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新课标新高考关系
新课标高考安排
新课标高考安排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最新政策,新课标高考安排已经确定,将对即将参加高考的
学生产生重大影响。
根据新课标高考安排,高考科目和考试形式将发生一些改变,以下是具体内容:
首先,新课标高考将采用全国统一命题,命题质量将更加高质量,更加符合新
课标的要求。
考试内容将更贴合新课标要求,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新课标高考将增加一些新的考试科目,如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以适
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考查学生对新兴科技的了解和运用能力。
另外,新课标高考将注重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将会增加一些综合素质评价的
考试科目,如体育、美术、音乐等,考生将不仅仅是在学术方面的表现,还需在综合素质方面有所表现。
此外,新课标高考将会采用更加科学的评分标准,更加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
的考试表现,避免了一些主观因素的干扰,确保了考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总的来说,新课标高考安排的改变将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更加注重学生
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更加科学、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考试表现,对学生的发展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希望广大考生能够根据新的高考安排,认真备考,取得优异的成绩,实现自己的梦想。
祝愿所有考生都能够在新课标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开启美好的未来!。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研究【摘要】在当前新时代的背景之下,高中新课程改革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22 年前全国普通高中将全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
这一改革政策的实施,必将对高中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带来新的挑战。
面对这一影响深远的高考制度改革,作为高中一线教师应该如何应对变革,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新课标;新高考;高中数学;教学研究新高考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对高中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教师要不断调整教学方式,以满足新高考要求和高中生的学习需求。
对于数学教师来说,其所面临的挑战更多,新高考的实施以及新教材的编写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核心素养,帮助学生从容应对高考。
针对此,笔者在本文详细阐述了如何在新课程、新教材与新高考背景下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活动。
一、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和不足(一)课程内容实用性不强长期以来,高中数学教学内容注重教材内容,围绕高考大纲,大多数是以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为主,辅助一定的习题练习来完成。
存在教学内容与实际运用之间脱节的问题。
在即将到来的新高考时代,这样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和整体思路上存在明显的僵化和滞后。
同时,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沟通联系很少,没有很好地体现数学作为基础性学科的作用。
(二)教学方式创新性不强传统的课堂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直接掌控课堂的内容和教学的进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师生的互动交流很少。
而对于数学这种理论性、抽象性很高的学科,这种一边倒的单向知识传输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厌倦情绪,进而逐步降低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三)训练方式灵活性不强目前的数学学科课后训练主要以题海战术为主,用大量的习题训练实现教学内容的巩固提高。
但这种机械性和重复性太强的训练方式,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减弱,也会制约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研究(一)注重问题探究高中数学题目难度比较大、逻辑性比较强,学生仅仅依靠死记硬背公式、定理是无法灵活解决数学问题的,而是需要有技巧、有方法地分析数学问题,由此,教师需要注重问题探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养成良好的探究、思考习惯。
课标版和新高考版的区别二者的不同
课标版和新⾼考版的区别⼆者的不同
⼀般来说,⾼考试卷是新课程标准的专项试卷,因为⾼考试卷是新课程标准的试卷。
那么课标版和新⾼考版的区别是什么?
五三课标版和新⾼考版的区别
5年⾼考3年模拟分为A版和B版(B版有当年的⾼考题),⼤纲版和课标版。
⾼中湖北、四川、重庆、贵州、河北、云南、内蒙古部分学⽣和⼴西、青海所有学⽣使⽤⼤纲版,其他地区均使⽤课标版。
针对性不同:河南专⽤只针对河南学⽣针对性更强更利于河南本地考⽣提⾼成绩;新课标专⽤适⽤于所有新课标地区针对性较弱,难度与训练度是⼤众化。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本次课程改⾰将我国沿⽤已久的教学⼤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的核⼼⼯作。
经过近300名专家的共同努⼒,18种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进⼊新的阶段。
新⾼考指的是什么
1、新⾼考指新的⾼考规则在选⽂科理科上改⾰成选物理,历史⼆选⼀,其它科⽬学⽣⾃选。
2、普通⾼考:传统⾼考模式,⽂理分科,⽂科:语数英政史地,理科:语数英物化⽣。
3、新⾼考:新⾼考3+3(部分地区采⽤3+1+2),取消⽂理分科,选科带来的20种组合。
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变化及新高考改革的推进(2020.12)
●到2022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 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普通高中 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
●创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 革深入推进,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基本完善;
●科学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建立, 师资和办学条件得到有效保障;
●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 成。
●“3+2+1”模式可以避免出现弃考物理、 弃考化学现象!物理、历史还能同时选。首 选科目采用卷面原始分根据首选科目制定招 生计划。
(2)怎样实施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教学? ●开设生涯课程,指导学生合理选课。高校要
提前公布报考科目要求; ●开发多样化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选课要求; ●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 ●探索与选课走班教学相适应的学校教学管理
100分 中选2科各100分
750分
●“物理”和“历史”的首选原始分计入高考 总分,确立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大方向的分野, 让学生缩小了选择的范围,克服了盲目性;
●由20种高考选科组合为12种高考选科组合, 克服了大范围内走班制带来的师资、教室、班 级等软硬件的不足,又给学生的生涯发展提供 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四)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保障
1.提出了需要完善的配套制度:学生发展指 导、选课指导、校本教研、教学管理、考试评 价等制度。
2.增设“条件保障”部分。提出调整高中教 师编制标准、完善图书资料技术装备教学设施 标准和经费投入标准。
3.增设“管理与监督”部分。强化各级教育 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的责任。建立国家、 省两级课程实施监测制度。
●7省市各科目的选报呈现新情况。
●首选科目中的历史占比普遍升高。
●“3+1+2”模式存在问题。物理、历史 不能同时选;化学、生物、政治、地理4科中 化学最难,将会出现弃考化学现象。
新高考,新教材,新课堂——新课改背景下外研新教材课堂教学浅探
新高考,新教材,新课堂——新课改背景下外研新教材课堂教学浅探韩明伟中学课堂的改变是新高考的要求,同时也是新课标,新教材的要求。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了英语学科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各地高考试题的设计也在不断重视对核心素养的考查,同时,根据新课标精神,各家出版社随之对高中英语教材进行修订,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2017年,天津开启新高考改革,2019年秋,高一新生迎来了新教材。
对此,一线教师最关心的必然是如何基于新课标、新教材进行教学设计,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适应新高考的要求,在人才选拔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1 新课标无论是新高考,新教材,还是新课堂,都源于新课标的颁布。
新课标正式提出“培养和发展学生在接受高中英语教育后应具备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的课程目标,以及六要素整合的课程内容:“主题决定了语篇的语境范围;语篇是由语言构成的,并通过语言传递一个完整信息,以此阐释主题意义;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篇、语用等方面的语言知识;语言传递的信息就是各种文化知识”(夏谷鸣,2019)。
要实现核心素养的养成,就必须设计并实施包括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使学生“围绕某一个具体的主题语境,基于不同类型的语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语言技能获取、梳理、整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深化对语言的理解,重视对语篇的赏析,比较和探究文化内涵,汲取文化精华;同时,尝试运用所学语言创造性地表达个人意图、观点和态度,并通过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提高理解和表达的效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
2 新高考天津卷与各地和全国卷相比更稳,甚至略显保守,但是内容其实已经在稳中求变了。
例如,17-19年的阅读理解中,从具体信息到语篇组织、风格和写作手法都有所涉及;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在词汇和语篇整体理解上都有更高要求,如完形identify/ calculate/ crisis等词汇的考查,阅读语篇更强调基于主题和语篇的各个角度和思维层次的理解,如19年3月份试卷44题考查了学生对写作方法的理解。
新课标理念下的教材与高考的关系
新课标理念下的教材与高考的关系韶关市田家炳中学——王兴勇2007年高考将是一次不平凡的高考,将是一场各个版本教材教学质量的比拼,即同一省区使用不同版本的地区将接受同一份高考试卷的检验。
作为知识传授载体的教材自然在高考前如何发挥备考的效用,倍受社会、学校的关注。
韶关是广东省唯一使用《新标准英语》的地区,人教版教材仍然在广东省占主流,如何应对2007年的高考,我们的尝试就是在为自己的前途而努力着,。
所以笔者非常关注教材在备考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对教材的思考1、转变教材观念,突出教材的主导地位过去的教材围绕主对话(dialogue)和主课文(text)来设计,重要词汇和语法都在隐含在对话或课文里,练习则围绕重点词汇和语法项目来设计,所以教师觉得容易把握重点,我们常这样评价老师:“教师驾驭教材能力强,挖掘教材知识点准确,突出了语言知识教学思路的特点。
”。
而新教材以话题为主线,按知识与技能的不同组合方式,以版块形式来设计。
新教材把每个单元的重点语言项目渗透到各个教学部分中,以保证学生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如外研版NSE高中教材的V ocabulary and speaking、Reading and vocabulary和Listening and vocabulary这三个版块。
新课标理念下的教材遵循多元教学大纲(multi-syllabus)的设计思路,在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过程中,综合考虑语法、词汇、功能-意念、话题、情景、任务等与语言学习有关的要素,并使这些要素彼此建立联系,而不是把各种不同的大纲简单地相加而形成的大杂烩。
比如将语法知识与技能相结合、任务与功能和话题相结合。
同时,多元教学大纲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往往以一两种元素(如话题和功能)为主要线索,兼顾其他元素;如果采用多元教学大纲,那么在一个课程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
比如在初级阶段以功能为主要线索,根据功能线索选择相应的语法项目;而在相对高级的阶段则以话题和任务为主要线索,并根据话题和任务的需要来安排其他方面的内容。
“三新”背景下高考命题趋势和备考策略(2023)全文
素养基于实然而趋于应然,融二者为一体,有较强的观念 含蕴,凸显主动获得能力和主动应用能力的价值意义。从另一 个层面看,素养与先天禀赋有着重要区别。素养的土壤与养分 源自知识与能力,没有知识与能力,也就无法孕育素养。
命题的素养立意指向,体现在知识、能力、价值的融 通与应用中测评学生的素养水平。指向素养立意的试题, 更有结构性、整体性、情境性等真实任务的特点,更关注 任务的价值导向;更追求用做事来考查学生的思维水平与 探究水平,更关注思维、探究的动力状况,以及思维结果 、探究结果的价值意义。
“三新”背景下高考命题趋势和备考策略
2023年是湖南省“三新”背景下的高考元年!
“新课标”作为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再也没有考 试大纲或考试说明!“新教材”作为高考命题内容的 重要载体!“新高考”的考试模型决定今后10年以上 高考命题的方向!
一、“三新”背景下高考命题的变化 变化一:新高考将不再有“选考”,全部是“必考”。 教育部颁的各学科课程标准有“新要求”,所选的学科 课程要全部学完所有选择性必修课程。
第三轮复习的时间段约在:第二年5月左右,就是平常所说的 冲刺阶段,该阶段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考的成败。这轮复习 的主要目标是通过选择高质量的模拟题进行强化训练,提高解题速 率,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与融会贯通,在知识应用中提升学 科核心素养。
(3)第三轮复习:强化训练,提升能力,融会贯通
第三轮复习的基本模式为:考试讲评、反思纠错、回归教材、 答疑指导和总结提升,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深刻理解与扎实推进,要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时间观念,确保在高考中学科关键能力的应 用与迁移。
从知识层面上讲,学科知识是有内在的、紧密联系的,复 习的过程便是将这种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过程,这有利于知识 在头脑中的激活和提取;从素养层面上讲,学生应用所学知识 在不同问题情境中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教师引导下对知 识加以整理和归纳,是提高学科关键能力的重要途径。
新课标新课程新高考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评”一体化的大单元教学
新课标新课程新高考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评”一体化的大单元教学2022年4月21日,义务教育新课标正式颁布,新课标严格意义上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需求或者综合提炼,对于做深度学习项目的学校或者接触过“教学评”一体化的老师来说,不属于崭新的事物,甚至某种程度上早已是教学常规。
当然,新课标实施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单靠某种课堂或某种策略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具体来说:以学业质量标准为核心来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是基于新课标的学校教学改革重点。
一线教师具体如何实施教学,使新课标真正走入课堂?教学设计实施“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包含大单元设计和课时设计。
深度学习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回答“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这与义教版(2022版)的理念与要求完全一致。
“教学评一体化”即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原则,充分体现了“教、学、考”一致问题。
在具体教学设计上,采用逆向设计“评价早于教学活动”。
深度学习实践团队早已提出:要做现代教学设计3.0版(导学案为1.0版,“学历案”2.0版),在学习目标之后要呈现“学业质量标准”而不是仅仅聚焦“评估任务”,要实现学业质量标准“单元化”“课时化”,基于学习目标和学业质量标准为学生搭建三大学习支架,即“问题(任务)、活动(学程)、评价”设计,回答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问题,从而让课堂能够真正发生深度学习,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学习)”的目的。
按照崔成林老师的观点,如果教师能搭建好学习支架,课堂可以做到70%或以上的时间还给学生,70%或以上的内容学生可以自主解决,70%或以上的学生能够高质量学习……课堂教学基于新课标(义教2022版)的课堂教学,必然是素养立意、深度学习,为此应该关注“三个三”:一是聚焦三大焦点问题——进阶式目标、真实问题解决、学习性评价。
这三大焦点类似于新课程改革初期基于“三维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素养时代新课程标准(义教2022版)下的抓手。
新课改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应对新高考
新课改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应对新高考-------新课程标准下高考历史教学与复习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第一中学齐俊友新课程历史高考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方面同过去相比有了明显提高,而且高考试卷的灵活度越来越强,这给高中历史教学与复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如何回应新课标引领下的新高考呢?毋庸置疑,这是每一位中学历史教师不得不面对的一大课题。
首先,教师务必做好如下两大转变:其一,由“知识型”教师向“学术型”教师转变。
伴随新课标和新高考大量地引用学术界前沿研究成果,中学历史教师在掌握丰富的基础知识之余还应及时了解学术动态并适当地开展教研活动,使自己由“知识型”教师向“学术型”教师转变。
具体方法途径有:适当地订阅相关中学历史教学刊物、广泛阅读学术性较强的相关专著、登陆学术性较强的相关网站、聆听名家讲座,领略史家风范等等其二,由单一的旧革命史观向多元的新史观转变。
与传统不同:在新课标引领下的新高考彰显了时下学界比较认可的四种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
通过广泛阅读一些史学经典理论著作,使自己对新史学观念有相当程度地了解和认知,以便更好地适应新课改所引发的史学观念的巨大变化,适应新高考。
其次,教师务必做好三方面具体工作:(一)、根据课标要求利用好教材、考纲首先必须用好新课程历史教材,这里所说的用好教材就是要根据每年的《考试说明》所确定的每一个纲目,在依据新课程历史教材进行教学与复习时,不能象旧课程一样逐个展开,一一覆盖。
所谓用好历史新课程教材,就是把握好新教材当中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较为重要的;哪些是属于一般过程,哪些又是属于辅助性的。
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不同档次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凡是符合新课程课标中的内容,就是教学的重点,而许多新课程的小字部分,如果是对课标要求的解析或用材料的形式来加以说明的内容,同样要进行重点分析和讲解,如必修三第《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其课标要求有“了解孔子、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新课标,新理念,新高考,新策略(整理精校版)
新课标,新理念,新高考,新策略必修教案1118 21:25::新课标,新理念,新高考,新策略——关于09年安徽新高考模式下的语文命题的思考马鞍山市第二中学张陈光阴荏苒,岁月如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广,作为继山东、宁夏、广东、海南、江苏5省区之后第三批新课程改革实验区,我省与天津、福建、辽宁和浙江五个省市在2015届高考模拟将迎来新高考模式。
新课标下的高考怎样考,命题形式和试卷结构会如何变化,新课标的能力要求该如何体现在高考试卷中,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对策来应对这些变化,这一系列问题引起教师、考生和家长的共同关注,也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
这里我从语文命题的角度,谈一点认识和思考。
理论篇:《标准》、《考纲》与《方案》理念:为每一位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着眼点:1.深刻领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高考方案”精神。
2.高屋建瓴,让我们的高考命题多一些理论依据。
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二、《2015届高考模拟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试(语文科)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命题指导思想。
就总的命题思想和原则而言,新课程高考与目前的高考是一致的:指导思想是“两个有利于”,即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录取人才,有利于推进中学素质教育。
基本原则是“科学、公平、安全、规范”八字方针。
●命题关注点。
因为这是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批毕业生,学校的教学情况发生了变化,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知识和能力要求与以前不同,如何估计他们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如何衡量新课改的价值观非常关键,这是价值尺度的常模重建。
所以在总的命题思想和命题原则的基础上,新课程高考更加关注试题难度的稳定和新课改理念的具体体现,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平稳过渡。
高中新课改的实施是一个过程,是一项综合性工程,不可能一步到位,随之而来的新课程高考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它是对新课改进程的反映。
新课改后的高考要兼顾改革力度和考生、教师以及社会的承受能力,不要步子过大,应逐步到位。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新课标权威解读
一般高中《新课程标准》新课标威望解读日前,教育部宣布一般高中新课标,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主要有哪些变化?与新高考怎样连接?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威望解读!“新的一般高中课程方案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继承中前行,在改革中完美,订正后的课程方案力争反应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高度关注促使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1月 16 日,在教育部举行的《一般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 2017 年版)》有关状况公布会上,谈及为何订正一般高中课程方案,教育部部长助理、教材局局长郑富芝这样表示。
订正一般高中课程方案向来遇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2003 年印发的一般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了十余年高中课程改革实践,在全面推动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是面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生的巨大变化,对人材培育提出的更高要求,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良之处,需要进行订正完美。
订正后的 2017 版一般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又有哪些新的变化,与新高考怎样连接,是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
1.高中不是“高考加工厂”,为学生供给课程选择权“与 2003 年宣布实行的一般高中课程方案对比,订正后的课程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一般高中教育的定位,进一步优化了课程构造,增强了课程有效实行的制度建设。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湛介绍说。
为何会波及一般高中教育定位问题,王湛回想起2012 年媒体上对于一般高中定位的大议论。
“当时,有一种看法以为高中就是大学升学的预备教育,这种见解对不对?此次订正方案以前,我们组织专家宽泛听取各方面的建议,综合比较研究确立一般高中教育的定位是什么。
”王湛说。
一般高中能否就是“高考加工厂”?新订正的一般高中课程方案明确指出,一般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长进一步提高公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不不过为升大学做准备,还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生发展确立基础。
一般高中培育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发展中心修养,使学生拥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拥有科学文化修养和终生学习能力,拥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拥有自主发展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温儒敏:改革后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走向
5.提倡整本书阅读。
为什么要提倡整本书阅读?因为现在多数人都读不完整本书,一是没有耐心, 二是碎片化阅读的影响。所以整本书阅读首先就是“养性”,涵养性情,让学生静 下心来读书,感受读书之美,养成好读书的习惯。
6.重视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相当一部分糟粕,只属于它过去那个时代,不可能转 化,也不可能支持当代文化生活。如传统文化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正 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以及仁爱、民本、 诚信、正义、大同等观念,都是精华的部分,可以继承和转化、吸收;而愚忠、愚 孝、封闭、自私、奴性、麻木,等等,都是糟粕,应当批判和抛弃。
新教材
读书为要
“统编本”语文最主要的特色,就是“读书为要”。用一家媒体的 报道标题来说,就是“新教材专治不读书”。读书、熏染、积累是语文 不变的法宝。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培养读书的习惯是语文最重 要的宗旨。
激发读书兴趣,养成读书习惯,是教语文的最重要的办法。举一反 三(精读课)运用精读学来的方法来读其它书(略读课)。老师们赤手 空拳重读课文,才使备课有温度,自己的感知。
2. 自由阅读
名著导读的主要功夫依旧在课外,课内只是激发兴趣,提供建议,或者 排除难点。所以,教师在做名著导读课程设计的时候,应该注意“自由”这 两个字。哪怕学生完不成任务,或者任务完成得不好,也不要扼杀他的兴趣。
具体做法 名著导读要以目标管理为主,过程管理为辅。目标管理,就是要设立名
著导读的总体任务和要求;过程管理,则是把完成任务每一步需要做的பைடு நூலகம்情 都规定好,包括“要解决什么问题”“要消灭什么状态”“每天读多少页” 等。
比如《朝花夕拾》,它是鲁迅写给自己看的,是一个成年人的回忆, 是成年人很痛苦的时候靠小时候的生活(回忆)来安慰自己,并不能当 成故事来读。所以要给学生预先说明这本书理解起来有难度,告诉他你 能读最好,读不懂就查查资料,了解一些背景,想办法读完;实在理解 不了没关系,以后再说。同时也要告诉他方法——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与语文教学改革的几个关键点
新高考改革的特点、目的与意义
新高考改革主要呈现出三个特点:首先,强调了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性,将 之纳入到高考评价体系中;其次,采用了“3+1+2”的选科模式,给予学生更多 选择权;最后,取消了文理分科,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兴趣与特长进行学习。
新高考改革的目的在于打破传统高考的弊端,提高教育的公平性与科学性。 这项改革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 能;另一方面,能够增加教育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推动高中教育的深入发展。
新增的写作内容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引入,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局限于知识水平,更注重于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 力的培养。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的变革正是为了呼应这一时代要求,让学生在写 作过程中锻炼实践能力,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新教材的写作内容具有许多优点。首先,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 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其次,新教材注重写作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让 学生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增强作品的现实意义。最后,新教材通过新增多样化的 写作课程,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化的写作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写作中找到自己 的闪光点。
总之,通过对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选文的丰富 性和多样性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 学策略,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
谢谢观看
实践案例分析
以江苏省某重点高中的新高考实践为例。该校在应对新高考改革方面做出了 积极的尝试。一方面,学校加强了对学生选科的指导,建立了一支由教师、家长 和学生组成的选科指导团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选科建议;另一方面,学校重 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设了一系列选修课程和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 质和创新能力。此外,学校还积极与当地高校合作,开展高中生交流活动,为学 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人地协调观 培养路径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人地协调观培养路径作者:高彦红史文慧石彦王小林李正源来源:《新课程》2023年第13期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对人才的选拔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材内容与课标内容的与时俱进,引发了课堂授课方式的转变,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路径提出了新的要求。
笔者选取高中地理湘教版教材相关内容,以具体情境典型案例的方式,进行不同情境下学生人地协调观培养路径的探究。
一、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概述基于社会转型发展和新型人才培养需求,“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以下简称“三新”)的改革,从课程、教材及高考模式上都发生了新的改变。
高考,在选拔人才、实现学生学业梦想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高考牵动着每个莘莘学子的心。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的招生模式。
地处西北的甘肃省也在2021年实施了新高考方案,突出了学生的自主选择,采用“3+2+1”模式,即由统考科目语文、数学、英语和学生自主选择科目结合的方式进行人才的选拔,学生自主选择科目进行赋分制。
地理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的指向标,是面向一线教师深入解读教材内容以及整合、融合教材进行高效教学的“核心课标”。
基于时代转型、知识生产方式转型,湘教版地理新教材站在时代的高度,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理论指导,为新高考教学提供了新的资料和授课内容。
“三新”背景对一线地理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在新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如何有效解读地理新课标,深挖新教材进行整合,制订教学设计,如何使地理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得以落实,这些都对培养符合时代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相辅相成。
笔者认为,在地理课程设计中,要有效地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逐步形成人地协调观,并以此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获取地理信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及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目标。
新高考解读及新课标下的高中教学理念与方法
新高考解读及新课标下的高中教学理念与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我国高中教育也在不断向前发展。
新高考改革和新课标的颁布,对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本文将从新高考的解读和新课标下的高中教学理念与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希望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朋友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新高考解读1.1 什么是新高考?新高考是指我国推行的面向全体学生,以考试为中心,以学业水平考试为主要方式,兼顾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和招生考试的高中教育改革。
它是一种全面发展、能力导向、多元评价、分类考试、个性发展的高中教育制度。
1.2 新高考带来了哪些变化?新高考与传统高考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实行的是一考多评模式,主要体现在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招生考试三个方面。
这样的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新高考还提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素质教育要求,要求学校和教师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1.3 学校和教师应该如何应对新高考?面对新高考,学校和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维的升华和感性经验的转化,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和实践探究,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新课标下的高中教学理念与方法2.1 新课标的背景及意义新课标是指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标准(实验)》,它是对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
新课标的颁布,旨在推动高中教育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能力的培养。
2.2 新课标下的高中教学理念新课标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提倡全面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与能力、思维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培养。
新课标还强调了跨学科的教学模式,鼓励教师进行跨学科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3 新课标下的高中教学方法在新课标下,高中教学方法需要更多地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与语文教学改革的几个关键点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与语文教学改革的几个关键点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
其中,新课标、新教材和新高考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
第一个关键点是注重基础能力培养。
新课标和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特别是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阅读能力。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新课标和新教材要求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注重综合运用语言进行表达、阅读和创造。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二个关键点是注重情感体验。
新课标和新教材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认知。
通过有效的情感体验,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对待文本中的情感,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个关键点是注重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新高考对传统的考试模式进行了改革,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而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评价方式也需要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笔试、口试外,可以引入作品展示、实际操作、小组合作等多种评价方式,以更全面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
第四个关键点是注重跨学科的融合。
新课标和新教材强调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承载着国家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学科。
因此,语文教学应该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将语文知识融入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科之间的整合。
总之,新课标、新教材和新高考对于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重视基础能力培养、注重情感体验、多样化评价方式和跨学科融合,我们可以更好地实施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社会新人。
这是促进教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综上所述,新课标、新教材和新高考对于语文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2023年全国新高考二卷语文现代文试题与新课标关系
2023年全国新高考二卷语文现代文试题与新课标关系2023年全国新高考二卷语文现代文试题与新课标存在密切的关系。
首先,从试题选文来看,全国新高考二卷语文现代文试题的选文整体映射了教材内容,其中费孝通和沈从文两位作家的作品是学生熟知的,分别编入必修上册第五单元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此外,现代文阅读Ⅰ和现代文阅读Ⅱ的选文话题也与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相关内容相呼应。
其次,从试卷结构来看,现代文阅读由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变为现代文阅读Ⅰ和现代文阅读Ⅱ,这与新课标中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要求相一致。
此外,全国新高考二卷语文现代文试题的分值、选材、题型和难度等方面也发生了变化。
这些变化反映了新课标对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视,特别是对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能力的要求。
综上所述,2023年全国新高考二卷语文现代文试题与新课标关系密切,试题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要求,同时也引导高中师生用好统编教材开展教与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新课标新高考关系
新课程、新课标、新高考,这三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
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到考试方式,都在不断地调整与变革中。
下面,我们逐一来看。
一、新课程
新课程是指要求教育教学逐步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
新课程主张开发学生的潜能、助力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之一。
新课程要求学校和教师从知识传授转向引导学生探究和构建知识,从灌输知识向开放性和自主性地学习,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体验和情感认识的培养。
二、新课标
新课标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对学科大纲和课程标准的重新修订和完善。
新课标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对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重新调整。
新课标的实施,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思考与总结,努力落实新课程理念,推进教育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
三、新高考
新高考是指全国统一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改革方案,旨在推进素质教育和多元评价,真正让学生有机会展现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
新高考强调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全过程,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同时,新高考还加大了对非英语教育类专业的评价力度,促进
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优化。
三者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新课标、新高考的出台,表明我国高中教育正朝着素质教育
的方向逐步发展。
新课程理念为新课标提供了指导,新课标则是新高
考的基础,新高考又能够反馈到新课程和新课标的实施中。
三者的密
切配合,能够使教育改革和教学改进取得更好的效果。
同时,新课程、新课标、新高考的实施都需要贯彻落实,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才能
真正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新课程、新课标、新高考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牵一发而
动全身。
只有各方面的理念和实践得到全面深入的体现,才能推动教
育改革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