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

合集下载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_实验报告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_实验报告

实验三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转动惯量是刚体转动中惯性大小的量度。

它与刚体的质量、形状大小和转轴的位置有关。

形状简单的刚体,可以通过数学计算求得其绕定轴的转动惯量;而形状复杂的刚体的转动惯量,则大都采用实验方法测定。

下面介绍一种用刚体转动实验仪测定刚体的转动惯量的方法。

实验目的:1、理解并掌握根据转动定律测转动惯量的方法;2、熟悉电子毫秒计的使用。

实验仪器:刚体转动惯量实验仪、通用电脑式毫秒计。

仪器描述:刚体转动惯量实验仪如图一,转动体系由十字型承物台、绕线塔轮、遮光细棒等(含小滑轮)组成。

遮光棒随体系转动,依次通过光电门,每π弧度(半圈)遮光电门一次的光以计数、计时。

塔轮上有五个不同半径(r)的绕线轮。

砝码钩上可以放置不同数量的砝码,以获得不同的外力矩。

实验原理:空实验台(仅有承物台)对于中垂轴OO’的转动惯量用J o表示,加上试样(被测物体)后的总转动惯量用J 表示,则试样的转动惯量J 1 :J 1 = J –J o (1) 由刚体的转动定律可知:T r – M r = J α (2) 其中M r 为摩擦力矩。

而 T = m(g -r α) (3) 其中 m —— 砝码质量 g —— 重力加速度 α —— 角加速度 T —— 张力1. 测量承物台的转动惯量J o未加试件,未加外力(m=0 , T=0)令其转动后,在M r 的作用下,体系将作匀减速转动,α=α1,有 -M r1 = J o α1 (4) 加外力后,令α =α2m(g –r α2)r –M r1 = J o α2 (5) (4)(5)式联立得J o =212212mr mgrααααα--- (6)测出α1 , α2,由(6)式即可得J o 。

2. 测量承物台放上试样后的总转动惯量J ,原理与1.相似。

加试样后,有 -M r2=J α3 (7) m(g –r α4)r –Mr 2= J α4 (8)∴ J =234434mr mgr ααααα--- (9)注意:α1 , α3值实为负,因此(6)、(9)式中的分母实为相加。

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实验报告及数据处理

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实验报告及数据处理

实验讲义补充:1.刚体概念:刚体是指在运动中和受力作用后,形状和大小不变,而且内部各点的相对位置不变的物体;2.转动惯量概念:转动惯量是刚体转动中惯性大小的量度;它取决于刚体的总质量,质量分布、形状大小和转轴位置3.转动定律:合外力矩=转动惯量×角加速度4.转动惯量叠加:空盘:1阻力矩2阻力矩+砝码外力→J1空盘+被测物体:1阻力矩2阻力矩+砝码外力→J2被测物体:J3=J2-J15.转动惯量理论公式:圆盘&圆环J=0.5mr2,J=0.5m(r12+r12)6.转动惯量实验仪器:水准仪;线水平;线与孔不产生摩擦;塔轮选小的半径;至少3个塔轮半径,3组砝码质量7.计数器:遮光板半圈π;单电门,多脉冲;空盘15圈,20个值;加上被测物体,8个值;8.泡沫垫板9.重力加速度:s^210.质量:1次读数,包括砝码,圆盘,圆环,以及两圆柱体;11.游标卡尺:6次读数,包括圆盘半径,圆环内外半径,塔轮半径,转盘上孔的内外半径求平均值12.实验目的:测量值与理论值对比实验计算补充说明:1.有效数字:质量,故有效数字为3位2.游标卡尺:,读数最后一位肯定为偶数;3.误差&不确定度:(1)理论公式计算的误差:圆盘:J=0.5mR2注意:直接测量的是直径质量m=±;保留4位有效数字um=100%=%半径R=±若测6次,x1,x2,x3,x4,x5,x6,i=6,计算x平均值,取n=6时的,我们处理为0C=,仪器允差,δB=总误差:,ux= m,u rx==%R=±urx=%计算转动惯量的结果表示:J=0.5mR2,总误差:uJ=√[(0.5R2u m)2+(mRu R)2],相对不确定=uJ/J 圆环:J=0.5m(R12+R22),同上.(2)实验测量计算的误差:J=mR(g−Rβ2)β2−β1根据,,对R塔轮半径,m砝码质量,β2和β1求导,J m=R(g−Rβ2)β2−β1J R=mg−2Rβ2β2−β1J β2=−mR2(β2−β1)−mR(g−Rβ2)(β2−β1)^2Jβ1=mR(g−Rβ2)(β2−β1)^2。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实验目的】1. 测定刚体的转动惯量。

2. 验证转动定律及平行移轴定理。

【实验仪器】1.JM-3 智能转动惯量实验仪。

2. 电脑毫秒计。

【实验原理】转动惯量是反映刚体转动惯性大小的物理量,它与刚体的质量及质量对轴的分布有关。

对于几何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可以计算出转动惯量。

但对于几何形状不规则的物体,以及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只能用实验方法来测量。

本实验是用转动惯量实验仪和通用电脑式毫秒计来测量几种刚体的转动惯量,并与计算结果加以比较。

转动惯量实验仪,是一架绕竖直轴转动的圆盘支架。

如图一和图二所示。

待测物体可以放 5 6 1. 承物台 2. 遮光细棒 3. 绕线塔轮4. 光电门5. 滑轮6. 砝码图一 刚体转动惯量实验仪 图二 承物台俯视图设转动惯量仪空载(不加任何试件)时的转动惯量为J 0。

我们称它为该系统的本底转动惯量,加试件后该系统的转动惯量用J 1表示,根据转动惯量的叠加原理,该试件的转动惯量J 2为:J 2=J 1-J 0 (1)如何测量J 0、J 1让我们从刚体动力学的理论来加以推导。

一、如果不给该系统加外力矩(即不加重力砝码),该系统在某一个初角速度的启动下转动,此时系统只受摩擦力矩的作用,根据转动定律则有。

-L 2= J 0β1 (2)(2)式中J 0为本底转动惯量,L 2为摩擦力矩,负号是因L 的方向与外力矩的方向相反,β1为角加速度,计算出β1值应为负值。

(即加适当的重力砝码),则该系统的受力分析如图三所示。

mg -T=ma (3) T ·r -L= J 0β2 (4)a=r β2 (5) 图三 示意图 β2是在外力矩与摩擦力矩的共同作用下,系统的角加速度,r 是 塔轮的半径, ⑵、⑶、⑷、⑸、式联立求解得:由于β1本身是负值所以计算时β2-(-β1)=β2+β1,则(6)应该为:同理加试件后,也可用同样的方法测出J 1……,然后代入(1)式减去本底转动惯量J 0即可得到试件的转动惯量。

刚体转动惯量测量数据表(可编辑)

刚体转动惯量测量数据表(可编辑)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量转动惯量是刚体转动时惯性大小的量度,它与刚体的质量、质量对轴的分布以及转轴位置有关。

如果刚体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可以直接计算出它绕特定轴的转动惯量。

但对于几何形状不规则和质量分布不均匀的刚体,只能用实验的方法来测量。

测量转动惯量的方法有很多种,如三线摆法、单悬扭摆法、双悬扭摆法、螺旋弹簧式扭摆法等,本实验介绍了利用螺旋弹簧式扭摆法来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

一、实验目的1.观察扭摆振动现象。

2.用扭摆法测量不同形状刚体的转动惯量。

二、实验原理螺旋弹簧式扭摆如图6.1所示,在垂直轴上装有螺旋弹簧,用以产生恢复力矩。

在轴的上方可以装上各种待测刚体。

将刚体在水平面内转过某一角度θ后,在弹簧的恢复力矩的作用下,刚体就开始绕垂直转轴作往返扭转运动。

根据胡克定律,弹簧产生的恢复力矩M 与所转过的角位移θ成正比:θK M −= (1)式中,K 为弹簧的扭转系数,负号表示恢复力矩M 的方向与角位移θ的方向相反。

又根据转动定律,则有22dt d JJ M θβ== (2)其中,J 为刚体的转动惯量,β为角加速度。

联立式(1)、(2)可得:022=+θθJ Kdtd 令ω2=K /J ,上式变为:0222=+θωθdtd (3) 方程(3)表明扭摆运动具有角简谐振动的特征:角加速度与角位移成正比,而方向相反。

其通解为:)cos(0ϕωθθ+=t 式中,θ0为谐振动的角振幅,ϕ为初相位,ω为角速度。

扭摆的振动周期为:KJ T πωπ22==或 K J T 224π=(4) 上式表明,扭摆周期T 的平方与转动惯量J 成正比。

若单独测出扭摆周期,因扭摆系数K 是未知量,所以还不能由式(4)计算出转动惯量,为此,一般采用比较法求出K 。

实验中用一个几何形状规则的圆柱体,它的转动惯量J 1可以根据其质量和几何尺寸用理论公式直接计算得到。

设金属载物圆盘的转动惯量为J 0,转动的周期为T 0,若将圆柱体置于金属载物盘上,测出它的摆动周期T 1,则KJ T 0224π= KJ J T 012214+=π (5) 由式(5)可以确定K ,J 0。

转动惯量测量实验报告(共7篇)

转动惯量测量实验报告(共7篇)

篇一: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实验目的:1.用实验方法验证刚体转动定律,并求其转动惯量;2.观察刚体的转动惯量与质量分布的关系3.学习作图的曲线改直法,并由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

二.实验原理:1.刚体的转动定律具有确定转轴的刚体,在外力矩的作用下,将获得角加速度β,其值与外力矩成正比,与刚体的转动惯量成反比,即有刚体的转动定律:m = iβ (1)利用转动定律,通过实验的方法,可求得难以用计算方法得到的转动惯量。

2.应用转动定律求转动惯量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如图所示,待测刚体由塔轮,伸杆及杆上的配重物组成。

刚体将在砝码的拖动下绕竖直轴转动。

设细线不可伸长,砝码受到重力和细线的张力作用,从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下落,其运动方程为mg – t=ma,在t时间内下落的高度为h=at/2。

刚体受到张力的力矩为tr和轴摩擦力力矩mf。

由转动定律可得到刚体的转动运动方程:tr - mf = iβ。

绳与塔轮间无相对滑动时有a = rβ,上述四个方程得到:22m(g - a)r - mf = 2hi/rt (2)mf与张力矩相比可以忽略,砝码质量m比刚体的质量小的多时有a<<g,所以可得到近似表达式:2mgr = 2hi/ rt (3)式中r、h、t可直接测量到,m是试验中任意选定的。

因此可根据(3)用实验的方法求得转动惯量i。

3.验证转动定律,求转动惯量从(3)出发,考虑用以下两种方法:2a.作m – 1/t图法:伸杆上配重物位置不变,即选定一个刚体,取固定力臂r和砝码下落高度h,(3)式变为:2m = k1/ t (4)2式中k1 = 2hi/ gr为常量。

上式表明:所用砝码的质量与下落时间t的平方成反比。

实验中选用一系列的砝码质量,可测得一组m与1/t的数据,将其在直角坐标系上作图,应是直线。

即若所作的图是直线,便验证了转动定律。

222从m – 1/t图中测得斜率k1,并用已知的h、r、g值,由k1 = 2hi/ gr求得刚体的i。

刚体转动惯量测量方法

刚体转动惯量测量方法

刚体转动惯量测量方法
刚体转动惯量测量方法:
①转动惯量作为物体抵抗角加速度变化能力的物理量对于理解机械系统动态行为至关重要;
②实验室中最常见测量方法之一为扭摆法通过观察物体绕轴自由摆动周期计算得出;
③实验装置通常包含一个水平放置的光滑转轴物体被固定于其上允许自由旋转;
④物体释放后开始围绕转轴做小角度振荡运动此时可近似认为角加速度与角位移呈线性关系;
⑤通过光电门或其他计时装置记录物体完成一次完整来回运动所需时间即为周期T;
⑥利用物理公式I=MR²×T²/4π²计算转动惯量其中M代表物体质量R为到转轴距离;
⑦另一种方法为落锤法适用于较大刚体测试过程模拟物体受到瞬间冲击反应;
⑧实验设置包括将待测物体悬挂于可旋转支点下方再用重锤撞击引发瞬时旋转;
⑨测量撞击前后物体角速度变化结合已知冲击力矩即可推算出转动惯量大小;
⑩对于复杂形状或非均匀物质构成的物体往往需要结合数值模拟与实验数据综合分析;
⑪计算机辅助工程软件如ANSYS或MATLAB提供了强大工具箱帮助工程师快速估算复杂结构转动惯量;
⑫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需要仔细校准仪器排除外界干扰确保测量结果准确可靠用于后续工程设计中。

转动惯量测量实验报告(共7篇)

转动惯量测量实验报告(共7篇)

篇一: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实验目的:1.用实验方法验证刚体转动定律,并求其转动惯量;2.观察刚体的转动惯量与质量分布的关系3.学习作图的曲线改直法,并由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

二.实验原理:1.刚体的转动定律具有确定转轴的刚体,在外力矩的作用下,将获得角加速度β,其值与外力矩成正比,与刚体的转动惯量成反比,即有刚体的转动定律:m = iβ (1)利用转动定律,通过实验的方法,可求得难以用计算方法得到的转动惯量。

2.应用转动定律求转动惯量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如图所示,待测刚体由塔轮,伸杆及杆上的配重物组成。

刚体将在砝码的拖动下绕竖直轴转动。

设细线不可伸长,砝码受到重力和细线的张力作用,从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下落,其运动方程为mg – t=ma,在t时间内下落的高度为h=at/2。

刚体受到张力的力矩为tr和轴摩擦力力矩mf。

由转动定律可得到刚体的转动运动方程:tr - mf = iβ。

绳与塔轮间无相对滑动时有a = rβ,上述四个方程得到:22m(g - a)r - mf = 2hi/rt (2)mf与张力矩相比可以忽略,砝码质量m比刚体的质量小的多时有a<<g,所以可得到近似表达式:2mgr = 2hi/ rt (3)式中r、h、t可直接测量到,m是试验中任意选定的。

因此可根据(3)用实验的方法求得转动惯量i。

3.验证转动定律,求转动惯量从(3)出发,考虑用以下两种方法:2a.作m – 1/t图法:伸杆上配重物位置不变,即选定一个刚体,取固定力臂r和砝码下落高度h,(3)式变为:2m = k1/ t (4)2式中k1 = 2hi/ gr为常量。

上式表明:所用砝码的质量与下落时间t的平方成反比。

实验中选用一系列的砝码质量,可测得一组m与1/t的数据,将其在直角坐标系上作图,应是直线。

即若所作的图是直线,便验证了转动定律。

222从m – 1/t图中测得斜率k1,并用已知的h、r、g值,由k1 = 2hi/ gr求得刚体的i。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转动惯量是描述刚体转动惯性大小的物理量,是研究和描述刚体转动规律的一个重要物理量,它不仅取决于刚体的总质量,而且与刚体的形状、质量分布以及转轴位置有关。

对于质量分布均匀、具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刚体,可以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出它绕给定转动轴的转动惯量。

对于质量分布不均匀、没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刚体,用数学方法计算其转动惯量是相当困难的,通常要用实验的方法来测定其转动惯量。

因此,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测定刚体的转动惯量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实验上测定刚体的转动惯量,一般都是使刚体以某一形式运动,通过描述这种运动的特定物理量与转动惯量的关系来间接地测定刚体的转动惯量。

测定转动惯量的实验方法较多,如拉伸法、扭摆法、三线摆法等,本实验是利用“刚体转动惯量实验仪”来测定刚体的转动惯量。

为了便于与理论计算比较,实验中仍采用形状规则的刚体。

【实验目的】1. 学习用转动惯量仪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

2. 研究作用在刚体上的外力矩与刚体角加速度的关系,验证刚体转动定律和平行轴定理。

3. 观测转动惯量随质量、质量分布及转动轴线的不同而改变的状况。

【实验仪器】ZKY-ZS 转动惯量实验仪及其附件(砝码,金属圆柱、圆盘及圆柱), ZKY-J1通用电脑计时器.图1 转动惯量测定装置实物图【实验原理】根据刚体的定轴转动定律dtd JJ M ωβ==, 只要测定刚体转动时所受的合外力矩及该力矩作用下刚体转动的角加速度β,则可计算出该刚体的转动惯量,这是恒力矩转动法测定转动惯量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思路。

一、转动惯量J 的测量原理砝码盘及其砝码是系统转动的动力。

分析转动系统受力如图2所示:当砝码钩上放置一定的砝码时,若松开手,则在重力的作用下,砝码就会通过细绳带动塔轮加速转动。

当砝码绳脱离塔轮后,系统将只在摩擦力矩的作用下转动。

图2 转动系统受力图本实验中待测试件放在实验台上,随同实验台一起做定轴转动。

设空实验台(未加试件)转动时,其转动惯量为0J ,加上被测刚体后的转动惯量为J ,由转动惯量的叠加原理可知,则被测试件的转动惯量被测J 为0J J J -=被测 或 被测物J J J +=0实验时,先测出系统支架(空实验台)的转动惯量0J ,然后将待测物放在支架上,测量出转动惯量为J ,利用上式可计算出待测物的转动惯量。

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实验

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实验

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实验实验目的:1. 了解刚体的转动惯量的概念;3. 通过实验测量出不同物体的转动惯量,并计算出实验数据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

实验原理1.定义在物理学中,转动惯量是刚体沿着某个轴线转动的惯性量度。

当物体绕某一轴线旋转时,与转动轴垂直距离为r的质点,其对轴线的力矩为Fr,力矩的大小与质点的距离r有关。

一个物体的转动惯量就是其质量分布规律和物体构形、轴线位置等因素所决定的惯性量度。

2.具体计算方法刚体绕轴转动时,转动惯量与转动轴有关。

设转动轴为z轴,物体某一质点的坐标为(x,y,z),其质量为m,与z轴的距离为r,此质点对z轴的贡献是:Ir=m r2对于整个物体,所有质点对z轴的贡献叠加起来,就得到了整个物体相对于z轴的转动惯量,即通常情况下,应用叠加原理将整个物体内部相对于其它轴的转动惯量算出来,然后贝努利原理求得相对于某个轴的转动惯量。

3.实验方法本实验采用转动台平衡法,将受测物体弯挂在牵引线上,在规定的时间内给它以规定的角度的转动,然后测量转动惯量。

1) 弯挂物体,使它沿著摇晃轴(即z轴)平衡,确定物体与转动轴是平衡状态。

2) 水平移动弯挂物体的位置,使物体在水平方向上产生一个小的竖直角度。

松开物体后,它将在规定时间内平衡起来。

3)测量不同位移下回复振动的周期T,通过计算得到物体的转动惯量。

4. 实验仪器转动惯量测量装置、感应式编码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等。

5.实验步骤1)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实验物体:小木棒、小圆盘、大木棒等。

(注:必须在实验前仔细测量物体的质量)3)将物体的初始位置水平移动一点,然后将其松开,记录振动的周期T1。

4)重复上述步骤,但每次增加一个小的角度,直到转动惯量达到了所需的最大值,记录全部数据。

5)把所有实验数据填入实验数据表中,并计算出相对误差、标准偏差,将结果汇总到汇总表中。

注意事项:1) 实验中所使用的支撑杆垂直于地面,固定牢靠,并要保持牵引线的水平状态使实测数据尽量准确。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量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量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量1. 引言刚体转动惯量是描述刚体绕某一轴旋转时所表现出的惯性特性,它反映了刚体对旋转运动的抵抗能力。

测量刚体转动惯量对于研究物体的旋转运动和确定物体的物理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刚体转动惯量的定义、测量方法以及实验步骤。

2. 刚体转动惯量的定义刚体转动惯量(或称为“转动惯性矩”)是描述刚体绕某一轴旋转时所表现出的抵抗力矩大小的物理量。

它与刚体质量分布和轴线位置相关,可以用数学公式表示为:I=∫r2⋅dm其中,I为刚体相对于旋转轴的转动惯量,r为质点到旋转轴的距离,dm为质点的微小质量。

3. 测量方法3.1 转动定律法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角加速度与力矩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测定加速度和力矩来计算刚体的转动惯量。

具体步骤如下:1.将待测刚体固定在水平轴上,并使其能够绕该轴自由旋转。

2.在刚体上施加一个垂直于旋转轴的力矩,使刚体产生角加速度。

3.测量施加力矩前后刚体的角加速度,并计算力矩大小。

4.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角加速度与力矩之间的关系,计算出刚体的转动惯量。

3.2 定滑轮法利用滑轮原理,可以通过测量绕定滑轮旋转的物体的线速度、重物块质量以及滑轮半径来计算刚体的转动惯量。

具体步骤如下:1.将待测刚体固定在定滑轮上,并使其能够自由旋转。

2.在滑轮上挂一重物块,将其与刚体通过一根绳子相连。

3.调整重物块的高度,使得刚体开始自由旋转。

4.测量重物块下降的高度和旋转时间,并记录滑轮半径和重物块质量。

5.根据滑轮原理和动能定理,计算出刚体的转动惯量。

4. 实验步骤4.1 转动定律法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装置:水平轴、刚体、力矩测量仪器等。

2.将刚体固定在水平轴上,并保证其能够自由旋转。

3.在刚体上施加一个垂直于旋转轴的力矩,使其产生角加速度。

4.使用力矩测量仪器测量施加力矩前后的角加速度,并记录下来。

5.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角加速度与力矩之间的关系,计算出刚体的转动惯量。

4.2 定滑轮法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装置:定滑轮、刚体、重物块、绳子等。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量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量

I k gr 2 2h
(7)
实验内容
分别测出转台、转台上加圆盘、转台上加圆环时的转动
惯量。测量数据记入表4~5
表4
刚体
转台
T(s) m(g) 次m数(g)
1 2
3
平均值 t tΒιβλιοθήκη 2砝码下落高度 h=10
15
20
m, 绕绳轮半径 r= cm
25
30
35
表5
圆环d外(m)
圆环d内(m)
圆环m环(kg) 圆盘d盘(m)
设Mm为轴的摩擦力矩、T为绳中张力、r为塔轮半径,有: M Tr M I
T m(g a)
h 1 at2 2
a r
当g>>a时,由以上各式得
m
2hI gr 2
1 t2
M gr
k
1 t2
C1
(6)
由(6)式可知,保持h、r不变,测出不同砝码m对应的
下落时间t,就可由m~1/t2直线的斜率k计算出转动惯量:
用转动惯量仪测刚体转动惯量
实验目的
验证刚体的转动定理并测定刚体的转动惯量。 研究物体的转动惯量随质量和质量分布而改变
的规律。
实验原理
如图1,圆盘2可绕轴转动。绳绕在与滑轮子固连的塔轮 1上,滑轮3的摩擦可忽略,下端挂砝码4。在绳的张力作用 下,圆盘将作匀角加速运动。
2
1
3
5 4
图2 JM-2转动惯量 仪
圆盘m盘(kg)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量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量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量一、引言刚体转动惯量是描述刚体旋转惯性的物理量,通常用$I$表示。

测量刚体转动惯量是物理学实验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习力学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刚体转动惯量的测量方法及其原理。

二、刚体转动惯量的定义刚体转动惯量是描述刚体绕某个轴旋转时所表现出来的抵抗力矩大小的物理量。

它可以用下式表示:$$I=\int r^2dm$$其中,$r$为质点到轴线距离,$m$为质点质量。

三、测量方法1. 弹簧振子法弹簧振子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精度较高的测量方法。

其原理是利用一个弹簧挂上待测物体,在水平方向上使其偏离平衡位置,并释放后记录振动周期和弹簧伸长长度,通过计算得到刚体转动惯量。

2. 陀螺仪法陀螺仪法利用陀螺仪在空间中保持自身方向不变的特性,将陀螺仪固定在待测物体上,并让其绕轴旋转,通过测量陀螺仪的进动角速度和陀螺仪的自由进动周期来计算刚体转动惯量。

3. 转动台法转动台法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测量方法,其原理是利用一个转动台将待测物体固定在上面,并通过电机驱动使其绕轴旋转,通过测量电机输出功率和角加速度来计算刚体转动惯量。

四、实验步骤以弹簧振子法为例,具体实验步骤如下:1. 将弹簧挂在水平方向上,等待弹簧稳定后记录其长度$L_0$。

2. 将待测物体挂在弹簧上,并使其偏离平衡位置,记录振动周期$T$和弹簧伸长长度$\Delta L$。

3. 计算物体质量$m$和弹簧劲度系数$k$:$m=\frac{4\pi^2L_0}{gT^2}$,$k=\frac{mg}{\Delta L}$。

4. 计算刚体转动惯量:$I=\frac{kL^2}{4\pi^2}$,其中$L$为待测物体与轴线之间的距离。

五、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避免物体脱落或伤人。

2. 测量时应保证待测物体与轴线之间的距离$L$尽可能大,以提高测量精度。

3. 实验数据应多次重复测量,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六、总结刚体转动惯量是描述刚体旋转惯性的物理量,其测量方法有多种。

大学物理(精品本科)1刚体的转动惯量测定

大学物理(精品本科)1刚体的转动惯量测定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量一、实验目的1.学习测量刚体转动惯量的方法。

2.用实验方法验证平行轴定理。

3.用最小二乘法处理数据,进一步熟悉各种数据处理方法。

二、实验仪器刚体转动惯量实验仪,TH-4通用电脑式毫秒计,铝环,铝板,小钢柱,牵引砝码等。

1.刚体转动惯量实验仪刚体转动惯量实验仪如图1所示。

它不但能测定质量分布均匀、断面形状规则刚体的转动惯量,而且能测定质量分布不均匀、断面形状不规则刚体的转动惯量,并可验证物理学的转动定律、平行轴定理等。

它的转动体系由十字形承物台和塔轮组成,可绕它的垂直方向对称轴进行平稳的转动。

两根对称放置的遮光细棒随刚体系统一起转动,依次通过光电门不断遮光。

光电门由发光器件和光敏器件组成,发光器件的电源由毫秒计提供,它们构成一个光电探测器,光电门将细棒每次经过时的遮光信号转变成电脉冲信号,送到通用电脑式毫秒计。

毫秒计记录并存储遮光次数和每次遮光的时刻。

塔轮上有五个不同半径的绕线轮,以提供不同的力臂,从下到上分15mm、20 mm、25 mm、30 mm、35 mm五档。

砝码钩上可以放置不同数量的砝码来改变对转动体系的拉力。

在实验仪十字形承物台每个臂上,沿半径方向等距离d有三个小孔,如图2所示。

小钢柱可以放在这些小孔上,小钢柱在不同的孔位置就改变了它对转动轴的转动惯量,因而也就改变了整个体系的转动惯量,所以可用来验证平行轴定理。

图1 图23通用电脑式毫秒计(左:前面板;右:后面板)2.通用电脑式毫秒计通用电脑式毫秒计是为测量刚体转动惯量而设计的,也可用于物理实验中各种时间测量和计数。

本仪器使用了微电脑(单片机)作为核心器件,它具有记忆功能,最多可记忆九十九组测量时间,并可随时把需要的测量结果取出来。

时间测量有几种方法,可根据需要选择一种。

计时范围0-99.9999s ,计时精度0.1ms 。

两路2.2V 直流电源输出;两路光电门信号或TTL/CMOS 信号电平输入通道;可与计算机通过标准RS232串口通信。

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实验报告及数据处理

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实验报告及数据处理

实验讲义补充:1.刚体概念:刚体就是指在运动中与受力作用后,形状与大小不变,而且内部各点的相对位置不变的物体。

2.转动惯量概念:转动惯量就是刚体转动中惯性大小的量度。

它取决于刚体的总质量,质量分布、形状大小与转轴位置3.转动定律:合外力矩=转动惯量×角加速度4.转动惯量叠加:空盘:(1)阻力矩(2)阻力矩+砝码外力→J1空盘+被测物体:(1)阻力矩(2)阻力矩+砝码外力→J2被测物体:J3=J2-J15.转动惯量理论公式:圆盘&圆环6.转动惯量实验仪器:水准仪;线水平;线与孔不产生摩擦;塔轮选小的半径;至少3个塔轮半径,3组砝码质量7.计数器:遮光板半圈π;单电门,多脉冲;空盘15圈,20个值;加上被测物体,8个值;8.泡沫垫板9.重力加速度:9、794m/s^210.质量:1次读数,包括砝码,圆盘,圆环,以及两圆柱体;11.游标卡尺:6次读数,包括圆盘半径,圆环内外半径,塔轮半径,转盘上孔的内外半径(求平均值)12.实验目的:测量值与理论值对比实验计算补充说明:1.有效数字:质量16、6g,故有效数字为3位2.游标卡尺:0、02mm,读数最后一位肯定为偶数;3.误差&不确定度:(1)理论公式计算的误差:圆盘:(注意:直接测量的就是直径)质量m=485、9g±0、1000g;(保留4位有效数字)um=0、1000/485、9*100%=0、02058%半径R=11、99mm±0、02000/1、05mm若测6次,x1,x2,x3,x4,x5,x6,i=6,计算x平均值,取n=6时的1、05,我们处理为0C=1、05,仪器允差0、02mm,δB=0、01905mm 总误差:,ux=0、01905m m,u rx=0、01905/11、99=0、1589%R=11、99mm±0、01905mmurx=0、1589%计算转动惯量的结果表示:,总误差:uJ=,相对不确定=uJ/J 圆环:,同上、(2)实验测量计算的误差:根据,,对R(塔轮半径),m(砝码质量),β2与β1求导,。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量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量

实验六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量转动惯量是刚体转动惯性大小的量度,是表征刚体特性的一个物理量。

转动惯量的大小除与物体质量有关外,还与转轴的位置和质量分布(即形状、大小和密度)有关。

转动惯量的定义式为:i iim rI ∑=2或dm r I ⎰=2如果刚体形状简单,且质量分布均匀,可直接计算出它绕特定轴的转动惯量。

但在工程实践中,我们常碰到大量形状复杂,且质量分布不均匀的刚体,理论计算将极为复杂,通常采用实验方法来测定,例如机械部件,电动机转子和枪炮弹丸等。

转动惯量的测量,一般都是使刚体以一定的形式运动。

通过表征这种运动特征的物理量与转动惯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转换测量。

本实验使物体做扭转摆动,由摆动周期及其它参数的测定计算出物体的转动惯量。

【预习思考题】1.实验中如何选择扭摆的周期数?2.用扭摆测量刚体转动惯量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实验目的】1.扭摆法测定几种不同形状物体的转动惯量和弹簧的扭转常数,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2.验证转动惯量平行轴定理。

【实验仪器】扭摆、空心金属圆柱体、实心塑料圆柱体、木球、细金属杆、金属滑块、游标卡尺、米尺、物理天平、TH -2型转动惯量测量仪【实验原理】1.测定刚体的转动惯量扭摆的构造如图1,在垂直轴1上装有一根薄片状的螺旋弹簧2,用以产生恢复力矩。

在轴的上方可以装上各种待测物体,垂直轴与支座间装有轴承,以降低摩擦力矩。

3为水平仪, 用来调整仪器转轴成铅直。

使物体在水平面内转过一角度θ后,在弹簧的恢复力矩作用下,物体就开始绕垂直轴作往返扭转运动。

根据虎克定律,弹簧受扭转而产生的恢复力矩M 与所转过的角度θ成正比,即θK M -= (1)式中K 为弹簧的扭转常数。

根据转动定律βI M = (2)其中,I 为物体绕转轴的转动惯量,β为角加速度。

忽略轴承的摩擦阻力矩,由(1)、(2)式得, 022=+θθI Kdtd 令I K =2ω,则0222=+θωθdtd (3)图1 扭摆1-垂直轴;2-螺旋弹簧;3-细杆;4-滑块图2方程(3)表明扭摆运动具有角简谐振动的特性,角加速度与角位移成正比,且方向相反。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习用三线摆法测定刚体的转动惯量。

2、加深对转动惯量概念的理解。

3、掌握使用秒表、游标卡尺、米尺等测量工具。

二、实验原理三线摆是通过三条等长的摆线将一匀质圆盘悬挂在一个水平固定的圆盘上。

当摆盘绕中心轴作微小扭转摆动时,其运动可近似看作简谐振动。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和刚体转动定律,可推导出刚体绕中心轴的转动惯量:\J_0 =\frac{m_0gRr^2T_0^2}{4\pi^2H}\其中,\(J_0\)为下盘(刚体)的转动惯量,\(m_0\)为下盘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R\)和\(r\)分别为上下圆盘悬点到中心的距离,\(T_0\)为下盘的摆动周期,\(H\)为上下圆盘间的垂直距离。

三、实验仪器三线摆实验仪、游标卡尺、米尺、秒表、待测圆环。

四、实验步骤1、调节三线摆底座水平,使上、下圆盘处于水平状态。

2、用米尺测量上下圆盘之间的距离\(H\),测量多次取平均值。

3、用游标卡尺测量上下圆盘悬点到中心的距离\(R\)和\(r\),各测量多次取平均值。

4、测量下盘质量\(m_0\)。

5、轻轻转动下盘,使其作微小扭转摆动,用秒表测量下盘摆动\(50\)次的时间,重复测量多次,计算平均摆动周期\(T_0\)。

6、将待测圆环置于下盘上,使两者中心重合,再次测量摆动周期\(T_1\)。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1、实验数据记录|测量物理量|测量值|平均值||||||上圆盘悬点到中心的距离\(R\)(mm)|_____|_____||下圆盘悬点到中心的距离\(r\)(mm)|_____|_____||上下圆盘之间的距离\(H\)(mm)|_____|_____||下盘质量\(m_0\)(g)|_____|_____||下盘摆动\(50\)次的时间\(t_0\)(s)|_____|_____||放上圆环后下盘摆动\(50\)次的时间\(t_1\)(s)|_____|_____|2、数据处理(1)计算下盘的摆动周期:下盘摆动周期\(T_0 =\frac{t_0}{50}\)(2)计算下盘的转动惯量:\J_0 =\frac{m_0gRr^2T_0^2}{4\pi^2H}\(3)计算圆环与下盘共同的转动惯量:\J_1 =\frac{(m_0 + m)gRr^2T_1^2}{4\pi^2H}\其中,\(m\)为圆环的质量。

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大物实验

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大物实验

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大物实验实验五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转动惯量是刚体转动中惯性大小的量度.它取决于刚体的总质量,质量分布、形状大小和转轴位臵.对于形状简单,质量均匀分布的刚体,可以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出它绕特定转轴的转动惯量,但对于形状比较复杂,或质量分布不均匀的刚体,用数学方法计算其转动惯量是非常困难的,因而大多采用实验方法来测定.转动惯量的测定,在涉及刚体转动的机电制造、航空、航天、航海、军工等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测定转动惯量常采用扭摆法或恒力矩转动法,本实验采用恒力矩转动法测定转动惯量.【实验目的】1.学习用恒力矩转动法测定刚体转动惯量的原理和方法.2.观测转动惯量随质量、质量分布及转动轴线的不同而改变的状况,验证平行轴定理.3.学会使用智能计时计数器测量时间.【实验原理】1.恒力矩转动法测定转动惯量的原理根据刚体的定轴转动定律(1)M?J?只要测定刚体转动时所受的总合外力矩M及该力矩作用下刚体转动的角加速度β,则可计算出该刚体的转动惯量J.设以某初始角速度转动的空实验台转动惯量为J1,未加砝码时,在摩擦阻力矩Mμ的作用下,实验台将以角加速度β1作匀减速运动,即:?M??J1?1 (2)将质量为m的砝码用细线绕在半径为R的实验台塔轮上,并让砝码下落,系统在恒外力作用下将作匀加速运动.若砝码的加速度为a,则细线所受张力为T= m (g - a).若此时实验台的角加速度为β2,则有a= Rβ2.细线施加给实验台的力矩为T R= m (g - Rβ2) R,此时有:m(g?R?2)R?M??J1?2 (3)将(2)、(3)两式联立消去Mμ后,可得:J1?mR(g?R?2) (4)?2??1 同理,若在实验台上加上被测物体后系统的转动惯量为J2,加砝码前后的角加速度分别为β3与β4,则有:J2?mR(g?R?4) (5)?4??3 由转动惯量的迭加原理可知,被测试件的转动惯量J3为:J3?J2?J1 (6)测得R、m及β1、β2、β3、β4,由(4),(5),(6)式即可计算被测试件的转动惯量.2.β的测量实验中采用智能计时计数器记录遮挡次数和相应的时间.固定在载物台圆周边缘相差π角的两遮光细棒,每转动半圈遮挡一次固定在底座上的光电门,即产生一个计数光电脉冲,计数器记下遮档次数k和相应的时间t.若从第一次挡光(k=0,t=0)开始计次,计时,且初始角速度为ω0,则对于匀变速运动中测量得到的任意两组数据(km,tm)、(kn,tn),相应的角位移θm、θn分别为:2?m?km0tm??tm (7) 1212?n?kn0tn??tn (8) 2从(7)、(8)两式中消去ω0,可得:??2?(kntm?kmtn) (9)22tntm?tmtn由(9)式即可计算角加速度β.3.平行轴定理理论分析表明,质量为m的物体围绕通过质心O的转轴转动时的转动惯量J0最小.当转轴平行移动距离d后,绕新转轴转动的转动惯量为:J?J0?md2 (10)4.转动惯量实验组合仪简介转动惯量实验仪如图1所示,绕线塔轮通过特制的轴承安装在主轴上,使转动时的摩擦力矩很小.塔轮半径为15,20,25,30,35mm共5挡,可与大约5g的砝码托及1个5g,4个10g的砝码组合,产生大小不同的力矩.载物台用螺钉与塔轮连接在一起,随塔轮转动.随仪器配的被测试样有1个圆盘,1个圆环,两个圆柱;试样上标有几何尺寸及质量,便于将转动惯量的测试值与理论计算值比较.圆柱试样可插入载物台上的不同孔,这些孔离中心的距离分别为45,60,75,90,105mm,便于验证平行轴定理.铝制小滑轮的转动惯量与实验台相比可忽略不记.一只光电门作测量,一只作备用,可通过智能计时计数器上的按钮方便的切换.图1 转动惯量实验组合仪智能计时计数器如图2所示:图2 智能计时计数器智能计时计数器可测量时间、速度、加速度等多种物理量.在本实验中利用单电门、多脉冲测量时间.上电开机后显示“智能计数计时器成都世纪中科”画面延时一段时间后,显示操作界面:上行为测试模式名称和序号,例:“1 计时”表示按模式选择/查询下翻按钮选择测试模式.下行为测试项目名称“1-1 单电门”表示项目选择/查询上翻按钮选择测试项目.和序号,例:选择好测试项目后,按确定键,LCD将显示“选A通道测量”,然后通过按模式选择/查询下翻按钮和项目选择/查询上翻按钮进A或B通道的选择,选择好后再次按下确认键即可开始测量.一般测量过程中将显示“测量中*****”,测量完成后自动显示测量值,若该项目有几组数据,可按查询下翻按钮或查询上翻按钮进行查询,再次按下确定键退回到项目选择界面.如未测量完成就按下确定键,则测量停止,将根据已测量到的内容进行显示,再次按下确定键将退回到测量项目选择界面.【实验内容】1.实验准备在桌面上放臵ZKY-ZS转动惯量试验仪,并利用基座上的三颗调平螺钉,利用水准仪,将仪器调平.将滑轮支架固定在实验台面边缘,调整滑轮高度及方位,使滑轮槽与选取的线绕塔轮槽等高,且其方位相互垂直,并且用数据线将智能计时计数器中A或B通道与转动惯量实验仪其中一个光电门相连.2.利用天平测量砝码和样品的质量,游标卡尺测量样品的尺寸.3.测量并计算实验台的转动惯量J1(1)测量β1上电开机后LCD显示“智能计数计时器成都世纪中科”欢迎界面延时一段时间后,显示操作界面:①选择“计时1—2 多脉冲”.②选择通道.③用手轻轻拨动载物台,使实验台有一初始转速并在摩擦阻力矩作用下作匀减速运动.④按确认键进行测量.⑤载物盘转动多圈后按确认键停止测量.⑥查阅数据,并将查阅到的数据记入表格中;采用逐差法处理数据,将第1和第5组,第2和第6组……,分别组成至少4组,用(9)式计算对应各组的β1值,然后求其平均值作为β1的测量值.⑦按确认键后返回“计时1—2 多脉冲”界面.(2)测量β2①选择塔轮半径R及砝码质量,将1端打结的细线沿塔轮上开的细缝塞入,并且不重叠的密绕于所选定半径的轮上,细线另1端通过滑轮后连接砝码托上的挂钩,用手将载物台稳住;②重复(1)中的2、3、4步③释放载物台,砝码重力产生的恒力矩使实验台产生匀加速转动;记录至少8组数据后停止测量.查阅、记录数据于表格中并计算β2的测量值.由(4)式即可算出J1的值.4.测量并计算实验台放上试样后的转动惯量J2 ,计算试样的转动惯量J3 并与理论值比较.将待测试样放上载物台并使试样几何中心轴与转轴中心重合,按与测量J1同样的方法可分别测量未加法码的角加速度β3与加砝码后的角加速度β4.由(5)式可计算J2的值,已知J1 、J2 ,由(6)式可计算试样的转动惯量J3 .已知圆盘、圆柱绕几何中心轴转动的转动惯量理论值为:J?1mR22 (11)圆环绕几何中心轴的转动惯量理论值为:J?m22R外?R内2(12)??计算试样的转动惯量理论值并与测量值J3 比较,计算测量值的相对误差:E?J3?J?100%J (13)5.验证平行轴定理将两圆柱体对称插入载物台上与中心距离为d的圆孔中,测量并计算两圆柱体在此位臵的转动惯量.将测量值与由(11)、(10)式所得的计算值比较,若基本一致即验证了平行轴定理.理论上,同一待测样品的转动惯量不随转动力矩的变化而变化.6.利用控制变量法,改变塔轮半径或砝码质量(五个塔轮,五个砝码),保持其它实验条件不变,进行测量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探索其规律,寻求发生误差的原因,探索测量的最佳实验条件.【实验仪器】ZKY—ZS转动惯量实验仪.电子天平,游标卡尺.【思考题】1.分析影响实验精度的各种因素,如何减少这些因素影响?2.是否可以通过实验和作图,既求出转动惯量,又求出摩擦力矩?。

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实验报告及数据处理

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实验报告及数据处理

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实验报告及数据处理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刚体在不同条件下的转动惯量,探究刚体的转动惯量与其质量和形状的关系,并通过数据处理方式验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原理:转动惯量是描述刚体转动惯性的物理量,定义为刚体绕轴旋转时受到的转动力矩与角加速度的比值。

对于一个质量为m、距离旋转轴距离为r的点质量,其转动惯量可表示为I=mr^2实验装置:1.转动惯量测定装置:包括一根水平固定的轴杆以及在轴杆两端可以旋转的转轮和转动测量仪。

2.垂直测量尺:用于测量刚体高度和半径。

3.游标卡尺:用于测量刚体直径和转轮直径。

实验步骤:1.使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刚体直径和转轮直径,记录数据。

2.使用垂直测量尺测量刚体高度和半径,记录数据。

3.将刚体放置在转轮上,并用转动测量仪测量刚体从静止转动到一定速度时所花的时间,重复5次取平均值并记录数据。

4.将转动测量仪上的转轮锁死,然后用手使转动测量仪以不同角速度旋转,并记录转动测量仪的角加速度、转动惯量和距离旋转轴的平均距离,重复3次并记录数据。

5.将刚体放置在转轮上,使其绕垂直于水平方向的轴旋转,测量角度、时间和转动惯量,重复3次并记录数据。

6.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刚体的转动惯量。

实验数据处理:1.对于多次重复实验的平均值计算:-计算刚体从静止转动到一定速度所花的平均时间,代入转动惯量公式,计算相应的转动惯量。

-计算手动转动时转动测量仪的平均角加速度,代入转动惯量公式,计算相应的转动惯量。

-计算垂直旋转时转动测量仪的平均角度、时间和转动惯量。

2.计算刚体的转动惯量:-根据转动测量仪的平均角加速度和平均距离,代入转动惯量公式,计算刚体的转动惯量。

-根据垂直旋转时的平均角度、时间和转动惯量,代入转动惯量公式,计算刚体的转动惯量。

-将以上两种情况下计算得到的转动惯量进行平均值计算,得到最终的转动惯量。

实验结果及讨论:1.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到的刚体转动惯量与其质量、形状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是否符合理论预期。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量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量

分析与思考
1.分析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 2.在本实验理论的基础上,能否再提出一种新的实验方案,并推导计算公式。
归纳பைடு நூலகம்小结
用转动定律测转动惯量要解决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处理好阻力矩问题。实验中将阻 力矩当作常量来处理。两种思路均从(3.4-31)式出发。式中有 Mr、J、β三个未知量, 要解决问题还缺少两个独立关系式。根据运动学可以提出 3.4-32 关系式,却又增加了 ,仍缺少两个独立关系式。这么 未知量 ω 0 (θ 、t 是可以直接测量的,不看成未知量) 做似乎是把问题复杂化了,其实不然。因为(3.4-32)式中每改变一组θ、t 值就可以 新增加一个关系式而不增加新的未知量,由三组θ 、t 值就能得到转动惯量值。但是有 ,这时必须另想办法。 的老式数字毫秒计最多只能记录两组(或只能记录一组θ 、t 值) 第一种思路是针对只能记录两组数据情况提出的。 实验中改变砝码质量 (变为零) ,
M r =bgr
实验方案
1.角度与时间的测量 用数字毫秒计(计时器)计时,在承放刚体的转盘径向装有一对挡光杆。当挡杆 随转盘转动首次通过光电门挡住光束,开始计时。转盘每转动半周挡一次光电门,毫 秒计就计时一次,其中第 N 次计数时对应的转动角度为θ N=(N—1) π。 MCJS20 型自动计数仪是一种单片机控制的自动毫秒计,可以记录、存储并显示 转动角为π、2π、3π、……、99π的时间值。操作步骤如下: 开机数秒后显示选项菜单,用上移和下移键选择”刚体转动惯量测定”项,按”进入” 键进入测量菜单,按”启动”键后开始计时;随着转盘的转动,显示各转动角度对应的计 时值;按”停止”键后,可通过按上移和下移键显示全部计时值。再按”启动”键则进入 新一轮测量。 2.测试装置本身转动惯量的扣除 上面方法测量的转动惯量实际是待测样品转动惯量和仪器系统转动惯量之和。仪 器系统的转动惯量包括托盘、塔轮和转轴等装置的转动惯量,可以统记做 J'。实验时 可先测出总的转动惯量 J,再测出系统的转动惯量 J',样品净转动惯量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
一. 实验简介
在研究摆的重心升降问题时,惠更斯发现了物体系的重心与后来欧勒称之为转动惯量的量。

转动惯量是表征刚体转动惯性大小的物理量,它与刚体的质量、质量相对于转轴的分布有关。

本实验将学习测量刚体转动惯量的基本方法,目的如下:
1(用实验方法验证刚体转动定律,并求其转动惯量;
2(观察刚体的转动惯量与质量分布的关系
3(学习作图的曲线改直法,并由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

二. 实验仪器
刚体转动仪,滑轮,秒表,砝码
刚体转动仪:
包括:
A.、塔轮,由五个不同半径的圆盘组成。

上面绕有挂小砝码的细线,由它对刚体施加外力矩。

B、对称形的细长伸杆,上有圆柱形配重物,调节其在杆上位置即可改变转动惯量。

与A和配重物构成一个刚体。

C.、底座调节螺钉,用于调节底座水平,使转动轴垂直于水平面。

此外还有转向定滑轮,起始点标志,滑轮高度调节螺钉等部分。

三. 实验原理
1(刚体的转动定律
具有确定转轴的刚体,在外力矩的作用下,将获得角加速度β,其值与外力矩成正比,与刚体的转动惯量成反比,即有刚体的转动定律:
M = Iβ (1)
利用转动定律,通过实验的方法,可求得难以用计算方法得到的转动惯量。

2(应用转动定律求转动惯量
如图所示,待测刚体由塔轮,伸杆及杆上的配重物组成。

刚体将在砝码的拖动下绕竖直轴转动。

设细线不可伸长,砝码受到重力和细线的张力作用,从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下落,
2其运动方程为mg – t=ma,在t时间内下落的高度为h=at/2。

刚体受到张力的力矩为T和轴摩擦力力矩M。

由转动定律可得到刚体的转动运动方程:T - M = rfrfIβ。

绳与塔轮间无相对滑动时有a = rβ,上述四个方程得到: 2m(g - a)r - M = 2hI/rt (2) f
M与张力矩相比可以忽略,砝码质量m比刚体的质量小的多时有a<<g, f 所以可得到近似表达式:
2mgr = 2hI/ rt (3) 式中r、h、t可直接测量到,m是试验中任意选定的。

因此可根据(3)用实验的方法求得转动惯量I。

3(验证转动定律,求转动惯量
从(3)出发,考虑用以下两种方法:
2A(作m – 1/t图法:伸杆上配重物位置不变,即选定一个刚体,取固定力臂r 和砝码下落高度h,(3)式变为:
2M = K/ t (4) 1
2式中K = 2hI/ gr为常量。

上式表明:所用砝码的质量与下落时间t的平方成1
2反比。

实验中选用一系列的砝码质量,可测得一组m与1/t的数据,将其在直角坐标系上作图,应是直线。

即若所作的图是直线,便验证了转动定律。

22从m – 1/t图中测得斜率K,并用已知的h、r、g值,由K = 2hI/ gr求得刚11
体的I。

B(作r – 1/t图法:配重物的位置不变,即选定一个刚体,取砝码m和下落高度h为固定值。

将式(3)写为:
r = K/ t (5) 2
1/2式中K = (2hI/ mg)是常量。

上式表明r与1/t成正比关系。

实验中换用不同2
的塔轮半径r,测得同一质量的砝码下落时间t,用所得一组数据作r,1/t
图,应是直线。

即若所作图是直线,便验证了转动定律。

1/2从r,1/t图上测得斜率,并用已知的m、h、g值,由K = (2hI/ mg)求出刚2
体的I。

四.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实验步骤:
1.调节实验装置:调节转轴垂直于水平面
调节滑轮高度,使拉线与塔轮轴垂直,并与滑轮面共面。

选定砝码下落起点到地面的高度h,并保持不变。

2.观察刚体质量分布对转动惯量的影响
取塔轮半径为3.00cm,砝码质量为20g,保持高度h不变,将配重物逐次取三种不同的位置,分别测量砝码下落的时间,分析下落时间与转动惯量的关系。

本项实验只作定性说明,不作数据计算。

3.测量质量与下落时间关系:
测量的基本内容是:更换不同质量的砝码,测量其下落时间t。

用游标卡尺测量塔轮半径,用钢尺测量高度,砝码质量按已给定数为每个5.0g;用秒表记录下落时间。

将两个配重物放在横杆上固定位置,选用塔轮半径为某一固定值。

将拉线平行缠绕在轮上。

逐次选用不同质量的砝码,用秒表分别测量砝码从静止状态开始下落到达地面的时间。

对每种质量的砝码,测量三次下落时间,取平均值。

砝码质量从5g开始,每次增加5g,直到35g止。

用所测数据作图,从图中求出直线的斜率,从而计算转动惯量。

4.测量半径与下落时间关系
测量的基本内容是:对同一质量的砝码,更换不同的塔轮半径,测量不同的下落时间。

将两个配重物选在横杆上固定位置,用固定质量砝码施力,逐次选用不同的塔轮半径,测砝码落地所用时间。

对每一塔轮半径,测三次砝码落地之间,取其平均值。

注意,在更换半径是要相应的调节滑轮高度,并使绕过滑轮的拉线与塔轮平面共面。

由测得的数据作图,从图上求出斜率,并计算转动惯量。

注意事项: 1(仔细调节实验装置,保持转轴铅直。

使轴尖与轴槽尽量为点接触,使轴转动自如,且不能摇摆,以减少摩擦力矩。

2(拉线要缠绕平行而不重叠,切忌乱绕,以防各匝线之间挤压而增大阻力。

3(把握好启动砝码的动作。

计时与启动一致,力求避免计时的误差。

4(砝码质量不宜太大,以使下落的加速度a不致太大,保证a<<g条件的满足。

实验结果及数据记录
1. 砝码质量m与下落时间的关系:
2. 转动半径r与下落时间t的关系
六.思考题
(1)由实验数据所作的m-(1/t)2图中,如何解释在m轴上存在截距,
22因为准确的表达式为m(g-a)r-Mf=2hI/rt,而计算式为近似表达式
mgr=2hI/rt,因而在m轴上存在截距:X=Mf+mar。

(2)定性分析实验中的随机误差和可能的系统误差。

随机误差主要表现在时间t的测量上,和高度的测量,系统误差主要表现在摩擦力矩Mf与加速度a=rβ被忽略。

七.小结
模拟实验是实验的另一种形式,虽为模拟,却也真实,让人能体会到实验的基本思想与主要内容。

其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实验的熟悉与仪器的调节上。

过程中,由于数据基本做到随机,因此结果还不错。

总之收获还是不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