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的对外开放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等远方国家;从交往者的身份看,由过去主要是政府
派遣的官员或修行僧人转为主要是商人和旅行家。
• 明清时期虽有郑和下西洋等壮举,以及西方传教士 来华传播西方科学技术,但像宋元时期那样的经济贸易 往来则明显减少。尤其是康熙晚年以后,清政府实行闭 关政策,固然有防止西方殖民者入侵一面,但它使中国 孤立于正在兴起的资本主义世界之外,正常的对外贸易 和外交活动也受到遏制,对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 起了阻碍作用。
• ①早在1800多年前,我国同欧洲国家就有 了直接的友好往来②原产美洲的甘薯、玉 米、马铃薯等作物,开始传人我国③两汉 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产生了积极的 影响④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开始传人我 国中原地区
• A.①② B.③④ • C.①③ D.②④
3、在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城市有这样一幅 题联:“继张(骞)班(超)立功异域, 开哥(伦布)麦(哲伦)探险先河”。 此联称颂的杰出人物和事迹是( )
• ②唐朝国力的强盛,各方面几乎都处于世界 领先地位.
• ③统治者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都长安是 国际性的大都会.
• ④中外使臣,商人,留学生以及中外僧侣在推 动中外交流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4、隋唐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
• 第一,全面开放,影响深远。统治者实行开
放的对外政策;范围广泛,以亚洲为主;以和平交往 为主;以互通使节,经济文化交流为主要形式.
9、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目的、条 件、内容、途径、特点和影响
• 目的:①发展经贸,互通有无。②传播文 化,宣扬国威。③兼收并蓄,取长补短。 ④巩固统治,维护统一。
• 条件: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发达, 文化领先,交通畅通,政策开明等。
• 内容:政治上,互派使节,互通友好;经 济上,发展贸易,互通有无;文化上,互 相学习,取长补短;军事上,有战争与和 平,有侵略与反侵略。
112《中国古代的 对外开放》
一、秦汉时期
特征:时期主要往来的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 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直到东 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
• 1、丝绸之路
•
来自百度文库
①开通条件:
•
a、西汉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
•
b、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
•
②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葱岭→
• 3、与安息的交往 • ①安息利用丝绸之路与汉朝频繁交往
• ②安息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 与大秦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
• 4、与大秦的交往(指古罗马) • ①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至波
斯湾,未能到达大秦
• ②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出使者到达 东汉(此史实记载于《后汉书》中)
• 秦汉时期,国力强盛,中国与亚洲各 国人民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表 现在两汉同朝鲜、日本联系加强;
• 在当时的中国对外交往中,中国作为当时 的领先者,除了物品的大量输出,事实上 更重要的输出是在科技上的,其中显然以 三大发明的西传最具有代表性,对世界发 展的推动作用也最大,几乎改变了当时整 个西方世界的面貌。
四、明清时期
• 1、郑和下西洋(1405年开始) • ①条件: • a、明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 相同点:①朝鲜,日本都是对外交往的主要对 象;②经济技术交流都比较频繁;③政府是对 外活动的主要参与者;④对外交往都以陆路 为主.
• 不同点:①汉代对外交流物品和技术种类较 少,而唐代交流范围更加广泛,并且注重对中 外文化兼收并蓄;②唐代比汉代更加注重对 外交往,政策更加开明,同唐代有交往的国家 增多;③唐代的对外交往对世界所产生的影 响比汉代更加深远.
大月氏→安息→大秦
•
③意义: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的
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中国的铁器、丝绸、
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
入中国
2、海上丝绸之路
• ①时间:汉武帝后
• ②路线:广东沿海港口→向西沿海岸 线→印支半岛南下→马来半岛→马六 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
• ③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 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 圈之间的联系
伊朗、阿拉伯、欧非国家
• ②海路: • a、 登州、扬州出发到达韩国、日本 • b、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波斯湾 • ③长安、洛阳成为当时国际大都会
• 2、对外交往概况:
• 朝鲜: 新罗统一;高丽乐,留学生, 手工技术;贸易
• 日本: 遣唐使,留学生,人物。行政 制度,京都建筑,文字,生活
• 印度: 天竺;熬糖法;文化双向交流; 玄奘西游
三、宋元时期
• 1、南宋时期,指南针传到欧洲。
• 2、元朝时,火药传到欧洲
• ⑴宋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外贸通道由 西北的陆路转向东南的海路。
• ⑵元朝与亚、欧、非的经济文化交流空前 繁盛,中外经济、文化和技术相互交流, 中欧旅行家互有访问,印刷术、火药、指 南针等三大发明进一并西传,这对世界经 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 西亚:波斯国王、商人、舞蹈。大食 伊斯兰教,造纸、纺织;瓷器
3、隋唐时期,中外友好交往频繁,究其原因有:
• ①交通的发达:从长安出发,往东可到达今天 的朝鲜,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可以通往今 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及欧洲许多国家; 海路方面,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达今天的韩 国,日本,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 到达波斯湾.
6、明清的对外关系
• (1)疆域辽阔,国力强大,对外交通发达。
• (2)明朝前期国力强盛,郑和先后七次出使西洋, 促进了各国经济文化交流。
• (3)郑和下西洋后,南洋各国华侨增多,他们带 去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 (4)明朝中后期,海防松驰,出现倭患,戚继光 领导戚家军与俞大猷配合,基本上肃清了东南沿 海的倭寇。
• D.地处东南沿海,港口优良,航海便利
(3)南宋商人将茶、丝、瓷器等运至 海外,又从海外进口香料等,这种长 途贩运的主要影响是( )
• A.满足了南宋人民对国外商品的迫切 需求
• B.扩大了商品流通范围 • C.刺激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 D.中外经济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2、我国古今对外交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祖国历史的沧桑变化。据此回答21.我国 古书记载的大秦王安敦遣使来华贡献礼物 一事,生动地揭示了( )
国力强盛
• b、指南针的使用,地理、天文导 航技术的进步
• c、明政府的大力支持
• ②目的:
• 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 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 ③到达范围:
• 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 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 ④评价: • a、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
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 界航海史上空前。比欧洲的远航早半外多 世纪。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 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 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 • 第二,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 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 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 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和商人大 量来中国。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 的波斯人。
• (3)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 交流的重要条件。
• (4)友好交往是中外交往的主流。说明中 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
课堂训练
1、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前期以陆路为主, 但自五代、两宋以后变成以海路为主。 据此回答(1)~(3)题。
(1)导致北方商路衰落的直接原因是 A.两宋统治者重视海外贸易
• 途径:①官方和民间贸易(如丝绸之路)。② 互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如日本遣唐史)。③宗 教传播(如佛教传入、玄奘西游、鉴真东渡)。 ④战争(如蒙古政权的对外战争)。
• 特点:①外贸先陆路后海路。②外贸政策由开 放到闭关。③以官方贸易为主。④以友好往来 为主,不以赢利为目的。⑤外贸伴随着文化交 流。⑥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
• A.“玄奘西游” • B.马可·波罗来华 • C.郑和下西洋 • D.成吉思汗西征
• 4、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第一次从列强手中 收回一些被侵略的权益,指的是( )
• A.中法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取得镇南关大捷 • B.北伐战争期间,武汉国民政府收回汉口和
九江的英租界 • C.南京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美
• b、局限:其目的不是发展贸易,它采取的 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造成巨大负 担。随着国力衰退,航海的壮举结束
• ⑤华侨对南洋的开发:
• 从唐朝开始,东南沿海一带很多人去
南洋谋生,郑和下西洋以后,更多的 人去南洋定居,带动先进的生产技术, 对南洋的开发作出的贡献(南洋:指 东南亚地区)
• 2、戚继光抗倭:台州抗倭九战九捷,与俞 大猷合作,1565年,倭寇基本肃清
• B.在南方沿海设置了外贸机构
• C.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 D.五代两宋时期的战争迫使西北陆路 贸易中断
•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汉唐时期以陆路为主,宋 元以后逐渐转向以海路为主,这种变化的主要 原因有:
• ①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
• ②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
• ③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外贸中的纺 织品占很大比例,而宋时期陶瓷制品比重很大, 其易碎不适合路上长途运输;
• 张骞通西域,开辟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中国同西亚、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 展起来,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 术沿着“丝绸之路”远播到中亚、罗 马和欧洲地区。
• 先进的秦汉文化对东、西方乃至世界 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张骞、班超、甘 英是促进中外友好交往的杰出人物。
二、隋唐时期
• 1、隋唐的对外交通 • ①陆路: • a、长安向东到达朝鲜 • b、长安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到达印度、
• ④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人们航海经验 的积累、指南针的应用,也提供了条件。
• (2)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达的城市主要集中 在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明州等地,形成这 种布局的原因是( )
• A.东南沿海的商品经济比内地任何一个地方 都发达
• B.东南沿海地处边陲,商品大部分需要从外 国输入
• C.东南沿海相对独立,未受草原民族的侵扰
国同中国缔结关税新约 • D.20世纪末,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
• 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对外开 放方面首先实施的重大举措是( )
• A.开始引进外资 • B.正式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 C.兴建经济特区 • D.开辟长江三角洲地区为沿海经济开放
• 第三,陆海并举,海运和陆运 都很发达。
• 陆路:从长安向东→朝鲜;从长安向西→经过敦 煌→葱岭→印度、伊朗、阿拉伯各国
• 海路:从登州、扬州→朝鲜、日本;从广东→马 来半岛、印度、波斯湾
• 第四:双向交流。以外国向中 国学习为主.但同时外国经济,文 化等也对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5、汉唐对外交往的异同点.
• (5)明朝后期以来,中国已开始面临西方早期殖 民者的入侵。(如葡萄牙、荷兰)。
• (6)17世纪中期,当清军入关时,沙俄乘机强 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
7、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
• ①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 ②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矛盾日益尖锐 • ③由对外开放转入闭关自守
• 8、对闭关锁国的评价:
• 对防止西方殖民势力渗透起到一定的 作用,但是几乎完全隔断了中国与世 界各国的联系,造成中国的落后
• 宋元时期的对外交往同汉唐时期对外交往有什么不同点? 这些情况到明清(鸦片战争前)发生了什么变化?简析
这种变化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
从对外交往的要道上看,由原来的内陆、沿海转
向远洋;从交往的范围看,由邻近国家扩大到西亚、北
• 3、葡萄牙殖民者1553年以欺骗手段占领澳 门,后长期租占澳门
• 4、郑成功1662年收复台湾,意义:维护了 祖国完整,促进了台湾的开发,符合中华民 族利益
• 5、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两次进行雅克 萨自卫战,俄军损失惨重,1689年签订 《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 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都是中国领土
• 影响: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 促进了中外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 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10、古代对外关系对我们启示
• (1)实行对外开放,加强对外经济交流, 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 和民族的落后。
• (2)加强联系,相互学习,互相促进,才 能顺应历史发展,才能不断进步。反之则会 走向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