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六校联盟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
广东2018-2019学度高三第三次六校联考语文试题
![广东2018-2019学度高三第三次六校联考语文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b2192181b9f3f90f76c61b68.png)
广东2018-2019学度高三第三次六校联考语文试题语文【一】本大题4小题,每题3分,共12分1.以下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绰.号/泥淖濒..车/一刹.那..临/海滨刹B.测.量/恻.隐掮.客/蜷.缩驻扎./扎.辫子C、机械./告诫裨..将/裨.益鸡肋./打擂.台D.湍.急/揣.测编纂./篡.改露.宿/露.马脚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2017年8月15日晚,苏格兰最大的剧院爱丁堡节日剧院掌声雷动,演员差不多变换了各种队形谢幕,掌声依旧如雷贯耳。
《牡丹亭》的炫目程度盖过了开幕音乐会《天堂与仙子》。
除“论整齐划一谁也比只是中国舞蹈演员”一类褒扬中略带揶揄的评论之外,当地媒体对《牡丹亭》、韩国喜剧大师吴泰锡执导的《暴风雨》、台湾吴兴国的《李尔王》给出不分伯仲的四星级评价。
剧评人哈普特对《牡丹亭》的80后编舞费波更是有溢美之词:“费波赋予《牡丹亭》芭蕾舞观众所能感受的所有美。
”A.如雷贯耳B.揶揄C.不分伯仲D.溢美之词3.以下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为哪一项A.12月1日,赴日本参加第五届中日关系研讨会的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一行在日本首相官邸会晤了新当选的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夫妇。
B.网络自从开通以来,人类的生态为之一变,群情毕汇,天涯咫尺,有人论之为千年未有的大变局,确乎不为过。
C.《朱镕基讲话实录》收录了朱镕基同志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总理期间的重要讲话稿、文章、信件、批语等348篇,约123万字,翔实反映了朱镕基同志在中国改革和进展中的工作历程。
D.寒窗苦读的高三学子们填报志愿时,是优先考虑专业依旧优先考虑学校,特别大程度上是受市场需求、社会导向、父母意愿等因素的妨碍决定的。
4.把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①当中国文人经历了轰轰烈烈的政治争夺,伤痕累累之后,他们往往会选择江湖泛舟、山林隐逸,以此来抚平心灵的创痛。
广东省六校第三次联考语文作文
![广东省六校第三次联考语文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0fa10d8b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cd.png)
广东省六校第三次联考语文作文篇一广东省六校第三次联考语文作文嘿,这次广东省六校第三次联考的语文作文,可真是让我“抓耳挠腮”了一番!一看到那题目,我心里就“咯噔”一下,这啥呀?也许是我平时积累不够,也许是我太紧张,反正脑子当时就有点懵。
我觉得吧,这题目就像个调皮的小怪兽,专门来考验我的应变能力。
我开始回忆老师讲过的那些写作技巧,可脑子就像一团乱麻,怎么也理不清。
可能是我太急于求成了,反而乱了阵脚。
我就问自己:“这可咋办呀?”但是,我不能就这样放弃啊!我深吸一口气,让自己冷静下来。
我开始慢慢琢磨题目中的关键词,试图找到一些灵感。
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些类似的文章,也许能从中借鉴点什么。
我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的人,突然看到了一丝光亮。
我赶紧抓住这点灵感,开始动笔写。
写着写着,我发现思路渐渐清晰起来,之前的担忧好像也没那么可怕了。
哎呀,这次联考的语文作文,可真是让我经历了一场“头脑风暴”!但我也明白了,遇到难题不能慌,得冷静应对,说不定就能找到出路呢!你们说是不是?篇二广东省六校第三次联考语文作文这次广东省六校第三次联考的语文作文,简直就是我的“噩梦”!当我看到那题目时,我整个人都不好了,心里直犯嘀咕:“这都是啥跟啥呀?”我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片迷雾之中,找不到方向。
我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可脑子就像生锈了一样,转都转不动。
也许是我平时太偷懒,没有好好积累素材,这会儿就傻眼了。
我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停地问自己:“难道就这样完蛋了?”不行,我不能轻易认输!我咬咬牙,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我努力回忆起曾经看过的那些优秀范文,试图从中找到一些启发。
嘿,还真别说,好像有点用!我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赶紧顺着这个思路往下写。
写着写着,我发现自己居然渐入佳境了。
之前的紧张和焦虑也慢慢消散,我开始享受起写作的过程。
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柳暗花明又一村”?不过,这次的经历也给我敲响了警钟,以后可不能再临时抱佛脚啦!你们有没有和我一样的感受呢?篇三广东省六校第三次联考语文作文哎呀妈呀,说起这次广东省六校第三次联考的语文作文,那可真是让我“死去活来”的!一开始看到那题目,我直接就傻眼了,这啥呀?怎么感觉比登天还难!我心里那个愁啊,就像有一万只蚂蚁在爬。
广东省六校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
![广东省六校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b8d23612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18.png)
广东省六校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广东省六校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一、考试形式及命题:1.本次考试分为笔试和口试两部分;2.笔试中有必考题(占100分)和选考题(占50分);3.必考题由选择题(占60分)、阅读理解(占20分)、完形填空(占10分)和短文写作(占10分)组成;4.选考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典诗词、古文翻译比较解析的能力(占50分);5.口试部分以学生的说话、读诗能力为考察对象(占50分)。
二、教材内容设计:1.基础知识部分主要由汉字、古代文字、语言学习、文言文阅读和综合测试五大部分组成;2.综合实践部分包含语文文学理论、英语学习、古文学研究、古典文献研究、书法研究和语言学研究;3.专业学习部分涉及语言文字、古代文学、汉语语言文学、语言文字学、古典文献研究和文学论文写作。
三、考试范围:1.考查范围囊括基础知识和专业课程;2.在知识点上考查语言文字及其应用,培养学生针对语言文字理解、分析、运用能力;3.在具体形式上,考查文言文篇章结构分析、文字内涵联系分析、古典文学文本解读、汉语语言文学作品分析及英语文字相关解释等;4.内容上注重对文言文及语言文学数据运用,以及考查学生的文学理论解读能力;5.要求学生能够在考试中正确表达思想。
四、考试重点:1.请学生加强文字技巧基础,学会标点符号使用,重点掌握阅读理解及短文写作应用;2.要求学生根据具体的篇章、文字内涵特点,准确的分析古典文献、古典文学语言;3.注重学生对古典文献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针对性的完成阅读理解习题;4.注意培养学生的说话、读诗能力,以做好口试作业;5.要求学生熟悉古代文字,理解文学论文、古典文献研究和语言学研究。
五、英语学习:1.规范掌握英语字母发音,学会正确使用英语;2.掌握词汇和语法规则;3.学会用英语正确的表达;4.加强阅读能力:分析、理解、翻译等;5.鼓励学生将英语学习纳入整体语文课程中。
六、复习策略:1.认真完成课堂作业,坚持每日练习;2.反复阅读英文和古典文献,提高理解能力;3.夯实语言文字及其基本知识;4.完成指定的复习任务,加强文学理论课程训练;5.参加考前冲刺班,帮助学生更加全面优化复习计划。
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答案
![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370a90287c24028905fc32b.png)
2019届高中毕业班联考(三)语文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1.A。
B项,以偏概全,认为二者可以并列的只是“先哲”。
C项,曲解文意。
是“过程”非“方式”,原文是“在天道与人道的互动中展开”“德”观念的自觉探讨。
D项,曲解文意。
文中是“先哲探讨‘德’观念的根本旨归在于治国安邦、平治天下”,而“人与天地“合德”的根本目的在于“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
2.D。
论证的是“先哲探讨‘德’观念的根本旨归在于治国安邦、平治天下”的观点。
3.D。
A项,偷换概念,原文是“崇德观念发端较早,可追溯至史前神话时期”,而非“源于神话”。
B项,“实现了”错误,原文为“人与天地‘合德’的根本目的在于‘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
C项,强加因果。
“要不断地提高自我、发展自我”的原因是先哲“深信天、人之间是可以通过‘德’来沟通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4.A(太绝对,文中有“除非是在土地异常丰裕的国家(如南美)”。
)5.C(材料一中明确说“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不应该只是振兴乡村经济”“单独谈乡村经济是没有意义的”;材料三的标题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振兴乡村产业》,“产业”不等同于“经济”。
)6.①优化人居环境。
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然大大落后于城市,许多地方的卫生、给排水和炊事等方面的生活便利程度依然不高。
②扶持农村教育。
农村学校数量下降,劳动力素质偏低。
③增加农村金融供给。
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融资需求,实现城乡金融资源配置合理有序和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
④加快振兴农村产业。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关键领域的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落后。
⑤改善农民生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 大幅度提升农民生活品质。
(6分,提出一个方法或建议给1分,结合文本1分;答出三点即给满分。
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7. D并非写实8.①从“我”的角度叙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②使用“我”与母亲的对话形式,使叙事更为集中;③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叙事,使行文条理清晰;④叙述中回环复沓,突出“我”内心的悲苦;⑤采用具有魔幻色彩的超意识流的叙述方式,增强了小说的抒情性。
广东省六校联盟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六校联盟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e6932e6d312b3169a451a472.png)
广东省六校联盟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气候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从法学的角度看,它能否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这是必须予以回答的一个命题。
有的学者认为,将风能和太阳能确认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不具有可行性。
根据物权法原理,物权具有支配性和排他性的特征,物权客体须具有既存性、有形性、独立性、特定性。
但对于风能和太阳能,其存续具有时间性、流动性、不确定性,难以成为物权客体。
传统民法和古典经济学认为,环境要素(如水、空气、阳光等)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物,是一种“自由财产”,不能成为所有权的客体,任何人无需支付对价即可对其占有和处分。
然而,生态环境具有稀缺性、有用性和价值性,如果固守传统的“环境无价值”、“自然资源无价值”的偏见,那么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将十分不利。
气候资源具有物的一般属性,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著名法学家张文显教授认为,法律关系的客体具有以下共同的特征:它必须是对主体的“有用之物”,而且围绕着、针对着它可能发生利益冲突,因此需要对之做出利益界定,明确其所属所归;它必须是人类能够控制或部分控制的“为我之物”;它必须是独立于主体的“自在之物”。
这一精辟的论述对判断“气候资源能否成为法律上之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显然,气候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能够为人们所认识和控制,并独立存在,因此,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例如,人们利用风能、太阳能发电,利用雨云实施人工降水等。
即使从民法的角度看,气候资源也是可以为人力所支配的,属于民法上之“物”。
台湾民法学者王则鉴认为:“物是指除人之身体外,凡能为人力所支配,独立满足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有体物及自然力而言。
”而且,气候资源也具有稀缺性。
尽管风能、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其开发利用受到土地、空间的限制。
因此,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以利用的风能资源、太阳能资源是有限的,具有稀缺性,因而具有民法上的财产意义,属于物的范畴。
广东省六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六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cad6289c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a5.png)
广东省六校联盟(广州二中、深圳实验、珠海一中、中山纪念、惠州一中、东莞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命题:惠州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涂考生号。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需要好好继承发扬。
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先人正面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五千年文明史中蕴含的正能量。
然而古籍汗牛充栋,应该从何入手呢?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
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泱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的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
情志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
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广东省部分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
![广东省部分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2bc9caf476eeaeaad1f3305e.png)
广东省部分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考试范围:高考考查范围。
2、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3、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4、主观题的作答: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主观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7、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殷墟在甲骨文中被称为“大邑商”。
1928年10月13日,当年繁华的都邑废弃3000余年后,董作宾带人在安阳小屯挖下一铲浮土,拉开了殷墟持续发掘的序幕。
90年后,我们隆重纪念殷墟,其原因不仅仅在于它丰富的地下遗存,更因为它证实商王朝的存在,催生现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并成为世界遗产,让我们实现了与世界其它文明的对话。
证实商王朝的存在并非易事。
2000多年前,司马迁坚定地写下《史记·殷本纪》。
然而对于这个比自己还早千年的王朝,司马迁除了记录王位世次,并无过多描述。
当上世纪初疑古派纵横史学之时,商王朝是否真的存在过,甚至也成了一些人心中的疑问。
广东省六校联盟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
![广东省六校联盟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565ad35ff46527d3240ce0e4.png)
广东省六校联盟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从法学的角度看,它能否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这是必须予以回答的一个命题。
有的学者认为,将风能和太阳能确认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不具有可行性。
根据物权法原理,物权具有支配性和排他性的特征,物权客体须具有既存性、有形性、独立性、特定性。
但对于风能和太阳能,其存续具有时间性、流动性、不确定性,难以成为物权客体。
传统民法和古典经济学认为,环境要素(如水、空气、阳光等)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物,是一种“自由财产”,不能成为所有权的客体,任何人无需支付对价即可对其占有和处分。
然而,生态环境具有稀缺性、有用性和价值性,如果固守传统的“环境无价值”、“自然资源无价值”的偏见,那么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将十分不利。
气候资源具有物的一般属性,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著名法学家张文显教授认为,法律关系的客体具有以下共同的特征:它必须是对主体的“有用之物”,而且围绕着、针对着它可能发生利益冲突,因此需要对之做出利益界定,明确其所属所归;它必须是人类能够控制或部分控制的“为我之物”;它必须是独立于主体的“自在之物”。
这一精辟的论述对判断“气候资源能否成为法律上之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显然,气候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能够为人们所认识和控制,并独立存在,因此,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例如,人们利用风能、太阳能发电,利用雨云实施人工降水等。
即使从民法的角度看,气候资源也是可以为人力所支配的,属于民法上之“物”。
台湾民法学者王则鉴认为:“物是指除人之身体外,凡能为人力所支配,独立满足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有体物及自然力而言。
”而且,气候资源也具有稀缺性。
尽管风能、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其开发利用受到土地、空间的限制。
因此,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以利用的风能资源、太阳能资源是有限的,具有稀缺性,因而具有民法上的财产意义,属于物的范畴。
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
![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7edbbed3cc22bcd126ff0c88.png)
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高三语考试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现代阅读(36分)(一)论述类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字,完成各题。
网络信息时代,高新技术对社会生活领域的广泛渗透,不仅严重地冲击了当下的社会秩序和规则体系,更加深了人类现代生活的风险程度,极大地增加了个人生活的流变系数,使人的全面发展面临多重困境。
在物理空间的维度里,人们在血缘的身份确证、地缘的时空限制和业缘的群体认同等因素的制约下,进行着有限的交往。
然而,虚拟空间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生存和交往领域,交往主体以符号化的形式开展着全新的网际交往。
借助于数字化的信息符号,构成了虚拟主体的符号化表达,使得虚拟环境中的交往主体摆脱了现实世界中生理、地域和身份的束缚,增强了交往的自主性,丰富了交往的形式。
但是,新型交互模式的出现,也不可避免地给人的发展带了新的难题。
人的自主性生存、多样化选择程度的加深与自我身份的迷失、社会归属的削弱相伴而生,虚拟生存虽然改变了现代人的技术体验和空间体验形式,但也滋生着现代生存的深层焦虑。
虚拟主体是一个符号,进行着自觉选择下的行为体验。
现实生活世界与网络虚拟世界的不同境遇和生活规范将造成“本我”与虚拟主体“网我”的分离甚至对立。
自我生存方式的分裂,带的不仅是自我认同的危机,更遮蔽了“本我”的真实性,严重影响人的全面发展。
科技巨大的革命力,在为人类创造超越现实、实现自我、追求解放的条件和手段的同时,也逐渐深化成为一种框架,使人类反被置于技术的框架之中,正如马克思当年指出的:“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
广东省六校联盟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广东省六校联盟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e5af472cc58bd63086bd0a.png)
广东省六校联盟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从法学的角度看,它能否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这是必须予以回答的一个命题。
有的学者认为,将风能和太阳能确认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不具有可行性。
根据物权法原理,物权具有支配性和排他性的特征,物权客体须具有既存性、有形性、独立性、特定性。
但对于风能和太阳能,其存续具有时间性、流动性、不确定性,难以成为物权客体。
传统民法和古典经济学认为,环境要素(如水、空气、阳光等)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物,是一种“自由财产”,不能成为所有权的客体,任何人无需支付对价即可对其占有和处分。
然而,生态环境具有稀缺性、有用性和价值性,如果固守传统的“环境无价值”、“自然资源无价值”的偏见,那么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将十分不利。
气候资源具有物的一般属性,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著名法学家张文显教授认为,法律关系的客体具有以下共同的特征:它必须是对主体的“有用之物”,而且围绕着、针对着它可能发生利益冲突,因此需要对之做出利益界定,明确其所属所归;它必须是人类能够控制或部分控制的“为我之物”;它必须是独立于主体的“自在之物”。
这一精辟的论述对判断“气候资源能否成为法律上之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显然,气候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能够为人们所认识和控制,并独立存在,因此,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广东省六校联盟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作文审题立意
![广东省六校联盟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作文审题立意](https://img.taocdn.com/s3/m/212863e8aa00b52acec7ca12.png)
广东省六校联盟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作文审题立意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古时候,中山国人酿的酒享誉天下。
有个鲁国的酒店老板想得到他们的酿酒秘方,始终未能如愿。
后来,他想方设法弄了些中山国的酒糟,用自己的酒浸泡,对人说:“这是中山国的酒。
”慕名来喝酒的人很多,品尝后都说是地道的中山国酒。
有几个曾经喝过中山国酒的人也说同原先喝过的没两样。
酒店越开越兴旺,天天座无虚席。
一天,中山国的酿酒师傅来到鲁国,听说这里也有中山国酒卖,就买来喝,刚呷一口,便吐了出来,苦笑着说:“这哪里是中山国酒?与我们的泡糟水一个味啊。
”客人知道受骗,一哄而散。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解析与审题立意】作文材料来自刘基《郁离子•窃糟》,原文讽刺了那些一知半解又夸夸其谈的学术骗子,告诫人们,那些说得天花乱坠的所谓道理,其实不过是拾人牙慧的糟粕而已,我们不必过于迷信。
本材料在原文基础上进行了改编。
将“鲁人饮之,皆以为中山之酒也”改为“品尝后都说是地道的中山国酒”,是想增加立意角度,“没喝过,却说是地道的,不懂装懂,自欺欺人”;增加了“有几个曾经喝过中山国酒的人也说同原先喝过的没两样”,意欲告诉考生,知道真相、了解外面世界的人要给大家传递准确信息,以免让人产生错误认识。
材料涉及到两个国家“鲁国”和“中山国”,可联系当今时代,我们在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时候要分清精华与糟粕,要提高对外来信息的鉴别力。
综合起来,提供如下立意作阅卷参考,其他立意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酒店老板:①要诚信经商,不能以次充好,以假乱真;②假象终会被揭穿,行骗者终将自食其果;③自以为取得真经,其实往往只是拾人牙慧;众酒客:①没有见识过,不知道不为过,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②盲目跟风不可取,不必迷信“见多识广”的人提供的信息;曾经喝过的酒客:①只是一知半解,不可自诩通晓;②知真相要勇于揭示真相,不能给不知者提供错误信息;中山国酿酒师:实践出真知,敢于说真话。
广东省六校联盟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广东省六校联盟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1303d10a4b35eefdc9d33304.png)
广东省六校联盟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从法学的角度看,它能否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这是必须予以回答的一个命题。
有的学者认为,将风能和太阳能确认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不具有可行性。
根据物权法原理,物权具有支配性和排他性的特征,物权客体须具有既存性、有形性、独立性、特定性。
但对于风能和太阳能,其存续具有时间性、流动性、不确定性,难以成为物权客体。
传统民法和古典经济学认为,环境要素(如水、空气、阳光等)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物,是一种“自由财产”,不能成为所有权的客体,任何人无需支付对价即可对其占有和处分。
然而,生态环境具有稀缺性、有用性和价值性,如果固守传统的“环境无价值”、“自然资源无价值”的偏见,那么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将十分不利。
气候资源具有物的一般属性,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著名法学家张文显教授认为,法律关系的客体具有以下共同的特征:它必须是对主体的“有用之物”,而且围绕着、针对着它可能发生利益冲突,因此需要对之做出利益界定,明确其所属所归;它必须是人类能够控制或部分控制的“为我之物”;它必须是独立于主体的“自在之物”。
这一精辟的论述对判断“气候资源能否成为法律上之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显然,气候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能够为人们所认识和控制,并独立存在,因此,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例如,人们利用风能、太阳能发电,利用雨云实施人工降水等。
即使从民法的角度看,气候资源也是可以为人力所支配的,属于民法上之“物”。
台湾民法学者王则鉴认为:“物是指除人之身体外,凡能为人力所支配,独立满足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有体物及自然力而言。
”而且,气候资源也具有稀缺性。
尽管风能、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其开发利用受到土地、空间的限制。
因此,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以利用的风能资源、太阳能资源是有限的,具有稀缺性,因而具有民法上的财产意义,属于物的范畴。
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大联考试题(扫描版,无答案)
![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大联考试题(扫描版,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d57c4c74afe04a1b071de42.png)
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大联考试题(扫描版,无答案)22. 【写作指导】材料一通过勾践、晋文公、林肯的例子,表达等待是一种力量的积蓄,等待是一次机遇的把握,等待是一种信念的支撑。
材料二中科莱特因为等待而落后于时代,比尔▪盖茨因为勇于不等待,积极进取最终成功。
综合两则材料,实则表达“等待”是一种人生智慧:有时等待是为了积蓄力量,厚积薄发;有时等待会优柔寡断,丧失时机。
立意只论述“等”与“不等”的积极意义,或只论述“等”与“不等”的消极作用,皆非最佳立意。
以下三个观点做到了对“等”与“不等”的辩证分析,此类立意为一等立意。
(1)等待可以是力量的积蓄,也可能使人固步自封。
(2)不等可能只为眼前得失,不等可以是积极进取。
(3)“等”与“不等”要因时因地而异,理性判断,果断前行,均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注:考生在上述立意的基础上,如果在“表达”“特征”等级有突出表现的,可以酌情加分。
以下四个观点只论述了“等待”的积极或消极意义,此类立意为二等立意。
(1)等待不是软弱妥协,而是厚积薄发。
(2)等待不是固步自封,而是除旧布新。
(3)等待不是陈陈相因,而是锐意进取。
(4)一味等待,有可能使人失去机遇,落后于时代。
以下两个观点只论述了“不等”的积极或消极意义,此类立意为二等立意。
(1)勇于不等,有助于占得先机,创造更大价值。
(2)一味不等,则易心浮气躁,浅尝辄止。
新课标卷作文等级评分标准一等(20~16分)二等(15~11分)三等(10~6分)四等(5~0分)内容20分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实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思想基本健康感情基本真实偏离题意中心不明确内容不当思想不健康感情虚假基础等级表达20分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迹工整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完整语言通顺字迹清楚基本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字迹基本清楚不符合文体要求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语病多字迹潦草难辨发展等级语言20分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较深刻较丰富较有文采较有创意略显深刻略显丰富略显文采略显创意个别语句有深意个别内容较好个别语句较精彩个别地方有深意【作文评分标准】(一)基础等级(40分)基础等级分内容和表达两项,基础等级的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
广东省高三六校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广东省高三六校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8cbd23b0717fd5360cdcf0.png)
广东省高三六校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反诘/拮据折腾/折本怵场/戍边B.骁勇/富饶胸脯/果脯秾丽/葱茏C.拆开/干坼地壳/躯壳颠簸/叵测D.湍急/瑞雪扁担/扁舟船舶/停泊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坊间讥弹不断。
有人翻出他过去拒绝与异见作家一同参加研讨会的“陈谷子烂芝麻”,又有人指出他今年参与抄写《延安文艺座谈讲话》是宣扬文艺为政治服务,这些都被认为是懦弱,是底线失守,与诺贝尔文学奖的“理想主义倾向”南辕北辙。
但作为一个体制内作家,这实际上又是无可厚非的。
A.讥弹B.陈谷子烂芝麻C.南辕北辙D.无可厚非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十岁女童手持小刀扬言要与打伤爷爷且拒付赔偿的工商所长决斗,这“湖南最牛约架”,难道不能不说是“官民对立”的社会情绪的又一表现?B.继“大裤衩”“秋裤装”“比基尼”后,浙江湖州喜来登温泉度假酒店近日又被网友调侃外形酷似翻起来的“马桶盖”。
C.通过社会机构的调查,90后纷纷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急于摆脱巨大的生存压力是主要原因。
D.浙江虐童事件暴露了我国幼教工作的种种问题,而虐童案被撤销又让我们看到了我国司法的尴尬局面。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山崖对面二百多米处是壶口瀑布②我眼前突然模糊起来,看到的只是一片黄③山崖一侧是一块相对平坦的所在,我们在那儿停下④对岸的山是黄的,从那巨沟里翻滚下来的水也是黄的⑤深深沉沉的黄,浑浑厚厚的黄⑥河滩是黄的,河床也是黄的⑦它们组成一帧以黄为底色的硕大无朋的画,镶嵌在两山夹峙的河谷上A.③②①⑥④⑤⑦ B.③①②⑤⑥④⑦C.③②①⑤④⑥⑦ D.③①②⑤④⑥⑦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李梦阳,字献吉,庆阳人。
弘治六年举陕西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授户部主事。
广东省六校联盟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解析
![广东省六校联盟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3d7c06869eae009591bec0e.png)
广东省六校联盟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从法学的角度看,它能否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这是必须予以回答的一个命题。
有的学者认为,将风能和太阳能确认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不具有可行性。
根据物权法原理,物权具有支配性和排他性的特征,物权客体须具有既存性、有形性、独立性、特定性。
但对于风能和太阳能,其存续具有时间性、流动性、不确定性,难以成为物权客体。
传统民法和古典经济学认为,环境要素(如水、空气、阳光等)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物,是一种“自由财产”,不能成为所有权的客体,任何人无需支付对价即可对其占有和处分。
然而,生态环境具有稀缺性、有用性和价值性,如果固守传统的“环境无价值”、“自然资源无价值”的偏见,那么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将十分不利。
气候资源具有物的一般属性,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著名法学家张文显教授认为,法律关系的客体具有以下共同的特征:它必须是对主体的“有用之物”,而且围绕着、针对着它可能发生利益冲突,因此需要对之做出利益界定,明确其所属所归;它必须是人类能够控制或部分控制的“为我之物”;它必须是独立于主体的“自在之物”。
这一精辟的论述对判断“气候资源能否成为法律上之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显然,气候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能够为人们所认识和控制,并独立存在,因此,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例如,人们利用风能、太阳能发电,利用雨云实施人工降水等。
即使从民法的角度看,气候资源也是可以为人力所支配的,属于民法上之“物”。
台湾民法学者王则鉴认为:“物是指除人之身体外,凡能为人力所支配,独立满足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有体物及自然力而言。
”而且,气候资源也具有稀缺性。
尽管风能、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其开发利用受到土地、空间的限制。
因此,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以利用的风能资源、太阳能资源是有限的,具有稀缺性,因而具有民法上的财产意义,属于物的范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六校联盟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从法学的角度看,它能否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这是必须予以回答的一个命题。
有的学者认为,将风能和太阳能确认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不具有可行性。
根据物权法原理,物权具有支配性和排他性的特征,物权客体须具有既存性、有形性、独立性、特定性。
但对于风能和太阳能,其存续具有时间性、流动性、不确定性,难以成为物权客体。
传统民法和古典经济学认为,环境要素(如水、空气、阳光等)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物,是一种“自由财产”,不能成为所有权的客体,任何人无需支付对价即可对其占有和处分。
然而,生态环境具有稀缺性、有用性和价值性,如果固守传统的“环境无价值”、“自然资源无价值”的偏见,那么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将十分不利。
气候资源具有物的一般属性,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著名法学家张文显教授认为,法律关系的客体具有以下共同的特征:它必须是对主体的“有用之物”,而且围绕着、针对着它可能发生利益冲突,因此需要对之做出利益界定,明确其所属所归;它必须是人类能够控制或部分控制的“为我之物”;它必须是独立于主体的“自在之物”。
这一精辟的论述对判断“气候资源能否成为法律上之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显然,气候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能够为人们所认识和控制,并独立存在,因此,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例如,人们利用风能、太阳能发电,利用雨云实施人工降水等。
即使从民法的角度看,气候资源也是可以为人力所支配的,属于民法上之“物”。
台湾民法学者王则鉴认为:“物是指除人之身体外,凡能为人力所支配,独立满足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有体物及自然力而言。
”而且,气候资源也具有稀缺性。
尽管风能、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其开发利用受到土地、空间的限制。
因此,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以利用的风能资源、太阳能资源是有限的,具有稀缺性,因而具有民法上的财产意义,属于物的范畴。
那么,气候资源从法律上来说属于什么样的物呢?是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还是私人所有的物?答案是都不是。
早在1969年,美国法学教授约瑟夫·萨克斯就提出了“公共信托论”的观点。
这种观点主张,由于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应将其视为全体公民的“公共财产”和“共享资源”,国家或政府是这一公共财产的受托人。
所以说,气候资源属于自然资源之一,是全体公众的“公共财产”和“共享资源”,应当归全体公民共有,即它是一种公众共有物。
所谓公众共有物,著名环境法学者蔡守秋先生在《论公众共有物的法律保护》中对其进行了界定,指不特定的多数人可以非排他性使用之物。
(选自曹明德的《论气候资源的属性及其法律保护》,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气候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包括风能资源、太阳能资源等,它既非国家所有也非私人所有。
B.根据物权法,风能和太阳能是“自由财产”,具有时间性、流动性、不确定性,不能成为物权客体。
C.风能和太阳能并非具有支配性和排他性之物,所以,从物权法的角度看是难以成为物权客体的。
D.根据传统民法,风能和太阳能是任何人都可以对其占有和处分的,不能成为所有权的客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二段指出,在有些守旧学者看来,气候资源不能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B.三四段指出,气候资源具有物的一般属性,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C.全文论述逐层深入,先否定后肯定,最后给出鲜明的结论,行文很有逻辑性。
D.文章运用了例证、引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气候资源是一种公众共有物”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固守传统的“环境无价值”、“自然资源无价值”的偏见,将不利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气候资源既是“有用之物”、“为我之物”,又是“自在之物”,所以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C.气候资源具有稀缺性,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利用的风能、太阳能是有限的,因而它属于法律意义上的物。
D.基于“公共信托论”的观点,自然资源应被视为全体公民的公共财产和共享资源,任何个人和国家无权干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信封上的大头菜马犇代写是个老行当,多在邮局附近出摊。
少时,一两家;多时,十多家。
这个行当无需太多东西,一张桌,一沓纸,一支笔足矣。
讲究的代写人,会使专用笺纸,且以毛笔书之。
但多数代写者只用钢笔,纸也就地取材,机关、企业、学校的稿纸都有人用。
代写多是代人写信,偶尔也代写诉状、遗嘱、传记、家史。
代人写信并不复杂,顾客口述大概内容,代写人书之。
也有代写回信的,不识字的人拿来收到的信,请代写人读信,然后将回信的大致内容告知代写人。
代写冯不是最早的代写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加入队伍。
选择代写,并不是因为他已从工厂病退,而是另有他因。
代写冯秉持着自己的原则,每写完一封信,就忘掉内容,在写信的过程中尽可能准确地呈现出顾客的想法。
加之其价格在同行中最低,所以找他代写的人特多。
与别人不同的是,当有人往台湾寄信时,代写冯写信封前,都会与顾客商议,“同志,请允许我在信封背面画一个代写摊的标志”,多数顾客不会拒绝,或者说并不在意,因为别说他画个标志,就是涂满信封,邮资也不变。
代写摊的标志是个大头菜,下面写有“大头菜·冯”。
后来为提高效率,代写冯刻了枚章,上置大头菜图案,下刻文字,极易辨识。
解放前,淮城有不少人在南京加入国民党,蒋介石兵败台湾前,有很多淮城籍的国民党军官回乡将亲友带走。
所以后来,淮城往台湾寄的信,往往比寄往周边的信还多。
代写冯清楚地记得,他六岁时,哥哥十岁,身为国民党军官的舅舅回乡省亲,在冯家小酌,自己和哥哥在院里玩耍,哥俩路过堂屋时,舅舅立即召唤哥哥。
谁也没想到,饭毕,哥哥即被带走。
从此,一条海峡分隔开哥俩。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两岸掀起寻亲潮。
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即便哥哥记得旧址,信也会被打回。
而哥哥的地址,代写冯更是一无所知。
令哥俩终身难忘的或许只有大头菜,因为他们小时候,家里有个腌制老卤大头菜的作坊。
当年,站在巷口,就能闻到大头菜那极为特殊的香气。
那些年,因为贫困,大头菜被广泛食用。
虽然条件艰苦,但淮城人一直乐观,他们尝试着“细做”大头菜,且将腌制大头菜的卤留下来,像传家宝一样传下去,到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卤仍在缸里。
用老卤腌制大头菜成了当地的习俗。
旧时岁月,老卤大头菜不仅让单调的饮食多了些滋味,还给困窘的生活提了鲜。
后来,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老卤大头菜并没消失,它成了淮城人的情结。
再后来,它在外地也红火起来。
淮城有民谚:“大头菜不是菜,出门人往外带。
”淮剧《补缸调》更为直白:“河北闻名大头菜,招来宁沪大客商。
肩挑车运到码头,货到南边用船装。
远销南京和上海,还有扬州和镇江。
河北地方腌切户,家家都有腌菜缸。
”《补缸调》里的河北,即河下古镇北边的河北村。
代写冯家正住在河北村,当年,哥俩餐餐都离不开自家的大头菜。
代写冯干了十多年,代写的寄往台湾的信有数百封。
一个冬日,梁二拿来台湾亲戚的回信,代写冯照例读给梁二听,除了梁家的信,还有张宣纸,几列隽秀的毛笔字,上书——近日,几位淮城籍友人相聚,席间,谈及家乡的大头菜,梁君便拿出一封来自家乡的信,信封背面钤着大头菜的印。
梁君说淮城有个代写摊,所代写的来台的信皆有此印。
“大头菜·冯”,代写摊莫非恰是吾弟所设吧,今借梁君的信,附上通联。
含泪盼复。
代写冯热泪盈眶,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个笨方法竟能找到哥哥。
代写冯替梁二写完信,即给哥哥写信,一口气写了十多页。
自此,哥俩频繁通信。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哥哥回乡,五十年了,哥俩终于重聚家乡。
代写冯做了很多家乡菜,还特意放了碟老卤大头菜。
令代写冯意想不到的是,哥哥从包里拿出一个从未开封的小坛。
这是当年离淮时,母亲塞给他的。
哥俩夹起大头菜,老泪纵横。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小说开篇交代了代写行当的出摊位置、所需用具、代写内容等,既向读者介绍了这一传统行当,又为引出小说主人公代写冯作了铺垫。
B.小说插叙了淮城籍国民党军官在蒋介石兵败台湾前带走亲友的情节,说明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也解释了代写冯选择代写的原因。
C.“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交代了代写冯在别人的信封上写“大头菜·冯”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从侧面表现了新中国的面貌日新月异。
D.小说引用有关大头菜的谚语和淮剧内容,说明大头菜是淮城人家家户户生活的必备之物,语言通俗直白,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和地方色彩。
5. 请概括代写冯的形象特征,并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6. “大头菜”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早期的原始瓷主要是用于制作随葬的冥器,但随着烧制的技术越来越成熟,便越来越多地用于生活,并在此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日常器具,上至皇家贵族、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其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空间,成为中国人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
如果说以前的瓷器,由于质朴而接近玉的质感,受到文人贵族包括民众的喜爱,到宋代却开始正式成为皇室进行各种祭祀典礼、人生礼仪的祭器与礼器。
因此,中国人对于陶瓷器的选择与使用,并不是偶然的,是有其价值选择的,其选择的是“尚质贵诚”,其中包含了瓷器源于泥土,更接近自然的本质的意味。
通过对古代陶瓷艺术的研究,我们看到,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崇尚简朴、崇尚道德、崇尚读书的礼仪之邦。
与同时期欧洲的贵族文化相比,这是一个先进得多的文化。
(摘编自李方莉《陶瓷背后的中国文化》)材料二1994年英美日三国瓷器进口来源及数量(摘编自黎云常《中国陶瓷文化走向世界的思考》)材料三传统是景德镇的历史辉煌,也是历史留给景德镇的宝贵财富。
如何通过传统,又怎么样跳出传统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一个重大变奏。
景德镇陶瓷文化必须立足现代社会的土壤,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走求变、创新和现代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