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空间和时间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马克思主义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劳动——生产——协作——沟通 ——意识
▪实践——生产关系——社会关系 ——语言——意识的发展
(2)意识的本质
①自然本质
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 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种 猴
黑猩猩 人
海豚 象 鲸
脑重(克) 极轻 400 1500 1700 6000 极重
脑体重比例 1:18 1:150 1:50 1:85 1:1000 1:10000
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
爱因斯坦广义相 对论认为,重力场的 时间空间特性是依赖 于物质的质量分布的, 物质的质量愈大、分 布愈密、重力场愈强, 则空间的“曲率”就 愈大、时间的流逝就 愈慢。
▪ 牛顿经典力学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事物存在的容器, 强调时空的绝对性——客观实在
▪ 爱因斯坦相对论认为,运动的钟比静止的钟走得慢, 而且,运动速度越快,钟走的越慢,接近光速时,钟 就几乎停止了。
参见拙文:《唯物史观与当代空间问题》
▪(三)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的区分和 统一的基础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 两个大的方面:
▪1、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 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 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 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 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
▪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从中建立起人、自然
和社会的关系。生产关系
社会关系
▪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 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 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关系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关系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关系哎,说起来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这些词儿,咱们平时可能不常一块儿琢磨,但它们啊,就像是咱们生活中的老朋友,天天在咱们身边转悠,只是咱们没留意罢了。

今天,咱们就聊聊它们之间那点子微妙的关系,用最接地气的话,让你一听就懂。

首先,说说物质吧。

物质啊,简单来说,就是咱们能摸得着、看得见、闻得到、尝得出、听得到的一切东西。

你手上的手机,脚下的地板,窗外的树,还有那蓝天白云,都是物质。

它们不是凭空冒出来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啊,都在动,都在变,这就是运动。

运动,可不是运动员在赛场上跑步那么简单。

咱们说的运动,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就像水往低处流,苹果熟了会落地,这些都是物质在运动。

没有不动的物质,就像没有不呼吸的生命一样。

运动让这个世界充满了活力和变化,也让咱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再来说说时间吧。

时间这家伙,可真是神秘莫测。

咱们都知道它存在,但谁也摸不着它,看不见它。

时间就像个公正的裁判,不偏不倚地走着自己的路。

它不会因为你是谁而加速或减速,也不会因为你喜欢或讨厌而停留或倒退。

时间就这样静静地流淌着,带走了过去,迎来了未来。

而空间呢,则是物质运动的舞台。

咱们可以把空间想象成一个巨大的房子,里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物质。

这些物质在房子里自由地运动着,有的快如闪电,有的慢如蜗牛。

空间给物质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和自由度,让物质能够在其中尽情地展现自己的风采。

现在咱们来聊聊它们之间的关系吧。

首先啊,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的。

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就像咱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生命的地球一样,咱们也不能想象一个没有运动的物质世界。

运动让物质变得生动有趣,也让咱们的生活充满了惊喜和期待。

然后啊,时间和空间也是紧密相连的。

时间就像是一条河流,而空间就是河流中的河床。

河流在河床上流淌着,时间也在空间中穿梭着。

没有空间就没有时间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变化的轨迹和记录。

时间和空间就像是一对双胞胎兄弟一样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亚里士多德时间、空间与运动概念的述评

亚里士多德时间、空间与运动概念的述评

亚里士多德时间、空间与运动概念的述评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是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

在物理学方面,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贡献是创造了这门学科的名称,〝物理〞一词的现代拉丁文〝Physica〞,是他从希腊字φυσικ〔自然〕一词推演而来的。

«物理学»是亚里士多德的重要著作之一。

运动是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中的核心观念。

他说:〝既然自然是运动和变化的根源,而我们这门学科所研究的又正是关于自然的问题,因此必须了解什么是运动。

因为不了解运动,也就无法了解自然。

〞亚里士多德相信:〝自然发生着和存在着的事物必然有推动者在推动着它的运动。

〞因而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宇宙运动的观点:运动是永恒的,必然有一个永恒的第一推动者,整个宇宙在第一推动者推动下和睦的运动着。

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不是孤立的:〝如果没有空间、虚空和时间,运动也不能存在。

〞〝离开事物就没有运动,因为变化中的事物总是或为实体方面的或为数量方面的或为性质方面的或为空间方面的变化。

〞〝离开了上述,事物不会有任何运动和变化,因为上述事物之外再无任何存在。

〞关于运动的本性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有四个本性:〔1〕连续性;运动不能有间断,间断就意味着停留,停留就意味着终断。

〔2〕过程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潜能的事物〔作为潜能者〕的实现即是运动。

例如,能质变的事物〔作为能质变者〕的实现就是性质变化,能够增多的事物及其反面—能够减少的事物的实现就是增和减,能产生的事物和能灭亡的事物的实现就是生与灭,能移动的事物之实现就是位移,这就是运动。

〔3〕物质性;在亚里士多德的观念里,运动的种类不是单一的,而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运动可概括为四种:实体方面的变化、性质方面的变化、数量方面的变化和位置方面的变化。

〔4〕时空性;〝时间是关于前和后的运动的数。

〞运动的连续向表现为先后,而先后正是时间流逝的本质特征。

对于运动的定义,亚里士多德还有更明白易懂的表述法:运动是能主动的事物和能被动的事物,作为能主动者和能被动者的实现。

简述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之间的关系

简述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之间的关系

简述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之间的关系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框架,同时也是物质运动发生与描述的基本参照系。

首先,物质的运动是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度量,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与状态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例如,一个物体从A点运动到B点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如果没有时间的流逝,物体就无法完成这个运动过程。

其次,物质运动的发生也离不开空间的存在。

空间提供了物质运动的舞台和背景。

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方向决定了其运动的轨迹和速度。

不同的物体在同一时刻可以处于不同的空间位置,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需要通过空间来实现。

此外,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也影响着物质运动的描述。

根据相对论的理论,时间和空间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的。

时间和空间的度量取决于观察者的参照系,不同的观察者可能会有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间隔的观测结果。

这就使得物质运动的描述变得相对性和相对复杂,需要考虑不同参照系下的时间和空间变换。

总之,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了物质运动的基本框架和参照系,同时它们的相对性也影响着物质运动的描述。

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辩证关系

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辩证关系

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辩证关系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辩证关系引言在哲学领域,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被视为基本而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辩证关系。

高一物理运动、空间和时间1

高一物理运动、空间和时间1

课堂小结
参考系是人们观察事物的基石,时间 和空间是描述和研究事物的依托。对自然 界观察而言,时空关系与参考系又存在着 不可分割的联系,这就是爱因斯坦在1905 年提出的“相对论”中所阐明的基本论点。 机械运动的基本特征是空间位置随时 间发生变化,所以研究机械运动的基本方 法也就是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进行。
参考系的特点:
一、研究物体的运动必先选择 参考系,而且被选作参考系的物 体,不管它本身的运动情况如何, 我们都假定它是不动的。
二、参考系的选取是任意的,但 在实际问题中, 以研究问题方便 为原则。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 运动,我们一般选择地面为参考系。
三、在描述同一运动时,选择不 同的参考系,观察的结果可能是不 同的。对于坐在行驶的汽车上的 人,若以汽车为参考系,他是静止的; 若以地面为参考系,他是运动的。
三、时间的描述
机械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其他 物体的位置变化,简称运动。
这种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参照物 就称为参考系。
课堂小结
参考系是人们观察事物的基石,时间 和空间是描述和研究事物的依托。对自然 界观察而言,时空关系与参考系又存在着 不可分割的联系,这就是爱因斯坦在1905 年提出的“相对论”中所阐明的基本论点。 机械运动的基本特征是空间位置随时 间发生变化,所以研究机械运动的基本方 法也就是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进行。
2) 如果物体在平面上运动,则要通过 平面直角坐标系(二维坐标)来描述其 位置;而且,二维坐标还可以物体做 曲线运动时的位置变化。
【例2】
某运动 物体在平面内,由点 (3,1)出发,沿直线运 动到点(1,4),然后又 由该点(1,4)沿直线 运动到另一个点 (5,5).试完成坐标系 的建立并画出物体的 运动轨迹。

运动空间和时间

运动空间和时间
第二章 运动的描述
➢ 导入 认识运动 ➢ 第一节 运动、空间和时间 ➢ 第二节 质点和位移 ➢ 第三节 速度和加速度
1、机械运动
定义:机械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 简称运动,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形式。
参照系: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参照物称为参照系。
例如,说电梯上的物体是运动的,是以电梯以外的物体作 为参考系;而说此物体是静止的,那就是一电梯为参考 系。
2、空间位置的描述
例1:假设一辆汽车在一条笔直的东西方向的公路上行驶, 如果要问汽车开到哪里了,通常我们会选择地面为参考 系,并已大家熟悉的标志位参考,说明该标志离汽车有 多远,在该标志的哪一侧。例如,我们可以说“汽车目 前在离市中心5km处”。这种说法不够明确,我们需要 一种更加准确的描述方式。
的?
(与一维坐标系相似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我们用二维直角坐标系来描述物体在一个平面上的位置。
导入 认识运动 15日18时40分50秒
9小时40分50秒
11小时42分10秒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在这两句歌词中,作者所选取的参考系分别是什么?
以下我们通过数学的方法来进行具体的描述。
时刻是指一瞬时,通常用t表示,时间是指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通常用∆t表示。
以下我们通过数学的方法来进行具体的描述。(一 为坐标系描述)
例2:一辆汽车在城市中行驶,纵横穿越了许多街道,任然 以市中心0为参考点,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用“汽车在市中 心东面5km、北面5km处”来准确描述该汽车的位置。 这里东北是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
(与一维坐标系相似,我们用二维直角坐标系来描述物 体在一个平面上的位置。)
注:如果物体在一维空间运动,只需要建立直线坐标系即 一维坐标系;如果物体在二维空间(即平面)运动,就 需要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即二维坐标系。

高一物理运动空间和时间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运动空间和时间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运动空间和时间知识点总结【1.物质与运动】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运动与静止】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3.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评亚里士多德的自然观念

评亚里士多德的自然观念

评亚里士多德的自然观念评亚里士多德的自然观念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是希腊古典哲学的三大代表之一,与柏拉图、苏格拉底并称为古希腊哲学的三贤。

亚里士多德笃信“中庸之道”和“万物皆有目的”,他强调通过理性和经验观察,可以探索自然万物的本质和规律。

亚里士多德的自然观念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物种分类、运动、空间、时间和原因。

下面将分别从这五个方面阐述亚里士多德的自然观念,并给出五个例子证明。

一、物种分类亚里士多德对生命形式的分类方式是很有影响的,他创立和完善了阶梯分类法,即物种分类的根据是生命形式的共性,在形态、结构、生物学特征等方面进行比较,按照相似性和差异性将生命形式划分到多个层次中去。

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和猿类有许多共性,可以把它们划分到灵长目下。

而比起其他哺乳动物,人类和猿类更亲近,亚里士多德认为这是因为它们都有类似于手的构造体,这意味着它们是有意识地运用外部工具的动物。

这一分类方法被后来的生物学家范德文和林奈等人广泛采用,可以说是对20世纪动物分类学产生了很大作用。

二、运动亚里士多德的观念认为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在亚里士多德的体系中,运动被认为是物体向其本性状态的变化,即定位到形成、毁灭的运动。

运动分为两类,即本质运动和非本质运动。

例如,火的本质就是向上升的运动,如果我们取走这种本身的运动,那么火就不再是火了。

这一观念影响了后来机械论哲学的发展,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由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这是一种“运动-运动”或者“力-力”观念。

三、空间在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中,空间是物体存在的场所和范畴,即物体发生运动的场所和范畴。

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月亮和太阳之间的空间是一个不同于大地空间的、非像星空那样的物质、中性空间,是为了容纳及展现各个天体运动的。

这一观念对后来人类的天文学和物理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四、时间在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中,时间是衡量运动的,是本质运动的衡量标准。

运动、空间和时间

运动、空间和时间
可能是 ( )
A.甲、乙匀速下降,v乙>v甲,丙停在空中
B.甲、丙匀速下降,v丙>v甲,乙匀速上升 C.甲、乙匀速下降,v乙>v甲,丙匀速下降,且v丙>v甲 D.甲、乙匀速下降,v乙<v甲,丙匀速下降,且v丙<v甲
[解析]
甲看到楼房匀速上升,说明甲相对地面匀
速下降;乙看到甲匀速上升,说明乙相对地面也匀速向 下运动,且v乙>v甲,故B、D不正确。甲看到丙匀速上升
,而背景相对运动员或摄影师是运动的,所以
照片的背景是模糊的。
答案:C
2.热气球运动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随着球皮材料和致热燃料 的普及,热气球已成为公众休闲观光和体育旅游项目。在一 次观光游览中,甲、乙、丙三人各乘一个热气球,甲看到楼 房匀速上升,乙看到甲匀速上升,甲看到丙匀速上升,丙看
到乙匀速下降。那么,从地面上看,甲、乙、丙的运动情况
(5)“第2 s末”和“第3 s初”在图中怎么表示?它们是同
一个时刻吗?
[解析]
时刻是某个瞬间,时间是某段过程,对应时刻
是物体所处的状态。时间与时刻可以在“时间轴”上表示出来 ,其中“时间”是一线段,有一定的长度,“时刻”是一个点。
[答案]
(1)A点和B点是两个时刻,分别指第3 s末(第4 s
初)和第4 s末(第5 s初); (2)是时间,且时间为1 s; (3)0~2 s末间的线段表示为前2秒; (4)5~6 s之间的线段表示第6秒;
高一物理必修一
1.运动
2.空间
3.时间
运动
如何研究??? 物体的运动根据特点可分为 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等 方法:从最简单到复杂
1.机械运动
(1)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 位置 变化

物质的存在形式

物质的存在形式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1、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具体包括两种状态: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2、时间和空间是哲学的基本概念(范畴),也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

因为它们与“物质”这一范畴紧密相关。

至今看来,对它们最科学的“定义”,是由辩证唯物主义给出的哲学“定义”:“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空间反映了物质存在的地位(位置)及它的广延性(大小);时间反映了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长短)和顺序性(状态先后)。


3、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
和规律的前提。

一切唯物主义哲学都是从这一前提出发,把物质范畴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石。

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经历了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过程。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用某一种或几种物质作为本原来解释世界,在当时具有合理性和进步性。

(完整版)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清单(非常详细)

(完整版)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清单(非常详细)

(完整版)高中物理知识点清单整理(必修 1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第一节 运动、空间和时间一、质点、参考系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2.参考系: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选定用来作为参考的物体.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通常以地面或相对于地面不动的物体为参考系来研究物体的运动.第二节 质点和位移1.位移和路程(1)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2)路程是物体运动路径的长度,是标量.第三节 速度和加速度1.速度(1)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即v =x t,是矢量.(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是矢量. 2.速率和平均速率(1)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2)平均速率: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 3、加速度(1).定义式:a =Δv Δt;单位是m/s 2.(2).物理意义: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 (3).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考点一 对质点模型的理解1.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2.物体能否被看做质点是由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决定的,并非依据物体自身大小来判断. 3.物体可被看做质点主要有三种情况: (1)多数情况下,平动的物体可看做质点.(2)当问题所涉及的空间位移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可以看做质点. (3)有转动但转动可以忽略时,可把物体看做质点.考点二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 平均速度与位移和时间有关,表示物体在某段位移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瞬时速度与位置或时刻有关,表示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快慢程度.2.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联系(1)瞬时速度是运动时间Δt →0时的平均速度. (2)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相等.考点三 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关系2.物体加、减速的判定(1)当a 与v 同向或夹角为锐角时,物体加速. (2)当a 与v 垂直时,物体速度大小不变. (3)当a 与v 反向或夹角为钝角时,物体减速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1.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 =v 0+at .2.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x =v 0t +12at 2.3.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v 2-v 20=2ax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1.平均速度公式:v =v t 2=v 0+v2.2.位移差公式:Δx =x 2-x 1=x 3-x 2=…=x n -x n -1=aT 2. 可以推广到x m -x n =(m -n )aT 2.3.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比例式(1)1T 末,2T 末,3T 末……瞬时速度之比为: v 1∶v 2∶v 3∶…∶v n =1∶2∶3∶…∶n . (2)1T 内,2T 内,3T 内……位移之比为: x 1∶x 2∶x 3∶…∶x n =1∶22∶32∶…∶n 2.(3)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位移之比为: x Ⅰ∶x Ⅱ∶x Ⅲ∶…∶x n =1∶3∶5∶…∶(2n -1). (4)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t 1∶t 2∶t 3∶…∶t n =1∶(2-1)∶(3-2)∶…∶(n -n -1). 三、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 1.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1)速度公式:v =gt .(2)位移公式:h =12gt 2.(3)速度—位移关系式:v 2=2gh . 2.竖直上抛运动规律 (1)速度公式:v =v 0-gt .(2)位移公式:h =v 0t -12gt 2.(3)速度—位移关系式:v 2-v 20=-2gh .(4)上升的最大高度:h =v 202g.(5)上升到最大高度用时:t =v 0g.考点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的应用1.速度时间公式v =v 0+at 、位移时间公式x =v 0t +12at 2、位移速度公式v 2-v 20=2ax ,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基本公式,是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石.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均是矢量式,应用时要注意各物理量的符号,一般规定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当v 0=0时,一般以a 的方向为正方向.3.求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般步骤画过程分析图→判断运动性质→选取正方向→选用公式列方程→解方程并讨论4.应注意的问题①如果一个物体的运动包含几个阶段,就要分段分析,各段交接处的速度往往是联系各段的纽带.②对于刹车类问题,当车速度为零时,停止运动,其加速度也突变为零.求解此类问题应先判断车停下所用时间,再选择合适公式求解.③物体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减为零后又反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全程加速度不变,可以将全程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应用基本公式求解.考点二 匀变速直线运动推论的应用1.推论公式主要是指:①v =v t 2=v 0+v t 2,②Δx =aT 2,①②式都是矢量式,在应用时要注意v 0与v t 、Δx 与a 的方向关系.2.①式常与x =v ·t 结合使用,而②式中T 表示等时间隔,而不是运动时间. 考点三 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1.自由落体运动为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竖直上抛运动的重要特性 (1)对称性 ①时间对称物体上升过程中从A →C 所用时间t AC 和下降过程中从C →A 所用时间t CA 相等,同理t AB =t BA .②速度对称物体上升过程经过A 点的速度与下降过程经过A 点的速度大小相等.(2)多解性当物体经过抛出点上方某个位置时,可能处于上升阶段,也可能处于下降阶段,造成双解,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这个特点.3.竖直上抛运动的研究方法分段法上升过程:a =-g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下降过程:自由落体运动全程法 将上升和下降过程统一看成是初速度v 0向上,加速度g 向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v =v 0-gt ,h =v 0t -12gt 2(向上为正)若v >0,物体上升,若v <0,物体下落若h >0,物体在抛点上方,若h <0,物体在抛点下方物理思想——用转换法求解多个物体的运动在涉及多体问题和不能视为质点的研究对象问题时,应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转换研究对象、研究角度,就会使问题清晰、简捷.通常主要涉及以下两种转化形式:(1)将多体转化为单体:研究多物体在时间或空间上重复同样运动问题时,可用一个物体的运动取代多个物体的运动.(2)将线状物体的运动转化为质点运动:长度较大的物体在某些问题的研究中可转化为质点的运动问题.如求列车通过某个路标的时间,可转化为车尾(质点)通过与列车等长的位移所经历的时间.考点三运动图象追及、相遇问题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1.直线运动的x-t图象(1)物理意义:反映了物体做直线运动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斜率的意义: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斜率正负表示物体速度的方向.2.直线运动的v-t图象(1)物理意义:反映了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斜率的意义: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大小表示物体加速度的大小,斜率正负表示物体加速度的方向.(3)“面积”的意义①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大小.②若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位移方向为负方向.二、追及和相遇问题1.两类追及问题(1)若后者能追上前者,追上时,两者处于同一位置,且后者速度一定不小于前者速度.(2)若追不上前者,则当后者速度与前者相等时,两者相距最近.2.两类相遇问题(1)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及即相遇.(2)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大小之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间的距离时即相遇.一、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1.对运动图象的理解(1)无论是x-t图象还是v-t图象都只能描述直线运动.(2)x-t图象和v-t图象都不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3)x-t图象和v-t图象的形状由x与t、v与t的函数关系决定.二、追及与相遇问题1.分析追及问题的方法技巧可概括为“一个临界条件”、“两个等量关系”.(1)一个临界条件: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问题的切入点.(2)两个等量关系: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通过画草图找出两物体的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2.能否追上的判断方法(1)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B追赶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A: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0.若v A=v B时,x A+x0<x B,则能追上;若v A=v B时,x A+x0=x B,则恰好不相撞;若v A=v B时,x A+x0>x B,则不能追上.(2)数学判别式法:设相遇时间为t,根据条件列方程,得到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用判别式进行讨论,若Δ>0,即有两个解,说明可以相遇两次;若Δ=0,说明刚好追上或相遇;若Δ<0,说明追不上或不能相遇.3.注意三类追及相遇情况(1)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判断是运动中被追上还是停止运动后被追上.(2)若追赶者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匀速运动,一定要判断是在加速过程中追上还是匀速过程中追上.(3)判断是否追尾,是比较后面减速运动的物体与前面物体的速度相等的位置关系,而不是比较减速到0时的位置关系.4.解题思路分析物体运动过程→画运动示意图→找两物体位移关系→列位移方程(2)解题技巧①紧抓“一图三式”,即:过程示意图,时间关系式、速度关系式和位移关系式.②审题应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刚好”、“恰好”、“最多”、“至少”等,它们往往对应一个临界状态,满足相应的临界条件.方法技巧——用图象法解决追及相遇问题(1)两个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追及相遇问题,过程较为复杂.如果两物体的加速度没有给出具体的数值,并且两个加速度的大小也不相同,如果用公式法,运算量比较大,且过程不够直观,若应用v-t图象进行讨论,则会使问题简化.(2)根据物体在不同阶段的运动过程,利用图象的斜率、面积、交点等含义分别画出相应图象,以便直观地得到结论.第三章相互作用一、重力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2.大小:G=mg.3.方向:总是竖直向下.4.重心:因为物体各部分都受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二、弹力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2.产生的条件(1)两物体相互接触;(2)发生弹性形变.3.方向:与物体形变方向相反.三、胡克定律1.内容: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簧的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2.表达式:F=kx.(1)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为N/m;k的大小由弹簧自身性质决定.(2)x是弹簧长度的变化量,不是弹簧形变以后的长度.四、摩擦力1.产生:相互接触且发生形变的粗糙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所受的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2.产生条件:接触面粗糙;接触面间有弹力;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3.大小:滑动摩擦力F f=μF N,静摩擦力:0≤F f≤F fmax.4.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5.作用效果: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考点一弹力的分析与计算1.弹力有无的判断方法(1)条件法:根据物体是否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来判断是否存在弹力.此方法多用来判断形变较明显的情况.(2)假设法:对形变不明显的情况,可假设两个物体间弹力不存在,看物体能否保持原有的状态,若运动状态不变,则此处不存在弹力;若运动状态改变,则此处一定有弹力.(3)状态法: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或共点力平衡条件判断弹力是否存在.2.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1)根据物体所受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判断.(2)根据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确定弹力的方向.3.计算弹力大小的三种方法(1)根据胡克定律进行求解.(2)根据力的平衡条件进行求解.(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求解.考点二摩擦力的分析与计算1.静摩擦力的有无和方向的判断方法(1)假设法:利用假设法判断的思维程序如下:(2)状态法:先判明物体的运动状态(即加速度的方向),再利用牛顿第二定律(F=ma)确定合力,然后通过受力分析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3)牛顿第三定律法:先确定受力较少的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再根据“力的相互性”确定另一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2.静摩擦力大小的计算(1)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运动),利用力的平衡条件来判断其大小.(2)物体有加速度时,若只有静摩擦力,则F f=ma.若除静摩擦力外,物体还受其他力,则F合=ma,先求合力再求静摩擦力.3.滑动摩擦力的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用公式F f=μF N来计算,应用此公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μ为动摩擦因数,其大小与接触面的材料、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F N为两接触面间的正压力,其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接触面的大小均无关.方法技巧:(1)在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时,一般采用整体法与隔离法进行分析.(2)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是静止的,受滑动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是运动的.(3)摩擦力阻碍的是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摩擦力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即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考点三摩擦力突变问题的分析1.当物体受力或运动发生变化时,摩擦力常发生突变,摩擦力的突变,又会导致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性质的突变,其突变点(时刻或位置)往往具有很深的隐蔽性.对其突变点的分析与判断是物理问题的切入点.2.常见类型(1)静摩擦力因其他外力的突变而突变.(2)静摩擦力突变为滑动摩擦力.(3)滑动摩擦力突变为静摩擦力.轻杆轻绳轻弹簧柔软,只能发生微小形既可伸长,也可压缩,各弹簧与橡皮筋的弹力特点:(1)弹簧与橡皮筋产生的弹力遵循胡克定律F=kx.(2)橡皮筋、弹簧的两端及中间各点的弹力大小相等.(3)弹簧既能受拉力,也能受压力(沿弹簧轴线),而橡皮筋只能受拉力作用.(4)弹簧和橡皮筋中的弹力均不能突变,但当将弹簧或橡皮筋剪断时,其弹力立即消失.第四章力与平衡一、力的合成1.合力与分力(1)定义: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这一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这个力的分力.(2)关系:合力和分力是一种等效替代关系.2.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3.力的运算法则(1)三角形定则:把两个矢量首尾相连从而求出合矢量的方法.(如图所示)(2)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二、力的分解1.概念: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2.遵循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3.分解的方法(1)按力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 (2)正交分解. 三、矢量和标量 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相加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求和时按算术法则相加.四、受力分析 1.概念把研究对象(指定物体)在指定的物理环境中受到的所有力都分析出来,并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这个过程就是受力分析.2.受力分析的一般顺序先分析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然后按接触面分析接触力(弹力、摩擦力),最后分析已知力.二、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2.共点力的平衡条件:F 合=0或者⎩⎪⎨⎪⎧Fx 合=0Fy 合=0五、平衡条件的几条重要推论 1.二力平衡:如果物体在两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必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2.三力平衡:如果物体在三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3.多力平衡:如果物体受多个共点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其中任何一个力与其余力的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考点一 物体的受力分析 1.受力分析的基本步骤(1)明确研究对象——即确定分析受力的物体,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2)隔离物体分析——将研究对象从周围的物体中隔离出来,进而分析周围物体有哪些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3)画受力示意图——边分析边将力一一画在受力示意图上,准确标出力的方向,标明各力的符号.2.受力分析的常用方法 (1)整体法和隔离法①研究系统外的物体对系统整体的作用力; ②研究系统内部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2)假设法在受力分析时,若不能确定某力是否存在,可先对其作出存在或不存在的假设,然后再就该力存在与否对物体运动状态影响的不同来判断该力是否存在.3.受力分析的基本思路1.动态平衡:是指平衡问题中的一部分力是变力,是动态力,力的大小和方向均要发生变化,所以叫动态平衡,这是力平衡问题中的一类难题.2.基本思路:化“动”为“静”,“静”中求“动”.3.基本方法:图解法和解析法.4.图解法分析动态平衡问题的步骤(1)选某一状态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2)根据平衡条件画出平行四边形;(3)根据已知量的变化情况再画出一系列状态的平行四边形;(4)判定未知量大小、方向的变化.考点四隔离法和整体法在多体平衡中的应用当分析相互作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整体的受力情况及分析外力对系统的作用时,宜用整体法;而在分析系统内各物体(或一个物体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时常用隔离法.整体法和隔离法不是独立的,对一些较复杂问题,通常需要多次选取研究对象,交替使用整体法和隔离法.平衡中的临界和极值问题求解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有合成与分解法、正交分解法、图解法、整体与隔离法,前面对这几种方法的应用涉及较多,这里不再赘述,下面介绍四种其他方法.一、对称法某些物理问题本身没有表现出对称性,但经过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转化,把不具对称性的问题转化为具有对称性的问题,这样可以避开繁琐的推导,迅速地解决问题.二、相似三角形法物体受到三个共点力的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画出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值反向的平行四边形中,可能有力三角形与题设图中的几何三角形相似,进而得到对应边成比例的关系式,根据此式便可确定未知量.三、正弦定理法三力平衡时,三力合力为零.三个力可构成一个封闭三角形,若由题设条件寻找到角度关系,则可由正弦定理列式求解.四、三力汇交原理物体受三个共面非平行外力作用而平衡时,这三个力必为共点力.考点一 共点力的合成 1.共点力合成的方法 (1)作图法(2)计算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示意图,然后利用解三角形的方法求出合力,是解题的常用方法.2.重要结论(1)二个分力一定时,夹角θ越大,合力越小.(2)合力一定,二等大分力的夹角越大,二分力越大. (3)合力可以大于分力,等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 3.几种特殊情况下力的合成(1)两分力F 1、F 2互相垂直时(如图甲所示):F 合=F 21+F 22,tan θ=F 2F 1.甲 乙(2)两分力大小相等时,即F 1=F 2=F 时(如图乙所示):F 合=2F cos θ2.(3)两分力大小相等,夹角为120°时,可得F 合=F .解答共点力的合成时应注意的问题(1)合成力时,要正确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要视情况而定,不能形成合力总大于分力的思维定势.(2)三个共点力合成时,其合力的最小值不一定等于两个较小力的和与第三个较大的力之差.考点二 力的两种分解方法 1.力的效果分解法(1)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 (2)再根据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画出平行四边形;(3)最后由平行四边形和数学知识求出两分力的大小. 2.正交分解法(1)定义:将已知力按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进行分解的方法.(2)建立坐标轴的原则:一般选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原点,在静力学中,以少分解力和容易分解力为原则(即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在动力学中,以加速度方向和垂直加速度方向为坐标轴建立坐标系.(3)方法: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F 1、F 2、F 3…,求合力F 时,可把各力沿相互垂直的x 轴、y 轴分解.x 轴上的合力:F x =F x 1+F x 2+F x 3+…y 轴上的合力:F y =F y 1+F y 2+F y 3+…合力大小:F =F 2x +F 2y合力方向:与x 轴夹角为θ,则tan θ=F y F x.第五章 力与运动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一、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2.意义(1)揭示了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2)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二、惯性1.定义: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3.量度: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3.普遍性:惯性是物体的本质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的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无关.三、牛顿第三定律1.内容: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且在一条直线上.2.表达式:F =-F ′.特别提示:(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种性质,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各自产生的效果,不会相互抵消.(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考点一 牛顿第一定律1.明确了惯性的概念.2.揭示了力的本质.3.揭示了不受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4.(1)牛顿第一定律并非实验定律.它是以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为基础,经过科学抽象,归纳推理而总结出来的.(2)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一种固有属性,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的大小无关,与物体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的大小也无关.考点二 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与应用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三同、三异、三无关”(1)“三同”:①大小相同;②性质相同;③变化情况相同.(2)“三异”:①方向不同;②受力物体不同;③产生效果不同.(3)“三无关”:①与物体的种类无关;②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③与物体是否和其他物体存在相互作用无关.2.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比较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对平衡力不同点受力物体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依赖关系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不一定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叠加性两力作用效果不可抵消,不可叠加,不可求合力两力作用效果可相互抵消,可叠加,可求合力,合力为零力的性质一定是同性质的力性质不一定相同相同点大小、方向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第二节牛顿第二定律一、牛顿第二定律1.内容: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2.表达式:F=ma.3.适用范围(1)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惯性参考系,即相对于地面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2)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宏观物体(相对于分子、原子等)、低速运动(远小于光速)的情况.二、两类动力学问题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特别提示: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关键是利用加速度的“桥梁”作用,将运动学规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相结合,寻找加速度和未知量的关系,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考方向.三、力学单位制1.单位制:由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单位制.2.基本单位:基本物理量的单位,基本物理量共七个,其中力学有三个,它们是长度、质量、时间,它们的单位分别是米、千克、秒.3.导出单位:由基本物理量根据物理关系推导出来的其他物理量的单位.考点一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瞬时加速度1.求解思路求解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加速度,关键是明确该时刻物体的受力情况或运动状态,再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瞬时加速度.2.牛顿第二定律瞬时性的“两种”模型(1)刚性绳(或接触面)——不发生明显形变就能产生弹力的物体,剪断(或脱离)后,其弹力立即消失,不需要形变恢复时间.(2)弹簧(或橡皮绳)——两端同时连接(或附着)有物体的弹簧(或橡皮绳),特点是形变量大,其形变恢复需要较长时间,在瞬时性问题中,其弹力的大小往往可以看成保持不变.3.在求解瞬时加速度时应注意的问题(1)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是时刻对应的,当外界因素发生变化时,需要重新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2)加速度可以随着力的突变而突变,而速度的变化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不会发生突变.。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首先,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的运动是永不停息的,而时间则是衡量和记录物质运动的基本单位。

时间可以分为绝对时间和相对时间两种概念。

绝对时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概念,不受物体自身运动状态的影响,它可以被看作宇宙的统一节拍。

相对时间则是根据不同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状态而变化的,相对时间的存在使得我们能够描述物体之间的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

其次,空间也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空间是物体存在和运动的背景,是我们观察和描述物体位置和运动状态的基础。

空间可以分为绝对空间和相对空间两种概念。

绝对空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概念,不受物体自身位置和运动状态的影响,它可以被看作宇宙的统一背景。

相对空间则是根据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和相对运动状态而变化的,相对空间的存在使得我们能够描述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和相对运动。

时间和空间的形式与物质运动的速度和位置有关。

根据相对论的理论,物质的运动会影响时间和空间的测量。

根据狭义相对论,当物体的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时间会变慢,空间会发生变形。

而根据广义相对论,当物体在强引力场中运动时,时间会变慢,空间也会发生变形。

这些理论告诉我们,时间和空间的形式并不固定不变,它们是相对于观察者和物体运动状态而言的。

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没有时间,物质无法进行运动和变化,而没有空间,物体无法存在和运动。

时间和空间的存在使得物质之间能够相互作用和产生变化。

时间和空间的存在也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和理解物质世界的基础和框架。

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中,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被广泛应用。

在物理学中,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被用于测量物体的速度、位置和变化。

在天文学中,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被用于观测和研究宇宙中星体的运动和演化。

在工程技术中,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被用于设计和控制物体的运动和性能。

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应用,例如我们使用钟表测量时间,使用地图导航空间。

总的来说,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它们对于我们理解和描述世界的结构和变化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1、时间、空间及其特性
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

时间具有一维性,是不可逆的。

空间是运动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

空间具有三维性,任何物体都有一定的体积、形式、方位。

2、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

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时间、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

3、时间、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时间、空间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时间、空间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首先表现为时间、空间是不变性与可变性的统一。

时间和空间的不变性是指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是不变的。

时间、空间的可变性是指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是随着物质运动的变化而变化的,并非绝对的、永恒的,而是可变的,即相对的。

与此相应,人们的时空概念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也是相对的。

时间和空间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还表现为时间、空间是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

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咋时间上无知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

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是指现实世界中的每一具体事物在时间、空间上都是有限的。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精选多篇)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精选多篇)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运动、空间和时间(第二一、课题:运动、空间和时间(第二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节)司南版二、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运动有多种类型,机械运动是一种简单的运动形式(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通常选择参考系时,要考虑研究问题的方便;在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择同一参考系才有意义.(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知道时间的法定计量单位及其符号.2、过程与方法:(1)、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2)、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教学重点:1、参考系的概念,及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2、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3、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五、教学难点:1、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2、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六、教学工具: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与内容(一)、本章课程的引入:结合课本16页内容,在学生自行阅读的基础,教师引入本章内容并简要讲解本章的学习要求(可见课本16页)(二)主要教学内容1、机械运动和参考系:(1)、各种运动: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等(2)、机械运动的定义:一个物理相对别的物理位置的变化,简称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3)、参考系的概念:在描述物体运动时,选作标准的参照物,叫参考系教学过程:以课本所介绍的电梯运动为例来说明选择参考系的必要性并强调:对于同一运动,选择的参考系不同,观察和描述的结果可能会不同的。

(4)、参考系的确定方法教学过程1:学生讨论以下题目:例1、下列关于参考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参考系必须是和地面连在一起的物体;b、被研究的物体必须沿参考系的连线运动;c、参考系必须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或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d、参考系是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那个物体。

空间和时间ppt课件

空间和时间ppt课件

谢谢!
亚里士多德 最初偏离真理毫厘,到头来就会谬之千里。
机械运动: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简称运动。
研究对象
参考系
参考系:描述物体的运动时,选定的参照物称为参考系。
物体运动的描述具有相对性,因而在描述研究对象时,必须指 明参考系。
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有运动?
先选一个参考系
相对参考系是否有位置变化


运动
静止
以楼房或地面为参考系,则站在运行 电梯中的乘客是:
说明与参考点的距离以及方向
坐标系: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可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坐标系三大要素:坐标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x= -400m 汽车在市中心正西方向400m处
x=500m 汽车在市中心正东方向500m处
建立一维坐标系
思考:坐标系中的正负表示什么意义?数值(绝对值)表示什么意义?
方向
距离
物体在平面上运动,则要通过二维坐标系来描述其位置
建立二维坐标系
y/km
R(5,10)
汽车在此二维坐标系中的 位置可记为 R(5,10),
或x=5 km,y=10 km
描述立体空间内运动的物体的位置变化,可以建立三维立体空间坐标系。
P点位置坐标:x=3m,y=4m,Z=2m
常见的坐标系
种类 一维 坐标系
2、时间的描述
运动过程都要经历一定的时间,描述物体所处位置时也要与具 体的时刻相对应。 1.时刻:是指某一瞬时。 2.时间:是指两时刻的间隔,时间间隔简称时间对应于某个过程。
“神舟五号”飞船飞行的部分重要时刻和时间
“神州五号”飞船 的运载火箭点火
航天员杨利伟在太空展示中华 人民共和国国旗和联合国旗

唯物辩证法五大范畴

唯物辩证法五大范畴

唯物辩证法五大范畴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它是一种关于事物发展的哲学
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包括五大范畴,分别是:矛盾、质量、运动、空间和时间。

这五大范畴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对于理解
和应用唯物辩证法具有重要意义。

一、矛盾
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概念之一。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存在着对立面
和斗争的现象。

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决定了事物
的性质和方向,次要矛盾则是在主要矛盾基础上产生的次要冲突。

二、质量
质量是指事物所具有的客观属性或特征。

质量分为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数量指事物所具有的数量特征,如长度、重量等;质量则指事物
所具有的性质特征,如颜色、形态等。

三、运动
运动是指事物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运动包括机械运动、生命活动和
社会发展等各种形式。

运动是事物存在的本质,没有运动就没有事物的存在。

四、空间
空间是指事物所占据的位置和范围。

空间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仅包括物理空间,还包括社会空间、心理空间等各种形式。

五、时间
时间是指事物发展变化所经历的历史过程。

时间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仅包括自然时间,还包括社会时间、个体时间等各种形式。

以上就是唯物辩证法五大范畴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这五大范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唯物辩证法丰富多彩的理论体系。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些概念,并结合实际进行分析和判断。

运动的哲学概念

运动的哲学概念

运动的哲学概念
一、运动的定义
运动是物质的基本属性,是物质存在的方式。

一切物质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二、运动的存在
运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

无论是宏观的宇宙天体,还是微观的基本粒子,都在不停地运动。

人的生命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生产、科学实验、文化艺术等,也在不断地进行着。

三、运动与规律
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一切物质的运动都受到规律的制约,不遵循规律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人们可以通过实践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并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四、运动与时间空间
运动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

物质的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五、运动与认识论
人们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运动的过程。

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不断修正和完善认识,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同时,人们也通过实践将认识转化为行动,实现认识的实践价值。

六、运动与实践论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是推动物质世界发展的根本力量。

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七、运动与价值论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

价值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它既存在于客体之中,又存在于主体之中。

人们通过实践创造价值,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同时,人们也通过评价和反思价值来纠正价值观念的偏颇和狭隘,推动价值的升华和拓展。

物质与运动、时间、与空间的辩证关系hqqnb

物质与运动、时间、与空间的辩证关系hqqnb

物质与运动、时间、与空间的辩证关系hqq nb物质与运动、时间、与空间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运动的,而物质的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

物质的运动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基本粒子尽管极其微小,直径只有十万亿分之一厘米,但还占据一定的空间。

许多基本粒子的寿命极短,如p介子的寿命只有一亿亿分之一秒,但毕竟还是有时间。

微观粒子尚且如此,比微观粒子大的物质客体当然更是具有空间广延性和时间持续性了。

因此根本没有,也不可能有在空间、时间以外的物质运动。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像空间以外的存在一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

”(《马恩选集》第3卷,第392页)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时间是以物质在空间中的运动来度量和认识的,离开物质在空间中的运动,它就成为无法捉摸、神秘莫测的东西。

测量时间的单位通常有年、月、日,它们都是靠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来确定的。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是一年,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是一月,地球绕地轴自转一周是一日。

对时间的更精密、更具体的划分和测定也离不开物质在空间中的运动。

如极其精确的“原子秒”,也是根据铯-133原子在两个特定能极间跃迁时所辐射的电磁波周期的9192631770倍为基准制定的。

空间同样也是用物质在时间中的运动度量的。

我们平时用尺子测量距离,就是通过尺子的运动来确定距离长短的。

对于大范围的距离,通常用光年(光在一年时间里所行驶的距离,即9.46′1012公里)来度量。

对普遍长度的精确测量以及对微观世界内极小长度的测量,都是用电磁波或基本粒子的物质波的运动来测定的。

上述事实表明,时间与空间是不可分离的,时间与空间都与物质的运动是分不开的。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已经从科学上有力的证实了这一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空间和时间
【双基训练】
1.我国研制并自发发射的同步通信卫星,是无线电波传播的中继站.这类卫星虽绕地心转动,但我们却觉得它在空中静止不动,这是因为观察者所选择的参考系是( )
A .太阳
B .月亮
C .地球
D .同步通信卫星
2.(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2010年12月21日10点58分“世界第一长”的青岛海湾大桥主桥合龙,全长41.58千米,为世界第一跨海大桥,历时4年建成通车,设计基准期100年.其中“10点58分”指时刻,“4年”“100年”指时间
B .2011年2月2日20时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正式开始,其中2月2日20时指时刻
C .天津开往徐州的1472次普快列车于13时35分从天津南站发车,其中13时35分指时刻
D .2012年10月25日23时33分,“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并送入预定轨道.23时33分指时间
3.在电视连续剧《西游记》里,常常有孙悟空“腾云驾雾”的镜头.这通常是采用“背景拍摄法”:让“孙悟空”站在平台上,做着飞行的动作,在他的背后展现出蓝天和急速飘动的白云.同时加上烟雾效果;摄影师把人物动作和飘动的白云及下面的烟雾等一起摄入镜头.放映时,观众就感觉到“孙悟空”在“腾云驾雾”.这里,观众所选的参考系是( )
A .“孙悟空”
B .平台
C .飘动的白云
D .烟雾
4.关于时间和时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物体在5 s 时指的是物体在5 s 末时的时刻
B .物体在5 s 内指的是物体在4 s 末到5 s 末这1 s 的时间
C .物体在第5 s 内指的是物体在4 s 末到5 s 末这1 s 的时间
D .第4 s 末就是第5 s 初,指的是时刻
5.如图所示是体育摄影中“追拍法”的成功之作,摄影师眼中清晰的运动员是静止的,而模糊的背景是运动的,摄影师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运动的美.请问摄影师选择的参考系是( )
A .大地
B .太阳
C .运动员
D .步行的人
6.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 000 m 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他以为是一只小昆虫,敏捷地把它一把抓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子弹. 飞行员能抓到子弹,是因为( )
A .飞行员的反应快
B .子弹相对于飞行员是静止的
C .子弹已经飞得没有劲了,快要落在地上了
D .飞行员的手有劲
7.如图所示,一根长0.8 m 的杆,竖直放置,今有内径略大于杆直径的环,从杆上端的A 点
向下滑动,取杆的下端O 为坐标原点,向下为正方向,图中OB =14
OA ,则A 、B 两点的坐标各是( )
A .-0.8 m ,-0.2 m
B.0.8 m,0.2 m
C.-0.6 m,0
D.0.6 m,0
8.高一的新同学分别乘两辆汽车去某地游玩.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运动,甲车内一同学看见乙车没有运动,而乙车内一同学看见路旁的树木向西移动.如果以地面为参考系,那么,上述观察说明( )
A.甲车不动,乙车向东运动
B.乙车不动,甲车向东运动
C.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D.甲、乙两车运动情况相同,都向东运动
9.一名学生在作文中写到:“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我坐在奔驰的火车里,静靠在椅背上,欣赏着窗外的景物,只见路旁的树木急速地向后退去……”下列几种运动形式所对应的参考系分别是:
(1)“升起”________;(2)“奔驰”________;(3)“静靠”________;(4) “后退”________.【能力提升】
10.我们在地图上看到的经纬线,实际上就是在地球表面建立的坐标系,地面任何一点的位置都可以用这点的坐标(也就是经度和纬度)来确定.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就是这样来定位的.
N:39°55.451′
E:116°23.504′
时间 10:29:57
地球轨道上的卫星不断发射包含卫星自身所处精确位置和时间的无线电信号,地面接收装置通过内部的电脑,分析、比较接收到的不同位置卫星发射的信号的位置和时间差异,便能确定其所在位置的坐标经度、纬度及海拔高度,从上边的GPS定位器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11.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军事力量迅速增强,政治地位等各方面都得到了迅速提高.为了保证我国的正常贸易往来及国际航道的安全,我国军舰必须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进行护航.如图所示,2011年12月31日12时36分,正在由西向东航行的护航舰队突然发现在其右前方有一海盗船,根据军舰上的定位系统测量知,海盗船在军舰的正前方 1 000米且偏南方向500米处.若以军舰位置为坐标原点,
(1)请建立直角坐标系,并在坐标系中标出海盗船的位置;
(2)计算海盗船与军舰之间的距离;
(3)题中的2011年12月31日12时36分是指时刻还是时间?
参考答案
1.C
2. ABC
3.C
4.B
5.C
6.B
7.A
8.D
9.【答案】(1)地面(2)地面(3)火车(4)火车
10【解析】从GPS定位器上可以获得N是表示北纬39°55.451′,E是表示东经116°23.504′的位置,即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还显示了时间10点29分57秒即为时刻.
11【解析】(1)以军舰位置为坐标原点,选取向东方向为y轴的正方向,向南方向为x轴的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海盗船的x轴坐标为x=500 m,y轴坐标为y= 1000 m,其坐标位置如图所示.
(2)海盗船与军舰之间的距离为
l= 1 0002+5002 m=55×102 m
(3)2011年12月31日12时36分是指时刻.
【答案】(1)见解析(2)55×102 m
(3)时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