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彷徨》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呐喊》和《彷徨》读后感
《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和成熟的标志,其中共有25篇作
品,其内容和形式呈现现代化特征,开辟了中国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
鲁迅的作品以“表现农民和知识分子”为主要题材,张定璜在《现代评论》中
指出《呐喊》“里面有的,只是些极普通,极平凡的人,你天天在屋子里,
在街上遇见的人,你的亲戚,你的朋友,你自己”。选材的现实性加强,符合
“五四”文学革命所倡导的现实主义的时代要求。鲁迅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去
观察他们,通过敏锐的感知生活的洞察力,从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震撼人心的东
西。
鲁迅作品里的农民形象,应该说很好的反映了现实,他们生活上受到地主豪强
的压迫,封建社会礼教观念麻木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但同时鲁迅在一些作品中也刻
画出农民身上的美德,如勤劳,善良,如《社戏》中的六一公公,《祝福》中的
祥林嫂。但是不可否认,鲁迅在塑造他作品中的农民时,着重是展现他们与社会的
矛盾,揭示他们自身的弱点,也就是说鲁迅基本上是以悲剧来写农民,像《社戏》
中那种惬意,闲适的生活在鲁迅的小说中毕竟是不多见的。鲁迅创造这些农民形象
表达了他自己对农民生活困苦,精神愚昧的同情,同时也寄予了他希望农民们觉醒
起来,反抗封建礼教,克服精神痼疾,为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抗争。
知识分子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如《祝福》中的鲁四老爷;一
类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如《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还有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受害
者和牺牲者,如《白光》中的陈士成。鲁迅对三种知识分子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对于第一种,鲁迅是极端鄙夷,只批判不同情;对于第二种,他们有了一定的现代
意识和进步思想,作者对他们是赞扬和鼓励的态度;第三种知识分子,深受封建制
度的毒害,充满旧式文人的酸腐气息,作者对他们既有批判又有同情。
在《呐喊》这部集子的开头,鲁迅先生写了一篇自序,在自序中鲁迅用了形象的手
法,解释写这些小说的原因“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
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
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鲁迅用象征的手法,把中国民众比成了
闷在铁屋子中的人,写出了他们的特征——精神愚昧无知,精神世界闭塞,他想
做那个将民众唤醒的人,用自己的纸和笔,让
中国民众清醒过来,挽救祖国,挽
救中华民族。
鲁迅写小说,虽然经常使用犀利的语言,用讽刺,象征等手法,也常在他的作
品中营造出阴森甚至恐怖的气氛,深刻的反映现实,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但就
如他所说:“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
在于将来,绝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人之所谓可有。”鲁迅是希望
用自己的创作为国家为民众做些什么。
在这篇读后感里,我想就4篇(《呐喊》2篇,《彷徨》2篇),我比较喜欢或感受较深的作品写一些我的看法。
一,《药》
《药》中作者安排了2条线索,一明一暗。明线是华小栓患痨病,需要人血馒头来
治病;暗线是夏瑜为革命流血牺牲。2条线索交织,故事由此展开,但是这2条线索
都是悲剧,一方面是愚昧无知的农民阶层,以华老栓为代表,倾其所有买革命者的
鲜血,做成人血馒头,荒唐的用其来治病;另一方面,是革命者夏瑜为民众共同的
权利流血牺牲,却得不到民众的理解,甚至用他的血做成人血馒头来治痨病。2者
互相映衬,更显示出强烈的悲剧气氛。
鲁迅先生擅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把华老栓一家以及华氏茶馆里的客人作为整个社
会的民众的缩影,显现出了下层民众精神上的愚昧与麻木。而夏瑜的失败也有更深
远的内涵,其揭示了辛亥革命没有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革命没有发动广大的人民
群众,没有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鲁迅先生还擅长用一些细节来暗示读者,这些细节看起来不起眼,但是却能反映出
一些问题。如华大妈给小栓盖上“满幅补钉的夹被”,暗示了华家窘迫的经济状况
,增添了读者对于华老栓花大钱买无用的人血馒头的悲叹;再如夏四奶奶上坟是看
见华大妈在看她,脸上便“显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座
坟前”这几个细节显示出连夏瑜他自己的母亲也不理解他的举动,更体现出了以夏
瑜为代表的革命者的可悲。
鲁迅先生在对待小说中的主人公的态度方面,是不同的。对待像华老栓这样的下层
农民,鲁迅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对待夏瑜这样的为唤醒民众流血
牺牲的革命者,作者是赞扬并且是同情的。
二,《一件小事》
《一件小事》这篇作品也是我比较喜欢的鲁迅作品之一。因为它的短小精悍,并且
它的风格与其他大部分作品不同,这篇作品扫去了散布在许多作品里的那种阴霾以
及笼罩着的阴森沉郁的气氛。
《一件小事》主要讲了“我”——一个知识分子与一名人力车夫之间的故事。不可
否认“我”与人力车夫的知识
水平和社会地位是有一定差距的。但在与一名老太太
发生纠纷后,“我”与车夫却有着不同的反映,有较高知识水平的“我”的公德心
还不如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车夫。这里应该说有一些讽刺和鞭挞的意味。当然,在
小说的末尾,“我”在目睹了车夫的所做作为后有所震撼,有所反思,有所行动,
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反省过程。
应该说读了《一件小事》这篇小说后,我更加佩服鲁迅先生对于生活中的素材的敏
锐的洞察力,他从一点一滴的生活中挖掘写作源泉。《一件小事》中蕴含了深刻的
内涵,那就是:灵魂的高尚与纯洁与否,与物质世界中财富多少,地位高低没有任
何关联。物质的匮乏也会拥有丰富的精神财富,高尚的灵魂,高贵的精神。
三 《肥皂》
《肥皂》围绕主人公四铭和他的太太,以及整篇文章的线索——肥皂展开。
鲁迅先生曾经精辟的论述了讽刺艺术“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讥讽又不过是喜剧的支流。”“讽刺和普通的趣闻又是截然不同的。它不是简单的只招人笑,一读自然往往会笑,不过笑后总还剩下些什么,——这就是问题。”《肥皂》充分使用了讽刺手法。
《肥皂》在一系列的矛盾与冲突中塑造了四铭这一形象,他本是一个封建家庭的家长,一个熟知封建正统文化受人尊敬的人,一个维护旧文化旧道德的封建卫道士。但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这些一开始塑造的形象体系完全瓦解。他是家长,但却把自己在买肥皂时被几个学生骂的气撒在了儿子学程的头上;并且几次三番对儿子学程挑茬儿;在女儿招儿打翻了饭碗,他“尽量的睁大眼睛,瞪得她要哭”。顷刻间封建大家庭的家长形象轰然倒塌,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无聊,自私,卑鄙的小人。他还是熟知封建正统文化的受人尊敬的人,他与他的几个附庸风雅的朋友,又是创办移风文社,又是拟定什么征文题目,乍一看以为是什么高雅之事,但仔细看一看那个征文的题目,仔细推敲一文社的名字,让人顿生鄙夷之情,揭露了他们复古保守,仇恨新事物,反对改革的反动政治面目。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第三个形象的颠覆,他看到那个乞讨的十八九岁的姑娘,心里的邪念便有些萌芽。当听到那几个光棍的话,尤其是“咯吱咯吱遍身洗一洗,好得很哩!”狠狠地勾起了他心中的欲念。但回来后,他仍然装成一副正经的道学面孔,口是心非地批判那几个流里流气的光棍,愤世嫉俗地批判周围围观的人群,更不知恬耻地向他的妻子讲述光棍的话。但是他的“自炫为美”的伎俩被他的妻子识破,引起了他的妻子的妒意,她将四铭的假面孔揭去,是他的丑恶
的灵魂曝光于光天化日之下。在他妻子揭开隐情的具体描写中,小说的讽刺效果得到了充分得展示,有力地鞭笞了假道德。四铭的两个朋友何道统与卜薇园,尤其是何道统,他的反映与四铭互为映衬,都起到了讽刺的作用。
四 《幸福的家庭》
《幸福的家庭》主人公就是“他”,整篇小说就围绕主人公想要写一篇文章,具体写了他构思的过程。这篇小说主要用的是对比的手法。主人公“他”的构思中的生活与他本人所过的生活是完全不同的,在“他”的写作过程中,还充斥着他的妻子在为生活精打细算和教训孩子的声音。
《幸福的生活》中描写了理想与现实的生活的巨大差别,在小说中“他”的女儿和“他”的妻子分别代表了理想与现实,“他”的女儿就是几十年前“他”的妻子的缩影,但是生活的重担使他的妻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是理想最终被现实吞没的过程。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自慰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呐喊》和《彷徨》是鲁迅先生的心血之作,他在这两部作品中寄予了对民众对国家对民族的厚望。上面的读后感只是我的一些看法,鲁迅先生的作品还值得我们继续去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