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唐)崔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对这首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昔人”指多年前在黄鹤楼告别诗人的老朋友。
B. “晴川”“汉阳”“鹦鹉洲”都是地名。
C. 诗人先仰观,再俯瞰,登楼所见之景气象阔大。
D. 暮色中的乡关之景唤起了诗人内心无尽的惆怅。
(2)诗歌的首联、颔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答案】(1)C(2)首联和颔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之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A错误,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B错误,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不是地名。
D错误,暮色中的乡关之景,表现缠绵的乡愁。
(2)首联描写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
颔联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表现诗人浓浓的乡愁。
故答案为:⑴C;⑵首联和颔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之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词语理解、内容、感情等方面。
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锦江思(宋)李新独咏沧浪古岸边,牵风柳带绿凝烟。
得鱼且斫①金丝鲙②,醉折桃花倚钓船。
【注】①斫:zhuò,用刀或斧砍。
②鲙:kuài,鲙鱼。
(1)从全诗来看,诗人“思”到了哪些内容?请概括作答。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黄州寒食诗(二首)(北宋)苏轼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定风波①(北宋)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本词作于1082年,即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从以上两首诗和一首词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我读出了一个内心痛苦却乐观豁达的苏轼。
面对贬谪黄州“苦雨”“萧瑟”“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悲苦生活,苏轼的内心是充满悲愤的,既有生活艰辛的苦闷,又有“病起须已白”、心念朝堂“拟哭途穷”的悲凉;但他却能面向苦痛转换自己的心态,在风雨中“竹杖芒鞋”“何妨吟啸且徐行”,用积极的心态豁然相迎。
【解析】【分析】此诗是苏轼由寒食节降雨伤情吟出的,南国晴日本寡鲜,又逢寒食雨绵绵,使失意人更添几分凄清之感。
“破灶”中的“湿苇”难以煮“寒菜”,哪里有寒食节日的气氛,只有旷野上的乌鸦衔着片片纸钱低飞孤鸣……苏轼此时归心似剑,可那“深九重”的“君门”又可望不可及。
他想归隐田园,了此一生,可落叶归根的故乡遥遥万里,自己身难由生。
进退不能,苏轼感到穷途末路,悲痛不已,他的心已如寒食节的死灰不能复燃了。
《定风波》该词作于黄州谪所。
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描绘了一幅极传神的"东坡雨中行吟图",表现了他处变不惊、笑对苍茫、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流露出悠游自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之思,揭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妙境,也是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梦中作①(宋)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酒尽。
(1)前两句诗写出月光下的夜晚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特点。
(2)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凄清;迷离(2)第三句借用王质观棋故事,表达诗人对悠闲生活的渴盼,对世事变幻的慨叹;第四句写梦中喝酒,表达诗人仕途失意、客居他乡的无奈与思家之情。
【解析】【分析】(1)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夜凉如水,月笼千山,凄清的笛声飘散到远方;路旁浓密的百花,色彩灿烂迷人。
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夜晚的凄清、迷离的环境特点。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根据注释和诗句中“客思家”一词从诗人被贬的心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两方面概括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或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凄清;迷离;⑵第三句借用王质观棋故事,表达诗人对悠闲生活的渴盼,对世事变幻的慨叹;第四句写梦中喝酒,表达诗人仕途失意、客居他乡的无奈与思家之情。
【点评】⑴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⑵本题考查学生以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含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甲】卜算子·咏梅(宋)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乙】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甲】词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①________的梅花,【乙】词以浪漫的笔调写出了②________的梅花。
(2)从【甲】【乙】两词划线字中任选其中一个,赏析其在词中的表达效果。
【答案】(1)傲然不屈(孤芳自赏);美丽(积极、坚贞)(2)示例1:只;一个“只”字,写出了梅花在困境中不屈的精神,同时也写出了作者一生对恶势力不懈的抗争精神和坚守理想、坚贞不渝的品格。
示例2:俏;一个“俏”字,写出了梅花在严寒中依然一枝独秀的形象,作者以隆冬里盛开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应向梅花学习,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去展示自己的俊俏。
【解析】【分析】(1)从“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可以体会出梅花的孤芳自赏,从“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可以体会从梅花的傲然不屈;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可以体会出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
(2)这句话的意思是: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但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
结合诗意及作者经历赏析,“只” 写出了梅花在困境中不屈的精神,同时也写出了作者一生对恶势力不懈的抗争精神和坚守理想、坚贞不渝的品格。
“悬崖”表明环境是如此险峻,“百丈冰”显示出寒威如此只酷烈,而梅花就在这冰凝百丈、绝壁悬崖上俏丽地开放着,一个“俏”字,不仅描画出梅花的艳丽形态,更兀现了梅花傲岸挺拔、花中豪杰的精神气质。
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傲然不屈(孤芳自赏);美丽(积极、坚贞)⑵示例1:只;一个“只”字,写出了梅花在困境中不屈的精神,同时也写出了作者一生对恶势力不懈的抗争精神和坚守理想、坚贞不渝的品格。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词,完成后面小题。
沁园春·雪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沁园春”是这首词的________,“风骚”原指《诗经》中的《________》和《楚辞》中的《________》。
(2)上下阕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何好处?(3)下阕中“惜”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词牌名;国风;离骚(2)上阕以描写为主,下阕以议论、抒情为主。
这样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
(3)一个“惜”字,定下了对历史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
既褒扬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雄才伟略和他们对历史的影响,又批判否定了他们长于武功短于文治的不足,饱含惋惜之情。
【解析】【分析】(1)①《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所作。
“沁园春”为词牌名,“雪”为词名。
当时,毛泽东和彭德怀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这白雪皑皑的塬地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
②“风骚”是《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的并称,它们同被视为中国诗歌发展的源流,对后世中国文学影响深远。
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
(2)《沁园春·雪》用了描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上半阙,融情于景,通过描写壮美的北方雪景,抒发热爱、赞颂祖国大好河山之情。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含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名著阅读。
(1)看人物。
看下面含“闹”的回目,从中选一个,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你对人物的认识。
(回目列举)《西游记》第十七回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伏熊罴怪第二十五回镇元仙赶捉取经僧孙行者大闹五庄观《水浒》第三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第四回小霸王醉入销金帐花和尚大闹桃花村第七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人物:________(填孙悟空或鲁智深)认识:________(2)品艺术。
讽刺手法的运用使小说更具艺术效果。
请赏析《围城》或者《格列佛游记》的讽刺艺术。
我选作品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孙悟空;孙悟空大闹五庄观,他完全不顾事情的原委就把人家的果树推倒,也不思考自己有没有实力保护好身边的师徒们,而且对于对手的实力评估十分不准确,不思后果,最后才导致要前去寻找菩萨帮助。
这体现了孙悟空做事冲动、鲁莽、做事不计后果的特点。
(悟空上山寻妖索要袈裟,与黑汉熊精相斗。
悟空在洞外打死一小妖,得到请贴,变为老住持赴会。
因被识破,只好请来观音才要回袈裟。
这体现了孙悟空爱显摆、好胜的性格。
)(2)《围城》;《围城》里运用比喻进行讽刺分地方很多。
书中有句话说:“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文凭本是一个读书人的学历的证明,作者将它比喻为“遮羞布”,讽刺了当时社会不重真才实学、追求留洋“镀金”、弄虚作假的教育状况。
【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含“闹”的回目,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章。
简单的概述情节。
然后结合情节内容,评价人物的性格即可。
如:鲁智深在拳打镇关西后,为了避祸出走了,可是又遇到了金老父女,他就在金老女婿的关照下入五台山当了和尚,可是在寺里却全不尊僧人规矩,处处惹祸,这体现了他直率、不受拘束、敢作敢当、天不怕地不怕性格特征;林冲被发配沧州,途中险遭解差谋害,鲁智深跟至野猪林相救,体现了他见义勇为嫉恶如仇,粗中有细的性格,尽显英雄本色。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词,完成后面小题。
沁园春·雪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沁园春”是这首词的________,“风骚”原指《诗经》中的《________》和《楚辞》中的《________》。
(2)上下阕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何好处?(3)下阕中“惜”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词牌名;国风;离骚(2)上阕以描写为主,下阕以议论、抒情为主。
这样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
(3)一个“惜”字,定下了对历史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
既褒扬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雄才伟略和他们对历史的影响,又批判否定了他们长于武功短于文治的不足,饱含惋惜之情。
【解析】【分析】(1)①《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所作。
“沁园春”为词牌名,“雪”为词名。
当时,毛泽东和彭德怀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这白雪皑皑的塬地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
②“风骚”是《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的并称,它们同被视为中国诗歌发展的源流,对后世中国文学影响深远。
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
(2)《沁园春·雪》用了描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上半阙,融情于景,通过描写壮美的北方雪景,抒发热爱、赞颂祖国大好河山之情。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含解析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宣州谢朓楼①饯别校书②叔云③(唐)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①谢朓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
②校书:官名,即校书郎。
③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判断正误。
①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直接抒写了诗人郁积的烦忧和苦闷,表现了诗人长期以来政治上遭受挫折,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长期纠缠在诗人心头,使他难以解脱。
②第三、四句是个转折,从极度苦闷突然进入辽阔开朗的境界,点出在楼上饯别的主题,展示出诗人豪迈宽广的襟怀。
③“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一句,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是诗中最精彩的一句,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矛盾的心情,也是千百年来描绘愁绪的名言。
④“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进一步渲染了长空万里的秋雁激发起来的壮思逸兴,用现实主义手法,把诗人的性格和昂扬豪迈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⑤最后四句诗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回到现实,豁达乐观,意境高远。
(2)简要赏析“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答案】(1)①正确;②正确;③正确;④错误;⑤错误。
(2)人生在世是如此的不如意,倒不如明天就散披着头发,驾着扁舟到海上遨游去吧!这两句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不能伸,宦途不得意,心情抑郁,思欲远离这愁人的环境,摆脱烦忧,到一个逍遥的新世界去。
【解析】【分析】(1)④句,“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运用的是浪漫主义手法,不是现实主义手法。
理解错误。
⑤句,从诗歌最后的四句诗来看,“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写出了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前两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在整首诗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诗中使用了吕尚、伊尹、宗悫的典故。
请说明诗人使用这些典故的用意。
【答案】(1)①内容上,写美酒珍馐,金樽玉盘,极写朋友盛情,表达对朋友的感激。
②结构上,为下文写自己“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情态,抒发“行路难”的愤慨作反向铺垫。
(2)①“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口边”用吕尚、伊尹典,借两位先贤原先也并不顺利但最终大有作为的故事,表明自己持守崇高理想抱负的信心。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用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之典,表明自己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决心。
【解析】【分析】(1)读懂诗句后,联系下文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内容上,形容场面非常的盛大,表达对朋友的感激,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结构上,为下文写自己“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情态蓄势,为抒发“行路难”的愤慨作反向铺垫(反衬)。
读懂诗句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一定要答出诗句对抒发诗人情感的意义。
(2)“闲来垂钓碧溪上”传说吕尚(姜太公)未遇周文王时,曾一度垂钓于磻溪(今陕西宝鸡东南)。
“忽复乘舟梦口边”:相传伊尹在受商汤聘请的前夕,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
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李白借此表明对自己的政治前途仍存极大的希望,表达了自己对贤君明主和施展自己抱负及才华的渴望。
“长风破浪会有时”则化用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表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现实的关注,以及一种不服输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态度。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王维单本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蓬草”,古人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颈联中的“直”“圆”二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案】(1)诗人用“征蓬”自喻,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离开朝廷的忧愤之情。
(2)“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字于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于苍茫壮阔中显现出柔和温暖。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
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其实是王维被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就是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诗中诗人把自己比作是蓬草和归雁,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离开朝廷的忧愤之情。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据此理解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诗人用“征蓬”自喻,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离开朝廷的忧愤之情。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南湖早春①(唐)白居易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释】①南湖:彭蠡湖,即鄱阳湖。
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当时作者被贬谪为江州司马。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呈现了一幅清新明澈的画卷:暖风吹回,云彩散开,雨止天晴,阳光返照早春的鄱阳湖岸。
B. 颔联描绘了一幅杏花漫野、湖水阔远、水苹茂盛的美丽图景。
C. 颈联描写大雁低飞,略显慵懒、笨拙,黄鹂出展歌喉,舌涩口拙,尚不能婉转高歌之态。
D. 尾联间接抒情,点明诗人心情消沉郁闷的根本原因是衰老多病。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 颔联中色彩对比鲜明,红绿相映,是早春时节最富特征的景色,也是这幅画中不可缺少的点缀。
B. 前三联都是写景,先动后静,动静相生,使全诗视觉与听觉。
动景与静景相映成趣。
C. 诗歌着重选取了山杏、水苹、白雁、黄鹂这些颇具江南风情的意象,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南湖早春的神韵。
D. 诗歌以乐景衬哀情,用明丽动人、生机勃勃的南湖早春美景反衬了诗人内心的深切悲哀。
【答案】(1)D(2)B【解析】【分析】(1)D项错误。
应为:直接抒情。
(2)B项错误。
应改为:前三联都是写景,首联先动后静,动静相生。
颔联是静景,颈联是动景。
全诗视觉与听觉。
动景与静景相映成趣。
具体分析为:首联“风回云断雨初晴”描绘了春风吹散阴云的动景,“返照湖边暖复明”描绘了风回云断雨初晴的静景,动静结合描绘南湖雨后阳光翻找的优美景色;颔联诗人运用“红”借代红花,“绿”借代水苹的绿叶,描绘南湖早春万物萌发生机的优美景象。
是静景;颈联“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白”、“黄”色彩对比鲜明,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是动景。
最新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
最新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词,完成后面小题。
沁园春·雪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沁园春”是这首词的________,“风骚”原指《诗经》中的《________》和《楚辞》中的《________》。
(2)上下阕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何好处?(3)下阕中“惜”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词牌名;国风;离骚(2)上阕以描写为主,下阕以议论、抒情为主。
这样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
(3)一个“惜”字,定下了对历史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
既褒扬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雄才伟略和他们对历史的影响,又批判否定了他们长于武功短于文治的不足,饱含惋惜之情。
【解析】【分析】(1)①《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所作。
“沁园春”为词牌名,“雪”为词名。
当时,毛泽东和彭德怀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这白雪皑皑的塬地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
②“风骚”是《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的并称,它们同被视为中国诗歌发展的源流,对后世中国文学影响深远。
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
(2)《沁园春·雪》用了描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上半阙,融情于景,通过描写壮美的北方雪景,抒发热爱、赞颂祖国大好河山之情。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用得极妙,请加以赏析。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蕴含了什么哲理?【答案】(1)“独”字写出了诗人独处时的寂寞,伴着萧条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生出无限的悲凉,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
(2)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解析】【分析】(1)“独”意思是独自,孤独。
结合全诗内容理解,落花时节,诗人独自一个人在饮酒作诗,想起去年这个时候,和几个知己饮酒作诗的情景,诗人感到物是人非的无奈与落寞。
太阳快要落山了,诗人独自一个人在小园的路上徘徊。
因此,“独”字写出了诗人独处时的寂寞,伴着萧条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生出无限的悲凉,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结合现实进行分析,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因此这两句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故答案为:⑴“独”字写出了诗人独处时的寂寞,伴着萧条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生出无限的悲凉,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
⑵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点评】⑴该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分析,考查的是炼字的艺术。
分析“炼字”的妙处,先看诗句写什么内容,然后看所“炼”之字在诗句景物描写或情感的表达方面富有怎样的表现力,起到什么作用。
(语文)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
(语文)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甲】卜算子·咏梅(宋)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乙】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甲】词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①________的梅花,【乙】词以浪漫的笔调写出了②________的梅花。
(2)从【甲】【乙】两词划线字中任选其中一个,赏析其在词中的表达效果。
【答案】(1)傲然不屈(孤芳自赏);美丽(积极、坚贞)(2)示例1:只;一个“只”字,写出了梅花在困境中不屈的精神,同时也写出了作者一生对恶势力不懈的抗争精神和坚守理想、坚贞不渝的品格。
示例2:俏;一个“俏”字,写出了梅花在严寒中依然一枝独秀的形象,作者以隆冬里盛开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应向梅花学习,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去展示自己的俊俏。
【解析】【分析】(1)从“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可以体会出梅花的孤芳自赏,从“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可以体会从梅花的傲然不屈;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可以体会出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
(2)这句话的意思是: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但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
结合诗意及作者经历赏析,“只” 写出了梅花在困境中不屈的精神,同时也写出了作者一生对恶势力不懈的抗争精神和坚守理想、坚贞不渝的品格。
“悬崖”表明环境是如此险峻,“百丈冰”显示出寒威如此只酷烈,而梅花就在这冰凝百丈、绝壁悬崖上俏丽地开放着,一个“俏”字,不仅描画出梅花的艳丽形态,更兀现了梅花傲岸挺拔、花中豪杰的精神气质。
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傲然不屈(孤芳自赏);美丽(积极、坚贞)⑵示例1:只;一个“只”字,写出了梅花在困境中不屈的精神,同时也写出了作者一生对恶势力不懈的抗争精神和坚守理想、坚贞不渝的品格。
【语文】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
【语文】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1)词中“胜”的意思是________;作者用“胜”突出了江花色彩的________。
(2)这首词的结尾句,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1)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2)①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②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
【解析】【分析】(1)“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意思是“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花照得比火红”,“胜”的意思是“胜过”。
“胜”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突出了花的艳丽。
(2)从结构上来看,“江南好”是对江南美景的总体赞美,与结尾句呼应;从内容上来看,“能不忆江南”的意思是“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写出了对江南的热爱与眷恋。
故答案为:⑴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⑵①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②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作用的理解和赏析。
考生要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感悟诗人的情感,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作答。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它以难zhē掩的光芒使生命呼吸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当它来时,我听见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城市从远方用电力与钢铁昭唤它。
(艾青《太阳》节选)(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zh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掩冬蛰虫蛹(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下面词语中“旷”的意思与“旷场”中“旷”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旷达B. 旷课C. 空旷D. 旷日持久(4)“它”指太阳,诗人惜墨如金,描绘了________,构成了一幅丰富的画面。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柳枝词(宋)郑文宝亭亭①画舸②系春津,直到行人酒半酣③。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①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
②画舸(gě):即画船。
③半酣:半醉。
(1)诗中短语“烟波与风雨”一语双关,请写出你的理解。
(2)这首诗从多个不同角度表现离愁别恨,试选择两个角度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既指现实中的烟波和风雨,又指社会的险恶,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逆境。
(2)①诗题中“柳”,谐音“留”,暗含惜别之意;②首句描写“画舸”“春潭”,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离别时的不舍之情;③面对离别,借酒浇愁;酒只半酣,船却起锚,隐含离别的不舍和无奈;④画船、柳枝、春潭几个意象构成静谧优美的意境,反衬了离别时愁绪的零乱;⑤末句中“载将离恨”,将抽象无形的离恨化为可载之物(化虚为实),突出离愁的深重。
【解析】【分析】(1)公元975年(北宋开宝八年)宋灭南唐后,郑文宝仍被宋朝廷录用,被任命广文馆生。
此诗乃作者宦途中所作,抒写诗人在运河之上、隋堤之畔的客舟之中的一段离情别恨。
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最后一句诗的内容,可知“烟波与风雨”一语双关既指现实中的烟波和风雨,又指社会的险恶,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逆境。
(2)诗人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有多种方法,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侧面烘托等。
因此答题的时候只需任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如从“题眼”方面分析,诗题中“柳”,谐音“留”,暗含惜别之意;从衬托手法分析,首句描写“画舸”“春潭”,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离别时的不舍之情;画船、柳枝、春潭几个意象构成静谧优美的意境,反衬了离别时愁绪的零乱。
故答案为:⑴既指现实中的烟波和风雨,又指社会的险恶,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逆境。
⑵ ①诗题中“柳”,谐音“留”,暗含惜别之意;②首句描写“画舸”“春潭”,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离别时的不舍之情;③面对离别,借酒浇愁;酒只半酣,船却起锚,隐含离别的不舍和无奈;④画船、柳枝、春潭几个意象构成静谧优美的意境,反衬了离别时愁绪的零乱;⑤末句中“载将离恨”,将抽象无形的离恨化为可载之物(化虚为实),突出离愁的深重。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前两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在整首诗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诗中使用了吕尚、伊尹、宗悫的典故。
请说明诗人使用这些典故的用意。
【答案】(1)①内容上,写美酒珍馐,金樽玉盘,极写朋友盛情,表达对朋友的感激。
②结构上,为下文写自己“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情态,抒发“行路难”的愤慨作反向铺垫。
(2)①“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口边”用吕尚、伊尹典,借两位先贤原先也并不顺利但最终大有作为的故事,表明自己持守崇高理想抱负的信心。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用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之典,表明自己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决心。
【解析】【分析】(1)读懂诗句后,联系下文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内容上,形容场面非常的盛大,表达对朋友的感激,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结构上,为下文写自己“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情态蓄势,为抒发“行路难”的愤慨作反向铺垫(反衬)。
读懂诗句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一定要答出诗句对抒发诗人情感的意义。
(2)“闲来垂钓碧溪上”传说吕尚(姜太公)未遇周文王时,曾一度垂钓于磻溪(今陕西宝鸡东南)。
“忽复乘舟梦口边”:相传伊尹在受商汤聘请的前夕,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
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李白借此表明对自己的政治前途仍存极大的希望,表达了自己对贤君明主和施展自己抱负及才华的渴望。
“长风破浪会有时”则化用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表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现实的关注,以及一种不服输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态度。
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柳枝词(宋)郑文宝亭亭①画舸②系春津,直到行人酒半酣③。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①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
②画舸(gě):即画船。
③半酣:半醉。
(1)诗中短语“烟波与风雨”一语双关,请写出你的理解。
(2)这首诗从多个不同角度表现离愁别恨,试选择两个角度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既指现实中的烟波和风雨,又指社会的险恶,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逆境。
(2)①诗题中“柳”,谐音“留”,暗含惜别之意;②首句描写“画舸”“春潭”,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离别时的不舍之情;③面对离别,借酒浇愁;酒只半酣,船却起锚,隐含离别的不舍和无奈;④画船、柳枝、春潭几个意象构成静谧优美的意境,反衬了离别时愁绪的零乱;⑤末句中“载将离恨”,将抽象无形的离恨化为可载之物(化虚为实),突出离愁的深重。
【解析】【分析】(1)公元975年(北宋开宝八年)宋灭南唐后,郑文宝仍被宋朝廷录用,被任命广文馆生。
此诗乃作者宦途中所作,抒写诗人在运河之上、隋堤之畔的客舟之中的一段离情别恨。
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最后一句诗的内容,可知“烟波与风雨”一语双关既指现实中的烟波和风雨,又指社会的险恶,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逆境。
(2)诗人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有多种方法,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侧面烘托等。
因此答题的时候只需任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如从“题眼”方面分析,诗题中“柳”,谐音“留”,暗含惜别之意;从衬托手法分析,首句描写“画舸”“春潭”,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离别时的不舍之情;画船、柳枝、春潭几个意象构成静谧优美的意境,反衬了离别时愁绪的零乱。
故答案为:⑴既指现实中的烟波和风雨,又指社会的险恶,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逆境。
⑵ ①诗题中“柳”,谐音“留”,暗含惜别之意;②首句描写“画舸”“春潭”,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离别时的不舍之情;③面对离别,借酒浇愁;酒只半酣,船却起锚,隐含离别的不舍和无奈;④画船、柳枝、春潭几个意象构成静谧优美的意境,反衬了离别时愁绪的零乱;⑤末句中“载将离恨”,将抽象无形的离恨化为可载之物(化虚为实),突出离愁的深重。
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柳枝词(宋)郑文宝亭亭①画舸②系春津,直到行人酒半酣③。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①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
②画舸(gě):即画船。
③半酣:半醉。
(1)诗中短语“烟波与风雨”一语双关,请写出你的理解。
(2)这首诗从多个不同角度表现离愁别恨,试选择两个角度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既指现实中的烟波和风雨,又指社会的险恶,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逆境。
(2)①诗题中“柳”,谐音“留”,暗含惜别之意;②首句描写“画舸”“春潭”,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离别时的不舍之情;③面对离别,借酒浇愁;酒只半酣,船却起锚,隐含离别的不舍和无奈;④画船、柳枝、春潭几个意象构成静谧优美的意境,反衬了离别时愁绪的零乱;⑤末句中“载将离恨”,将抽象无形的离恨化为可载之物(化虚为实),突出离愁的深重。
【解析】【分析】(1)公元975年(北宋开宝八年)宋灭南唐后,郑文宝仍被宋朝廷录用,被任命广文馆生。
此诗乃作者宦途中所作,抒写诗人在运河之上、隋堤之畔的客舟之中的一段离情别恨。
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最后一句诗的内容,可知“烟波与风雨”一语双关既指现实中的烟波和风雨,又指社会的险恶,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逆境。
(2)诗人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有多种方法,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侧面烘托等。
因此答题的时候只需任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如从“题眼”方面分析,诗题中“柳”,谐音“留”,暗含惜别之意;从衬托手法分析,首句描写“画舸”“春潭”,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离别时的不舍之情;画船、柳枝、春潭几个意象构成静谧优美的意境,反衬了离别时愁绪的零乱。
故答案为:⑴既指现实中的烟波和风雨,又指社会的险恶,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逆境。
⑵ ①诗题中“柳”,谐音“留”,暗含惜别之意;②首句描写“画舸”“春潭”,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离别时的不舍之情;③面对离别,借酒浇愁;酒只半酣,船却起锚,隐含离别的不舍和无奈;④画船、柳枝、春潭几个意象构成静谧优美的意境,反衬了离别时愁绪的零乱;⑤末句中“载将离恨”,将抽象无形的离恨化为可载之物(化虚为实),突出离愁的深重。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官舍竹王禹偁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①。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注】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
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是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僻的地方。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判断正误。
①首联诗人先用一问句表达感慨:这升起我心中诗的旋律的“萧萧数百竿”是谁种的呢?随即指出它们如今伴我这“闲官”清吟,是多么相称啊!“闲官”一词传达出了因官事清闲而带来的轻松愉悦心情。
②颔联用拟人的手法写竹子不与娇艳的百花争春,孤独地守着坚贞,等待着寒冬来临的品格,同时也表现出作者随遇而安,无意仕途的心态。
③颈联的“拂”和“侵”两字都用了拟人的写法。
“拂”写竹声萧萧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侵”是写竹的影子映在棋局上,使人感受到竹似欲与诗人同乐,营造出一个物我同趣的意境。
④尾联写自己第二年又被贬谪到了更远更荒僻的地方,但还时常想到今冬在这里看到翠竹白雪结为岁寒之友的情景。
⑤此诗以竹自喻,人物融合,自然贴切;语浅意深,情味隽永。
表露诗人的牢骚不平和自我宽解。
(2)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什么特征?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了怎样的情怀?【答案】(1)①错误;②错误;③正确;④错误;⑤正确(2)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等品格。
诗人托物言志,意在表现自己的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
【解析】【分析】(1)①错误。
“‘闲官’一词传达出了因官事清闲而带来的轻松愉悦心情”理解错误。
表达的是因遭贬而无法申志的无奈与愤怒。
②错误。
“也表现出作者随遇而安,无意仕途的心态”理解有误。
描写出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等品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前两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在整首诗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诗中使用了吕尚、伊尹、宗悫的典故。
请说明诗人使用这些典故的用意。
【答案】(1)①内容上,写美酒珍馐,金樽玉盘,极写朋友盛情,表达对朋友的感激。
②结构上,为下文写自己“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情态,抒发“行路难”的愤慨作反向铺垫。
(2)①“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口边”用吕尚、伊尹典,借两位先贤原先也并不顺利但最终大有作为的故事,表明自己持守崇高理想抱负的信心。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用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之典,表明自己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决心。
【解析】【分析】(1)读懂诗句后,联系下文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内容上,形容场面非常的盛大,表达对朋友的感激,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结构上,为下文写自己“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情态蓄势,为抒发“行路难”的愤慨作反向铺垫(反衬)。
读懂诗句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一定要答出诗句对抒发诗人情感的意义。
(2)“闲来垂钓碧溪上”传说吕尚(姜太公)未遇周文王时,曾一度垂钓于磻溪(今陕西宝鸡东南)。
“忽复乘舟梦口边”:相传伊尹在受商汤聘请的前夕,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
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李白借此表明对自己的政治前途仍存极大的希望,表达了自己对贤君明主和施展自己抱负及才华的渴望。
“长风破浪会有时”则化用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表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现实的关注,以及一种不服输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态度。
这是用浪漫主义手法展现出李白自己乐观、豪迈的气概。
故答案为:⑴①内容上,写美酒珍馐,金樽玉盘,极写朋友盛情,表达对朋友的感激。
②结构上,为下文写自己“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情态,抒发“行路难”的愤慨作反向铺垫。
⑵①“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口边”用吕尚、伊尹典,借两位先贤原先也并不顺利但最终大有作为的故事,表明自己持守崇高理想抱负的信心。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用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之典,表明自己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决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的作用。
理解诗句的的作用,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
⑵本题考查理解典故的表达效果。
古代诗人在创作时大多喜欢用典,以达到委婉含蓄的效果。
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小题。
北陂杏花①王安石一陂②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③,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①本诗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
②陂:池。
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
一说“北陂”是地名,在江宁。
③雪:指杏花像雪花一样在风中飘零。
(1)结合诗歌前两句简析“杏花”的形象特点。
(2)诗歌后两句主要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诗歌前两句描绘出了杏花花影相映、鲜艳绚丽的形象。
傍水而开的杏花,妖娆美丽,水中倒影荡漾,树上水下,相映生辉,饱含着浓郁的春意。
(2)后两句主要运用对比(托物言志)的手法,写杏花宁愿被春风吹落,如雪般落于水上,也不愿意在南陌被车轮碾作尘土。
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与高尚的情操,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陷身污浊。
【解析】【分析】(1)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大意。
诗题“北陂杏花”点明了诗歌的题材,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所咏之物是“杏花”,所处环境是“北陂”。
首句先写晶莹清澈、清雅可人的“一陂春水”,突出杏花生长的环境的清丽、洁净,烘托出傍水而开的杏花雅致清艳俏丽之美,“一陂春水”环绕着盛开的杏花,杏花与环境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颔联从“杏花”与杏花在水中的倒影两个不同角度,用“妖娆”来状写杏花的鲜艳绚丽。
水中倒影荡漾,岸上的杏花绚丽繁茂,共同妖娆于大自然的山水间,花与影相互映衬,相映生辉。
此时大地还是一片萧索,只有这杏花的形和影傲然开放在天地之间,从而昭示了春天的到来及其美丽,饱含着浓郁的春意。
(2)“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可看出诗人不仅仅是在赞颂杏花,主要是借杏花表达诗人的感情:要保持自己如北陂杏花那样像雪一样纯洁美好的品性,决不成为任人碾压的尘土。
依据步骤,形成的答案:通过对妖娆美丽,占尽春光,花落逐春水,芳魂无玷的杏花这一形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王安石坚守自己的节操和见解,坚持变法改革的志向。
抒发了作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感情。
故答案为:⑴诗歌前两句描绘出了杏花花影相映、鲜艳绚丽的形象。
傍水而开的杏花,妖娆美丽,水中倒影荡漾,树上水下,相映生辉,饱含着浓郁的春意;⑵后两句主要运用对比(托物言志)的手法,写杏花宁愿被春风吹落,如雪般落于水上,也不愿意在南陌被车轮碾作尘土。
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与高尚的情操,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陷身污浊。
【点评】本题是考查诗歌形象。
①指出形象(物象)并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表现手法);③点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3.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秋日送客至潜水驿(唐)刘禹锡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1)说说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2)试分析尾联在诗歌中的作用。
【答案】(1)以动衬静,以鹊噪,蝶飞的动景烘托晚禾秋草的静景,突出送别环境的寂静。
(2)照应诗题,表明全诗主旨;呼应首句,点明送客地点;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依依惜别之情【解析】【分析】(1)“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两句,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鹊噪衬托禾地之静,蝶飞动景衬托晚禾秋草静景。
当然,也可答视听结合(晚禾、秋草是视觉描写,鹊噪是听觉描写);远近结合(鹊噪晚禾地是远景,蝶飞秋草畦是近景)。
(2)“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又一骑驿马急驰而来,在驿站旁的树荫下打住。
驿使下马奔站内交差去了,留下驿马因疲惫而长一声短一声的嘶鸣。
这些传送重要急件的驿使,身背公文袋,不论烈日、寒风,还是大雨、冰雪的天气,不分昼夜,快马加鞭,飞奔在尘土飞扬的驿道上。
从结构上看:此句照应诗题“秋日送客至潜水驿”,呼应首句“候吏立沙际”。
从内容上看:点明送客地点,表明全诗主旨。
从表现手法上讲: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渲染)依依惜别之情。
故答案为:⑴以动衬静,以鹊噪,蝶飞的动景烘托晚禾秋草的静景,突出送别环境的寂静。
⑵照应诗题,表明全诗主旨;呼应首句,点明送客地点;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依依惜别之情 54【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
考生要注意理解诗句的意思,注意平时对施诗歌鉴赏的知识的掌握技巧运用。
分析时要结合诗句的内容、诗歌的主旨以及情感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诗句的作用鉴赏。
解答此题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从内容、情感以及结构上进行分析。
4.阅读下面古诗词,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面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白居易的回赠之作,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的心情。
B. 一,二句回首往事,抒发感慨并点明酬答题意。
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写出诗人贬谪请地之偏,贬谪时间之久。
C. 三,四句运用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
“闻笛赋”表达怀念友人之情:“烂柯人”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D. “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2)白居易极其欣赏这首诗的颈联,称赞它“神妙”。
这一联景、情、理结合,将思想性和艺术性巧妙融为一体。
请你任选角度赏析此联。
【答案】(1)B(2)哲理:这两句诗包含着一种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常用来说明;没落的事物或由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依然要按着自己的规律发展下去。
(个人的得失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也必将取代旧事物。
未来总是有希望的,前景将无限美好)情感:诗人通过写沉舟侧畔仍有千帆竞发和病树前头依旧万木皆春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仍能自信乐观、豁达洒脱的情感。
修辞: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浮沉表现出旷达的襟怀。
景:沉舟的旁边千帆过往,病树前面万木向荣,描绘出一幅境界开阔、生机勃勃的画面,给人以鼓舞。
【解析】【分析】⑴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B项有误;结合内容可知,“点明酬答题意”应在尾联。
而非一、二句。
故选B。
⑵对诗句的赏析,注意可以从比喻修辞的角度分析含义,也可以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句富含的哲理去分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思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他从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诗意为: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
作者以“沉舟”“病树”自比,并与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有生机的景象形成反衬,蕴含深刻的哲理:新陈代谢,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胸襟,以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故答案为:⑴B;⑵哲理:这两句诗包含着一种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常用来说明;没落的事物或由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依然要按着自己的规律发展下去。
(个人的得失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也必将取代旧事物。
未来总是有希望的,前景将无限美好)情感:诗人通过写沉舟侧畔仍有千帆竞发和病树前头依旧万木皆春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仍能自信乐观、豁达洒脱的情感。
修辞: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浮沉表现出旷达的襟怀。
景:沉舟的旁边千帆过往,病树前面万木向荣,描绘出一幅境界开阔、生机勃勃的画面,给人以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