是一个重大进步。
作为革命思想的实践,辛亥革命成功地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本课设置了两个子目: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
两目之间是递进关系,武昌起义之前,革命党人领导的尤其是同盟会成立之后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是已经动摇了清朝的专制统治,同时也锤炼了革命力量。
武昌起义的枪声震动了旧世界,振奋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分散在各地的同盟会会员以及与同盟会有联系的各地革命组织亦纷纷响应。
在武昌起义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自发斗争迅速发展,形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掌握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及其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
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史料、观看视频等方式,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孙中山等革命先驱为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共和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三民主义的内涵和作用。
2、教学难点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和局限性的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辛亥革命的基本史实和重要概念,使学生对辛亥革命有初步的了解。
2、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相关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有关辛亥革命的视频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段视频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吗?”从而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1)辛亥革命的背景政治方面: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民族危机加深。
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思想方面: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
(2)辛亥革命的过程组织准备: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
起义爆发:武昌起义的经过和结果。
民国建立:中华民国的成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辛亥革命的结果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4)三民主义的内涵和作用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强调反对民族压迫。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关注土地问题。
历史教案-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5篇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5篇《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1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一)学习内容特征分析:《辛亥革命》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社会变革的爆发力。
由经济技术变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1、生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经历过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
不能从历史时间的大环境下看问题。
2、心理学习能力探讨:革命史本身就带有丰富的激情色彩。
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运动又显得极其振奋人心。
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文件,又有行色生动的革命运动背景。
将二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
由生动的《辛亥革命》电影精彩片段引入课堂教学,以简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体影音将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化。
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应。
通过知识迁移、情景设问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流,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二、教学设计方案课题辛亥革命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材目次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章第8课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孙中山救国革命思想路线的转变过程。
2、学会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探讨辛亥革命的爆发因素。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了解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中的第二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救国救民,抛头颅、洒热血发动起义,进行辛亥革命的历史事件。
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所导致的一次革命能量的大规模释放,是社会矛盾激化、内忧外患加重的必然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
本课共有两个子目,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已经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虽然均以失败而告终,但为武昌起义奠定了基础,因而武昌起义一举成功。
学习本课,有助于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程,学习革命志士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精神。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此单元前一课第八课学习了《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已经学习了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革命团体的建立以及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较好的铺垫。
此外,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年多的历史,而且这个年纪的学生正处于思维能力发展较快的阶段,也正处于从直观感知到理性思考的过渡时期,有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因此可通过前置学案,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再通过图片、视频、史料等,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使学生全面地看待和认识历史事件。
最后,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又希望得到肯定,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应设计一些符合该年龄段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
四、教学目标(一)时空观念1、通过表格归纳教材第一部分内容革命志士的奋斗,了解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人、及影响。
2、通过填空归纳教材第二部分内容武昌起义,了解武昌起义的时间、领导机构、主力、过程性质、影响。
(二)唯物史观:讲述辛亥革命时,让学生了解:从唯物史观角度看,辛亥革命的发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性;同时,也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所做的一种选择,具有一定目的和意识的主体选择性,因而是历史必然性和主体选择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9世纪末,孙中山成立兴中会,首倡民主,成为民主的先驱者。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团体纷纷建立,资产阶级派形成。
1905年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民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资产阶级派不断发动起义,促使形势不断高涨,时机日益成熟。
首先在武昌爆发,各省纷纷响应。
在此基础上,民国成立。
爆发后,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利用派和清之间的矛盾和各自的弱点,逼迫清帝退位,并当选为民国临时大总统。
辛亥推返了在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是近代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 并为新民主主义打开了道路。
尽管辛亥未能改变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但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成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变革,为踏上近代化路程和民主化进程迈出了重要一步,是20世纪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极大地推动了20世纪历史的进步。
【学情分析】略【教学目标】略【重点难点】重点:同盟会的成立、辛亥的历史功绩难点:三民主义、辛亥的局限性【设计思想】略【教学过程】导课:略一、酝酿和爆发辛亥从其兴起到爆发将近二十年,从大的历史背景看它是主观与客观、根本与直接、政治与经济、偶然与必然,多种因素汇合而成的结果。
教师要层层设问进行启发式教学,切实提高学生认知重大历史事件时代背景之能力。
首先,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中分析辛亥爆发的必然性。
分析历史背景从国际、国内入手,并引导学生从背景中概括出爆发的原因。
建议:阅读学思之窗或用多媒体展示“新政”和“立宪”有关材料,问:清“新政”和“立宪”的目的是什么?有何影响?(提示:影响从直接影响和客观影响两方面考虑。
其客观作用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资产阶级中下层开始提出以暴力推返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的主张。
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爆发的根本原因(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因此辛亥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和封建压迫所导致的一次能量的大规模释放,是社会矛盾、内忧外患的必然结果。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导读:本文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一)学习内容特征分析:《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社会变革的爆发力。
由经济技术变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1、生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经历过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
不能从历史时间的大环境下看问题。
2、心理学习能力探讨:革命史本身就带有丰富的激情色彩。
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运动又显得极其振奋人心。
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文件,又有行色生动的革命运动背景。
将二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
由生动的《辛亥革命》电影精彩片段引入课堂教学,以简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体影音将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化。
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应。
通过知识迁移、情景设问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流,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二、教学设计方案课题辛亥革命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材目次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章第8课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孙中山救国革命思想路线的转变过程。
2、学会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探讨辛亥革命的爆发因素。
第1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辛亥革命》是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第 18 课,本课主要讲述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思维能力,但对于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还比较肤浅,需要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核心素养1.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2. 史料实证: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史料等,引导学生进行史料实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证据意识。
3. 时空观念:通过梳理辛亥革命的时间线索,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演变。
4. 历史解释: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性,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5.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辛亥革命的历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 史料教学法: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史料等,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3. 问题探究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视频、音频、图片等,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五、教学过程教学一: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展示孙中山先生的照片和他的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导入
(九)教学反思:包括教案的亮点、学术争论的不同观点、教学困惑等。
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师: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革命派肩负起历史的使命,顺应历史潮流,开始拿起武器进行斗争,并于发动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革命——辛亥革命。
设计意图: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所做的探索进行复习,有利于旧知的巩固,同时,自然地过渡到本课内容,使学生从线索上清晰地把所握近代以来中国各个阶层的探索,认识到革命斗争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本课共有两目,分别是“孙中山创建革命党”“武昌起义”和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上都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归纳本课的主线:准备――爆发――结果。学情分析:
(三)教学模式:以各区(市)、学校推行的模式为主,教师独创并经过实践并在一定区域内反响良好的也可。
(四)教具:一般包括多媒体、小黑板、历史挂图、教学实物等。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包括基本的历史知识,即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过程与方法目标:包括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活动设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态势。
本次教学是历史学科在新课标教学模式下的一次尝试,试图培养起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自我探究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的合作中,活动的参于中学会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那么怎么设计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呢?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5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一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选自川教版教材第二学习主题《近代化的起步》第3课《辛亥革命》。
本学习主题主要体现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中为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一系列抗争与探索,从而使中国一步步走向近代化的历程。
其中辛亥革命在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课共分有三目:革命的酝酿,武昌起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因此我们这节课的线索就是革命的背景——爆发——结果——意义。
学情分析:本次教学是历史学科在导学案教学模式下的一种尝试,试图培养起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自我探究的能力,充分分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的合作中,活动的参于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初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思维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所以本课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能力,在导学案设计中,通过课前预习,完成知识层面的掌握,通过小组交流探讨,师生互动,进一步理解本课的重难点问题。
同时初中学生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学习中兴趣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音像资料,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氛围。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记住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名称,建立时间及建立者,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概况,理解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知道辛亥革命发生的过程及相关事件,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及概况,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3篇)第1篇: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湖南省新化县第三中学秦爱叔一、设计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管理,加强师生互动,使之形成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之能力。
另通过情境教学、角色扮演与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史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关于辛亥革命,学生在初中已经有所知晓,这对我们开展教学较为有利,只是学生对辛亥革命史实的了解一般都停留在电影电视中有关描述辛亥革命的一些认知,这属于一种感性认识。
我们要真实全面的掌握相关史实,还须进一步学习与挖掘。
三、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它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进程中的里程碑。
本课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还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2.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影响,《临时约法》教学难点: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孙中山推举袁世凯为总统的原因。
四、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才问题,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通过学习孙中山在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导入]:一张近代服饰、发型的图片导入。
教师阐述:从课件上这张图片,我们可看出是何政治事件造成了这种近代服饰、发型的变迁这次政治事件发生的背景当时有无具备条件2.新授(教学内容)(一)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及条件:投影:图一:中国被众多条约捆绑图。
图二:外债剥削压榨得中国人民无法生活图。
图三:列强瓜分中国图。
慈禧与她的上谕:“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投影:材料一: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
资本总额达1亿多,是以前三十余年的两倍多。
材料二: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资。
材料三:同盟会及三民主义。
材料四:清政府新政图及内容。
材料五:黄花岗起义图材料六:四川保路运动图[合作学习]:当时中国是否具备资产阶级革命的社会条件[学生感悟]:通过分析处理,学生认识到经过革命党人的长期宣传与不懈努力,革命所爆发的经济、阶级、思想、组织与军事等基础以及外部有利时机都已具备,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已经一触即发。
[设计意图]:本环节提供了几则材料及图片,认真分析了当时中国爆发革命所应当具有的条件及背景,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组学习一个材料,提升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史学素养,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之能力。
(二)辛亥革命的过程:投影:革命过程形势图教师讲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短短三天占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
之后全国闻风响应,全国有十多个省份宣布独立。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建立,但建立后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在各种压力之下,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不得不妥协退让,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月13日孙中山辞去临时总统职位,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正式实施。
[教师启发]:为何孙中山的短短时间执政后把政权拱手让给袁世凯[学生感悟]:通过形势图直观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并让学生理解临时政府成立后面临的复杂的国内外局势。
[设计意图]:本内容由老师带领学生一起了解其过程,通过对临时政府成立后所面临的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分析,懂得其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合作探究]:《临时约法》与国民约定了哪些基本原则它否定了哪些专制制度它又怎么约束袁世凯[设计意图]:通过对这部约法的认识,让学生知道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三)亥革命的影响(评价、意义或历史功绩)投影:给出有关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方面的几段材料,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教师点拔]:历史功绩可以从国际、国内,从政治、经济、思想观念、社会习俗等方面概括。
而最大的功绩是推翻清王朝,结束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局限性表现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课堂拓展:]角色扮演]:选四个学生分别扮演民族资产阶级、满清贵族、农民、帝国主义代表[活动探究]:让以上几种学生代表分别谈谈辛亥革命后变化及感受。
[学生感悟]:通过角色扮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辛亥革命对中国产生的深刻影响。
课堂小结:辛亥革命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统治极端腐朽的情况下爆发的,是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当时具有非凡的意义。
本课主要讲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影响等三个问题。
武昌起义的革命主动首创和革命献身精神在今天依有现实意义。
中华民国的建立把革命推向高潮。
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它推翻封建帝制,颁布《临时约法》,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20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是从辛亥革命开始的。
然而由于革命派的软弱妥协致使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由此说明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这一历史重任自然落到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肩上,由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取得胜利,这是历史的选择。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为了实现民主自由,无数革命先烈孜孜不倦探索救国救民之真理,牺牲小我,成就大我。
[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
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2.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学习历史不仅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懂得一些道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教学中重新整合了教材,理清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创设具体的情境,提供丰富的史料,让学生对历史人物有更深的理解。
4.注重学法指导。
教学中提倡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问题,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注重引导学生对重点问题进行分析。
有待改进之处:1.问题的设计应该再巧妙精致些,多给学生展示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2.语言不够精炼,有时太啰嗦,课堂气氛还不是特别活跃。
[史学争鸣]: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认识,为什么[课后研究性学习]1.“国父之争”---孙中山、甘地、戴高乐,谁是最伟大的国父2.辛亥革命成败研究。
[资源推荐]徐万民《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北京图书馆出版胡国枢《光复会与浙江辛亥革命》杭州出版社出版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章开沅、林增平《辛亥革命史》人民出版社出版季宇《共和,1911——辛亥革命百年祭》江苏文艺出版社第2篇:辛亥革命教学设计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和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朝统治的经过。
2.通过分组收集资料,交流讨论,提高分离历史问题的能力。
3.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准备:1.让学生收集有关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
2.教师制作有关课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知识面。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出示有关孙中山的图片。
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直到今天仍有那么多人怀念、崇敬孙中山呢?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做过什么贡献呢?二、孙中山立志救国救民1.师生互动---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
清王朝的腐朽,没落以及西方列强欺凌中国的史实。
面对当时的背景,你认为中国应该怎么办?孙中山是怎样做的呢?学生组内交流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全班交流。
2.模拟现场----答记者问。
孙中山早期领导的十多次武装起义,都失败了,但他仍不气馁,有人问他:“你失败这么多次了,为什么还不丧气,总是这样热心呢?”让一个或者一组学生充当孙中山,其他同学充当记者来提问,开展一个“孙中山答记者问”模拟现场活动。
(通过这个活动,要让学生知道孙中山及其革命党人有一种封建王朝决战到底的革命气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教师可以在此因势刻上导,当我们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应该怎么办呢?)3.孙中山处境艰难,但与清王朝决战到底的信念却丝毫没有改变,他积极宣传革命,在全国掀起了革命的风暴。
三、武昌起义(多媒体显示大背景《武昌起义》。
)学生讲述经过。
教师再让其他学生补充武昌起义的资料。
分析辛亥革命的重大社会影响。
教师启导:腐朽的清政府推翻后,中国何去何从是摆在孙中山及革命派面前的首要任务。
为此,他又开始了探索建国治国之路。
四、中华民国成立1.“总统是人民的公仆”课件展示:观看有关中华民国成立的音像节选---《孙中山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民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后,如何治理自己的国家呢?2.听故事、谈想法。
播放小故事——《今天我总算见到了民主了》。
(2)师问:故事中“老人所见到的民主是什么?”请谈谈你的想法。
你觉得孙中山是一个怎样的总统?3.“共和新气象”师问:孙中山为了使共和制长存,又是怎样做的?生答:(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共和国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革除陈规陋习,废除封建习俗等。
)中华民国成立后,全国出现了新气象。
剪辫子,女人不缠足,兴办教育,兴办实业,等等。
结合资料谈一谈:孙中山治国和清政府治国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共和制好还是封建君主制好?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五、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1.背景史料---“巡抚变都督”。
讲述武昌起义以后,各地出现的清政府旧官僚乘机见风使舵,投机钻营情况。
使学生明白,在革命队伍中出现了封建旧势力,使革命队伍变得不够纯洁,也为以后的革命埋下隐患。
2.播放音像资料,使学生了解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大致过程,以及袁世凯的可耻下场。
启导学生思考:你对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有什么想法?3.师生互动---“社会境况大扫描”。
(1)电脑显示图片:《外国在中国的租界》、《军阀混战,百姓举家逃亡》、朱自清的《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等。
从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请你描述一下孙中山退位时的社会情况。
你认为孙中山建立共和制的愿望真正实现了吗?(2)1925年,孙中山逝世,孙中山的遗言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