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铁涛教授_五脏相关_学术源流探讨_刘小斌

合集下载

邓铁涛名老中医经验集目录(一)

邓铁涛名老中医经验集目录(一)

邓铁涛名老中医经验集目录(一)中医瑰宝苑名老中医经验集卷四邓铁涛名老中医经验集目录--------------------------------------------------------------------------------中医学家邓铁涛邓中光刘小斌邱仕君整理编者按邓铁涛,广东开平县人,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

邓氏从事中医工作近60年,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都卓有成就。

他十分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对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都提出很多宝贵建议,作出贡献。

特别是在中医诊断学上用力尤多,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临床经验。

他理论联系实际,对中医理论的精髓———辨证论治方法作了深入的研究,抓住了提高中医药疗效的关键。

对于争论较大的五行存废、寒温分合等重大问题,也较早撰文发表不少公允的见解,为中医学术界所接受。

邓氏是著名的临床家,所诊治的病种,除内科领域的各种病症外,对儿科、妇科、外科的某些疾病也颇有研究。

本文虽只重点总结了邓氏诊治心血管、消化系统几种疑难病症的经验,但足以反映出他善于补气、善治痰瘀的临证特色,同时也反映出邓氏既坚持中医辨证论治,又能融汇新知,中西医取长补短,务求切合实用的临证思路。

在科研方面,邓氏除对脾虚与重症肌无力的关系进行研究获得重大成果外,在中药新药、新剂型的开发利用研究方面也作出贡献。

邓氏一生刻苦钻研,勤奋工作,医疗、教学、科研之余,他还勤于笔耕,著书4部,近百万字,发表论文50余篇,还参加编写中医教科书数种。

咏竹诗含翠,画梅笔带香。

编完是篇,深受邓氏一生以发展中医药事业为己任,刻苦钻研,努力工作的精神所感染。

一个人对事业的追求是需要这种精神的,否则,要像邓氏一样在中医药学的各个方面都能取得成就是不可能的。

谅读者将与我同感!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邓铁涛,名锡才,广东省开平县人,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当代著名中医学家。

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学说”初探

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学说”初探

邓 铁 涛 教 授 “ 脏 相关 学 说 ” 探 五 初
陈树 东 广 州 中 医药 大学 第二 临床 医学院 ( 州 5 0 0 ) 广 14 5 摘要:五行学说” “ 构建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 “ 但 五行学说” 本身具有局限性, 不能全面地反映事物间的普遍联系。
邓铁涛教授于2 世纪5 0 0年代开始研究五行学说, 在继承前贤理论、 经验和教训的前提下, 结合 自己的医疗实践, 历经 3 年, O 提出 “ 五脏相关学说” 起中西医学界关注。 ,l
世所行用 也 。 水 日润下 , 日炎上 , 日曲 直 , 日从 ” 火 木 金
的理论 指导 作用 , 但也 指出 “ 五行 学 说 ” 身具 有局 限 本
性 , 能全 面地反 映事 物间 的普遍联 系 。因此 , 老在 不 邓
继 承 的基 础 上 开 拓 创 新 , 出 中 医 的 理 论 ¨ 可 名 为 指 “ 五脏 相关 学说 ” 在 中医 理论 现代 化 中 , 以将 五 脏 , 可 之 间 的影 响 归纳为促 进 、 制 和协 同 3种关 系 , 多种 抑 从 角 度来 阐 明中医 的整体性 与联 系观 。
低 。头 颅 MR I平 扫未 见 明显 异 常 。李 教 授检 查 病 人 后 认为 此属颈 性 眩晕 , 辨证 为气 虚血瘀 证 。拟方如 下 :
Hale Waihona Puke 自术 1 g 当归 1g 党 参 2 g 茯苓 3 g 黄芪 1 g 远 志 5, 0, 0, 0, 0,
3 g 酸枣 仁 3 g 木 香 1 g 甘 草 3 , 芎 1 g 桃 仁 0, 0, 0, g川 0, 1g 红花 1 g 升 麻 1 g 0, 0, 0 。服 药 6剂 后症 状 明显 好转 ,

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研究_从五行到五脏相关(精)

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研究_从五行到五脏相关(精)

[收稿日期]2007-04-02[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九七三”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与创新”项目(2005C B523502[作者简介]邓铁涛(1916-,男,广东开平县人,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导,著名老中医,内科专家,国家“九七三”计划中医基础理论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研究———从五行到五脏相关邓铁涛,郑洪(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405[摘要]五行学说对中医学有深刻的影响,体现了传统医学重视联系、整体的特点,但五行学说本身有局限性,不能全面地反映事物间的普遍联系。

中医以五脏配属五行,吸收了五行学说的精华;又根据脏腑学说的理论,在实践中超越了五行的限制。

因此,中医的理论可名为“五脏相关学说”。

在中医理论现代化中,可以将五脏之间的影响归纳为促进、抑制和协同3种关系,从多种角度来阐明中医的整体性与联系观。

[关键词]中医;脏腑学说;五行[中图分类号]R223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1742(200802-0007-071五行的起源和历史沿革谈中医离不开五行,谈中国传统文化也离不开五行。

在人类的知识演化进程中,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们创造了五行学说。

先人们藉五行来归类万物,规划世界,为文化的积累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

关于五行学说的起源,学术界做过很多的研究。

从理论上来看,五行学说的要义有二,一是以“五”为基准的分类归纳法,并从具体事物抽象出“金、木、水、火、土”五类为代表;二是五“类”之间的关系律,主要是相生和相克,反映了事物间“利”与“害”两种基本关系。

经常有人会将五行学说与古代西方四元素说相比较。

四元素说探究事物的构成,从中可以看出以后西方注重分析、还原论的学术走向;而五行学说虽然也有构成的内容,但更出色的是以特性归类的思维和对“关系”的把握,它为中国带来比类析物、重视宏观和系统关系协调的学术传统。

世间事物无穷,归类则可限定,因此四元素说已随着物质科技的发展而消逝,而五行学说到今天还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学说略介

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学说略介

作 用 。 因此 , 临 床 角 度 出 发 , “ 脏 相 关 ” 个 学 术 名 词 从 用 五 这
较为合适 。
三 、邓 教 铁 涛 授 五 脏 相 关 学 说 的 临 床 应 用
近 二 三 十 年来 , 教 授 一 直 运 用 五 脏 相 关 学 说 解 决 临 床 邓
难 题 。 试 举 例 如下
防 等 方 面 , 可 概 括 于 五 者 之 中 , 在 医 疗 实 践 中 起 到 指 导 都 并
邓 铁 涛 教 授 自 2 纪 5 代 末 开 始 研 究 中 医 学 五 行 0世 0年
学 说 。有 几 篇 论 著 反 映 了 他 从 研 究 五 行 学 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开 始 , 合 临 床 结
联 系 五脏 , 8 代 提 出 五 脏 相 关 学 说 的全 过 程 , 附 表 = 到 0年 见 附 表 邓 铁 涛 教 授 关 于 五 脏 相 关 学说 的 主 要 论 著
1 .冠 心 病— — 以心 为 本 , 脏 相 关 五 邓 教 授 认 为 , 心 病 其病 位 在 心 , 与 他 脏 相 关 密 切 , 冠 但 治

脏 可 以 调 四脏 , 四 脏 可 以治 一 脏 , 即 张 景 岳 五 脏 之 气 调 此
互 为相 使 之 意 。例 如 , 充 血 性 心 力 衰竭 ( 衰 ) 生 发 展 过 在 心 发
瑶 就 有 “ 脏 配 五 行 八 卦 说 ” 并 认 为 “ 脏 互 相 关 涉 ” l- 五 , 五 。 邓
导 临 证 用 药 。邓 教 授 说 :事 实 上 , 二 三 十 年 来 我 一 直 在 用 “ 近
五 脏 相 关 学 说 指 导 l 实 践 , 于 杂 病 之 辨 证 论 治 尤 其 如 临床 对

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现代研究概况

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现代研究概况

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现代研究概况【摘要】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将五行学说与脏腑学说相结合,提出了“五脏相关学说”。

近年来,对五脏相关的研究在理论探讨、临床研究及实验探索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关键词】五脏相关;现代研究Abstract: The theory of correlation of five viscera was introduced by famous veteran teran doctors of TCM named Deng tie- tao, who succeeded and developed the theory of five elements and entrails. Recently, many results were obtained on theory about correlation of Five Viscera, such as the discussion on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theory, clinical research and experiment.Key words: Theory of correlation of five; Recentresearch; Review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由我国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提出[1]。

五脏相关既保持中医五行学说与脏腑学说的合理内容,又借鉴了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是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创新。

本文就近年来对五脏相关的研究作一综述。

1理论探讨1.1五脏相关源流探讨刘小斌[2]通过对《内经》“五脏相通”、汉代张仲景“五脏病”论、金元时期刘完素“五运主病”,以及明清医家提出的“五脏旁通”“五脏穿凿”、药性归经、五行相生子母相应之义、“五脏互相关涉”等理论学说比较研究,认为邓铁涛教授提出的“五脏相关”与上述理论有学术渊源。

1.2五脏相关的基本内容与特点郑洪等[3]认为,五脏相关的内容可包括:①中医五行学说落实于五脏:②以五脏为核心,同样保持五脏统属六腑、五体、九窍、五华等内容,其特点是整体、平衡和恒动;以系统和结构的观点认识五脏的相关性;以气血阴阳为五脏相关的信息单元和控制因子;以“症状-病机”的逻辑认识五脏关系。

重症肌无力并非绝症——访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的弟子刘小斌教授

重症肌无力并非绝症——访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的弟子刘小斌教授

重症肌无力并非绝症——访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的弟子刘小斌教授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疾病,10万人中通常有10~20个患者。

近十几年来,发病率有增加趋势。

西医治疗重症肌无力,主要采取抗胆碱酯酶药物、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和手术切除胸腺治疗,中医对此有何高招?近日,本刊记者专赴广州,采访了广州中医药大学刘小斌教授,请他谈谈他的老师——现代著名中医学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邓铁涛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学术思想和应用心得。

刘小斌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担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研究所副所长,广东省医学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理事。

长期师从我国著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在继承发扬名老中医诊疗经验及其学术思想方面成绩显著,运用中医药诊治重症肌无力、多发性肌炎、脊髓性肌萎缩等神经肌肉疾病有丰富经验。

采访当天,记者来到刘小斌教授门诊,时间刚过早晨8点,门诊外的长廊里就已经坐满了前来就诊的人。

诊室坐着一位小伙子,双眼睑没精打采地耷拉着,他极力想睁大眼睛,却是“有心无力”。

刘教授指给记者说:“你看,这就是重症肌无力的主要表现——眼睑下垂。

该病会使骨骼肌极易疲劳,常以眼肌为主,但四肢甚至全身都可受影响而无力。

如果呼吸肌受累,患者就会出现临床上说的‘重症肌无力危象’,呼吸困难,而危及生命。

”正说着,走进来一位中年妇女,一身牛仔服,很精神。

从她的外表,记者简直无法相信,她曾经两次因为重症肌无力危象而被送进抢救室。

据她讲,她患重症肌无力已经有十多年了,先后发生过两次重症肌无力危象。

庆幸的是,两次她都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医院被抢救过来。

直到今天,想到那些插呼吸机、无法动弹的日子,那种濒临死亡的恐慌仍让她心有余悸。

如今,她仍然坚持服用邓铁涛教授研制的强肌健力胶囊,并坚持来医院随访。

处理完门诊事务,刘教授坐下来耐心为记者介绍邓铁涛教授在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方面的学术思想。

脾胃虚损,五脏相关——全新解答重症肌无力邓铁涛教授,广东开平人,1916年农历10月出生于一个中医家庭,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中医学家、博士生导师。

刘凤斌对_五脏相关学说_的临床实践与发挥_李培武

刘凤斌对_五脏相关学说_的临床实践与发挥_李培武

刘凤斌对“五脏相关学说”的临床实践与发挥李培武1,李丽娟2,刘凤斌1,3(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510405;2.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东州510405;3.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研究所,广东广州510405)摘要:刘凤斌教授继承和发扬“五脏相关学说”,以“肝脾(胃)肺相关”论治胃痛胃痞,以“肝脾肾相关”论治黄疸鼓胀,取得良好疗效;并创新性地以“五脏相关学说”为理论基础构建模型,研制出适合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患者报告结局指标量表,为合理评价中医临床疗效开创重要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邓铁涛;五脏相关;肝脾肺相关;肝脾肾相关中图分类号:R223.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3)09-1777-03Study on Clinical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 on Five Zang-Organ-Related Theory of Professor LIU FengbinLI Peiwu 1,LI Lijuan 2,LIU Fengbin 1,3(1.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405,Guangdong ,China ;2.Guangzhou Women and Children's Medical Center ,Guangzhou 510405,Guangdong ,China ;3.DENG Tietao Institute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405,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Professor LIU Fengbin inherits and carries forward the Five-viscera Correlation Theor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He treats stomachache and stuffiness using the liver-spleen (stomach )-lung correlation theory ,and treats jaundice and abdominal distension using the liver-spleen-kidney correlation theory.The treatment of applying the two correlation theories a-chieves excellent results.Professor LIU also constructs a data model creatively based on the Five-viscera correlation theory in TCM ,and develops a patient reported outcomes scale which is suitable for the TCM clinical efficiency evaluation.It is a novel idea and method for clinical efficiency evaluation in TCM.Key words :DENG Tietao ;Five-viscera correlation theory ;liver-spleen (stomach )-lung correlation ;liver-spleen-kidney corre-lation收稿日期:2013-03-26基金项目:“国医大师邓铁涛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A2100015);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课题(粤中医[2012]23号2012210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学重点学科(国中医药发[2009]30号);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国中医药医政发[2012]2号))作者简介:李培武(1981-),男,广东潮州人,主治医师,硕士,研究方向:脾胃肝胆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和临床疗效评价。

刘凤斌教授治疗脾胃相关疾病临床经验

刘凤斌教授治疗脾胃相关疾病临床经验

刘凤斌教授治疗脾胃相关疾病临床经验五脏相关,一是强调脏腑内部、脏腑之间存在多维联系,构成有机整体,不可机械分割;二是强调人体自身、社会环境、自然气候之间也存在相关性,即天-地-人相关。

然笔者认为五脏相关不仅体现在诊断,还能体现在治疗,即处方之中也可渗透五脏相关的治则。

笔者以中医脾胃系中重症肌无力和慢性胃炎这两种常见疾病为例,结合“五脏相关”学说探讨刘凤斌教授对其病机的认识以及处方治疗的特色。

标签:五脏相关;重症肌无力;慢性胃炎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五脏相关”学说,他指出,在生理情况下,本脏腑系统内部、脏腑系统之间、脏腑系统与人体大系统之间,脏腑系统与自然界、社会之间,存在横向、纵向和交叉的多维联系,在病理情况下,五脏系统又相互影响[1]。

笔者有幸跟随邓老的弟子刘凤斌教授出诊,发现刘老师运用“五脏相关”学说对各种常见脾胃疾病进行处方用药都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笔者以重症肌无力和慢性胃炎这两种脾胃科中较常见的疾病为例,分析“五脏相关”学说是如何阐述疾病以及其是如何应用在临床治疗上。

1“五脏相关”学说在重症肌无力诊治中的运用1.1病机的认识重症肌无力在中医病名主要属于“痿证”范畴[2](在I型重症肌无力中可归为“睑废”范畴),邓老[3]认为重症肌无力之病机为脾胃亏虚,故治则以补肾健脾为法,处方以补中益气汤为底方。

因脾为后天之本,能运化水谷精微,散精以灌溉四周,以充实五脏,如《素问·经脉别论》中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且脾主四肢肌肉,故脾胃亏虚,中土贫瘠,阳明气血不旺,则不能充实四肢,以致四肢萎靡;肾为先天之本,肾精亏虚则是先天禀赋不足,加上后天失养,并而四肢无力,痿证乃生;其次,肝脾相关,脾虚化源不足,不能化生气血,导致肝血不足;再者,肝肾相关,乙癸相关,肾精不足,无以滋养肝阴,则肝血不足。

《内经》言“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肝肾阴血不足则筋脉失荣,故加重重症肌无力的症状。

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现代研究概况

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现代研究概况

关键词 : 五脏相关; 现代研究 中 图分 类 号 : 2 3 1 R 3.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0 8 0 ( 0 8 0 -5 3 10  ̄8 5 2 0 ) 71 8  ̄3
Th c ntRe e r h o e r b utCo r l to fFi e Vic r e Re e s a c n Th o y a o r ea i n o v s e a
t o w o s c e d d a d d v lp d te te r f v l me t a d e t i . R c n l ,ma y r s l e e o ti e n t e r b u a , h u c e e n e eo e h h o o e e e n s n nr l y i f as eet y n e u t w r b an d o h o a o t s y c reain o ie Vic r ,s c st e d s u so n C ie e me i a s in e t e r o lt fF v s e a u h a h i si n o h n s d c l c e c h oy.ci ia e e rh a d e p r n . o c l c lr s a c n x e i n me t
A b t a t T ete r fc reain o v ic r a nrd c d b a u eea ea otr fTC n me e gt sr c : h h oy o orlt ff evs ea w sito u e yfmo svtrn trnd coso M a d D n i o i e—
C E a-a LUXa.i, IOYn H NK ii,I i bn XA i j o g

【2016年】五脏相关学说:中医学术对五行学说的发挥和创新【医学论文】

【2016年】五脏相关学说:中医学术对五行学说的发挥和创新【医学论文】

医学论文-五脏相关学说:中医学术对五行学说的发挥和创新【关键词】五脏五脏相关学说是探讨五脏系统之间在生理上互相联系、在疾病过程中互相影响的相关联系机制,并以这种相关联系的观念指导疾病辨证论治的学术理论。

邓铁涛教授自20世纪中叶首倡“五脏相关”学说以来,积五十年学术研究的深刻体悟和丰硕临床经验,结晶升华成为颇为完善的学术理论,既体现中医认识生命活动机制的独特观念,又有效指导疾病的辨证论治,堪称继承与发扬中医学术的典范。

学者有将五脏相关学说等同于五行学说在藏象理论中的运用,未免牵强、片面而不能把握其精义。

诚然,五脏相关学说渊源于《内经》与基于五行学说的“五脏相通”理论,但更概括《内经》之后两千年来中医学术的发展与创新,克服了五行学说呆板固定的模式,内涵更为丰富精湛、灵活生动,更贴切于临床辨证论治实践。

本文拟对五脏相关学说的学术渊源及其与“五行—五脏理论”不同之处作粗浅探讨,借以发现这一学说的蕴涵及其学术意义。

1 五脏相关学说的学术渊源五脏相关学说是对《内经》以后的中医学术理论的总结和升华。

《内经》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不仅提出“五脏相通,移皆有次”(《素问·玉机真脏论》)的理论原则,而且构建了以五行为框架、以五脏为主干的藏象系统,并根据五行生克理论说明五脏系统之间的资生制约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即以五行为中介,建立了五脏与七窍、五体、五声、五志等以及与自然界五方、五味、五色、五音、五气(风、热、湿、燥、寒)的对应联系框架,指出了五脏系统之间的相生、相克(相胜)规律。

又如《灵枢·本藏》有“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三焦膀胱”之说,而《玉机真脏论》等篇则论述了疾病情况下五脏之间的生克传变关系,这些有关五行—五脏相关的理论奠定了中医藏象学说的学术理念和基本内容。

《难经》继承《内经》五行—五脏系统观,并通过五脏各主“声色臭味液”(肝主色,心主臭,脾主味,肺主声,肾主液),又各有“声色臭味液”(如:肝液泪,心液汗,脾液涎,肺液涕,肾液唾)等论述,提示了五脏配五行,而每一脏又各包涵五行的学术意蕴。

国医大师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研究

国医大师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研究

国医大师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研究邓铁涛,广东梅县人,当代著名中医学家,被誉为“国医大师”,其在中医领域的卓越贡献深受业界及患者的尊敬。

本文将重点探讨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的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医领域的影响。

邓铁涛(1912-2005),广东梅县人,毕业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

曾任广州中医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等职。

邓铁涛一生致力于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擅长诊治内科、妇科、儿科疾病,尤其在肝病、胃病、肾病等领域有独到的学术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邓铁涛的学术经验传承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邓铁涛倡导“五脏相关”理论,认为人体五脏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治疗疾病时应整体把握、辨证施治。

他还强调“治未病”,注重预防保健,提倡自然疗法,如针灸、推拿等。

邓铁涛在临床上主张“三因制宜”,即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他注重辨证施治,善于运用经方及民间验方,疗效显著。

同时,他还将现代医学成果与传统中医理论相结合,使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为其独特的治病特点。

邓铁涛对中药材的选用非常严格,主张选用道地药材,强调药物的炮制与配伍。

他将中医传统药方与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中药配方,为患者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

近年来,针对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的研究日益受到。

这些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多项研究表明,邓铁涛的学术思想在临床实践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运用“五脏相关”理论和方法,可以有效治疗多种疑难杂症,如慢性胃炎、肝硬化、糖尿病等。

同时,其治疗手段如针灸、推拿等自然疗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认可。

通过对邓铁涛中药配方的深入研究和实验验证,证实其组方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临床疗效。

研究人员还发现,邓铁涛的中药配方对某些耐药性细菌具有抑制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邓铁涛在针灸推拿方面的学术思想得到了广泛应用和传承。

现代研究表明,邓铁涛的针灸推拿手法具有缓解疼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退等作用,对于缓解多种慢性疾病的症状具有良好效果。

摘要

摘要

【摘要】整理当代名医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原创学术论著理论的缘起,对《内经》"五脏相通"以及历代医家提出的"五行互含"、"五脏旁通"、"五脏穿凿"等与五脏相关的理论进行学术源流探讨与梳理,并总结了从理论探讨、临床调研、实验研究3个领域开展中医"五脏相关"应用基础研究的初步成果。

认为应继承五行学说合理内核,创新五脏相关理论;中医五脏之关系,不是依靠书斋五行相生相克的推理,而是长期临床实践之总结;从五行到五脏相关,中医学术的发展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而五脏相关理论的提出以及其解释与研究,顺应了时代发展,走到了学术前沿。

【关键词】五脏相关; 学术源流; 邓铁涛什么是中医五脏相关?如何从五行发展过来?与目前藏象理论、脏腑病机有何异同?围绕当代以上中医学术界讨论焦点问题,我们开展了理论探讨、临床调研、实验研究,现将初步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理论的缘起五脏相关,首见于邓铁涛教授1961年《广东中医》第4期 "研究整理祖国医学遗产"一文:"研究本来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它包括取与舍两方面。

以研究五行学说为例,我们可以定两种题目:①五脏相关学说,②五行学说的局限性。

" 邓铁涛教授认为选择前者比较好,可以把祖国医学精华部分提炼出来,合理解释神经与五行在机体内谁起主导作用的问题。

1962年11月16日,邓铁涛教授在第367期《光明日报》"哲学"版(该版曾刊登批评中医五行学说的文章)发表"中医五行学说的辩证法因素"一文,认为中医的五行学说,主要落实于脏象学说。

脏腑配五行这一抽象概念,是经过无数医疗实践而提炼出来的。

该论文的发表背景是针对该版曾刊登批评中医五行学说的文章,同时也是自己提出"五脏相关学说"理论的深入研究。

邓铁涛教授治疗重症肌无力之经验总结

邓铁涛教授治疗重症肌无力之经验总结

邓铁涛教授治疗重症肌无力之经验总结2011-05-20 21:48:35| 分类:默认分类|举报|字号订阅1、释病机,脾胃虚损,五脏相关邓老潜心于东垣脾胃学说之研究已达20余年,对东垣脾胃之论既重继承,又重发展且善融汇各家之说,故对重肌无力之认识,有其独到之处。

邓老熔《难经》虚损之说与东垣脾胃学说于一炉,认为重症肌无力与脾虚有关,但又与东垣所论之一般中气不足不同,而是因虚损致损,实为脾胃虚损。

因脾胃居中焦,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

脾胃健运则饮食水谷能化生精微,源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内而五脏六腑、奇恒之府,外而四肢百骸、肌肉皮毛筋脉,皆得其养,形体始壮,神气乃昌。

然或先天禀赋不足,或饮食饥饱失节,或形体劳倦内伤,或疾病失治误治,或病后失于调养,均要导致脾虚,甚则由虚致损。

《难经.十四难》曰:"脏真濡于脾",此五脏相关之理也,先哲多引而未发。

邓老独提出五脏相关学说,并论之甚详。

邓老认为:从五脏相关之观点分析,重症肌无力的病机主要为脾胃虚损,此乃主要矛盾,亦为矛盾之主要方面。

脾胃虚损则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肝乃藏血之脏,开窍于目,化源匮乏,肝血不足,肝窍失养,故重症肌无力除眼睑下垂外,常见复视斜视,是为脾胃虚损累及于肝。

肾主藏经,"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灵枢.大惑论〉〉),今脾胃虚损水谷饮食不化生精微藏于肾,肾精不足,精明失养,则视物易倦。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气出于肺而根于肾,需脾于中间乾旋转运,使宗气充足以司呼吸。

脾胃虚损则或枢机不运,聚湿生痰,壅阻于肺;或脾病及肾,肾不纳气,气难归根;甚或大气下陷,而出现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呼喘,或痰涎壅盛,气息将停,呈危在顷刻之肌无力危象。

可见此时乃脾胃虚损,累及肺肾两脏使然。

至若吞咽困难、构音不清,也莫不与此有关,个别重症肌无力患者尚有心悸、胸闷诸证。

晚近的研究揭示重症肌无力可能伴有心功能损害,则是由于脾胃虚损、心血不足所致。

邓铁涛五脏相关理论学说临床基础调研——附1200例病案资料分析

邓铁涛五脏相关理论学说临床基础调研——附1200例病案资料分析

邓铁涛五脏相关理论学说临床基础调研——附1200例病案资料分析刘小斌;刘友章;王清海;刘泽银【期刊名称】《中医药学刊》【年(卷),期】2004(22)2【摘要】五脏相关是我国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教授在长期临证实践基础上提出来的理论学说。

目的 :探讨邓铁涛五脏相关理论学说临床基础。

方法 :随机抽样调研12 0 0例住院病案资料 ,分析中医诊断病名证型与脏腑相关联系、西医诊断与中医脏腑证候相关联系、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的相关联系、诊疗计划中医治法相关联系、诊疗经过与转归相关联系。

结果 :中医病名证型涉及二至四个脏腑所占的比例为110 8例 92 .3 3 % ;西医诊断涉及中医两个脏腑以上所占比例为 1191例 99.25 % ;临床综合使用两种以上辨证方法 782例占65 .17% ;诊疗计划中医治法两项以上的病案为 110 9例占 92 .42 % ;转归第一诊断治愈、好转 110 4例 92 %。

结论 :五脏相关是中医五行学说与脏腑学说结合、解释疾病相关联系现象并用以指导临证诊疗的理论学说。

【总页数】3页(P211-213)【关键词】五脏;相关性;名老中医【作者】刘小斌;刘友章;王清海;刘泽银【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附一院;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1【相关文献】1.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学说"初探 [J], 陈树东2.在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之间--对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学说的理论思考 [J], 邱仕君;吴玉生3.五脏元真通畅的实质是气血中和——邓铁涛五脏相关理论在治未病中的应用 [J], 郑勇强;陈瑞芳4.从邓铁涛五脏相关学说探析内伤咳嗽的病机 [J], 陈桂锋5.国医大师邓铁涛从五脏相关学说论治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 [J], 陶文祥;郑朝阳;孙海娇;尚宝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研究——从五行到五脏相关

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研究——从五行到五脏相关

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研究——从五行到五脏相关
邓铁涛;郑洪
【期刊名称】《中国工程科学》
【年(卷),期】2008(010)002
【摘要】五行学说对中医学有深刻的影响,体现了传统医学重视联系、整体的特点,但五行学说本身有局限性,不能全面地反映事物间的普遍联系.中医以五脏配属五行,吸收了五行学说的精华;又根据脏腑学说的理论,在实践中超越了五行的限制.因此,中医的理论可名为"五脏相关学说".在中医理论现代化中,可以将五脏之间的影响归纳为促进、抑制和协同3种关系,从多种角度来阐明中医的整体性与联系观.
【总页数】7页(P7-13)
【作者】邓铁涛;郑洪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4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3.1
【相关文献】
1.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机理浅析 [J], 陈坚雄;陈琼;孙海娇;邱仕君
2.试论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理论内涵 [J], 陈坚雄;邱仕君;肖莹
3.五行学说与五脏相关说考议 [J], 李盈;张家毓;周小军
4.浅谈五行学说与五脏相关论的关系 [J], 刘春香;徐振中;于洁;张国骏
5.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现代研究概况 [J], 陈凯佳;刘小斌;肖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脏腑别通理论的源流和机理及其应用

脏腑别通理论的源流和机理及其应用

脏腑别通理论的源流和机理及其应用【摘要】回忆《医学入门》及其以后关于脏腑别通理论的文献记载,探讨关于其机理的不同窗说,以为三阴三阳开阖枢学说为其理论基?V赋鲈喔鹜ɡ砺鄞佣喾矫嫱卣沽瞬叵笱抵性嘤敫涞牧担哂欣砺酆土俅采系南质狄庖澹怀霰硐治喔鹜ɡ砺墼谡刖碾蜓ㄑ系挠τ茫蜓ㄑ岢隽艘恢中碌呐溲ǚā?【关键词】脏腑经络关系脏腑别通开阖补泻配穴方式脏腑之间的关系一样以为是阴阳内外关系,即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相内外,其机理那么是脏为阴,腑为阳,相关脏腑之间通过经络彼此勾联。

在能够看到的古籍中,明代李梴的《医学入门》最先记载了不同于阴阳内外关系的关联方式--脏腑别通,拓展了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丰硕了藏象学说的内容,尤其是为经络腧穴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以下试对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及其应用做一论述。

1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医学入门》中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医学入门·脏腑条分》通过转引《五脏穿凿论》的内容,第一记载了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相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土为主),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利清浊,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兼用吐法),肾与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肾与命门相通(津液胃虚,宜大补右肾),此合一之妙也"。

《医学入门》是将多种前人高作从头归并分类,提取其精华而成,尽管李梴在《医学入门·集例》中指出:"脏腑遵《素》、《难》,兼采华佗《内照》、《编注药性》等书",但在上述诸书和笔者可查找到的其他同类高作中未能见到《五脏穿凿论》的原文,亦无从知晓其别通的机理。

唐容川以实体器官三焦的连属作为脏腑别通的理论基础清·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脏腑通治》中亦有上述内容,只是删去了"肾与命门相通",并探讨其机理曰:"盖所谓通者,必有相通之道路。

国医大师邓铁涛治疗脾胃疾病学术思想探讨

国医大师邓铁涛治疗脾胃疾病学术思想探讨

国医大师邓铁涛治疗脾胃疾病学术思想探讨
谢地;曹月红;刘凤斌
【期刊名称】《中医药学报》
【年(卷),期】2014(000)003
【摘要】国医大师邓铁涛善治各种脾胃消化疾病,并形成了其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

邓老重视脾胃学说,治疗慢性胃炎等疾病善从调理后天之本入手;提倡五脏相关,治疗慢性肝病不仅治肝,更强调肝脾同治;治疗重症肌无力提倡健脾益损,兼调五脏;且用药精准,组方严谨,配伍得当,既善于化裁古方,喜用药对,又讲究三因制宜,多法齐用,独具特色。

本文试从邓铁涛教授对慢性胃炎、慢性肝炎及重症肌无力等疾病的治疗中探讨其论治脾胃疾病的学术思想及用药特色。

【总页数】3页(P5-7)
【作者】谢地;曹月红;刘凤斌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广东广州5104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3
【相关文献】
1.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治疗心血管病学术思想和冠心病治疗经验初探
2.国医大师邓铁涛治疗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焦虑抑郁症经验
3.国医大师邓铁涛学术思
想探微4.从国医大师邓铁涛治“非典”经验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思路5.国医大师邓铁涛学术思想成就展举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邓铁涛中医诊疗经验及学术思想整理研究

邓铁涛中医诊疗经验及学术思想整理研究

邓铁涛中医诊疗经验及学术思想整理研究
刘小斌;邱仕君;邓中光;邓中炎;韩文英;赵文光;王清海;杨伊凡
【期刊名称】《医学研究杂志》
【年(卷),期】1999(000)003
【摘要】邓铁涛(1916~),广东开平人,现代著名中医学家,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丰富临床经验,逐步形成一个既全面又有个人特色的学术思想,本课题组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整理研究。

【总页数】2页(P10-11)
【作者】刘小斌;邱仕君;邓中光;邓中炎;韩文英;赵文光;王清海;杨伊凡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 510407;广州 5104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
【相关文献】
1.中医学与未来医学--邓铁涛教授在其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上的主题报告 [J], 靳士英
2.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在穗举行 [J], 裴立宁;刘步平
3.关于整理研究中医理论的几点意见——在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中医理论整理研究讨论会上的发言 [J], 任应秋
4.《祝谌予教授诊疗经验及学术思想继承整理研究》简介 [J], 钱自奋;张育轩;郭赛珊;梁晓春;季元
5.三峡名医董华农先生中兽医诊疗经验整理研究——中兽医古籍《活兽慈舟》(清·李南晖)特色初探 [J], 唐素君;赵婵娟;赵永田;关铜;贺常亮;陈朝喜;王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岭南中医大家:邓铁涛

岭南中医大家:邓铁涛

岭南中医大家:邓铁涛
刘小斌
【期刊名称】《《食品与药品B》》
【年(卷),期】2005(007)002
【摘要】中医临床大家邓铁涛教授诊治过无数疑难病症.涉及内、外、妇、儿各不同学科以及心血管、消化、神经、呼吸、内分泌、免疫、泌尿、血液各个不同系统。

例如对冠心病的防治.认为辨证首先要辨明病位。

《内经》既称“真心痛”.《金匮》又有”胸痹”篇.则此病病位在心无疑。

心下是胃的位置,心痛与胃病古人早有所鉴别.今天临床仍须认真诊察。

其次要详审病机,
【总页数】3页(P19-21)
【作者】刘小斌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0
【相关文献】
1.岭南中医大家:邓铁涛 [J], 刘小斌
2.国医大师邓铁涛21世纪中医发展愿景——邓铁涛教授题词解读 [J],
3.以同情理解之笔传岭南三家风神——评王富鹏著《岭南三大家研究》 [J], 璩龙林
4.邓铁涛教授应用岭南中草药经验萃谈 [J], 冯崇廉
5.邓铁涛应用岭南中草药经验拾零 [J], 冯崇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仲景上文曰病 从肝开 始, 肝 病传脾, 脾能 伤 肾, 肾气微弱水不行则心火气盛伤肺, 肺伤金气不 行则肝气盛。陈伯坛注: 脾能伤肾, 数句泄尽五行
之秘矣。脾土运化可以制止肾水泛滥, 反之则伤肾 气微弱水不行; 肾水滋润可以防止心火亢烈, 反之 心火气盛伤肺; 心火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太过, 反之金气不清肃下行则肝气盛。故仲景曰: 实脾, 则肝自愈。
收稿日期: 2006- 05- 24 作者简介: 刘小斌 ( 1951- ) , 男,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 973 计划) 课题 ( 编号: 2005CB523502)
第5 期
刘小斌. 邓铁涛教授 五脏相关 学术源流探讨
4 25
腑各有相合, 是为一表一里。 灵枢 本脏 : 肺合 大肠, 大肠者, 皮其应。心合小肠, 小肠者, 脉其 应。肝合胆, 胆者, 筋其应。脾合胃, 胃者, 肉其 应。肾合三焦膀胱, 三焦膀胱者, 腠理毫毛其应 。 明代张景岳 类经 注曰: 脏腑有相合。除脏腑五 合关系外, 还有五脏之应: 肺应皮, 心应脉, 脾应 肉, 肝应爪, 肾应骨。 类经 注曰: 五脏之应, 各有收 受。收受 者, 言 同 气 相求, 各 有 所 归 也。[ 4] 48 1 4 通过气机升降出入体现五脏之气相通 素 问 刺禁论 : 肝生于左, 肺藏于右, 心部于表, 肾治于里, 脾为之使, 胃为之市 。左右者, 阴阳 之道路也, 上者右行, 下者左行, 肝气主升, 肺气 主降, 两者一升一降, 协调人体气机平衡。心部于 表者, 阳气主外而象火也; 肾治于里者, 阴气主内 而象水也。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保持人体上下动态 平衡。脾者为土, 以资四脏, 故为之使也; 胃纳水 谷, 无物不受, 故为市也。心肺之阳降, 肝肾之阴 升, 脾胃为枢纽, 气机升降出 入构成五脏之 气相 通。
仲景治肝用药原则是: 夫肝之病, 补用酸。乃 风生木, 木生 酸, 酸 生肝, 非徒补 木, 且酸 以收 风。仲景又曰助用焦苦, 乃火生苦, 苦生心, 焦火 尤苦, 正留火气之有余。仲景再曰益用甘味之药调 之。乃土生甘, 甘生脾, 以实土调其木火, 故实脾 当先于治肝, 此治肝脾之要妙也。 2 2 仲景 治未病 是对内经 五脏相通 的延 伸 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何任认为, 仲景 治未病 是在 素问 玉机真脏论 : 五脏相通, 移皆有次。 五脏有病, 则各传其所胜 原著理论上提出来 的[ 6] 。笔者认同这一论点。 五脏有病, 则各传其 所胜 原文后接曰 是故风者, 百病之长也。今风 邪客于人 , 弗治, 病入舍于肺, 名曰肺痹, 发 咳上 气。弗 治, 肺即 传而 行之 肝, 病名 曰肝 痹。
4 24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 ional Chinese M edicine
文章编号: 1007- 3213 ( 2006) 05- 0424- 04
2006 年 9 月第 23 卷第 5 期 September 2006, Vol 23, No 5
, 谓肺满也。郁, 谓奔迫也。痿, 谓手足痿弱, 无力以运动也。大抵肺主气, 气为阳, 阳主轻清而 升, 故肺居上部, 病则其气肺满奔迫, 不能收持, 由肺金本燥, 燥之为病, 血液衰少, 不能荣养百骸 故也。[ 8] 何以 病痿 属 肺金 ? 刘完素的解释 是: 秋金旺则雾气蒙郁, 而草木萎落, 病之象也。 萎, 尤痿也。[ 8] 以病痿为例, 五运主病包括自然界 四时气候变化与脏腑病证之间的联系。 3 5 诸寒收引, 皆属肾水 刘完素注曰: 收敛 引急, 寒之用也, 故冬寒则拘缩矣。[ 8] 又作解释: 所谓寒病极者, 反肾满也。左肾不足, 济之以水; 右肾不足, 济之以火。故此脏水平则静顺, 不及则 涸流, 太过则流衍。[ 9] 刘完素研读 素问 六微旨 大论 : 亢则害, 承乃制, 制则生化 体会甚深, 认为运气过亢则 害物, 互相承 制则生物, 一 身之 气, 随四时五运六气而兴衰。
五脏相关 与上述理论有学术渊源, 但五脏相关运用现代语言 表述了自 内经 以来五行学说的合理内核, 凝炼成为解释
复杂病理现象、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 体现了当代中医学术继承与创新的辨证关系。
关键词: 五脏病; 五运主病; 五脏相关
中图分类号: R2- 01
文献标识码: A
五脏相关由我国著名 老中医邓铁涛 教援 1988 年正式 提出[ 1] ; 中医五脏相关 理论继承与创 新研 究, 在 2005 年成为当代中医学术领域研究课题之 一。五脏相关, 渊源于五 行学说, 但 与其又有 区 别, 本文通过对历代中医各家学说及文献的整理研 究, 探讨五脏相关的学术源流。
2 汉代张仲景 五脏病 论
五脏病 语出张仲景 金匮要略 脏腑经络 先后病脉证第一: 五脏病各有得者愈, 五脏病各 有所恶, 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 近代广东名医陈 伯坛对上文解释: 五脏各有所失者病, 各有所得 者愈。不独病人不自知其何者为失, 何者为得也。 即中工亦第晓得心肝脾肺肾为各脏之部署, 未尝会 心在金木水火土, 才是脏真之用情。[ 5] , 陈伯坛认 为五脏病传变需会心五行之理, 五行一太极, 元之 又元, 是为脏真。若五脏元真通畅, 人即安和; 客 气邪风中人多死。 2 1 风气为五脏主, 故举 肝 为例 风为病之 始, 肝得风气先, 上工治未病举肝为例: 夫治未 病者,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四季脾旺 不受邪, 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 见肝之病, 不 解实脾, 惟治肝 也。夫肝 之病, 补用酸, 助用 焦 苦, 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 焦苦入心, 甘入 脾。脾能伤肾, 肾气微弱, 则水不行; 水不行, 则 心火气盛, 则伤肺; 肺被伤, 则金气不行; 金气不 行则肝气盛。故实脾, 则肝自愈。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 东方生风, 风生木, 木生
酸, 酸生肝, 肝生筋, 筋生心,
心生血, 血生
脾,
脾生肉, 肉生肺,
肺生皮毛, 皮毛生
肾,
肾生骨髓, 髓生肝。 即以五行之间相互
资生体现脏气相 通输移, 其次 序为肝生筋, 筋生
心, 心生 血, 血 生脾, 脾 生肉, 肉生肺, 肺生 皮
毛, 皮毛生肾, 肾生骨髓, 髓生肝。
4 明清医家根据临床经验对五脏理论的补充
4 1 五脏旁通说与五脏穿凿论 五脏之道, 皆出 于经隧, 明清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又总结 五脏旁通 说 。近读秦玉龙教授 脏象杂议 一文, 他认为
五脏旁通是脏与腑的另一种对应关系, 周易 肯 定每卦六爻各有其对立面, 即在显现 着的六爻旁 边, 还有隐伏着与他作对的六爻, 显者谓之 飞 , 隐者 谓之 伏 。飞 者即 是本 卦, 伏 者 谓之 旁通 卦。[ 10]
书总称, 仲景以脏腑论杂病, 故把 脏腑经络先后 病脉证第一 列卷首。
敦煌古医籍 张仲景五脏论 甲本 : 天有五 星, 地有五岳, 运有五行, 人有五脏。所以肝为将 军, 脾为大夫, 心为帝王, 肺为丞相, 肾为列女。 肝与胆合, 脾与胃通, 小肠连心, 大肠连肺, 膀胱 合肾。是以肝盛则木 赤, 心热则 口干, 肾 虚则耳 聋, 肺风则鼻塞, 脾病则唇焦。目是肝候, 舌是心 观, 耳作肾司, 口是脾主, 鼻为肺应。心主血脉, 脾主肌肉, 肺主皮肤, 肝主于筋, 肾主于骨。骨假 筋立, 肉假皮存, 面肿关脾, 皮因骨长。故知血患 由心, 骨患由肾, 筋患则由肝, 肉患则由脾, 皮患 则由肺。[ 7] 上述文献经考证虽为六朝末叶之产物, 但反映自汉代至晋唐时期医家对五脏所主病证与天 地四时及人体各组织器官相关联之合脉也
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 其主心也。肝之合
筋也 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 其主肝也。肾
之合骨也 其主脾也 。主者, 畏也, 明代马莳 注: 犹君主乃下人所畏, 故即以主名之。[ 3] 119张景 岳解释 主 字为制约[ 4] 55, 其次序为: 心主肾, 心 火受水之制; 肺主心, 金受火之制; 肝主肺, 木受 金之制; 脾主肝, 土受木之制; 肾主脾, 水受土之 制。即以五行之间相克制约体现脏气相通输移。 1 2 通过五行相乘相侮体现五脏之气相通 五脏 未病, 有相生相克之理; 五脏已病, 亦有相乘相侮 之理。 素问 玉机真脏论 : 肝受气于心, 传之于 脾, 气舍于肾, 至肺 而死。 脾受气 于肺, 传 之于 肾, 气舍于心, 至肝 而死。 肺受气 于肾, 传 之于 肝, 气舍于脾, 至心 而死。 肾受气 于肝, 传 之于 心, 气舍于肺, 至脾而死。 明代 马莳注: 受气 者, 受病气也。[ 3] 195此言五脏之病气, 有所受, 有 所传, 有所舍 ( 舍, 居舍、留舍) , 有所死, 始之 于我所生, 而终之于克我者也。
弗治, 肝传之脾, 病名曰脾风。 弗治, 脾 传之肾, 病名曰疝瘕。 弗治, 肾传之心, 病筋 脉相引而急, 病名曰瘛。 肾因传之心, 心即复 反感而行之肺。 说明古人认识疾病的相关性客观 存在, 并有一定的传变规律。 2 3 仲景五脏论文献资料补充 敦煌古医籍考释 发现, 张仲景五脏论 有甲本、乙本、丙本、丁 本四种。五脏论是古代以脏腑学说为中心撰写的医
1 内经 五脏相通
经考证, 与邓铁涛教授 五脏相关 词义最接
近、最早期的文献, 是 素问 玉机真脏论 : 五
脏相通, 移皆有次。 明代吴昆注: 五脏 之气相 通, 其脏气输移, 皆有次序。[ 2] 五脏之气何以相通
并有次序输移? 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借助五行学说
做了以下理论假设。
1 1 通过五行生克体现五脏之气相通 相生者何?
邓铁涛教授 五脏相关 学术源流探讨
刘小斌
(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 510405)
摘要: 通过对 内经 五脏相通 、汉 代张仲景 五脏病 论、金 元时期刘完素 五运主病 , 以及明清医家提出的 五 脏
旁通 、 五脏穿凿 、药性归经、五行相生子母相应之义、 五脏互相关涉 等理论学 说比较研 究, 认为邓铁 涛教授提出 的
古人推理五 脏疾病传变有一 个模式。以肝为 例: 肝受气于心, 心有病承其母, 则心、肝二脏受 伤矣; 肝病传之于脾, 则脾为三脏受伤矣; 肝病气 舍于肾, 则肾为四脏受伤矣; 肝病至肺而死, 则肺 为五脏受伤矣。每脏之病有五, 一脏有五脏之传, 五五二十 五变。传之所 胜之者, 为相 乘关系的传 变; 传之所不胜者, 为相侮关系的传变。即以疾病 传变来说明五脏之气相通。 1 3 通过脏腑相合的理论体现五脏之气相通 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