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陶行知理走进高中数学课堂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陶行知理论走进高中数学课堂
班级授课制是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
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
现在受功利主义的影响,应试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体现,片面追
求升学率,高分人数,获奖数等等,学生发展顾此失彼,极不平衡,重必修少选修,学生学习硬性太多,弹性不够,自主空间小;重知识轻
实践。
我想现在的中学教育,为什么有那么多学生上课不愿意来听讲,认真地反思起来报怨不得我们的学生,根本上的问题就是教学
内容和方法脱离学生生活的实际,而成为空洞的理论,空洞的说教,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思想对现代数学课堂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那么,这种理念如何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得以实施和体现呢?下
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创设生活化情景
陶行知先生强调:“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做”中学, 但生活即教育并不是非要把学生隔开带到校外去体验生活,这
与陶行知先生时代的“开门”办学大不相同了,生活的内涵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也不可能事事都去“做”,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选取的题材等因素确定情境串的主题,并围绕主题创设多个生活情境化的场景。
通过图片、课件、录像、活动、故事
等,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场景,引发学生从特有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
比如:在解析几何部分,由图片从飞逝的流星到雨后的彩虹,从古代石拱桥到现代立交桥……引发学生对曲线与方程的思考;在向量部分,通过录像飞机飞行场景中飞行员的报告:速度、飞行方向、相对位移,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等,抽象出向量、向量积等概念;在概率的引入中,通过学生从中袋里摸球让学生感知概率的大小与不同球在袋中的比例有关;在函数概念的引入通过生活故事:从一个有趣的“绕圈子”问题谈起(投影显示):在世界著名水都威尼斯,有一个马尔克广场,广场的一端有一座宽82米的雄伟教堂,教堂的前面是一方开阔地,这片开阔地经常吸引着四方游人到这里来做一种奇特的游戏,先把眼睛蒙上,然后从广场的一端走向另一端去看谁能到教堂的正前面,你猜怎么着?尽管这段距离只有175米,竟没有一名游客能幸运地做到这一点,他们都走了弧线或左右偏斜到了另一边。
1896年,挪威生物学家揭开了这个谜团。
他搜集了大量事例后分析说:这一切都是由于个人自身的两条腿在作怪!长年累月的习惯,使每个人伸出的步子,要比另一条腿伸出的步子长一段微不足道的距离,而正是这一段很小的步差x,导致人们走出了一个半径为y的大圆圈!设某人两脚踏线间相隔0.1米,平均步长为0.7米,当人在打圈子时,圆圈的半径y与步差x为如下的关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把数学知识置于一个生动、活泼的
情景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而在教学中教师努力把问题情景生活化,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定能
让学生看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
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沉淀到教师营造的情感氛围之中。
为了保正教学的效果,生活情境的创设必须满足下列原则:
1、有目的性。
情境创设必须有明确目的,必须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任务进行,能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发现本节要探讨的数学问题。
2、有新颖性。
情境创设和表现形式新颖、生动,能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对此场景的关注和兴趣。
3、有障碍性。
情境引发的数学问题要具有合适的难度和坡度,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4、有技巧性。
情境创设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把生活数学课堂化。
生活中的情景综合许多因素,较复杂,要加以处理和提炼,使其突出知识点和教学任务。
二、从生活化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数学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从不同教育对象的生
活实际出发,决定教育内容。
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去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来引出数学问题,为课堂教学服务,学生
定能积极主动、饶有兴致地投入到学习中。
例如,在学习“直线与平面”这一课时,我事先布置同学们观察教室以及自己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面、线,线学生会举出许多例子,课上就先在全班交流,再由老师通过课件展示各种实物图片,如楼梯
扶手、大厅地砖、撮子的侧面等等,最后抽象成各种几何图形,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引出课题;而在教学“行程问题”之前,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现场表演,借助学生生动有
趣的表演,老师准确形象的示意图,使同学们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行
程问题的概念及数量关系,弄清什么是“相遇问题”、“相向而行”“相背而行”、什么是“追及问题”。
在此基础上,这一课的新知识就迎刃而解了。
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所过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须的一切东西,便是我们生活教育的内容”。
我们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
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善
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
三、注重学法、在合作、探究中提升理性思维
问题提出以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数学知识的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可以是独立探究、师生交流、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形式。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改变了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蹲下来和
学生说话”,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
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间交流的平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得轻松、学得快活、学得主动、学得扎实。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在十分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对学生既讲民主、又讲集中;既严格要求,又热心指导;既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及创新精神,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真正建起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充分运用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吸收并引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信息资料来重组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有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注重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着想,用陶行知先生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注重思维品质的提升,陶行知先生强调在“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
“‘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
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
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
”
四、回归生活,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生活就是教育,自古以来便有生活,即有教育,又何必去办教育?陶行知先生回答了这个问题,通过教育我们用前进的生活来引导落后的生活。
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是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所谓之“生活”,未必是生活,就未必是教育。