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塑料制品业环境管理体系审核作业指导书参照模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塑料制品业环境管理体系审核作业指导书
质量体系认证中心
目录
1 目的和适用范围 (2)
2 塑料成型加工 (2)
...2 3 环境因素审核. (11)
2
4 环境法律与其他要求 (16)
5 监测与测量审核 (18)
1. 目的与适用范围
1.1目的
为保证GB/T 24001-1996 idt ISO 14001:1996在塑料制品业环境管理体系审核中得到正确和统一的理解和遵循,特结合该行业的特点制订本指导书。
1.2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审核员按照GB/T 24001-1996 idt ISO 14001:1996标准对塑料制品业进行的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2. 塑料成型加工
2.1塑料的组成与性能
2.1.1塑料及其分类
1)塑料:一般指以合成或天然的高分子化合物(树脂)为基本成分,在一定条件下塑化成型,而产品最终形状能保持不变的材料。
它的组成除了高聚物(树脂)为主要成分外,还根据需要,可能含有某些具有特定用途的助剂。
助剂主要有填料、增塑剂、着色剂、稳定剂等。
2.1.2热塑性塑料的主要特性及用途
热塑性塑料:是指在特定温度范围内,能反复加热软化和冷却硬化的塑料。
这类塑料基本是以聚合反应所得到的树脂为基础制成的,
受热时不产生化学交联,因而当它再一次受热时仍具有可塑性。
它们的主要特性如表1所列。
表1主要热塑料的特性及用途
2.1.3热固性塑料的特点和用途
热固性塑料:是指受热后能成为不熔不溶性物质的塑料。
这类塑料基本以缩聚反应所得到的树脂为基础制成的,受热时发生化学变
化,使线型分子结构的树脂转变为体型结构的高分子化合物。
当它再一次受热时就不再具有可塑性。
热固性塑料的特点和用途如表2所列。
表2 热固性模塑料和特点与用途
2.2塑料制品的成型工艺
2.2.1塑料制品加工工艺分类
塑料制件加工工艺分类如图1所示。
图1塑料加工工艺分类
2.2.2塑料制件成型方法
塑料制件成型方法有注射、挤出、压延、吹塑、压缩、传递模塑、热成型、喷涂等成型以及几种成型方法的组合(见表3至表6)。
表3 热塑性塑料成型方法
表4 热固性塑料成型方法
表5 常用热塑性塑料采用的成型方法
表6 常用热固性塑料采用的成型方法
2.2.3 塑料制件生产工艺流程实例
1)聚氯乙烯电线、电缆生产工艺流程
成品
线芯
原料准备:电缆料如吸潮,则加入挤出机前应烘干处理,处理温度80℃左右。
线芯要从绕线筒上展卷,一般安装两台展卷机,轮流向挤出机供线。
线材应预热以保证塑料熔体良好粘附和包覆。
挤出包覆由挤出机完成。
冷却:挤出包覆制得的电线电缆立即进入很长的冷却水槽,冷却水为常温水。
2)石棉纤维增强酚醛塑料制工业零部件
石棉纤维增强酚醛塑料采用压缩模塑法成型,制品具有卓越的耐热性、隔热性、耐腐蚀性、耐磨性、耐候性,因此在化工防腐(如管道、管件、泵壳等)和汽车制动零件(刹车片、离合器件)两方面应用极普遍。
生产工艺流程分干法和湿法两种,见下图2和图3。
树脂粉
图2干法生产石棉酚醛塑料制品工艺流程
图3湿法生产石棉酚醛塑料制品工艺流程主要生产设备有捏和机、比辊炼塑机、液压机、烘炉、模具等。
3. 环境因素审核
3.1标准要求及理解要点
ISO14001 4.3.1环境因素条款要求为:“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确定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它能够控制,或可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从中判定那些对环境具有重大影响,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
组织应确保在建立环境目标时,对与这些重大
影响有关的因素加以考虑。
组织应及时更新这方面的信息。
”
理解要点:
A. 标准要求组织有一个或多个程序,这些程序的作用是确定、评价、更新环境因素,特别是重大环境因素。
程序应能满足确定环境因素及判断其重要程度,并在出现新问题时及时更新,确保体系的要求。
B. 环境因素的考虑应包括:三种状态、三个时态和七种类型。
三种状态:正常(如生产连续运行)、异常(如生产的开车、停机、检修等)和紧急状态(如火灾、事故、洪水等)。
三个时态:过去(如以往遗留的环境问题、原材料的来源与生产过程)、现在(如组织现场的现有的环境问题)和将来(如产品出厂后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将来潜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计划中的活动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七种类型:大气排放、水体排放、废物管理、土地污染、对社区的影响、原材料与自然资源的使用、其他地方性环境问题。
环境因素的确定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该过程也包括明确潜在的法律、法规的要求和组织自身业务发展、工艺更新、原材料替代及相关方要求等方面的影响。
3.2审核要点和审核深度
A. 环境因素审核应包括以下要点:
①组织是否建立并保持了程序用以识别组织的环境因素,并评价出重大环境因素?
②组织的环境因素是否识别充分?是否考虑了正常、异常和紧急情况;过去、现在和将来?
③重大环境因素有哪些?评价是否合理(附附件)?
④组织如何保证及时更新这些信息?
B. 审核深度
①核查程序是否包括:
•识别环境因素的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识别环境因素的方法,例如,组织可进行预评价或环境基本资料调查;
•如何评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以确定重要性顺序,以及在制定环境目标中,如何考虑这些环境因素。
评价程序是否完善、合理;
•组织如何更新其信息。
②对如何确定具有重要影响的环境因素和如何根据其重要性进行评价,以确定行动重点的方法进行检验。
③查证环境初始调查是否考虑了组织活动的所有阶段(例如,采购、生产、产品、分配、处置等)。
④鉴定确保信息更新的方法。
3.3塑料制品业的环境因素和环境影响
3.3.1塑料制品生产过程中的主要三废排放源
虽然塑料及其制品种类繁多,塑料制品生产的工艺也多种多样,但其主要污染都以废气排放为主,固废、噪声次之,有些工艺有一些废水排放。
A、废气:无论是热塑性或热固性塑料制品生产工艺,加热过程都是废气的主要产生源,加热时的热解产物,一方面随塑料种类不同而不同,另一方面,加工温度与热解温度之间差距越大,其危害越小(如尼龙产物);反之,危害就越大(如氟塑料)。
还有,加工温度和方法,以及加工时间不同,其排放也不同。
此外,不同添加剂,如有机溶剂、稳定剂、增塑剂、发泡剂、固化剂的使用,其排放也不同。
在混料、吹塑、修饰等工序有少量粉尘产生。
B、固体废物:主要是热固性塑料制品加工过程产生。
C、噪声:产生于塑料制品的加工机械通风设备等。
D、废水:主要是水冷却工序的用水排放。
3.3.2主要污染物及其环境影响
A、各类塑料在其制品生产中可能出现的有害污染物
①聚乙烯制品生产:高压聚乙烯加热到150℃时,分解出酸、酯、不饱和烃、过氧化物、甲醛、乙醛、CO2和CO等;其薄膜制品要注意抗氧剂、稳定剂和着色剂引起的毒性危害;其制品有独特的气味,长期应用混有稳定剂的聚乙烯管静脉输液可发生静脉炎。
低压聚乙烯加热到150℃,产生酸、酯、不饱和烃、过氧化物、甲醛、乙醛、CO2和CO等挥发性复杂混合物。
210℃~250℃生成的混合气体有甲醛、不饱和烃、有机酸、有机氯化物、CO等。
在热切削和封闭聚乙烯管时,产生的热解产物为甲醛和丙烯醛。
此类热解产物能引起中毒。
②聚乙烯:本身并无毒性,但添加了抗氧剂、稳定剂、着色剂等即有毒性。
本品加热至150℃~220℃时的热解产物有酸、酯、不饱和烃、过氧化物、甲醛、乙醛CO2和CO等。
③聚苯乙烯:其制品生产需添加邻苯二甲酸酯或液态石腊(增塑剂)、硬脂酸锌(润滑剂)、脂族或环状胺类、氨基醇类(稳定剂)和一些表面活性剂及无机或有机着色剂。
本品的毒性主要取决于未聚合的单体量。
当聚苯乙烯温度达725℃时,热解产物中单体苯乙烯量达83.9%;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生产时,如应用偶氮二异丁腈作为发泡剂,此剂分解时,会放出有明显毒性的四甲基丁二腈。
其泡沫塑料在空气中热解(燃烧)时,主要产生CO、苯、甲苯、乙苯、苯乙烯、β-甲基苯乙烯和烃类等有害气体。
④聚氯乙烯:其制品(硬质或软质)生产所使用的增塑剂有苯二甲酸二丁酯、苯二甲酸二辛酯或烷基磺酯苯酯;辅助增塑剂有癸二酸二辛酯或环氧油酸丁酯。
稳定剂有三盐基或二盐基硫酸铅、硬脂酸的钙、钡、锌或镉盐,或者是二月桂二丁基锡;润滑剂有硬脂酸和其盐类,以及着色剂等。
此外使用发泡剂有偶氮二异丁腈、偶氮二甲酸酰胺,或碳酸氢铵、碳酸氢钠以及亚硝酸丁酯等生产聚氯乙烯泡沫塑料。
聚氯乙烯的毒性主要取决于未聚合的单体量,以及所用的添加剂类别和数量。
聚氯乙烯生产过程可有粉尘、氯乙烯产生,在加温情况下产生氯化氢、饱和的和不饱和的烃混合物(苯、甲苯、二甲苯、萘、光气)、CO等。
⑤酚醛塑料制品生产,有酚、甲醇、氨、糠醛、甲基苯酚和甲醛废气和粉尘排放。
B、环境影响
①塑料制品生产的废气多是无组织排放,主要以低烟道及风扇排风形式抽排,大多数情况下是对厂区附近及车间内产生影响。
②塑料很多是易燃性的,在火灾燃烧时,释放出的有害气体,对人体会产生一定危害,塑料如以粉尘状积聚于空气,还有可能引起爆炸,造成伤亡和破坏。
③生产中产生的废水,往往含有机物、油污,如未经处理外排,会污染水源。
④粉尘:特别是为增强塑料性能而使用玻璃纤维、石棉等产生的塑料粉尘,对人体造成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和肺癌。
粉尘排到空气中会降低空气可见度,恶化生活环境。
⑤苯、甲苯、二甲苯:高浓度时可引起急性中毒,对神经系统有毒害作用,严重时会昏迷以致失去知觉,停止呼吸。
轻度中毒引起头疼、头晕、全身无力、恶心、呕吐。
慢性中毒出现头疼、失眠、手指
麻木以及血液系统病变和一些其他病变。
⑥醛类:毒性主要对皮肤、视网膜、呼吸道及中枢神经系统有损害作用。
⑦酚类:属高毒类,对各种细胞有直接损害,对皮肤和粘膜有强烈的腐蚀作用,皮肤接触可引起皮疹。
吸入后会引起头疼、头晕、恶心、失眠、食欲不振等,严重者可合并肝肾损害。
⑧氯乙烯:长期接触会引起肝、脾肿大、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的疾病。
氯乙烯还有致癌作用,可诱发肝癌或肝血管内瘤,并有可能引起肢端溶骨症、门脉亢进症和硬皮症。
⑨氯化氢:刺激性有毒气体,吸入呼吸道后可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
中毒症状有粘膜刺激、鼻粘膜溃疡和鼻中隔穿孔、眼结膜炎和角膜炎、咳嗽、牙齿腐蚀、肠胃病等。
4. 环境法律与其他要求
4.1标准要求及理解要点
ISO14001 4.3.2条款要求:“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用来确定适用于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环境因素的法律,以及其他应遵守的要求,并建立获取这些法律和要求的渠道。
”
理解要点:
A. 条款强调组织要有获得适用于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环境因素的法律以及其他应遵守的要求的相应程序和渠道。
因为对环境法律、法规及有关要求的遵守是组织环境方针中必须予以承诺的,也是组织环境管理的重点,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是组织评价重大环境因素的主要依据之一,所以组织要有法律、法规意识,要主动去了解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要及时更新。
B. 法律与其他要求包括:
•国家各级政府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规定、决定、标准;
•各级政府关于环境保护的文件要求;
•各级政府环境保护的规划目标;
•各级政府环境保护的总量计划;
•各级政府环境保护的限期治理计划;
•行业规范;
•组织与有关机构的协议;
•本组织的上级公司部门的环保要求;
•本组织制订的环保条例、规章等;
•非法规性指南。
4.2审核要点及审核深度
A. 法律及其他要求审核应包括以下要点:
①组织是否建立并保持了适合于本组织的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的程序?
②组织如何获取和确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如何定期跟踪其变化?
③组织获取的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是否全面?是否为最新版本?
④组织如何向员工传达有关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方面的信息?
⑤组织是否建立了适合本组织特点的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的清单?
B. 审核深度
①核查程序是否包括:
•识别和获取实际适用于本组织的法律和其它信息的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如何识别和可以获得适用于有关环境因素的法律和其它要求;
如何保存这些法律和其它要求资料;
②核查资料的正常保存。
C. 审核抽查:审核足够的资料,确保要求得以遵守。
4.3适用于塑料制品业的国家环境法律、法规
4.3.1三废排放标准
(1)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2)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3)GB12348-90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
4.3.2其它法规要求
(1)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2)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重点:第三章)(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重点:第四章第三十四条)
(5)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重点:第二、四章)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重点:第四章)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重点:第二章)(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重点:第二、三章)(9)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重点:第四章)
(10)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1996年8月3日)
5. 监测与测量审核
5.1标准要求和理解要点
ISO14001 4.5.1监测与测量条款要求为:“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以文件支持的程序,对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与活动的关键特性进行例行监测和测量。
其中应包括对环境表现、有关的运行控制、
对组织环境目标和指标符合情况的跟踪信息进行记录。
监测设备应予校准并妥善维护,并根据组织的程序保存校准与维护记录。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个以文件支持的程序,以定期评价对有关环境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
”
理解要点:
条款要求一方面对组织从事的活动进行监测与测量,包括对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与活动的关键特性进行例行监测与测量;另一方面对监测与测量结果进行评价,与国家的排放标准、法律、法规及目标、指标进行跟踪比较,考查组织活动的符合性,并为环境管理的策划、实施和改进提供依据。
监测与测量是环境管理体系的关键活动,要求有一套以文件支持的程序予以保证。
5.2 审核要点和审核深度
A. 审核要点
①是否建立并保持一套以文件支持的程序,对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与活动的关键特性进行例行监测和测量?
②文件化程序是否包括对环境表现、有关的运行控制、对组织环境目标与指标符合情况的跟踪信息进行记录?
③是否建立和保持了用于监测和测量的支持文件?
④监测和测量的实施是否符合文件的规定?监测和测量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技能和资格?
⑤是否建立并保持一个文件化的程序,以定期评价对有关环境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
是否建立和保持了相应程序,对用于监测和测量的设备进行管理?包括:
•仪器的测量能力与要求一致;
•按要求进行校准(自校时,是否建立并保持了校验规程,校验条件是否满足要求,执行校验人员是否有相应能力和资格等;当校验
任务被分包出去,分包方的资格,能力是否进行了评审);
•对仪器设备进行适当维护;
•发现问题时的处理;
•保存校验和维护记录。
若监测和测量被分包出去,是否对其能力进行了评定和控制?
是否保存了相应记录?
B. 审核深度
①核查程序是否包括:
•监测和测量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和活动的关键特性的方法;
•校准和维护监测设备的方法;
•定期评价监测与有关环境法律、法规遵循情况的方法。
②核查环境行为监测和测量的记录。
③核查监测设备维护和校准的记录。
④查阅显示检验环境法律、法规遵循情况的记录。
⑤如果检验是由外单位实施时,要核查检验人员的能力、采样和分析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