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多功能性与农业功能分区
农业经济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导论1.农概业的念,特性及多功能性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农业的特性:(1)农业生产是一种自然再生产过程。
(2)农业生产也是一种经济再生产。
(3)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
农业的多功能性:(1)环境功能(2)社会功能(3)粮食安全功能(4)经济功能(5)文化功能第二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1.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的规律农产品供给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化,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农产品需求规律(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化,即农产品需求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2.用农产品需求弹性理论来解释“谷贱伤农”。
在丰收的年份里,农民的收入反而下降了农民粮食收割后到底能卖多少钱取决于两个因素:产量和粮价,是二者的乘积粮食需求缺乏弹性:Ed<1在丰收的年份里,粮食的供给增加(如图s →s’),导致均衡价格下降( P1→P2 ),由于粮食的需求缺乏弹性,因此农产品均衡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的均衡数量的增加幅度,最后导致了农民总收入减少第三章农产品现货市场与流通1.农产品批发市场含义与功能农产品批发市场含义:农产品批发市场又称中心集散市场,是“有形市场”的一种较高级的市场形式。
它是将来自各产地市场的农产品进一步集中起来,经过加工、储藏与包装,通过销售商分散销往全国各地。
多设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如公路、铁路交汇处。
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 1、商品集散功能(吸收和汇集,产地-销地)2、价格形成的功能(同场竞争,按质论价)3、信息中心的功能(收集、整理、发布信息)4、供求调节的功能(均衡价格)5、综合服务的功能(全面、周到的服务)第四章农产品期货市场1.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概念农产品期货市场作为市场制度的一个创新,有其自身质的规定性,并且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农业的生活空间功能
农业的生活空间功能一、农村生产性空间的功能1、耕地: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农民生产农作物的主要场所。
农村地区的耕地主要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果树等农作物,是农村经济的命脉。
耕地在农村生产空间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种植农作物需要土地、水源和气候等条件的支持,耕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2、养殖场:养殖场是农村生产空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用于饲养畜禽。
养殖业是农业的重要产业之一,养殖场通常设有养殖舍、饲料加工厂、兽药库等设施,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的途径。
养殖场的建设和管理对于保障农村居民的膳食安全和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3、果园:果园是农村生产空间中用于种植果树的场所,种植水果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
果园通常设有果树和果园管理设施,如灌溉系统、施肥设施、防治病虫害设施等,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和管理条件,保障果树的生长和果实的品质。
4、渔场:渔场是农村生产空间中用于养殖水产的场所,包括养殖鱼、虾、蟹等水产品。
渔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丰富的水产品和就业机会,对于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5、农业机械园:农业机械园是农村生产空间中用于存放和维修农业机械的场所,包括农业机械仓库、维修厂、加油站等设施。
农业机械园的建设和管理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具有重要意义,是农村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保障。
6、农业示范基地:农业示范基地是农村生产空间中用于示范和推广科学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场所,为农民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农业示范基地通过展示科学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引导农民科学种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农村生活性空间的功能1、居住空间:居住空间是农村生活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农村居民生活的基本条件。
农村居住空间主要包括农户房屋、村民小区、农民集镇等建筑物和设施,为农民提供了安全、舒适和便利的居住环境。
农业知识综合四342考研知识点
农业知识综合四342考研知识点
农业知识综合四342考研主要考察农业经济、发展经济、管理学的相关知
识点,具体包括:
1. 农业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贡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人类提供食物等基本生活资料,也是其他经济部门独立和发展的基础。
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包括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和增长贡献。
2. 农业的具体特征:农业的本质特点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有机交织。
具体特点包括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且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空间上的分散性和地域性,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以及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
3. 农业的多功能性:农业不仅具有提供农产品的功能,还具有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休闲观光等多种功能。
农业的多功能性启示我们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要注重农业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4. 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包括守住耕地红线、促进土地流转、加强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动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政府进行农业宏观调控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的知识点可能根据不同学校的考试大纲有所差异,建议查看目标院校的考研大纲或相关教材,以获取最准确的信息。
农业多功能性研究
农业多功能性研究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不仅为人们提供食物和资源,还承担着保护环境、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等重要任务。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农业的多功能性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多角度探讨农业多功能性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农业多功能性的概念及意义农业多功能性,指农业在生产农产品的同时,还承担了生态保护、景观美化、文化传承等多重功能的作用。
正如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FAO)所言,“农业不只是生产食品,它还是维护生态系统、贡献于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文化保护的关键因素。
”农业多功能性不仅体现了农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而且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消除贫困和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多功能性的作用愈加凸显。
二、农业多功能性的实现路径1.种植多业态发展种植业是农业多功能性的重要领域,普及种植多样化、多业态发展的理念和技术可以促进农业生态保护、提高农业收益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以粮食种植为基础,通过种植无公害农产品、优质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等方式,实现农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多重提升。
2.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农业多功能性的实现需要更好地利用农业资源,包括充分发挥农地的产出潜力、合理利用水资源和保护生态系统。
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农业生态、经济和社会多样化发展的目标。
3.发展更科学的耕作模式目前,我国的传统耕作模式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实现农业多功能性需要发展更加科学的耕作模式,通过推广现代化技术手段,促进农业高效生产、提高土地利用、降低成本等方面的提升,进而实现农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多重提升。
三、农业多功能性的发展现状在全球范围内,关于农业多功能性的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话题。
我国的农业多功能性研究也在发展壮大。
目前,农业多功能性的实践和研究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效益方面针对耕地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等方面的问题,探讨农业生态效益的提升路径和实践方法,包括种植业多元化、农业有机化等。
农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农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1.农业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农业经济学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专门研究农业领域中各类经济问题的的部门经济学。
研究对象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包括农业生产的运动规律,农业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以及两者相互之间的运动规律。
2.农业的概念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在现代社会中成为第一产业。
从本质上看,农业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和自然力,通过自身的劳动强化和控制生物的生命过程,以取得人类所需要的物质产品的生产部门。
3.农业再生产得基本特征自然再生产---指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的过程经济再生产---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与改造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自然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4.如何理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以及农业的多功能性一,从农产品对人的重要性来看,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二,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汗青看,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独立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三,农业是工业发展的条件。
农业的多功能性是指农业在向人类提供粮食和工业原料的同时,还具有其他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非商品性产出功能,这些功能所产生的价值无法通过市场交易和产品价格来体现。
包括生态环保功能,社会稳定功能,文化传承和教育功能。
5.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阶段主要特征恢复和“一五”时期(1949~1957年1949-1952年间,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恢复和提高,1954-1956,XXX提出的“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农业生产力发展思路,到1957年,全面完成了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
“大跃进”和恢复时期(1958~1965年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方法,可概括为“十分指标,十二分措施,二十四分干劲”。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8年以“农业学大寨”运动方式、扣政治帽子、行政压制、方式主义等手段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带领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1979~2000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生产责任制、市场化改革、农业技术进步、增大农业投入新世纪以来(2000 ~农业生产组织开始社会化6.三农问题的根本涵义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总称7.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发展现代农业,晋升二三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发生活条件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夫福利程度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落治理机制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8.经济制度的功能一,降低交易成本。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试阐述农业的多功能性。
答案解析
农业的多功能性是指农业除了具有提供食物和纤维等多种商品的功能外,同时还具有其他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非商品产出功能,这些功能所产生的有形结果和无形结果的价值无法通过市场交易和产品价格来体现。
一般认为,农业所具有的非商品产出功能可分为环境功能、社会功能、粮食安全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5个方面。
(1)环境功能。
农业及其相关土地的利用对环境可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2)社会功能。
农业不仅为农村居民提供了谋生手段和就业机会,而且为他们提供了生活和社交场所的,有助于形成和维持农村生活模式以及农村社区活力,具有减少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保持社会稳定、形成社会资本的功能。
(3)粮食安全功能。
粮食安全是指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在经济上有能力并且可以获得足够数量、卫生安全和营养的食品,从而达到积极和健康生活对食品的需要及偏好。
(4)经济功能。
农业除了与其他部门一样具有提供产品和就业机会等传统经济功能外,还具有其他经济方面的非商品产出功能。
(5)文化功能。
农业具有形成和保持农村独特文化和历史的功能。
农业的多功能性日益成为各方的关注焦点,农业的多功能性也成为发达国家对农业实行保护政策的理论依据之一。
农业多功能性与三农经济的结合
农业多功能性与三农经济的结合农业多功能性是指农业在生产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基础上,所具备的生态、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功能。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单一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和生态环境的要求,因此,农业多功能性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与此同时,中国的“三农”经济,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正处于转型与升级的关键阶段。
将农业多功能性与三农经济有机结合,可以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繁荣,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提供强大动力。
在传统的农业模式下,农业的主要功能仅限于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的种植。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农业的功能已经延伸至生态环境保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文化传承及农民生活质量提升等多个方面。
农业多功能性的体现,首先体现在生态功能上。
通过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设计和管理,可以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土壤质量,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这对于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生态功能,农业的社会功能同样不可忽视。
农业生产与农村社区的发展息息相关。
在多功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可以促进农村就业,改善农村基础事业,提升农民的社会地位。
通过提供培训和教育机会,农民可以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技能,从而提升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确保收入的稳定增长。
此外,丰富的农业文化和传统技艺可以吸引城市居民和游客前往农村旅游,既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增强了农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进一步来说,农业多功能性还可以促进社会创新及农民合作社的发展。
农民合作社将小农户的资源整合,形成规模效应,从而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
通过合作社,农民不仅可以共享技术与信息,提高生产效率,还能共同参与市场决策,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合作社的社会功能在于它能够增强农民的集体意识,促进彼此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网。
在农村经济发展上,乡村旅游是农业多功能性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
依托农业资源的优势,乡村旅游不仅可以为农村经济增添新的增长点,还能让城市居民体验农村生活,形成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
浅析农业多功能性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浅析农业多功能性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农业多功能性概念的提出及意义农业多功能性的概念是日本为了保护其“稻米文化”,在*年颁布的《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中正式确立的。
日本政府认为,强调农业的多功能性,可以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农业的地位,有助于唤起国民对本国农业的热情。
对日本而言,如果仅仅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问题,就可能会放弃农业,以换取经济总量的增长。
但如果从多功能性的角度来考虑,就应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
因为农业不仅能确保粮食的稳定供应,而且能带来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多种效用。
此后,得到与日本有着相似的农业生产条件和贸易立场的韩国的积极响应,欧盟一些国家也相继加入日本和韩国这一集团。
之后,农业多功能性概念相继出现在联合国的文献决议之中。
如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的《罗马宣言和行动计划》。
欧、日、韩等国注意到农业对保护遗产、确保粮食安全、保持空间上的平衡发展、保护地面景观与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认为农业多功能性概念有助于重新审视和认识农业这一古老产业,从而在新的理论基础上制定新世纪的农业发展战略,以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强调农业的多功能性更具有特别的意义。
二、农业多功能性与农业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类解决一向被认为是“两难”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新的思维模式。
可持续发展是在世界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而又面临诸如人口、资源、环境等重大危机的双重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发展思想,可持续农业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农业领域的体现。
1、“可持续农业”概念提出可持续农业思潮源于西方发达国家,与这些国家由于农业发达而相对看轻农业的增产目标及转向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活质量改善不无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绿色革命”以后,高投入集约农业的弊病逐渐显现出来。
世界农业发展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多种危机的严重挑战。
“农业多功能性:拓展农业功能,促进乡村振兴”
02
拓展农业功能
生态保护功能
保护生态环境
农业活动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模式,减 少化肥农药使用,保护土壤和水资源 ,促进生态平衡。
碳汇功能
生物多样性保护
农业活动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野 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维护 生态系统的稳定。
农业可以通过植树造林、草原修复等 方式,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缓 气候变化。
目前,我国各地正在积极探索和实践 农业多功能性发展模式。例如,一些 地区通过发展特色水果种植、乡村旅 游等产业,实现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 济发展;另一些地区则通过推广生态 种植、湿地保护等措施,保护了生态 环境和传承了农耕文化。同时,国家 也在政策层面加强了对农业多功能性 的支持和引导。
发展趋势
未来,我国将继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拓展农业功能,促进 乡村振兴。具体而言,将加强政策支 持、加大科技投入、优化产业结构、 完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工作,推动农 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同时,还将积 极引进社会资本和人才,培育新型农 业经营主体和服务组织,激发农村发 展活力。
建设美丽乡村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乡村风貌。
发展乡村旅游
利用农村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发展乡村旅游, 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乡风文明
传承乡土文化
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农民文化素 质。
培育文明新风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培育文明新风尚。
生态保护
英德市注重生态保护,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广生态农业技术等措施,保 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川蒲江模式:水果种植与健康养老
水果种植
农业的多功能性
农业的多功能性农业的多功能性农业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农业不仅仅是为人们提供食物,它还具有诸多的多功能性。
首先,农业有着重要的经济功能。
农业生产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牵扯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多个环节。
农业生产自然也带动了相应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这些加工企业可以将农产品加工成各种食品、饲料等,提供给消费者使用。
同时,农业生产也带来了相关的农机制造、农资供应等农业服务产业的发展。
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也为农民提供了额外收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还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农业从事者多为农民,他们是社会基础建设的劳动力来源,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
另外,农业生产还能够提供大量的农产品,保证了城市居民的食品供应。
农田和农村的生态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城市的生态平衡。
此外,农业还能够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繁荣和农民的增收,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农业还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农业的发展需要土地和水资源,因此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任务。
农田的绿化和水土流失的防治是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种植作物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从而对缓解气候变化起到一定的作用。
同时,农业生产中的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也能够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此外,农业还有重要的文化功能。
农耕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生产的节气记录了我国丰富的农耕文化。
在传统农村社会中,人们适应自然规律的农田制度、农耕活动等也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是人们对土地和农业的认同和尊重,是家乡情结和乡村之美的体现。
综上所述,农业的多功能性体现在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方面。
农业不仅提供了丰富的食品,还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农业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减少了农药和化肥对环境的破坏。
农耕文化则体现了人类对土地和农业的尊重和传承。
“农业多功能性:拓展农业功能,促进乡村振兴”
通过农业的多功能性,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 合发展,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效益。
3
加强政策支持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和幸 福感,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05
CATALOGUE
案例分析:成功实践与经验分 享
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案例
总结词
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是推动农业多功能性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 双重提升。
农业的发展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经济发展
农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如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制造等。
社会功能
传承文化
农业活动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
促进社会和谐
农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村社会的和 谐稳定,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休闲旅游
农业的多样性为休闲旅游提供了丰 富的资源,有助于推动旅游业的发 展。
农业多功能性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方 面,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 规划和管理措施。
拓展农业功能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 共同努力,加强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人才培 养等方面的工作。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发展面 临诸多挑战,乡村振兴战略旨在解决 这些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通过振兴乡村,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 平,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 活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农业多功能性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
农业的经济功能
农业不仅提供农产品,还为农村提供就业机 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提供人才保障。
农田生态系统多样性与功能性
农田生态系统多样性与功能性在全球经济与人口增长不断推动下,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越来越严重,从而引发了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
农田生态系统就是其中之一,其生态环境的破坏会对粮食生产及生态平衡产生不利影响。
农田生态系统多样性与功能性是现代农业发展中关注的重点,下面将分别介绍农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功能性及其相互作用。
一、农田生态系统多样性农田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在某一农业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种群在空间和时间上出现的数量、比例、分布范围、生产力、生态位等特征。
农田生态系统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生态位多样性和植被多样性等。
1.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指某一区域内物种的数量和各种物种的平均丰度。
农田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通常随季节变化、土壤类型和经营管理措施的不同而改变。
2.生态位多样性生态位多样性是指共存于同一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物种需求不同的资源、利用方式以及它们对生境和环境因素的反应差异。
例如,不同种类的植物对降雨量和光照的反应和利用方式不同。
3.植被多样性植被多样性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存在的不同属、种植物的数量比例。
植被多样性是农田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特性之一。
二、农田生态系统功能性农田生态系统功能性是指农田生态系统通过各种生态过程及物质循环,为人们提供生产物质和服务。
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几方面。
1.生产功能作物生产是农田生态系统主要的生产功能,通过耕作、施肥、种植和收获等生产过程,为人类提供丰富的食物和纤维。
2.调节功能农田生态系统可以调节气温、气体含量、干湿变化、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含量等方面。
这些功能对维持土地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
3.保持功能农田生态系统可以保持土地的生产力和天然资源的持久使用,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开垦,使农田生态系统的永续利用成为可能。
三、农田生态系统多样性与功能性相互作用农田生态系统中,多样性与功能性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多样的生物群落对土壤质量、气候调节等方面的影响,决定了生态系统的功能性。
农业生产多功能性与融合发展方案
农业生产多功能性与融合发展方案第1章农业生产多功能性概述 (2)1.1 农业多功能性的概念与内涵 (3)1.2 农业多功能性的分类与评价 (3)1.3 农业多功能性的重要作用 (3)第2章农业融合发展现状与趋势 (4)2.1 我国农业融合发展现状 (4)2.2 国外农业融合发展经验借鉴 (4)2.3 农业融合发展趋势与挑战 (4)第3章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 (5)3.1 农业生态系统特点与功能 (5)3.2 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5)3.3 农业生态保护措施与实践 (5)第4章农业生产与文化旅游 (6)4.1 农业文化旅游的发展背景与意义 (6)4.1.1 发展背景 (6)4.1.2 发展意义 (6)4.2 农业文化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 (7)4.2.1 产品类型 (7)4.2.2 产品开发策略 (7)4.3 农业文化旅游市场分析与营销 (7)4.3.1 市场分析 (7)4.3.2 营销策略 (8)第5章农业生产与科技创新 (8)5.1 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与现状 (8)5.2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与推广 (8)5.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8)第6章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 (9)6.1 农产品加工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9)6.1.1 产业现状 (9)6.1.2 发展趋势 (9)6.2 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设备创新 (9)6.2.1 技术创新 (9)6.2.2 设备创新 (9)6.3 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构建与优化 (9)6.3.1 产业链构建 (9)6.3.2 产业链优化 (10)第7章农业生产与市场拓展 (10)7.1 农产品市场分析与预测 (10)7.1.1 市场需求分析 (10)7.1.2 市场预测 (10)7.2 农产品流通体系构建与优化 (10)7.2.1 农产品流通现状分析 (10)7.2.2 农产品流通体系构建 (10)7.2.3 农产品流通政策建议 (10)7.3 农产品品牌建设与推广 (10)7.3.1 农产品品牌建设 (10)7.3.2 农产品品牌推广 (11)7.3.3 农产品品牌保护 (11)第8章农业生产与农村金融 (11)8.1 农村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11)8.1.1 现状分析 (11)8.1.2 主要问题 (11)8.2 农村金融创新与农业发展 (11)8.2.1 金融产品创新 (11)8.2.2 服务方式创新 (11)8.2.3 风险管理创新 (12)8.3 农村金融政策与农业支持体系建设 (12)8.3.1 政策支持 (12)8.3.2 体系建设 (12)第9章农业生产与农民培训 (12)9.1 农民培训的重要性与现状 (12)9.2 农民培训体系构建与完善 (12)9.3 农民培训模式与效果评价 (13)9.3.1 农民培训模式 (13)9.3.2 农民培训效果评价 (13)第10章农业融合发展政策与措施 (13)10.1 农业融合发展政策体系构建 (13)10.1.1 政策目标 (13)10.1.2 政策框架 (13)10.1.3 政策措施 (14)10.2 农业融合发展扶持政策与措施 (14)10.2.1 财政支持 (14)10.2.2 金融支持 (14)10.2.3 产业扶持 (14)10.2.4 技术创新与推广 (14)10.3 农业融合发展政策实施与评估 (14)10.3.1 政策实施 (14)10.3.2 政策监测与评估 (14)10.3.3 政策调整与优化 (14)10.3.4 政策宣传与培训 (14)第1章农业生产多功能性概述1.1 农业多功能性的概念与内涵农业多功能性是指农业生产除了提供粮食和农产品等基本功能外,还具有其他多种功能,如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气候调节、能源供应、旅游休闲、文化传承等。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首先提出了农业多功能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农业基本法》的基础,这种概念与其“稻米文化”的概念密切相连,在日本保护水稻生产就是保护稻米文化。
此后,欧洲、日本、韩国等国根据具体情况对农业的多功能性内涵进行了确定。
1998年,农业多功能性首次作为一个专业术语出现在欧盟公布的《乡村社会的未来》文件中。
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将“农业多功能性”(Multifunctionality of Agriculture,MFA)的概念推向全球。
由此,农业多功能性的概念得到了不断发展和深化。
国际上普遍认同的农业多功能性定义主要包括以下三个代表性论述:(1)荷兰在1996年发起的可持续发展技术计划(Development Technology Organization,DTO)中,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理解农业多功能性的内涵,把农业多功能性定义为“除了粮食生产和市场外,还兼顾自然、文化、景观、保健和福利基础上的可持续农场管理”。
(2)欧盟于1997年提出的“欧洲农业模式”(Model of European Agriculture,MEA),指出:“除了生产功能外,农业必须能够维护农村,保护自然并成为农村活力的最大贡献者,在食品质量、食品安全、环境保护与动物福利等方面必须对消费者的关心与需求做出反应。
”其核心概念在于各种商品与非商品的联合生产成果,特别强调农业的非商品产出能以公有产权或私有产权的形式,进入到公共服务与市场流通领域。
(3)199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农业部长委员会宣言,将农业多功能性定义为:“除了基本的提供食物和纤维的功能外,农业活动还能改变大地风景,提供诸如土地保护、对可更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环境利益,同时对于很多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生存有利。
”它采用私有物品和公共物品的二分法,指出农业的多种功能实际为公共物品,需要政府的干预。
如何去理解农业的分类与多功能性
如何去理解农业的分类与多功能性农业的分类狭义农业狭义农业通常是指种植业。
种植业是解决人类生存需要最基本的物质生产,包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产。
目前,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除了人类直接食用的口粮之外,人们又陆续提出了经济作物——蔬菜、水果、棉花、烟草、花卉、苗木等,饲料作物——玉米、高梁等,能源作物——木薯、甘蔗、甜高梁、速生林木等的生产问题,种植业的“粮一经一饲一能”四元结构逐步形成。
种植业基本解决了人们的吃饭和穿衣问题,或者说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
但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我们只依靠狭义农业还不够,还要依靠广义农业。
例如,我国目前就面临人们对农业需求的“两个转变”问题:一个是由植物性食品向动物性食品转变,另一个是对农产品的需求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广义农业在我国,广义农业通常是指农、林、牧、渔等各业的综合。
在国外,特别是在工业发达国家,随着其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现代意义上的广义农业的概念扩展到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相关领域,与农业相关的产业活动被纳入农业的概念中,与农业相关的经济活动被统一划入农业部门。
例如,在美国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就业人员占全社会的2%,而在与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相关领域的就业人员则占15%。
我国把农业的概念从狭义的种植业扩展到种养业,进而扩展到加工业和服务业,这体现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和进步。
农业的多功能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和社会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
农业是人类与大自然联系最密切的一个生产产业,其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治理污染方面具有其他部门无法替代的作用。
这种作用不仅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表现在人类对这一关系的认识上,另外在解决现和社会文化功能可能会不断增强。
现代都市的社会问题方面同样如此。
农业在现代社会的经济功能可能相对减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卷,第1期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Vol 125,No 11,pp45249 2004年2月 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January ,2004 ・农业产业化・农业的多功能性与农业功能分区陶 陶,罗其友(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区划所,北京 100081)摘 要 介绍了农业多功能性问题,将我国农业的主要功能分为农产品供给、就业和社会保障、文化以及生态4类,探讨了其各功能及障碍因素的内涵与地域类型划分,初步提出我国农业功能分区的方法和参考指标。
关键词 农业 多功能 分区收稿日期:2003203203 陶陶为副研究员 罗其友为研究员、室主任 一、农业的多功能性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农业的作用就是生产食品和工业原料,只着眼于以各种技术和手段实现农业的经济功能。
事实上,作为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的作用远不止于此。
对于农村社会及整个国家来说,农业还具有不可忽视的政治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
农业的多功能性具有公共产品特性,市场无法体现其完整价值。
(一)农业多功能性的提出随着现代社会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近年来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使许多国家的农业面临不利的处境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
这种状况已经影响到了农业在这些国家政治、社会、文化及生态等方面的功能效益,进而威胁到农村社会以至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非经济功能的重要性逐步突显,并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日本提出日本文化与水稻种植密切相关,保持日本水稻生产也就保护了日本的“稻米文化”。
日本于1999年颁布《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提出了食品稳定供应、农业多功能、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振兴的四个理念和农产品自给率目标。
1999年,法国通过立法制定了国家的农业战略,主导思想就是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
实施的基本方式是国家和农民签订为期5年的土地经营协议。
对于农业生产者,不仅有关于农产品产量、质量方面的要求,还包括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整治、水资源、就业、文化和社会平衡等方面的要求;政府依据这些标准确定资助强度,引导农业开发活动健康发展,并保证对农民提供持续性支持。
规划制定了有关改善农民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进农民社会保障体制以及保证并逐步提高农民养老金金额等目标。
同年,欧盟委员会也通过了《欧盟2000年议程》,除了继续强调保证欧盟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采取市场和收入政策外,突出强调了农业的多功能性和可持续性,强调建立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第二支柱,以确保欧盟农村的未来发展。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调整和改革在朝着贸易自由化方向发展的同时,突出了非贸易关注和农业多功能对整个欧洲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包括支持就业、环境保护、保护消费者利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国际上对农业的多功能性问题存在着一些争议,争论双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要是农产品贸易政策。
2000年40个国家和地区出席的国际非贸易关注大会认为,每个国家都享有追求农业的非贸易目标的自主权,这些非贸易目标包括实现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实现本国的粮食安全和环境的保护等。
而这64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4年些目标单靠市场力量本身是难以实现的。
因此,在WTO农业贸易谈判中,需要承认并保护建立在各国特定的生产条件、历史和文化背景基础上的不同农业类型。
(二)农业多功能性的现实意义尽管农业多功能性的讨论主要围绕着国际农产品贸易问题,农业的多功能性依然是一种客观存在。
因此,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逐步接受了这一概念。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专家们将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性、提高农业生态系统质量作为全球环境保护、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认为农业生态系统而是生产食品、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健康、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多功能实体。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并将14章第12个计划(可持续农业和乡村发展)定义为“基于农业多功能特性考虑上的农业政策、规划和综合计划”。
1996年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的《罗马宣言和行动计划》承诺中提出“将考虑农业的多功能特点,在高潜力和低潜力地区实施……农业和乡村可持续发展政策”。
199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召开的国际农业和土地多功能特性会议上也指出:所有人类活动均具有多功能性,即除了履行其基本职能外,还可以满足社会的多种需要和价值。
农业也是如此,其基本职能是为社会提供粮食和原料,这是农民谋生的基础。
在可持续乡村发展范畴内,农业具有多重目标和功能,包括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对此,需要在充分考虑各区域和各国不同情况的基础上制定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来衡量相互联系的经济、环境、社会成本和效益,通过分析,促进对农业不同方面相互关系进行重新认识和思考,以制定相应政策,确保农业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协调和有机结合。
由于各国在幅员、人口、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类型、历史、文化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农业各项功能所起的作用及人们的关注程度是不同的。
我国尚未明确提出农业多功能性战略,但对于农业各项功能所涉及的问题一向是非常重视的。
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村居民占绝大多数的、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农业对于广大农村地域以至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地域分异形成不同地区在农业功能上的偏向,各地在实现功能时所遇障碍也各不相同。
目前我国各地都在进行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调整中出现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结构趋同。
对于农业经营者来说,农业是谋生的基础,其生产结构的确定主要考虑最有效地从市场获取经济收益以及为自己生产生活必需品。
与单个农业经营者的生产取向不同,区域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立足点是全国、全社会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调整的结果应当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应当以最有效地实现农业的各类功能为目的,而合理的农业功能分区是确定不同地区农业功能目标的重要基础。
二、我国农业的主要功能及地域类型划分农业功能分区要以农业功能及其地域分异类型的研究为基础。
如前所述,我们进行农业多功能性和农业功能分区研究时是着眼于农业在整个社会中所起的作用。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在此主要讨论农业在农产品供给、就业和社会保障、文化以及生态4方面的功能和地域分异特点。
此外,还包括制约农业功能发挥的主要障碍因素。
(一)农产品供给功能农业的基本功能是为全社会提供农产品,其主要目标包括:确保国家食物安全,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材料,生产能够进行国际贸易的商品。
产品包括粮食、油料、棉花、畜产品、园艺产品等。
这不仅有经济作用,还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和政治作用。
确保国家食物安全就是要维持一定的国内食物生产水平,以稳定地保证最基本的供应。
所提供的食物要符合保持人民健康的需要,价格也应当是人民所能承受的。
食物包括粮食、食用油和肉、蛋、奶等畜产品,核心是粮食(含饲料粮)。
目前我国人口中大部分还是基本上自给自足的农民,食物安全的重点是保证有一定规模的商品性生产。
可以用提供商品性食物产品的能力来衡量某区域在食物安全问题上的重要程度。
食品加工、酿酒、油脂、纺织、皮革等轻工产业都需要农副产品作为原料。
因此,国家的工业发展也要求在原材料方面有稳定的保障。
从我国的人口、资源状况来看,不论是粮食还是工业原材料供给功能的核心都是区域农产品的商品生产能力。
决定商品性农产品生产能力大小的主要是农业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的丰度和农业生产水平,这也是农产品供给功能地域差异的基本成因。
另一方面,确定承担具体品种供给功能的区域范围时,还应当考虑社会需求总量的大小和变化。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于商品性农产品的需求量也会逐步增加。
农产品供给功能的地域类型主要按照区域影响程度的大小划分,可以划分为具有全国重要性的、具有区域(省区)重要性的、重要程度较低的3类。
分类可以在不同层面进行:可以综合考虑,也可以按照不同的目标或不同的产品进行。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庞大的人口数量使我国一直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
从长远看,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逐步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是发展的趋势,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但考虑到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巨大,目前城市和工业吸纳农村人口、农业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需要由农业来提供就业,减小社会就业压力。
农业容纳隐性失业的能力很大,大量兼业型农户的存在可以缓冲由非农产业发展的波动引发的就业问题。
社会保障是维持农村社区稳定的重要环节。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不强,社会保障程度低。
对人口众多的农村社区来说,政府及商业机构都难以在养老、医疗卫生、救灾、扶贫济困等方面提供足够的保障,只能依靠农民自己解决,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农业、依赖土地。
即便是在法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出租土地的收入仍然是农业退休人员的一大保障。
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关系到农村社会以至国家的稳定,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
农业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的地域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区域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水平、农村人口总量、农业生产水平、城乡经济实力。
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地域类型的划分,主要应从农业所担负的份额、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的大小以及实现的水平等几方面进行。
(三)文化功能文化功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休闲、审美、教育,保存文化多样性遗产。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城市居民聚居在远离自然的人工建筑群中,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压力之下,普遍怀有回归自然、舒缓压力的欲求。
农业是一种人类与自然直接接触的经济活动,而且农业形成的田园景观具有很高的美感度。
通过观光或直接参与农业活动,人们不仅可以得到休闲,还可以获取审美和教育的效果。
在得到身心健康的同时,建立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
在人类历史中经历了很长的农业文明时期。
通过与自然长期协调发展、适应各地不同的自然环境,人类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农业系统。
正是由于这些丰富多样的农业活动方式,在许多地方产生了具有多样性价值的独特景观,是人类文化的有形遗产。
有形景观既包括单纯的土地利用景观,如云南、广西的山地梯田和广东的桑基鱼塘;也包括由农村聚落和农业用地共同构成的区域景观,如草原游牧景观和江南水乡景观。
云南元阳的哈尼族梯田已经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更应注意的是,在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中,民俗、年节、民间艺术这类无形文化遗产也是与特定的农业活动密不可分的。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农业地域不断压缩。
在市场和全球化的压力下,现代农业的发展也越来越缺乏地域特色,多样性下降。
人类文化多样性丧失的威胁显示出了农业遗产保存功能的重要性。
此外,少数民族文化的保存不仅具有文化意义,还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虽然有时也可以从农业的文化功能中获取一定经济收益,如发展旅游业;但应当认识到这只是一种附加效益,而不能代表文化功能的全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