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与三农政策综述
请你为三农头条撰写一则短文,向公众介绍
请你为三农头条撰写一则短文,向公众介绍
【实用版】
目录
一、引言
二、什么是三农问题
三、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四、我国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和政策
五、公众应该如何关注和参与三农问题
六、结语
正文
【引言】
作为我国的立国之本,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这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公众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和理解也越来越重要。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农问题,了解其重要性以及我们如何参与其中。
【什么是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其中,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是我国最广大的群体之一。
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三农问题不仅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村稳定和农民生活,更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和民族复兴。
只有解决了三农问题,我国才能实现全面小康,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我国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和政策】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历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业补贴政策、农村扶贫政策等,旨在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业农村发展。
【公众应该如何关注和参与三农问题】
作为公众,我们应该关注三农问题,了解其重要性,支持国家的三农政策,积极参与到三农问题的解决中。
我们可以通过关注三农新闻,了解三农动态;我们可以通过购买农产品,支持农民增收;我们可以通过参与农村公益活动,助力农村发展。
【结语】
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关系到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
“三农”政策研究分析
“三农”政策研究分析“三农”政策是中国政府长期以来关注的重点政策之一,旨在解决农村地区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相关政策层出不穷,不断推动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
本文将对“三农”政策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探讨其对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影响。
一、“三农”政策现状1. 农业支持政策: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实施了一系列农业补贴政策,包括农资补贴、农机具补贴、农产品价格保护等,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2. 农村改革政策:为解决农村人口聚集、资源浪费等问题,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农村改革政策,包括土地制度改革、村级组织改革、农村金融改革等,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3. 农民生活政策: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农民生活改善,包括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农村卫生保健改革、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等,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1. 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实施一系列“三农”政策,中国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总量逐步增加,为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奠定了基础。
2. 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业支持政策的实施,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生产资金和技术支持,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产品供给能力逐步增强。
3. 农村社会结构优化:农村改革政策的实施,推动了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加快了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为农村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动力。
4. 农民生活改善:农村生活政策的实施,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农民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子女教育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
三、“三农”政策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 农产品供给结构仍需优化:虽然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农产品供给结构的问题仍然存在。
一些地区农产品过剩,农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实现农产品供给结构的优化。
“三农”问题与乡村振兴综述
“三农”问题与乡村振兴综述“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缩写,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
在中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村地区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旨在通过改革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富裕化。
农业是农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农业经历了从粗放型、半封闭型农业向小农经济和家庭农业为主的市场型农业的转变。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民能够自主选择农作物种植和养殖业,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中国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加强农业科研力量,增加农业科技创新,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和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问题也是乡村振兴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由于长期以来农业在农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使得农村地区其他产业相对落后。
为了推动乡村振兴,中国提出了发展农村产业的战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产业升级。
一方面,中国鼓励农村地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以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
中国还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还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乡村振兴还要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问题。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落后,无法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经济发展需求。
中国通过积极推进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的交通便利性和基本生活条件。
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幸福感。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
长时间以来,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一直被忽视,导致农村环境污染严重。
为了改善农村环境问题,中国加大了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力度,推动农村污水、垃圾等废弃物的处理和综合利用,实施农村生态修复工程,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的质量。
三农问题的现状和政策解析
三农问题的现状和政策解析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一大瓶颈。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政府也在积极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但是还需进一步加强政策的制定和落实。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三农问题现状和政策解析。
一、农业生产问题我国农业生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农田面积逐年缩小。
城市化推动了农村土地向城市流转,大量农村土地被开发建设,农地总面积不断减少,导致农业生产受到很大的限制。
2.农业生产技术滞后。
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特别是在机械化、智能化方面远远不够成熟,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且劳动力成本较高,这也是农村人口流失的一个原因。
3.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
我国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严重的现状,不仅影响农民的生计,同时也影响了国民的身体健康。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科技研发,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也需要改变一些传统农业观念,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意识。
二、农民收入问题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也是农村改革的长期任务。
当前我国农民收入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贫困依然存在。
我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还比较低,特别是一些危房户和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的生活更加艰难。
2.税费负担重。
在农村地区,维持正常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缴纳的税费相比城市居民来说要更高,这导致一些农民感觉生活负担很重。
3.就业机会少。
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相比城市要少很多,这导致很多青壮年劳动力前往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来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政策可以从降低农村税负、增加农村公共品供给、扶持农村产业发展等方面入手,同时也可以推广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引导农民参与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
三、农村社会问题我国农村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老龄化问题。
“三农”问题及建议
“三农”问题及建议一、财政支农投入财政支农投入对农业农村发展发挥了巨大的直接支持和间接引导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一)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不足。
农业投入呈倒金字塔结构,中央和省级农业农村投入总量大、增长快,而市、县特别是县一级,农业投入十分有限,农业项目主要是靠上级申请安排。
总量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一些事关农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项目缺乏立项支持和投入保障。
(二)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结构不尽合理。
用于大中型带有社会性的水利、交通、供电等方面建设比重较大,而直接用生农业生产发展和科技投入的比重较小,特别是农业技术推广、生产性补助、重大病害控制、食品安全保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比重偏小。
(三)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不完善,资金使用效果不理想。
由于财政农业投入渠道较多,实行分部门管理,部门分割严重,不同渠道的投资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有相当的重复和交叉,有限的资金不能形成合力。
强化财政支农投入、提高使用效益的建议:一是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规模,特别要大幅度增加生产性投入,除了公益性项目外,投资的对象应主要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加大户,把资金真正用实用好。
此外,还要继续加大各种对农民的补贴力度,进一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二是制定相应的配套法规,对地方政府的农业投入职责、方式等进行明确的法律界定,特别是要明确财政支农投入占财政性经常性收入的比重,规范地方政府农业投入主体行为,遏制地方财政对农业“虚投”现象的发生,保障政府财政投入对农业足额、及时和高效的投入。
要完善土地出让金制度,提高从集体土地的出让金中提取用于农业发展资金的比例。
三是建立农业资金投入的协调统筹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打破条块分割,推动支农资金的项目整合、区域整合和政策整合,真正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
将现有的重大支农政策和以后出台的扶农政策资金投入,纳入到财政预算科目,作为经常性预算支出固定下来,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长期性。
【最新】三农问题与三农政策综述
三农问题与三农政策综述引言尽管农村是掀起中国改革的先锋,但随后长期的忽视已导致农村改革还处于初始阶段。
随着其他各方面改革的深入以及市场机制的基本建立,所谓“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三农”问题又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是导致目前内需不足的主要因素,因而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投向了这一领域。
我们这里将近期学术界对解决三农问题的相关讨论作一综述,以对目前三农问题的解决思路作一梳理。
1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统称为“三农问题”,这三者是相互依存和作用的[1]:农民是经济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的发展水平,农业是农民经营的产业,农业发展的如何,及其结构分配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影响到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的稳定性。
农村是农业和农民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笔者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三农问题”一直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瓶颈[2],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函数当中的重要变量。
在“以农补工”和“一国两策,城乡分治”的状态下,农村越来越被置于边缘化境地;在“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的困局中,农民于市场经济语境中表现得越来越失语。
如此,以土地为生存技术和生活保障的农民只有选择外出逐利谋生,同时也把更多的梦想和希望留给了他们的下一代。
在广大农村,父母双双出去打工,16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已经愈来愈多。
实际上,很多外出打工者基本上是为他们的子女积攒学费而“投资未来”不断流动的。
可是,这些“留守儿童”又成了当下中国基础教育的盲点他们小小年纪便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家庭教育处于空白,一些学生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气甚至做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恶性事件来,一些家庭“投资未来”的理想也随之破灭。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提出对“三农”问题解决措施,并且指出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农”问题与乡村振兴综述
“三农”问题与乡村振兴综述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农业农村领域的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三农问题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角度综述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三农问题的主要内容“三农”问题指的是农业、农村、农民三大问题,是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具体来说,三农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工作的首要任务。
目前,中国农业面临粮食产量增长乏力、农业科技落后、生产成本上升、农民收入增长不稳定等问题。
2.农村问题:农村是中国特有的社会形态,农村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目前,中国农村面临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条件落后、产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3.农民问题:农民是国家的基础和灵魂,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
目前,中国农民面临土地流转、务农收益低、外出务工风险大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妨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中国整体的经济社会稳定。
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是中国发展的瓶颈和挑战。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面对三农问题的挑战,中国政府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激发农村活力,改善农民生活,实现工农互动、城乡融合的发展格局。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1.产业振兴:通过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
2.农村改革:通过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村规民约制度改革等,解决农村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
3.生态建设:通过生态保护和恢复、推进农业生态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解决农村的环境问题。
4.民生改善:通过推进健康扶贫、教育扶贫、住房保障等,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
谈谈中国“三农”政策存在的弊端及正确的解决办法
我国存在的三农问题一、农业脆弱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其脆弱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增长曲线始终处于强幅波动之中。
由于中国还不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市场对农业的调节还很不到位,因此,中国农业的周期性波动不是主要由供求关系等市场力量所决定的,而主要是由政策偏差和政府行为的不良偏好所决定的。
资源瓶颈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耕地仍然是发展农业的基本要素。
但是,中国有限的耕地却每年以上百万亩的速度急剧减少。
中国的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占有量仅及世界平均数的1/4—1/5,可用于灌溉的水源日益减少。
农业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农民由于负担沉重,收入增长缓慢,以及农地产权制度上的缺陷所引发的短期行为,没有能力或不愿意向农地投资。
现有金融体系根本不把农民作为服务对象,农民即使有合理信贷需求也融资无门。
政府财政用于农业的公共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越来越低,至使大量农用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农村公共用品供给严重不足。
以家庭为单位的农地承包制度遇到新挑战。
这种承包制把土地使用权分散到全国2亿多农户,过于精细而形不成规模,无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随着人口增减流动和耕地数量的变化,承包权长期不变与调整承包面积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虽然中央政府一再声称家庭承包制的政策“长期不变”,但各地正在推行的所谓“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正在动摇着承包制的基础。
其未来结果如何,现在还很难做出一个明晰的判断。
这里的关键问题是,放弃或失去土地的农户能否有一个新的谋生出路。
如果没有这种出路,或者眼前有路而最终走不通,那么,他们重新返回土地的要求就会始终存在。
农村土地制度的演进,已经走到了一个关节点上,能否正确处置,关乎中国农业未来的兴衰大计。
二、农民贫困1997-2000年,农民收入增幅急剧下降,1996年为9%,1997年为6.4%,1998年为4.7%,1999年为3.3%,2000年为2.1%。
1995年每亩农业纯收入为376元,而2000年下降为161元。
关于三农工作的文件梳理
关于三农工作的文件梳理一、绪论三农工作是国家重要的经济政策, 关系到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 承载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 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抓手。
二、三农问题1、农业基础薄弱中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 但农业基础薄弱,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科技含量低, 农业投入资源不足, 产业水平落后, 农产品品质不高, 农村市场不发达,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农业经济发展不平衡。
2、农村人口过剩中国农村人口的高度集中, 农村人口过剩, 产业单一, 产业就业结构不合理, 农村就业机会缺乏, 农民就业压力大,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农民贫困率高, 农村社会保障系统不完善。
3、农村环境恶化中国农村的环境恶化严重, 农村水土流失加剧, 沙漠化加速,风沙治理不足, 水污染加剧, 空气污染加重, 土壤污染恶化, 农村土地被过度开发, 生态系统退化, 生态安全受到威胁。
三、三农工作的目标三农工作的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全面提高农村人居环境, 实现农村良性发展, 促进农业生产、农民收入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四、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1、统筹兼顾三农工作统筹兼顾农业、农村和农民三者的发展, 确保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同时发展。
2、立足现实三农工作要求立足现实, 根据当前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实际情况, 合理安排、科学规划、有效部署。
3、抓长效三农工作要重视长效机制的建立, 注重制度的建设, 加强农业技术创新, 加强投入资源的优化,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三农政策1、农业政策改革农业经营机制, 加大农业投入, 加强农业技术创新, 加强农业投资, 保障农产品供给, 提高农业收入水平。
2、农村政策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投入, 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 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改善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体系。
3、农民政策加大对农民的帮扶支持, 引导农民进行科学管理, 提高农民就业技能, 促进农民的职业就业, 改善农民收入分配状况, 加强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三农”问题与乡村振兴综述
“三农”问题与乡村振兴综述“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统称,是中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乡村振兴是指通过改革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目标。
本文将对“三农”问题与乡村振兴进行综述。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业问题。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
长期以来,农业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技术水平低下,农民收入水平不高等问题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完善,农村贫困人口仍然较多,农村社会治理和农民权益保护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农田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基础。
农村地区需要加大投入,改善农田水利条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以保障农作物的生长需要。
要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引进先进的耕作方式和育种技术,提高农作物品质和产量。
还要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质量安全监测体系。
农民是农业的主体,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关键。
农民的收入主要依靠农田产出,因此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
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还要完善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他们提供养老、医疗、教育等保障。
还要注重保护农民权益,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乡村振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乡村振兴战略要注重农村区域的特点和优势,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交通、通信、供水等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要推动农村金融和农村合作组织发展,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和农业生产支持。
要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和文化建设,提高农村社区自治水平,推动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升农村文化品位和软实力。
还要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培育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农村社会风尚。
三农问题背景与现状综述
三农问题背景与现状综述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农民的主要生计来源。
然而,长期以来,农村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被称为“三农问题”。
本文将对三农问题的背景和现状进行综述,旨在探讨其原因和可能的解决途径。
一、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农业劳动力短缺成为普遍现象。
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薄弱,农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农业生产面临着严重的土地和资源约束。
这些背景因素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现状1. 农业生产困难: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和生产方式滞后,农业生产面临着极大的压力。
高耕地占比增加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上升。
同时,农村劳动力流失也使得农业生产无人可托。
这些问题使得农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 农民收入低下: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农村贫困问题依然存在。
农民在就业、社会保障和教育等方面缺乏支持,增加了贫困现象。
此外,农民的土地财产权问题也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空间。
3. 农村基础设施缺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不足。
缺乏现代化的农田水利设施、道路和电力等基础设施,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4. 农村教育医疗滞后:农村教育和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服务质量较低。
农村地区学校和医院的师资力量和设备条件相对较差,导致人才流失和资源浪费。
三、原因分析1. 发展模式不合理:长期以来,农村发展主要依赖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缺乏创新和转型。
农产品销售渠道窄,农业增加值较低,无法满足农民多样化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2. 政策支持不足:农业政策对农村的支持力度不够,农民在市场准入、金融支持和技术培训等方面面临诸多问题。
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关注程度仍需加强。
3. 市场机制不完善:农产品市场存在垄断和不公平竞争现象,导致农民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同时,农业生产和销售链条长,中间环节损耗大,农民收益被侵蚀。
4. 农民素质和能力不足:部分农民缺乏现代农业知识和管理技能,限制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规模化发展。
三农问题概述
“三农”问题背景 三农” 三农
3.农村剩余劳动力太多,短时间又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太多, 农村剩余劳动力太多 不出去。目前,中国有4.69亿农村劳动 不出去。目前,中国有 亿农村劳动 其中农业劳动力为3.48亿,按现有 力,其中农业劳动力为 亿 农业生产力水平计算, 农业生产力水平计算,农业生产只需要 2~2.2亿,有1.2~1.4亿劳动力剩余 ~ 亿 ~ 亿劳动力剩余 这么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这么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转移出 农业领域
2.投入机制 投入机制
第一,提出两个重点, 第一,提出两个重点,把全国中央政府 掌握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重点转向农 把发展社会事业的重点转向农村, 村;把发展社会事业的重点转向农村, 增加文教卫等社会事业的投资 第二, 第二,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投向农村
三个高于
第一, 第一,财政用于三农投资的增量一定要 高于上一年增量 第二, 第二,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 量高于上年 第三,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建设增量要 第三, 高于上年
“三农”问题具体政策 三农” 三农
概括起来就是两个支撑: 概括起来就是两个支撑: 一个是惠农、 一个是惠农、支农政策体系 一个是投入机制
1.惠农、支农政策体系 惠农、 惠农
在政策体系上,初步形成了惠农、 在政策体系上,初步形成了惠农、支农 的政策体系,主要有五个方面: 的政策体系,主要有五个方面: 第一,取消了四个方面的税收,农业税、 第一,取消了四个方面的税收,农业税、 屠宰税、特产税、 屠宰税、特产税、牧业税 第二,实行四方面补贴,一是粮农直补; 第二,实行四方面补贴,一是粮农直补; 二是对农业生产实行良种补贴; 二是对农业生产实行良种补贴;三是对 农机购置实行补贴; 农机购置实行补贴;四是对农民综合性 直接补贴
“三农”问题与乡村振兴综述
“三农”问题与乡村振兴综述“三农”问题是中国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的难题,它主要指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经济不断发展,但农村地区却出现了长期发展滞后、农民收入低、社会保障缺乏等问题。
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中国政府不断出台政策,加大投入,先后实施了农村改革、农村电商和精准扶贫等政策措施,目的在于提升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并且提高农民收入,使“三农”问题得到解决。
然而,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当前难以挽回的人口流失已经成为“三农”问题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民迁徙到城市寻找更好的生活,甚至出现了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解决“三农”问题也必须从根本上实现乡村振兴,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和提高农民收入的目标。
乡村振兴是中国政府2018年提出的战略,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是从经济、人才、文化、生态四个方面来推进农村发展和改革的目标,其中包括提高农业社会化集约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强城乡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联动、推动农村文化发展、建设生态宜居的农村环境等方面。
美好乡村是未来乡村振兴的目标,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终极目标。
建设美丽乡村不仅需要技术、经验和资金的支持,更需要在思想和意识上的转变。
推动乡村振兴,需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还需要有效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培育和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最终实现乡村振兴和“三农”问题多赢的局面。
总之,解决“三农”问题并实现乡村振兴,是中国长期发展、实现稳定可持续的根本抓手。
政府需要加强管理、加大扶持力度,营造有利的环境,激励乡村人才的创新精神和社会企业家精神等,实现城市和乡村发展相互促进、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农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三农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村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分析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农业结构单一、农业收入低。
我国农业结构主要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农业收入占比较低,导致农民收入水平普遍偏低。
对策: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发展多种经营方式。
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引进新的农业科技,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二、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不足。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不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影响了农民生产生活质量。
对策: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优化交通网络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鼓励民间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农业生产方式传统、效率低下。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下,难以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
对策: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普及高科技设备、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四、农村人才流失严重。
由于农村产业发展缓慢,农村人才倾向于外出打工或进城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对策:加强农村人才培训,提高农民技能,引导农村人才回流,支持农村自主创业。
五、土地资源过度利用、生态环境恶化。
由于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方式不合理,导致土地过度利用、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对策: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推广科学化耕作方式,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实施农业生态保护工程。
六、农民收入不稳定、风险较大。
农村居民主要依靠种植和养殖业获取收入,受市场价格波动和自然灾害等影响,农民收入不稳定,风险较大。
对策:建立农民收入稳定机制,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建设,推动农业保险发展,降低农业经营风险。
七、农村金融服务薄弱、融资难题。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融资难题成为农民创业发展的一大制约。
对策: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农村信贷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为农民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
三农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
三农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在我国的农村地区,三农经济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农村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然而,在三农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三农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展开讨论。
一. 农村人口过剩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了绝大多数。
由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人口呈现出过剩的状态。
这就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浪费和农村人口的空心化。
二. 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农业是农村经济的支柱,但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还有待提高。
传统的种植方式和缺乏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这就导致了农产品产量低下和质量不稳定。
三. 农民收入水平低由于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也难以提高。
农民的收入主要靠种植和养殖所得,但由于市场波动和供求不平衡,农民的收入不稳定。
四.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道路、通讯、供水等基础设施不完善。
这就导致了农村的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水源匮乏等问题。
五. 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由于农村金融市场不发达,农民难以获得便捷的金融服务。
这就导致了农民难以获得低息贷款、保险和其他金融服务,限制了农村发展的资金来源。
六. 农业结构单一我国的农业结构以粮食种植为主,而其他农产品的种植面积较小。
这就导致了农业产值的单一性,影响了农业的多元化发展。
七. 环境污染问题随着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土地退化、水源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环境。
八. 农民自身素质低由于农村教育和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农民的素质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这就造成了农民对新技术、新理念的接受度低,影响了农村的科技进步。
九. 村镇经济薄弱农村地区的村镇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大部分村镇以种植和加工业为主,并且面临产业附加值不高、就业机会有限等问题。
这导致了农村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十. 农业市场规范不完善我国的农产品市场存在价格波动大、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导致农产品流通环节不畅,农民难以获得合理的收益。
三农问题的学术观点综述
三农问题的学术观点综述选自国研网/mon.web/DocViewSummary.aspx?docId=1824758&leafId=14106&chnId=&viewMode=content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关于农村土地改革的问题成为本次会议的热点和焦点。
如果说30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并且由土地入手建立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序幕,那么,30年后今天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也将从土地入手完善和解决一些束缚农村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于“三农”问题。
社会学家、三农问题评论家艾君曾多次撰文探讨和呼吁。
写就了《农民与农民问题的探讨与思索》、《农民工问题与三农问题刍议》、《农民工问题的根源在于户籍制度》、《切莫把“农民”与“村民”混为一谈》、《解决农民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问题》、《还给“农民工”合体的称谓》等一系列解决“农村、农民”问题以及农业发展问题的探讨文章和呼吁文章。
在这些文章里,关于一些概念的界定问题,关于反对土地私有化的提法倡导“土地使用权转让问题”,关于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问题,关于给予农民工平等的城市发展权问题,关于农村和谐发展问题,关于“村民”、“农民”的界定问题,关于制定《农村发展保护法》的问题,关于村民的权利和农民利益得到保护,以及城乡环保一体化问题、生态农业问题等等,他都或多或少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纵观有些见解和看法,值得欣慰的是许多观点和看法与中央正在逐步推行实施的相一致。
现简述一下社会学家艾君的一些主要的观点:1)对“农业产业化看作我国农村改革的第二次飞跃”的提法提出质疑,并提出了“将土地进行产权分配并作为生产资料可入股问题”应该成为我国农村改革第二次飞跃的观点。
1995年春天,由山东诸城等地总结出来的一套农业产业化经营经验在我国已进入研讨试点阶段。
当时典型事例就是“得利斯公司走农业产业化的成功经验”。
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热点背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12日在北京召开。
这次全会的重要议题,是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
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三农指农业、农村、农民。
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指小城镇建设。
2009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大关,实际增幅6%以上。
2010年,中央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
但同时,另一组数据却不容乐观: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占全国总人口70%以上的农村人口的消费所占全社会消费比重仍不到40%。
2010年国家财政将继续增加“三农”投入,增加涉农补贴规模,完善农业补贴和价格支持政策,促进农民增收。
与此同时,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刺激消费政策,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村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挖掘农村消费潜力。
2010年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这是国家连续第七次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第十二次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
文件共五大类27条,五大类中涉及“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夯实农业基础,进一步深化改革”等多个方面。
文件推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强农惠农新政策,强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是其最大亮点。
相关历史知识1、我国古代代中央政府推行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作用和历史启示。
(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大力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赋税制度,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2)战国:①李悝在魏国变法,实行“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平粜法”,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稳定小农经济。
“三农”问题__“三农”的重大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和时事政治等内容的资料
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测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
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
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
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
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
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
目前,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
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
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
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
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
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只羊是放,放木,百年树人。
简述三农问题的主要内容
三农问题的主要内容引言三农问题是指中国农村地区面临的一系列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
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的发展滞后于城市地区,导致了许多与农业、农民和农村相关的问题。
解决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涉及到多个领域和层面。
农业问题1.农业现代化:中国传统的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农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民对食品安全和质量的要求。
因此,推动农业现代化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这包括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种植和养殖效率,加强科研创新等。
2.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土地承包制度是保障农民权益、提高其生产积极性的重要制度安排。
近年来,中国推行了土地流转政策,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以促进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管理。
3.农产品市场化:提高农产品市场化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等,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
农民问题1.农民收入问题: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很多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
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面。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提高农产品价格补贴、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加强职业培训等,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2.农民就业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
然而,城市就业机会有限,导致了部分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扶持创业、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等。
3.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改善农民生活水平至关重要。
政府通过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供医疗保障和教育支持等,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农村问题1.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包括道路、电力、通信等方面。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了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
2.教育问题: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师资力量和教育设施有限。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乡村学校师资待遇等,以改善农村教育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农问题与三农政策综述引言尽管农村是掀起中国改革的先锋,但随后长期的忽视已导致农村改革还处于初始阶段。
随着其他各方面改革的深入以及市场机制的基本建立,所谓“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三农”问题又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是导致目前内需不足的主要因素,因而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投向了这一领域。
我们这里将近期学术界对解决三农问题的相关讨论作一综述,以对目前三农问题的解决思路作一梳理。
1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统称为“三农问题”,这三者是相互依存和作用的[1]:农民是经济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的发展水平,农业是农民经营的产业,农业发展的如何,及其结构分配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影响到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的稳定性。
农村是农业和农民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笔者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三农问题”一直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瓶颈[2],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函数当中的重要变量。
在“以农补工”和“一国两策,城乡分治”的状态下,农村越来越被置于边缘化境地;在“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的困局中,农民于市场经济语境中表现得越来越失语。
如此,以土地为生存技术和生活保障的农民只有选择外出逐利谋生,同时也把更多的梦想和希望留给了他们的下一代。
在广大农村,父母双双出去打工,16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已经愈来愈多。
实际上,很多外出打工者基本上是为他们的子女积攒学费而“投资未来”不断流动的。
可是,这些“留守儿童”又成了当下中国基础教育的盲点他们小小年纪便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家庭教育处于空白,一些学生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气甚至做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恶性事件来,一些家庭“投资未来”的理想也随之破灭。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提出对“三农”问题解决措施,并且指出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3]。
他提出,2020年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强农业,支持农业,保护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要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等等。
2020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表示,必须继续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整个经济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上[4]。
他提出了完善支农政策,改善生产条件,稳定涉农价格以及拓宽增收渠道等措施。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8]:“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2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重要历史任务今日的新农村建设不过是过去10年中国乡村建设在新的历史阶段的一个延伸而已。
当然,它也有自己独特的内涵[5]。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农民负担重、农民增收难等问题就一直困扰着中国农村的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呼声又一次响起[6],“三农”问题又一次引起朝野上下的广泛关注,且成为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在这一背景下,新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蓬勃而起,并从前人那里获得了经验和精神上的双重支持,而新的时代条件和时代问题又使这次新乡村建设运动有了新的样式、特征和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
“十一五”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2农业科技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2l世纪是信息时代,是生命科技的世纪[7],是自然科学发生重大变革并取得突破进展的时代,是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世纪。
技术、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急剧变化,给农业科技工作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农业科技将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在学科分化、分工与更新的同时,将走向新的综合与联合,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将具有智能化、生物化、产业化和企业化的明显特征。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更加紧密结合,人们在21世纪能更好地掌握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有力地促进农业发展的战略决策,体制、机制和政策的完善,以及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而农业科技的发展在推动新农村建设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农业科技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8]。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是首要任务。
无论是新兴产业的发展还是传统产业的提升、土地产出率的提高还是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还是环境资源的保护都离不开科技进步。
尤其是我市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性、素质性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资源与环境的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农民文明素质和生活质量不高的状况尚未显著改观的情况下,科技创新与进步的作用更显突出。
2.3建设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我国作为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举。
县域涵盖“三农”,联结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阵地;县域经济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区域经济,其实力和活力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应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9]。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坚持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使广大农民群众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力军,实现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小城镇的蓬勃发展,为农民创业、就业、发展市场经济提供了大舞台。
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推动了县城和中心镇的发展,促进了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和农民分工分业,形成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农联动、城乡互动的新机制,增强了城镇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和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
生机勃勃、快速发展的县域经济是沿海地区发展的一大亮点。
比如,浙江省坚持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特色支柱产业为支撑,以乡镇企业为主体,把乡镇企业、专业市场、工业园区和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鼓励农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特色经济,形成以工业化支撑城镇化、城镇化提升工业化的发展格局。
同时,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实力强和带动农村发展能力强的优势,着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促的新机制,有效地推动了农村非农化的进程,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创业门路和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而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又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农民素质全面提高。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
由此可见,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可以实现良性互动[10]。
所以,建设新农村必须发展县域经济。
3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3.1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趋势和挑战县域经济是以县(市)级行政区划规定的范围为管理对象,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经济,是具有区域性、层次性、开放性特点的经济系统,是一个功能相对完备和健全的经济单元,是一个县(市)范围内的经济的总和,是区域经济的概念之一[11]。
县域经济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其经济活动内容的广泛性、综合性和丰富性。
在县域经济这个范围内,既有城镇经济,也有乡村经济,既有第一产业,也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各种经济成分比较全,可以说,几乎整个国民经济的所有指标,在县域范围内,都可以得到反映。
建国后,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2]:农村经济阶段、乡镇企业大发展阶段和全面推进“三化”阶段。
进入新世纪,县域经济发展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11]。
经过20多年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新的发展时期。
所有这些都标志着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需要从“新阶段”的战略高度来把握县域经济发展方向,着力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壮大和发展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
既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
它是强国富民的基石,是工业资源的基地,是拉动消费的“超市”,还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但是,县域经济发展也存在很多的局限性,如城镇化发展滞后,高等资源要素缺乏,产业结构不合理,政策体制性影响等等。
面对县域经济的这些特点,我们应以战略性的眼光看待县域经济的发展。
3.2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与措施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坚持“城乡一盘棋,工农一齐抓”[13]的指导思想。
把县域经济的发展摆在战略位置,打破城市工业、乡村农业、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进一步壮大县(市)经济的实力。
笔者认为,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扭住经济中心不动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增加财力、提高综合经济实力为核心,不断推进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笔者觉得要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农业调整,要按照“区域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10]的思路,来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二、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
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走势看,民营经济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很强的吸引力和极大的竞争力。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安置就业、活跃市场和保持社会稳定等具有重要作用[14]。
因此,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
三、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
从区域竞争的态势看,特色就是财力,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