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验细菌的分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细菌的分布
本章考点:
1.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1)土壤中的分布
(2)水中的分布
(3)空气中的分布
2.细菌在人体的分布
(1)正常菌群
(2)条件致病菌
(3)菌群失调的概念、诱因、常见菌类及检查原则
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它们与外界环境及宿主相互作用构成统一的生态体系。
一、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一)土壤
土壤含有细菌生长繁殖必须的营养物质、水分、适宜的pH及气体环境,故土壤中细菌种类繁多,数量也最大。
土壤中细菌可分三类:①天然生活在土壤中的自养菌;
②随动物尸体进入土壤的腐物寄生菌;
③来自人或动物的排泄物及尸体进入土壤的致病菌。
但多数病原菌在土壤中很容易死亡,有芽胞细菌,如炭疽芽胞杆菌、破伤风梭菌、气性坏疽病原菌可长期存活。土壤中的厌氧芽胞杆菌是创伤感染病原菌的主要来源。
(二)水
水中的细菌来自土壤、尘埃、垃圾及人畜的排泄物等。由于水极易受人与动物粪便和各种排泄物的污染,所以致病性细菌经常通过水引起各种传染病。
由于从水中检出病原菌比较困难,所以用大肠埃希菌作为水被粪便污染的主要指标,用测定大肠埃希菌群数来判定水源被污染的程度。
目前我国规定饮用水的标准为lml水中的细菌总数不超过l00个,1000ml水中大肠埃希菌群数不超过3个。
(三)空气
空气中的细菌来源于人畜呼吸道的飞沫及飘扬起来的尘埃。室内空气中的细菌比室外多,尤其在人口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易被患者或带菌者污染,引起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空气中细菌污染的指标,通常是测定lm3空气中的细菌总数和链球菌数作为细菌污染空气的指标。空气中的细菌也是培养基、生物制品、医药制剂以及手术室等的污染来源。
二、细菌在人体的分布
(一)人体正常菌群
1.正常菌群:正常人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口腔、鼻咽腔、肠道、泌尿生殖道等都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这些菌群对宿主一般无害,故称正常菌群。
2.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具有相对稳定性,一般不致病,只有当①机体免疫力下降,②寄居部位改变或③菌群失调时方可致病。这些菌群称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这些细菌在体内引起的感染又称为内源性感染。
(二)菌群失调及菌群失调症
1.概念:正常菌群的种类、数量和定位的改变,在宿主表现为患病或病理变化。
2.菌群失调的诱因
(1)不适当的抗菌药物治疗。
(2)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3)医疗措施影响及外来菌的侵袭。
3.菌群失调的常见菌类
(1)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
(2)杆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如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3)厌氧菌:产气荚膜梭菌、艰难梭菌、类杆菌等。
(4)真菌:白色念珠菌、曲霉菌、毛霉菌等。
本章练习题:
正常情况下,机体有菌的部位是
A.胃
B.骨骼
C.肌肉
D.血液
E.尿道
[答疑编号500735040101]
『正确答案』E
正常菌群转化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
A.寄居部位的改变
B.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C.医疗措施影响
D.外来菌的侵袭
E.不适当的抗菌药物治疗引起的菌群失调
[答疑编号500735040102]
『正确答案』ABCDE
菌群失调症是
A.生态制剂的大量使用
B.正常菌群的遗传特性明显改变
C.正常菌群的耐药性明显改变
D.正常菌群的增殖方式明显改变
E.正常菌群的组成和数量明显改变
[答疑编号500735040103]
『正确答案』
第五章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本章考点:
1.基本概念
(1)消毒、灭菌、防腐、无菌、无菌操作
2.物理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1)高温(湿热、干热)
(2)日光和紫外线
(3)电离辐射
(4)超声波
(5)滤过除菌
(6)干燥
3.化学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1)常用消毒剂的杀菌机制
(2)常用消毒剂的种类
4.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及监测
(1)影响因素
(2)效果监测
5.生物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1)种类
基本概念:
1.消毒:消除或杀灭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害微生物的过程称为消毒。用于消毒的化学药物称为消毒剂。
2.灭菌: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除或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细菌的繁殖体和芽胞)的方法。灭菌的要求是把微生物存活的概率减少到最低限度。
3.防腐:防止和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用于防腐的化学药物称为防腐剂。
4.无菌:指物体上不含活菌。
5.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称无菌操作。
注:相似概念的区分,关键词的把握。
一、物理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一)温度
各种细菌都需在最适生长温度的范围内生长。当外界温度明显高于最适生长温度,细菌被杀死;如果在低于细菌的最低生长温度时,细菌代谢活动受抑制,则出现抑菌作用。
1.高温:细菌蛋白质、核酸、细胞壁和细胞膜及酶类因热力作用发生变性或凝固,活性消失,代谢发生障碍导致细菌死亡。
大多数无芽胞细菌55℃~60℃加热30~60min即被杀死;加热100℃立即死亡,有芽胞的破伤风芽胞梭菌需煮沸3h才被杀死。热力灭菌分湿热和干热两种。在同一温度下,前者的效力大于后者。
(1)湿热:常用的方法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