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例分析中国古代礼制建筑的布局规制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

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

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古代智慧与文化的结晶,其独特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活与自然的理解和追求。

本文将从整体布局到各个功能区域进行探讨,并探索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和设计原则。

1. 整体布局中国传统建筑的整体布局通常是基于对称与平衡的原则来设计的。

一般以中轴线为中心,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

前部是门厅或者门廊,代表着过去和外界的界限。

中部是主要的建筑物,包括大厅和主要功能区域,如起居室、餐厅等。

后部是庭院,通常有花园、假山和水池等元素,与自然环境相连。

2. 大厅和主要功能区域大厅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重要的功能区域之一。

通常作为家庭成员集会和举办重要仪式的场所。

大厅一般位于中部,居于整个建筑的核心地位。

其通常具有高大宽敞的空间,以容纳更多的人群。

大厅的布局通常以对称和层次感为基础,采用象征性的装饰和陈设,如屏风、雕刻和绘画等。

除了大厅,传统建筑还包括其他的主要功能区域,如起居室、餐厅、卧室等。

这些功能区域的布局往往也是经过精心设计和考虑的,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起居室通常布置在大厅的两侧,用于休息和娱乐活动。

餐厅通常位于大厅或者与大厅相连,以方便家庭成员共进餐食。

卧室则通常布置在建筑的后部或者上层,与私密性与安静性的要求相符。

3. 庭院和花园庭院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庭院一方面提供了自然的光线和空气,另一方面也与中国人对自然的崇尚密不可分。

庭院通常包括花园、假山、池塘等元素,以及雕塑和花草的装饰。

庭院的布局强调自然与人工的结合,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

花园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代表着对自然的追求和审美情趣。

中国传统花园讲究秀丽和富有变化的景观,以及微妙的仪式感。

花园不仅仅是欣赏的场所,更是与人的精神和情感相互作用的场所。

4. 院墙和门窗院墙和门窗是传统建筑中重要的界限和过渡区域。

院墙一方面代表了家庭的隐私与安全,另一方面也是内外空间的过渡。

传统建筑的院墙通常采用红墙或者灰瓦的形式,以示庄重和壮丽。

古代住宅礼制

古代住宅礼制

古代住宅礼制如下是有关古代住宅礼制:1.三朝五门周代的宫殿建筑制度。

所谓三朝,即周王有外朝、治朝、内朝三朝,外朝是周王举行各种会议的场所;治朝为朝廷全体官员办理政务的地方;内朝则专用于周王解决本宗族内部事务。

北宋聂崇义的《三礼图》记载,三朝建在宫城的中轴线上,前后依次排列。

所谓五门,是指周王的宫城有五道宫门,《礼记·明堂位》中载:五门即皋门、雉门、库门、应门、路门。

也有称三门的,但一般通行五门之说。

三朝与五门合称“三朝五门”制度。

汉以后的各代皇帝穿凿附会,在建造官城时,往往效仿周代的“三朝五门”之制,如清代故宫的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则是附会“三朝”所建。

2.两阶制古代礼制性建筑部分,即正殿或正房砌筑两道台阶,正殿或正房多坐北面南,两道台阶自然就分为东西阶,东阶亦称阼阶,是宅主人专用台阶;西阶亦称宾阶,宾客由此进入房屋。

据文献记载,“两阶制”始于西周,终于宋金。

“两阶制”的出现,除历史文化原因外,还受建筑布局的影响,早期建筑为偶数开间,柱子必然位于居中位置,而中柱则是古人祭祀的,所以在中柱设立台阶并不方便,于是出现了以中柱为中心建立两阶的做法。

3.左祖右社《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原周王城的规划布局,左祖,以宫城为中心,在其左侧设祖庙,以祭祀先祖;右社是指在宫城的右面建社稷坛。

“左祖右社”的建筑布局,是由周宗祠的左昭右穆制度演化而成的。

太庙即祖庙,历代帝王十分重视太庙的建设,经过发展,左祖成为“庙祭”的定制。

社稷坛是社坛和稷坛的合称,社者,土地之主;稷者,五谷之长。

古代将农业视为立国之本,所以社稷又为国家的代称。

明代恢复周制,在宫城的左右两侧,按“左祖右社”定制布置建筑。

4.城隅之制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筑城制度,《考工记》记载:“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

宫隅与城隅均为城墙的拐角,此处是结构最为薄弱的部分,也是防敌御寇的关键所在,所以常建楼筑台于此。

雉,指版筑夯土墙的面积,高一丈,长三丈。

从建筑规制看古代礼制思想

从建筑规制看古代礼制思想

从建筑规制看古代礼制思想摘要:中国古代建筑独具一格,一方面表现在建筑材料上,一方面表现在建筑思想上。

不同于西式建筑,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是以木材为主,同时在建筑思想中充满了等级秩序的观念。

由于木材易燃、易腐、易虫蛀等弊端,故而很难长时期保存,保存至今的古代建筑多为明清时期建造。

建筑实体是可视的,但贯穿着等级秩序的建筑思想是形而上的。

虽然古籍对明清以前的建筑也有大量记载,但仅有史料却没有实物亲视,鉴于此,故本文以明清时建筑为主要载体,围绕礼制思想展开论述。

关键词:建筑;礼制;思想;礼,即礼仪,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文化。

礼的思想萌芽于西周时期,其突出的一个特点是森严的等级制度,这规范着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孔子家语》载:“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

”可以看出孔子对于礼推崇备至。

礼对中国既往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玄学兴盛的魏晋之际为例,便可看出礼教思想产生千年后的影响力。

“都人士女,服习礼教”“江表虽远,密迩海隅,然染道化,率礼教,亦既千余载矣。

”上述两则史料均出自魏晋之际玄学兴盛之时,“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蔑视礼教,影响了社会各个方面。

尽管玄学兴盛,但仍无法撼动礼的地位。

一、礼在建筑上的体现礼对社会各个领域都有重要影响,在建筑上尤为明显。

在礼的规范下,建筑的规模、色彩、装饰脊兽甚至屋顶样式都有严格限制。

上至城郭、宗庙、宫室、府衙、门阙、屋顶形式、建筑规格, 下到斗拱、照壁、门当、雀替、装饰色彩等, 只有在不违礼制的前提下,才被允许体现在建筑实体上。

中国古建筑的等级通过屋顶的形式便有所体现。

不同形式的屋顶其应用场景亦不相同,如:攒尖顶,多应用于亭台楼阁,以供观赏;硬山顶,多应用于北方民居,以供居住;悬山顶,多应用于南方民居;歇山顶,多应用于宫殿、坛庙等场所;庑殿顶,多应用于宫殿正殿以及各地文庙。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不管是建筑工艺、美学美感还是封建等级观念都达到了顶峰。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布局

大同善化寺
• 殿内前后槽金柱不相对应,前槽金柱设在上平槫下面,后槽金柱设 于下平槫位置处,致殿内前槽空间宽阔,佛像偏后。殿周檐柱上斗 栱除柱头铺作外,补间皆为一攒,转角处于角栱之外增设斗栱一朵, 横栱与角栱皆一材制成,刻连栱交隐。各补间处栌斗之下皆施小驼 峰垫墩,驼峰式样与应县木塔、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的驼峰相同。 当心间、补间斗栱为60度斜栱两缝。外檐施60度斜斗栱者仅见于辽 代大型殿宇(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辽宁义县奉国寺七佛殿和本 殿),前世未见,后世亦未承袭。
• 庵:尼姑住的佛寺,如:尼姑庵。 • 陵:帝王的墓地,如:明十三陵。 • 城:都邑四周防御的城垣,如长城。 • 堡:围有土墙的城镇或乡村,如吴堡,读“补”音。 • 坛:古代举行祭祀、誓师等大典用的台,如:天坛。 • 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如:水榭。 • 廊:屋檐之下的过道,如:九曲回廊。 • 轩:有窗的长廊或小室,如:惜抱轩。
• 2.前殿后阁。
• 常见于宋代寺院。例如河北正定龙兴寺。寺院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山 门、大觉六师殿、摩尼殿、大悲阁及阁前的转轮殿和慈氏阁及阁后 建筑。 • 始建于隋朝,北宋初重建寺内主要佛建筑大悲阁,并于其北拆却九 间讲堂。现存寺内主要佛殿摩尼殿,建于宋代皇佑四年,慈氏阁和 转轮藏也皆为宋代建筑。山门建于金代。整个寺院纵深展开,殿宇 重重。院落空间时宽时窄,随着建筑错落变幻。
• 牌坊:上刻题字宣扬忠孝节义,标榜功德的门洞式建筑。如:贞 节牌坊。
• 阙:宫庙、墓门前记官爵、功绩和装饰之用的双柱楼观,如:宫阙。 • 塔:用来藏舍利和经卷的建筑,以方形、八角形为多,如:大雁塔。 • 刹:佛塔和佛寺的统称,即佛教的寺庙,如:古刹。 • 寺:僧众供佛的处所,如:少林寺。 • 庙: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处所,如家庙、土地庙、孔庙。 • 祠:比庙规模小一些的建筑,如:宗祠。 • 观:道教的庙宇,如:白云观。

中国古代宴会厅的主要建筑设计特点是什么?

中国古代宴会厅的主要建筑设计特点是什么?

中国古代宴会厅的主要建筑设计特点是什
么?
古代中国宴会厅的建筑设计特点丰富多样。

以下是一些主要特点:
1. 结构布局: 古代宴会厅通常以方形或长方形为基本平面布局,具有对称性。

大门通常位于厅的正中央,两侧有对称的窗户。

2. 屋顶设计: 宴会厅的屋顶常采用斗拱结构,如歇山式、歇山顶、平顶等。

斗栱结构赋予了宴会厅优雅的外观,同时也有支撑屋
顶的功能。

3. 柱子和梁: 宴会厅通常使用大量的柱子作为支撑结构,以支
撑屋顶和整个建筑物的重量。

柱子的设计形式多样,如方柱、圆柱
或彩绘的雕刻柱。

4. 装饰与雕刻: 宴会厅的内外部常常精美装饰,以彰显富丽堂皇。

壁画、石雕、木雕和彩绘都被广泛用于装饰厅内的墙壁、柱子
和天花板上。

5. 空间规划: 古代宴会厅常分为前厅、中厅和后厅,各个空间之间有明确的层次感。

前厅常用于接待宾客,中厅是宴会的主要活动区域,后厅则用于备餐和服务。

6. 照明设计: 宴会厅的设计通常注重光线的利用和照明效果。

通过合理的窗户和天窗布局,宴会厅内可以获得充足的自然采光,并通过烛光等人工照明方式创造出温馨的氛围。

以上是中国古代宴会厅的主要建筑设计特点。

这些特点体现了古代建筑的美学和工程技术水平,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宴会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古建筑空间布局有何讲究?

中国古建筑空间布局有何讲究?

中国古建筑空间布局有何讲究?中国古建筑⽂化意蕴丰富⽽深邃,蕴含着浓郁的东⽅⽂化情调和哲学伦理思想,在世界建筑⽂化史上独树⼀帜。

中国古代建筑的平⾯群体组合以及在外观上呈现出的⼤屋顶、建筑装饰、⾊彩运⽤等特⾊,不仅具有⾃⼰独特的实⽤价值及审美价值,⽽且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化的思想内涵。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分为两种平⾯布局,⼀是整齐对称,⼆是曲折变化多样。

整齐对称多⽤于⽐较庄严雄伟的京都、坛庙、王府、宅邸、寺庙等,布局上讲究主次分明、左右对称。

⽽这种布局主要是为了满⾜礼敬崇⾼、庄严肃穆的需要。

⾃古以来,中国⼈就有顽强深厚的空间意识和⽂化观念,⼗分强调建筑组群的中轴对称。

⼩到住宅、⼤到宫殿、整个城市规划,建筑的平⾯布局总是设以中轴线,这种中轴线往往由道路、建筑物、庭院、⼴场等组成,⼤到建筑物左右均布的对称,⼩到建筑物两旁对列的厢房或配殿,常被⽤来突出中轴线的对称。

中国古代建筑的庭院和组群的布局原则,不仅富有封建伦理⽂化的特⾊,还与中国⼈的崇中、从中、尊中的民族意识有关,它总是沿着⼀条中轴线(多以纵轴为主,也有纵横轴都为主的)、采取均衡对称的⽅式来布局,具有中轴线布局意识、观念特征的建筑,在中国古代随处可见。

这种以中轴线为主要标志的、平⾯对称性格局的中国古建筑的空间布局,是区别于西⽅建筑的特征之⼀。

中国古代建筑⽂化⼗分重视建筑物与⾃然环境、⼈⽂环境的群体组合。

这⼀⽂化传统⼏千年来⼀脉相承。

中国古代建筑之“⼤”及其功能的丰富多彩,⼀般不是在于建筑单体的向⾼空发展,⽽是表现在它的群体组合上,在地⾯上向四⾯作横向有序的铺开,在群体组合中作出回旋与往复。

中国古建筑艺术主要的也就是建筑群体所表现出来的博⼤与壮观,⼀切宫殿、寺庙、园林、住宅等各类建筑莫不如此。

中国古代建筑的群体组合有其共同的规律性,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般为长⽅形,单纯⽽规整),然后根据各类建筑不同的功能需要,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以庭院为单位组合成各种类型和不同规模的建筑群体。

礼制在紫禁城布局中的体现

礼制在紫禁城布局中的体现

礼制在紫禁城布局中的体现1.紫禁城的规划1403年,明成祖朱棣任命侯爵陈和工部侍郎吴中负责北京和紫禁城的规划设计。

任何一幢或一组建筑,决定其规模和内容的自然首先是它们的功能需要,宫殿建筑也是如此。

紫禁城是封建帝王执政和生活之地,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第一是办理政务,需要有举行各种礼仪和处理日常政务的殿堂、衙署、官府;第二是生活起居,包括皇帝、皇后、众多的皇妃、皇子和太祖、太后生活、休息用的寝宫、园林、戏台等;第三是供皇帝及其家族进行宗教、祭祀活动与念书习武的场所,如佛堂、斋宫、藏书阁、射骑场等;还有为以上各项内容服务的建筑设施,包括膳房、作坊、禁上房、库房以及庞大服务人员的生活用房。

据统计,在紫禁城内总共有近千幢房屋。

从历代皇宫建筑群的规划可以看到,帝王处理政务的殿堂总是放在宫城的前面,称为前朝;生活起居部分放在后面,称为后寝或后宫;这种合乎实际功能需要的前朝后寝的布局成了历代皇宫的基本格局。

明朝的紫禁城也是这样,在这里,属于前朝部分的主要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位于中轴线的前部,它们是皇帝在重大礼仪和节日召见朝廷文武百官,举行盛大典礼的地方,不但有庞大的殿堂和广阔的庭院,还要有做各项准备和作为储存设备的众多配殿与廊庑。

后寝部分有处于中轴线上的乾清、交泰、坤宁三座宫,它们是皇帝、皇后生活起居和处理日常公务及举行内朝小礼仪的场所。

三宫的两边有供太后、太妃居住的西六宫;供皇妃居住的东六宫和供皇太子居住的东西六所;供宗教与祭祀用的一些殿堂,供皇帝休息、游乐的御花园以及大量服务性建筑也散布在后寝区里。

所有这些前朝、后寝两部分的各种建筑都按照它们不同的功能和性质分别组成一个又一个院落,前后左右并列在一起,相互之间既有分隔,又有甬道相联,组成庞大规模的皇宫建筑群。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汉王朝。

他的臣下在咸阳兴建起宏大的宫室。

刘邦因为刚打下天下就大兴土木而感到不妥,丞相萧何对他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无以重威。

我国古代宫殿的布局有哪些特点

我国古代宫殿的布局有哪些特点

我国古代宫殿的布局有哪些特点1.严格的中轴对称。

2.左祖右社(左庙右社)。

3.前朝后寝。

宫殿建筑又称宫廷建筑,是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突出皇权的威严,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模巨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

这些建筑大都金玉交辉、巍峨壮观。

从秦朝开始,“宫”成为皇帝及皇族居住的地方,宫殿则成为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

中国宫殿建筑的规模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加大,其典型特征是斗拱硕大,以金黄色的琉璃瓦铺顶,有绚丽的彩画、雕镂细腻的天花藻井、汉白玉台基、栏板、梁柱,以及周围的建筑小品。

北京故宫太和殿就是典型的宫殿建筑。

为了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表现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相对低小简单。

由于中国的礼制思想里包含着崇敬祖先、提倡孝道和重五谷、祭土地神的内容,中国宫殿的左前方通常设祖庙(也称太庙)供帝王祭拜祖先,右前方则设社稷坛供帝王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社为土地,稷为粮食),这种格局被称为“左祖右社”。

古代宫殿建筑物自身也被分为两部分,即“前朝后寝”:“前朝”是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后寝”是皇帝与后妃们居住生活的所在。

中国宫殿建筑以北京的故宫为代表。

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宫廷,先后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过。

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有房屋9千多间,故宫周围是数米高的红色围墙,周长3400多米,墙外是护城河。

故宫规模之大、风格之独特、陈设之华丽、建筑之辉煌,在世界宫殿建筑中极为罕见。

故宫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发布命令的地方,主要建筑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这些建筑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建筑形象严肃、庄严、壮丽、雄伟,三个大殿的内部均装饰得金碧辉煌。

故宫的后一部分——“内廷”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这一部分的主要建筑乾清宫、坤宁宫、御花园等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建筑多包括花园、书斋、馆榭、山石等,它们均自成院落。

浅析礼制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浅析礼制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浅析礼制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的体现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的礼制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社会秩序、人际关系和文化传承的重视。

礼制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的体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筑布局和空间划分方面。

古代中国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尊重,传统建筑设计中常常以中轴线为核心,将建筑物划分为前后、左右两个空间。

比如宫殿、庙宇等建筑通常由正殿、前庭、殿堂、大门、配殿等组成,每个空间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含义。

这种空间划分方式体现了不同地位和身份的人在空间中的位置和关系,体现了社会等级制度的存在。

其次,建筑形式和装饰方面。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常常使用神龛、华表、琉璃瓦、飞翘檐等装饰元素,这些元素中蕴含着丰富的礼制意象。

比如神龛是供奉神灵的场所,它代表着对神灵的崇敬和庇佑。

而华表则代表着尊贵和荣耀,它们通常会出现在重要场所的入口处,用于彰显建筑的身份和地位。

另外,传统建筑中的雕梁画栋、对联、屏风等也常常被用来彰显建筑主人的文化修养和品位。

再次,色彩和意象方面。

传统建筑中常常采用红、黄、绿、蓝等鲜明的颜色,这些颜色不仅对建筑本身具有装饰作用,更是与中国传统礼制文化的符号密切相关。

比如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喜庆和热情,常常被用于建筑的门窗、雕花和装饰物上,强调建筑物与人的和谐和祝福。

另外,建筑中常常出现以龙、凤、麒麟、螭虎等神兽为主题的雕塑和画像,这些神兽寓意着权力、尊贵和荣耀,也是中国传统礼制文化重要的意象之一最后,建筑功能与使用方面。

传统建筑设计中注重为各种社会活动提供合适场所,体现了社会生活与礼制规范的统一、宫殿和庙宇主要供奉神灵和举办重大礼仪活动,它们通过建筑的规模和布局,展示了宫廷威严和神圣庄重。

而民居和祠堂则更注重家庭生活和祭祀活动,打造出有利于亲子亲友交流和尊卑有序的空间环境。

这些不同类型建筑的设计和功能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制度和礼制。

综上所述,礼制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中国古代建筑-第二章第一节明伦示礼的礼制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第二章第一节明伦示礼的礼制建筑

代表作品:
代表作品:
江苏周庄沈厅松茂堂
代表作品:
四川雅安高颐阙
山东嘉祥武梁祠汉阙
代表作品:
天安门华表
代表作品:
安徽唐越功德牌坊群
安徽黄山西递牌楼
重点难点:
1. 各种礼制建筑的作用和意义。 2. 陵墓建筑的两种布局方式的特点及地上和地下的特点。
作业思考题:
1. 礼制建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构建起了什么作用?
代表作品:
明清日坛,位于北京朝阳门外东南,国家3A级旅 游景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明清两代帝王 祭祀大明之神"太阳"的处所。
(2). 庙
庙 即为古代祭祀祖宗的地方,《礼记.明堂位》中明确规定:天子七 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 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
“礼”六艺之首,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天人关系、阶级 等级关系、人伦关系,是上层 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系封建社会统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所以它在建筑的地位远远 高于实用性建筑。
礼制性建筑起源之早、延续之久、形制之尊、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艺术成就之高,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都是令人瞩目的。
春秋时期孔子当过鲁国大司空, 后来有礼部
《中外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
第二章 中国封建王朝建筑
第一节 明伦示礼——礼制建筑
“礼”为中国古代“六艺”之一,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 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礼:礼节(即今德育) 乐:音乐 射:射箭技术(锻链体格,品格修养)御:驾驭马车的技术 书:书法(即今 文学)数:算法(即今数学)。
有浓重色彩的高级神祗。 建筑规格:三层(天、地、人)根据规格定,祭天三层,祭社稷

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规划与布局原则

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规划与布局原则

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规划与布局原则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规划与布局原则严谨而独特。

本文将以传统建筑的形式、布局和规划原则为主线,分为传统建筑的形式特点、建筑布局原则以及建筑规划原则三个部分进行论述。

一、传统建筑的形式特点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特点丰富多样,汇集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工艺技术。

首先,传统建筑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运用榫卯结构和斗拱结构,使建筑具有精巧的工艺性。

其次,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建筑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形成山水园林式布局。

再次,传统建筑追求对称与平衡的美学原则,在布局和外观上体现出稳重和谐的气质。

最后,传统建筑注重细部雕刻和装饰,通过彩绘、雕龙画凤等手法,丰富了建筑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

二、传统建筑的建筑布局原则传统建筑的布局原则体现了中国古人对生活和社会秩序的思考和追求。

首先,传统建筑注重“中轴对称”的布局,以主体建筑为中心,两侧对称设置,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等级观念。

其次,传统建筑强调“进退有序”的原则,即依次设置进深和前后次序,使空间分层分明,给人稳定和安宁的感觉。

再次,传统建筑注重与环境的融合,多采用围合型布局,在自然山水和周边环境的呼应下,形成独特的景观效果。

最后,传统建筑注重功能区域的划分,严格按照功能需求将建筑内部划分为前堂、正堂、后堂等不同区域,营造出适宜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三、传统建筑的建筑规划原则传统建筑的规划原则凝聚了古代建筑师集体智慧和实践经验。

首先,传统建筑的规划注重充分利用地形地势,根据地区的气候和自然特点进行有效的规划,包括合理的朝向设计、通风和防水等技术措施。

其次,传统建筑注重光照与采光的合理利用,通过合理设置窗户、天井和中庭等来实现室内自然采光和通风。

再次,传统建筑注重空间氛围的营造,通过材料、色彩、装饰等手法,营造出相应的氛围和风格,使人们在其中能够感受到文化传承的力量。

最后,传统建筑注重建筑与人的互动,形成人与建筑相得益彰的和谐关系,使建筑成为人们生活的舒适场所。

一文看懂中国古建筑的布局!

一文看懂中国古建筑的布局!

一文看懂中国古建筑的布局!当中国大大小小城市都被模式化的高楼大厦占据后,城市的性格已经统一化,地方的个性已经扁平化,故乡留给新一代人的印记越来越少。

中国建筑早已全盘西化,老祖宗的建城智慧与建筑艺术几乎被一代中国子孙拆除一空、挥霍一空、取代一空。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

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

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

图 | 蒽子-苏州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

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像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

图 | 张自荣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

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

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

简述中国古代的礼制建筑

简述中国古代的礼制建筑

简述中国古代的礼制建筑在中国古代,礼制建筑是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宗教意义。

它们不仅是统治者展示权威的象征,同时也是人民敬仰和祭祀的对象。

礼制建筑的设计、布局和装饰都与古代礼制有密切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仪式文化。

礼制建筑的典型代表是宫殿和祭祀建筑。

宫殿是君主居住和政务办公的场所,其规模庞大,布局严谨。

宫殿通常由多个建筑群组成,中心是主殿,周围则是次殿和附属建筑。

主殿是君主举行重要仪式和会议的场所,其建筑风格庄重典雅,富有装饰性。

次殿则是办公和接待宾客的地方,其规模和装饰要比主殿稍逊。

附属建筑包括佣人居住的房屋、储藏物资的仓库等。

整个宫殿建筑群的布局严格按照礼制规定,每个建筑的位置和用途都有严格的限制。

祭祀建筑是用于举行祭祀仪式的场所,是古代礼制建筑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祭祀建筑包括宗庙、神庙和祭坛。

宗庙是供奉祖先的场所,是祭祀仪式的中心。

宗庙的建筑规模较大,通常由多个殿堂组成,分为前殿、中殿和后殿。

前殿是接待祭祀仪式参与者和宾客的地方,通常设有礼仪和音乐表演的场所。

中殿是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供奉着祖先的神像。

后殿是祭祀仪式的结束地点,也是神像的存放地。

整个宗庙建筑群的布局严格按照礼制规定,每个殿堂的位置和功能都有明确的规定。

除了宫殿和祭祀建筑,古代礼制建筑还包括其他一些建筑类型,如陵墓、府邸和城墙。

陵墓是帝王和贵族的安息之所,其建筑规模宏大,常常包括宫殿、祭祀建筑和陪葬品。

府邸是地方官员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其规模和布局与宫殿相似,但要逊色一些。

城墙是保护城市安全的重要设施,其建筑风格简洁而坚固,常常带有防御工事和城门。

古代礼制建筑的设计和装饰十分讲究。

建筑的形式和材料选择都要符合礼制的要求,以体现统治者的威严和地位。

建筑的装饰包括彩绘、雕刻和瓦当等,常常以龙、凤、神兽等吉祥图案为主题,寓意吉祥和祝福。

建筑的规模和造型也反映了等级制度的差异,宫殿和祭祀建筑规模庞大,装饰华丽,而一般民居和府邸则规模较小,装饰简朴。

浅析礼制文化下的中国古代建筑

浅析礼制文化下的中国古代建筑

浅析礼制文化下的中国古代建筑——以靖江王城为例摘要:数千年锤炼的中国传统礼制文化思想是是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是最具人类社会性,最强调社会秩序性的。

中国传统礼制文化思想影响并规范着古代建筑,而中国古代建筑也无处不体现着礼制文化,使得古代的城市布局和建筑形制带有浓厚的礼制色彩,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关键字:靖江王府、封建伦理思想、古代建筑作为“石头的史书”,建筑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还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分为帝王生活的宫廷建筑和百姓生活的民居建筑。

本文主要通过对以靖江王府为代表的帝王建筑的布局结构的分析探讨中国封建伦理思想对古建筑的影响,从而更深刻地发掘靖江王府的旅游文化价值,并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中国的传统建筑,进而寻求传统建筑的现代价值。

一、中国的传统礼制文化中国素来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

自古以来,“礼”的观念是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伦理思想的一条主线。

中国儒家思想的始祖孔子,将“礼”的观念人文化、伦理化,把“礼”看作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最高指导思想,十分重视“三纲五常”的社会道德和宗法伦理思想的作用,从而形成以“礼”为中心的儒家伦理思想,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准则。

“礼”指明了中国古代社会关系中的伦理内涵,而合乎伦理内涵的社会秩序的建立则依赖社会成员善尽他们所担任角色的伦理责任,因而发展了“正名”的思想。

正名分,辨等级,社会中每个人都有一“名分”,并且必须谨守该“名分”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与职责。

社会伦理思想成为规范社会成员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责任与义务的道德观念。

儒、道互补是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发展的一条基本线索。

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强调遵守等级制度的“礼”;道家主张“天道自然无为”,强调自然天道的哲学模式。

自汉朝武帝“罢黜百家”之后,整个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行事依据,中国古代建筑在各方面的发展也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制约。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布局与比例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布局与比例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布局与比例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布局与比例而闻名于世。

这些建筑不仅是人们居住和工作的场所,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体现。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布局与比例被视为至关重要的设计原则,它们不仅影响着建筑的美感,还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宇宙的理解。

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中,常见的元素包括庭院、厅堂、房间和门廊等。

这些元素的布置通常遵循着严格的规则和原则。

首先,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通常以中轴线为基础。

这条中轴线从建筑的正门一直延伸到后院,将建筑分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

这种布局方式体现了中国人对平衡和和谐的追求。

其次,庭院在中国传统建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庭院被视为一个与自然相连的空间,它不仅提供了自然光线和通风,还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和交流的场所。

庭院通常被围绕着建筑物,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空间结构。

此外,厅堂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厅堂通常是建筑中最大的空间,用于举办各种仪式和活动。

厅堂的布局通常遵循着一定的规则,例如正厅位于中轴线上,左右厢房对称布置。

这种布局方式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称衡和秩序的追求,还使得厅堂空间更加开阔和宏伟。

除了布局,比例也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设计原则之一。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比例通常是建筑师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和用途来确定的。

比例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建筑物的外观美感,还要符合人体工程学和空间利用的原则。

例如,在传统的宫殿建筑中,建筑师通常会根据皇帝的身份和地位来确定建筑物的比例。

宫殿的主体建筑通常比较高大,以显示皇帝的威严和权威。

此外,建筑物的各个部分的比例也要合理搭配,以确保整个建筑的和谐和统一。

比例不仅体现在建筑的外观上,还体现在建筑内部的空间布置中。

例如,在房间的布局中,家具的大小和位置通常要与房间的尺寸和比例相匹配,以确保房间的舒适和美观。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布局与比例不仅仅是一种设计原则,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体现。

它们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和宇宙的理解,以及对和谐和平衡的追求。

中式传统建筑设计规范

中式传统建筑设计规范

中式传统建筑设计规范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建筑特点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瑰宝。

中式传统建筑设计规范是依据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规律制定的设计标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中式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发展,推进中国传统建筑行业发展的健康向前。

一、规划设计1. 周边环境的要求:中式传统建筑应该尽量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不得破坏周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景观。

2. 建筑布局的要求:中式传统建筑的布局应该符合“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以人为本,与自然环境相互配合,保持和谐。

3. 空间布局的要求:中式传统建筑的空间布局应该以对称、均衡、通透为设计原则。

二、建筑形态1. 线性形态:中式传统建筑以线性为主要的表现形态,建筑主体应当从南向北或从东向西;建筑面向应当面向南或者东方。

2. 斗拱形态:中式传统建筑的斗拱应当符合比例和和谐美感的原则,斗拱的数量和长度应当根据建筑形态和风格进行合理的调整。

3. 屋面形态:中式传统建筑的屋面形态应当根据地域和建筑风格来进行设计调整,其要求应该符合功能、结构、形态之间的和谐原则。

三、建筑结构1. 基础要求:中式传统建筑的建筑结构必须稳定可靠、防水防震,同时应当考虑良好的通风、采光等要素。

2. 木结构:中式传统建筑的木结构应当符合材质,粗细,颜色,加工等要求,同时应当考虑结构应力,板材加工和造型等因素。

3. 石料构造:中式传统建筑的石材应当符合质量、形状、构造、颜色的要求,构造中考虑石座、石柱、石梁、石枋相结合,整体协调。

四、装修装饰1. 柱子:中式传统建筑中的柱子应当符合比例、高矮、细粗等方面的要求,同时还要考虑到柱子的图案和花纹等装饰细节。

2. 雕刻:中式传统建筑中的雕刻应当结合建筑形态和风格,同时采用符合传统文化与审美要求的图案和花纹进行装饰。

3. 造型:中式传统建筑造型应当符合建筑的功能,同时要体现出中式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让人能够感受到自然、和谐、平等等传统文化元素。

礼制在中国古代建筑和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

礼制在中国古代建筑和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

礼制在中国古代建筑和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在中国的古代社会里,礼制是一种规范。

礼制这种规范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

那么,礼制在中国的古代建筑和城市规划过程中积极作用有哪些?本文围绕着礼制在中国古代建筑和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与实践这一主题,积极展开论述。

重点从礼制性建筑、城市规划及建筑群布局中的礼制、单体建筑中的礼制,这三个方面给予阐述。

标签:礼制;中国古代建筑;城市规划;应用从礼制的起源来看,最初形成的礼制都跟早期宗教祭祀活动有着不可切割的紧密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礼制逐渐成为了一种文化思想。

这种文化思想对中国的整个社会的进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礼记》中,曾经有这样的记载:礼法相对于国家的治理而言,就好像天平用于称物体得到轻重,而木工的黑线是对曲直的一个标准,圆规和直角尺则用于量度方和圆。

在古代,“礼”一直是维系社会发展的一个参考坐标系。

久而久之,礼制的思想就潜移默化地进入到了古代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

在礼制这种制度理念中,所表现的是一种宇宙秩序概念——天地人俗、上下尊卑,强调的是等级和宗室的思想观念。

在古代城市规划设计和古代建筑中,礼制凸显得格外突出。

一、礼制性建筑的概念何为礼制建筑?顾名思义,就是由于礼仪的需要而随之而建造的一些建筑。

在我国的古代,礼制建筑在社会建筑领域中的地位排在首位。

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对于统治阶层而言,其国家的宗教祭祀活动举足轻重,与宗教祭祀活动有关的事物都很重要,如宗祠、坛庙等这类礼制性的建筑,在建筑领域中的地位也就异常突出了。

在古代,祠堂这一场所,与家庭的婚丧家宴、节日庆典,以及祭祀祖先等活动有着莫大的关系。

祠堂这一礼制性空间就成为了古代人们慎重对待的事物。

封建社会时期的儒家对于“慎终追远”的孝道极为提倡,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陵墓也就成为了禮制性建筑重中的一个部分。

除了以上例举的礼制性的建筑外,还有一些建筑小品可以看到礼制的痕迹。

如牌坊,该建筑主要用于纪念和表彰,是古代建筑中极具礼制性的另一类型。

中国古典建筑设计中的“礼乐布局”

中国古典建筑设计中的“礼乐布局”

中国古典建筑设计中的“礼乐布局”作者:张梓滢来源:《好日子(下旬)》2018年第11期【摘要】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华夏文明渊远流长,绽放了百家争鸣的各家学派,形成了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思想特点,自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以来,对古代中国乃至现代社会都产生了意义重大、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古代建筑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

以中国古典建筑孔庙为代表,无论是中国北方皇家建筑还是南方最为出名的苏州园林都是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儒家思想在其中表现的可谓是淋漓尽致。

【关键词】古典建筑;孔庙;儒家思想;兼容并包;宽容开放一、古典建筑的起源与发展在遥远的古代,人们以群体聚居的生活方式来躲避猛兽的袭击和恐怖的自然灾害,人们选择居住在树上或者洞穴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原始的洞穴和树上居住已不能满足人们需求,一种更为高级的居住环境产生了——“建筑”。

中国古代的人们以大群居小聚居的生活形式繁衍生息,以家的形式达到个人与社会的对峙,个人的生活环境除了自然便是人文社会,所以家被赋予了两层的含义。

在许多古代建筑中阶级观念、等级思想得以体现,如沿中轴线层层递进的院落,自然的让人产生严肃之感,周礼的出现和儒家正统思想的巩固,“家”这个建筑形式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居住环境,而是在观念上、文化上、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上一个等级划分的重要形式,经过人类社会长期的发展和探索,最后达到成熟。

二、礼乐周灭商后,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封建统治,建立稳定的社会制度,支撑天下的长久民安,周公创立了影响古今的“礼乐制”。

礼乐制度是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所设立的,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周公制作礼乐,对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礼”是人自身的主体意识,它起到的是一种规范性的作用,礼的特点便是有秩序。

如《左传》隐公十一年:“礼,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

”《乐记》:“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有别。

传统建筑的排布规律

传统建筑的排布规律

传统建筑的排布规律传统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表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建筑艺术的追求,更代表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自然和宇宙的理解。

在传统建筑中,有着一套严格的排布规律,这些规律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空间和秩序的追求。

传统建筑的排布规律主要体现在整体布局、建筑物位置、空间划分以及建筑元素的运用等方面。

首先,整体布局方面,传统建筑通常采用“坐南朝北”的布局方式,也就是说,建筑物的主要面向是朝向南方,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太阳的光线和热能。

其次,在建筑物位置方面,传统建筑往往会选择在山水之间,借助自然的背景来增强建筑的美感和气势。

同时,建筑物的位置也会考虑到风水的因素,以获得良好的气场和运势。

在空间划分方面,传统建筑通常采用“前后左右中”的布局方式,即前有院落,后有厅堂,左右有厢房,中间有主厅。

这种布局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秩序和对称的追求。

院落通常作为建筑物的前庭,起到过渡和准备的作用,厅堂则是建筑物的主要功能区域,用于接待客人和举办重要活动,厢房则作为次要功能区域,用于居住和存放物品。

主厅位于建筑物的正中心,通常是建筑物最重要的部分,用于展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

除了整体布局和空间划分,传统建筑还运用了许多独特的建筑元素来增加建筑的美感和艺术性。

例如,传统建筑常常采用对称和重复的设计,例如对称的门窗、对称的屋檐和对称的柱子等。

这种对称的设计不仅能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感,还能增强观赏性。

此外,传统建筑还广泛运用了各种装饰元素,例如瓦当、雕花、彩画等,这些装饰元素不仅能增加建筑的美感,还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审美风格。

传统建筑的排布规律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空间和秩序的追求,它不仅在整体布局、建筑物位置、空间划分等方面有所体现,而且在建筑元素的运用上也有独特之处。

传统建筑的排布规律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建筑艺术的追求,更代表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自然和宇宙的理解。

这些规律至今仍然对于现代建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宫始建于公元1406,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

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5,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

相传故宫一共有9999.5间,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4间(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

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

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

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

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

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

“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

故宫外朝、内廷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为“前朝”。

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

此外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

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西六宫、斋宫、毓庆宫,后有御花园。

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之所。

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皇帝退位后养老而修建。

内廷西部有慈宁宫、寿安宫等。

此外还有重华宫,北五所等建筑。

建筑特色故宫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

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

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同时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

中国建筑的屋顶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在故宫建筑中,不同形式的屋顶就有10种以上。

以3大殿为例,屋顶各不相同。

故宫建筑屋顶满铺各色琉璃瓦件。

主要殿座以黄色为主。

绿色用于皇子居住区的建筑。

其它蓝、紫、黑、翠以及孔雀绿、宝石蓝等五色缤纷的琉璃,多用在花园或琉璃壁上。

太和殿屋顶当中正脊的两端各有琉璃吻兽,稳重有力地吞住大脊。

吻兽造型优美,是构件又是装饰物。

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龙凤、狮子、海马等立体动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严,这些构件在建筑上起了装饰作用。

故宫前部宫殿,当时建筑造型要求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故宫的设计者认为这样以显示皇帝的威严,震慑天下。

后部内廷却要求庭院深邃,建筑紧凑,因此东西六宫都自成一体,各有宫门宫墙,相对排列,秩序井然,再配以宫灯联对,绣榻几床,都是体现适应豪华生活需要的布置。

内廷之后是宫后苑。

后苑里有岁寒不雕的苍松翠柏,有秀石迭砌的玲珑假山,楼、阁、亭、榭掩映其间,幽美而恬静。

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

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

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

故宫是几百年前劳动人民智能和血汗的结晶。

初建时被奴役的劳动者有工匠十万,夫役百万。

在当时社会生产条件下,能建造这样宏伟高大的建筑群,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能和创造才能。

同时,为了修建故宫,如所需的木材,在明代时,大多采自四川、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地,无数劳动人民被迫在崇山峻岭中的原始森林里,伐运木材。

所用石料多采自北京远郊和距京郊二三百里的山区。

每块石料往往重达几吨甚至几十、几百吨,如现在保和殿后檐的台阶,有一块云龙雕石重约250吨。

建筑学家们认为故宫的设计与建筑,实在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

它标志着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五百多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