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21个病种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普外科临床路径病种诊疗规范

普外科临床路径病种诊疗规范

---------------------------------------------------------------最新资料推荐------------------------------------------------------普外科临床路径病种诊疗规范结节性甲状腺肿【病史采集】1.甲状腺肿大出现的时间、生长速度、有无短期内结节突然增大表现。

2.有无食管、气管、颈静脉与上腔静脉,以及神经受压的表现。

3.是否伴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的症状。

【体格检查】1.甲状腺的大小、形态、边缘、两侧是否对称,甲状腺结节的大小、数目、质地、活动程度,注意甲状腺下缘与锁骨及胸骨的关系,颈部淋巴结有无肿大,气管是否移位。

2.有无颈静脉、上腔静脉受压引起的头面部及上肢瘀血浮肿及颈交感神经受压引起的霍纳(Horner)综合征。

【辅助检查】1.血清 TT3、 TT4、 FT4、 TSH 测定,以明确是否伴甲亢。

2.B超或ECT检查,以进一步了解甲状腺结节的大小、数目、形态、位置、功能等。

【诊断】1.甲状腺肿大为双侧性,多不对称,可扪及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

结节质地不均、表面光滑、无触痛。

2.一般无明显症状,巨大的结节性甲状腺肿,可压迫邻近器官而出现相应症状。

1/ 143.基础代谢率及甲状腺功能检查多属正常。

4.甲状腺 B 超可显示甲状腺增大并有多个大小不一的结节,结节可为囊性、实质性或混合性。

ECT 可为凉结节、冷结节、温结节、热结节或混合性。

】结节性甲状腺肿应与甲状腺腺瘤、甲状腺癌、慢性甲状腺炎等疾病鉴别,尚应注意与颈部脂【鉴别诊断肪过多、粘腋性水肿、颈部淋巴结肿大等鉴别。

】 1.非手术治疗:【治疗原则对结节性甲状腺肿体积小、无症状、不影响外观和生活,患者无强烈手术要求者,或青少年结节性甲状腺肿,可先行观察,给予甲状腺片制剂。

2.手术疗法:(1)手术适应证:1)对邻近器官有压迫症状者; 2)胸骨后甲状腺肿; 3)巨大甲状腺肿影响工作和生活者; 4)并发甲状腺机能亢进者; 5)疑有恶变者。

普外科4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

普外科4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

目录腹股沟疝临床路径 (1)急性阑尾炎临床路径 (8)下肢静脉曲张临床路径 (17)胆总管结石临床路径 (26)腹股沟疝临床路径(县医院版)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合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 : , )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 :。

(二)诊断依照。

依据《临床诊断指南- 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第一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理手术治疗方案(订正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 年)。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即刻,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可以回纳。

3.鉴识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降落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依据《临床诊断指南 - 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第一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理手术治疗方案(订正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 年)。

1.非手术治疗: 1 周岁之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迈体弱或其余原由此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1)疝囊高位结扎;(2)疝修理术;(3)疝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7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一定切合 ICD-10 : , 腹股沟疝疾病编码。

2.当患者归并其余疾病,但住院时期不需要特别办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行时,能够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 天(指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惯例、尿惯例;(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2. 依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立位阴囊和腹股沟B超、前列腺彩超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机遇。

1.预防性抗菌药物:依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 号)履行。

普外科21个病种临床路径-

普外科21个病种临床路径-

乳腺良性肿瘤临床路径一、乳腺良性肿瘤(纤维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乳腺良性肿瘤(纤维瘤)。

行乳腺肿瘤切除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本组疾病包括乳房纤维腺瘤、乳管内乳头状瘤等。

1.症状:乳房肿物,乳头溢液或溢血。

2.体征:乳房单发或多发肿物,质地中等,表面光滑,有活动度;边界清楚,可呈分叶状;挤压乳晕周围,病变乳管可出现溢液。

3.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

4.病理检查:肿块活检。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手术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

2.麻醉方式:局麻或全麻。

3.预防应用抗生素。

(四)标准住院日为3-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乳腺良性肿瘤疾病。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4)乳腺彩超及术前定位。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八)手术日为入院2-3天。

1.麻醉方式:局麻(必要时区域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

2.手术方式:乳腺肿物切除术或病变导管切除术。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4.手术内固定物:无。

5.输血:根据术前血红蛋白状况及术中出血情况而定。

6.病理: 术后标本送病理学检查。

(九)术后住院恢复2-7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

2.术后用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止血药物等。

3.严密观察有无出血等并发症,并作相应处理。

4.手术切口红外线治疗。

(十)出院标准。

1.伤口愈合好:无积血,无感染征象。

临床路径情况汇总

临床路径情况汇总

邹城市人民医院临床路径情况汇总
我院2010年9月开始在普外科、心血管内科、产科、儿科四个科室开始试点实行临床路径,各科实行的病种分别是:“普外科:腹股沟斜疝;心血管内科:不稳定心绞痛的介入治疗;产科:计划性剖宫产;儿科:支原体肺炎。


2010年12月经医院研究决定增加“骨外科:股骨干骨折;妇科:卵巢良性肿瘤;儿外科:小儿腹股沟疝;神经内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四个科室实施相关临床路径,到目前为止共有8个临床科室参与实施临床路径,分别是:普外科、骨外科、儿外科、妇科、产科、小儿内科、神经内科、心内科。

进入临床路径的单病种相应是: 腹股沟斜疝、股骨干骨折、小儿腹股沟疝、卵巢良性肿瘤、计划性剖宫产、支原体肺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不稳定心绞痛的介入治疗等8个病种。

截止到2011年12月,共完成临床路径1007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病人的平均住院日减少,经济负担有所下降,与实行临床路径前相比,患者住院费用约下降20%左右。

2012年7月,医院研究决定增加5个科室12个病种的临床路径,分别是:普外科:腹股沟疝、下肢静脉曲张、急性阑尾炎、胆总管结石临床路径,泌尿外科:良性前列腺增生、肾结石临床路径,骨外科: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路径,神经外科:凹陷性颅骨骨折、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路径,消化内科:轻症急性胰腺炎、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结肠、直肠息肉、胃十二指肠溃疡临床路径,截止到2012年9月全院
共有13个科室实施临床路径,20个病种,共完成1415例。

质控科
2012年9月20号。

各临床科室临床路径入径率

各临床科室临床路径入径率

各临床科室临床路径汇总情况
科室入径病重入径

退





总数
入径

入径后
完成率
骨科股骨干骨折股骨颈骨折胫骨平台骨折
普外科急性阑尾炎下肢静脉曲张胆总管结石腹股沟疝
泌尿外科良性前列腺增生输尿管结石
肾结石
消化内科肾病科血液内科大肠息肉
胃十二指肠溃疡终末期肾脏病
心内科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性左心功能衰竭
妇科子宫平滑肌瘤
良性卵巢肿瘤手术治疗
产科计划性剖宫产
自然临产阴道分娩
神经内外科高血压性脑出血凹陷型颅骨骨折
糖尿、内分泌病科Graves病2型糖尿病
呼吸内科支气管哮喘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儿科普儿新生儿科支原体肺炎
轮状病毒肠炎
母婴ABO血型不合溶血病
耳鼻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鼻—鼻窦炎
眼科老年性白内障
注:入径数:指实际进入临床路径管理的病例数。

变异:指假设的标准临床路径与实际过程出现了偏离,与任何预期的决定相比有所变化的称为变异。

总数:指符合试点病种临床路径管理纳入标准的总病例数。

临床路径管理病种

临床路径管理病种

临床路径管理实施科室及病种
普外科:急性阑尾炎甲状腺癌乳腺癌腹股沟疝下肢静脉曲张
骨科:肱骨髁骨折尺骨鹰嘴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症股骨干骨折髌骨骨折
泌尿外科:良性前列腺增生肾结石输尿管结石
神经外科: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凹陷性颅骨骨折高血压脑出血
内分泌科:2型糖尿病
神经内科:癫痫脑出血
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胃炎胃十二指溃肠
儿科:支原体肺炎轮状病毒肠炎热性惊厥
眼耳鼻喉科:老年性白内障慢性扁桃体炎原发性急性闭角性青光眼鼻中隔偏曲
妇产科:卵巢良性肿瘤自然临产阴道分娩子宫肌瘤呼吸内科:自发性气胸支气管扩张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皮肤科:带状疱疹。

外科10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2011年版)

外科10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2011年版)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科10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1〕10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关工作安排,根据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整体部署,我部组织有关专家,在总结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县医院医疗实际,研究制定了腹股沟疝、急性阑尾炎、下肢静脉曲张、胆总管结石、良性前列腺增生、肾结石、股骨干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症、凹陷性颅骨骨折、高血压脑出血等县医院外科10个常见病种的临床路径。

现印发给你们,请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结合当地医疗实际,在我部制定的临床路径原则内,指导辖区内县医院细化各病种的临床路径并组织实施。

原则上,各县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时应当参照本通知下发的县医院版临床路径实施,有条件的县医院可参照我部下发的临床路径(2009年-2011年版)实施。

请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将有关情况反馈我部医政司。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县医院版)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2,K40.9)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53.0-53.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卫生部临床路径全部病种目录

卫生部临床路径全部病种目录

16 结节性甲状腺肿(E04. 902) 17 乳腺癌(C50/D05) 18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K35)
19 胃十二指肠溃疡(K25-K27)
20 急性乳腺炎(O91,N61)
21 直肠息肉(K62.1;D12.8, M8210/0)
22
上消化道出血,门静脉高压症(K76.6伴(K70-K71↑,K74 ↑,I98.3*))
胸外科 行食管下段贲门肌层切开或+胃底折叠术(经胸或经腹) 行肺大疱切除和/或胸膜固定术(32.2和/或34.601,34.9201) 行食管癌根治术(食管癌切除+食管-胃吻合术)(42.41/42.42/42.5行肺局部切除/肺叶切除/全肺切除/开胸探查术(32.29/32.3-32.5)
卫办医政发〔2009〕160号 卫办医政发〔2009〕160号 卫办医政发〔2009〕160号 卫办医政发〔2009〕160号
备注
行乳腺肿瘤切除术或病变导管切除术(85.21)
卫办医政发〔2011〕88号
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06.3902) 行甲状腺部分切除、甲状腺次全切除或甲状腺近全切除术 行甲状腺癌根治手术(06.2-06.4伴40.4)
卫办医政发〔2011〕88号 卫办医政发〔2011〕88号 卫办医政发〔2011〕88号
行房间隔缺损直视修补术(35.51/35.61/ 35.71)
卫办医政发〔2009〕148号
行室间隔缺损直视修补术(35.53/35.62/ 35.72)
卫办医政发〔2009〕148号
行动脉导管介入封堵术(39.7901)
卫办医政发〔2009〕148号
行二尖瓣人工机械瓣置换术(35.24)
卫办医政发〔2009〕148号
70 闭合性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S22.3\S22.4伴S27.2)

普外科4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

普外科4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

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

行择期手术治疗。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者部份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1.非手术治疗: 1 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者其他原于是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1)疝囊高位结扎;(2)疝修补术;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腹股沟疝疾病。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立位阴囊和腹股沟 B 超等。

1.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应用抗生素。

2.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时间为术前 0.5 小时,手术超过 3 小时加用 1 次抗菌药物;总预防性用药时间普通不超过 24 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 48 小时。

1.麻醉方式:联合监测麻醉(MAC),或者硬膜外麻醉。

2.手术内固定物:人工合成疝修补网片。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4.输血:通常无需输血。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

2.术后用药: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执行。

3.止血药物及补液。

1.切口对合好,无红肿、渗液、裂开及大面积皮下淤血情况。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手术并发症。

1.腹股沟嵌顿疝和绞窄疝因病情严重且变化快,可能有疝内容物坏死,需要急诊手术治疗,进入其他相应路径。

2.合并有影响腹股沟疝手术治疗实施的疾病,或者发生其他严重疾病,退出本路径。

3.浮现手术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费用增加。

二、腹股沟疝临床路径表单合用对象: 腹股沟疝择期手术治疗患者姓名:性别:住院日期: 年 月 日住院第 1 天□ 病史问询与体格检查□ 完成病历 □ 上级医师查房, 指导诊断及制订治疗方案 □ 伴有疾病会诊:□ 今日在硬膜外或者局麻 +监 测麻醉下行左 /右侧腹股 沟疝手术 □ 普通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 一级/二级护理 □ 饮食:根据病情 □ 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 □ 止血、补液、对症治疗 □ 心电监护、吸氧□ 切口处沙袋加压 □ 观察伤口情况 □ 其他特殊医嘱 □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 术后心理与生活护理 □ 指导并监督患者手术后活动 □ 夜间巡视□ 上级医师查房,观察病情变化, 行术前病情评估,根据评估结果 确定手术方案 □ 完成术前准备 □ 签署手术知情允许书、自费/贵 重用品协议书 □ 向患者及其家属交待围手术期 注意事项:□ 外科疾病护理常规 □ 二级护理 □ 普食□ 患者既往基础用药□ 拟明日在硬膜外或者局麻+监测麻 醉下行左/右侧腹股沟疝手术 □ 术前禁食水 □ 常规皮肤准备□ 青霉素及普鲁卡因皮试 □ 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 其他特殊医嘱□ 宣教、备皮等术前准备 □ 手术前心理护理 □ 手术前物品准备 □ 提醒患者术前禁食、水:□ 外科疾病护理常规 □ 二级护理 □ 普食□ 患者既往基础用药: □ 血常规、尿常规□ 肝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 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必要时行立位阴囊/腹股沟 B 超□ 手术□ 完成手术记录和术后病程记录 □ 上级医师查房 □ 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病情及术后注意事项 □ 确定有无术后并发症□ 介绍病房环境、设施和设备 □ 入院护理评估 □ 护理计划□ 指导患者到相关科室进行心电图、胸片等检查□ 静脉取血(当天或者此日晨)年龄:门诊号:出院日期: 年 月 日住院第 2 天主 要 诊疗工作 重点 医 嘱 住院第 2-3 天 (手术日)住院号:标准住院日: 7-10 天主要 护理工作时间住院第 3-4 天(术后第 1 天)□上级医师查房,观察病人情况,进行手术及伤口评估,确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对手术及手术切口进行评估,检查有无手术并发症□完成病程、病历书写□普通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一级/二级护理□普食(流食/半流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红外线治疗□ 止痛□伤口换药□ 复查相关检查□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手术后心理与生活护理□指导并监督患者手术后活动□夜间巡视住院第 4-5 天(术后第 2 天)□手术及伤口评估□对手术及手术切口进行评估,检查有无手术并发症□完成常规病程、病历书写□普通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一级/二级护理□普食(流食/半流食)□ 抗菌药物:如体温正常,伤口情况良好,无明显红肿时可以住手抗菌药物治疗□红外线治疗□伤口换药(酌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手术后心理与生活护理□指导并监督患者手术后活动□夜间巡视住院第 5-10 天(出院日)□上级医师查房,明确是否出院□通知患者及其家属今天出院□完成出院记录、病案首页、出院证明书□向患者及其家属交待出院后注意事项,预约复诊日期及拆线日期□将出院小结及出院证明书交患者或者其家属□普通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一级/二级护理□普食(流食/半流食)□红外线治疗口伤口换药□ 出院带药□指导患者术后康复锻炼□匡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交费等事项主要诊疗工作重点医嘱主要护理工作时间(县医院版)一、急性阑尾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第一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单纯性、化脓性、坏疽性及穿孔性)( ICD-10:K35.902/ K35.101/ K35.003 ) 行阑尾切除术。

普外科 临床路径

普外科  临床路径

肾病科中医临床路径盐都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目录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临床路径 (2)脱疽病(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未溃期中医临床路径 (6)脱疽(糖尿病性足病-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未溃期中医临床路径 (11)蝮蛇咬伤中医临床路径 (16)臁疮(下肢溃疡)中医临床路径 (22)乳痈(急性乳腺炎)成脓期中医临床路径 (26)烧伤中医临床路径 (30)肾病科中医临床路径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期患者。

一、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股肿(TCD 编码:BWC2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ICD-10 编码:I80.205)。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 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

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标准》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4周以内。

(2)慢性期:发病4周至3个月。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疗方案”。

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临床常见证候:湿热下注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股肿(TCD 编码:BWC220)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ICD-10 编码:I80.205)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急性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外科个病种县医院的版临床路径

外科个病种县医院的版临床路径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县医院版)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2,K40.9)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53.0-53.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1)疝囊高位结扎;(2)疝修补术;(3)疝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40.2,K40.9腹股沟疝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指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立位阴囊和腹股沟B超、前列腺彩超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建议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县医院版外科10个病种临床路径(2011-10)

县医院版外科10个病种临床路径(2011-10)

县医院10个临床路径1.腹股沟疝(行择期手术治疗)临床路径2.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临床路径3.下肢静脉曲张(行手术治疗)临床路径4.胆总管结石(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临床路径5.良性前列腺增生(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临床路径6.肾结石(行经皮肾镜碎石术)临床路径7.股骨干骨折(行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临床路径8.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椎间盘切除术)临床路径9.凹陷性颅骨骨折(行开颅凹陷性颅骨骨折清除术或骨折复位术)临床路径10.高血压脑出血(行开颅血肿清除术)临床路径腹股沟疝临床路径(县医院版)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2,K40.9)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53.0-53.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1)疝囊高位结扎;(2)疝修补术;(3)疝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40.2,K40.9腹股沟疝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课题申报】普外科手术的临床路径

【课题申报】普外科手术的临床路径

普外科手术的临床路径普外科手术的临床路径一、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普外科手术是外科学的基础和核心内容之一,在临床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

目前,普外科手术的疗效和治疗安全已得到长足发展,但在手术过程中的病理生理变化、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恢复等方面仍存在一定挑战。

传统的术中和术后管理方式存在着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的问题,且术后并发症风险较大,给患者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痛苦和费用负担。

因此,为了提高普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加快康复速度,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经济负担,有必要开展普外科手术的临床路径研究。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课题拟开展普外科手术的临床路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探索普外科手术的临床路径与传统方式相比在手术过程中的病理生理变化、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恢复等方面的差异。

2. 研究普外科手术的临床路径对患者康复的影响,包括术后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生活质量等指标。

3. 分析普外科手术的临床路径在经济效益、资源利用等方面的优势,评估其可行性和可推广性。

通过以上研究内容的开展,本课题旨在构建一种科学有效的普外科手术的临床路径,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和体验,降低整体医疗费用和负担,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1. 采用文献研究法,回顾近期相关文献,了解普外科手术的临床路径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对现有临床路径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

2. 制定研究方案,明确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确定研究对象和方法,并进行样本统计学分析。

3. 开展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监测并记录术中和术后相关指标。

4. 分析实验证据,比较新旧疗法的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等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5. 制定普外科手术的临床路径,并对其进行不断优化和改进。

6. 对普外科手术的临床路径进行经济评价,包括成本分析和效益评估。

7. 结果分析与讨论,总结研究发现,并提出结论和展望。

四、预期成果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期望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1. 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普外科手术的临床路径,形成一份完整的临床路径实施指导手册。

普外科临床路径

普外科临床路径

结节性甲状腺肿临床路径一、结节性甲状腺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结节性甲状腺肿(ICD10:E04. 902)行甲状腺(部分、次全、全)切除术(ICD9CM-3:06.2-06.5)(二)诊断依据。

1. 病史:颈部肿物;2. 体格检查:触诊发现肿物随吞咽移动;3. 实验室检查:甲状腺功能;4. 辅助检查:超声检查、颈部X光片;5. 鉴别诊断:必要时行甲状腺核素扫描、ECT、CT(排除胸骨后甲状腺肿及甲状腺癌的证据)检查。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1.甲状腺肿物造成气管压迫症状;可疑恶变;伴随甲亢表现;影响外观;2.患者的全身状况良好,无手术禁忌证;3. 征得患者同意。

(四)标准住院日为≤1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E04.902结节性甲状腺肿疾病编码;2.年龄≤70 岁;3. 需要进行手术治疗;4.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5. 对具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癌变可能等病情复杂的病例,不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4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2.甲状腺功能T3,T4,TSH,TG,PTH,TPOAb等;3.肝功能、肾功能;4.感染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5. 胸部X光片与颈部X光片;6.心电图;7.甲状腺超声检查;8.声带功能检查、气管软化试验。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2.无特殊情况,术后24小时停用预防性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住院第2-5天(依术前准备完成情况而定)。

1.麻醉方式:颈从阻滞麻醉或全麻;2. 手术方式:甲状腺(部分、次全、全)切除术;3.手术内臵物:根据术中情况决定是否切口引流;4. 病理: 术中冰冻切片病理检查+术后石蜡切片病理检查。

临床路径病种目录

临床路径病种目录

临床路径病种目录346个一、呼吸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5个1.肺血栓栓塞症2.社区获得性肺炎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支气管扩张症5.支气管哮喘6.自发性气胸7.肺脓肿8.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9.结核性胸膜炎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11.慢性支气管炎12.特发性肺纤维化13.胸膜间皮瘤14.原发性支气管肿瘤15.原发性肺癌内科治疗1.肝硬化腹水2.轻症急性胰腺炎3.胆总管结石4.胃十二指肠溃疡5.大肠息肉6.反流食管炎7.贲门失弛缓症内镜下气囊扩张术8.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9.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科治疗10.经内镜胆管支架置入术11.溃疡性结肠炎中度12.上消化道出血13.十二指肠溃疡出血14.胃溃疡合并出血药物治疗15.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脑出血3.吉兰—巴雷综合征4.多发性硬化5.癫痫6.重症肌无力7.病毒性脑炎8.成人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9.肌萎缩侧索硬化10.急性横贯性脊髓炎11.颈动脉狭窄12.颅内静脉窦血栓13.视神经脊髓炎14.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15.脑梗塞1.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2.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3.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4.急性左心功能衰竭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6.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7.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8.房性心动过速9.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10.原发性肺动脉高压11.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内科12.主动脉夹层内科13.肾血管性高血压14.心房颤动介入治疗15.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6.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介入治疗五、血液内科临床路径病种9个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3.初治APL4.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5.慢性髓细胞白血病6.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7.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8.血友病A9.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六、肾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0个1.终末期肾脏病2.狼疮性肾炎行肾穿刺活检3.急性肾功能损伤肾病行肾穿刺活检5.Ⅰ型新月体肾炎血浆置换治疗6.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7.急性肾盂肾炎8.急性药物过敏性间质性肾炎9.终末期肾脏病常规血液透析治疗10.慢性肾脏病贫血七、内分泌临床路径病种10个型糖尿病型糖尿病3.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4.库欣综合征病6.垂体催乳素瘤7.原发性骨质疏松症8.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9.尿崩症10.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八、普外科临床路径病种36个1.胃十二指肠溃疡2.急性胰腺炎3.直肠息肉4.门静脉高压症5.腹股沟疝6.下肢静脉曲张7.血栓性外痔8.急性单纯性阑尾炎9.结节性甲状腺肿10.乳腺癌11.结节性甲状腺肿12.甲状腺良性肿瘤13.急性乳腺炎14.慢性胆囊炎15.胆总管结石合并胆管炎16.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17.肛裂18.脾破裂19.结肠癌根治切除手术20.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手术21.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手术22.乳腺癌改良根治术23.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24.胃癌根治手术25.胃癌联合脏器切除手术26.乳腺良性肿瘤27.原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症28.原发性肝细胞癌29.肝门胆管癌30.细菌性肝脓肿31.胰腺癌32.胰腺假性囊肿33.肠梗阻34.小肠间质瘤35.克罗恩病36.肠外瘘36.肛周脓肿九、神经外科临床路径病种18个1.颅前窝底脑膜瘤2.颅后窝脑膜瘤3.垂体腺瘤4.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5.三叉神经痛6.慢性硬脑膜下血肿7.颅骨凹陷性骨折8.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9.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10.颅骨良性肿瘤11.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2.颈内动脉动脉瘤13.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14.大脑半球胶质瘤15.大脑凸面脑膜瘤16.三叉神经良性肿瘤17.椎管内神经纤维瘤18.脑挫裂伤十、骨科临床路径病种26个1.腰椎间盘突出症2.颈椎病3.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4.股骨颈骨折5.胫骨平台骨折6.踝关节骨折7.股骨干骨折8.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9.锁骨骨折10.肱骨干骨折11.肱骨髁骨折12.尺骨鹰嘴骨折13.股骨髁骨折14.髌骨骨折15.尺桡骨干骨折16.髌骨骨折17.胫腓骨干骨折18.股骨下端骨肉瘤19.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20.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21.胸椎管狭窄症22.股骨头坏死23.髋关节发育不良24.髋关节骨关节炎25.膝内翻26.膝关节骨关节炎十一、泌尿外科临床路径病种12个1.肾癌2.膀胱肿瘤3.良性前列腺增生4.肾结石5.输尿管结石6.睾丸鞘膜积液7.精索静脉曲张8.精索鞘膜积液9.前列腺癌10.肾上腺无功能腺瘤11.肾盂癌12.输尿管癌十二、胸外科临床路径病种16个1.贲门失迟缓症2.自发性气胸3.食管癌4.支气管肺癌5.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6.漏斗胸7.非侵袭性胸腺瘤8.肺良性肿瘤9.纵膈良性肿瘤10.食管裂孔疝11.支气管扩张症外科治疗12.气管恶性肿瘤13.食管平滑肌瘤14.纵膈恶性畸胎瘤15.食管癌手术治疗16.原发性肺癌手术十三、心血管外科临床路径病种13个1.房间隔缺损2.室间隔缺损3.动脉导管未闭4.冠状动粥样硬化性心脏病5.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6.法洛四联症7.主动脉病变8.升主动脉瘤9.肺动脉瓣狭窄10.二尖瓣病变11.主动脉瓣病变人工机械瓣置换术12.主动脉瓣病变人工生物瓣置换术13.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十四、妇科临床路径病种5个1.子宫腺肌病2.卵巢良性肿瘤3.宫颈癌4.输卵管妊娠5.子宫平滑肌瘤十五、产科临床路径病种10个1.胎膜早破行阴道分娩2.自然临产阴道分娩3.计划性剖宫产4.完全性前置胎盘5.过期妊娠6.医疗性引产7.阴道产钳助产8.宫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9.阴道分娩因胎盘因素导致产后出血10.产褥感染十六、儿科内科临床路径病种29个1.轮状病毒肠炎2.支原体肺炎3.麻疹合并肺炎4.母婴ABO血型不合溶血病5.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6.儿童急性早幼粒白血病7.儿童房间隔缺损8.儿童室间隔缺损9.儿童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10.儿童先天性肺动脉狭窄11.矮小症12.病毒性心肌炎13.川崎病14.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5.癫痫型糖尿病17.急性肾小球肾炎18.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9.原发性肾病综合征20.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21.过敏性紫癜22.毛细支气管炎23.热性惊厥24.胃食管反流25.消化性溃疡26.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27.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症28.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9.支气管肺炎十七、小儿外科临床路径病种16个1.先天性巨结肠2.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3.尿道下裂4.急性肠套叠5.先天性肠旋转不良6.甲状舌管囊肿或腮源性囊肿7.先天性胆管扩张症8.急性化脓性阑尾炎9.发育性髋脱位2岁以上10.先天性马蹄内翻足11.梅克尔憩室12.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性肾积水13.肾母细胞瘤Ⅰ—Ⅱ期14.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15.先天性肌性斜颈16.隐睾睾丸可触及十八、眼科临床路径病种13个1.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3.共同性斜视4.上睑下垂5.老年性白内障6.角膜裂伤7.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8.慢性泪囊炎鼻腔泪囊吻合术9.急性虹膜睫状体炎10.角膜白斑穿透性角膜移植术11.难治性青光眼睫状体冷冻术12.经巩膜二级管激光睫状体光凝术13.翼状胬肉切除手术十九、耳鼻喉科临床路径病种15个1.慢性化脓性中耳炎2.声带息肉3.慢性鼻—鼻窦炎4.喉癌5.慢性扁桃体炎6.突发性耳聋7.鼻出血8.鼻中隔偏曲9.鼻腔鼻窦恶性肿瘤10.分泌性中耳炎11.甲状腺肿瘤12.双侧感音神经性耳聋13.下咽癌14.腺样体肥大15.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二十、口腔科临床路径病种16个1.舌癌2.唇裂3.腭裂4.下颌骨骨折5.下颌前突畸形6.腮腺多形性腺瘤7.牙列缺损8.牙列缺失行种植体支持式固定义齿修复9.牙列缺失行种植体支持式可摘义齿修复10.复发性口腔溃疡11.口腔扁平苔藓12.口腔念珠菌病13.单纯疱疹14.乳牙中龋15.乳牙慢性牙髓炎16.个别乳磨牙早失二十一、皮肤性病科临床路径病种11个1.带状疱疹2.皮肌炎/多发性肌炎3.寻常性天疱疮4.重症多行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5.白癜风6.淋病7.慢性光化性皮炎8.荨麻疹9.系统性硬化症10.寻常痤疮11.寻常型银屑病二十二、肿瘤科临床路径病种15个1.甲状腺癌2.结肠癌3.胃癌4.直肠癌化疗5.直肠癌放射治疗6.结肠癌化疗7.食管癌化疗8.食管癌放射治疗9.原发性肺癌放射治疗10.乳腺癌化疗11.乳腺癌术后放射治疗12.胃癌姑息化疗13.胃癌术前化疗14.胃癌辅助化疗15.胃癌放射治疗二十三、精神科临床路径病种5个1.双相情感障碍2.精神分裂症3.持久的妄想性障碍4.分裂情感性障碍5.抑郁症。

普外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普外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普外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普外科临床路径是指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求,制定出一套
科学、规范的诊疗流程和治疗方案,以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为目标的一种临床管理模式。

普外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对于提高普外科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普外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的制定需要依据临床实践经验和最新的医学研
究成果,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出一套符合患者特点和病情的诊疗方案。

在制定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病情特点、手术风险、术后并发症等因素,以及患者的个人意愿和需求,确保制定出的临床路径方案既科学合理,又符合患者的实际情况。

其次,普外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的实施需要全程多学科协作,包括普外科医生、护士、康复医生、营养师等多个医疗团队成员的共同参与。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明确各个医疗团队成员的职责和工作任务,确保患者在整个诊疗过程中能够得到全方位、全过程的医疗服务和关怀。

同时,还需要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意见,确保患者在整个诊疗过程中能够得到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最后,普外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的效果评估是保证临床路径质量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实施方案的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和改进临床路径实施方案,以确保临床路径方案的持续改进和优化。

总之,普外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全程多学科协作,充分考
虑患者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以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为目标,为普外科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良性肿瘤临床路径一、乳腺良性肿瘤(纤维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乳腺良性肿瘤(纤维瘤)。

行乳腺肿瘤切除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本组疾病包括乳房纤维腺瘤、乳管内乳头状瘤等。

1.症状:乳房肿物,乳头溢液或溢血。

2.体征:乳房单发或多发肿物,质地中等,表面光滑,有活动度;边界清楚,可呈分叶状;挤压乳晕周围,病变乳管可出现溢液。

3.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

4.病理检查:肿块活检。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手术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

2.麻醉方式:局麻或全麻。

3.预防应用抗生素。

(四)标准住院日为3-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乳腺良性肿瘤疾病。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4)乳腺彩超及术前定位。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八)手术日为入院2-3天。

1.麻醉方式:局麻(必要时区域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

2.手术方式:乳腺肿物切除术或病变导管切除术。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4.手术内固定物:无。

5.输血:根据术前血红蛋白状况及术中出血情况而定。

6.病理: 术后标本送病理学检查。

(九)术后住院恢复2-7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

2.术后用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止血药物等。

3.严密观察有无出血等并发症,并作相应处理。

4.手术切口红外线治疗。

(十)出院标准。

1.伤口愈合好:无积血,无感染征象。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有影响手术的合并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

2. 病理报告为恶性病变,需要按照乳腺癌进入相应路径治疗。

二、乳腺良性肿瘤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乳腺纤维瘤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临床路径一、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

行开腹胆囊切除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1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第7版)。

1.症状:胆绞痛或上腹部隐痛、发热、偶尔有黄疸。

2.体征:巩膜可有黄染,可触及肿大的胆囊,胆囊区压痛,Murphy’s征(+);3.辅助检查:B超、CT或MR怀疑或提示胆囊结石、胆囊炎。

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偶见血清总胆红素及结合胆红素增高,血清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升高。

(三)治疗方案和药物选择。

1.术前非手术治疗:○1控制饮食、必要时禁食、胃肠减压。

○2抗菌药物: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结合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3解痉止痛。

○4保护肝功能、利胆。

○5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补充能量和多种维生素。

2.手术治疗行开腹胆囊切除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7-1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明确诊断及入院常规检查2-3天。

1.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血型;(3)腹部超声;(4)心电图、胸腹部X线平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超声心动图、腹部CT等。

(七)出院标准。

1.一般状况好,体温正常,无明显腹痛,恢复正常饮食。

2.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

3.切口愈合良好:引流管拔除,伤口无感染,无皮下积液(或门诊可处理的少量积液),可门诊拆线。

(八)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前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影响手术的患者,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

2.不同意手术患者,退出本路径。

3.术中发现肝胆管结石和/或炎症、胆管癌、肝癌,则退出路径。

4.有并发症(胆漏、出血等)的患者,则退出路径。

二、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脾破裂临床路径一、脾破裂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脾破裂行脾切除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八年制《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7版)。

1.有外伤史,也可无明确外伤史。

2.左上腹疼痛,可伴有内出血表现(脾被膜下或中央型破裂,内出血表现可不明显)。

3.腹部B超或CT扫描可有阳性发现。

4.诊断性腹腔穿刺或腹腔灌洗。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八年制《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7版)。

经保守治疗无效行脾切除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8-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脾破裂疾病。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检查项目。

1.急诊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腹部B超或腹部CT;(4)胸片、心电图(休克时可行床边心电图,必要时待血流动力学稳定后行胸片检查)。

(5)诊断性腹腔穿刺或腹腔灌洗。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可考虑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2.如有继发感染征象,尽早开始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

3.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时间为术前0.5小时,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总预防性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1-2天。

1.麻醉方式: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

2.手术方式:根据脾破裂损伤情况选择脾破裂修补、部分脾切除及全脾切除术等。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和补充血容量药物(晶体、胶体)、止血药、血管活性药物。

4.输血:根据术前血红蛋白状况及术中出血情况而定。

5.病理学检查:术后标本送病理学检查。

(九)术后住院恢复7-14天。

1.生命体征监测,严密观察有无再出血等并发症发生。

2.术后用药:(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选用药物。

(2)可选择用药:如制酸剂、止血药、化痰药等。

3.根据患者病情,尽早拔除胃管、尿管、引流管、深静脉穿刺管。

4.指导患者术后饮食。

5.伤口处理。

6.实验室检查:必要时复查血常规、血生化等。

(十)出院标准。

1.切口无明显感染,引流管拔除。

2.生命体征平稳,可自由活动。

3.饮食恢复,无需静脉补液。

4.无需要住院处理的其它并发症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观察和治疗过程中发现合并其他腹腔脏器损伤者,影响第一诊断的治疗时,需同时进行治疗,进入相关路径。

2.手术后出现伤口脂肪液化或感染、腹腔感染、胰瘘等并发症,可适当延长住院时间,费用增加。

二、脾破裂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脾破裂行脾切除术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肛周脓肿临床路径一、肛周脓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肛周、直肠区脓肿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查体及辅助检查:(1)肛门周围脓肿:位于肛门两侧方边缘或后方;全身感染不明显;局部持续跳痛,排便加重;局部红肿、发硬、压痛,后期出现波动感,有波动后可自行破溃形成肛瘘;穿刺抽出脓液。

必要时行肛管直肠压力测定、肛周或直肠B超声,或盆腔CT、纤维肠镜检查。

(2)坐骨直肠窝脓肿:位于坐骨直肠间隙内,局部剧痛,全身症状明显,寒战、发热、乏力等;患侧肛门旁肿胀及触痛。

指诊检查:患者明显触痛,有饱满及波动感,穿刺可抽出脓液。

白细胞计数增高,直肠腔内B超声或盆腔CT提示坐骨直肠窝液性占位,纤维肠镜检查排除结直肠疾病。

(3)骨盆直肠窝脓肿:位于骨盆直肠窝内,全身感染症状明显,寒战、发热、乏力、头痛等;可有排尿困难及肛门部坠胀感。

指诊检查:直肠前壁饱满,有波动感及明显触痛;穿刺可抽出脓液。

白细胞计数增高,直肠腔内B超声或盆腔CT见骨盆直肠窝液性占位,纤维肠镜检查排除结直肠疾病。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7-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周、直肠区脓肿疾病。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心电图、X线胸片。

2.肛周或直肠B超或盆腔CT检查。

(七)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执行。

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2.在给予抗菌药物治疗之前应尽可能留取相关标本送培养,获病原菌后进行药敏试验,作为调整用药的依据。

并于手术过程中采集病变部位标本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3.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

(八)手术日为入院1-2天。

1.麻醉方式:局麻、连续硬膜外麻醉或硬膜外蛛网膜下腔联合阻滞麻醉。

2.手术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或肛周脓肿一次性切开引流术。

3.必要时术后脓肿壁组织液标本送常规、细菌培养和药敏。

(九)术后住院恢复3-15天。

1.局部麻醉患者术后即可进食,半小时后可下床活动。

2.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者,术后去枕平卧、禁食水6小时,补液治疗;术后6小时可下床活动,可进流食。

3.每天伤口换药1-3次,创面较深时,放置碘仿纱条或胶管凡士林引流条,并保持引流通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