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铁涛教授_五脏相关_学术源流探讨_刘小斌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仲景治肝用药原则是: 夫肝之病, 补用酸。乃 风生木, 木生 酸, 酸 生肝, 非徒补 木, 且酸 以收 风。仲景又曰助用焦苦, 乃火生苦, 苦生心, 焦火 尤苦, 正留火气之有余。仲景再曰益用甘味之药调 之。乃土生甘, 甘生脾, 以实土调其木火, 故实脾 当先于治肝, 此治肝脾之要妙也。 2 2 仲景 治未病 是对内经 五脏相通 的延 伸 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何任认为, 仲景 治未病 是在 素问 玉机真脏论 : 五脏相通, 移皆有次。 五脏有病, 则各传其所胜 原著理论上提出来 的[ 6] 。笔者认同这一论点。 五脏有病, 则各传其 所胜 原文后接曰 是故风者, 百病之长也。今风 邪客于人 , 弗治, 病入舍于肺, 名曰肺痹, 发 咳上 气。弗 治, 肺即 传而 行之 肝, 病名 曰肝 痹。
2 汉代张仲景 五脏病 论
五脏病 语出张仲景 金匮要略 脏腑经络 先后病脉证第一: 五脏病各有得者愈, 五脏病各 有所恶, 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 近代广东名医陈 伯坛对上文解释: 五脏各有所失者病, 各有所得 者愈。不独病人不自知其何者为失, 何者为得也。 即中工亦第晓得心肝脾肺肾为各脏之部署, 未尝会 心在金木水火土, 才是脏真之用情。[ 5] , 陈伯坛认 为五脏病传变需会心五行之理, 五行一太极, 元之 又元, 是为脏真。若五脏元真通畅, 人即安和; 客 气邪风中人多死。 2 1 风气为五脏主, 故举 肝 为例 风为病之 始, 肝得风气先, 上工治未病举肝为例: 夫治未 病者,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四季脾旺 不受邪, 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 见肝之病, 不 解实脾, 惟治肝 也。夫肝 之病, 补用酸, 助用 焦 苦, 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 焦苦入心, 甘入 脾。脾能伤肾, 肾气微弱, 则水不行; 水不行, 则 心火气盛, 则伤肺; 肺被伤, 则金气不行; 金气不 行则肝气盛。故实脾, 则肝自愈。
收稿日期: 2006- 05- 24 作者简介: 刘小斌 ( 1951- ) , 男,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 973 计划) 课题 ( 编号: 2005CB523502)
第5 期
刘小斌. 邓铁涛教授 五脏相关 学术源流探讨
4 25
腑各有相合, 是为一表一里。 灵枢 本脏 : 肺合 大肠, 大肠者, 皮其应。心合小肠, 小肠者, 脉其 应。肝合胆, 胆者, 筋其应。脾合胃, 胃者, 肉其 应。肾合三焦膀胱, 三焦膀胱者, 腠理毫毛其应 。 明代张景岳 类经 注曰: 脏腑有相合。除脏腑五 合关系外, 还有五脏之应: 肺应皮, 心应脉, 脾应 肉, 肝应爪, 肾应骨。 类经 注曰: 五脏之应, 各有收 受。收受 者, 言 同 气 相求, 各 有 所 归 也。[ 4] 48 1 4 通过气机升降出入体现五脏之气相通 素 问 刺禁论 : 肝生于左, 肺藏于右, 心部于表, 肾治于里, 脾为之使, 胃为之市 。左右者, 阴阳 之道路也, 上者右行, 下者左行, 肝气主升, 肺气 主降, 两者一升一降, 协调人体气机平衡。心部于 表者, 阳气主外而象火也; 肾治于里者, 阴气主内 而象水也。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保持人体上下动态 平衡。脾者为土, 以资四脏, 故为之使也; 胃纳水 谷, 无物不受, 故为市也。心肺之阳降, 肝肾之阴 升, 脾胃为枢纽, 气机升降出 入构成五脏之 气相 通。
相克者何? 素问 五脏生成论 心之合脉也
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 其主心也。肝之合
筋也 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 其主肝也。肾
之合骨也 其主脾也 。主者, 畏也, 明代马莳 注: 犹君主乃下人所畏, 故即以主名之。[ 3] 119张景 岳解释 主 字为制约[ 4] 55, 其次序为: 心主肾, 心 火受水之制; 肺主心, 金受火之制; 肝主肺, 木受 金之制; 脾主肝, 土受木之制; 肾主脾, 水受土之 制。即以五行之间相克制约体现脏气相通输移。 1 2 通过五行相乘相侮体现五脏之气相通 五脏 未病, 有相生相克之理; 五脏已病, 亦有相乘相侮 之理。 素问 玉机真脏论 : 肝受气于心, 传之于 脾, 气舍于肾, 至肺 而死。 脾受气 于肺, 传 之于 肾, 气舍于心, 至肝 而死。 肺受气 于肾, 传 之于 肝, 气舍于脾, 至心 而死。 肾受气 于肝, 传 之于 心, 气舍于肺, 至脾而死。 明代 马莳注: 受气 者, 受病气也。[ 3] 195此言五脏之病气, 有所受, 有 所传, 有所舍 ( 舍, 居舍、留舍) , 有所死, 始之 于我所生, 而终之于克我者也。
4 24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 ional Chinese M edicine
文章编号: 1007- 3213 ( 2006) 05- 0424- 04
2006 年 9 月第 23 卷第 5 期 September 2006, Vol 23, No 5
五脏相关 与上述理论有学术渊源, 但五脏相关运用现代语言 表述了自 内经 以来五行学说的合理内核, 凝炼成为解释
复杂病理现象、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 体现了当代中医学术继承与创新的辨证关系。
关键词: 五脏病; 五运主病; 五脏相关
中图分类号: R2- 01
文献标识码: A
五脏相关由我国著名 老中医邓铁涛 教援 1988 年正式 提出[ 1] ; 中医五脏相关 理论继承与创 新研 究, 在 2005 பைடு நூலகம்成为当代中医学术领域研究课题之 一。五脏相关, 渊源于五 行学说, 但 与其又有 区 别, 本文通过对历代中医各家学说及文献的整理研 究, 探讨五脏相关的学术源流。
邓铁涛教授 五脏相关 学术源流探讨
刘小斌
(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 510405)
摘要: 通过对 内经 五脏相通 、汉 代张仲景 五脏病 论、金 元时期刘完素 五运主病 , 以及明清医家提出的 五 脏
旁通 、 五脏穿凿 、药性归经、五行相生子母相应之义、 五脏互相关涉 等理论学 说比较研 究, 认为邓铁 涛教授提出 的
书总称, 仲景以脏腑论杂病, 故把 脏腑经络先后 病脉证第一 列卷首。
敦煌古医籍 张仲景五脏论 甲本 : 天有五 星, 地有五岳, 运有五行, 人有五脏。所以肝为将 军, 脾为大夫, 心为帝王, 肺为丞相, 肾为列女。 肝与胆合, 脾与胃通, 小肠连心, 大肠连肺, 膀胱 合肾。是以肝盛则木 赤, 心热则 口干, 肾 虚则耳 聋, 肺风则鼻塞, 脾病则唇焦。目是肝候, 舌是心 观, 耳作肾司, 口是脾主, 鼻为肺应。心主血脉, 脾主肌肉, 肺主皮肤, 肝主于筋, 肾主于骨。骨假 筋立, 肉假皮存, 面肿关脾, 皮因骨长。故知血患 由心, 骨患由肾, 筋患则由肝, 肉患则由脾, 皮患 则由肺。[ 7] 上述文献经考证虽为六朝末叶之产物, 但反映自汉代至晋唐时期医家对五脏所主病证与天 地四时及人体各组织器官相关联系的认识。
, 谓肺满也。郁, 谓奔迫也。痿, 谓手足痿弱, 无力以运动也。大抵肺主气, 气为阳, 阳主轻清而 升, 故肺居上部, 病则其气肺满奔迫, 不能收持, 由肺金本燥, 燥之为病, 血液衰少, 不能荣养百骸 故也。[ 8] 何以 病痿 属 肺金 ? 刘完素的解释 是: 秋金旺则雾气蒙郁, 而草木萎落, 病之象也。 萎, 尤痿也。[ 8] 以病痿为例, 五运主病包括自然界 四时气候变化与脏腑病证之间的联系。 3 5 诸寒收引, 皆属肾水 刘完素注曰: 收敛 引急, 寒之用也, 故冬寒则拘缩矣。[ 8] 又作解释: 所谓寒病极者, 反肾满也。左肾不足, 济之以水; 右肾不足, 济之以火。故此脏水平则静顺, 不及则 涸流, 太过则流衍。[ 9] 刘完素研读 素问 六微旨 大论 : 亢则害, 承乃制, 制则生化 体会甚深, 认为运气过亢则 害物, 互相承 制则生物, 一 身之 气, 随四时五运六气而兴衰。
3 金元时期刘完素的 五运主病
金元医学, 为之一新。刘完素提出: 五运主
4 26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年第 23 卷
病。诸风 掉眩, 皆 属肝木。诸痛 痒疮疡, 皆属 心 火。诸湿肿满, 皆属脾土。诸气 郁病痿, 皆属肺 金。诸寒收引, 皆属肾水。[ 8] 运, 运行, 五运主病 者, 五运五行落实于五脏; 五脏主病, 临证各有所 现, 脏与脏之间各有关联。 3 1 诸风掉眩, 皆属肝木 刘完素注曰: 所谓风 气甚而头目眩运 者, 由风木旺, 必是金衰不 能制 木, 而木复生火。[ 8] 掉摇旋 运之症, 虽由肝风 木 旺, 但必是肺金衰失清肃之气不能制之, 肝木复而 生心火, 可见肝风掉眩与肺、心二脏相关。 3 2 诸痛痒疮疡, 皆属心火 刘完素注曰: 人近 火气者, 微热则痒, 热甚则痛, 附近则灼而为疮, 皆火之用也。 所谓五脏之理, 过极则胜己者反 来制之, 故火热过极, 则反兼于水化。[ 8] 强调心火 之下, 肾水承 之; 君火之 下, 阴精承 之的相互 关 系。 3 3 诸湿肿满, 皆属脾土 刘完素解释: 其用为 化, 兼四气 聚 散 复 形, 群品 以 生, 灌 溉 肝、心、 肺、肾。 其为病也, 肿, 骨痛, 阴痹 其 为治也, 风胜湿, 湿自土生, 风为木化, 土余则制 之以风, 脾盛治之以燥。[ 9] 体现脾脏执中央运四旁、 脾实证制之以风 ( 肝) 治之以燥 ( 肺) 的法则。 3 4 诸气 郁, 病痿, 皆属肺金 刘完素注曰: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 东方生风, 风生木, 木生
酸, 酸生肝, 肝生筋, 筋生心,
心生血, 血生
脾,
脾生肉, 肉生肺,
肺生皮毛, 皮毛生
肾,
肾生骨髓, 髓生肝。 即以五行之间相互
资生体现脏气相 通输移, 其次 序为肝生筋, 筋生
心, 心生 血, 血 生脾, 脾 生肉, 肉生肺, 肺生 皮
毛, 皮毛生肾, 肾生骨髓, 髓生肝。
古人推理五 脏疾病传变有一 个模式。以肝为 例: 肝受气于心, 心有病承其母, 则心、肝二脏受 伤矣; 肝病传之于脾, 则脾为三脏受伤矣; 肝病气 舍于肾, 则肾为四脏受伤矣; 肝病至肺而死, 则肺 为五脏受伤矣。每脏之病有五, 一脏有五脏之传, 五五二十 五变。传之所 胜之者, 为相 乘关系的传 变; 传之所不胜者, 为相侮关系的传变。即以疾病 传变来说明五脏之气相通。 1 3 通过脏腑相合的理论体现五脏之气相通 脏
弗治, 肝传之脾, 病名曰脾风。 弗治, 脾 传之肾, 病名曰疝瘕。 弗治, 肾传之心, 病筋 脉相引而急, 病名曰瘛。 肾因传之心, 心即复 反感而行之肺。 说明古人认识疾病的相关性客观 存在, 并有一定的传变规律。 2 3 仲景五脏论文献资料补充 敦煌古医籍考释 发现, 张仲景五脏论 有甲本、乙本、丙本、丁 本四种。五脏论是古代以脏腑学说为中心撰写的医
4 明清医家根据临床经验对五脏理论的补充
4 1 五脏旁通说与五脏穿凿论 五脏之道, 皆出 于经隧, 明清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又总结 五脏旁通 说 。近读秦玉龙教授 脏象杂议 一文, 他认为
五脏旁通是脏与腑的另一种对应关系, 周易 肯 定每卦六爻各有其对立面, 即在显现 着的六爻旁 边, 还有隐伏着与他作对的六爻, 显者谓之 飞 , 隐者 谓之 伏 。飞 者即 是本 卦, 伏 者 谓之 旁通 卦。[ 10]
仲景上文曰病 从肝开 始, 肝 病传脾, 脾能 伤 肾, 肾气微弱水不行则心火气盛伤肺, 肺伤金气不 行则肝气盛。陈伯坛注: 脾能伤肾, 数句泄尽五行
之秘矣。脾土运化可以制止肾水泛滥, 反之则伤肾 气微弱水不行; 肾水滋润可以防止心火亢烈, 反之 心火气盛伤肺; 心火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太过, 反之金气不清肃下行则肝气盛。故仲景曰: 实脾, 则肝自愈。
1 内经 五脏相通
经考证, 与邓铁涛教授 五脏相关 词义最接
近、最早期的文献, 是 素问 玉机真脏论 : 五
脏相通, 移皆有次。 明代吴昆注: 五脏 之气相 通, 其脏气输移, 皆有次序。[ 2] 五脏之气何以相通
并有次序输移? 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借助五行学说
做了以下理论假设。
1 1 通过五行生克体现五脏之气相通 相生者何?
2 汉代张仲景 五脏病 论
五脏病 语出张仲景 金匮要略 脏腑经络 先后病脉证第一: 五脏病各有得者愈, 五脏病各 有所恶, 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 近代广东名医陈 伯坛对上文解释: 五脏各有所失者病, 各有所得 者愈。不独病人不自知其何者为失, 何者为得也。 即中工亦第晓得心肝脾肺肾为各脏之部署, 未尝会 心在金木水火土, 才是脏真之用情。[ 5] , 陈伯坛认 为五脏病传变需会心五行之理, 五行一太极, 元之 又元, 是为脏真。若五脏元真通畅, 人即安和; 客 气邪风中人多死。 2 1 风气为五脏主, 故举 肝 为例 风为病之 始, 肝得风气先, 上工治未病举肝为例: 夫治未 病者,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四季脾旺 不受邪, 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 见肝之病, 不 解实脾, 惟治肝 也。夫肝 之病, 补用酸, 助用 焦 苦, 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 焦苦入心, 甘入 脾。脾能伤肾, 肾气微弱, 则水不行; 水不行, 则 心火气盛, 则伤肺; 肺被伤, 则金气不行; 金气不 行则肝气盛。故实脾, 则肝自愈。
收稿日期: 2006- 05- 24 作者简介: 刘小斌 ( 1951- ) , 男,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 973 计划) 课题 ( 编号: 2005CB523502)
第5 期
刘小斌. 邓铁涛教授 五脏相关 学术源流探讨
4 25
腑各有相合, 是为一表一里。 灵枢 本脏 : 肺合 大肠, 大肠者, 皮其应。心合小肠, 小肠者, 脉其 应。肝合胆, 胆者, 筋其应。脾合胃, 胃者, 肉其 应。肾合三焦膀胱, 三焦膀胱者, 腠理毫毛其应 。 明代张景岳 类经 注曰: 脏腑有相合。除脏腑五 合关系外, 还有五脏之应: 肺应皮, 心应脉, 脾应 肉, 肝应爪, 肾应骨。 类经 注曰: 五脏之应, 各有收 受。收受 者, 言 同 气 相求, 各 有 所 归 也。[ 4] 48 1 4 通过气机升降出入体现五脏之气相通 素 问 刺禁论 : 肝生于左, 肺藏于右, 心部于表, 肾治于里, 脾为之使, 胃为之市 。左右者, 阴阳 之道路也, 上者右行, 下者左行, 肝气主升, 肺气 主降, 两者一升一降, 协调人体气机平衡。心部于 表者, 阳气主外而象火也; 肾治于里者, 阴气主内 而象水也。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保持人体上下动态 平衡。脾者为土, 以资四脏, 故为之使也; 胃纳水 谷, 无物不受, 故为市也。心肺之阳降, 肝肾之阴 升, 脾胃为枢纽, 气机升降出 入构成五脏之 气相 通。
相克者何? 素问 五脏生成论 心之合脉也
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 其主心也。肝之合
筋也 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 其主肝也。肾
之合骨也 其主脾也 。主者, 畏也, 明代马莳 注: 犹君主乃下人所畏, 故即以主名之。[ 3] 119张景 岳解释 主 字为制约[ 4] 55, 其次序为: 心主肾, 心 火受水之制; 肺主心, 金受火之制; 肝主肺, 木受 金之制; 脾主肝, 土受木之制; 肾主脾, 水受土之 制。即以五行之间相克制约体现脏气相通输移。 1 2 通过五行相乘相侮体现五脏之气相通 五脏 未病, 有相生相克之理; 五脏已病, 亦有相乘相侮 之理。 素问 玉机真脏论 : 肝受气于心, 传之于 脾, 气舍于肾, 至肺 而死。 脾受气 于肺, 传 之于 肾, 气舍于心, 至肝 而死。 肺受气 于肾, 传 之于 肝, 气舍于脾, 至心 而死。 肾受气 于肝, 传 之于 心, 气舍于肺, 至脾而死。 明代 马莳注: 受气 者, 受病气也。[ 3] 195此言五脏之病气, 有所受, 有 所传, 有所舍 ( 舍, 居舍、留舍) , 有所死, 始之 于我所生, 而终之于克我者也。
4 24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 ional Chinese M edicine
文章编号: 1007- 3213 ( 2006) 05- 0424- 04
2006 年 9 月第 23 卷第 5 期 September 2006, Vol 23, No 5
五脏相关 与上述理论有学术渊源, 但五脏相关运用现代语言 表述了自 内经 以来五行学说的合理内核, 凝炼成为解释
复杂病理现象、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 体现了当代中医学术继承与创新的辨证关系。
关键词: 五脏病; 五运主病; 五脏相关
中图分类号: R2- 01
文献标识码: A
五脏相关由我国著名 老中医邓铁涛 教援 1988 年正式 提出[ 1] ; 中医五脏相关 理论继承与创 新研 究, 在 2005 பைடு நூலகம்成为当代中医学术领域研究课题之 一。五脏相关, 渊源于五 行学说, 但 与其又有 区 别, 本文通过对历代中医各家学说及文献的整理研 究, 探讨五脏相关的学术源流。
邓铁涛教授 五脏相关 学术源流探讨
刘小斌
(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 510405)
摘要: 通过对 内经 五脏相通 、汉 代张仲景 五脏病 论、金 元时期刘完素 五运主病 , 以及明清医家提出的 五 脏
旁通 、 五脏穿凿 、药性归经、五行相生子母相应之义、 五脏互相关涉 等理论学 说比较研 究, 认为邓铁 涛教授提出 的
书总称, 仲景以脏腑论杂病, 故把 脏腑经络先后 病脉证第一 列卷首。
敦煌古医籍 张仲景五脏论 甲本 : 天有五 星, 地有五岳, 运有五行, 人有五脏。所以肝为将 军, 脾为大夫, 心为帝王, 肺为丞相, 肾为列女。 肝与胆合, 脾与胃通, 小肠连心, 大肠连肺, 膀胱 合肾。是以肝盛则木 赤, 心热则 口干, 肾 虚则耳 聋, 肺风则鼻塞, 脾病则唇焦。目是肝候, 舌是心 观, 耳作肾司, 口是脾主, 鼻为肺应。心主血脉, 脾主肌肉, 肺主皮肤, 肝主于筋, 肾主于骨。骨假 筋立, 肉假皮存, 面肿关脾, 皮因骨长。故知血患 由心, 骨患由肾, 筋患则由肝, 肉患则由脾, 皮患 则由肺。[ 7] 上述文献经考证虽为六朝末叶之产物, 但反映自汉代至晋唐时期医家对五脏所主病证与天 地四时及人体各组织器官相关联系的认识。
, 谓肺满也。郁, 谓奔迫也。痿, 谓手足痿弱, 无力以运动也。大抵肺主气, 气为阳, 阳主轻清而 升, 故肺居上部, 病则其气肺满奔迫, 不能收持, 由肺金本燥, 燥之为病, 血液衰少, 不能荣养百骸 故也。[ 8] 何以 病痿 属 肺金 ? 刘完素的解释 是: 秋金旺则雾气蒙郁, 而草木萎落, 病之象也。 萎, 尤痿也。[ 8] 以病痿为例, 五运主病包括自然界 四时气候变化与脏腑病证之间的联系。 3 5 诸寒收引, 皆属肾水 刘完素注曰: 收敛 引急, 寒之用也, 故冬寒则拘缩矣。[ 8] 又作解释: 所谓寒病极者, 反肾满也。左肾不足, 济之以水; 右肾不足, 济之以火。故此脏水平则静顺, 不及则 涸流, 太过则流衍。[ 9] 刘完素研读 素问 六微旨 大论 : 亢则害, 承乃制, 制则生化 体会甚深, 认为运气过亢则 害物, 互相承 制则生物, 一 身之 气, 随四时五运六气而兴衰。
3 金元时期刘完素的 五运主病
金元医学, 为之一新。刘完素提出: 五运主
4 26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年第 23 卷
病。诸风 掉眩, 皆 属肝木。诸痛 痒疮疡, 皆属 心 火。诸湿肿满, 皆属脾土。诸气 郁病痿, 皆属肺 金。诸寒收引, 皆属肾水。[ 8] 运, 运行, 五运主病 者, 五运五行落实于五脏; 五脏主病, 临证各有所 现, 脏与脏之间各有关联。 3 1 诸风掉眩, 皆属肝木 刘完素注曰: 所谓风 气甚而头目眩运 者, 由风木旺, 必是金衰不 能制 木, 而木复生火。[ 8] 掉摇旋 运之症, 虽由肝风 木 旺, 但必是肺金衰失清肃之气不能制之, 肝木复而 生心火, 可见肝风掉眩与肺、心二脏相关。 3 2 诸痛痒疮疡, 皆属心火 刘完素注曰: 人近 火气者, 微热则痒, 热甚则痛, 附近则灼而为疮, 皆火之用也。 所谓五脏之理, 过极则胜己者反 来制之, 故火热过极, 则反兼于水化。[ 8] 强调心火 之下, 肾水承 之; 君火之 下, 阴精承 之的相互 关 系。 3 3 诸湿肿满, 皆属脾土 刘完素解释: 其用为 化, 兼四气 聚 散 复 形, 群品 以 生, 灌 溉 肝、心、 肺、肾。 其为病也, 肿, 骨痛, 阴痹 其 为治也, 风胜湿, 湿自土生, 风为木化, 土余则制 之以风, 脾盛治之以燥。[ 9] 体现脾脏执中央运四旁、 脾实证制之以风 ( 肝) 治之以燥 ( 肺) 的法则。 3 4 诸气 郁, 病痿, 皆属肺金 刘完素注曰: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 东方生风, 风生木, 木生
酸, 酸生肝, 肝生筋, 筋生心,
心生血, 血生
脾,
脾生肉, 肉生肺,
肺生皮毛, 皮毛生
肾,
肾生骨髓, 髓生肝。 即以五行之间相互
资生体现脏气相 通输移, 其次 序为肝生筋, 筋生
心, 心生 血, 血 生脾, 脾 生肉, 肉生肺, 肺生 皮
毛, 皮毛生肾, 肾生骨髓, 髓生肝。
古人推理五 脏疾病传变有一 个模式。以肝为 例: 肝受气于心, 心有病承其母, 则心、肝二脏受 伤矣; 肝病传之于脾, 则脾为三脏受伤矣; 肝病气 舍于肾, 则肾为四脏受伤矣; 肝病至肺而死, 则肺 为五脏受伤矣。每脏之病有五, 一脏有五脏之传, 五五二十 五变。传之所 胜之者, 为相 乘关系的传 变; 传之所不胜者, 为相侮关系的传变。即以疾病 传变来说明五脏之气相通。 1 3 通过脏腑相合的理论体现五脏之气相通 脏
弗治, 肝传之脾, 病名曰脾风。 弗治, 脾 传之肾, 病名曰疝瘕。 弗治, 肾传之心, 病筋 脉相引而急, 病名曰瘛。 肾因传之心, 心即复 反感而行之肺。 说明古人认识疾病的相关性客观 存在, 并有一定的传变规律。 2 3 仲景五脏论文献资料补充 敦煌古医籍考释 发现, 张仲景五脏论 有甲本、乙本、丙本、丁 本四种。五脏论是古代以脏腑学说为中心撰写的医
4 明清医家根据临床经验对五脏理论的补充
4 1 五脏旁通说与五脏穿凿论 五脏之道, 皆出 于经隧, 明清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又总结 五脏旁通 说 。近读秦玉龙教授 脏象杂议 一文, 他认为
五脏旁通是脏与腑的另一种对应关系, 周易 肯 定每卦六爻各有其对立面, 即在显现 着的六爻旁 边, 还有隐伏着与他作对的六爻, 显者谓之 飞 , 隐者 谓之 伏 。飞 者即 是本 卦, 伏 者 谓之 旁通 卦。[ 10]
仲景上文曰病 从肝开 始, 肝 病传脾, 脾能 伤 肾, 肾气微弱水不行则心火气盛伤肺, 肺伤金气不 行则肝气盛。陈伯坛注: 脾能伤肾, 数句泄尽五行
之秘矣。脾土运化可以制止肾水泛滥, 反之则伤肾 气微弱水不行; 肾水滋润可以防止心火亢烈, 反之 心火气盛伤肺; 心火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太过, 反之金气不清肃下行则肝气盛。故仲景曰: 实脾, 则肝自愈。
1 内经 五脏相通
经考证, 与邓铁涛教授 五脏相关 词义最接
近、最早期的文献, 是 素问 玉机真脏论 : 五
脏相通, 移皆有次。 明代吴昆注: 五脏 之气相 通, 其脏气输移, 皆有次序。[ 2] 五脏之气何以相通
并有次序输移? 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借助五行学说
做了以下理论假设。
1 1 通过五行生克体现五脏之气相通 相生者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