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行政区划之河西道
唐朝行政区划
唐朝行政区划唐朝是按:道,州,县来划分行政区域的道:设有宣抚使,处置使,转运使等官员品级在三品左右州:设有刺史或太守品级在四品,五品.县:设有县令七品官.军队分为中央军队和地方军队中央军队主要有北衙禁军和南衙禁军人数在15万左右由各类将军节制如:龙武大将军神武大将军等等地方军队分别有节度使,都督,都尉等节制战时还设有行军大总管或大都督等官职1、唐代开创中国政区史上道和府的建制。
贞观元年(627年),太宗分天下为10道: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等十道,不过这些道没实际权力,唐代城市等级主要是总管府、都督府、节度使等,府以下为州、县。
贞观十四年(640年),全国共设360州(府),下辖1557县。
开元年间又将山南、江南各分东西,并增置京畿、都畿、黔中道,形成十五道的格局。
道下设州、府,州、府下再设县,开元末年,全国共有州、府三百二十八座,县一千五百七十三座。
2、(1)关内道:治所——凤翔府(今陕西凤翔)下辖:京师(长安)、京兆府、华州、同州、坊州、丹州、凤翔府、邪州、泾州、陇州、宁州、庆州、娜州、定州、绥州、银州、夏州、灵州、盐州、丰州、会州、宥州、胜州、麟州、安北大都护府。
(1)河南道:治所——洛阳下辖:东都(洛阳)、河南府、睢阳(宋州)、汴州、孟州、陕州、虢州、汝州、许州、蔡州、陈州、颍州、亳州、濮州、郓州、泗州、海州、兖州、徐州、宿州、沂州、密州、齐州、青州、棣州、莱州、登州。
(3)河东道:治所——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下辖:河中府、绛州、晋州、隰州、汾州、慈州、潞州、泽州、沁州、辽州、太原府(北京)、蔚州、忻州、岚州、石州、朔州、云州、单于都护府。
(4)河北道:治所——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南)下辖:怀州、卫州、相州、魏州、澶州、博州、贝州、洛州、磁州、邢州、赵州、冀州、深州、沧州、景州、德州、定州、祁州、易州、瀛州、莫州、幽州、涿州、檀州、妫州、平州、顺州、归顺州、营州、燕州、威州、慎州、玄州、崇州、夷宾州、师州、鲜州、带州、黎州、沃州、昌州、归义州、瑞州、信州、青山州、凛州、安东都护府。
唐朝的疆土以及地方行政区介绍
• 随着隋朝的覆灭,除了海南岛以外,扩大的疆域不仅全部丧失, 而且东突厥大肆南侵,连唐朝的首都长安也受到威胁。但不久以 后,唐朝就转入了攻势,恢复并开拓了疆域。
•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大将李靖灭了东突厥,唐朝的实
际控制区达到了贝加尔湖以北,设置行政区的范围也扩大到了阴
山以北600里,超出了今国界。贞观十四年,唐军灭高昌,在今
a
13
唐初十个道的名称及其范围:
• 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 北道、淮南道、江南道、山南 道、陇右道、剑南道、岭南道
a
14
a
15
六个都护府(边疆行政区)
• 单于都护府
• 开始称为云中都护府,龙朔三 年(公元663年)置,麟德元年 (公元664年)改置。治所在云中 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
a
11
a
12
地方(中原)行政区
• 唐朝采用了“道州县”三级制,但是“道”的实际权限相 互间差异很大,变革繁多,而且其基础往往是节度使的实 际权力膨胀,所以这一体系常被称为“虚三级”。唐太宗 贞观元年(627年),将天下按照山川形势、交通便利分 为十个“道”,按需要设监察性的官吏协助中央监管州级 行政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进一步分成了十五个道, 各道置采访使,仿照西汉的刺史制度,只起监察性的作用。 但是不久之后,即发生了天宝之乱,原本只用于边境地区 的节度使制度被广泛用于全国,节度使一般被授予州刺史, 于是同时掌握本州甚至邻州的军政权力,而且其辖区也称 为“道”,或称“藩镇”,成为有实际权力的一级非正式 行政区划。到唐宪宗元和年间,天下政区已经基本被各节 度使、观察使、经略使、防御使瓜分,贞观、开元年间的 十道、十五道完全失去了实际意义。
天的新疆也先后设置了伊州(今哈密地区)、西州(今吐鲁番一
唐代行政区划
沂
费 丞临沂沂水新泰
密
密 莒诸城辅唐
河东道
河中
解河东河西临晋猗氏虞乡安邑稷山永乐宝鼎襄陵龙门万全
太原
祁 盂太原晋阳文水榆次寿阳太谷乐平广阳清源交城阳曲
晋
临汾洪洞神山霍邑岳阳赵城汾西冀氏
绛
垣 绛正平太平曲沃翼城闻喜
慈
吉场文城昌宁吕香仵城
隰
蒲隰川大宁永和石楼温泉
汾
西河孝义介休平遥灵石
沁
沁源和川绵上
蜀
晋原青城唐安新津
汉
雒德阳什邡绵竹金堂
嘉
龙游平羌峨眉夹江玉津绥山罗目犍为
眉
通义彭山丹棱洪雅青神
邛
临邛依政安仁大邑蒲江临溪火井
简
阳安金水平泉
资
盘石资阳清溪内江月山龙水银山丹山
巂
台登越巂邛部苏祁西泸昆明和集昌明会川
雅
严道卢山名山百丈荣经
黎
汉源飞越通望
茂
汶山汶川石泉通化
翼
卫山翼水峨和
维
薛城通化归化
戎
南溪僰道义宾开边归顺
辽
辽山榆社平城和顺
岚
宜芳静乐合河岚谷
宪
楼烦玄池天池
石
离石平夷定胡临泉方山
忻
秀容定襄
代
崞雁门五台繁畤唐林
云
云中
朔
善阳马邑
蔚
灵丘飞狐兴唐
武
文德
新
永兴矾山龙门怀安
潞
涉上党壶关长子屯留潞城襄垣黎城铜鞮武乡
泽
晋城端氏陵川阳城沁水高平
河北道
魏
莘贵乡元城馆陶冠氏朝城昌乐临河洹水成安内黄宗城永济
孟
温河阳汜水河阴济源
唐朝的道州县资料
唐朝的道州县资料量户口定州县等第例武德令。
三万户已上为上州。
永徽令。
二万户已上为上州。
至显庆元年九月十二日敕。
户满三万已上为上州。
二万已上为中州。
先已定为上州中州者。
仍旧。
至开元十八年三月十七日敕。
太平时久。
户口日殷。
宜以四万户已上为上州。
二万五千户为中州。
不满二万户为下州。
其六雄十望州三辅等。
及别敕同上州都督。
及畿内州并同上州。
缘边州三万户已上为上州。
二万户已上为中州。
其亲王任中州下州刺史者。
亦为上州。
王去任后。
仍旧。
武德令。
户五千已上为上县。
二千户已上为中县。
一千户已上为中下县。
至开元十八年三月七日。
以六千户已上为上县。
三千户已上为中县。
不满三千户为中下县。
其赤畿望紧等县。
不限户数。
并为上县。
去京五百里内。
并缘边州县。
户五千已上亦为上县。
二千已上为中县。
一千已上为中下县。
州县分望道贞观元年三月十日。
并省州县。
始因关河近便。
分为十道。
一曰关内道。
古雍州之地。
二曰河南道。
古兖豫青徐四州之地。
三曰河东道。
古冀州之地。
四曰河北道。
古幽冀二州之地。
五曰山南道。
古荆梁二州之地。
六曰陇右道。
古雍梁二州之地。
七曰淮南道。
古扬州之地。
八曰江南道。
古扬州之地。
九曰剑南道。
古梁州之地。
十曰岭南道。
古荆州之地。
凡天下三百六十州。
自后并省。
迄于天宝。
凡三百三十一州存焉。
而羁縻之州八百。
京兆府尹有三。
京兆。
河南。
太原。
大都督有五。
潞。
扬。
益。
荆。
幽。
都护府有六。
单于。
安西。
安北。
安南。
安东。
北庭。
为大都护。
又有上中下都督府。
凡天下军有四十。
府有六百三十四。
镇有四百五十。
戍五百九十。
守捉有三十五。
景云二年五月。
出使者以山南控带江山。
疆界阔远。
于是分为山南东西两道。
又自黄河已西。
分为河西道。
关内道新升都督府。
盐州。
永泰元年十一月升。
新升雄州。
宁州。
至德元年十月二十九日升。
原州。
干元三年正月十一日升。
新升望州。
宁州。
元州。
并会昌四年四月升。
新升上州。
会州。
永泰元年十一月升。
丹州。
大历六年五月升。
宥州。
元和九年五月复置。
隶夏州。
“河西”何在:政治地理变迁与河西范围演变
“河西”何在:政治地理变迁与河西范围演变作者:董振华毛曦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19年第03期摘要河西一词出现于先秦,春秋战国时期有了较为明确的范围所指。
至秦汉时,河西所指范围扩大转移至今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
魏晋南朝所指的河西范围与汉代相同,北朝所指的河西扩展至以黄河中游之西为主,包含汉代河西所指的三层含义。
隋至唐代安史之乱前,河西重回汉代所指范围。
此后直至民国,河西所指最终固化为今甘肃河西走廊地区。
河西范围的演变,过程复杂且阶段性明显,与黄河形态及流域地形、政治地理变迁、历史文化传承、空间用语更替等密切相关,折射出中国地域概念演进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河西,政治地理,地域概念,地名中图分类号 K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9)06-0052-09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政治活动的重要区域之一,历史上以黄河作为自然参照物形成了诸多地域概念,河西即是其中之一。
但不同于“河南”“河北”“河东”等长时间作为政区名的地域概念,“河西”在我国历史上甚少被用作政区名称。
关于河西之含义,诸多工具书对其做出了一定解释,①但释义并不完整。
另外,亦有论著对先秦至唐代河西的范围等问题进行讨论,多集中于汉唐时期。
②然而,已有有关河西之论述,所使用的史料并不系统,对北宋及之后的研究则极为薄弱,对于河西地理概念的历史演变规律及其原因尚缺乏探讨。
有鉴于此,笔者拟以较为系统的史料文本为基础,主要从历史地理学和概念史学的视角出发,对以黄河作为参照物的地域专名“河西”的整个历史演变过程、特点及其原因进行探讨,不当之处,敬祈方家指正。
先秦之河西,经典中所见,有《尔雅·释地》之“河西曰雍州”③与《尔雅·释山》之“河西岳”,郭璞在“雍州”条下注曰“自西河至黑水”,其实源自《尚书·禹贡》之“黑水西河惟雍州”,④《周礼·职方氏》亦有“正西曰雍州”之文。
历代经学家大多认为《禹贡》所记为夏制,⑤《尔雅》所记为殷制,而《周礼》虽可能未付诸政治实践,但亦为周代之理想政制,三代之制虽有小异,但其政治活动空间都以黄河流域为主,故上述三《经》所指之“河”即是黄河。
唐朝行政区划
唐朝道州列表道治所州府别称州治所县数京畿道京城京城[1] ——————雍州京兆府京城20华州兴德府[2] 郑县 4同州冯翊郡冯翊县8商州上洛郡上洛县 6岐州凤翔府雍县9邠州新平郡新平县 4关内道京城陇州汧阳郡汧源县 3泾州保定郡安定县 5原州平凉郡平高县 2渭州——襄武县 1武州[3] ——萧关县 1宁州彭原郡定安县 5庆州顺化郡安化县10鄜州洛交郡洛交县 5坊州中部郡中部县 4丹州咸宁郡义川县 4延州延安郡肤施县10灵州灵武郡回乐县 4威州[4] ——鸣沙县 2会州会宁郡会宁县 2盐州五原郡五原县 2夏州朔方郡朔方县 3绥州上郡上县 5银州银川郡儒林县 4宥州宁朔郡延恩县 2麟州新秦郡新秦县 3胜州榆林郡榆林县 2丰州九原郡九原县 2单于大都护府云中都护府—— 1安北大都护府燕然都护府—— 2镇北大都护府———— 2都畿道东都[5] 东都——————洛州河南府东都20汝州临汝郡梁县7河南道汴州陕州陕郡陕县 6虢州弘农郡弘农县 6滑州灵昌郡白马县7郑州荥阳郡管城县7颍州汝阴郡汝阴县 4许州颍川郡长社县9陈州淮阳郡宛丘县 6蔡州[6] 汝南郡汝阳县10汴州陈留郡浚仪县 6宋州睢阳郡宋城10亳州谯郡谯县7徐州彭城郡彭城县7泗州临淮郡临淮县 4濠州钟离郡钟离县 3宿州——符离县 4郓州东平郡须昌县9齐州济南郡历城县 6曹州济阴郡济阴县 6濮州濮阳郡鄄城县 5青州北海郡益都县7淄州淄川郡淄川县 4登州东牟郡蓬莱县 4莱州东莱郡掖县 4棣州乐安郡厌次县 5兖州鲁郡瑕丘县10海州东海郡朐山县 4沂州琅邪郡临沂县 5密州高密郡诸城县 4河东道蒲州蒲州河中府河东县13 晋州平阳郡临汾县8绛州绛郡正平县7慈州文城郡吉昌县 5隰州大宁郡隰川县 6并州太原府[7] 晋阳县13汾州西河郡西河县[8] 5沁州阳城郡沁源县 3辽州乐平郡辽山县 3岚州楼烦郡宜芳县 4宪州[9] ——楼烦县 3石州昌化郡离石县 5忻州定襄郡秀容县 2代州雁门郡雁门县 5云州云中郡云中县 1朔州马邑郡善阳县 2蔚州兴唐郡灵丘县 3武州——文德县 1新州——永兴县 4潞州上党郡上党县10泽州高平郡晋城县 6河北道魏州孟州[10] ——河阳县 5 怀州河内郡河内县 5魏州魏郡贵乡县14博州博平郡聊城县 6相州邺郡安阳县 6卫州汲郡汲县 5贝州清河郡清河县8澶州[11] ——顿丘县 4邢州钜鹿郡龙冈县8洺州广平郡永年县 6惠州[12] ——滏阳 4镇州[13] 常山郡[14] 真定县11冀州信都郡信都县9深州饶阳郡陆泽县7赵州赵郡平棘县8沧州景城郡清池县7景州[15] ——弓高县 4德州平原郡安德县 6定州博陵郡安喜县10易州上谷郡易县 6幽州范阳郡蓟县9涿州——范阳县 5瀛洲河间郡河间县 5莫州文安郡莫县 6平州北平郡卢龙县 3妫州妫川郡怀戎县 1檀州密云郡密云县 2蓟州渔阳郡渔阳县 3营州柳城郡柳城县 1安东都护府——————山南东道襄州荆州江陵府[16] 江陵县8 峡州夷陵郡夷陵县 4归州巴东郡秭归县 3夔州云安郡奉节县 4澧州澧阳郡澧阳县 4朗州武陵郡武陵县 2忠州南宾郡临江县 5涪州涪陵郡涪陵县 5万州南浦郡南浦县 3襄州襄阳郡襄阳县7泌州[17] 淮安郡泌阳县7隋州汉东郡隋县 4邓州南阳郡穰县 6均州武当郡武当县 3房州房陵郡房陵县 4复州竟陵郡沔阳县 3金州汉阴郡西城县 6山南西道梁州梁州兴元府[18] 南郑县 5 洋州洋川郡西乡县 4利州益昌郡绵谷县 6凤州河池郡梁泉县 3兴州顺政郡顺政县 2成州同谷郡上禄县 3文州阴平郡曲水县 1扶州同昌郡同昌县 4集州符阳郡难江县 3壁州始宁郡诺水县 5巴州清化郡化城县9蓬州蓬山郡大寅县7通州通川郡通川县9开州盛山郡盛山县 3阆州阆中郡阆中县9果州南充郡南充县 5渠州潾山郡[19] 流江县 3陇右道鄯州秦州天水郡成纪县[20] 6河州安昌郡枹罕县 3渭州陇西郡襄武县 4鄯州西平郡湟水县 3兰州金城郡金城县 2临州狄道郡[21] 狄道县 2阶州[22] 武都郡将利县 3洮州[23] 临洮郡临潭县 1岷州和政郡溢乐县 3廓州宁塞郡广威县[24] 3叠州合川郡合川县 2宕州怀道郡怀道县 2凉州武威郡姑臧县 5沙州敦煌郡敦煌县 2瓜州晋昌郡晋昌县 2甘州张掖郡张掖县 2肃州酒泉郡酒泉县 3伊州伊吾郡伊吾县 3西州交河郡前庭县[25] 5庭州北庭大都护府金满县 4安西大都护府————[26] ——淮南道扬州扬州广陵郡江都县7楚州淮阴郡山阳县 4滁州永阳郡清流县 3和州历阳郡历阳县 3庐州庐江郡合肥县 5舒州同安郡怀宁县 5光州弋阳郡定城县 5蕲州蕲春郡蕲春县 4安州安陆郡安陆县 6黄州齐安郡黄冈县 3申州义阳郡义阳县 3江南东道苏州润州丹杨郡丹徒县 4 升州江宁郡上元县[27] 4常州晋陵郡晋陵县 5苏州吴郡吴县7湖州吴兴郡乌程县 5杭州馀杭郡钱塘县8睦州新定郡建德县 6越州会稽郡会稽县7明州馀姚郡鄮县 4衢州信安郡信安县[28] 4处州[29] 缙云郡[30] 丽水县[31] 6婺州东阳郡金华县7温州[32] 永嘉郡永嘉县 4台州临海郡临海县 5福州长乐郡闽县10建州建安郡建安县 5泉州清源郡晋江县 4汀州临汀郡长汀县 3漳州漳浦郡漳浦县 3江南西道洪州宣州宣城郡宣城县8 歙州新安郡歙县 6池州[33] ——秋浦县 4洪州豫章郡豫章县7江州浔阳郡浔阳县 3鄂州江夏郡江夏县7岳州巴陵郡巴陵县 5饶州鄱阳郡鄱阳县 4虔州南康郡赣县7吉州庐陵郡庐陵县 5袁州宜春郡宜春县 3信州[34] ——弋阳县 4抚州临川郡临川县 4潭州长沙郡长沙县 6衡州衡阳郡衡阳县 6永州零陵郡零陵县 4道州江华郡营道县 5郴州桂阳郡郴县8邵州邵阳郡邵阳县 2黔中道黔州黔州黔中郡彭水县 6辰州卢溪郡沅陵县 5锦州卢阳郡卢阳县 5施州清化郡清江县 2叙州[35] 潭阳郡龙标县 3奖州龙溪郡夜郎县[36] 3夷州义泉郡绥阳县 5播州播川郡遵义县 3思州宁夷郡务川县 3费州涪川郡涪川县 4南州南川郡南川县 2溪州灵溪郡大乡县 2溱州溱溪郡荣懿县 5剑南道益州益州成都府[37] 蜀县10 彭州蒙阳郡九陇县 4蜀州唐安郡晋原县 4汉州德阳郡雒县 5嘉州犍为郡龙游县8眉州通义郡通义县 5邛州临邛郡临邛县7简州阳安郡阳安县 3资州资阳郡盘石县8巂州越巂郡越巂县9雅州卢山郡严道县 5黎州洪源郡汉源县 3茂州通化郡汶山县 4翼州临翼郡卫山县[38] 3维州维川郡薛城县 3戎州南溪郡僰道县 5姚州云南郡姚城县 3松州交川郡嘉诚县 4当州江源郡通轨县 3悉州归诚郡左封县 2静州静川郡悉唐县 3柘州蓬山郡柘县 2恭州恭化郡和集县[39] 3保州[40] 天保郡[41] 定廉县 4真州昭德郡真符县 4霸州静戎郡—— 4乾州———— 2梓州梓潼郡郪县9遂州遂宁郡方义县 5绵州巴西郡巴西县8剑州普安郡普安县8合州巴中郡石镜县 6龙州应灵郡江油县 2普州安岳郡安岳县 6渝州南平郡巴县 5陵州仁寿郡仁寿县 5荣州和义郡旭川县 6昌州——昌元县 4泸州泸川郡泸川县 5保宁都护府——————岭南道广州广州南海郡南海县10 冈州新会郡新会县 3韶州始兴郡曲江县 6循州海丰郡[42] 归善县 6潮州潮阳郡海阳县 3康州晋康郡端溪县 4泷州开阳郡泷水县 4端州高要郡高要县 2新州新兴郡新兴县 2封州临封郡封川县 2潘州南潘郡茂名县 3春州南陵郡阳春县 2勤州云浮郡富林县 2罗州招义郡石城县 4辩州陵水郡石龙县 2高州高凉郡良德县 3恩州恩平郡齐安县 3雷州海康郡海康县 3崖州珠崖郡舍城县 3琼州琼山郡琼山县 5振州延德郡宁远县 5儋州昌化郡义伦县 5万安州万安郡陵水县 4邕州朗宁郡宣化县7澄州贺水郡上林县 4宾州岭方郡岭方县 3横州宁浦郡宁浦县 3浔州浔江郡桂平县 3峦州[43] 永定郡永定县 3钦州宁越郡钦江县 5贵州[44] 怀泽郡[45] 郁林县 4龚州临江郡平南县 5象州象郡[46] 武化县 3藤州感义郡镡津县 4岩州常乐郡常乐县 4宜州龙水郡龙水县 4瀼州临潭郡瀼江县 4笼州扶南郡武勤县7田州横山郡横山县 5环州整平郡正平县8桂州始安郡始安县11梧州苍梧郡苍梧县 3贺州临贺郡临贺县 6连州连山郡桂阳县 3柳州龙城郡马平县 5富州开江郡龙平县 3昭州平乐郡平乐县 3蒙州蒙山郡立山县 3严州循德郡来宾县 3融州融水郡融水县 2思唐州[47] 武郎郡武郎县 2古州乐兴郡乐兴县 3容州普宁郡北流县 6牢州定川郡南流县 3白州南昌郡博白县 4顺州顺义郡—— 4绣州常林郡常林县 3郁林州郁林郡石南县 4党州宁仁郡善劳县8窦州怀德郡信义县 4禺州温水郡峨石县 4廉州合浦郡合浦县 4义州连城郡龙城县 3交州安南中都护府[48] 宋平县[49] 8 陆州玉山郡乌雷县 3峰州承化郡新昌县 5爱州九真郡九真县 6驩州日南郡九德县 4长州文杨郡文阳县 4福禄州唐林郡安远县 3汤州汤泉郡汤泉县 3芝州忻城郡忻城县7武峨州武峨郡武峨县7演州龙池郡[50] 忠义县7武安州武曲郡武安县 2参见[编辑]《旧唐书》《新唐书》《中国历史地图集》注释[编辑]^ 历称京城、西京、中京、西京、上都^ 原称华阴郡。
8_9世纪吐蕃入迁河西及其影响
[收稿日期]2008-05-21[作者简介]黄兆宏(1965—),甘肃平川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隋唐史及西北文明史研究。
8~9世纪吐蕃入迁河西及其影响黄兆宏(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历史系,甘肃兰州730070)[关键词]吐蕃;入迁河西;影响[摘 要]河西地区在吐蕃统治的80余年间,除了吐蕃自身在这里较多地接触到中原先进的经济文化之外,更重要的是吐蕃对迁入地的影响,即出现了吐蕃化的现象。
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吐蕃采取强制政策的结果;同时,在吐蕃入迁河西的过程中留下了大量以藏语言命名的地名。
[中图分类号]K281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003(2008)06-033-06 今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特殊的自然条件,在历史上成为中原通往西域、中亚以及欧洲的必经孔道,也是中国西部民族流动的一条重要通道,同时也成为古代各民族文化交流大舞台。
本文拟就吐蕃入迁河西的情况及其影响作一简要的探析,敬请方家指正。
一、吐蕃对河西地区的占领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因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河西道从陇右道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行政区划单位。
分治后的河西道领凉、甘、肃、瓜、沙、伊、西7州。
除了伊州和西州以外,其他5州均在今河西地区。
关于吐蕃对河西地区的占领情况,《旧唐书》、《新唐书》、《通典》、《元和郡县图志》、《资治通鉴》、《文苑英华》等史籍都有所记载:早在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吐蕃就曾染指过凉州,如《新唐书・吐蕃传》云:“帝曰:‘吐谷浑与吐蕃本甥舅国,素和贵叛其主,吐蕃任之,夺其土地,薛仁贵等往定慕容氏,又伏击之,而寇我凉州,何邪?”[1]仪凤二年(677年),吐蕃寇凉州。
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吐蕃寇凉州,都督许钦明死之。
久视元年(700年)秋,吐蕃大将麴莽布支率骑数万寇凉州;次年,与突厥联合“大入河西”。
开元十四年(726年),吐蕃将悉诺罗领兵攻甘州;次年,陷瓜州。
“陇”是什么地方?
“陇”是什么地方?1平时我们总说南方、北方,这里的南方、北方是一个很不确定的概念。
在东北,黄河以南是南方,以北是北方;而在河南、湖北,长江以南是南方,长江以北是北方。
而在古代,南北之间是中原,长城以北是北方,淮河以南是南方。
一般公认的一种分法是秦岭、淮河以南叫南方,以北叫北方。
昆仑山、秦岭、淮河刚好把中国的版图分成了南北两部分。
在秦岭上面有一个南北走向的山脉,古称“盘道六重始达山顶”,所以叫六盘山,六盘山是黄河支流泾河和渭河的分水岭,泾河清,渭河浊,叫泾渭分明。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出发北上抗日,这时的日军基本上在河北、内蒙的长城一带活动,何应软已与日军签署了停战协定。
红军从江西到福建、广东、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藏、青海、甘肃,1935年10月7日翻越六盘山,向吴起镇进发与陕北红军会师,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当时毛主席非常高兴,填了一首以清平乐为词牌名的词叫《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解放后,随着这首词的家喻户晓,六盘山这座山也被中国人所熟知。
但很少有人知道六盘山还有另一个名,六盘山位于宁夏、甘肃、陕西的交界处,甘肃、陕西境内的这一部分叫陇山。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里的故事是围绕张小敬、闻无忌、萧规三个陇右兵展开的,那么陇右又是哪儿?看一下唐代的地图,从长安往西,过兰州、甘州(张掖)、肃州(酒泉),就是敦煌境内的玉门关。
从肃州(酒泉)以西的部分是一个口袋形的地带,大唐通过这一地带沟通与西域的关系,这一地带就是大唐的陇右道,现在的大部分地区在新疆。
长安以西到甘州(张掖)这一地带在大唐时叫河西,与陇右道合称河西走廓。
我们再看看今天的甘肃地图,基本上还是原来陇右道的样子,只是没向西伸出那么远。
2在秦汉时期,甘州(张掖)以西并没有被有效控制,长安以西到兰州这一部分称陇西郡。
这里面的陇西、陇右中的陇都指六盘山。
唐朝行政区划
关内道
陇泾原渭武宁庆鄜坊丹延灵威雄警会盐夏绥 银 宥 麟 胜 丰 单于大都护府 安北大都护府
都畿道 河南府 汝
河南道
陕虢滑郑颍许陈蔡汴宋亳徐泗濠宿郓齐曹濮 青淄登莱棣兗海沂密
河东道
河中府 太原府 晋 绛 慈 隰 汾 沁 辽 岚 宪 石 忻 代 云 朔 蔚武新潞泽
河北道
孟怀魏博相卫贝澶邢洺惠镇冀深赵沧景德定 易 幽 涿 瀛 莫 平 妫 檀 蓟 营 安东上都护府
幽州节度使
幽州 幽 涿 瀛 莫 檀 蓟 平 营 妫 顺
义武军节度使
定州 定 易
成德军节度使
恆州 恆 赵 冀 深
义昌军节度使
沧州 沧 景 德
魏博节度使
魏州 魏 贝 博 相 澶 卫
大同军防御使
云州 云 蔚 朔
河东节度使
太原府 太原府 汾 辽 沁 岚 石 忻 宪
昭义军节度使
潞州 潞 泽 邢 洺 磁
河中节度使
江西观察使
洪州 洪 饶 吉 江 袁 信 虔 抚
宣州观察使
宣州 宣 歙 池
福建观察使
福州 福 建 泉 汀 漳
浙东节度使
越州 越 衢 婺 温 台 明
浙西节度使
润州 润 苏 常 杭 湖
淮南节度使
扬州 扬 楚 滁 和 舒 寿 庐
武昌节度使
鄂州 鄂 岳 蕲 黄 安 申 光
剑南东川节度使 梓州 梓 绵 剑 普 荣 遂 合 渝 泸
芳池州 宁静 种 玉 濮 林 尹 位 长 宝
宜定州 党 桥 乌 西戎 野利 米 还
安化州 永和 威 旭 莫 西沧 琮 儒
吐
宁朔 浑
谷
浑Hale Waihona Puke 突 厥奚契 丹 河 北 靺 道 鞨
唐朝行政区划续
唐朝行政区划续
唐朝行政区划是古代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行政体制之一。
在唐朝,全国被划分为多个省、道、府、州、县等行政区域,以实现更好的地方管理和统治。
唐朝的最高行政区划单位是省,全国共设有15个省。
每个省下辖数个道,道是省级行政区域的下一级单位。
道下设府,府是道级行政区域的下一级单位,有时也称为州。
府下辖州,州是府级行政区域的下一级单位。
最后,州下设县,县是唐朝行政区划的最基本单位。
唐朝的行政区划以地理特征和人口密集程度为依据。
比如,河南、山东等地形状狭长,所以划归为省;而四川、陕西等地则较为广阔,划归为道。
府级行政区域则根据人口众多与否进行划分,人口较多的地方划归为府,人口较少的地方划归为州。
唐朝行政区划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和统治地方,确保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每个行政区域都有相应的官员来负责治理,例如省级官员负责管理和监督道级官员,道级官员负责管理和监督府级官员,以此类推。
这种层级体制使得唐朝的行政管理更加有序和高效。
在唐朝,行政区划的划分不仅仅是为了行政管理,也反映了当时的地理和人口分布情况。
各个行政区域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也得到了加强,这有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唐朝行政区划是古代中国行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合理的划分和层级体制,唐朝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和统治,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一行政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后世的行政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代的行政区域划分-道、州、县
唐代的⾏政区域划分-道、州、县唐朝⾏政区划图 669年唐中期15道图 741年唐后期藩镇图 820年唐朝地⽅⾏政区划简表 - ⾖丁⽹唐朝⾏政区划简介618年,改郡为州。
627年,根据⼭河⾛向,分天下为10道。
639年,唐朝有10道、358州、1551县。
713年,升雍州为京兆府,洛州为洛阳府。
中国从此为了府的⾏政区划建制。
府和州同级,但地位⽐州⾼。
733年,改天下为15道。
741年,唐朝有15道、328州(3府319州6都护府)、1573县。
742年,改州为郡。
758年,复改郡为州。
安史之乱期间,唐朝⼤量设置藩镇。
安史之乱结束后,藩镇成为⼀级⾏政区划,⼀个藩镇也称为⼀道。
807年,唐朝有48道、295州府(288州7府)1都护府,1453县。
唐朝详细⾏政区划图 741年741年各道治所京畿道,治西京(⾸都)京兆府(今陕西省西安市);关内道,治西京(⾸都)京兆府(今陕西省西安市);都畿道,治东都(陪都)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河南道,治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河东道,治蒲州(今⼭西省永济市西);河北道,治魏州(今河北省⼤名县东北);⼭南西道,治梁州(今陕西省汉中市);⼭南东道,治襄州(今湖北省襄阳市);淮南道,治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江南东道,治苏州(今江苏省苏州市);江南西道,治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黔中道,治黔州(今重庆市彭⽔苗族⼟家族⾃治县);陇右道,治鄯州(今青海省乐都县);剑南道,治益州(今四川省成都市);岭南道,治⼴州(今⼴东省⼴州市)。
唐朝各州地名古今对照(741年,郡制地名以742年以准)京畿道辖1府4州今属陕西省京兆府京兆郡西安市华州华阴郡渭南市华县同州冯翊郡渭南市⼤荔县歧州扶凤郡宝鸡市凤翔县邠州新平郡咸阳市彬县关内道辖18州2都护府今属陕西省陇州汧阳郡宝鸡市陇县鄜州洛交郡延安市富县坊州中部郡延安市黄陵县丹州咸宁郡延安市宜川县延州延安郡延安市盐州五原郡榆林市定边县夏州朔⽅郡榆林市靖边县绥州上郡榆林市绥德县银州银川郡榆林市横⼭县党岔镇今属⽢肃省泾州安定郡平凉市泾川县北庆州安化郡庆阳市宁州彭原郡庆阳市宁县会州会宁郡⽩银市靖远县今属宁夏回族⾃治区原州平凉郡固原市灵州灵武郡银川市灵武市今属内蒙古⾃治区宥州宁朔郡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胜州榆林郡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西南丰州九原郡包头市五原县南单于都护府(治所在云中故城)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北安北都护府(治所在中受降城)包头市西南都畿道辖1府4州今属河南省河南府河南郡洛阳市汝州临汝郡平顶⼭市汝州市陕州陕郡三门峡市陕县怀州河内郡焦作市沁阳县郑州荥阳郡郑州市河南道辖23州今属河南省滑州灵昌郡安阳市滑县城关镇汴州陈留郡开封市宋州睢阳郡商丘市睢阳区古宋镇许州颍川郡许昌市陈州淮阳郡周⼝市淮阳县豫州汝南郡驻马店市汝南县今属⼭东省濮州濮阳郡荷泽市鄄城县旧城镇曹州济阴郡荷泽市定陶县马集镇郓州东平郡泰安市东平县州城镇济州济阳郡聊城市茌平县曹集镇兖州鲁郡济宁市兖州市齐州临淄郡济南市淄州淄川郡淄博市淄川区青州北海郡潍坊市青州市密州⾼密郡潍坊市诸城市沂州琅邪郡临沂市莱州东莱郡烟台市莱州市登州东牟郡烟台市蓬莱市今属安徽省亳州谯郡亳州市颍州汝阴郡⾩阳市今属江苏省徐州彭城郡徐州市泗州临淮郡淮安市盱眙县海州东海郡连云港市海州区河东道辖1府18州今属⼭西省云州云中郡⼤同市蔚州安边郡⼤同市灵丘县朔州马⾢郡朔州市代州雁门郡忻州市代县忻州定襄郡忻州市岚州楼烦郡吕梁市岚县北⽯州昌化郡吕梁市汾州西河郡吕梁市汾阳市太原府太原郡太原市仪州乐平郡晋中市左权县隰州⼤宁郡临汾市隰县慈州⽂城郡临汾市吉县晋州平阳郡临汾市沁州阳城郡长治市沁源县潞州上党郡长治市泽州⾼平郡晋城市绛州绛郡运城市新绛县蒲州河东郡运城市永济市蒲州镇今属河南省虢州弘农郡三门峡市灵宝市河北道辖24州1都护府今属河北省妫州妫川郡张家⼝市怀来县狼⼭乡平州北平郡秦皇岛市卢龙县定州博陵郡保定市定州市易州上⾕郡保定市易县莫州⽂安郡沧州市任丘市鄚州镇瀛州河间郡沧州市河间市沧州景城郡沧州市沧县旧州镇冀州信都郡衡⽔市冀州市深州饶阳郡衡⽔市深州市旧州镇恒州常⼭郡⽯家庄市正定县赵州赵郡⽯家庄市赵县邢州钜⿅郡刑台市贝州清河郡刑台市清河县西洺州⼴平郡邯郸市永年县旧永年镇魏州魏郡邯郸市⼤名县东北安东都护府(驻平州)秦皇岛市卢龙县今属北京市、天津市、辽河省幽州范阳郡北京市檀州密云郡北京市密云县蓟州渔阳郡天津市蓟县营州柳城郡辽宁省朝阳市今属河南省卫州汲郡新乡市卫辉市相州邺郡安阳市今属⼭东省博州博平郡聊城市德州平原郡德州市陵县棣州乐安郡滨州市惠民县⾟店镇⼭南东道辖16州今属陕西省商州上洛郡商洛市⾦州汉阴郡安康市今属河南省邓州南阳郡南阳市邓州市唐州淮安郡驻马店市泌阳县今属湖北省均州武当郡⼗堰市丹江⼝市均县镇房州房陵郡⼗堰市房县襄州襄阳郡襄阳市隋州汉东郡随州市归州巴东郡宜昌市秭归县归州镇峡州夷陵郡宜昌市荆州江陵郡荆州市郢州富⽔郡荆门市京⼭县复州竟陵郡仙桃市沔城镇今属重庆市夔州云安郡奉节县万州南浦郡万州区忠州南宾郡忠县⼭南西道辖17州今属陕西省凤州河池郡宝鸡市凤县凤州镇兴州顺政郡汉中市略阳县梁州汉中郡汉中市洋州洋川郡汉中市西乡县今属四川省利州益昌郡⼴元市集州符阳郡巴中市南江县壁州始宁郡巴中市通江县巴州清化郡巴中市阆州阆中郡南充市阆中市蓬州蓬⼭郡南充市仪陇县⼤寅镇果州南充郡南充市通州通川郡达州市渠州潾⼭郡达州市渠县今属重庆市开州盛⼭郡开县涪州涪陵郡涪陵区渝州南平郡重庆市合州巴川郡合川区陇右道辖20州2都护府今属⽢肃省秦州天⽔郡天⽔市武州武都郡陇南市成州同⾕郡陇南市礼县南渭州陇西郡定西市陇西县岷州和政郡定西市岷县河州安昌郡临夏州临夏市洮州临洮郡⽢南州临潭县叠州合川郡⽢南州迭部县宕州怀道郡⽢南州⾈曲县兰州⾦城郡兰州市凉州武威郡武威市⽢州张掖郡张掖市肃州酒泉郡酒泉市沙州敦煌郡酒泉市敦煌市⽠州晋昌郡酒泉市⽠州县东南今属青海省鄯州西平郡海东地区乐都县廓州宁塞郡海南州尖扎县今属新疆维吾尔⾃治区伊州伊吾郡哈密市西州交河郡吐鲁番市庭州⾦满郡昌吉州吉⽊萨尔县庭州镇北庭都护府(治所在庭州)昌吉州吉⽊萨尔县庭州镇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镇)阿克苏地区库车县淮南道辖14州今属江苏省扬州⼴陵郡扬州市楚州淮阴郡淮安市淮安区今属安徽省滁州永阳郡滁州市濠州钟离郡滁州市凤阳县和州历阳郡马鞍⼭市和县寿州寿春郡六安市寿县庐州庐江郡合肥市舒州同安郡安庆市潜⼭县今属河南省光州⼷阳郡信阳市潢川县申州义阳郡信阳市今属湖北省蕲州蕲春郡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安州安陆郡孝感市安陆市黄州齐安郡武汉市新洲区沔州汉阳郡武汉市汉阳江南东路辖19州今属江苏省润州丹杨郡镇江市常州晋陵郡常州市苏州吴郡苏州市今属安徽省歙州新安郡黄⼭市歙县今属浙江省湖州吴兴郡湖州市杭州余杭郡杭州市睦州新定郡杭州市建德市梅城镇越州会稽郡绍兴市明州余姚郡宁波市鄞州区鄞江镇衢州信安郡衢州市括州缙云郡丽⽔市婺州东阳郡⾦华市温州永嘉郡温州市台州临海郡台州市临海市今属福建省福州长乐郡福州市建州建安郡南平市建瓯市泉州清源郡泉州市汀州临汀郡龙岩市长汀市漳州漳浦郡漳州市漳浦县江南西道 19州今属安徽省宣州宣城郡宣城市今属湖北省鄂州江夏郡武汉市武昌今属江西省洪州豫章郡南昌市江州浔阳郡九江市饶州鄱阳郡上饶市鄱阳县虔州南康郡赣州市吉州庐陵郡吉安市袁州宜春郡宜春市抚州临川郡抚州市今属湖南省岳州巴陵郡岳阳市澧州澧阳郡常德市津市市朗州武陵郡常德市潭州长沙郡长沙市衡州衡阳郡衡阳市永州零陵郡永州市零陵区道州江华郡永州市道县清塘镇郴州桂阳郡郴州市邵州邵阳郡邵阳市今属⼴东省连州连⼭郡清远市连州市黔中道辖15州今属湖北省施州清化郡恩施州恩施市今属湖南省⾠州卢溪郡怀化市沅陵县锦州卢阳郡怀化市⿇阳苗族⾃治县锦和镇巫州潭阳郡怀化市洪江市业州龙溪郡怀化市芷江侗族⾃治县西溪州灵溪郡湘西州永顺县东今属贵州省夷州义泉郡遵义市凤冈县播州播川郡遵义市珍州夜郎郡遵义市桐梓县夜郎乡思州宁夷郡铜仁地区沿河⼟家族⾃治县费州涪川郡铜仁地区思南县充州平蛮郡铜仁地区⽯阡县今属重庆市黔州黔中郡彭⽔苗族⼟家族⾃治县南州南川郡綦江区溱州溱溪郡綦江区狮溪镇剑南道辖35州今属⽢肃省⽂州阴平郡陇南市⽂县今属四川省扶州同昌郡阿坝州九寨沟县松州交川郡阿坝州松潘县当州江源郡阿坝州⿊⽔县柘州蓬⼭郡阿坝州⿊⽔县南悉州归诚郡阿坝州汶川县西茂州通化郡阿坝州茂县翼州临翼郡阿坝州茂县维城乡静州静川郡阿坝州茂县西北维州维川郡阿坝州理县薛城镇奉州云⼭郡阿坝州理县北恭州恭化郡阿坝州马尔康县巂州越巂郡凉⼭州西昌市龙州江油郡绵阳市平武县南坝镇绵州巴西郡绵阳市梓州梓潼郡绵阳市三台县剑州普安郡⼴元市剑阁县普安镇遂州遂宁郡遂宁市汉州德阳郡德阳市⼴汉市益州蜀郡成都市彭州蒙阳郡成都市彭州市蜀州唐安郡成都市崇州市邛州临邛郡成都市邛崃市雅州卢⼭郡雅安市黎州洪源郡雅安市汉源县清溪镇嘉州犍为郡乐⼭市眉州通义郡眉⼭市陵州仁寿郡眉⼭市仁寿县简州阳安郡资阳市简阳市普州安岳郡资阳市安岳县资州资阳郡内江市资中县荣州和义郡⾃贡市荣县戎州南溪郡宜宾市泸州泸川郡泸州市今属云南省姚州云南郡楚雄州姚安县光禄镇岭南道辖73州1都护府今属⼴东省⼴州南海郡⼴州市韶州始兴郡韶关市循州海丰郡惠州市潮州潮阳郡潮州市封州临封郡肇庆市封开县封川镇康州晋康郡肇庆市德庆县端州⾼要郡肇庆市新州新兴郡云浮市新兴县勤州云浮郡云浮市云安县富林镇春州南陵郡阳江市阳春市恩州恩平郡江门市恩平市冈州义宁郡江门市新会区泷州开阳郡茂名市信宜市思贺镇窦州怀德郡茂名市信宜市镇隆镇⾼州⾼凉郡茂名市⾼州市东北潘州南潘郡茂名市⾼州市辩州陵⽔郡茂名市化州市罗州招义郡湛江市廉江市河唇镇雷州海康郡湛江市雷州市今属海南省崖州珠崖郡海⼝市美兰区灵⼭镇琼州琼⼭郡海⼝市琼⼭区旧州镇振州延德郡三亚市崖城镇儋州昌化郡儋州市新州镇万安州万安郡陵⽔黎族⾃治县今属⼴西壮族⾃治区环州整平郡河池市环江⽑南族⾃治县宜州龙⽔郡河池市宜州市融州融⽔郡柳州市融⽔苗族⾃治县柳州龙城郡柳州市桂州始安郡桂林市昭州平乐郡桂林市平乐县贺州临贺郡贺州市贺街镇富州开江郡贺州市昭平县梧州苍梧郡梧州市蒙州蒙⼭郡梧州市蒙⼭县夏宜瑶族乡藤州感义郡梧州市藤县义州连城郡梧州市岑溪市东南郁林州郁林郡⽟林市兴业县平琴州平琴郡⽟林市兴业县⼤平⼭镇党州宁仁郡⽟林市⽟州区仁东镇牢州定川郡⽟林市容州普宁郡⽟林市北流县禺州温⽔郡⽟林市北流市东南⽩州南昌郡⽟林市博⽩县贵州怀泽郡贵港市浔州浔江郡贵港市贵平市龚州临江郡贵港市平南县绣州常林郡贵港市桂平市罗播乡严州循德郡来宾市象州象郡来宾市象州县罗秀镇芝州忻城郡来宾市忻城县澄州贺⽔郡南宁市上林县宾州安城郡南宁市宾阳县横州宁浦郡南宁市横县淳州永定郡南宁市横县峦城镇邕州朗宁郡南宁市⽥州横⼭郡百⾊市⽥东县祥周镇钦州宁越郡钦州市久隆镇陆州⽟⼭郡钦州市犀⽜脚镇廉州合浦郡钦州市浦北县旧州村瀼州临潭郡防城港市上思县西南笼州扶南郡崇左市扶绥县⼭州龙池郡⽟林市博⽩县龙潭镇岩州安乐郡贵港市港南区⽊梓镇今属越南峰州承化郡福寿省越池福禄州唐林郡清化省清化市西北武峨州武峨郡太原省太原东北汤州汤泉郡谅⼭省谅⼭东南古州乐古郡谅⼭省谅⼭东北交州交趾郡河内市武安州武曲郡海防市西长州⽂杨郡南定省南定爱州九真郡清化省清化市驩州⽇南郡义安省荣市安南都护府(治所在交州)河内市各州升府情况:雍州 713年为京兆府洛州 713年为河南府并州 723年为太原府益州 757年为成都府歧州 757年为凤翔府蒲州 760年为河中府荆州 760年为江陵府梁州 784年为兴元府各州更名情况:巫州 692年改为沅州,725年复为巫州,770年为叙州业州 704年置舞州,725年改为鹤州,732年为业州,770年为奖州粤州 668年前后改为宜州南和州 691年改为静州福州 711年泉州改为闽州(武荣州改为泉州),725年改为福州泉州 711年武荣州改为泉州箕州 712年为仪州,883年为辽州始州 713年改为剑州隆州 713年改为阆州豳州 725年改为邠州奉州 758年改为保州豫州 762年改为蔡州括州 779年改为处州淳州 805年改为峦州恒州 820年改为镇州武州 892年改为阶州唐州 906年改为泌州单于都护府 845年改为安北都护府(原安北都护府784年废)安北都护府 663年燕然都护府改为瀚海都护府,669年为安北都护府,757年改为镇北都护府安西都护府 756年改为镇西都护府,767年复为安西都护府安南都护府 757年改为镇南都护府,760年复为安南都护府741以后增置各州古今地名对照霸州静戎郡(742年置)四川省阿坝州茂县西北麟州新秦郡(742年置)陕西省榆林市神⽊县北临州狄道郡(744年置)⽢肃省定西市临洮县真州昭德郡(746年置)四川省阿坝州茂县西北演州演⽔郡(643年废,764年复置)越南荣市保宁都护府(749年置)四川省阿坝州境内升州江宁郡(757年置,761年废,887年复置)南京市信州(758年置)江西省上饶市昌州(759年置)重庆市荣昌县池州(765年置)安徽省池州市磁州(765年置)河北省邯郸市磁县乾州(768年置,后废)四川省茂县西涿州(769年置)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澶州(772年置)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顺州(773年置)⼴西⽟林市陆川县思唐州(初为羁麽州,780年为正州)⼴西贵港市平南县景州(787年置)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交河镇蔺州(806年置)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宿州(809年置)安徽省宿州市孟州(843年置)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市宪州(889年置)⼭西省太原市娄烦县祁州(892年置)河北省保定市安国市乾州(895年置)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唐朝详细⾏政区划图 741年唐朝详细⾏政区划图 820年唐朝⾏政区划(道州列表)道州列表北⽅各道京畿道治所州府别称州治所县数京城京城[9] ——————雍州京兆府京城20华州兴德府[10] 郑县4同州冯翊郡冯翊县8商州上洛郡上洛县6岐州凤翔府雍县9邠州新平郡新平县4关内道治所州府别称州治所县数京城陇州汧阳郡汧源县3泾州保定郡安定县5原州平凉郡平⾼县2渭州——襄武县1武州[11] ——萧关县1甯州彭原郡定安县5庆州顺化郡安化县10鄜州洛交郡洛交县5坊州中部郡中部县4丹州咸宁郡义川县4延州延安郡肤施县10灵州灵武郡回乐县4威州[11] ——鸣沙县2会州会宁郡会宁县2盐州五原郡五原县2夏州朔⽅郡朔⽅县3绥州上郡上县5银州银川郡儒林县4宥州宁朔郡延恩县2麟州新秦郡新秦县3胜州榆林郡榆林县2丰州九原郡九原县2单于⼤都护府云中都护府——1安北⼤都护府燕然都护府——2镇北⼤都护府————2河南道治所州府别称州治所县数汴州陕州陕郡陕县6虢州弘农郡弘农县6滑州灵昌郡⽩马县7郑州荥阳郡管城县7颍州汝阴郡汝阴县4许州颍川郡长社县9陈州淮阳郡宛丘县6蔡州[12] 汝南郡汝阳县10汴州陈留郡浚仪县6宋州睢阳郡宋城10亳州谯郡谯县7徐州彭城郡彭城县7泗州临淮郡临淮县4濠州钟离郡钟离县3宿州——符离县4郓州东平郡须昌县9齐州济南郡历城县6曹州济阴郡济阴县6濮州濮阳郡鄄城县5青州北海郡益都县7淄州淄川郡淄川县4登州东牟郡蓬莱县4莱州东莱郡掖县4棣州乐安郡厌次县5兖州鲁郡瑕丘县10海州东海郡朐⼭县4沂州琅邪郡临沂县5密州⾼密郡诸城县4河东道治所州府别称县数县数蒲州蒲州河中府13 晋州平阳郡临汾县8绛州绛郡正平县7慈州⽂城郡吉昌县5隰州⼤宁郡隰川县6并州太原府[13] 晋阳县13汾州西河郡西河县[14] 5沁州阳城郡沁源县3辽州乐平郡辽⼭县3岚州楼烦郡宜芳县4宪州[15] ——楼烦县3⽯州昌化郡离⽯县5忻州定襄郡秀容县2代州雁门郡雁门县5云州云中郡云中县1朔州马⾢郡善阳县2蔚州兴唐郡灵丘县3武州——⽂德县1新州——永兴县4潞州上党郡上党县10泽州⾼平郡晋城县6河北道治所州府别称州治所县数魏州孟州[16] ——河阳县5怀州河内郡河内县5魏州魏郡贵乡县14博州博平郡聊城县6相州邺郡安阳县6卫州汲郡汲县5贝州清河郡清河县8澶州[17] ——顿丘县4邢州钜⿅郡龙冈县8洺州⼴平郡永年县6惠州[18] ——滏阳4镇州[19] 常⼭郡[20] 真定县11冀州信都郡信都县9深州饶阳郡陆泽县7赵州赵郡平棘县8沧州景城郡清池县7景州[21] ——⼸⾼县4德州平原郡安德县6定州博陵郡安喜县10易州上⾕郡易县6幽州范阳郡蓟县9涿州——范阳县5瀛洲河间郡河间县5莫州⽂安郡莫县6平州北平郡卢龙县3妫州妫川郡怀戎县1檀州密云郡密云县2蓟州渔阳郡渔阳县3营州柳城郡柳城县1安东都护府——————⼭南东道治所州府别称州治所县数襄州荆州江陵府[22] 江陵县8峡州夷陵郡夷陵县4归州巴东郡秭归县3夔州云安郡奉节县4澧州澧阳郡澧阳县4朗州武陵郡武陵县2忠州南宾郡临江县5涪州涪陵郡涪陵县5万州南浦郡南浦县3襄州襄阳郡襄阳县7泌州[23] 淮安郡泌阳县7隋州汉东郡隋县4邓州南阳郡穰县6均州武当郡武当县3房州房陵郡房陵县4复州竟陵郡沔阳县3郢州富⽔郡京⼭县3⾦州汉阴郡西城县6⼭南西道治所州府别称州治所县数梁州梁州兴元府[24] 南郑县5洋州洋川郡西乡县4利州益昌郡绵⾕县6凤州河池郡梁泉县3兴州顺政郡顺政县2成州同⾕郡上禄县3⽂州阴平郡曲⽔县1扶州同昌郡同昌县4集州符阳郡难江县3壁州始宁郡诺⽔县5巴州清化郡化城县9蓬州蓬⼭郡⼤寅县7通州通川郡通川县9开州盛⼭郡盛⼭县3阆州阆中郡阆中县9果州南充郡南充县5渠州潾⼭郡[25] 流江县3陇右道治所州府别称州治所县数鄯州秦州天⽔郡成纪县[26] 6河州安昌郡枹罕县3渭州陇西郡襄武县4鄯州西平郡湟⽔县3兰州⾦城郡⾦城县2临州狄道郡[27] 狄道县2阶州[28] 武都郡将利县3洮州[29] 临洮郡临潭县1岷州和政郡溢乐县3廓州宁塞郡⼴威县[30] 3叠州合川郡合川县2宕州怀道郡怀道县2凉州武威郡姑臧县5沙州敦煌郡敦煌县2⽠州晋昌郡晋昌县2⽢州张掖郡张掖县2肃州酒泉郡酒泉县3伊州伊吾郡伊吾县3西州交河郡前庭县[31] 5庭州北庭⼤都护府⾦满县4安西⼤都护府————[32] ——南⽅各道淮南道治所州府别称州治所县数扬州扬州⼴陵郡江都县7楚州淮阴郡⼭阳县4滁州永阳郡清流县3和州历阳郡历阳县3寿州寿春郡寿春县5庐州庐江郡合肥县5舒州同安郡怀宁县5光州⼷阳郡定城县5蕲州蕲春郡蕲春县4安州安陆郡安陆县6黄州齐安郡黄冈县3申州义阳郡义阳县3江南东道治所州府别称州治所县数越州润州丹杨郡丹徒县4升州江宁郡上元县[33] 4常州晋陵郡晋陵县5苏州吴郡吴县7湖州吴兴郡乌程县5杭州馀杭郡钱塘县8睦州新定郡建德县6越州会稽清源郡晋江县4汀州临汀郡长汀县3漳州漳浦郡漳浦县3江南西道治所州府别称州治所县数洪州宣州宣城郡宣城县8歙州新安郡歙县6池州[39] ——秋浦县4洪州豫章郡豫章县7江州浔阳郡浔阳县3鄂州江夏郡江夏县7岳州巴陵郡巴陵县5饶州鄱阳郡鄱阳县4虔州南康郡赣县7吉州庐陵郡庐陵县5袁州宜春郡宜春县3信州[40] ——⼷阳县4抚州临川郡临川县4潭州长沙郡长沙县6衡州衡阳郡衡阳县6永州零陵郡零陵县4道州江华郡营道县5郴州桂阳郡郴县8邵州邵阳郡邵阳县2黔中道治所州府别称州治所县数黔州黔州黔中郡彭⽔县6⾠州卢溪郡沅陵县5锦州卢阳郡卢阳县5施州清化郡清江县2叙州[41] 潭阳郡龙标县3奖州龙溪郡夜郎县[42] 3夷州义泉郡绥阳县5播州播川郡遵义县3思州宁夷郡务川县3费州涪川郡涪川县4南州南川郡南川县2溪州灵溪郡⼤乡县2溱州溱溪郡荣懿县5剑南道治所州府别称州治所县数益州益州成都府[43] 蜀县10彭州蒙阳郡九陇县4蜀州唐安郡晋原县4汉州德阳郡雒县5嘉州犍为郡龙游县8眉州通义郡通义县5邛州临邛郡临邛县7简州阳安郡阳安县3资州资阳郡盘⽯县8巂州越巂郡越巂县9雅州卢⼭郡严道县5黎州洪源郡汉源县3茂州通化郡汶⼭县4翼州临翼郡卫⼭县[44] 3维州维川郡薛城县3戎州南溪郡僰道县5姚州云南郡姚城县3松州交川郡嘉诚县4当州江源郡通轨县3悉州归诚郡左封县2静州静川郡悉唐县3柘州蓬⼭郡柘县2恭州恭化郡和集县[45] 3保州[46] 天保郡[47] 定廉县4真州昭德郡真符县4霸州静戎郡——4⼲州————2梓州梓潼郡郪县9遂州遂宁郡⽅义县5绵州巴西郡巴西县8剑州普安郡普安县8合州巴中郡⽯镜县6龙州应灵郡江油县2普州安岳郡安岳县6渝州南平郡巴县5陵州仁寿郡仁寿县5荣州和义郡旭川县6昌州——昌元县4泸州泸川郡泸川县5保宁都护府——————岭南道治所州府别称州治所县数⼴州⼴州南海郡南海县10冈州新会郡新会县3韶州始兴郡曲江县6循州海丰郡[48] 归善县6潮州潮阳郡海阳县3康州晋康郡端溪县4泷州开阳郡泷⽔县4端州⾼要郡⾼要县2新州新兴郡新兴县2封州临封郡封川县2潘州南潘郡茂名县3春州南陵郡阳春县2勤州云浮郡富林县2罗州招义郡⽯城县4辩州陵⽔郡⽯龙县2⾼州⾼凉郡良德县3恩州恩平郡齐安县3雷州海康郡海康县3崖州珠崖郡舍城县3琼州琼⼭郡琼⼭县5振州延德郡宁远县5儋州昌化郡义伦县5万安州万安郡陵⽔县4邕州朗宁郡宣化县7澄州贺⽔郡上林县4宾州岭⽅郡岭⽅县3横州宁浦郡宁浦县3浔州浔江郡桂平县3峦州[49] 永定郡永定县3钦州宁越郡钦江县5贵州[50] 怀泽郡[51] 郁林县4龚州临江郡平南县5象州象郡[52] 武化县3藤州感义郡镡津县4岩州常乐郡常乐县4宜州龙⽔郡龙⽔县4瀼州临潭郡瀼江县4笼州扶南郡武勤县7⽥州横⼭郡横⼭县5环州整平郡正平县8桂州始安郡始安县11梧州苍梧郡苍梧县3贺州临贺郡临贺县6连州连⼭郡桂阳县3柳州龙城郡马平县5富州开江郡龙平县3昭州平乐郡平乐县3蒙州蒙⼭郡⽴⼭县3严州循德郡来宾县3融州融⽔郡融⽔县2思唐州[53] 武郎郡武郎县2古州乐兴郡乐兴县3容州普宁郡北流县6牢州定川郡南流县3⽩州南昌郡博⽩县4顺州顺义郡——4绣州常林郡常林县3郁林州郁林郡⽯南县4党州宁仁郡善劳县8窦州怀德郡信义县4禺州温⽔郡峨⽯县4廉州合浦郡合浦县4义州连城郡龙城县3交州安南中都护府[54] 宋平县[55] 8陆州⽟⼭郡乌雷县3峰州承化郡新昌县5爱州九真郡九真县6驩州⽇南郡九德县4长州⽂杨郡⽂阳县4福禄州唐林郡安远县3汤州汤泉郡汤泉县3芝州忻城郡忻城县7武峨州武峨郡武峨县7演州龙池郡[56] 忠义县7武安州武曲郡武安县2 南扶州怀德郡怀德县5唐朝疆域辽阔,初期将郡改称州,长官复称汉朝的刺史,成为⼀级⾏政区划,下领县,实⾏州县两级制。
唐纪二十九(四)--开元十五道
唐纪二十九(四)--开元十五道唐玄宗于开元二十一年,(627年),在唐太宗贞观十道的基础上,将十道进一步分成了十五个道。
关内道的长安地区列为京畿道,河南道的洛阳地区列为都畿道,山南道分为山南道、山南西道,江南道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岭南道的福州、建州、泉州划归江南东道。
各道置采访使,仿照西汉的刺史制度,只起监察性的作用。
但不久后安史之乱,原本只用于边境地区的节度使制度被广泛用于全国,节度使一般被授予州刺史,于是同时掌握本州甚至邻州的军政权力,而且其辖区也成为“道”,或称“藩镇”,成为有实际权力的一级非正式行政区划。
到唐宪宗元和年间,天下政区已经基本被各节度使、观察使、经略使、防御使瓜分,开元十五道完全失去了实际意义,只保留了地理意义,比如江南西道是现在的江西省的名称的渊源。
唐朝划分为十五道:陇右道、河北道、河南道、山南东道、山南西道、剑南道、黔中道、关内道、河东道、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岭南道、京畿道、淮南道、都畿道,其中山南东道和山南西道合称为山南道,江南西道和江南东道合称为江南道。
陇右道:治所鄯州(今青海乐都)河北道:治所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南)河南道:治所洛阳(今河南洛阳),开元中分置都畿道,河南道改治汴州,今河南开封县治。
山南道:治所襄州(今湖北襄阳),后分东道和西道。
山南东道治所襄州,山南西道治所汉中。
剑南道:治所成都府(今四川成都)黔中道:治所黔州关内道:治所凤翔(今陕西凤翔)河东道: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江南道:治所苏州(今江苏苏州市)岭南道:治所广州(今广东广州市)京畿道:治所西京长安(今陕西西安市)淮南道:治所扬州(今江苏扬州市)都畿道:治所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市)冬,十月,壬午,上发东都;辛卯,幸潞州;辛丑,至北都;十一月,庚申,祀后土于汾阴,赦天下;十二月,辛未,还西京。
是岁,以幽州节度使兼河北采访处置使增领卫、相、洛、贝、冀、魏、深、赵、恒、定、邢、德、博、棣、营、鄚十六州及安东都护府。
隋唐的地方行政制度
隋唐的地方行政制度【总述】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隋朝在极盛的疆域已经东南两面至海,西至且末,北至五原(今内蒙古五原县南),为了集中权力,隋代省并州一级,恢复郡县两级制。
唐代初期沿用隋代地方两级行政区划,或郡县,或州县,以州县为主。
唐玄宗时道开始向行政区转变,最终又回到三级地方行政区划。
【州制时期】——隋代地方行政制度南北朝后期,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制度已混乱到了极点,郡一级形同虚设。
隋文帝面对这种局面,于开皇三年(583年)果断地“罢天下郡”,实行以州领县的两级行政区划制度。
其措施有:①撤销郡级机构,以州割县;同时裁并魏晋南北朝期间滥设的州郡,全国并为311个州。
隋炀帝即位后,改州为郡,进一步并县,使全国有郡190个,县1255个。
②地方人事权收归中央。
规定五品以上官员由皇帝下诏除授,六品以下由吏部任命;并提倡科举考试选官,替代魏晋以来“九品中正”荐举任官制度。
③恢复地方军政分治,并规定郡县长官由外地人担任,县令以下官吏三年一调,不得连任。
④仿汉监察制度,设司隶台大夫、别驾、刺史等监察大员,分别巡察各地,也按六条问事,至此,地方政治制度重新走上正常轨道。
在开皇九年(589年)平定南朝的陈以后,统一了全国,隋文帝又将州县两级行政区划制度推行至全国。
这样,东汉末年以来一直沿用的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制改为州、县两级行政区划制,但是实行的依然是州制。
隋朝从583年至607年实行州县制24年。
炀帝于大业三年(607年)复改州为郡,以郡统县,恢复秦制。
同时,炀帝仿效汉武帝,在郡上设置司隶、刺史15员,司监察之职。
许多人以为隋实行的是郡县制,这是由于《隋书·地理志》所记的隋朝的行政区划制是大业五年(609年)的行政区划,当时炀帝实施的是郡县制。
实际上,炀帝实施郡县制是从607年至618年,仅11年。
隋唐的地方行政制度
隋唐的地方行政制度【总述】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隋朝在极盛的疆域已经东南两面至海,西至且末,北至五原(今内蒙古五原县南),为了集中权力,隋代省并州一级,恢复郡县两级制。
唐代初期沿用隋代地方两级行政区划,或郡县,或州县,以州县为主。
唐玄宗时道开始向行政区转变,最终又回到三级地方行政区划。
【州制时期】——隋代地方行政制度南北朝后期,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制度已混乱到了极点,郡一级形同虚设。
隋文帝面对这种局面,于开皇三年(583年)果断地“罢天下郡”,实行以州领县的两级行政区划制度。
其措施有:①撤销郡级机构,以州割县;同时裁并魏晋南北朝期间滥设的州郡,全国并为311个州。
隋炀帝即位后,改州为郡,进一步并县,使全国有郡190个,县1255个。
②地方人事权收归中央。
规定五品以上官员由皇帝下诏除授,六品以下由吏部任命;并提倡科举考试选官,替代魏晋以来“九品中正”荐举任官制度。
③恢复地方军政分治,并规定郡县长官由外地人担任,县令以下官吏三年一调,不得连任。
④仿汉监察制度,设司隶台大夫、别驾、刺史等监察大员,分别巡察各地,也按六条问事,至此,地方政治制度重新走上正常轨道。
在开皇九年(589年)平定南朝的陈以后,统一了全国,隋文帝又将州县两级行政区划制度推行至全国。
这样,东汉末年以来一直沿用的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制改为州、县两级行政区划制,但是实行的依然是州制。
隋朝从583年至607年实行州县制24年。
炀帝于大业三年(607年)复改州为郡,以郡统县,恢复秦制。
同时,炀帝仿效汉武帝,在郡上设置司隶、刺史15员,司监察之职。
许多人以为隋实行的是郡县制,这是由于《隋书·地理志》所记的隋朝的行政区划制是大业五年(609年)的行政区划,当时炀帝实施的是郡县制。
实际上,炀帝实施郡县制是从607年至618年,仅11年。
中国古代的“河东”“河西”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中国古代的“河东”“河西”是现在的什么地方?“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
读中国历史,有些地名必须要知道,本篇文章就系统性介绍下常见的特指地名。
1、河东、河西、河套、河西走廊秦魏百年河西之战,唐朝河东节度使、河西节度使等等,这里的“河”指的是黄河,与之相关的还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河套地区,还有丝绸之路“控制性工程”河西走廊等,接下来就借助黄河走势图来说明这4个区域。
图中A处便是河东,位于黄河“几”字右半部分东边,就是现在山西省的西南部,包括运城、临汾等地区,唐朝以后有河东道,泛指整个山西;图中B处便是河西,与河东相对,位于黄河西侧,洛水东侧,是现在陕西省中部,主要就是现在的渭南市;图中C处便是河套地区,是黄河“几”字最上面区域,包括现在的包头市、巴彦淖尔等,北方便是蒙古大草原,历来是中原王朝和草原游牧民族必争之地;图中D处便是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北部,被祁连山和合黎山夹着,是中原通向西域的必经之路,汉武帝在河西走廊上设置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这四个名字沿用至今。
2、关中与关东不同历史时期的关中和关东所指的区域存在较大差异。
秦汉时期,关东指的是函谷关以东的广大区域,泛指中原、山东等区域,关中是指四关之内,四关按照地理方位是东面的函谷关、南面的武关、西面的大散关、北面的萧关,就是现在的陕西关中平原地区。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包胥不动咸阳哭,争得秦兵出武关。
——胡曾君不见函谷关,崩城毁壁至今在。
——岑参从汉朝末年开始,关东指的是虎牢关以东,虎牢关位于洛阳附近,是从东部攻入洛阳的必经之路,东汉末年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自称关东联军。
从明朝开始,关东指的是山海关以东,即现在的东三省地区了,或者可以叫关外。
3、江东、江左、江南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左梅郎——《琅琊榜》江自然是指的长江,江南好理解,就是长江南部,现在的包邮的江浙沪区域。
河西之路的历史及知识点
河西之路的历史及知识点河西走廊,简称“河西”,位于中国西部地区,地处甘肃省西北部、黄河以西、祁连山和巴丹吉林沙漠中间,是一个呈北西—南东走向的狭长地带。
因位于黄河以西,又形如走廊,故名河西走廊。
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最宽处近200公里,最狭窄处只有数公里。
主要涉及甘肃省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等城市河西走廊的中心城市为武威市河西走廊自古以来便是沟通中国中原地区与西域的交通要道,多民族不断交锋融合的核心区域,留下了大量可资利用的文化遗产和文化旅游资源。
由于河西走廊独特的通道地位和多民族间不断冲突与融合的重要场所,河西走廊地区成为体验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了解不同民族之间文化差异的宝库。
同时,也是了解中华民族形成、融合与发展的历史活教材,成为培养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区域河西走廊生态地位突出,区位优势明显,文化底蕴深厚,既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中国交通、能源、电信、物流战略大通道和“一带一路”建设重要路段,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河西走廊历史上,建置的出现是在汉元狩二年(前121年),从设立酒泉、武威二郡开始,后来又增设张掖、敦煌二郡,统称为“河西四郡”。
据《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记载,西汉时武威、张掖各辖10县,酒泉辖9县,敦煌辖6县,共计35县。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一举击败匈奴,建立河西四郡之后,汉王朝将这里作为向西发展的根据地,通过推行“移民实边”“徙民屯垦”等政策,加强对河西走廊的控制和经营。
经过本地各族民众与中原移民的艰辛努力,河西走廊在发展绿洲农业和畜牧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与此同时,将秦长城从临洮修到了敦煌以西,并在阳关和玉门关设立了两个军事关隘,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
为强化统一管理,汉在这里实行军事屯田,推行军农结合的管理体制。
在中国历史上,河西四郡的建立对丝绸之路的畅通,对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
河西走廊历史知识点
河西走廊历史知识点河西走廊是中国境内重要的历史地区之一,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连接中国内地和西亚、中亚的重要通道。
在河西走廊的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和变迁,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
以下是河西走廊历史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1. 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河西走廊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中国内地和西亚、中亚的交通要道。
从汉代开始,丝绸之路成为了中国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通过河西走廊,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被运往西方,而西方的香料、珠宝、马匹等商品则进入中国。
2. 西域各民族的聚居地河西走廊是中国境内西域各民族的聚居地,这些民族包括回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哈萨克族等。
他们在河西走廊上定居繁衍,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
这些民族在宗教、语言、服饰、建筑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为河西走廊增添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3. 北魏时期的都城河西走廊在北魏时期(公元386年-534年)成为了北魏的重要都城。
当时北魏的首都洛阳频繁受到南方势力的攻击,于是北魏皇帝拓跋珪决定将都城迁至河西走廊,以加强对西方地区的控制。
北魏在河西走廊上修筑了许多宫殿、城墙和道路,使河西走廊成为了北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4. 吐蕃王朝的建立河西走廊也是吐蕃王朝的发源地和重要势力范围。
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最重要的王朝之一,公元7世纪中叶在河西走廊建立起来。
吐蕃王朝在河西走廊上修筑了许多寺庙、堡垒和道路,同时也积极开展与中原王朝的交流和贸易活动,对河西走廊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5. 清朝时期的军事重镇清朝时期,河西走廊成为了清朝的军事重镇。
清朝在河西走廊上修筑了许多军事要塞,以防范来自西方的入侵。
同时,清朝还在河西走廊上驻军,加强对西部边疆的控制。
这些军事设施和驻军,为河西走廊的安全和稳定提供了保障。
总结起来,河西走廊是中国境内重要的历史地区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
它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了中国内地和西亚、中亚。
唐代的河北道,辖一府29州,河北省名源于此
唐代的河北道,辖一府29州,河北省名源于此河北道,盖古幽、冀二州之境,汉河内、魏、渤海、清河、平原、常山、上谷、涿、渔陽、右北平、辽西、真定、中山、信都、河间、广陽等郡国,又参有东郡、河东、上党、钜鹿之地。
孟、怀、澶、卫及魏、博、相之南境为娵訾分,邢、洺、惠、贝、冀、深、赵、镇、定及魏、博、相之北境为大梁分,沧、景、德为玄枵分,瀛、莫、幽、易、涿、平、妫、檀、蓟、营、安东为析木津分。
为州二十九,都护府一,县百七十四。
其名山:林虑、白鹿、封龙、井陉、碣石、常岳。
其大川:漳、淇、呼陀。
厥赋:丝、绢、绵。
厥贡:罗、绫、、纱、凤翮苇席。
唐贞观元年(627)置,辖境在黄河之北,故名,东并海,南临于河,西距太行、常山,北通渝关、蓟门,(渝关即今山海关,蓟门即今居庸关),领怀州、魏州、博州、相州、卫州、贝州、邢州、洺州、恒州、冀州、深州、赵州、沧州、德州、定州、易州、幽州、瀛州、莫州、平州、妫州、檀州、蓟州、营州等24州和安东都护府。
为今河南江河以北及山东、河北之地,包括河北大部、河南、山西、北京、天津、辽宁的一部分,治魏州,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东。
同时,河北道也是今河北省名的由来。
包括今天俄罗斯远东地区、库页岛、东北三省、朝鲜、河北省、河南省北部、山东省西部在内的广大地区都属于河北省辖域。
河北道自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设立,至天祐四年(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先后存续了280年。
河北道所辖境域十分辽阔,由南北两部分组成:河北道南部地区:南部包括怀、魏、博、相、卫、贝、邢、洺、恒、冀、深、赵、沧、德、定、易、幽、瀛、莫、平、妫、檀、蓟、营等24州(后增至29州)和安东督护府,“东并于海(海即今渤海),南迫于河(河即隋、唐时的古黄河),西距太行、恒山(恒山即古北岳常山,位于今河北阜平县东北),北通渝关、蓟门(渝关即今山海关,蓟门即今居庸关)”,也就是相当于今北京市、天津市全部,河北省大部、辽宁省西南部及河南省、山东省古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