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
生活自理,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以后的路必须由他自己走下去任何人都无法代替。大班孩子已经具有一定的自我服务的能力。作为老师;应掌握孩子的特点,努力提高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使幼儿“学会生活”。但现在家长无条件的包办代替,使幼儿形成一种错误认识: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父母会帮着干(要喝水了,父母会端水来;要起床了,父母会给穿衣服……),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幼儿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要不怕苦,不怕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新《纲要》明确要求教师“既要高度重视和满意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嶟重和满意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需要,避免过度保护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其他领域的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就目前独生子女的情况看: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在家中爷爷宠奶奶惯的,家长什么事都不要孩子做,几乎事事包办代替。对孩子过分的溺爱使得一些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因此,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也是社会发展对幼儿教育提出的重要任务。所以我们着重利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幼儿进行教育和培养。其下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的两点:
一、用鼓励、表扬的方法,培养幼儿生活自理的兴趣。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教给幼儿生活自理的技巧由于幼儿年龄小,坚持性和自控能力也差,幼儿洗手习惯的培养一直是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这也不能怪孩子们,他们没有“不好好洗手就会生蛔虫”的体验,当然也无法引起重视。当洗手的时候孩子们打湿手随便搓两下就敷衍了事,或者是边洗手边嬉戏玩耍。我考虑到幼儿好表扬特点,从培养幼儿洗手兴趣出发,每天从幼儿中选出一双最干净的小手奖励小红花或五角星,幼儿洗手的兴趣渐渐调动起来了。然后我教给幼儿正确的洗手方法,我将洗手的全过程按顺序分为五步让幼儿进行练习:湿手--接洗手液--搓出泡沫--冲洗干净--擦干。对幼儿的每一项要求,我都充分考虑到幼儿自身存在的困难,把握住难度,讲解方法。
二、明确责任,养成整齐归放的习惯。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进行个别指导。
由于父母的包办代替,幼儿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整理归放物品的习惯,东西乱扔,不会归放。根据这一情况,我们首先通过图片、情景讲述等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物品取后要归放原处,在各游戏区游戏不乱扔东西,结束后要归放好。我们讲解归放物品的重要性,同时教给幼儿归放物品的方法:同类的物品要放在一起,要按顺序放。也请家长督促幼儿在家不乱扔东西,学习自己收拾玩具。慢慢地,大多数的幼儿会及时归放物品了,游戏区能经常保持整洁了。
玩具是幼儿的好伙伴,可孩子们往往只会玩,却不懂得爱护。规则可以帮助幼儿增强控制能力,并逐步过渡到自觉地爱护玩具。我们建立了一些规则,如:玩具轻拿轻放,不咬不摔;玩具掉在地上,要随时捡起;不用的玩具应放在规定的地方;不争不抢轮流着玩。收拾结构游戏玩具的时候,幼儿自己玩的自己收,从而培养了幼儿初步的责任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价值意识,让幼儿理解玩具是辛勤的劳动换来的,我们应当爱护玩具,一旦有了简单的价值意识,孩子们就更加爱护玩具了。
三、品尝成功,进一步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获得成功的愉快感是推动幼儿生活自理的动力。当幼儿取得点滴进步时,口吻“你真棒”、“你真能干”……都会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成为激励幼儿自觉掌握自理能力的强大推动力;但当幼儿限于自身能力,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时,我们要耐心细致地引导,还可辅以鼓励性语言(如“你行的”,“我相信你会干好的”等),必要时我们还需协助幼儿实现成功,以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
在培养幼儿劳动习惯的同时,我还让幼儿了解一些成人的劳动,教育幼儿热爱、尊重他们,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等等。我们进行了“尊重厨房奶奶劳动”和“爱惜老师的劳动”的活动后,孩子们吃完饭都能把碗筷放得整整齐齐方便阿姨来清洗。在平时也不乱扔纸屑了,地面也能保持整洁了。
孩子们通过学习、锻炼,生活自理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决定着他们今后对学习、工作的良好态度,只要教育者创设条件,有目的地去培养,将使幼儿终身受益,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引导、教育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